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交替拥有是以

热带季雨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雨林(tropical monsoon forest):是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一种。也称季风林或雨绿林。由较耐旱的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组成,且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与热带雨林相比,其树高较低,植物种类较少,结构比较简单,较明显,板状根和现象不普遍,层间藤本、附生、也较少。外文名tropical monsoon forest地理分布热带,有周期干、湿季节交替地区年温差8~10℃以上年雨量毫米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少,干湿季分明
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于、(称混合落叶林)、(称季节林)热带季风区,而以东南亚受季热带季雨林风影响较大的地方最为典型。中国热带地区受及印度洋季风控制,热带季雨林分布北界基本上在华南和西南的附近,东部偏南,西部偏北。包括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西藏的部分地区,是中国热带季风气候地带的代表性植被类型。此外,在的热带的一些河谷和南坡沟谷也有零星分布。中国热带季雨林区的水热条件变幅较大,年平均温度为20~25℃,年温差在8~10℃以上(热带雨林的温差在6℃以下)。北界最冷月平均温度10~13℃,极端低温年平均值约2℃。年雨量毫米,雨季在5⑷~9⑽月,湿热同季,干冷同期,交替明显。土壤主要为性土,其次为赤红壤和石灰性土,分解不及热带雨林强烈,故含量较多,较厚。热带季雨林的植物种类繁多,但不及热带雨林。中国的热带季雨林的植物区系以亚洲热带广布种和热带北部特有种为主,多属于番荔枝科 (Annonace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梧桐科 (Sterculiaceae)、木棉科(Bombac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豆科(Leguminosae)、桑科(Mor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和山榄科 (Sapotaceae)等。有较明显的或共优势种,水热条件好的地方常绿树种较多。热带季雨林林冠高度在20~25米以下,一般分两层,上层稀疏或郁闭,树干分枝低,皮较粗厚,部分或全部为落叶树种;下层多为常绿树种,林冠连续。林冠季相变化明显,落叶期在东南亚出现于干热夏季,在中国出现于冬季。林下灌木草本很少,多为乔木的幼树,禾本科草类多出现在稀疏林冠下。层间藤本不 多,附生植物稀少,板状根和
现象很少出现,有些种类的树干具刺。热带季雨林主要可分为落叶季雨林和半落叶季雨林。中国的落叶季雨林主要分布于干旱季节长、气候干热的海南岛西部沿海台地和滇南干热河谷盆地,年雨量1000毫米左右,上层乔木2/3以上为落叶种类,高不到20米,树冠不连续,林下多禾草,层间植物贫乏。半落叶季雨林广布于半湿润以至湿润气候区,年雨量毫米,上层1/3~2/3的树种为落叶半落叶性的,高约20~25米,树冠连续,林下很少禾草,藤本植物较繁茂。[1]
此外,还有常绿季节林,是由热带性的常绿树种组成的森林,但有些地区也杂有少量落叶种类。主要分布在中国热带湿润气候的东部山地下部和西部迎风河谷,年雨量毫米以上,旱月雨量较多或多雾露。乔木分3层,上层高30米以下,树冠不连续,少数林木高达35~40米以上,落叶及半落叶树约占 1/3;中、下层乔木形成郁闭林冠。板状根和现象普遍,也发达,但均不及热带雨林,是热带季雨林向热带雨林的过渡类型。由于其接近热带雨林,有人将它归并在雨林类型中,称季节雨林。落叶季雨林被毁,再经垦殖撩荒、放牧火烧,常退化为。停止干扰后,树木增多,形成疏林;随着原有森林树种侵入而缓慢地向落叶季雨林演进。半落叶季雨林受破坏后较易恢复。初由形成单层,以后为耐荫性树种所更替,发展为与相似的;但在反复干扰下,便退化为中生以至禾草草丛。常绿季节林演替初期,可出现具有大量藤本的丛林阶段。热带季雨林低于热带雨林,但也蕴藏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资源,其中尤多珍贵用材、、药用植物等。优良用材树种有龙眼、石梓、铁刀木、擎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 var.kwangsiensis)、蚬木、金丝李(Garcinia chevalieri)、麻楝(Chukrasiatabularis)和鸡珍(Terminalia hainanensis)等。含油脂丰富的树种有降香黄檀(Dalbergia oderifera)、油楠(Sindora glabra)、大叶山楝(Aphanmixis grandifolia)等,尤其是降香黄檀心材出油率达0.4%,是名贵的芳香油和镇痛药物。在温度较高的地段,还可以在这种森林下栽培萝芙木、狗芽花(Krvatamia divaric-ata)、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等药用植物。林内珍稀动物有云豹 (Neofilis nebulosa)、坡鹿 (Cervuseldi)、白臂叶猴(Pygathrix nemaeus)、白鹇(Lophura nythemera)等。热带季雨林是中国热带地区主要,目前存留面积不大,但它能反映出生境的水热条件和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对引种和发展热带珍贵树种和具有重大意义。如在年雨量达1800毫米、干季只有3个月左右、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较高的地区,可以选择适宜地段分别发展柚木、紫檀(Pterocarus santa-linus)等珍贵树种以及橡校树、咖啡、胡椒等喜温湿的热带作物。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干季长达4~5个月的地区,则宜发展剑麻、香茅和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等;高温、干旱、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干季长达6个月的地区,宜种植吉贝、杧果等。在中国热带季雨林区划出必要的保护区作为种子库、基因库和研究基地将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中,有些地方由于受强烈影响,出现、交替的情况,因此产生热带季雨林。、中部和地区都有这种雨林。和热带雨林相比,其高度较低,物种也较少,旱季时多数乔木落叶,季相明显,和较少。
在干湿季节交替的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地带性密闭型森林植被。热带季雨林又称季风林或热带季节林,其植被与热带雨林植被的主要区别在于:简化,乔木层减至上下两层,至少有部分种类旱季无叶,板状根、现象、和附生植物通常远不及雨林发达,林下灌木稠密,种类丰富。
热带季雨林受气候变化制约,可分成落叶季雨林和(或称常绿季雨林) 两大类型。落叶季雨林分布在年雨量500~1500毫米,有5个月以上月雨量不到100毫米的热带地区,具有不连续的上层乔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种类固定在旱季落叶,而且多在无叶期开花。下层乔木则多为常绿种类。典型的落叶季雨林为抽木林。半常绿季雨林拥有两层密闭的,分布在年雨量毫米,干湿季明显,但高温和多雨季节、低温和少雨季节相结合,水热效应良好的地区,拥有两层密闭的乔木层,上层树木中部分属于固定落叶的种类,在不同干旱程度的年份,落叶量和无叶持续期都有较大差别。下层仍由常绿种类构成,一般较繁盛。热带季雨林与热带雨林两类植被之间缺乏严格界限,呈现逐渐过渡的连续性。常绿季雨林在雨季时同热带雨林差别较小,但在短暂旱季时少量高大乔木可出现几天至几周的无叶期。越原始,群落内越湿润,落叶树种越少,越接近。
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有3块不连续的大面积分布区,即东南亚和、、南美洲北部和地区。在中国南部的热带地区有各种类型的季雨林分布主要组成种类有的青梅、擎天树,的木棉,的鸡占,的及的等种类。
在热带具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的地方生长着热带季雨林。与终年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不同,由于存在明显的干旱时期,热带季雨林中的树木地在旱季存在落叶的现象。热带季雨林通常比热带雨林矮小,、、附生植物、和板状根等现象都不如热带雨林中的发达。热带季雨林在雨季的时候最为生机勃勃,又称为雨绿林,但季雨林也常常作为雨绿林的一种类型,特指亚洲季风气候区比较接近雨林的那些雨绿林。
随着气候条件等的变化,热带季雨林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在水热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热带季雨林中只有最高大的第一层乔木有部分落叶的现象,整个森林的外貌是终年常绿的,这种热带季雨林被称作季雨林。季雨林中、、附生植物、和板状根等各种现象都比较明显,仅次于热带雨林。更典型的是落叶季雨林,其高大的第一层乔木大都有较长的落叶期,使森林的外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落叶季雨林下层的乔木则随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又有很大的差别,最干旱地区的落叶季雨林下层的乔木也是落叶的类型,森林的层次也非常简单,一到旱季,森林枯黄而光秃,阳光可照射到地面,地面上生长的不是热带雨林中的而是的灌木和禾草,森林中可能出现少量藤本植物,但附生植物和等现象很少出现。另一些落叶季雨林下层的乔木有不少常绿的成分,形成密闭的林冠,比较多,板状根有所发育,附生植物多为草本的类型,热带雨林中典型的附生植物类型则很难见到。在东南亚等地的石灰岩地区,还发育着一种特殊的。森林并非扎根于而是着生于石灰岩的石缝中,形成森林中有“”的独特景象。树木比较高大,有发达的板状根,上层大树几乎全是,下层的乔木常由组成,森林中藤本植物比较发达,附生植物则有多有少。
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对季雨林施加强烈影响,许多季雨林群落带有次生性质,甚至转变为人为作用造成的植被。通过与热带雨林的比较,我们可以认识热带季雨林的特征:
1.在种类组成上,单位面积内的种类数比热带雨林偏少,但植株的密度较大;
2.乔木层结构比热带雨林简单,高度一般这25m以下,灌木层和草本层不发达;
3.开花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一年开花结实一次的植物占绝大多数,大约有2/3的植物集中在2-5月间开花。有两个比较集中的果熟期,即8-9月间和11-3月间。
4.生活型以木本高位芽植物为主,约占70-80%,但其中的落叶成分占一定的比例。在季雨林内,属中型叶的乔木种类占60%以上,而热带雨林中则占到80%以上。热带季雨林仍然保持明显的热带特征,与以小型叶为主的亚热带森林是不同的。
5.与热带雨林相比,季雨林中板根现象不发达,藤本植物较多,以木质藤本为主,但主要是番荔枝科、豆科和夹竹桃科等的种类。附生植物以草本为多见,雨林中特征的兰科、蕨类和木本附生植物在这里是稀少的。[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沙漏1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沙漏1
《沙漏1》讲述女生莫醒醒,患有交替性暴食厌食症。母亲在醒醒幼年时为救一个男孩而牺牲,这个破碎的家庭从此再难有欢笑声。ISBN4页&&&&数244页出版时间第1版 (日)丛书名饶雪漫文集正&&&&文简体中文
自幼顶着“英雄的女儿”称号长大的醒醒,拥有着女生敏感脆弱的天性,每当精神受刺激就会发病,在众人背后吃下惊人数量的食物。这个秘密被同学米砂意外知晓后,两个少女的友情迅猛发展,醒醒在米砂身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友谊和安慰…… 而后,她又认识了米砂心仪的男孩路理。当醒醒决定重新开始时,却又发现了关于母亲的惊天大秘密。母亲、路理、米砂,她身边的人似乎都有着极其微妙的联系。PART1 莫醒醒
我丢失的,常常不仅仅是青春和爱情。
PART2 米砂
而我终究要离开,像风筝飞向很蓝的天。《沙漏1》饶雪漫真正意义上的作品精选集,集合了最受读者欢迎的青春经典之作《小妖的金色城堡》《校服的裙摆》《左耳》《左耳终结》《甜酸》《沙漏》《十年》等等。而作为经典之最的《沙漏》系列,这次推出的版本囊括沙漏经典三部曲与篇幅7万字的《沙漏微雪篇》,是首次也是唯一的沙漏完整版。
饶雪漫创作20年,著作等身,但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定是“青春疼痛系列”——《小妖的金色城堡》《校服的裙摆》《左耳》《左耳终结》《甜酸》《沙漏》《十年》《离歌》,她们合奏出十七岁疼痛青春的华丽乐章。而《沙漏》必然是经典中的经典。
*市场上唯一的全本《沙漏》,沙漏Ⅰ+沙漏Ⅱ+沙漏Ⅲ+沙漏番外篇·微雪=沙漏全家族。
*青春文学名家饶雪漫最畅销的作品,历史累计销量逾250万册。饶雪漫,自由作家,生于七十年代。已出版作品五十余部。作品语言优美,故事动人,风格多变。代表作有《小妖的金色城堡》《校服的裙摆》《甜酸》《左耳》《沙漏》《离歌》等,多次登上全国各地(含港台地区)畅销书排行榜,享有“文字女巫”之称。小说《天天天蓝》在日本出版。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当前位置:
> >何謂濕熱
三峡传媒网
    何謂濕熱
  高溫酷熱後,接連陰雨綿綿,人體極易感受外來濕邪的侵襲,出現渾身無力、舌苔濁膩、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煩焦躁、頭身困重、口渴噁心等,中醫稱此為&夏日傷寒&或濕熱病。
  濕,即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
  熱,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裏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春季氣候多變而且濕氣重。注重湯水的廣東人,這時多會做些&去濕湯&調理身體。
  濕熱的鑒別
  濕熱症:口幹、口苦、口粘、煩渴、渴不欲飲、面赤唇紅、口舌生瘡、壯熱、身熱不揚、午後尤甚、惡寒、頭痛身重、厭油、不思飲食、上腹脹滿、腹痛、裏急後重、角膜霧狀渾濁、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玄數、濡數。
  寒濕症:腕悶納呆、噁心嘔吐、喜溫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體冷痛、少腹涼感、受涼後或天氣潮濕加劇、持續性鈍痛、發作性加劇、夜間劇痛、苔薄白、脈沉緊、玄緊、濡緩。
(编辑:)
网友观注排行
相关阅读热点关注镰仓时代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鎌仓时代、かまくらじだい,1185年—1333年),是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权时代。始于1185年(文治元年)镰仓幕府成立,终于1333年幕府灭亡,经历149年。因源赖朝于1185年击败竞争的武士家族平家以后,在鎌仓建立幕府,故名。为建立其威权,源赖朝指派地头来管理所有的庄园,负责征税;在一或数个地区设守护,以便在战时得以领导他们。赖朝死后,幕府实权落到北条家族手中,对这个体系做了修正。鎌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中世纪或封建时代的开始,其特征是关于义务、忠诚和禁欲的武士伦理。许多与日本西部有关的事务均源于这个时期,如禅宗、武士、切腹和茶道。当以描写着名武士英雄业绩的军纪物语成为娱乐的来源时,佛教的分支净土真宗和日莲宗强调因信得救,则为大众提供慰藉。外文名かまくらじだい所属国家
镰仓时代是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始于1185年(文治元年)成立,终于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灭亡,历经149年。关于镰仓幕府建立期,有诸说:一是二年说,即指1183年源赖朝取得、东山道行政权;二是元历元年说,即1184年赖朝在镰仓设置公文所(主掌行政)和(主掌司法)和侍所(主掌军事警察)等行政机关;三是文治元年说,即1185年赖朝在全国各地设守护、地头,掌握地方军、政权;四是建久三年说,指赖朝于1192年就任。
日本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在打败平氏以后,在后白河天皇(时为法皇)的挑拨下,与他的弟弟源义经交恶,后来义经转投奥州,赖朝迫奥州藤原氏杀死义经,但义经死后两月,奥州藤原氏被镰仓幕府所灭。
源赖朝结束后,的政权开始被他的妻子与外父掌握,北条政子又称为尼将军。北条氏借一职架空将军的权力,甚至在第三代将军死去以后,从京都迎接贵族甚至皇子出任将军。此后,幕府的政权被北条氏所世袭的执权所领导。
在北条氏在位的时候,曾两次侵日未果。
后期,幕府的统治日渐衰败,无法维持,终于后举兵,然后被讨伐大将、大族的倒戈而灭亡。(《日本汉文史籍丛刊》)镰仓时代是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
幕府最初实行将军统治,三代以后权力转归北条氏之手。后,北条氏的合议制执权政治达于全盛。1232年(贞永元年),北条泰时制订法典《》(《》)。该法典最初仅适用于武家内部,后来适用于全国。镰仓政权(幕府)与京都政权(朝廷)并存,实行二元统治。幕府通过守护、地头掌握全国军、警权;朝廷(院)通过国司掌握全国一般行政权。起初势均力敌。承久之乱后朝廷被置于幕府经常严密监视之下,院政有名无实,二元统治实质走向一元化。
1274年(十一年)、1281年(四年)在幕府执权北条时宗的领导下取得两次反元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战后受货币经济影响,无法恩赏抗元官兵,导致御家人的贫困与的解体。北条氏实行一族独裁,加深和非御家人的反感。地方武士和农民的联合武装团体到处进行反幕活动。幕府由盛转衰。后醍醐天皇乘机发动正中之变与元弘之变。号召得到各地武士响应。1333年5月攻陷,幕府灭亡。
镰仓时代被认为是日本的开始阶段,也有人认为它是日本从贵族领主制形态向武士领主制形态演变的第一阶段。代
1147年 - 1199年
1192年 - 1199年
1182年 - 1204年
1202年 - 1203年
1192年 - 1219年
1203年 - 1219年
1218年 - 1256年
1226年 - 1244年
1239年 - 1256年
1244年 - 1252年
1242年 - 1274年
1252年 - 1266年
1264年 - 1326年
1266年 - 1289年
1276年 - 1328年
1289年 - 1308年
1301年 - 1333年
1308年 - 1333年
北条氏出身
守、右京权大夫、守
1205年-1224年
守、左京权大夫
1224年-1242年
左近将监、武藏守
1242年-1246年
左近将监、相模守
1256年-1264年
极乐寺流[1]
相模守、左京权大夫
1268年-1284年
左马权头、相模守
右马权头、相模守
1301年-1311年
1311年-1312年
1312年-1315年
左马权头、相模守
1326年-1326年
古代庄园制
镰仓时代初期,仍旧延续了的古代庄园制。一个庄园由数个“名田”组镰仓时代的船成,名主从庄园领主处获得名田的私有权,进行自主经营。名主向庄园领主交纳租税,农民向名主交纳“加地子”。这种体制称为“名田经营”。
镰仓中期后,开始有了显著变化。庄园内的大名主、土豪,成为了幕府的地头。他们倚仗幕府的势力,居住在庄园内,代表庄园领主管理庄园。庄园领主把庄园的一切经营全部托于地头,地头每年向领主缴纳一定的年贡和租税,这种形式称为“地头请所”。由于庄园领主们经常会为了“请所”而产生激烈纷争,因此镰仓中期以后,又出现了另一种称为“”的经营方式,即把庄园耕地和庄内农民分为“地头分”和“领家分”,地头断绝与领家的一切关系,完全独立于领家。通过“ 地头清所”和“下地中分”这两种方式,地头逐渐转化为在地领主。这种转化,是建立在对农民的支配和管理的基础上的。
总之,镰仓时代的庄园比之古代的贵族领主制,更符合时代的潮流,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庄园制度,成为镰仓幕府的经济基础。
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在镰仓时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有明显的发展。
农业。镰仓时代,农业成为了各种产业的中心。关东和九州的边境地带,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垦。当时的农民已经掌握了扬谷、的技术,水稻已有了早稻、晚稻和中稻等几个品种。镰仓中期后,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已经普遍施行了“二毛作”,即每年种两茬庄稼,并大量施用草木灰、人粪尿等肥料,用水车灌溉。在各地的大庄园内,开始用牛、耕地及搬运。
商业。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也带动了商业的发达。平安末期出现的定期市,到了镰仓时代已经非常普遍。社寺、的附近,都是定期市的主要地点。市民和商人开始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交换。奈良、平安时代曾经发行过“皇朝钱”,随着律令制度的衰微被废止。到了12世纪中叶,出现了大量宋朝的铜钱,大都是通过与宋朝的贸易输入日本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经济发达的京都、奈良等地区,除了定期市外,还出现了很多固定集市和小卖店,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于此。他们还结成“座”,希望得到庄园地头的庇护,以保证他们在商业上的利益。同时,一种被称为“问丸”的行业也在河流、港口出现。他们主要是从事中介业务,用“为替”代替钱,替边远城市运输和贩卖货物。“问丸”已经脱离了与庄园主的隶属关系,成为了独立的货物中介业者和运输业者。
手工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庄园已普遍栽培桑、麻等作物,农民们掌握了纺布织绢的技术。阿波绢、美浓八丈等各种地方特产,在市场上都非常受欢迎。在镰仓时代,纸张除了书写,还要用来黏糊拉门,需要量很大。还有檀木制的“檀纸”、雁皮制的“鸟子”都流行一时,极受武士阶层的喜爱.
镰仓时代的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职业。手工业者自己生产商品,拿到市场上交换生活必需品。他们也结成“座”,从属于庄园领主,并直接参与工商业者的经济活动,为手工业者向商人的转化作了准备。镰仓时代是史上的重要时代,创立了一些新的宗派。其中,从中国传入日本镰仓大佛的净土宗、从净土宗派生的时宗、日本独有的和是比较重要的四个宗派。
净土宗发源于中国,唐朝时由入唐僧圆仁传入日本。最初,净土宗只是依附于其他宗派。9世纪时,僧源信(942 — 1017)著《往生要集》一书,追求“往生净土”,倡导。源信被尊为日本净土宗的开拓者,其著作也被当作净土宗的重要典籍。(1133 — 1212)是日本净土宗的正式创始人。他本名源空,1175年,读唐善导的《观经疏》有悟,决意舍其它诸宗,开创净土宗。在京都东山大谷结庵,力主专修念佛,可往生极乐。由于他的修行方法简便,得到了上至皇族、下至庶民的普遍欢迎,一时从者甚众。法然曾因私度宫女出家,而被天皇处以流刑,但他圆寂后还是被授予“圆光大师”的谥号。著有《》、《往生要集大纲》等,是日本净土宗的重要典籍。
时宗从净土宗派生的镰仓时代新兴教派之一,创始人为一遍上人(1239 — 1289)。一遍最初入延历寺学习天台宗,后赴大宰府皈依净土宗。35岁时,参悟了往生念佛的要旨,创立时宗。一遍主张“一心不乱”专念“阿弥陀佛 ”的名号,即可往生极乐。他曾手举念佛牌,口诵“”,游走全国,“决心往生六十万人”,以宣传自己的信念和主张。他的足迹北至奥州,西至四国、九州,巡游六年间,得信徒250余万人。
净土真宗也称真宗、一向宗,是日本特有的教派。创始人(1173 — 1262),号“见真大师”,9岁出家学习天台宗,29岁师从法然上人学净土宗教义。因1207年净土宗遭禁而被流放府,五年后得赦免,移居关东常陆。著《教行信正文类》六卷,正式开创净土真宗。亲鸾注重信念,强调内心信仰,提出“恶人正机说”,认为即使是恶人,只要悔过自新,诚信阿弥陀佛,死后一样可以往生净土。他还主张“僧俗一样”,不反对食肉娶妻,他自己就还俗娶妻生子。亲鸾的理论赢得了很多信徒,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在战国时代有很大的发展,产生了“”。
日莲宗于1253年在清澄山创立,创始人为日莲(1222 — 1282)。日莲16岁出家,游历日本后,提出了著名的“四条格言”,将净土宗、禅宗、密宗、律宗一概斥为“邪教”,只有“南无妙法莲华经”才能拯救世界。日莲著有《立正安国论》,其中批判,认为按“正法”治政,国兴,反之将招致国亡,因此屡遭幕府斥责和流放。日莲宗在民间流传很广,对后世影响较大。
镰仓时代的禅宗有临济宗和两派。
前文所述临济宗开山祖是荣西。1191年,他从中国回国后,他先后在博多圣福寺、京都建仁寺传布临济宗,因遭到南都和睿山诸宗的反对而难以流行。后来,荣西受到将军源赖朝之请,到关东地区传播禅宗。
曹洞宗的开山祖是道元。1223年,道元入宋,在天如净禅师门下修禅三年,继承了如净的衣钵和临济宗的教义回国,深受幕府的青睐。
荣西著有《兴禅护国论》,力说禅宗的国家性,极有利于幕府统治。幕府要人北条政子、源实朝、北条氏一族和御家人都皈依此宗。曹洞宗则受地方武士阶层的欢迎。道元著有《护国正法义》、《正眼法藏》等,宣扬曹洞宗才是护国正法,同时提倡参禅第一的思想。他的学说既与京都旧教团不同,又有别于镰仓的临济宗,因此受到朝廷和幕府的冷遇,但受到各地地头领主阶层的欢迎。
综上可知,虽有诸多创新,但皆与宋元时代中国的佛教教义和教派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与前代的各种“贵族宗教”相比,镰仓佛教可谓是“平民佛教”,大多没有复杂的理论体系,教义简洁易懂,注重信念和修行。针对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两种制度和思潮的交替期的状况,镰仓佛教大都倡导否定现实,祈求净土,绝对信仰往生极乐,因此容易吸引下层武士和一般平民,尤其在民间非常盛行。当时的一些农民起义也往往借助的力量,团结起来反抗封建领主,如1488年净土真宗的农民起义、16世纪各地的“一向宗”起义等。镰仓时代的文学,是从古代到中世的转形期文学。这个过渡时期的文学,一方面承袭了平安时代以来的古代贵族遗风,无论是创作态度还是作品内容,都非常传统和保守,但已趋没落。以后鸟羽院的宫廷歌坛为中心的《新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的三大和歌集之一,共收录和歌20卷1980余首,其中除了前代和歌,还收录了大量镰仓当代的名家之作,表现了古典和歌洗练、幽美的境界。镰仓幕府的第三代将军源实朝所作的《金槐和歌集》,以感伤的笔触书写了作者在北条氏压迫下的郁闷和寂寞。此外,的《敕撰集》、亲王的《新叶集》等也是当时的优秀作品。
随着武士阶级的成长壮大,出现了很多以武家社会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并逐渐成为镰仓文学的主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的兴起。军记物语是以武士为主题的小说,起源于平安时代的《将门记》、《陆奥话记》等汉文题材文学作品,其中《》是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通过平氏一门的盛衰,表现了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佛理。这部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有很大影响,其开篇的“祗园精舍的钟声,鸣诸行无常之响;婆娑双树的花色,呈盛者必衰之理”四句,更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保元物语》、《平治物语》也是军记物语的代表作。《今昔物语》、《宇治拾遗物语》是两部通过口头传诵记录下来的“说话集”。“说话集”初现于平安末期,成型于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还出现了不少佛教文学,有佛教说话集和随笔集,如鸭长明的《方丈记》、的《徒然草》等。它们大多用佛教观念对贵族生活进行尖锐的批判,给传统守旧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感觉。这些作品带有强烈的宿命观,也含有一些消极的思想,表现出中世隐者文学的特点。镰仓建筑以佛教建筑为主。由于前代的兵火战乱,佛教寺院损毁严重,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随中国禅宗的传入,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极大的影响了日本建筑界。镰仓时代是中国建筑样式的第二次传来期,在日本建筑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镰仓时代的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大佛样”(又称“天竺样”),主要是效仿中国南方寺院的建筑风格;二是 “禅宗样”,其典型建筑是镰仓的舍利殿,精美细致,与豪放大气的“大佛样”有着显著的不同;三是“和样”,即传统的日本样式,也曾一度复兴。镰仓时代的雕刻艺术主要是佛像的雕刻。初期采用“玉眼”的雕刻手法,代表作是1151年建造的奈良长岳寺阿弥陀三尊像,佛像的眼睛用水晶嵌入。这种技法成为镰仓雕刻的基本特点之一。
镰仓初期最著名的佛像雕刻师是康庆,现存的作品有兴福寺南圆堂的不空绢索观音、四天王、法像六祖等,体现了镰仓雕刻生动写实的特色。1203年建造的的金刚力士像,是康庆之子运庆和快庆共同建造的。他们的作品以写实为基调,结合了前代的唯美主义和镰仓的武士风格,体现出强烈的日本民族精神。
康庆之后,迎来了镰仓雕刻艺术的颠峰期。这一时期的雕刻,深受宋朝美术的影响,加入了很多宋朝工艺。其中金铜(即)是当时规模最大、工艺最精的雕像,可见镰仓时代雕刻水平之高。镰仓绘画主要以佛教绘画与水墨画为主。
随着净土宗的广泛传播,以净土教为内容的佛画也日渐流行。佛画大多是阿弥陀来迎图,与净土宗教义一致,在题材、人物、布景等方面都与平安时代的佛画有很大的不同。镰仓后期的佛画已不再仅仅是绘画,而成为了一种有社会背景、故事情节、流行于民间的“绘卷物”,大都具有很明显的净土思想,如《地狱草纸》、《饿鬼草纸》等。
宋朝禅林流行的“顶像画”也在日本。顶像画即禅宗祖师的肖像,以荣西把其中国师父虚庵怀敞的顶像画带回日本为始。顶像画以写实为主,以显示像主的真实精神风貌为目的,整体画面虽不如前代佛画美观,但着色和线条均可与之比肩。
除了佛教绘画外,还有表现民间社会的世俗绘画,以水墨画居多。相对于平安时代具有浓厚唐朝风格的日本画“”,镰仓[时代的日本画被称为“大和绘”。“”是盛行于院政时期的一种新式歌谣,镰仓的贵族和武士们都很喜欢吟唱,在镰仓时代极为流行,被称为“郢曲”、“郢律舞曲”。前代的《梁尘秘抄》是收集“今样”最多的一本集子,惜大部分失传。现存最多的是记录在《古今目录抄》纸背文书上的“今样”,共64 首。
镰仓时代的流行的“和赞”,是一种艺术,多被镰仓时代的新兴佛教用来传播教义。“和赞”其实就是以和歌形式创作的,明白浅薄,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很广。
镰仓时代广泛存在着被称为“琵琶法师”的,〈〈平家物语》、《保元物语》、《平治物语》等军记物语,大都是由他们记录流传的。他们大多是以琵琶伴奏为主的盲人作家,演奏的曲子称为“”,一般用于神社祭祀时。《平家物语》是最早的“平曲”,后来经过发展创新,在镰仓中期流行一时。
平安时代有一种以滑稽模仿为主的演剧“贱民”,到了镰仓时代,又加入歌谣、舞蹈、合唱等形式,形成了一种完整的艺术——“猿乐”。镰仓时代的猿乐是形成后世“能乐”即室町时代 “大和猿乐”的鼻祖。平安末期,日本政府规定除了得到许可的入宋巡礼僧外,国人一概不得出海。针对中国商船的频繁来航有违日本紧缩方针的现象,制定了“每三年一航”的规定。但从11世纪开始,庄园制进一步成熟,贸易管理逐渐懈怠,宋商船的来航限制已有名无实。庄园领主和大宰府的商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贸易,开始秘密地向宋派出商船。到了平清盛掌权的平家时代,对外贸易的态度更加积极。
镰仓初期,幕府沿用平氏方针,承认民间的自由贸易,日本商船赴宋更盛。到了中期,幕府也开始派自己的商船入宋。《宋史·日本传》中,有宋朝1176年、 1183年、1183年、1200年、1202年日本商船漂至宋朝的记录。“倭人冒鲸波之险舳舻相衔,以其物来售”,由此可推测到当时渡宋的盛况。 日本的贸易最初由大宰府管理,指定鸿胪馆前的海岸为贸易港.宋船入港后,朝廷优先挑选购买宫中所需之物,然后再与民间交易,价格也由政府规定。到了镰仓时代,有力贵族、寺院的庄园扩展到全国,而且拥有“不输不入权”。宋商趁此机会,将船泊于庄园管辖的港口,避开大宰府,直接与庄园主进行密贸易。这样,在九州的博多湾等海岸,出现了很多以庄园为依托的秘密贸易港,而鸿胪馆则渐被荒废。博多、箱崎等贸易港交易繁盛,赴日的宋商也多有长期居留于此者。
当时,从宋朝输入日本的商品种类很多,有铜钱、织绢、香料、药品、砂糖、茶叶、珍禽异兽等等,其中铜钱的输入尤其值得注意。从北宋起,宋朝铜钱就开始大量外流,朝廷虽屡下禁令仍难以抑制,到了南宋一度出现了“钱荒”。宋钱在日本流传非常广泛。
日本也有很多商品通过输入宋朝,其中以工艺品居多。日本的时绘、螺钿、水晶、扇子、刀剑等精美的工艺品,都极受宋人的喜爱。宋朝的著名诗人有《歌》一诗,赞美日本刀之精。宋日僧侣之间也常互赠工艺品。此外,建造寺院用的杉板、罗木和黄金也是主要的输入品。
日本与元朝的关系并不好,由于发动了两次侵日战争,致使两国交恶数十年。元日间虽无国交,但民间的商船往来却相当频繁,尤胜宋朝。
与宋日贸易不同的是,元朝时期两国民间贸易的商船几乎都是由日本驶往元朝的。元朝仿照宋制,在、、设提举,作为对日的贸易港。但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绝大多数的日本商船都泊在庆元。日本的贸易港仍是博多,所以元日间的商船大都往来于此两港之间。
日本船开到元朝后,由当地市舶司发给证明身份的文件——公凭和公验,然后经过市舶司的抽分,方可进行货物交易。
元朝输入日本的商品主要有铜钱、经卷、书籍、佛教用具、茶具、绘画等等,其中铜钱仍是主要的输入品之一。据载,“日本遣商人持金来易铜钱” ,说明中国铜钱在当时的日本还是很受欢迎的。虽然元朝政府曾一再禁止铜钱外流,但大量的铜钱还是通过民间贸易输入了日本。元朝的经卷、书籍输入日本的量也很大。元弘年间输入日本的宋版《一切经》,就是日本商船带回的。镰仓时代社会上流传的儒家、道家的经典,如《论语》、《老子》等都是从元朝传入的。佛教用具和茶具在禅僧和上流社会中极为流行。自荣西从中国带回茶种被大力提倡以来,喝茶之风在僧侣中已相当普遍。至于从日本输入元朝的商品,虽无确切资料可考,但估计大体与宋代相同,主要是黄金、刀剑和螺钿、扇子等工艺美术品。在镰仓时代,中日僧侣间的交往非常频繁,出现了很多名留史册的入宋僧。他们乘商船入宋,学习南宋的佛教和文化,再将其带回日本。
镰仓前期的入宋僧,继承北宋时的入宋僧的传统,即巡礼圣地,瞻仰佛迹。著名的禅宗,尤其是径山、山、都是入宋僧必去之处。当时入宋僧主要进修律宗和禅宗。律宗传入日本已久,但到平安中叶以后,日趋势微。镰仓正治年间,俊艿率弟子二人入宋,先后师从南宋五山十刹的高僧学习律宗,留学十三年方回。回国后,在京都开创泉涌寺,弘扬律宗。俊艿是入宋学习律宗的代表人物,其后,他的很多弟子也陆续入宋,进一步传习戒律。禅宗虽然早已传入日本,却一直未能兴盛。因此,禅宗的再次传入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荣西入宋后,师事黄龙派虚庵怀敞,学习临济禅,回国后开、建仁寺,大力倡导禅风,从此开始兴盛,荣西也被尊为日本临济宗的开山之祖。荣西之后,其弟子明全、道元也相偕入宋,道元在宋朝习得正统曹洞宗,成为之祖。其后又有圆尔辨圆、无关普门、约翁德俭等日本禅僧相继入宋,时达到入宋僧的高潮。
入宋僧除了学习佛教以外,还搜集了很多经书、教义和其它方面的典籍,带回日本,最重要的是宋版《大藏经》。《大藏经》的传入,直接和间接的刺激了日本印刷业的发展。除《大藏经》外,入宋僧还带回了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宗派经卷上千册。南宋儒学发达,儒家经典也是入宋僧的必携品。俊艿就曾带回儒家书籍 200余册,圆尔辨圆也带回典籍上千卷。这些典籍对于日后的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经卷和典籍外,入宋僧们还带回了很多宋朝的佛具、艺术品和特产。据记载,次入宋的俊艿,带了佛舍利、普贤舍利、如庵舍利、释迦碑文、水墨罗汉画等物品回日本,其中水墨罗汉像对日本后世的罗汉像有很大影响。在入宋僧的随携品中,特别应该记述的是茶种。荣西将茶种和喝茶的风气从宋朝带到日本,并著《吃茶养生记》,使吃茶之风在禅僧中流行和兴盛,以至后世有“茶禅一味”之说。
随着宋日交流的频繁和日本禅宗的兴起,除了日僧的大量入宋外,也有不少南宋僧人前往日本。据学者研究,镰仓时代前往日本的宋僧共有14人 [4] 。最早的是1246年赴日的道隆和他的弟子义翁绍仁。道隆先到京都,后受北条时赖之邀,去镰仓开创了日本第一个禅宗道场。1253年,时赖在镰仓造建长寺,请道隆任住持。
道隆之后,南宋名僧兀庵也于1260年抵达日本博多,后到京都,又受北条时赖之请到镰仓,继道隆之后住持建长寺。虽然普宁在日本只住了五年,却很受北条时赖的尊敬和推崇,他所信仰的禅宗也很快在武士间流行,对后来禅宗与武士的结合起了很大作用。
普宁之后,又陆续有无相静照、、西涧士昙、诠藏主、英典座和无学祖元等宋僧赴日。他们到日本后,在间大力宣传禅风,使很多武士都开始信仰禅宗。当时幕府的执权北条时赖甚至亲自研习禅理,参禅悟道。禅宗“立处皆真、随处为主”的宗旨,使武士们能看透生死,对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元朝建立以后,特别是文永、后,入元的日僧日渐增多,可以查到姓名的有220余人之多。与入宋僧不同的是,入元僧除了研习佛教、体验禅宗生活之外,游览江南的山川风物、体验江南的情趣之美,也是目的之一。江南的名寺古刹就是他们参谒的对象。
在入元僧回日的随携品中,有大量元朝禅僧的语录。这些语录,在日本作为范本翻刻重印,被日僧奉为经典,如《》、《》等元代广泛流传的书,在日本也十分流行。这些禅宗语录的翻印,促进了日本雕版印刷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入元僧还带回了大量汉文书籍。受中国禅僧用文字表现禅法的风习,日本禅僧也开始用汉文作佛偈、写法语,对日本汉文学的发展有不小的影响。
除了入元僧外,元朝僧侣赴日者也是络绎不绝,但相对于入元僧来说,数量则要少的多。一些著名的元朝僧人,受镰仓幕府之邀,赴日主持寺院,发扬中国禅宗,对的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
最早赴日的元僧是。1299年,一山一宁受元朝政府派遣,搭乘日本商船到达日本。他到日本后,幕府执权北条贞时认为他是元朝奸细,将他流放到,数年后才请他到镰仓,主持建长寺。一山一宁先后在镰仓、京都广开法席,宣讲佛法,历时20余年,极受日本臣民的尊崇。他在日本圆寂后,当时的上皇赐予国师的封号,并赞他为“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一山一宁本身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通晓历史和文学,擅长书法,对日本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山一宁之后,北条氏屡屡派人入元,聘请元朝的高僧。清拙正澄、竺仙梵仙、明极楚俊都是受邀而赴日的。清拙正澄于1326年到达日本,京都,后到镰仓,也曾主持过建长寺,是渡日元僧中最杰出的一位。他还在信浓建开善寺,并与信浓和其他地方的有力武士关系密切,对武士们的禅宗信仰影响很大。他著有《大鉴略清规》等著作,对日本当时禅林的规矩和日后日本的礼法有相当的影响,武家礼法就是按照他制定的禅林规矩而制定的。明极楚俊和竺仙梵仙于1329年到达日本。他们到达时,已是镰仓末期,战乱不断,但他们还是受到了幕府的优待,受聘为各地名寺的主持。他们积极宣扬禅法,感化了很多公卿武士。他们还擅长宋元诗文,对日本五山文学的发展有不小的作用。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谓运动损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