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清浅或度行哪个正确?

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道年度自行检查记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道年度自行检查记录
基​于​T​S​G​ ​T05​-02​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及​其​最​新号​修​改​单​的​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道​的​年​度​自​检​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转载]中成极反律(2):修行如何中道行?
&修道者成千上万,得道者凤毛麟角。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失于中道,因而失去了持久、发展和成功。
(1)性命双修方为中
某些宗派倾向于从修心上下功夫,或倾向于从身体能量上入手修炼,而佛家的密宗以及现代的许多气功门派皆主张性命双修。
真正的修炼必须从心态和生理两方面同时入手,因为身和心本来就是一不是二。如果把它分开来看,失去了整体,失去了正知正见,肯定会互偏互障。命无性不立,性无命不显。心物也是一不是二。例如:有些人只修性不修命,刚念了两个小时的佛,就头晕眼花支持不住。有些人炼功就是为了单纯地锻炼身体,而不知修心养性,由于心不净而经常生气烦恼,结果使身体也无法保持健康。保持身体健康只是修行的基础,进入正式修行不是修身体,而是修心和能量。
佛教不谈论能量,并非因佛教不谈能量就没有能量,清静心中本身就包涵着能量。道教、印度教、瑜珈功、现代气功都谈能量,也并非你相信有能量才有了能量。能量本身就是宇宙中的客观存在。地球有能量,表现为磁场和引力,万事万物都围绕依附它而生存。太阳的能量更大,太阳系的星球都围它旋转,并受到它光明的照耀。宙心的能量是无限的,它变现出无边无际的宇宙,整个宇宙都围着宙心运转。这既是能量大小表现出来的不同作用。
能量的作用表现在生理上,但同样会对心理产生影响。比如:一个人心理上并没有想到淫,但生理上的这股能量积累的多了,就会迫使你要去发泄,心力不坚定的人就易被生理的这股力量拉下去。这就是心物、性命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此时通过一定的修炼方法,炼精化气可以使能量转化,转化了生理的压抑,进而可以使这股能量和心力一起流向灵性大道。火箭和卫星只有同步,才能运用火箭的能量,达到把卫星推入太空之目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身心也不应分开修炼,也无法分开修炼,因为身心本来即是一。因此性命双修方为中。
(2)无善无恶方为中
多生多劫以来,修行人都是在修一个“善”字,以善为本,“诸善奉行,诸恶莫做”。妙善在此说无善无恶,可能许多修行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可能会有人疑问:“难道我们修善错了吗?”宇宙间万事万物根本不存在什么对错。断恶修善只是一个修行阶段,断恶是在断三恶道之因,修善只是修三善道之因,同时又是向上一台阶修行的基础。在修人道和天道的过程中,修善断恶是渡这一河界的法船,而不要把断恶修善当成最终目的。当这一过程完成之后,就要舍弃这一法船。你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佛得道,而不是修至天道为止。佛道是见性成佛,而性中是清静无为,无善无恶的。
但是,许多修行人即使是在修善,也同样没有把握好中度。修善应随缘修善,如果攀缘修善即是执着。只要还有攀缘之心,就永远出不了六道。由你所攀因缘输入的程序,又身不由已地生于六道。另一方面,善恶是一对阴阳,根据阴阳互根、互为存在的原理,你只要执着一个善,另一面肯定又造就一个恶。越执着善也可能造恶越大,这正是造成修行人难出六道的重要原因。
例如:有些修行人执着度人修善,劝人修道,不管别人信不信,也不辨别人有没有慧根和修行之缘,一厢情愿地反复劝人修道。虽是善念,但造成别人对佛反感。因为自己的执着,造下了让别人因谤佛而下地狱之因果,执善的另一面却又造了大恶。
又如:有些人执着修善,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付出。该收费的不收费,在众生受益的同时,该让他付出的也不让他付出。从表面上看是在修善,也许会得到大家的赞扬。但是,在自己贪图虚名的同时,又在培养别人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的贪心。执着一个君子,必然造就一群小人。这正是执着修善所造下的恶果。
该让他付出的必须让他付出,只有懂得并进入了“多失多得,不失不得”的道理后,才能向更高层次“无失亦无得”的宇宙本性靠近,否则就无法理解和悟入“无失亦无得”的微妙境界。该付出的不让他们付出,从表相上看是慈悲,其实只是一种小慈悲,还没有进入菩萨的大慈大悲。一旦你开悟了,放下了虚名,实事求是去做事时,也许大家会认为你变了,变得不慈悲了,变得贪财了。这只是凡夫眼里看到的表相。其实,开悟者放下的是小慈悲和让众生得到的眼前小利。不能再得眼前小利者,可能会产生疑惑和不满,甚至会毁谤和攻击。但是,他们却不明白,此时,觉者已进入的是大慈大悲的境界,这个境界会使那些失去眼前小利者困惑和不解。然而,无论你是否理解,他却不偏不倚地进入了无善无恶的中道。
修善虽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把握不好中度,反而会给自己的修行造成障碍。多数修行人只知恶能障碍你,但不知善也同样会障碍你。恶能使你产生烦恼障,善能使你产生所知障,两种都是障碍,但所知障比烦恼障还难破。诸佛菩萨虽也行善,却没有障碍。道理就在于他们的行善,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们一无所求,不动念头地随缘修善,而非攀缘行善。未觉悟的修行者,却是带着分别、执着和有求之心去行善。譬如“我今生努力行善,来生可以升天道”;“来世会有福报”;“只有多度众生,我将来才能成佛得道”等。这些就是你修善的条件,有分别所修的是善恶之善。一无所求,才是纯善、真善,是本性的自然流露。如有丝毫为自己求利益,就是习气,不是本性,必落入善恶的分别之中,只要还在攀缘,就是在造业。
如果细察这些修行人为什么会这样执着善,其根本原因还是分别心。例如执着度人,首先他分别了“我修的这个法特别好”,无论是否有缘,都总想传播给别人,不考虑客观是否有缘份,只想主观一厢情愿,这就是攀缘,是分别心造成的执着善,其结果另一面又造下了恶。
佛菩萨们在做事的时候,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面对现实。一切都是随缘,从不勉强自己去做什么,更不会强求别人去做什么。他心里没有善恶、对错、是非、好坏。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包括喜、笑、怒、骂都是自自然然地合于道,都是本性的自然流露。
(3)真空妙有方为中
宇宙的本性是空,空性中显现出万事万物,空性又无形无相地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只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作用,但空性又决定了万事万物的实不可得。
但是,由于人们不明白宇宙和万事万物的本性是空,眼、耳、鼻、舌、身确实又能感触到万物的存在,因此,误认为万事万物皆是实有。多生多劫以来,在拼命地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养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气。正是执着这个所谓的“有”,才使众生跳进了无边的苦海,去拼命地追逐、打捞那些利益的苦根。想捞的却捞不到,捞到小的还想更大的,捞得之后又失去了,正是这种得失之心,才使你产生了种种烦恼和痛苦。其根本原因是偏执了“有”的一面,而失去中度。当误认为自己得到所追求的东西时,身心已经成为它的奴隶,为它拼命追逐了一生,甚至付出了生命。怎能不痛苦?怎能无烦恼?当没有得到或又失去这些所谓利益的时候,误认为什么也没有了,又偏在“空”的一边。总在空和有两边执着,怎能不生出无尽的烦恼?
有些修行人似乎懂了一些道理,认为“反正死后什么也得不到,活着的时候也就不执着去追求了”。这种对“空”的认识是相对“有”之空,称“顽虚空”,是对空的错误理解。
有些修行人认为“修行就是要空掉一切”。把“放下万缘”理解为“要空掉一切”。结果是什么事也不想做了,有些人甚至认为“只有出家修行才算放下万缘”。这种对空的认识是偏解的,仍然执着在空、有两边。这种对“空”的理解称谓“断灭空”。表面上看是放下万缘,不执着“有”,但在执着“空”的同时,又在执着成佛这个更大的“有”。同样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痛苦和修行上的障碍。因为“有”和“空”本身也是一,空与有本来就是阴阳互根的。你无论在“空”、“有”哪边,只要执着其一,就必然总在左右两边走极端,就必然有受不尽的痛苦和烦恼。
“真空妙有”才是宇宙的真相。宇宙的本性是真空,它无形无相、无声无息、无作无为、如如不动,空得连空也没有,故谓之“真空”。但是,空又能生有,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宇宙空性变现出来的。本性虽空,但它又能显现出万事万物的作用。万事万物虽能显现各自不同的作用,但又实不可得,因为它的本性是空。
如果你能真正悟透了“真空妙有”的涵义,你就达到初步开悟了。大乘佛法所开释的也正是真空妙有。只有悟透了真空妙有,才能把握随缘不变。在世间生活、工作中,既随缘起用万事万物的作用,又明明白白知道它实不可得,丝毫也不执着,使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才是把握中道行。这才是一种大超脱、大自在的境界。
所谓“以中为度”的“中道行”,也不过是在修行过程中的一个法门,一条渡船而已。在修行过程中,在你走到目的地之前的路上,为了防止你走偏走错,才叫你以中为度,取中道而行。当你真正走到了目的地的时候,进入了那个无形无为的“道”中,自自然然已在道中的时候,此时,心中要把“以中为度”的“中道行”也放下了。因为“中”是相对左右而言,如果心里还有“中”,说明你心里还有左中右的痕迹。因此,最后要把“中”也放下,是自自然然地“道中行”,而不是有意的“中道行”。
【更多博文】 请访问: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知道一个女孩是否喜欢自己?谁有几道心理测试题可以测出女孩是否喜欢自己?一道也行!准确度高点!..._百度知道
如何知道一个女孩是否喜欢自己?谁有几道心理测试题可以测出女孩是否喜欢自己?一道也行!准确度高点!...
如何知道一个女孩是否喜欢自己?谁有几道心理测试题可以测出女孩是否喜欢自己?一道也行!准确度高点!仅限心理医生回答,其他一知半解的人就免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好我这里有个 《恋爱方式测验》 :
本测验在可以适用于正处于恋爱阶段的18-35岁的青年人。测验共有40个题目,要求被测试者选择题目描述的常见恋爱情景下自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通过测验,被测试者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恋爱方式,并可据此分析这份情感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内容摘抄于“邢台瑞意荣成职业培训学校”的《心理测试大全》中的文章。
这个真没有,..如果她暗恋你的话,你们两在路上突然碰见,你看一眼她,她的目光就会突然闪躲,,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喜欢自己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六王毕,四海 一
②辞楼下殿, 辇 来于秦 ③骊山 北 构而 西 折 ④复道行空,不霁何 虹
⑤后人哀之而不 鉴 之,亦使后人而复_百度作业帮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六王毕,四海 一
②辞楼下殿, 辇 来于秦 ③骊山 北 构而 西 折 ④复道行空,不霁何 虹
⑤后人哀之而不 鉴 之,亦使后人而复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六王毕,四海 一
②辞楼下殿, 辇 来于秦 ③骊山 北 构而 西 折 ④复道行空,不霁何 虹
⑤后人哀之而不 鉴 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⑥焚百家之言,以 愚 黔首 ⑦群臣吏民,能 面 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⑧ 籍 吏民,封府库 A.①④⑧/②③/⑤⑥/⑦B.①②③⑦/④⑧/⑤/⑥ C.①/②③⑦/④⑧/⑤/⑥D.①③⑦/②④⑧/⑤/⑥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⑧籍吏民,封府库 A.①④⑧/②③/⑤⑥/⑦B.①②③⑦/④⑧/⑤/⑥ C.①/②③⑦/④⑧/⑤/⑥D.①③⑦/②④⑧/⑤/⑥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广东省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与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游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中途修改。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终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有改动)【小题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深度的哲学探讨。【小题2】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C.天不变,道亦不变。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小题3】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种特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8分)乱世中的美神梁 衡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那首浓缩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是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衷。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风咏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姓孙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尘拔俗。她总是清醒地坚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诗人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中蕴涵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们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如淡烟薄雾,可是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节选自《十月》2003年第三期)16.文章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时空的孤独,她遇到的另两大磨难是什么呢?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17.文章四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其画线的三处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18.作者为什么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试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19.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试根据文意回答。(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乱世中的美神(一)
&&&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那首浓缩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是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衷。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风咏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姓孙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尘拔俗。她总是清醒地坚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诗人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中蕴涵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们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如淡烟薄雾,可是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节选自《十月》2003年第三期,有删节)
文章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时空的孤独,她遇到的另两大磨难是什么呢?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文章四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其画线的三处作用分别是什么?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作者为什么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试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试根据文意回答。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诗歌的神韵①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②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③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④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着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⑤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竟不选李白、杜甫的诗。⑥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冲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神韵说是王士祯第一个提出来的,之后便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B.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诗歌分为九类,其实每一类诗歌中的精品都讲求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 C.严羽提出“以禅喻诗”的诗歌理念,王士祯很赞同。 D.从“含蓄、蕴藉”的角度来讲,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维的诗比杜牧的诗确实更胜一筹。 E.明代前后七子和公安派都曾对诗歌进行过改革,只有王士祯的神韵说矫正了两派之失,让中国诗歌重新回到良性发展之路。【小题2】下列诗句中,符合王士祯“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3分)(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小题3】王士祯所说的“神韵”与前人谈到过的“神韵”有什么不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作者对王士祯“神韵说”作何评价?请分条简答。(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诗歌的神韵①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②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③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④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着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⑤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竟不选李白、杜甫的诗。⑥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冲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神韵说是王士祯第一个提出来的,之后便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B.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诗歌分为九类,其实每一类诗歌中的精品都讲求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C.严羽提出“以禅喻诗”的诗歌理念,王士祯很赞同。D.从“含蓄、蕴藉”的角度来讲,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维的诗比杜牧的诗确实更胜一筹。E.明代前后七子和公安派都曾对诗歌进行过改革,只有王士祯的神韵说矫正了两派之失,让中国诗歌重新回到良性发展之路。小题2:下列诗句中,符合王士祯“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3分)(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小题3:王士祯所说的“神韵”与前人谈到过的“神韵”有什么不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作者对王士祯“神韵说”作何评价?请分条简答。(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葛藤飘飘余秋雨一棵大树如果没有藤葛缠绕,就会失去一种风韵,连画家也不会多看它一眼。  从这个意义上说,藤葛需要大树,大树也需要藤葛。  前不久与一群香港朋友一起,读到一家杂志对一位著名作家的批判文章,口气非常严厉,但香港朋友们说,是不是他自己化名写的?他们不是怀疑他在炒作,而是觉得一旦有阴影出现,这位作家就立即显得立体,显得真实,甚至产生了藤葛缠绕般的风韵,而藤葛缠绕的总是大树。他们认为每一个聪明的现代人都应明白这个道理,因此那个作家有某种故意的嫌疑。我说服他们,这是不可能的,然后立即给这位作家写信,祝贺他,说你真是荣幸,接着,又将我遇到的一些难办小事,向他请教。不久我收到了他以大树的风姿写来的回信,真可谓高屋建瓴、气度华贵。  这个感觉,我在读《学者追忆丛书》时又重新产生。  这套书收集了人们回忆世纪初一群中国学者的各种文章,归还给这些学者以真实的生态,读起来很有味道。夏晓虹主编,陈平原写总序,我感谢他们为中国文化界做了一件好事,让更多的读者从各个角度进一步了解了这些很重要的前辈学者。  很显然,这些回忆文章的作者,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真正懂得学者和他们的学问,哪怕有些作者还是学者的朋友。有一些,简直是以俗人的立场来看一个精雅天地,读后让人哑然失笑。对学者不恭的言词也时时见到,有的甚至有明显的记忆失误。这一些,丛书的编者都没有删掉,一是因为这些文章中常常保留着学者们的一些生活、工作细节,二是因为这些文章本身就反映了学者们当时所处的环境。  那么,这些无法与学者们对位的文章,是否会损害学者们的形象呢?不会。时间过去那么久,历史已经筛选过了一切,文化的品格等级早已显现,对那些文章的定位,时间早已完成。有的文章,连遣字造句都停留在一个陈旧、低俗的方位上,几句话就表明了自己的品级。  这就像前不久出了好几本鲁迅在世时报刊间批判鲁迅的文章汇编,读者读了,并没有因此损害鲁迅在心中的形象。相反,人们反而为鲁迅的喜怒哀乐找到了逻辑,鲁迅变得更可理解了。陈村先生有一次对我说,那些文章的作者今天看来确实是没有资格批鲁迅的,就像我们没有资格批判哪位桥梁专家和外科医生。但这样的书还应该出,鲁迅有了真实的环境,这像鱼有了水,活了。  我们现在不少传记,把传主周围的琐屑污浊全都洗涤了,只留下学术活动和重大斗争。其实,即便是伟大的传主,最缠绕他生活和心理的往往也是琐屑的事情。为此,我觉得读这样的回忆汇编,比读那些过于光鲜的传记更有意思。  刚读完,便被聘为香港文学奖评委到香港,遇到也是评委的董桥兄。与董桥兄谈话,每次都离不开书,他问我大陆最近有什么好书,我就推荐了这一套。告别董桥兄后回到旅馆,即接到陈平原先生的电话,原来他也在香港,于是就有了三人聚会。我们戏言,现在文化界争执、批评甚多,哪一位若有野心,真不如把批判自己的文章结集成书,销售行世,转眼就藤葛飘飘了,但现在谁也不敢这么自大。  反过来,想到这套丛书中的有些被回忆的学者,不知怎么,一生没有遭到太多的非议,回忆文章多为恭敬美言,现在读来就缺少质感,丛书编者到处寻找也找不到“另类”话语文本,颇为遗憾。他们活着的时候被时人供奉,几乎不可能挨骂受气,这是他们的福气,但祸福相依,站远了看过去,他们那里不仅没有藤葛,连村干中的水分都蒸发了,光秃秃,干巴巴,多么乏味。  真为这些学者可惜。我永远尊敬他们,没有任何撕破心中偶像的反叛欲望,只是觉得天地对他们不公,给了他们一个经过太多卫护、太多过滤的环境,他们过早地被“脱氧”了。  幸好,时至今天,不会再有什么卫护和过滤,这种悲剧结束了。  我们爬山会踩到很多碎石,我们游泳会碰到很多水藻,我们夜行会遇到种种惊吓,我们独坐会听到种种异音。这才是人世的美丽、生活的魅力。真好。――读《学者追忆丛书》17.作者认为,《学者追忆丛书》一书的价值何在?(不超过25个字,4分)答:&18.“香港之会” 一段,写得随意洒脱,作者用意,是在哪两件事情上呢?(不超过30个字,4分)答:19.“这是他们的福气,但祸福相依…”一句中,“祸福”具体指什么?(4分)答:&20.请分析“葛藤飘飘”这个标题的妙处(5分)答: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调研题(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下题。
  在传统哲学思想中,儒家与道家所提倡的天道与人道的合一都是一种单向度的合一。
  儒家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伦道德问题,重视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从整体上说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关注的焦点是自然的法则,重视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主要把人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并从否定现实社会文化道德的角度来否定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
  实际上,人的存在具有多质性。最基本地来说,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同时又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在对待社会的关系上,人既有认同的需要,也有独立个性张扬以及独立价值判断的需要;在对自然的关系上,人既有与自然相融而和睦相处的需要,又有改造自然的需要。这些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双向度的或多向度的而不应是单向度的。人作为自由的存在,其自主性的选择和活动是最本质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通过自身的选择和活动去创造合乎目的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任何既定的文化和文明的成果,都只是人的创造物,是人本质的表现。乃至于自然万物都深深地印上了人类选择与活动的印迹。所以,儒家用道德性来否定人的自然本性,道家用自然本性来否定人的社会属性,都是对于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的片面化乃至否定。
  因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扬弃儒家的模式,又要扬弃道家的模式。在重视人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同时,以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为出发点,重新定位现代教育的价值。一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把人作为适应性、选择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体,立足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双向度的关系。二是建构认同和帮助个体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承认受教育者选择的能力和权利,重视个体自觉的道德实践与价值判断,把外在个体的社会伦理规范定位在指导性功能上,通过受教育者自主的选择和教育者的指导性影响来实现社会规范向个人规范的转化。
(选自《传统教育哲学问题新释》,有删节)
下列对“多质性”一词含义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人的存在是具有多种存在的本质和属性。
社会对人有多种认同和选择需要。
自然与人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自主选择是人存在的最本质的特征。
从原文看,对人的“自由本性”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人具有自主性的选择和活动,并创造自己的生活。
任何已有的文化和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人类的创造物。
自然万物都深深地印上了人类选择与活动的印迹。
人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需要与自然自由和睦相处。
根据文意,对儒道“天人合一”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关注的是人对社会关系的单向度的认同,把人道德化。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对自然关系的单向度的复归,把人自然化。
“天人合一”本质上都是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片面化,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
儒道两家都倡导人对伦理与自然的单向度认同和复归,不过儒家更注重人的自由存在。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本文指出儒道哲学的弊端,论述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从而提出现代教育价值的主张。
文中以人的存在多质性和现代教育为例,辩证分析了我国传统教育无视人的主体地位的弊病。
现代教育要扬弃儒道模式,以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为出发点,重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现代教育的价值既要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又要构建认同和帮助个性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阿房宫赋》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小题1:下列句中“之”与“多于南亩之农夫”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3分)A.齐、楚之精英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杳不知其所之也小题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①六王毕,四海—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④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⑥日削月割&&&&&    ⑦族秦者,秦也A.①④⑦/②③/⑤/⑥B.①②③⑥/④⑦/⑤C.①/②③⑥/④⑦/⑤D.①③⑥/②④⑦/⑤小题3:下列与“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戍卒叫,函谷举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不患人之不己知小题4: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整段文字写宫女、珍宝众多,表现了宫中统治者生活的奢靡荒淫。B.段首六句都是对偶的四字句,写众多宫人的来源——从六国掠来。其中“王子”“皇孙”指的是六国诸侯的儿子、孙子。C.“明星荧荧”至“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等句,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方法,从各方面描写宫女生活的奢侈豪华,从而反映秦王朝统治者的奢靡荒淫。D.写宫中珍宝之多,—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了他们劫掠抢夺的行径。小题5:翻译(6分)(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小题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秦 人 不 暇 自 哀 而 后 人 哀 之 后 人 哀 之 而 不 鉴 之 亦 使 后 人 而 复 哀 后 人 也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阿房宫赋》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ks5u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小题1】下列句中“之”与“多于南亩之农夫”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3分)A.齐、楚之精英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杳不知其所之也【小题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①六王毕,四海—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④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⑥日削月割&&&&&    ⑦族秦者,秦也A.①④⑦/②③/⑤/⑥B.①②③⑥/④⑦/⑤C.①/②③⑥/④⑦/⑤D.①③⑥/②④⑦/⑤【小题3】下列与“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戍卒叫,函谷举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不患人之不己知【小题4】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整段文字写宫女、珍宝众多,表现了宫中统治者生活的奢靡荒淫。B.段首六句都是对偶的四字句,写众多宫人的来源——从六国掠来。其中“王子”“皇孙”指的是六国诸侯的儿子、孙子。C.“明星荧荧”至“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等句,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方法,从各方面描写宫女生活的奢侈豪华,从而反映秦王朝统治者的奢靡荒淫。D.写宫中珍宝之多,—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了他们劫掠抢夺的行径。【小题5】翻译(6分)(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小题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秦 人 不 暇 自 哀 而 后 人 哀 之 后 人 哀 之 而 不 鉴 之 亦 使 后 人 而 复 哀 后 人 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道标准道行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