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那系列火箭为外国发射卫星的火箭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2】--陕西频道--人民网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2】
&&&&来源:&&&&&
图3:长征一号火箭托着东方红卫星顺利升空
  中国自己研制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
  在研制过程中,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确定卫星直径1米,重量173公斤。卫星主要设备有东方红电子液晶发生器、应答机、微波信标机、超短波信标机以及短波发射机等,可为地面跟踪设备测定卫星运行轨道,发射遥测信号,播放《东方红》乐曲,使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
  卫星研制在紧锣密鼓进行,作为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的研制也在同步实施。运载火箭是在东风四号火箭基础上研制的,实行多级火箭发射。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CZ―1)。一、二级为液体火箭,三级为固体火箭。火箭长29.9米,直径2.25米,空重7.15吨,起飞重量81.5吨。
  日,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号发射场,进行短射程发射试验。由于这枚火箭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研制生产的,又是首次发射试验,中央专委对这次试验非常关心。火箭运到发射场不久,周总理便在北京召见参加试验任务的领导和科技人员,详细询问发射前的准备工作。“这次发射不同寻常,以往我们试验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是在自己境内搞的,而这次射程很远,必须控制住,一定不让火箭飞到国外去。”周总理非常关心这次飞行试验的安全问题,反复叮咛。
  在正常情况下,火箭是不会飞出国境的,因为火箭上面装有154安全自毁系统,一旦火箭超程飞行,不按规定时间关机而有可能出境时,自毁系统就会发出信号使火箭在空中自毁,即使火箭发生飞行故障不能保障这个系统正常工作,地面指挥人员还可以发出指令将火箭炸毁。
  11月16日下午6时,长征一号火箭准时点火起飞,当飞行18秒时,由于一个程序配电器发生了故障,火箭一、二级未能分离,造成自毁坠落。
  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经过一系列改进后,再次转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号发射场,进行短射程的发射试验,一举获得发射成功。这次发射试验的成功,使中国多级火箭技术取得了研制和试验方面的突破,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70年2月,国防科委正式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下达了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预令”。随后,中心党委在2号发射场召开了动员誓师大会,各参试部队代表在会上表决心、立誓言,确保卫星发射一次成功。而后,参试单位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紧张发射前的各项准备。
  卫星发射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上百个单位大力协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发射团二中队,担负着运载火箭发动机、自动控制系统的测试检查发射,是卫星发射的“尖刀连”。他们深知卫星发射责任重大。在任务准备阶段,就认真总结两枚长征一号火箭发射的经验教训,积极开展事故、差错预想活动,大力开展技术岗位练兵活动,使操作动作精益求精,准确无误。该中队三分队,在展开地面设备、铺设电缆时,要将测试电缆从百米外地下发射控制室经电缆沟铺设到几十米高塔架电缆筒里,工作环境非常狭窄。在分队长刘庆贵带领下,爬越电缆沟,攀登电缆筒,操作人员一字排列,采取接力的方法,经过几天艰苦细致工作,将10多台设备和数十根电缆铺设到工作位置上,并进行了电缆导通和设备调试,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特种燃料加注中队(五中队),任务前要对发烟硝酸和偏二甲肼地下库房的贮罐、管道进行清理。清理中有一定危险,由于管道里存留少量硝酸和偏二甲肼,当拆卸氧化剂硝酸过滤器时,这些存留硝酸就溢流出来,使整个硝酸库房黄烟滚滚,毒气弥漫。尽管加注官兵身穿防护衣,头戴防毒面具,还是感到呼吸十分困难。于是,他们只好限制每人每次工作不超过30分钟,轮换进行操作。经过数天连续苦战,彻底清理了贮罐和管道,并对阀门进行维修。然后,他们又加班加点从运特种燃料专列车上分别将硝酸、偏二甲肼转注到地下库房贮罐内。
  地面设备中队(七中队)担负着卫星、火箭的吊装。任务前,中队参试人员分别对两座百米高塔架进行彻底检修、调整,并对发射台、消防设备进行防烧处理,用防护漆涂刷一新。
  为了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28号建立了东风观测控制中心。在国内建立了湘西、南宁、昆明、海南、胶东、喀什观测台站。如何将这些观测台站联通,形成一个测控网,是当时最突出的问题。由于条件限制,从发射场区到各观测台站的指挥通信和数据传输,主要是靠明线来完成。为了防止出现人为破坏和自然中断等情况,在二万多公里线路上,组织60多万民兵,沿线一字排开,日夜护线,以确保信号的可靠传输。
  4月1日,载着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一路戒备森严,在高度保密的安全状态下,悄然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7#技术阵地测试厂房。测试站担负着卫星和火箭在水平状态下的测试检查。经过半个月的单元测试、分系统测试和三次总检查,排除了故障和隐患,使卫星、火箭技术性能一切正常。
  4月17日,经党中央批准,卫星和火箭转往2号发射阵地实施发射。发射团为迎接卫星发射,将发射场装扮一新。在发射场入口处高高竖立着毛主席巨幅画像,在龙门吊塔正面悬挂着“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中国共产党万岁!”巨幅标语,在塔下面巨型铁轮外罩上刻印着周总理十六字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在发射台上写着“誓把卫星送上天”的豪言壮语。在发射场周边竖立着毛主席语录牌和参试中队所办的黑板报。数十面红旗迎风招展,将发射场衬托得非常壮观。
人民网陕西频道官方微博
人民网陕西频道官方微信
(责编:左瑞、王丽)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中国航天成就
  气球靠空气的浮力升空,飞机靠空气的升力升空,而大气层以外的航行又靠什么呢?只有靠火箭
── 星际间航行的唯一交通工具。
  运载火箭的「老祖宗」是二次大战时期的一种德国导弹 ── V2(复仇者2号),现时火箭的基本特征和飞行原理仍与V2相同。
长征火箭英姿
  火箭的飞行原理很简单,它利用物体的反作用力:火箭的肚子里装有燃料,燃烧时会产生急剧膨胀的气体,气体从火箭尾部的喷管猛烈泄出,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推动火箭飞行。
  火箭的任务艰巨,它像太空巴士一样,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太空探测器、太空站等送到由科学家预定的轨道上。
  中国的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意思是要在征服宇宙的艰巨过程中,不屈不挠地争取胜利。截至2000年12月底,中国的运载火箭共发射了64次,成功率达90%以上。
火箭的速度与用途
物体的三种飞行速度:
 1. 第一宇宙速度;
 2. 第二宇宙速度
 3. 第三宇宙速度
  火箭与飞机最大的区别在于:1.自身带有燃料和助燃剂,发动机可以不依靠空气完成燃烧,产生飞行动力。2.在大气层以内或以外都可以飞行。
  火箭冲出大气层最大的困难是要挣脱地球引力,而克服引力的法宝只有靠速度。
  经科学家的计算,物体飞行的速度达7.9公里/秒时,就不会落回地面,可以环绕地球飞行,这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或环绕速度;当速度达到11.2公里/秒时,地球引力就无法拽住这个物体,它就会进入太阳系内飞行,这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或逃逸速度;当速度达到16.7公里/秒时,它就能遨游外层空间了,这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
  火箭跑得快,全靠多装燃料,可是燃料装多了,却会增加重量,反而飞不动。因此科学家想出了「火箭列车」的办法,把火箭分成一节一节的,烧完一节就扔掉一节,这样火箭越飞越轻,加上距地球越来越远,地心引力、空气阻力都小了,就能飞得更快。火箭一般采用2至4节的结构。
长征二号戊火箭
火箭的结构
火箭的主要组成部分
  火箭一般由箭体结构、动力装置和控制系统三大主系统组成。
  箭体结构即火箭的外壳,它是火箭的骨架,承受和支撑了整支火箭的重量,通常包括头部的有效载荷整流罩、仪器舱、推进剂贮箱、发动机舱和尾段,有些大型运载火箭还有尾翼呢!
  动力装置包括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输送系统,它犹如火箭的心脏,是运载火箭的动力来源。液体火箭有发动机和推进剂输送系统,固体火箭则没有后者。
  控制系统犹如火箭的神经中枢,能及时控制火箭的飞行姿态、位置和速度,保证火箭姿态稳定,使其按预定的轨道飞行,并控制火箭发动机关机,使有效载荷准确入轨。
火箭的其他系统
  除了这三大主系统外,还有一些不直接影响飞行成败、由箭上设备与地面设备共同组成的系统,如遥测系统、外弹道测量系统、安全系统和瞄准系统等。
长征火箭大检阅   长征火箭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高科技产品,共有12种,按飞行轨道和技术继承性,主要分为四大类型:
长征火箭系列一览图
1. 长一系列
  长征一号是中国发射第一颗卫星时使用的火箭,推力较小,一度不再使用,如今正在改进之中,将继续用于发射小卫星。
2. 长二系列
  包括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戊、长征二号己等,以长征二号丙为基本型,都是二级火箭,使用常规发动机,有的在一级上增加了捆绑技术,有的在二级或整流罩上做了改进,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宇宙飞船等。
3. 长三系列
  包括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等,都是三级火箭,第三级都使用氢氧发动机,用于发射高轨道通信卫星。
4. 长四系列
  包括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等,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发射国外卫星
香港亚洲一号 ── 中国的第一颗「外星」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火箭投入国际市场,用以发射商业卫星,而中国首次发射国外卫星是在1990年4月发射的香港亚洲一号,它是美国制造的通信卫星。至2000年底,长征火箭成功发射了27颗国外卫星,特别是1998年所发射的10颗全是国外卫星,占国际市场的7%。
「外星」面面观
  在中国发射的「外星」中,有8颗通信卫星直接服务于东南亚地区,而香港地区(1997年回归祖国以前)用于电视广播、通信联络、信息传递的卫星,多是由长征火箭发射升空的,如亚洲一号、亚洲二号、亚太一号、亚太二号R等。预计中国于2003年发射的亚太五号卫星,其每年出租的回报率将高达20
─ 25%,并会于2004年取代将退役的亚太一号卫星。
  中国担负对外发射任务的火箭是长三火箭、长三乙火箭、长二捆火箭和长二丙改火箭。
曾多次成功发射卫星
的长征二号
戊捆绑式运载火箭
亚洲一号卫星
航天发射场
西昌航天发射中心
中国三大航天
发射中心的地理位置
  航天发射场一般选择在低纬度地区,这样有利于火箭得到地球自转赋予的自西向东的初速度,可大大节省火箭燃料,提高运载能力。中国有三大航天发射中心。
酒泉发射中心
  酒泉发射中心是中国最早建设、发射火箭最多的发射场,它位于西北戈壁沙漠腹地,1958年兴建,是发射近地轨道卫星、宇宙飞船的基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艘宇宙飞船都是从这里发射的。
太原发射中心
  1966年开始建设、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太原发射中心,适合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中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和12颗美国卫星都在这里升空。
西昌发射中心
  西昌发射中心是中国1970年建设的第三座航天发射场,坐落于四川省凉山自治州,用作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以及对外发射的国外通信卫星都是从这里发射的。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写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二百次发射之际
  12月7日11时26分,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新华社记者田兆运摄
  浩瀚宇宙的中国&长征&
  &&写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二百次发射之际
  日,太原卫星发射基地,群山巍巍,残雪点点。11时26分,随着一声巨响,烈焰喷吐,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携着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直上蓝天。
  此次发射的中巴资源卫星属于综合型遥感卫星,在26天内可完成对全国陆域范围的覆盖,可为中巴两国林业渔业、防灾减灾等领域提供数据。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说:&这次发射是中巴两国航天合作乃至南南合作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航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收获。&
  这次发射,让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第三个航天发射达到200次的国家。从1970年至今,200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把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北斗导航卫星等250多颗国内外航天器成功送入太空。像这样的发射,如今平均一年有近20次。但在44年前,这还是一个举国沸腾、世界瞩目的奇迹。
  自力更生,
  中国人善于创造奇迹
  81岁的刘纪原还记得这个奇迹。
  第一发,在酒泉。
  回忆起年轻时参与过的火箭研发事业,早已退休的原航天部副部长刘纪原仍豪情满怀:&中国航天的发展基本靠自力更生。当时前苏联专家撤走,以为我们做不出来。我们缺资料、缺元器件、缺原材料,连检测手段都没有,但我们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来共同研制,最终努力把任务拿下。&
  老一辈航天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于1970年用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具备人造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就在次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如今,到过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场遗址的人们,还可以看到矗立在戈壁滩上的东方红发射塔。经历大漠40多载风沙雨雪,发射塔仍旧倚天而立。钢铸的塔架虽已退役,它承载的事业却实实在在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就像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的那样:&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航天为了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又创造了新的奇迹。
  那是1988年11月,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以一张优秀的火箭设计草图拿下美国休斯公司的&澳星&发射服务合同。合同规定,中方必须在约定时间内有一次成功的飞行试验,否则用户有权终止合同并罚款100万美元。
  一个多月后,中国全面启动研制用于发射&澳星&的长二捆火箭,此时,离合同规定的火箭首发时间仅剩18个月。
  刘纪原主持制定了长二捆火箭的设计、研制方案,经过上上下下的努力奋战,18个月后,奇迹出现,原本草图一张的火箭比合同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天屹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97米高的发射塔架上。
  日,长征二号E火箭将进行首飞试验。然而,此时的西昌却进入雷雨季节。雷雨季节会带来设备绝缘性能下降、防雷电困难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发还是不发?领导层面临艰难的抉择。刘竹生等负责火箭研制的专家认为,故障已排除,应该发射。最后,领导同意刘纪原拍了这个板。而这枚火箭也不负众望地发射成功。
  &18个月研制一枚新型火箭,这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广大航天人敢于自我加压、创新超越的勇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现在回想起来都感到激情澎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回忆起这段激动人心的往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航天事业更是成果丰硕,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一个个重大航天工程的顺利进展背后,是一发发金牌火箭打下的牢固根基。
  &我看过很多次火箭发射,印象最深的还是杨利伟那次。&其实,刘纪原1999年起就已离开航天岗位,但他割舍不下自己为之奋斗40年的航天梦。日,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归来之际,古稀之年的他来到内蒙古中部大草原,迎接中国第一名宇航员杨利伟凯旋。当把一生献给航天事业的老战士与年轻的航天员双手紧握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技术跨越后,从1970年至今,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有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4个系列13种型号投入使用。凝聚无数航天前辈的智慧与汗水,历经几代航天人共同拼搏努力,倾全国之力打造的&长征&火箭,终于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高科技品牌产品。
  安全可靠,
  让世界看到中国成绩
  杨利伟与刘纪原握手时,还没来得及诉说自己曾遇到的生命危险。那些痛苦的感受,后来成为载人航天火箭系统改进创新的宝贵的一手资料。
  那是日9时,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对宇航员来说,这个新的振动还要叠加在大约6G的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回来后,杨利伟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
  火箭设计人员研究后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火箭系统科技人员开展了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和振动抑制设计工作,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事实上,能够活着回来,杨利伟还算幸运。航天一直都是个高风险的事业,困难、失败,甚至是牺牲,是时刻都要准备面对的。长征火箭发射史上曾多次遭遇挫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刚刚步入国际市场的时候,就遭遇过商业卫星发射失败的重挫。
  &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系统管理&的质量管控原则,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质量问题归零五条标准&&&挫折之后,中国航天建立起延续至今的庞大而严密的质量管控体系。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宇航部部长李同玉感慨道:&这些年来,中国航天者如履薄冰,坚持持续改进,一发一发保成功。&
  当然,任何严格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航天是个大系统工程,每一次成功发射的背后都凝聚了千万人鞠躬尽瘁的努力。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安全部副主任樊登峰说,为了全程监控火箭轨迹,中心近几年铺设了不少地面站点,有的点号方圆几十公里都是无人区,工作人员不得不忍受无边寂寞和长年值守,完成航区跟踪测量等任务。一代代火箭人怀着对祖国的大爱,甘愿做惊天动地的事,当隐姓埋名的人。
  种种努力,最终带来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密度和发射成功率的双重提升。
  长征火箭的200发,前100次发射从1970年到2007年,用时37年,而后100发仅用了短短7年。7年100发的频次,继俄3年100次、美5年100次之后位列世界第三,远远超过欧洲的15年100发以及日本和印度,意味着中国航天进入到高强密度发射期。
  火箭的发射质量也不断提升,前100发成功率93%,后100发成功率一跃达到98%,与欧洲阿里安火箭的可靠性并列第一,超过了美、俄。
  如今,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不再像20年前那样仅仅提供火箭发射服务,而是用中国火箭、中国卫星、中国测控设备,提供全套的卫星在轨交付服务。航天科技集团企业文化部副部长王双军说,&中国卫星发射的可靠技术已得到国际公认。我们近几年主要采用整星在轨交付方式,提供包括技术人员培训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跨越发展,
  在宇宙留下中国印记
  &杨利伟遇到过的共振危险,今后的宇航员不会再有了。不仅如此,他们的感受还会越来越舒适。如果说,杨利伟坐的神舟五号飞船相当于夏利,那么聂海胜坐的&神六&就相当于桑塔纳,而翟志刚坐的&神七&就相当于奥迪。等我们的长征五号火箭出来,宇航员会更舒服。&站在崭新的全箭振动试验塔前,陶刚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
  陶刚是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下属的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位于天津的新一代火箭生产基地的管理工作。&基地建设到目前为止,和产品研发同步。我们的生产工艺、布局、设备、技术,全都对标世界先进。部分工序已实现自动化生产。&陶刚说。
  天津基地中正在生产的,就是为适应未来航天事业发展需要而研发的新一代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即将完成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了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和新型大推力发动机,在继承现役运载火箭技术基础上,攻克了5米直径箭体结构设计制造、助推器摆动控制、控制系统冗余等数十项关键技术难关,运载能力和火箭性能都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现在的国际主流先进火箭相比,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发动机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都将在新一代火箭投入使用后得到弥补。
  我国现役运载火箭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8.6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5.5吨,与目前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低。&长征五号将达到低轨25吨、高轨14吨的运载能力,以便承担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三期等重大任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主任设计师黄兵告诉记者。
  我们还将有新一代的发射中心&&海南。这是我国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也是最低纬度的发射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说,海南发射场是我国离赤道最近的一个发射场,对于提升我国火箭运载能力,意义十分重大。预计到2016年,长征七号、长征五号,都将在这里实现首飞。
  雷凡培表示,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推出是一次巨大的技术跨越。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各型号经历多次飞行考核后,目前正在服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在2030年左右实现新老火箭全面交替。
  不仅如此,我国还规划了起飞推力在3000吨上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00吨左右的重型运载火箭的发展构想,以满足未来载人登月、大规模深空探测等任务的需求。&计划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重型运载火箭研制,2030年左右实现首次飞行。&雷凡培透露。
  探索宇宙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命题。200发,只是中国火箭&长征&途中的一个节点。在中国人放眼宇宙的&长征&雄图上,还有更加浓墨重彩的篇章等待书写。
  放眼宇宙的&长征&,其实,才刚刚开始!(记者 佘惠敏 曹红艳)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宋丹(实习)
为了建立药品集中采购诚信管理和市场清退制度,加强对药品集中采购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结合我省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实际,日前...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国遥感卫星(尖兵系列等)及国外卫星近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38页¥3.9816页免费18页免费11页¥2.008页¥2.00 65页免费7页免费16页免费9页免费8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6页免费18页免费65页1下载券4页免费17页免费
我国遥感卫星(尖兵系列等)及国外卫星近况|跟​新​尖​兵​系​列​卫​星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本页位置: →
背景资料:中国航天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简要发展历程
日 12:56 来源:央视网
  -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 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17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年至1967年) 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 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 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 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 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 成功。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  
  -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19 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 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日,国防科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 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中央专门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年运 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员会的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 方案论证会。
  -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 核爆炸。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
  -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 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 箭研制人员代表。
  -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 29日返回地面。
  -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 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发电致贺。6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 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
  -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 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发电致贺。
  -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日 ,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 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 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 试验共发射了4枚火箭。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 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编辑:吴歆】
[个唱][情感][电影][国际][娱乐][星光][八卦][科教]
每日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射卫星的火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