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情感 思想 期望 同情)哪个搭配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爱国诗。对儿子嘱托和希望是 , 。全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 思想感情。_百度知道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爱国诗。对儿子嘱托和希望是 , 。全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 思想感情。
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 [注释] 1。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没有丝毫雕琢, 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 乃翁. 中原,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王师北定中原日。 2. 但,更感人。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元知”;“万事空”,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6:对祖先的祭祀:只,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但并未绝望:给儿子们看,但基调是激昂的:“但悲不见九州同”,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心情更为沉痛,情绪又一转,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 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有了这一句。《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 示儿。 4。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 这首诗用笔曲折。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5:你的父亲,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诗的语言浑然天成。 3,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光复失地,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打击。在生命弥留之际:祖国统一,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家祭, 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全诗有悲的成分,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表明诗人虽然沉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对于儿子的嘱托和希望是:希望儿子在家祭时不要忘记把王师北定中原的好消息告诉在黄泉之下的父亲。 表达了诗人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对自己不能目睹收复失地的惋惜。
这是叹息自己已经华发年甲,还不见九洲大同,用示儿表示更加不懈而悲壮。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希望有朝一日王师收复中原,祭祀的时候不要忘了告诉父亲陆游。表达了诗人鞠躬尽悴的爱果情怀
示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2014届&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熟悉古诗词中所抒发的各种思想情感的类型及其鉴赏术语;
2.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解题技巧。
【考纲要求】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
一.学会提取各种信息,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
2、作家生活的时代,诗歌的写作背景;
3、诗词的题目、注释及“序”;
4、文本中的情态词及作品复杂的情感;
5、涉及的文化常识、典故神话等。
二.真题回放
回顾2011年高考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题型,分析高考试题提问方式:
1、(2011广东卷)(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2011福建卷)(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3、(2011全国卷)(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4、(2011新课标卷)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2011江苏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三.题目类型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3、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4、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5、主旨是什么;
6、结合意境提问;
7、就某句某联发问。
四.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五.分类讲练诗歌
1、送别抒怀诗 & 2、羁旅思乡诗 & 3、闺情宫怨诗
& 4、山水田园诗5、怀古咏史诗 &
&6、边塞征战诗 &
&7、爱情思慕诗 &
&8、抑郁失意诗 &
&9、民生疾苦诗 &
理诗歌 11咏物抒情诗
一、送别抒怀诗
&“送别诗抒怀”的特点与鉴赏&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重在别后的孤寂和思念,有的兼而有之。
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 孤帆、流水;长亭、灞桥、南浦;黄昏、月夜、秋天、古道
折柳赠别、挥泪泣别、借月咏别、芳草惜别、把酒饯别。
留心贬谪诗词中的序或注释
要注意这些提示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来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送魏二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010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 &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 &
&送蜀客 & 雍陶
峡口飞花欲尽春, & &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 &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 &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友人。 & &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案:(1)暮春 &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案:(2)思念故乡之情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
&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
&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 &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
&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羁旅思乡诗
把握羁旅思乡诗的思想内容
⑴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⑵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⑶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⑷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意象:风雨、阴晴、夕阳、流水、闲居、衰鬓、暮春、秋月、叶落花谢、寒风苦雨、杜鹃悲鸣,猿猴哀啼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2011福建)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 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 & (09山东)
&寄远 & &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诗歌一二两句写出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而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寂寞无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也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三、闺情宫怨诗
1.把握闺情宫怨诗的思想内容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3)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4)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2.注意怨女诗中的比喻与象征意义。
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首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案:写了宫女失宠后的怨情。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玲珑:此处形容月空明凄清。
这是一首宫怨诗,虽然主题是“怨”,但全诗没有一个“怨”字,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请你结合全诗,谈谈对后两句的看法。
答案:这句诗以女子“下帘”“望月”两个行动传达出“幽怨”的信息:“却下水晶帘”,看似只因夜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其中却又有无限幽怨:“玲珑望秋月”以月之空明凄清,衬人之幽怨。这样为读者保留了想象余地。
四、山水田园诗
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⑴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⑵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
⑶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2.分析山水田园诗写景的特色
其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很少单纯的写景叙事,而一定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情与景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时应注意作者选取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感情,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3、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
常见意象:田野山林、清风明月、野老隐者、松竹梅兰、龟鹤鹿兔、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
常见技巧:或融情于景,或烘托渲染,或虚实结合,或视听兼备。
语言:质朴清新。
※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2011山东卷)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011安徽卷)
琅琊溪①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五、怀古咏史诗
所谓“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而咏史却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怀古之作长于情景交融,咏史之作长于议论精辟。
⑴.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一定要读好注解。
⑵.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
⑶.把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⑴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⑵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⑶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⑷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2011新课标全国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六、边塞征战诗
1.注意时代背景特征。
边塞征戍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
2.把握边塞征戍诗人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表现如下:
⑴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⑵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
⑶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
⑷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2011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案21.(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09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案:傍晚。“吹角” 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⑵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⑶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
答案: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七、爱情思慕诗
爱情思慕诗表达的情感:对爱情自由浪漫热烈率真的追求,漫漫相思,对爱人的思念追求婚爱自由向往美满的婚姻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她对爱情的坚贞。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 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
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
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
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八、抑郁失意诗
表现才华不能施展,抱负不能实现,有爱国情怀得不到重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僵卧:指卧病在床。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9、民生疾苦诗歌
表现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人民希望改变生活的愿望,揭示统治者得昏庸无道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二月卖新丝, 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 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 只照逃亡屋
请简要分析这诗歌中借“我”来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
答案:“我愿君王心”以下是诗人陈情,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即委婉指出当时君王之心还不是“光明烛”;望其“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
十.谈禅说理诗
(1)内容: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对事理的体察
(2)重点注意:宋诗。如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泾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这首诗寓含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2.(选作)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十一.咏物抒怀诗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咏物诗,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读此种诗,还要了解诗人所咏之物与诗人的关系怎样,诗人对物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揭示的人生感悟。
2.把握咏物抒怀诗的思想内容和所寄托的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3.把握特殊意象,体会象征意义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1.(09北京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2.(选作)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的诗词文化底蕴中国诗词的重要表现以及诗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的诗的特点是什么
李清照的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还有(长恨歌)表现了什么
最好是能解决诗词的意境方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中国的诗词文化底蕴中国诗词的重要表现以及诗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的诗的特点是什么
李清照的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还有(长恨歌)表现了什么
最好是能解决诗词的意境方
中国的诗词文化底蕴中国诗词的重要表现以及诗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的诗的特点是什么
李清照的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还有(长恨歌)表现了什么
最好是能解决诗词的意境方面的
杜甫的诗具有现实主义色彩,但并不是说他的诗不具有李白那样的浪漫主义感情.一个诗人写的诗总是因为个人的经历有所变化.杜甫在后期(主要是指年龄)作品大多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感情,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李清照的词同样道理.北宋灭亡前后,她的词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北宋亡前她和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写的词多是闺中情感.宋亡后赵也去世,她经历了到江南的离乱生活,家境也衰落,文字里就多了去国怀乡的忧伤,对南宋偏...求名著《家》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介绍没看过这篇名著,希望有简单一点的内容故事 脉络。重要经典的故事不能少。 包括人物的点评。 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求名著《家》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介绍没看过这篇名著,希望有简单一点的内容故事 脉络。重要经典的故事不能少。 包括人物的点评。 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求名著《家》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介绍没看过这篇名著,希望有简单一点的内容故事 脉络。重要经典的故事不能少。 包括人物的点评。 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内容梗概: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压迫者的形象:冯乐山是孔教会的会长,他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牺牲者的形象:梅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妻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他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瑞珏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她为了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了生命,也付出了自己甜蜜的期盼,丈夫已经意识到她的好,已经说要好好待他和孩子,她却没有福气享受这份爱了。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的力量禁锢着她的感情,她与觉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人与奴”“爱与卑”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这两对矛盾越来越尖锐,交锋越来越激烈。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叛逆者的形象:觉慧、觉民、琴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觉民的态度比较温和,他成天给琴补习功课,对于政治大事及家庭纠纷都不大关心,整天沉醉在与琴的爱情之中,只是在高老太爷的专制棍棒敲到他的头上,眼看美满姻缘将要破灭时,他才起身反抗,逃出家去。高觉慧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大胆而幼稚的叛逆形象。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制度。如支持觉民逃婚,与丫头相爱,最后又从封建大家庭走出去。但他有时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他身上寄托着作家的希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寄托天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