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 标出楚人有习操舟者伯牙绝弦朗读停顿时的停顿处

文言文中,“楚人有习操舟者”开头的 字的意思及原文有句“其始折旋疾徐”“徐”的意思 还有句“乃四顾胆落”中顾的意思.还有原文的译文.要原文及译文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文言文中,“楚人有习操舟者”开头的 字的意思及原文有句“其始折旋疾徐”“徐”的意思 还有句“乃四顾胆落”中顾的意思.还有原文的译文.要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中,“楚人有习操舟者”开头的 字的意思及原文有句“其始折旋疾徐”“徐”的意思 还有句“乃四顾胆落”中顾的意思.还有原文的译文.要原文及译文
【原文】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楚人学舟告诉人们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 (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浅尝辄止:稍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其始折旋疾徐”中“徐”的意思是:慢“乃四顾胆落”中“顾”的意思是:看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同‘槌’)鼓速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翻译: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调头.转弯.快、慢,只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
徐:慢慢的顾:回头看全文我忘记了,大概的意思是一个楚国人学划船`没学完9去狠险的地方划`后来船桨掉了`他吓破了胆``我忘了他死了米``-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3|
上传日期: 11:33:0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附答案).DOC
官方公共微信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快一点!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快一点!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快一点!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标点自动停顿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008年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集锦(九)
2008年湖北省咸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6题。(12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录毕,走送之(&&&&&&&&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③媵人持汤沃灌(&&&&&&&&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2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既加冠&&&&&&&&&&&&&&&&
B、益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
24、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译文:&&&&&&&&&&&&&&&&&&&&&&&&&&&&&&&&&&&&&&&&&&&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
2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26、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3分)
答:&&&&&&&&&&&&&&&&&
&&&&&&&&&&&&&&&&&&&&&&&&&&&&&&&&&&&&&&&&&&&&&&&&&&
(四)12分22、①跑(赶快)&&
②等待&&
③浸泡&& ④气味&
香气(2分)23、A(2分)
24、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分,每题1分。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25、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3分)26、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3分)
2008年年恩施自治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传月日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
24.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曾不若孀妻弱子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故人不独亲其亲&&&&&&&&&&&&&&&&&&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译文:&&&&&&&&&&&&&&&&&&&&&&&&&&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26.欣赏文中插图,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
答:&&&&&&&&&&&&&&&&&&&&&&&&&&&&&&&&&&&&&&&&&&&&&&&&&&&&&&&&&&&&&&&&&&&&&&&
27.根据下面句子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五柳先生的衣食志趣再现出来。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答:&&&&&&&&&&&&&&&&&&&&&&&&
&&&&&&&&&&&&&&&&&&&&&&&&&&&&&&&&&&&&&&&&&&&&&
24.(2分)B。25.(2分)①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工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评分说明:一句1分。26.(2分)读书适意,醉酒怡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评分说明:意思答对2分。27.(2分)示例:挡不住风雨的简陋居室冷清寂寞,破旧不堪的粗布短衣补丁无数,常常空空如也的锅碗瓢盆一贫如洗,但他却安然自若,不改己志。评分说明:酌情给分。
2008年湖北省鄂州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乙】楚有养狙⑴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⑵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⑶。或不给,则加鞭捶焉。群狙皆畏苦之弗之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⑷?”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
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⑸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⑹,众狙皆寤⑺。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⑻,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⑼。郁离子⑽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⑾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⑿矣。
【注释】⑴狙:猴子。⑵部分:安排 ⑶赋十一以自奉:征收十分之一用来供自己享用。
⑷公所树与:狙公所种的吗?树,种;与同欤。⑸假:借,依靠。⑹既:尽,完。⑺寤:同悟,觉悟。⑻柙:木笼 ⑼卒馁而死:终于饥饿而死。⑽郁离子,作者假托的人名。⑾道揆:道义、法度。⑿穷:尽。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⑴楚人怜之(&&&
⑵尉果笞广(&& )
⑶或不给,则加鞭笞(&&&
)⑷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21、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天下苦秦久矣  群狙皆患苦之
C扶苏以数谏故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   D杂然而前阵者  惟其昏而未觉也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3、甲文借陈胜、吴广的起义,赞扬了                     
乙文中“狙公卒馁而死”,作者想讽刺的是              (2分)
24、陈胜振臂一呼,升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小猴子幡然醒悟,使自己和同伴获得了自由。他们的处境,做法类似。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原因有哪些?(4分)
答:&&&&&&&&&&&&&&&&&&&&&&&&&&&&&&&&&&&&&&&&&&&&&&&&&&&&&&&
20、爱戴 用鞭、杖或竹板打  有的  往,到21、A22、①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②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依靠他而且为他卖力呢?
23、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智慧;用手段奴役百姓而没有道义和不顾法度的人。一旦百姓觉醒,他们的手段就完了。24、客观、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寻找合适的斗争时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反对的是暴力统治。
2008年湖北省十堰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一)阅读《陈涉世家》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诔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问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为天下唱(&&&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0.翻译下面句子。
等死,死国可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分析天下大势后,陈胜得出了“宜多应者”的结论,其理由有哪些?
2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选段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
B.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c.文段中的“吴广以为然”从侧面表现了陈胜的谋略。
D.文段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陈胜这个农民起义领袖形象。
(一)(12分)19.①因为②“唱”,同“倡”,倡导、倡议。(指出通假的本字或答出正确的意思都给1分)③驻扎、停驻、停留。(3分,一词l分)20.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可以吗?(3分,意思对即可,每错l字的字义扣1分)21.①秦朝的残酷统治;②人民群众对秦二世杀害公子扶苏不满或人民群众对公子扶苏的同情;③楚人对项燕的爱戴或楚人有复国的愿望。(3分,三点,答对一点给l分,用文中原句作答也对)22.B(3分)
2008年黄冈市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
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惩山北之塞(&&&&&&&&
(2)固不可彻(&&&
(3)甚矣,汝之不惠(&&&&
(4)虎亦寻卒去(&&&
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18.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2分)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19.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2分)
答:&&&&&&&&&&&&&&&&&&&&&&&&&&&&&&&&&&&&&&&&&&&&&&&&&&&&&&&&&&&&&&&&&&&&&&
汉& 油& 田 仙桃市&
潜江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1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亻及
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亻及&
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亻及&
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亻及&
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亻及&
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亻及&
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1分)10.A (2分)11.C (2分)12.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13.(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3分。每空1分)&
(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2分。答对一条得1分,最多2分;言之成理即可,“讲信用”除外。)
2008年荆州市语文中考试卷
三、(8分)文言文阅读
唐睢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下列各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谓:谓唐睢曰&&&&&&&&&&&&&&&&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B.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若:若士必怒&&&&&&&&&&&&&&&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尝: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天天。
11.文中描写秦王从“怫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
&&&&&&&&&&&&&&&&&&&&&&&&&&&&&&&&&&&&&&&&&&&&&&&&&&&&&&&&&&&
1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请揣摩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答:&&&&&&&&&&&&&&&&&&&&&&&&&&&&&&&&&&&&&&&&&&&
9.(2分)D10.(2分)①平民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②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11.(2分)反衬作用(或:侧面表现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形象。如答表现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类似意思给1分)12.(2分)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秦王)同归于尽
2008年随州市初中毕业高中教育阶段招生考试试题
(一)阅读《破釜沉舟》,完成8——? 11 题,( 10 分)
&&&&&&&&&&&&&&&&&&&&&&&&
&&&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
,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谴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放钜鹿②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③,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④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⑤,五一还心⑥。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⑦ ,绝其甬道⑧,大破之,杀苏角⑨。虏王离⑩
。涉间不降楚(11),自烧杀。
&&&&&&&&&&&&&&&&&&&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注释】:① 卿子冠军:这里指宋义。宋义是上将军,为军中之冠,故称“卿子冠军” 。“卿子”是尊称之词。②
河:指发源于山西的漳河。③ 陈余:秦将。复请兵:又要求增援。④ 釜:饭锅。甑(z&ng
):蒸馏工具。庐舍:房屋。⑤必死:决死之心。⑥五一还心: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⑦
九战:经过多次战斗。九:泛指多数。⑧甬道:走廊,过道。⑨苏角:秦将。 ⑩王离:秦将。 (11)涉间:秦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乃谴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将:&&&&&&
②破釜甑&&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以示士卒必死
A、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 分)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 ,绝其甬道,大破之。
译文:&&&&&&&&&&&&&&&&&&&&&&&&&&
&&&&&&&&&&&&&&&&&&&&&&&&&&&&&&&&&&&&&&&&&
11、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
答:&&&&&&&&&&&&&&&&&&&&&&&&&&&&&&&&&&&&&&&&&&&&&&&&&&&&&&&&&&&&&&&&&&&
8、(1)率领,1 分。(2)砸破,摔破,把……砸破,l 分。9. D , 2
分。10.这样楚军一到就把王离的军队围住,与秦军相遇,经过多次战斗,截断了秦军的通道,把秦军打得大败。 评分标准:准确译出“绝”
“破” 各1 分,意思明确1 分,计3
分。11、示例:面对困难,我们要下定决心,毫不退缩,勇往直前。评分标准:意思接近、言之成理即可,3分。
2008 年天门市中考语文试卷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出师表》)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①)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②)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
【注释】①“骜”同“傲”。② 霸王:霸王的事业。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
&&&&&&(2)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苟全性命于乱世&&&&&&&&&&&&&&&&
告之于帝&&&
B、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入则无法家佛士
C、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中有足乐者
D、遂见之&&&&&&&&&&&&&&&&&&&&&&&&
11、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每句限一处)(2分)
(1)咨 臣 以 当 世之
&(2)一 日 三 至 弗 得 见
12、理解填空。( 2 分)
杜甫在《蜀相》 一诗中写道:“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甲文中最能休现诸葛亮“两朝”、“老臣心”的句子是
&&&&&&&&&&&&&&&&&&&&&&&&&&&&&&&&&_
&&&&&&&&&&&&&&&&&&&&&&&&&&&&
齐桓公一日之内,数见布衣之士,亦可谓“三顾频频”
。乙文中最能表现他这样做的理由的句子是&&&&&&&&&&&&&&&&&&&&&&&&&&&&&&&&&&&&&&&&&&&&&&&&
13、甲文中的刘备与乙文中的齐桓公有何共同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3 分)
共同点:&&&&&&&&&&&&&&&&&&&&&&&&&&&&&&&&&&&&&&&&&&&&&&&&&&&&&&&&&&&&&&
认识:&&&&&&&&&&&&&&&&&&&&&&&&&&&&&&&&&&&&&&&&&&&&&&&&&&&&&&&&&&&&&&&&&
(二)9 、(1)低微鄙陋(2)轻视(每小题l
分,共2分)10、C(C项中的“以”都相当于“ 因为”,其它项各不相同)(2分)11.(1)咨臣/以当世之事
(2)一日三至/弗得见& (每小题l 分,共2
分)1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每处l分,共2分)13.第一问:共同点是:他们都非常重视人才,或礼贤内下士,求贤若渴。(1分)第二问:当今世界,各种竞争日趋激烈,谁赢得了人才就能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我们应该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2分。能围绕人才,联系实际来谈即可)
2008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7-10小题。(15分)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清朝艺苑》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6分)
(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诣:(&&&&
(3)咨其风土&
咨:(&&&&&
8.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上面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A.交友&&&&&
B.考察&&&&&&&&&&
10.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放下(2)到(3)询问(共6分,每个2分。)8.示例: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共4分。)9.A(2分)
10.勤奋、严谨、专注(3分。)
2008年孝感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B. 不以疾也(快)
  C.从流飘荡(顺、随)&&&&&&&
D. 负势竞上(势力)
9.用现代汉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D.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4分)
2008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ll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列子》)
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惩山北之塞&&&&&&&&&&&&
B.聚室而谋曰
惩前毖后&&&&&&&&&&&&&&&&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太丘与友期朗读停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