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运动负荷包括量度?

少年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负荷量与强度的搭配--《中国学校体育》1997年02期
少年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负荷量与强度的搭配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82【正文快照】:
力量素质是田径运动员必要的基本素质,发展力量是田径训练的重要部分。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机能的可塑性强,但其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又不能同成年运动员相比。因此,在少年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应当考虑少年运动员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在训练中对运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琳;[J];广西教育;2000年03期
董加贝;;[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8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连涛;[J];辽宁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龙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范跃,洪涛,于联志,于鲁滨;[J];中国学校体育;1997年02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赖巍;[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姜洪信;;[J];辽宁体育科技;1987年03期
王兵建, 杜晓丽;[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曹兵;[J];山东体育科技;2000年02期
高志红;李海宾;;[J];少年体育训练;2002年04期
,王志良;[J];少年体育训练;2005年04期
王庆;;[J];田径;2007年06期
H·基里耶尼克;阎殿富;;[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孙万水;崔永辉;;[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02期
游建良;;[J];辽宁体育科技;1992年04期
潘嗣勤,牟维照;[J];田径;199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同才;;[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陈怡;刘建国;;[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李山;周铁民;王林;;[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周志雄;张凡;;[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谭朕斌;;[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李志灏;黄刚强;;[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周爱国;赵春盛;;[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聂文良;邹亮畴;郭梁;;[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甘源;郑伟涛;屈萍;李铎;;[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郑永才;;[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继明;[N];中国体育报;2011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博士;[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宋冰冰;[N];健康时报;2006年
彭晓阳 李浦松;[N];战士报;2008年
;[N];中国矿业报;2003年
麻建丽;[N];温州日报;2008年
穆晶晶;[N];保健时报;2008年
李振辉;[N];广东科技报;2008年
胡嵘;[N];中国电影报;2006年
毛晋;[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延春;[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李山;[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洪长清;[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金泰庆;[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张凡涛;[D];苏州大学;2008年
曹永臻;[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田石榴;[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梁岩;[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董荣菂;[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夏娇阳;[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军海;[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周广利;[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苗欣;[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崔士飞;[D];成都体育学院;2012年
王莉;[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田洪伟;[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梁添祥;[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孙雅琴;[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崔高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陈超;[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的位置: &
运动负荷强度与运动疲劳程度量化分级研究进展
摘 要:在体育科研中大量涉及运动干预,关于运动负荷与机能反应的报道很多,但各报道中涉及的负荷强度、负荷方式及负荷密度各异,尚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运动负荷量化标准。虽然有很多研究,但很零乱,各研究之间的可比性较低,不利于后续研究的参考和比较,因此目前尚缺少一个大家认同的具有量化的和可比性的负荷强度评价体系、疲劳评价体系。本文试图对现有文献,运用归纳、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运动强度的统一划分和运动疲劳分级,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优质期刊推荐阅读:2188回复:12
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和低强度大负荷训练有区别吗!
发布于: 23:05
[/size]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和低强度大负荷训练有什么区别,针对的点是什么?
金币1279枚
发布于: 23:47
可以查阅一下有关运动训练学的相关内容!!!!!也许能找到答案!!!!
个人观点供参考!
发布于: 00:25
从文字上看感觉是有区别的。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08:12
运动负荷与运动强度是两个概念啊
金币9523枚
银币2648枚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0:10
大量的低强度训练我觉得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就是说低强度训练到底该持续多长时间,这个大量是怎么把握的;低强度大负荷训练就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强度低但是负荷大,训练时间就相对要长,这是我的个人理解,不知道是否对,请楼主参考
支持原创,共同交流,发展自身,奉献体育事业。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3:18
谢谢各位的回复应该修改为:长期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和低强度大负荷训练有区别
二级运动员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8:22
长期大量的低强度训练,个人理解为在一个很长的训练周期里,每一次进行训练的强度都很低。而低强度大负荷训练则理解为某一次训练,虽然强度很低,但是练习的组数很多,所以总的负荷就很大。
金币2684枚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8:58
6楼的同志说得好^^
Lam, Ko-ngai William: ‘The meaning of life is to use life to appreciate life from experience, and to use life to influence life.’(生命的意义是利用生命去体会生命,以及利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亚运会冠军
金币1782枚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20:49
低强度大负荷?是不是矛盾哈
亚运会冠军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9:47
有点晕哈~~~~
金币105676枚
银币2255枚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9:58
问题感觉是一个病句,没怎么看懂。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09:58
感觉6楼的解释比较正确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1:30
有点语病好像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他所谓的“大量”应该指的是大运动量,是一个低强度持续长时间的运动;而大负荷就不同,既可已指强度大,总体强度大,也可以理解为大运动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或者&
Powered by关于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训练学辨析
运动负荷的控制是运动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中的核心问题。运动负荷的控制包括总负荷、运动负荷的递增方式、负荷盘与负荷强度的搭配形式,其中量与强度的具体搭配形式又是运动负荷控制的主要问题,是整个运动训练核心中的核心。能否把握好t与强度的分配,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运动负荷的多样性以及如何控制好t与强度的搭配,就成了当今运动训练界最为关注的问题。1运动负荷贵与运动负荷强度释义运动负荷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承受的工作量,是对运动员身心实施的有效刺激,以促使适应的产生。这里讲的有效刺激,就分为了刺激t和刺激强度,即平时所讲运动负荷量与运动负荷强度。必须指出运动负荷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运动负荷实施都是运动负荷t与强度比例上的选择,而这种选择首先是建立在对运动负荷量与强度深刻认识的墓础之上的选择.1.1运动负荷t及其意义运动负荷t,是个体承受运动负荷的数量特征,是由练习的组数、次数、持续时间和总...&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1引言由不同比例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组成的运动负荷称负荷性质。能否合理地采用负荷性质是决定训练比赛效益,甚至是决定训练比赛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对于不同的负荷性质的特点、作用、具体运用原则、方法等,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历了不同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一直没有得到一个较为明确的实质性的全面结论。有时候认为运动训练中应以负荷量为主,有时候认为应以负荷强度为主,有时候认为应以两者的临界负荷为主。2011年11月在全国重竞技体能训练经验交流会上,又传出了体能训练应以负荷强度为主,否则恢复难度大,机体负担重,并且易产生运动创伤的信息观点,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几次修订再版的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也只是简单、粗浅地介绍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不同特点,尤其是针对如何运用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一直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和明确的论述[1]。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必然导致训练实践中训练安排方向目标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给训练和比赛带来严重的...&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从郑凤荣、朱建华到“马家军”的训练──试论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田坤,张华新(山东聊城师范学院聊城252059)建国以来,我国的田径运动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男女跳高和女子中长跑项目,分别在五十及九十年代登上了世界最高峰。这些项目优秀运动员集中体现了不同时期我国跳高和女子中长跑训练的经验。因此,系统比较研究他们训练的运动负荷特征,探索其规律,不仅时我国跳高运动和女子中长跑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而且对改变其它运动项目的落后面貌,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1郑凤荣、倪志钦、朱建和“马家军”的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主要特征纵观郑凤荣、倪志钦、朱建华和“马家军”的运动训练,其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安排各有特点,并且呈现一种内在的发展规律。五十年代郑凤荣的训练,负荷量很大,而负荷强度一般。在破世界纪录前一年(1956年),她每周训练9次,全年训练总数达309次。当时在国际田坛,她的运动负荷量是非常突出的,苏、美优秀跳高选手一年训练14...&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研究目的:(1)对运动员红细胞系指标、气体代谢指标、运动能力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长时间高原训练对血液载氧与肌肉利用氧气能力的影响,评定运动员专项有氧运动能力的变化情况。(2)对多次高原训练组和初次高原训练组进行对比分析,寻找高原训练效果的差异,探索其中规律。(3)探索长时间高原训练的特点以及与运动员个体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完善赛艇高原训练与监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与分组:以上海市男子赛艇队12名重点队员为研究对象,根据经历高原训练的次数,分为两组:A组为多次高原训练组,共6名队员;B组为初次高原训练组,共6名队员。(2)训练安排:高原训练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日-1月23日),为适应期,运动负荷是中负荷量和小负荷强度训练,第二阶段(日-2月12日),为负荷爬坡期,运动负荷是次大负荷量和小负荷强度训练,第三阶段(日-3月7日),为负...&
(本文共93页)
权威出处:
研究目的游泳长距离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先进的游泳专项训练理论、竞赛技战术配型和专项训练方法和手段差异性越来越小,竞技水平也越来越接近,为了最大程度挖掘运动员的潜能、维持最佳的竞技状态和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整、适合游泳长距离项目特点的专项训练生理生化监控方法以保障游泳训练的科学进行,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到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训练学的指标及原理方法,结合游泳长距离项目的特点、规律和要求,初步研究并建立游泳长距离项目专项训练生理生化监控指标和评价方法,为提高该项目的科学化训练程度提供科技支持。研究方法1.以浙江省游泳长距离项目优秀运动员27名(男13名,女14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国际健将3名,运动健将10名,其余为一级运动员;2.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训练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跟踪观察优秀游泳长距离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及比赛的全过程,结合...&
(本文共158页)
权威出处:
“负荷”一词使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在物理学科有关动力、机械、电力学中是常用概念。相对于动力、机械、电力学中有关负荷量度的概念、定义,运动训练学中有关运动负荷、运动负荷量、运动负荷强度的概念则不够准确。比如运动训练学中运动负荷与运动负荷量,无论从概念到定义,显得不够严谨,甚至是重复概念。并且把负荷量与负荷强度放到到同一层次,就逻辑关系而言不够合理。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上述概念的涵义进行讨论和分析。1运动训练学中关于运动负荷、负荷量、负荷强度的定义《运动训练学》[1]对上述三概念的诠释:“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运动负荷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因素构成”。但对于负荷量、负荷强度这两个无论在训练理论以及在训练实际中,作为常见的概念却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只是对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在其内涵上做了解释———组成负荷量因素中的时间是指练习所占用的时间,次数是指练习动作的数量或组数,总距离是指周期性线性运动的距离累积数,总...&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负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