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下面流水急急急急 科研方法的作业: 对一份研究成果(论文)回朔撰写成规范的研究项目设计书并对其进行评价。

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 作业
王红(学员)
[提交时间:
答题内容:
1.课题的提出
一系列的新课程培训后,怀揣着地理的教师,充满激情,走进教室,却发现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理念与方法的冲突。
1.1来自实践的困惑和初步思考
一次教研活动中,某位老师一堂基于网络环境的地理研究课,该课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状态把握不足,过于追求动态生,但预设不够充分,课堂教学目标预设过高,反而效果不佳。对此,教师们积极探讨,产生了困惑:新课程背景下,究竟要怎么上课?
随后,我们在大市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调研,利用业余时间与教师们充分交流。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对学生学习起点状态把握不足,教学中的目标&漂移&;教学活动有其形而无其实,紧扣目标不够;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在教学设计上不够准确;课程资源缺乏,师生互动难以深化和积极有效。我们认为,产生以上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教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由此,我们思考,教学研究人员该怎么做,才能让老师们提升教学智慧以应对新课程改革?
我们的初步思考是,课程资源是连接着教和学的中介和桥梁,课程资源的筛选、挖掘蕴含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课程资源的使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多次的教研活动中,以&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为主题,我们进行了调查、座谈和讨论,老师们认为:课程资源缺乏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课程资源缺乏,师生互动缺少媒介;课程资源缺乏,学生学习缺少素材,课堂教学难以展开;课程资源缺乏,知识内化、课堂生成、意义建构等都难以实现。
教研室作为课程研究中心、教学指导中心和课程资源中心的三项职能,教研工作应该顺应教学的现实需要。选择以课程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展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工作,既能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同时也将有可能创新一种教研方式。
选择建设怎样的课程资源?我们选择了地理数字化课程资源。
从成本――效益角度看,课程资源建设时要省时、省力、省钱;建成后方便区域共享,教学效果好。从当时各学校的教学装备情况,师资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数字化课程资源应该是最佳选择。
1.2相关研究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启始研究,具体工作着重在各学科教学的设计及教学过程优化,但理论方面一直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实践方面着重在课例和教案的评选。由于缺乏大量的教学设计理论本土化研究的支持,当前的教学设计理论本身存在着诸如逻辑起点错位、解释力不够、只提供教学设计的流程,难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等多种缺陷。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一线教师必须进行也可以进行的研究是解决实际、具体的教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老师们在教学实践研究方面所形成的方法、案例和实践模式将形成最鲜活的教学资源。
在课程资源理论方面:首都师范大学的林培英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的袁书琪教授等对地理学科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均做了比较先导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克东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上海宝山教研室柳栋等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的引介、本土化、走向实践的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从对课堂教学的技术支持走向在现代教育理论引导下的教和学的方式之根本变革。
目前在地理信息课程资源的研究方面,国内的同行们已经在课程素材库和应用平台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探索。比如国内知名的CSC、K12、湖北的教学楼资源库、浙江的中学地理教学资源网等都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素材资源。
1.3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我们的研究与之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以上述先导研究为基础,一方面,以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为理论指导,着重于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地理新课程信息资源的整合、教学模式的本土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师生互动活动中的资源创生、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以及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及学业评价改革的研究;另一方面,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着力共建共享基于国家元数据规范的、地区性地理新课程信息资源库和建立按学习内容为对象组成进行管理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专题网站集群,并使两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和互为补充。
我们申报了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地理新课程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由沈斌老师、刘霞老师主持课题,该课题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是可行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数字化课程资源深受学生欢迎。信息时代的青少年特别喜欢信息媒体呈现的教学信息。
其二,数字化课程资源能契合地理学科特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多媒体、非线性、交互性等特点,能逼真地模拟地理环境的变化过程,生动地描述遥远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为学生提供充满生活情趣的学习资源。
其三,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省钱。省钱的前提是常州市&校校通&工程成效卓著,各校信息设备配置完善,当前应用水平已经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但因为受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影响,系统效能闲置率高。我们应用这套网络系统进行区域性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共享。只是利用该网络系统中闲置应用能力的一小部分,不要另外投资。省钱的基础是因特网上的免费信息资源汗牛充栋,为数字化课程资源中信息资源的来源提供保障。省钱的保障是人力资源丰富,我市青年地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高,地理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志愿成为资源建设的主力军,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所需要的人力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四,数字化课程资源切合教学实际。我们就&你期待什么样的教学资源&在老师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老师们普遍欢迎服务于教学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其五,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保障条件好。常州市电教馆、常州市信息中心都是在全国同行中水平高的研究部门,并愿意为我们提供课题的研究指导和支撑性信息服务。
其六,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基础好。课题组的两位主持人中,电教课比赛大奖,刘霞老师参与研究的课题曾获江苏省电教优秀课题奖。
2.课题研究的总体设计
2.1概念界定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美国教育传播技术协会(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新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明确概括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包含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的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教育中的技术是指物化了的技术,是教育媒体本身所反映的技术,可分为硬件和软件技术。如教育信息的传播与技术;存贮与检索技术;加工与处理技术;显示与拷贝技术。它是利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成果,籍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育的技术是指非物化的技术。指如何选用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活动计划,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管理方法等问题,它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技术问题。包括教育系统技术;教育心理技术;教育计划技术等。教育的技术是利用心理科学关于学习理论的成果,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籍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与一般意义的教育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突出&现代&二字是为了要更多地注意探索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的特色。
【地理课程信息资源】地理课程信息资源包括旨在为实现地理课程目标达成而开发创生的以电子信息表达的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
【课程资源库】集成为实现地理课程目标达成而开发、创生的以电子信息表达的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等课程资源的电子信息库。
【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学习而开发的包含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材料等元素的专题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集群】以信息技术方式链接多个专题学习网站,并形成规模的连网方式。
2.2研究目标
其一,提高我市广大地理教师形成搜集、整理、开发地理信息资源的能力。
其二,促进我市广大地理教师转变工作方式,并学会应用课程资源库提供的相关资源,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其三,唤醒地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努力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形成一批既具备新课程理念,又具备新课程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地理教师队伍。
其四,生成一批由师生共同创生的课堂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实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方案等新资源。
其五,使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每一位教师都能体验到教育生命的乐趣和价值。
2.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资料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2.4研究阶段
理论学习与资料准备阶段(02年9月&&02年12月)
地理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与课例实践、反思研究阶段(03年2月&&04年12月)
资料整理、总结、阶段(05年2月&&05年5月)
2.5主要研究人员(见附录1)
3.课题的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中最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承担研究的所有领导、教师都是研究者,包括&设计、实施、反思与评价、再行动&四个环节。研究者们一边工作,一边研究, &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地理学科教学设计为对象,把探索研究结果与运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边设计边实施,边实施边修正,边开发边应用,边应用边反思,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现在回忆起来,我们的行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并行的,但却又逐步深化的行动,分别是地理课程信息资源开发研究、地理课程信息资源应用研究和数字化区域性教研共同体内教学智慧共享的研究。对三大行动的描述分别是从该行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和后续反思四个方面进行。
3.1地理课程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第一个行动
3.1.1研究过程概述
从2002年9月起,我们开始了地理课程信息资源开发的研究工作,约一年时间。设计开发了一批数字化素材性课程资源。现在回顾,大约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袁丽娜老师领衔的素材资源研究子课题组为核心,搜集了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内容相匹配的图片、视频、动画、文本等资料性素材资源。第二层次是各学校地理教研组按课标要求,以资料性素材为基础,整合了教学设计思想,设计制作的课件。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教学性素材资源。第三层次是以沈斌老师为首的地方课程开发研究子课题组开发的《常州地理》地方性课程教材,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课程性素材资源。一年左右,数字化素材性课程资源初步研究工作告一段落。我们拥有了近40G的素材性资源,以及各子课题配套的课件和音乐素材;各学校地理教研组开发了一批按&课标&要求研制的课件;《常州地理》经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江苏省第一家通过审定的新课程地方教材。
3.1.2 技术创新内容
第一是素材性资源的操作性分类。
资料性素材资源
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图片、视频、动画、文本等资料性素材资源
教学性素材资源
课程性素材资源
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教材
第二是数据建模与集成。
对课程信息资源列出操作性定义
构建地理课程信息资源框架
按数据模型集成课程信息资源
第三是研制管理模式与浏览方式。
由信息中心专家开发了&B-S&构架数据浏览器,对素材性资源进行菜单式管理,使每一位教师仅用2-3分钟时间就可以在资源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课程信息资源。
3.1.3本次行动的自我评鉴
反思实验第一阶段研究行动的意义,可以概括为:服务教学,唤醒教师,共建资源,同谋发展。
其一,服务教学,为教师有准备地进入教室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自己开发的资源是最切合教学的资源。因为,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思维发展过程,教学资源是包涵教学智慧的&活&资源。比如,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是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的、因&课&而异的备课活动,而由课件开发商提供的教学类课件,出于减少教师工作量的善良愿望,希望以优秀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统领同类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但这样的开发思路恰恰违背了教学规律。课堂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在特定的情境(时间、空间、人物、事情等)中发生的,换一个情境,一切随之变化。课堂教学的情境性也正是教学的复杂性所在。以&千课一面&的固化媒体包,替代鲜活的教学互动,无视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往往是出发点善良,但效果不佳。因此,我们的研究,把选择、创作教学素材的过程,变成研究学生发展水平的过程,变成研读&课标&研究教材的过程;使课件制作过程与教学设计融合,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各显神通,兼顾教学个性,一课多件,优选素材,减少冗余,使之更贴近课堂教学实际。我们的研究以突出课程资源的实用价值,有效服务于新课程实验为特色,为教师有准备地进入教室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二,唤醒教师,共同参与对&课标&的深度研读。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对课标的钻研;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领悟;促进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撷取三例分别说明。
例一:本课题&素材性资源开发组&组长袁丽娜老师,是从教仅2年的新教师,但她在素材性资源开发中不怕苦,不畏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刻苦钻研地理课程标准,细致分析每一份素材性资源的教学价值,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成长很快,在常州市教坛新秀选拔中脱颖而出。
例二:常州外国语学校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在两年的研究中,按教材体系,设计了全套电子投影片,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在全市地理会考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该校翟宏、徐小红老师在全市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表现突出。
例三:中国地理中《南北气温差异》一节,向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比较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地的气温曲线,归纳中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差异,更是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朱志刚老师,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应用计算机设计了一张别开生面的统计图,将四地的气温曲线叠加在一张统计图上,让学生&做中学&探究气温差异,学生们自己做做、画画,发现中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的规律时,是那样的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这样来设计探究支架,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了建构的方法,是对探究学习独具匠心的个性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不懈追求。
其三,对地方课程开发的作用。乡土地理内容,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被明确纳入&课标&。其内容标准在&课标&中有明确的表述,但教材开发,应该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体系。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本课题研究中对此予以特别关注。由沈斌等老师在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的《常州地理》由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江苏省第一家通过审定的新课程地方教材。沈斌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地方课程教材开发的思考和实践》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并被人民大学《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这就为乡土地理的教学提供了最基础性的课程资源,而且也为基于乡土地理的地理综合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期,为促进乡土地理教学,还在我们的常州教育网站上专门开辟&常州地理&栏目,作为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载体。当然,我们的乡土地理地方课程的开发,对于其他地域的同行们进行乡土教材的开发具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本市基于乡土的各种校本课程开发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1.4反思本阶段的实验以及教师研究行为的共性,下阶段待改进的教学和研究行为
本实验阶段教师研究行为的共性是:研究者的研究精力主要集中在素材性资源开发,思路集中在对课标的研读,对教材的把握;研究重在对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的影响的感性认识,重在隐性知识积累阶段。应用地理数字化课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已经启动,需要完善;下阶段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克服本阶段课堂教学中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本质的问题。同时,对地理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还关注不够,尤其是基于教师个性和学生个性关注不够。
3.2地理课程信息资源应用研究--第二个行动
本课题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地理新课程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使我市广大教师转变工作方式,并学会应用课程资源库提供的相关资源,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或许,这是本课题研究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也是最难达成的目标之一。但,这是无法回避的任务。我们分析第一阶段研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第二阶段行动的起点。
3.2.1研究方向讨论
解决课堂教学中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本质的问题。我们认识到,这一现象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价值观不清晰。我们要自问,为什么研究教学?如果是为了展示教师教学形式上的&亮点&,那么,资源应用上最容易出现的偏向就是把信息化资源当花架子,以复杂迷离的媒体展示来掩盖教学设计的贫弱和教学实施中的表面化互动。
如果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来研究教学,就该自觉拓展地理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自主、探究、发现&,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自然、社会、人,生活、家庭,自我、他人、群体,实践、交往、反思,学习、探究、创造等等)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建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不仅在学习中学会应对教材,掌握教材中包含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复杂的知识,学会解决部分涉及地理的实际问题。
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其一,把学科的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其二,基本上以结构为大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以结构的逐步复杂化作为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其三,教学同一知识结构的内容,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帮助学生根据案例构建&结构&,第二阶段是提供新情境,促进迁移,让学生运用结构,构建类结构,建构新知识。
如果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来研究教学,就会尝试带着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将结构化的、以符号为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即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的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之间的沟通。体验惟有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区域观察经历和体验;懂得、发现、欣赏和表达地理学科独有的地域美。并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记录、共享交流,生成鲜活的互动课程资源。诚然,这是我们理想的教学,但没有教育理想就不会有理想教育,向着理想努力,应该更容易让我们找到有效的方法。
3.2.2研究方法讨论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研究,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真正挑战。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难以言说,借助情景和案例可以意会。因此,教师间相互的课堂教学观察或观摩,就是教学实践智慧交流的有效方式。&相观而善谓之摩&,教师在观摩他人教学中,学习他人长处,反思自己的教学,提升教学智慧。故而,在第二阶段研究中,我们以课例研讨为主要研究方式。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最有利于学生发展呢?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臆断。我们发挥课题组全体老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开设了不同风格的研究课,探索数字化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的不同方法。期间,朱志刚老师给参加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二期课改培训的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地理教研员开始了研究课,沈斌老师还介绍了常州市地理课程改革的整体设想和思路。这些都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这里,记录几个典型的课例及研讨。
3.2.3典型课例研讨
这里,我们以三个递进的课例展开描述,分别是常规课、变革课和拓展课。
其一是常规课例。
03年上半年,因为SARS,没有开设研究课。10月,我们的一堂研究课《长江开发》在长江边的一所农村中学举行。选题的理由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日益困扰国际社会,由三大问题引发的战争、难民和环境污染,也层出不穷。引导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是体现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长江边上十三、四岁的农村中学学生来说,长江开发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然,由于农村文化背景,学生了解长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途径并不太多,教材上关于长江开发的介绍就成了十分遥远而陌生的事情,学生因知之甚少,缺乏学习兴趣,应用数字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就非常必要,这也是本次研究课的研究主题。
研究课上,我们看到,任课教师应用地理数字化课程资源,创设模拟情境,设计导学问题,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问题阅读课文,讨论案例,了解长江开发情况,思考长江开发的利弊,思考长江开发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学习目标达成度是合要求的,课本知识与学生知识的沟通也呈现出来了。
但是,课题组的老师在热烈的讨论中提出:作为常态课,这样的学习,是达标了。不过,在课堂上,问题是教师提出的,学生只是在被动应答中学习,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不够。学习中的探究、发现等高级思维发展不明显。从课的结构看,&地理八股的味道还很重,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师的实践智慧中还难以显现。
作为常态课,我们也有很多成功的课例。如何在课堂上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启发思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归纳了其基本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我们能不能革一次&八股&的命,应用建构的方法来学习区域地理呢?沈斌老师、刘霞老师和星辰中学的李红缨老师、景荣老师(担任信息技术支持)组成了一个合作小组,共同设计了第二个课例――《宝岛台湾》,尝试突破传统的学习。
其二是变革课例。
变革的理由:变革,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地理教育的价值观为引领,地理教育目标,是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设置的课程,它的价值表现在三方面:工具价值层面:为学生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服务。文化意义空间层面: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会欣赏这个世界。生命精神层面:地理横跨科学领域和人文领域。有助于培养既具备科学严苛科学精神又具备宽柔人文情怀的公民。
在以人的发展为指针的地理教育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地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能使学生明确掌握知识与技能,领悟学科知识内在的结构与联系,产生正确的人地观。能使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在我们的课堂中,会有大量时间用于积极的接受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以追随的方式式和循序渐进的方式积累知识,这对学生的意义建构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要使学生的具备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领悟学科知识内在的结构与联系的探究学习同样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学生以研究的方法领悟学科知识内在的结构,进行自我&建模&,并以这种结构方法为工具,学会&俯视&地解析学习内容,寻找所学知识内部的结构,发展高级思维水平。这样的学习在一学年里所占有的教学时间不一定多,但意义重大。
这样的教学可以操作吗?我们在探索。我们分析了区域地理教学的共性&&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区域特点,归纳分析这些要素特点之间的联系,并了解区域内各地理要素共同作用对区域特征的影响,其实,不管一本教材讲多少个地区,教学模式是相近的,学生厌烦的也正是老师经常重复同样的教学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管多少堂课,学生学习的知识虽然在变化,但教学方法基本不变,虽然,这种教法,从设计者的初衷看,是想让学生在重复中掌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不足也暴露无遗。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法的&变&势在必行。新教材的编写者们,已经在新教材中引进了案例教学法的思想,以一例推多例。但我们的地理教师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几乎没有接触&案例教学&,怎么教,缺乏实践例证,大家都不会。需要实践,需要研究。
沈老师提出:我们能不能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把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抽象成一个学习模式,演变为一种学习工具,让学生应用自己建构的模式去学习其他所有区域地理知识?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提议得到了课题组老师的响应,我们着手设计教学。
〖初步尝试〗当我们把初步设想与实验教师李老师商量时,李老师欣然同意尝试,但这毕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设计中的争论和磨合是十分强烈的。
方案是否可行?刘老师先在自己的课堂上试了一次,刘老师任教的学校是南师大课改中心的新课程实验学校,学生们平时已尝试过多种学习方式,顺应变化的能力强,虽然感觉有些不适应,但学习反映是积极的,意义建构也能完成。而李老师任教的学校是名校,平常教学十分规范,学生反应一时跟不上,课堂上比平日少了许多高高举起的手,课堂气氛十分沉闷。【观察反思:学校不同,班级不同,教学效果不一样,所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智慧】
课后,李老师十分痛苦地对刘老师说:&我恐怕上不了了,要上,你去上吧。&初步试验虽然不顺利,但使我们认识到:变革,不会一帆风顺,教师理智地认识到变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但教学实践智慧的变化不会一夜飞跃,学生虽然盼望学习方式变革,但面临变革也需要适应。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修改方案。
〖问题分析〗合作组的成员一起坐下来,冷静分析问题所在。我们发现,学生在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学习的深度不一样,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也不一样,接受学习,重点在掌握知识与技能,&少而精& 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明显,探究学习需要学生从众多现象中归纳共同点,有启发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学习资源更受学生欢迎。学生初次参与学习,并不知道探究的学习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习的组织,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适当的探究支架,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我们的第一次尝试之所以不成功,主要原因还是对探究学习的方法掌握不好,对学习的起点掌握不准。【行动反思: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我们教学智慧的不足,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长教学智慧】
〖方案修改〗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修改了教学方案,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学案,学生通过浏览网上资料,解决学案中的问题。形成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第二次试上,基本教学流程已经能体现探究学习的思想,但学习中,符合学生兴趣的活动还须完善,教师的语言也需要改进。
怎么激发学生的兴趣?沈老师推荐了外国语学校徐小红老师创作的台湾物产课件和竞赛活动给李老师借鉴。【行动反思:地理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功能对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的帮助不小。】
怎么修正教学语言?李老师和刘老师一起字斟句酌地设计了一遍。但第二天,李老师打来电话讨论说:&刘老师,我觉得我们设计好的语言不活,上课时我要按自己的习惯修改。&&对,你应该按自己的想法做。&课堂上,李老师按设计融合了自己风格的语言,这真的很切合教学实际。【行动反思:教学智慧是一种个人艺术,在教学实施中,一定要尊重老师的创造力,尊重教师的个性特色。要尊重课堂里的&生成&。】
〖教学概录〗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的思维交互相当流畅,师生间共同的讨论,把区域地理要素间的结构与联系归纳成一个可以表示区域地理特征及相互联系学习的区域地理认知框图。教学取得了空前成功。
〖后续验证〗表示区域地理特征及相互联系学习的关系图能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课题组几位老师又在各自的课堂上进行了验证和推广,一学期后的会考证明,这样的方法是切实有效的。我们分析后认为,这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以概念为节点的&概念图&,其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其表达应该是学生意义建构后的外显。同时它还具有比较好的可迁移性,不过这种迁移并不是自发发生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需要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创设新情境促进迁移。
这样的课例,我们归纳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为培养&今日和未来世界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而进行的地理教学必定谋求书本知识与生活的沟通,学生会不会使用地理课堂教学中形成的结构符号,解释生活中人地间的必然联系与相互影响,是对学生地理结构再生成的能力的检验,勤业中学的《社区研究》是书本知识走向生活的综合学习课例。
其三是拓展课例――走向生活的综合学习活动撷要。
与周边社区
与高等级社区
与其他功能社区
交通条件改变
对环境影响
未来持续发展能力
《社区研究》是引导学生观察社区的系列活动,包括《萝卜干产地用地方向调查》《社区环境保护调查》《大润发能打开勤业市场吗?》的调查论证等活动。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亮点有:
第一是应用区域地理概念图,推测社区发展相关因素,设计社区研究课程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是学生进社区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感知区域内居民生活状况,社区发展现状,并把调查资料汇集到数字化教学平台上,形成资源。
第三是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在网上收集资料,汇集到数字化教学平台上,形成师生共建的资源。
第四是师生共享课程资源,自主学习,探究社区人地关系的特点和联系。
第五是交流学习结果,归纳发展特点。
其主要学习流程设计是:
资源共建(生活、网络)
&这样的教学活动所占时间一般一学期只会有一两次,但可以让学生体验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社区的乐趣,师生对话中生成的课程资源,既可支持学生当前学习,也可以为其他班级学生学习提供学习范例,是不可多得的经验型资源。
本阶段主要取得的成果有:《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聚焦新课程系列丛书之一,贺丹君、刘茹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新课程大型观摩活动典型课例实录与评价(光盘,完利梅、李红缨老师执教,刘霞、陈志、沈斌点评,向全国推介)、以及各种研究课和优质课评比实录的光盘、课堂静态和动态资源的转换成果、学生学业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以及资源。
3.2.4反思本阶段的实验以及教师研究行为的共性,下阶段待改进的教学和研究行为
第二个研究行动,教师的关注点,已经从点关注教材,发展到重点关注学生,关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意义建构的方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三维目标的实现。
随着研究第二个阶段的不断推进,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问题1:教师在研讨、备课中的这些讨论、思维的交锋等过程性资源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对教师个人有积累提升的作用,对教师群体,有借鉴互动激发作用,怎样让这些资源累积下来,有效管理和交流?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
问题2:多次观摩和研讨,老师们尝到了共同研讨的甜头,教师们想参加、爱参加教研活动,区域教研共同体的雏形开始形成,有些年轻教师把教研活动戏称为&过节&,大家盼望教研活动多些,再多些,然而,学校的教学工作并不能因研究而停顿啊?怎么解决好&教&、&研&这一对甜蜜的矛盾?
3.3数字化区域性教研共同体内教学智慧共享--第三个行动
常州电教馆、瑞博科技网络有限公司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为我们在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上开设了BLOG&&教育网络日志,我们有了网上的家,自己的阵地。同时,由景荣老师牵头的子课题&地理区域互动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其星韵地理博客堂[也逐步建成,人气渐旺,获得全国主题网页评比一等奖。我们的区域教研共同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004年7月,我们的Blog&延陵月色&在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上开通了,有地理教学、地理论文、心得随想、课程整合、课题研究等六大固有栏目,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特色栏目,常州大市范围内200多位地理教师拥有了各自的帐号。老师踊跃上网,把自己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课后反思、收集来的好文章等等都主动加入我们的Blog,每天各种灵动的思想都汇聚到了我们的&家&中,思维象潺潺溪流,在这里交汇,融合、升华。在这样大好的势头下,我们把常州市地理教学工作室[也建到了平台上,目前,以平台为基点,提出了&透明思考,开放课堂&,我们形成了由个性鲜明的教师和专业教研人员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近半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基于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教师研修,有它独特的优越性。
第一,基于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教师研修,有助于加快新教育理论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使老师们及时掌握最新学习资源,掌握教育创新的理论源泉;沈斌老师每周两篇读书笔记,为许多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提供了范例,也使大家的学习主题明确,思路清晰。
第二,基于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教师研修,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研究环境,非常有利于教师头脑风暴的产生,极大地有利于老师们以批判性、创造性的眼光评价教学;利于营造一种真实的、纯粹的、省慎的、严谨的、开放的教学研究氛围。
第三,基于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教师研修特别有助于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为老师们提供便利的交流,为老师们提供共享各自的教学设计的条件。在平台上,资源是开放的,老师们可以应用他人创建的资源,进行教学,还可以把教学的结果与作者交流,促进各自的反思,特别有利于行动教育的展开。
第四,基于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教师研修,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各种年级段的教师开展跨年级交流、自动形成非正式学习组,促进成熟教师加强教学反思,培育地理教育教学骨干,帮助新手教师尽快适应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教坛新秀。让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发现教育专业生活的乐趣。
对本阶段行动,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个思想、两大载体、三类人员、四层意义。
4.课题研究的主要绩效
近三年的实践,我们的研究初衷只是建设一批应用于新课程地理教学的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但在进一步的资源应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对素材性资源的二次开发,以及在开发、应用中生成的教学实践中的智慧,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对这种实践性资源的交流和记录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相互交流、讨论、思辩中产生的智慧火花是更重要的资源,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突破性的促进意义。发现这样的资源、并积极推动它扩散、交流、再生成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途径,研究在实践中步步深化,参与者在研究中成长,本课题研究目标在研究中不断扩展和深化是我们获得的意外成果。
我们观察到,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资源共建中提升,学科区域教研共同体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中形成,新课程实施水平在资源共建中提高。
主要研究成果表。
4.1资源结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由三层结构组成:素材性的学科信息资源,实践性的教师教学实例资源以及知识性的教学智慧资源。
4.2资源管理&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资源的创生和集成固然重要,资源的管理更重要,只有便于检索、共享的资源才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应用教学日志、基于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主题网页的方式,对教学智慧型资源进行知识管理,收到了广泛成效。
4.3资源应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应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学实践智慧重构的过程,我们建议把教学设计变成在了解学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理念、理论的操作性实践,我们提倡,把教学反思设计成对课堂教学的建模性观摩研讨,我们鼓励,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把经验提升为智慧,转化为知识,使之产生共享和彼此启发的作用。
4.4教师成长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和感受到很多年轻教师通过课题研究迅速成长起来了。那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明显比其他教师缩短了成长的历程。或者,在研究过程中还难以明显觉察,但两三年后回头一看,才发现&这里风景真好&。无论是在研究课的开设、交流,优质课的评比,论文发表,还是&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上专题网页的设计和实践,这些参加研究的教师群体明显比其他教师的表现更优秀。
4.5教研变革
总结我们的研究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以网络为载体的区域数字化学科教研共同体是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有效方法,课题研究会随着课题的结题而告一段落,但研究中形成的经验与方法却会保留下去,形成一种教研方式。
归纳起来看,本课题研究,我们觉得在以下六个方面有一定的创新性。
其一,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本土化的实践,形成了以追求综合学习有效性为根本宗旨的设计模式。
其二,创新了地理学科教研方式――以网络为载体,区域性共建共享、互动生成教学智慧,促进教研共同体形成。
其三,形成了加速教师成长的工作机制――常州市地理教学工作室。
其四,探索了教师教育教学知识管理的新方法――基于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教师网络日志以及星韵地理博客堂这样一种专业地理教师博客群。
其五,有了将教和学融为一体的、师生深度互动的、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新载体――基于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模式。
其六,形成了基于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地理课堂教学观察和评价量规。
5.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展望
5.1以课题为载体的区域数字化学科教研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它是在教师教学实践中生成、积累的、个性化的,.情境性的、内隐性的、即时性的、整体性很强的智慧,它难以言说、更难以灌输,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教育理论、教育专家的引领下,自我建构的结果。课题研究,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来时,就成了参与者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而当一群有组织的个体向同一方向努力的时候,其合力是不可估量的。这种合作性的、非竞争性的目标的存在,会让教师敞开心扉,共享经验,互相激励,促成彼此教学智慧的提升。
5.2专业引领是确保以课题为载体的区域数字化学科教研发展的重要因素
&&& 课题组织者对研究工作的专业引领以及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习是研究工作不断发展的必要保证。这样的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严密有序的组织。课题研究能否有效推进,严密有序的组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教研室在区域内的专业权威和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认真工作是研究得以深化的保障。
平等开放的氛围。课题研究是学术性很强的思维交流过程,参与者的平等意识,是大家可以开诚布公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我们课题组,没有学术权威、没有话语霸权,大家都是参与者,大家都是实践者,所有的实践成果、发现都可以交流和共享。
求真务实的作风。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是确保研究水平的科学精神,在我们的研究中,提倡做真事、说真话,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研究,都可以公开讨论,任何严苛的批评也当面提出,但坚守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评价的是教学行为本身,与对任教者的工作水平和工作业绩评价无关,更与任教者的人格无关。
严谨踏实的态度。教学研究是一项严肃的学术研讨,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浮夸,因此,我们在研究中本着严谨踏实的态度去做每一项事,教学设计严格到每一个措词,凡事预则立。
坚韧不拔的精神。研究就会有风险,研究就会有挫折,我们一直以高昂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平和地对待每一次不成功,努力把研究工作坚持做下去。不成功,固然会令人失望,但找到不成功背后的原因,就是成功。
兼容并包的风尚。教学智慧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个体体验和经验,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坚持尊重每一位老师的自主选择,兼容并包各种风格的教学,我们必须尊重教师当下的生活状态和其所实践的&合理的教育&,而不能用我们&理想的教育&去整齐划一地要求。
5.3多层次互动合作是确保课题为载体的区域数字化学科教研发展的基本保障
区域性数字化地理学科教研,是一项各部门协同合作的研究,在我们这个和谐发展的时代,我们尊重各研究机构&和而不同&的工作风格,积极接受各技术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与相关部门对话沟通,以博采众长的开放心态,学习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赢得了市电教馆、信息中心、瑞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5.4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本课题研究,由于我们课题研究经验的不足,认为采用了行动研究法,重点就在于行动中教师能加快专业成长进程,能更有效地解决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尽管其效果确实良好,但总显得实证研究不够,细致,我们注意到教师对其内容的关注在时间上的变化,注意到教师对哪些主题更感兴趣(点击率),但跟进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就不到位。这些研究方法上的不够严谨和细致的缺点,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切实加以改进。
其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方法等将对即将到来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为做好高中阶段的新课程实验工作,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研究就显得非常迫切。
其二,基于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乡土地理综合学习专题网站&的建设,还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走向实证研究。更好地为学生地理学习的选择性、综合性提供保障。同时高中地理课程的各选修模块,也更需要区域内地理教师之间进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其三,基于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个性教师&、&教育智慧知识管理&还需要在吸引和激励上多想办法。初步的思考是尽快让更多的教师对&平台&的使用达到&上手&状态,让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成为教师工作、研究、交流的重要载体。
其四,&地理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星韵地理博客堂&之间的互连、互为支撑。使得区域内地理专业博客、个性化专题网页和吸纳了全国旨趣相投的地理教师专业博客网站之间能良性互动,我们期望能以这两个平台为载体,促成地理课程专家和地理教学专家的形成,更好地带动区域内外地理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扩大常州地理教育在全国的影响。
其五,在研究课的开设上,同一主题,不同方法的横向研究课串;不同主题,同一教师的纵向研究课串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其六,以网络为载体的&地理教学工作室&还需要在工作策略体系上进一步研究。
教师评语:
浏览: 127 &&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急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