忘了涂实践能力苹果密码忘了怎么办办

如何权衡微信朋友圈获得的信息和浪费的时间?
在从微信朋友圈获得的信息和浪费的时间相比,该如何权衡?
按投票排序
121 个回答
谢邀。已经关闭朋友圈将近半年的人前来回答。注意,这里的关闭指的是删除朋友圈功能,想加回来随时都可以。在关闭的初期,我每隔一天还会把它打开看看,一口气浏览这段时间里所有的积压信息,然后再关闭。而现在,基本一两个月一次,都是在等车等人极度无聊的情况下,而且打开后没看两分钟就不再刷新信息了。说说我对朋友圈的浅薄看法。朋友圈的信息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即时性。我们可以看到某人今时今日下的心情状况,活动安排,生活内容,借以了解此人。但这些信息一旦过了一段时间就毫无用处。(最近新开了一家概念餐厅,某白富美第二天就去吃了,还拍了美轮美奂的照片,but do i really care?一个月后的我还会在意吗?还会点开那九宫格浪费我的流量吗?)第二、展示性。发在朋友圈的东西不可能代表了你完全的生活,人永远是把生活细节经过艺术加工和拔高之后展示于人前的。真正的烦恼缺陷痛苦,不可能体现在朋友圈中,这就使得朋友圈的信息看上去距离真实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扭曲。(某已婚友人对我诉说目前婚姻的不幸,坦白自己婚后曾数次想要自杀或自残,生活已在崩溃边缘。但数天前她还在朋友圈张贴前往埃及旅游的照片,并附言“感恩生活赐予的一切”。不能小看了人的自我防御机制,在维护自己社会功能时爆发出的强大能量。也没必要轻信朋友圈的花团锦簇。人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有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第三、社交性。朋友发了美食/旅游图片,我在下面评论点赞,朋友点名,我转发,这类耗费一定时间精力的互动行为都是基于“在公开社区与人产生联系”的想法。与人产生联系是一个最简单最普遍的自我定位行为,通过发布信息,和特定群体交往,我们往自己身上贴上了种种标签(吃货,处女座,逗比等),这一方面是告诉别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以上三个方面有了了解以后,我发现哪怕不看朋友圈我也不会失去什么。我既不喜欢看别人的表演,也没兴趣了解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别人的生活细节对我也没有参考作用,我基本不给人做任何的评论和点赞。更重要的是,我没有任何内在动力去和一帮没有共同语言、只是因为工作学习关系而结识的人分享我的所思所想。无论我发什么,贴什么,本质上都是在向所有的观众放出一个信息:看,我是这样一个人,我的价值观是这样的,我关心的东西是这样的,你们要这样才能了解我……而现阶段的我并不怎么需要他人的理解。我也并不关心自己在他们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我已经很难再以他人眼中的自己给自己下定义。我更关心的是自己怎么看自己。相对现代社会的交际标准而言,我已经算是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封闭”。关闭朋友圈一段时间后,感觉生活少了很多杂音噪音,多了一些专注力。至今没有想重开的意思。唯一感觉到不同的是一圈人坐在一起,有人说起他最近干嘛了,我会觉得很新鲜,他说我都发在朋友圈了啊,我说一句喔,没看见。P.S.:当然,我的想法只是基于我自己的需求,每个人还是应该从自身出发思考朋友圈的意义。社交红利对每个人程度都不一样,不赞同所有人都像我这样“自我封闭”,甚至连我现在这样的状态,我都给自己定义只是当下的一段时期。-----------------------------------------------------------评论:我感觉,我也说不好,不应该这么狭隘的定义朋友圈。顾名思义,朋友圈,是你自己的朋友,不可否认,还有很多你的密友。人家更新朋友圈状态,就是想给自己的朋友看看自己的生活,也想看到你的状态,更想记录下自己生活的点滴给以后的自己。我感觉反倒是你这么想的太自私了,不让朋友知道你的生活,朋友可能觉得你故作高态,久而久之,你也给自己披上了神秘的面罩。为什么要想这么复杂呢,可能朋友逗逼的自拍,搞怪的表情发出来就是想博你一乐,你却视而不见,本该哈哈一笑,却连个赞都不点,这样的友情好不对等。。。我说不好,有感而发,纯属交流。回复 爱新觉罗侃侃 :你可能没接触过我本人,我说这话时是很自然的告诉他们我没看到这么一个事实而已,也没有感觉他们有什么介意,毕竟每天信息那么多,漏看一两条很正常。我也非常愿意听朋友们当面告诉我他生活里的进展,没有排斥隔绝之意。我们都太高估朋友圈的社交价值了,实际对一般用户,它根本是一个时间产出比非常低的东西,就是用大量碎片时间来完成低水平浅层次的交流。我们会在别人评论下客套来客套去,但不可能说出什么有价值的话。而只能通过朋友圈联络的人,也不会带来什么有价值的关系。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有的人选择和朋友互发朋友圈,沟通交流,维系感情,有的人选择利用这些碎片时间,做其他的事。对现阶段的我来说,浅层交流越少越好。评论:让我想起家长教给孩子的话:要和好学生一起玩,因为他能让你进步,不要和坏学生在一起,因为他浅薄,还不如你呢,你得抛弃他。为什么非得要社交价值呢,如果你有马云,习大大的朋友圈,平心而论你会不会就每天打开手机先刷朋友圈呢。。里面没有什么高官政要,明星大佬,所以就得摒弃,否则和一般的朋友在朋友圈互动就是低水平浅层次的交流。我想这样未免缺少了人情味,多了些势利。成天刷知乎的人,就一定比不知道知乎的流弊吗。哪有那么多深层的灵魂交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的人连知乎也不上吧。有什么用?回复:回复 爱新觉罗侃侃 :你提到的这句话默认的逻辑是,我们和人交往,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些什么。这话本身没错,天底下没有不互利的关系(除了父母),我们和人交往是因为彼此有所求。关键在于你社交求的是什么。家长认为和人交往的目的是带动自己的成绩,大人们认为交往是互相扩充人脉,一部分人又认为交朋友是为了能有人陪,一起娱乐。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社交看重的是对方能不能提供滋养我心灵的思想和内容,与外在的身份地位无关。因为工作关系,我朋友圈里很多金融高层和企业老板,其中一些与我私交还不错,算得上是一般人向往的人脉圈子了吧。他们的朋友圈基本一天到晚开会,旅游,高尔夫之类,外带转发政治和养生,没有太多营养。我对他们,起码是他们公共发布的信息,没有兴趣,倒是经常被他们在聊天时说出的故事和感悟打动,让我忍不住怀疑“面前这个人和那个相信不转全家会死光的人是同一个吗”?朋友圈里的形象,大多只是一个人最浅表的东西,而我对这些表象司空见惯,缺乏了解的欲望。我很愿意看别人做菜的教程,但不爱看别人吃饭;我很愿意看别人写的书评,但不爱看他晒亚马逊的书单;我很愿意看朋友的游记,但懒得看他比着剪刀手的照片。在朋友圈上,后者遍地都是,而前者比重太低。所以我选择不看,逗留知乎,哪怕现在知乎含金量正被稀释,也比朋友圈更值得费时。至于缺少人情味,我觉得吧,围观别人朋友圈培养不出什么人情,别人有困难需要你的时候,顺利地帮人家解决,胜过在人照片下点一万个赞。
这个问题曾经折磨我好长一段时间,朋友圈是开了关,关了又开。曾经不止一次信誓旦旦地说要戒除社交网络,回归日记时代,又一次次自己扇自己嘴巴。喏,以下都是证据:其实朋友圈挺像一面镜子,能够反射出自己一段时间的心境与人际。刷了朋友圈和发了朋友圈之后影响心情大部分是受自己的心理因素影响。被别人屏蔽与屏蔽别人反映的也是自己的人际状态,可以时不时提醒自己反思。至于浪费时间,不得不说如果你仅把它当作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就没有浪不浪费一说,朋友圈只起消遣娱乐作用。如果你觉得频繁地刷朋友圈降低了你的工作效率,那我只能说这是你个人平衡工作与娱乐的能力有问题,且专注力不够。况且我觉得朋友圈并不是一个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平台,而是一个了解朋友最新动态,联络感情的平台。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强迫自己戒朋友圈呢?在我最纠结的那段时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贴出来供大家参考。昨晚睡前发了条矫情的朋友圈,今早醒来整个人都不好了。随手删掉了状态,由此开始了远离社交网络的漫长思考。生活中我并不是一个话多的人,最近也一直在强迫自己戒除社交网络,控制表达欲。这一想法大概是从发现自己很喜欢的某个网络朋友把自己阻挡在TA的朋友圈之外那天起萌发的。深受打击的我开始反省自己是否制造了太多于他人无义的信息,从而浪费了他人的时间线,消费了他人生活。那天起我关闭了朋友圈,强迫自己不要没事就去刷微信。一开始心痒难耐,抑制着某些时刻强烈的表达欲不去开启那个彩色的圆圈。起初我还会偶尔忍不住点开几个好友的主页去看看他们那段时间都发了些什么。可是几天过后,渐渐发现我对所谓的“他人的生活”已然全无兴趣。有一天我打开通讯录,从头翻到尾,居然没有一个人让我有点进他的主页去一探近状的欲望。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于我而言毫无意义,他们今天去了哪里吃了什么长什么样心情如何...这些我全然不关心。有些人我甚至可以想象他们在我离开的这些日子里又发了多少遍千篇一律的内容。那么是什么诱使我再一次开启朋友圈呢?
表达欲。生活中许多个瞬间,看到一朵好看的云,听了一首好听的歌,发生了一件笑破肚皮的事,产生了一种特别强烈的想法...这么多个瞬间,一想到无人分享,只能留在自己一个人的记忆和生活中,就觉得好像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但也有想要偷偷炫耀一把的时候,写了好文章,拍了好照片,去了好地方...这些才是表达欲背后的东西。每一条消息状态,若仔细挖掘发布背后的心态与目的,炫耀还是分享?表达还是表演?面具背后的赤裸真相总是羞于见人。不得不说,社交网络成功地挖掘出了现代人心中那些迫不及待想要表达的欲望,每个人都是一台大型倾诉机,而真正想要接收的人却寥寥无几。有时竟分不清社交网络究竟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还是更加孤单。以前在饭否的树洞上看到一段话,深受感染:在我周围,有剑桥博士年薪百万不玩社交网络的哥哥,也有刚到美国一周连路牌都恨不得9连拍的同学。谁会给自己每天穿的袜子拍照再定位呢?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社交媒体蛮好。它让我看到我的欲望,看清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告诉我周围人心底所匮乏的,害怕的,那种迎头而上必须要昭告的心情。所以我拼命压制那些“迎头而上必须要昭告的心情”,避免还俗,避免与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正面交锋。所以我在发布一条普通的朋友圈后万般纠结,隔了一个晚上后删除信息拧巴一上午。因为我看到了表达背后的欲望并以此为耻。人人都有倾诉欲,但我并不想再传递仅满足于个人虚荣心的内容。所以我羡慕那些常年不更新任何社交平台的人,他们就像这个嘈杂世界里的隐者,坐在一处安静的角落过自己简单平淡的生活,偶尔望一眼外面的世界,热闹依旧,却与他无关。他们不是没有喜怒哀乐,只是强大到不需要任何倾诉也无需多余社交。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地、此身,足矣。想起那些没有微博、微信、朋友圈,仅用日记记录的日子,已经快忘了那时的生活是怎样过来的,有没有更加纯粹自在?人呐,终究是一种矛盾又拧巴的动物。生来孤独却要群居,不想自己的生活被过分打扰却又渴望得到外界的回应。为了抵抗孤独不断发明一个又一个沟通工具、社交平台,却好像还是孤独——过于喧嚣的孤独。我太怕在这股喧嚣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太怕逐渐成为自己曾讨厌的对象,所以我要离开社交网络,一个人静一会儿。很多人不解,觉得我拧巴较真,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压抑自己的天性,受虐狂式的禁言。后来想想,其实厌恶朋友圈的那些天,也是自己心里生了病的日子。现在我还在用朋友圈,只是刷的频率已经大大降低,心态也平和了很多。而且由于工作原因,我是不可能彻底卸除微博微信这些通讯软件的。所以关于到底要不要关闭朋友圈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喜欢就刷,觉得烦就关。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该不该“,微信不过是一种沟通工具,它的存在是为了方便我们,而不是为了徒增烦恼。最后还有一句话,是一位网友曾经在评论区留下的,算是狠狠地戳到了我的痛点。放在这里共醒:在这个时代,学习如何不把自己看得太过重要,其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屏蔽了好像100多人,只留下我喜欢的真正的好基友,从此我只会看到我喜欢的朋友我关心的人在做什么,不相干的我看不到,心灵鸡汤也看不到;由于人数少了很多,所以出现新消息的频率变慢很多,直接作用就是也不会去老刷。想看了就打开看一看,可以看到亲近的人在干什么,也不用特意一拿着手机去刷,幸福感蹭蹭往上涨。我这样做已经好久了,快半年了吧?上个月试过为了【获取信息】把屏蔽的加回来一次,哎呀那个闹心啊。于是又重新屏蔽了,现在朋友圈重回清净,一打开就是爱看的。
日21:36:39 更新带完训练回来,看到180+个赞,感谢知友的支持。如何实践呢?阿虎的建议是:不必把联系人清空,毕竟有很多朋友是工作需要。把朋友圈关闭三天,再回来这里,评论你的感想。我的学员也开始实践了,很棒。回答这个问题,有几个目的:1.关于清空联系人的原因。所谓实践出真知。我很难想象下面几个回答的朋友,在没有尝试过的前提下想当然的回答。2.如此做,是矫情?无所谓“装不装”、“太把自己当回事”这种评论。能把所有的人删一遍,并拒绝朋友的回加,这是证明我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这个世界少了我一个不少,多我一个不多。世界上80%的人都是普通人,我是其中的一员。写这个回答之前,我是这么认知的。写完依然是这么认知的。认为我“太把自己当回事”的朋友,真看得起我,谢谢。3.关于输出信息。减少社交工具的种类,并不代表与外界的沟通减少。如果是真正严肃交流学术、讨论体能与体态问题的朋友,无所谓在哪个平台与阿虎进行交流。微博、QQ、知乎,都一样。只不过,大部分人自己没明白而已,以为即时通讯工具就一定要即时使用。熟悉我的朋友是知道的,事实上我如果遇到有难度的问题、让我不明白的问题,我可能会等几分钟、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几天才会回复。使用工具的人是你,不是工具限制了你。4.关于输入源。至于是否会因为删掉了联系人而减少了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是会这样的。但这是对的。少了许多输入源,是我可以更好筛选信息的前提。现在许多人是处于信息收藏者的状态,微博关注了很多人然后使劲转发、微信关注了很多订阅号然后使劲转发,我也没觉得他们在生活上有多自在、在专业上有多透彻。抱歉我这么说,但我找不到更好的描述。原因无他:信息输入爆炸,同时缺乏过滤信息冗余、筛选出有效信息的能力。有这个能力的人,自然可以管理好众多社交工具。缺乏这个能力的人,比如阅读这个答案的你,我希望你能行动起来,早睡早起,多看书、多写文章、多实践。5.关于实践。我并不鼓励大家效仿我这么做。首先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我的时间可控,而且很规律。有些朋友即使是白领,在周末的状态也不太规律。先从采铜法则开始实践吧,这是我今年所接触到最深刻与震撼的信息节点,它让我领悟到时间管理的真谛。采铜法则:对了,采铜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最浪费时间的当然是「社交」。一顿饭局,两个小时,三杯酒下肚,吹一车皮牛逼,听一打荤段子,朝美女使几百个眼色……是浪费。刷微博,看别人的牢骚和段子,抢一个沙发,转几张神图……是浪费。摇微信,摇来摇去都那几张脸,捡漂流瓶能捡出呻吟,群里面发红包,一窝而上抢一块几毛几分然后哈哈哈大笑……是浪费。上陌陌,花枝招展的妹子写着「约跑勿扰」,搭讪半天一无所获……是浪费。获了也是浪费。上知乎,写一篇答案要@七八个人,拍马屁,套近乎,拉家常……是浪费。掐在一起难解难分更是浪费。我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我只是在实践而已。朋友,你有勇气实践吗?晚安。===============原回答===================一步一步来,先实践,再评论。结论在最下面,可以直接跳过去看。日10:49:14我已在朋友圈发布了消息,接下来12点整清空所有关系。有朋友不解。也有朋友送来祝福。12点更新。日12:40:00卧槽,删掉320个联系人+16个群聊花了我半小时的时间!日12:43:45上图。这是早上的截图。320位联系人+16个群聊。然后我从11点53分删到12点37分。0个联系人,0个群聊。日12:49:48删除微信。重装。日13:38:18添加回我的学生与亲人。总联系人在21个。先去吃饭,吃完更新日15:12:26结论。A.还没清空之前的时候:我在朋友圈写了“请不用询问,不作回应”,依然有朋友,私聊问我,为什么?这跟我刚才去吃拉面时,我点了两份面,一份肉燥手擀面,一份酸菜牛肉刀削面,告知店员“都是堂食”,然后他给我上了一碗面一份打包。是一样的。B.清空以后的感受:中午出去吃饭,刚好手机没电。若是以往,我会带上充电宝,插上数据线,边走边玩手机。清空微信联系人以后,我瞬间明白过来了。我何必要带着手机出去吃饭?我不是生意人,不需要时刻与别人保持联系。我的家人与我的学员,知道这个时间点我是外出吃饭的。找不到我,也不会担心,回头我会联系他们。把手机丢在家里充电好啦。走在路上,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C.关于人与社交工具:社交工具的产品迭代,从最早的电脑qq,到手机qq,到手机微信,再到现在与未来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人类的科技与应用在逐步增加互联网与24小时的联系。社交工具越来越完善,人与人联系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但朋友之间的距离,是否真的更近了?在我看来,不是如此。罗胖有一期提到,现在在接熟人电话之前,如果对方没有事先用微信知会,不少人会感到被冒犯了。实际上,人与人的关系,也因为社交工具的作用细分,变成了这样:人人、贴吧、微博→公开社交——话题社交论坛→公开社交/半公开社交——兴趣社交QQ→办公、兴趣社交、熟人社交(QQ群是强大的信息传播节点)微信→熟人社交(也有人用微信代替了QQ的功能,所以现在很多人只用微信不用QQ)然后,也就有了社交依赖、社交焦虑、社交恐惧。在网上与天南地北的网友聊得欢,与身边的同事道貌岸然,对亲人不能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不是个别现象。这是普遍现象。有多少人,在吃饭的时候,是一边吃的一边玩手机?有多少人,是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有多少人,在工作岗位上,是一边上班一边玩手机的?(销售、安保等)有多少人,在空余时间,把时间都花在手机上?我不知道多少,我只看见过很多。D.朋友圈否?归根结底,不是朋友圈的问题,而是生活方式的问题。用不用朋友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我能否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即使今天你看到了这个回答,关闭了朋友圈,那么微博呢?知乎呢?甚至淘宝、电子游戏。总有一些事情,对你我来说,是诱惑,是半衰期短的事情。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选择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是智慧。另外。人与人的关系,不在于用什么工具聊,而在于沟通,真正的沟通是跨越时间与地域的距离。无所谓用什么社交工具进行联络。有工作要事,恐怕电子邮件、电话才是正道吧。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一个短信,一通电话,心领神会。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答案只有题主自己知道。祝好运。
我从去年十月份开始不用微信。但是我仅仅是简单的关闭了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实际上,随时可以打开】,我没有兴师动众的告知什么,也没有特意的去删除什么好友。到今天我一直都没有恢复。因为本身我这个人就很冷血,我不是太好奇别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我也不觉得我发的照片和文字被人点赞了我有多开心。本来就不是多大事,不需要还上来提一个问。你就从现在开始,即便一年不发朋友圈,也根本就不会有人注意到的。哪有那么多人关注你。我只被质问过“你怎么不给我刚发的朋友圈点赞了!!!”没有人问过“你怎么都不在朋友圈说话了“不要把你自己自控力的问题往外推。搞的好像是微信的错一样。如果你要关微信,那么要不要关知乎,要不要关微博,要不要关扣扣。如果上述不关,为什么单单关微信。倒是,真那么想关,那就永远别再打开。
自己的朋友圈基本做到4点:1、营销类直接屏蔽。不需要的营销微信定期删除,有些需要的隔一段时间一般2个星期左右打开看看。2、新交的朋友考察两周左右再决定怎么处理。3、秀恩爱秀小孩秀大餐的基本屏蔽。她们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幸福的情绪,却不知道这种信息看多了对我来说都是垃圾信息,纯属浪费时间。4、心灵鸡汤类。根据鸡汤的作用和美观程度决定是否屏蔽。做到以上4点的如果发现自己再无朋友的,说明你的交际圈出现了重大问题。需要自我审视是不是自己不够优秀而交不到内心充实的朋友。建议关闭微信,从今天开始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下面说说我屏蔽以上四种内容后朋友圈的情况:1、出现一批每天读书看电影有感的朋友。大家分享读到某一本书某一段内容之后的启迪。有一起看过的朋友相互探讨,没有看过的可以作为未读好书好电影系列备仓。2、出现一批美图美文轻音乐推荐的朋友,让自己工作一天之后,疲惫感顿时减轻了许多。3、自己的朋友圈经常纪录自己灵光一闪时所想到的句子或者点子或者创意。对自己来说很重要。4、出现一批分享重要、新奇资讯的朋友。这取决于个人朋友的质量。最后总结下,朋友圈就像自己的书房。需要你自己经常打扫,清理一些灰尘和垃圾才能保持整洁。定期增加质量过关的朋友,会让你的书房不断加入新鲜的血液,即使只是身在书房,却可以一览众山小。我个人并不赞同完全关闭朋友圈,有所选择,订立标准,将给自己的朋友圈一个清新的空间。最后自己也会获益良多。当然,这样也避免了很多以前要好的老友要拉黑的尴尬局面。屏蔽这个功能挺好的!
我也有过这样抽风的时刻,连续好几年,连续好多次。清空过微博,删除过微信,后来我明白了,有问题的不是朋友圈,是我自己。主动删除朋友圈也好,主动删除联系人也好。大家的理由都是什么浪费时间啊,耗费精力啊之类的。你的朋友们即没有跪着求你跟他们说话,也没有人哭着让你一定要回复他们的消息,更没有人逼着你一定要刷新他们的动态。关于为什么看到那个小红点就忍不住点开这个问题李松蔚老师有过一篇文章有提到,找到了再补充进来吧。*link: 不过请你承认了好吗,是你自己主动要看这些,你的朋友们很冤枉的。更何况社交平台本身就是一个首先“分享个人最新动态”其次“获取朋友的实时消息”的平台啊。不主动在社交app上晒自己生活的人本身就不算活跃用户了好吗,作为app的运营者简直要跪着感谢那些主动的人们了好吗。所以我觉得问题是在自控能力吧。而如果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呢,删除朋友圈可不够,得删除你所有的社交软件,微信微博人人qq,最好把邮箱也关了,手机停机,搬家去朝鲜。简直是:堪称完美。然后呢?然后你大概在朝鲜还是能找到一些让你无法完成工作的耗费掉你精力的事情吧哈哈哈。因为问题的根源是你自己啊宝贝儿。要获取知识就去读书思考,要获取资讯就去看新闻。妄图从朋友圈里获得资讯的行为与企图从娱乐电视节目里看出深度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专注的人永远记得住该干什么的时候干什么。悄悄告诉你哦,像我这样的大俗人,清空朋友圈之后一直都希望有朋友来关心地问我“哎呀怎么啦”。结果连个鬼都没有。哼,灰溜溜的让我明白了,nobody cares you more than yourself, baby.
微信上能获得的有用信息也就是订阅号的推送了。微博上的有用信息是几家博客的转载,我直接到原站点去看不好么。
已关且卸载微信两个多月了。原因就是,微信好友列表里想保持联系的少数人,换成电话短信都可以保持联系,其他人则可有可无,反正都属于加了之后就变成一块墓碑似的,从未说过话。朋友圈,想想每天看与自己没有一毛钱关系的他人的琐碎杂事,看似零零碎碎的时间,累积起来也是很可观的,为何浪费宝贵时间在这个上面?原来总是很自作多情,自以为是,卸载几天就忍不住又装回来看看有没有谁发现了我的"消失",而关心在乎的,事实给了我狠狠一巴掌,别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了,你就是永远消失,对他人来说也没有丝毫影响,明白这个道理后就真的完全放下了。这次的关闭和卸载真的让我心里很舒坦,再也不用浪费时间着魔一样不停地刷和自己毫无关系的琐碎,也不用自多地寻找什么存在感认同感,重新返回看书画画书法运动听音乐的时光,不用再考虑在乎他人想法,靠自己的努力和快乐给自己认同感和存在感,这感觉,真好!试着远离朋友圈吧,你会发现,从未这般轻松。
作为一个25岁的古代人不喜欢玩微薄,微薄为我家宠物开的,偶尔我都借他账号上微薄看点新闻,笑死..没发过一次朋友圈手机联系人最后只剩几十个平时需要联系的人不需要联系的都在QQ上顺便说一句,QQ已经两年没发过一次状态可能作为一个年轻人,我真是传说中住在大都市的原始动物直到最近换了IPHONE,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应该早点换,因为IOS的itune U和cousera里面的课程真的很诱人,还有些原声应用真的很好,以前觉得自己不会EXCEL不会PPT有点失望,现在觉得工具都是越无脑越好,重要的是内容我吃饭从来不玩手机,跟别人聚会别人都在玩手机,我就找别人聊....有时觉得时代发展真快,微薄微信上面的梗,别人说给我听,GET不到,还得专门百度去查查,就像同步信息一样。记得前两年刘翔比赛,半路退场,这个新闻别人讲给我听的时候,惊讶于我居然一点都不知道,因为那个时候的兴趣点都在别的领域。要说,脱离这些信息有什么好处,感觉就是时间多了,坏处就是研究自己的兴趣领域时候,容易找不到人分享,孤独吧。
羡慕你们,我关不关根本没人理我。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以后 刷空间 刷微博 刷微信朋友圈成了每日日常一开始挺开心的 没事就刷 无聊就刷但是渐渐的开始烦躁 有时候空间微博朋友圈一圈刷下来能有两个小时 眼睛都疼今年十二月初的时候陷入了情绪的低谷期 特别低落 觉得生活非常无趣 觉得自己很无能 每天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这个时候每次看到朋友圈和空间里同学朋友各种精彩各种晒 自己就感到更加的烦躁和迷茫那个时候就关了朋友圈 卸了空间 微博 甚至知乎一段时间后 心情确实平复下来 虽然说不能完全离开社交网络 但是比起之前一无聊就刷朋友圈刷完觉得空虚又低落的感觉 已经好多了我不是一个善于社交的人 朋友也不多 关闭社交网络后只有一个好朋友跟我有密切的联系 其他人 他们真的不在乎你去了哪里对我而言 我的朋友圈状态就是为了博得存在感 但是每次一进空间和朋友圈 如同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广场 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 却没人真的想要听你说些什么对一个内敛敏感的人来说 挺伤感的而且我发现以及已经很难长时间的做一件事而不碰手机不刷状态 每当读书读久了 就会产生莫名的孤独感 这个时候就不由自主的开始刷 已经很难像以前自如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说到底 还是自制力的问题
关了多久已经忘了,有朋友问起为什么关了,答:别人发生了什么与我无关,这种社交方式极其浪费时间
我的建议是:不要关闭你的朋友圈,但是屏蔽掉大部分你从他们身上几乎学不到东西的人。刚看了一下,我的微信大概有556位联系人。我大概屏蔽了400+人。筛选的依据是:1.心灵鸡汤直接屏蔽(除了我妈)2.晒自拍,晒出行者屏蔽。3.愤青,说话的深刻度简短的屏蔽。4.不熟的人,偶尔发点有用的屏蔽。剩下的便是:女神,带给我成长,帮助我重塑世界观的人的朋友圈。还有我妈。还有每次新添加朋友的时候 都会看一下他的朋友圈,然后加个备注,决定是否屏蔽。
朋友圈的价值在于你的联系人们都在发布释放自己的信息,有些时候他们释放的信息还是定向的。比如有人今日出外勤就发张照片,意欲告知领导到岗。至于观察老板在对什么信息感兴趣,也是很多人的必修功课。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有时候可以获取你需要的信息。有段时间我有几位关心的朋友状态不稳,我就一直看朋友圈,除了看他们的情况,顺便还获得了一堆其他朋友的状态。比如就看出来有朋友似乎感情不稳,后来找机会问了下,果然。好在已经解决了,我看到的就是解决后的状态。事出反常必有妖罢了。重要的不是他说什么,而是这个人形成惯有的生活/发表朋友圈状态后,偶尔偏离routine时的举动。对有经验的人来说,看任何信息,都应该先看背后的写作逻辑。你可以观察别人,也可以成为别人的观察对象。现在我重要的朋友们生活都不错,我也就基本不看朋友圈了。大家都有角色扮演的欲望。一方面体贴下别人,一方面自己也别入戏太深就好。这事没那么多值得深思的。
信息越来越多以及越来越杂,朋友圈里的信息对我来说并没有特别多的用处。其实不光朋友圈,大部分信息对我都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我所关心的也就是一些资讯、以及我所关心的人了。资讯类的从哪里都可以获取到,我所关心的人我也会定时直接去关注。因此朋友圈对我来说几乎就没有意义了。有时候觉得朋友圈是个很恐怖的东西。似乎在不停的吸引着人去晒自己。把自己写的代码,拍好姿势,截个图,晒一下;把桌子上的书摆好,拍张照,发朋友圈展示一下自己多么的努力;没事儿就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发发自拍,希望别人能来关注自己,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很正常的心态,社交网络不就因为几乎人人所拥有的这种心态而如此火爆吗。自己曾经也是深陷其中。后来反思,这真的好吗?虽说事事都追求有意义有用处太累了,但陷入这样一个心态中,不是很可怕吗。这事儿和讨论一些较为深刻的事物又是那么不一样。近期比较关注的一个程序员,在他主页上关于社交网络,是这样写的:I am constitutionally opposed to tweeting, blogging, etc. My thoughts are private! Besides, I’m not about to commit a half-baked fleeting thought to print, not even ephemeral Web print. I do use Google Plus occasionally — fairly regularly when I’m working on a book, so that readers can follow my progress.有些极端,但是对那句“My thoughts are private!"印象很深刻。社交网络让沉迷于其中的人都成了暴露狂,甚至让别人了解到你每顿饭吃了什么、什么时候蹲在马桶上、什么时间去了哪里都公布于众。虽然别人并不关心你。我近些年来越来越觉得,人还是应该内敛些。我现在一直在努力控制好自己接收的信息,以及控制好自己所产生的信息。所以关闭了朋友圈。只会去看一个自己比较关心的人:)虽然有些跑题。欢迎交流:)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以亲身实践告诉题主,关闭朋友圈利大于弊。曾经我认为朋友圈对我非常重要,因为我是完全不看新闻的人。所以每天早上起来和晚上睡前都要刷朋友圈,这样我能知道最近的展讯,朋友们的创作状态,竞赛报名,还能看到一些有质量的文章。那时候我微信新加一个朋友,都会先看一遍他的朋友圈(在此提示各位,朋友圈能暴露的真的太多太多了,注意点儿隐私啊!),一旦发现他爱发无营养的东西就立刻加入黑名单。这个习惯持续了小半年,确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来源。但在今年十一月初,我在某个早晨醒来以后突然焦躁异常,那时候身体也出了点问题,一气之下就把整个微信删除了。现在回想一下确实太任性了。我当时还在知乎提了个问题问删除微信是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刚删除的那几天还有点小激动,有点小时候做坏事的感觉。后来变得有点焦虑,总怕自己漏掉了什么重要消息。但是事实上,该找我的人都找到我了,我想找的人也都找到了。在度过了短暂的焦虑期以后,我也完全平和了下来,现在早上醒来和晚上睡前都会看纸质书,或者看收藏的知乎经典答案。并且,我并没有因为删除微信而断了一个信息来源,因为在朋友圈里你看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无用的(注意我说的是大部分)。这种琐碎而大量的信息真的会大大提升一个人的焦虑值。实际情况是,我们不需要时刻update别人的生活,你停止发朋友圈以后也没人能发现的。我看了很多答案说到没有朋友圈还有微信qq和知乎,人没有自制力在哪都没有自制力,所以没必要关朋友圈,要从做好自己开始。我同意,但是人总是有惰性而且贱嗖嗖的,有时候需要一点这样激进的手法来给自己一个过渡期。在你度过了最开始那段焦躁和空落落的日子之后,你养成了新的习惯,就算装回来朋友圈,你也不会再刷了。
互联网产品狗,游戏行业从业,前媒体人。这是我的身份判定,所以工作上对微信的需求是重度的,但个人生活没啥依赖。1,加一个人之后扫朋友圈,如果都是转发信息无原则的,直接拉黑朋友圈,并且把自己的朋友圈也对他关闭。大家都省事;2,如果人本身不错,但因为工作性质,转发过频繁的,拉黑他的朋友圈,但自己的对他开放;3,如果人不错,发的内容基本是自己偶尔憋出来的段子,或者自己生活的片段且自己很清楚自己发了什么的,特别特别欢迎,有时候还追着看;这里不点名表扬某一财经前主笔谢xx同学。4,如果不认识的人在各种场合里加微信之前,会打招呼[我朋友圈不怎么看,自己也都发些散碎鸡毛吐槽的东西,偶尔会刷屏(比如世界杯),不喜欢就直接把我朋友圈关掉]。5,工作相关的内容直接根据产品建立新的微信账号,按照市场和BD相关的设计流程来推动工作,重新加人,经营维持。除非是跟自己的命一样攸关的工作需求,否则不在朋友圈发布和工作相关的信息(事实上跟命一样攸关的工作需求根本不存在)。6,不转发推广信息,领了红包也不转。除非推广信息本身制作精美,或是关系实在到位,或是产品特别扎实。也因此,朋友圈对我来说就是每天突然拍脑袋有什么要吐的,上去吐一嗓子。休息时候看看回复。晚上睡觉之前大致扫一眼当时timeline上的残存信息(凌晨也没啥信息,白天要漏了啥信息也就漏了)。真关注某个人近期动态会专门扒拉出来看看(如
老师所说)所有微信群几乎都屏蔽消息,除几个小圈子群,以及固定可以上去领红包买彩票的群(咳),其他群基本不看不打开。
恭喜你,终于可以把时间浪费在别的地方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pad密码忘了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