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力

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城市问题》2013年03期
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
【摘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构建了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十三个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就如何提高江苏省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F127【正文快照】:
一引言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具有强大的资源调动力和影响力,然而,城市的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对资源和环境的损耗。目前,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城市已将低碳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资源日益减少,环境面临严峻考验。作为中国的经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金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03期
徐琳瑜,杨志峰,李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唐剑武,叶文虎;[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端吕,董明辉,彭保发;[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徐琳瑜,杨志峰,李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蒋有绪;[J];中国城市林业;2004年02期
邓波,洪绂曾,高洪文;[J];草业学报;2004年01期
张晓东,池天河;[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王长征,刘毅;[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任建兰,张淑敏,周鹏;[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李鹤;张平宇;刘文新;;[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任志远,黄青,李晶;[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张晓东,池天河;[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狄乾斌;韩增林;;[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彭静;廖文根;赵奎霞;李翀;;[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爱锄;[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郑丽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欧阳勋志;[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刘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宋松柏;[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姜文超;[D];重庆大学;2004年
邓波;[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孔庆云;[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李丰生;[D];中南林学院;2005年
赵凤琴;[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春晖;[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郑海霞;[D];河南大学;2001年
王敬华;[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牛树海;[D];河南大学;2002年
李艳;[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陈楷根;[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孙春华;[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姜杰;[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李成茂;[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杨勋林;[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毛汉英,余丹林;[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陈传美,郑垂勇,马彩霞;[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赵玉强,张丽君,宋海宇,王世吴;[J];环境保护科学;2005年02期
王家骥,姚小红,李京荣,常虹,王渊高;[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蒋晓辉,黄强,惠泱河,薛小杰;[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徐琳瑜,杨志峰,毛显强;[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高彦春,刘昌明;[J];水利学报;1997年08期
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J];生态学报;2001年09期
谢红彬;[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王俭,孙铁珩,李培军,李法云;[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川;;[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黄由衡;袁巧;;[J];商业时代;2011年19期
丁任重;;[J];中国西部;2011年15期
宫广东;周健;;[J];北方经贸;2011年08期
林建永;陈俊兰;吴永兴;;[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9期
;[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06期
张蜀;;[J];黄金时代;2010年08期
;[J];中国西部;2011年11期
;[J];杭州(周刊);2011年05期
李凤桃;;[J];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乔玉楼;匡耀求;黄宁生;谭建军;;[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李洪高;王贵明;李双双;;[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刘启波;周若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王洪涛;赵恒波;郭亚军;;[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程火生;吕弼顺;张蕾;陈孝;赵贞海;;[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孙凌宇;;[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安和平;陈爱平;杨圣波;;[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冯莎莎;;[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陈烈;;[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舒瑜;[N];深圳特区报;2009年
本报记者  罗文胜;[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课题组;[N];山西日报;2005年
毛蕴诗 倪泽望;[N];光明日报;2006年
忻州市副市长
王学英;[N];忻州日报;2006年
杜娟;[N];广州日报;2008年
本报记者 沐滟;[N];无锡日报;2011年
赵卫中 本报记者
杨丽娟;[N];辽宁日报;2007年
许小念;[N];四川日报;2007年
张雷;[N];中山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英姿;[D];吉林大学;2009年
姜永铭;[D];吉林大学;2009年
余春祥;[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裴莉;[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任光超;[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刘万斌;[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闫永林;[D];苏州大学;2007年
丁克岗;[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韩俊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张红霞;[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井爱群;[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董晓鹏;[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秦娟;[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与预警思路设计--《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年04期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与预警思路设计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管理提供技术标准支撑和参考依据。发挥国土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空间要素配置监管,需要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检测纳入"一张图"管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与预警工作思路:承载力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指标体系、评价技术与方法迫切需要规范;开展国土空间管制体制研究,启动国土空间红线划定研究工作;开展耕地数量质量、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划定、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国土红线体系等全方位的监测预警;制定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度体系,包括提高灾害防治水平,强化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整合并推广国土综合整治。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X820【正文快照】:
1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及意义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或国家)自然资源、地理地质、生态环境等综合条件所能承载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最终往往以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来表征。这里所指的承载能力,是在维持区域内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内环境功能仍维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兴;张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04期
刘耀彬;戴璐;张桂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1期
邹进;张友权;潘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1期
郝伟罡;申军;张生;;[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5期
卢炎秋;程胜高;程迪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年05期
贡力;严松宏;;[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建成;[D];郑州大学;2013年
张硕;[D];河北大学;2013年
梁青;[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杨文文;[D];南昌大学;2013年
樊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程溪苹;[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龙胤慧;[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王海静;[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黄丽虹;[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管西柯;[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尚海龙;;[J];商场现代化;2007年20期
史放;[J];科学之友;2004年09期
刘金福;洪伟;吴承祯;陈辉;何东进;洪滔;徐道炜;;[J];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03期
刘洪燕;李刚;;[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4期
李禄胜;;[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张伟;;[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年02期
李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年03期
王红华;[J];云南农业;1998年06期
胡云江;[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陈茜茜,杨静洲,王泉河;[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广龙;兰晔峰;;[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韩从容;;[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张涛;焦永杰;周莹;何灵均;;[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白福易;;[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鲍健强;苗阳;张帆;蔡燕航;陈锋;;[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路文莉;;[A];妇女·环境·使命——’97妇女与环境研讨会文集[C];1998年
王毓云;;[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张慧毅;;[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樊英;;[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王军;崔秀丽;赵金龙;;[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徐伟;[N];中国环境报;2008年
张怡 刘佳敏 王芳;[N];江苏经济报;2006年
记者 李佳、鹏王勉;[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李岭艳?张海峰;[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记者 马波;[N];科技日报;2006年
江苏省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葛海祥;[N];中国海洋报;2006年
记者  符传涛;[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张隽波?通讯员
王颖;[N];山西日报;2007年
李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国家环保总局WTO环境与贸易工作领导小组技术支持专家组组长
胡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晓第;[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冯俊;[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王筠;[D];吉林大学;2007年
刘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宋兰兰;[D];河海大学;2005年
石建平;[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李远华;[D];吉林大学;2008年
张雪花;[D];天津大学;2007年
陈劭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刘婷婷;[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敬梓;[D];吉林大学;2010年
赵安周;[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朱明明;[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刘翔;[D];山东大学;2008年
郑士科;[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倪小东;[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阿孜古丽·阿布都拉;[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王宁;[D];兰州大学;2009年
夏峥嵘;[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麻清莉;[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开发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以巢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开发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以巢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增强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18:44:00&&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提要]&&提高资源要素综合利用率,增强环境承载力。胡锦涛主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二)我省资源综合利用率还不高,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仍艰巨,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重中之重。
  一、计策主要内容
  提高资源要素综合利用率,增强环境承载力。
  二、主要理由与现状分析
  (一)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我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必须长抓不懈。胡锦涛主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建设并列为“五位一体”,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福建代表团时指出:“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二)我省资源综合利用率还不高,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仍艰巨,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重中之重。它是福建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我省部分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耕地资源十分紧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物资源人均占用攀升 ,能源资源基础储量低。一些地方与行业的发展仍存在高消耗、高污染问题,环境综治任务仍艰巨。因此提出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对策建议。
  三、实施办法
  (一)思路。贯彻十八大报告中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指示,将“承载力定发展、促发展”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行动上。制定措施从源头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
  (二)规划。2015年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建成生态市(区)。紧抓提高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效率,3年内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库建设,统筹区域资源要素配置,把有限资源用到重点项目和领域上,把有限环境容量配置到最需要发展的区域和行业。2017年率先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提升我省在东部地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排位。
  (三)布局。根据我省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开发区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重点开发区保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开发区严格保护,杜绝破坏。
  (四)措施
  1.制度保障,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决策机制。第一,制定土地、水、能源、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管理条例。第二,明确资源环境保护开发的法律责任边界,制定科学决策程序。第三,完善科学决策组织机制,建立地方资源环境决策委员会制度。建立专家智囊团队,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2.推陈出新,建立资源环境平衡补偿机制。第一,创新土地管理模式。推动低效存量土地功能更新与置换,建立可建设用地指标的空间交易制度。第二,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通过税费调整等调控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第三,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受益区向生态保护区提供经济补偿的方法。第四,建立环境权益交易中心。环境治理项目可采用“招挂拍”方式对外开放。
  3.结构优化,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利用。优化资源承载力内部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第一,依靠科技创新,使产业结构向科技化、信息化转变。第二,推广资源重复使用与再生,加大对节能降耗、能源替代等新技术的研发、投资、补助和贷款支持力度。第三,产业结构进行生态化调整。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第四,统筹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规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4.资源流通,开展资源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机制。第一,在承载力上开启大循环思路,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原则,发挥海西区位优势,与长三角、珠三角、台港澳联动,构建区域发展分工协作、利益协调机制。第二,开展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机制,成立区域环境保护治理部门联系会议。第三,完善区域合作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区域协作环境保护与治理常态化、固定化。
  5.治理创新,提升资源承载力水平。第一,开启资源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明确公民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追究损害资源环境者的法律责任。第二,构建全社会资源环境的信用机制。强化资源环境信用等级的激励约束作用,将企业的资源环境信用等级与政府产业扶持和优惠政策扶持相挂钩。
  四、成效评估
  对资源环境治理水平与效率进行考核。政府部门列入资源环保社会征信体系考量范围,将提升资源承载力目标列入领导实绩考核中。
  建立资源承载力风险评估制度,推动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形成承载力预警系统。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