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有什么好玩的劳夫拉伦服装专卖店吗

世界500强有服装行业的吗_百度知道
世界500强有服装行业的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这里有世界500强企业的名单.:///GB//8.html" target="_blank">http.people,你可以参考一下~<a href="/GB//://finance
还真不知道呢。可以百度一下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世界500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奢侈品时代真的来临?国人到底有多阔
人民币汇率
您现在的位置:
奢侈品时代真的来临?国人到底有多阔
中广网北京9月15日消息 二十多年前,当我们的国门刚刚打开时,电视机、电冰箱等带“电”的东西成为当时人们眼中实实在在的奢侈品。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想要拥有它们简直就是一种奢望。转身回到中国现在时, 中国繁荣的经济,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上亿富豪,加之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速度之快令全球奢侈品巨头瞠目。人们热衷和追求的是一只上万元的LV(路易?威登)的手提包,一块价值几十万的Boucheron(宝诗龙)手表,甚至是一辆几百万元的英国皇室指定御驾宾利……这就是今天的人们心中对奢侈品的定位。
奢侈品概念
&&& 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的概念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品牌首先来自于它所服务的奢侈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
  对于奢侈品品牌来讲,不是市场占有率越高,身价就越高,恰恰相反,正因为一物难求,而更显其奢华本性。同样,不是花了大价钱就能提高品位,更不是曝光频繁,市场销售火爆就能自封奢侈,那只是畅销而已。  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BrandLab),编制出《2005年世界顶级奢侈品100品牌排行榜》:宾利轿车荣登排行榜第一名,伯瓷酒店排名第二,劳力士表排名第三。前十名涵盖了时装、珠宝、化装品领域的顶级品牌。&
   国际品牌,中国战场
&&&& 过去提起奢侈两字,会令人联想起毛皮大衣、劳斯莱斯和劳力士手表。而近些年来,在后工业化和后物质化的西方国家,奢侈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炫耀财富已不再是奢侈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平时难得收获的生活体验。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浪琴和雷达手表,梦特娇和鳄鱼T恤还曾经被国人认为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那时人们对于西方国家的消费想象更多地建立在这些在现在看起来最多处于二线的品牌基础上。   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然而短短的几年间,情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越来越进入了西方顶级品牌的视野。  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法国巴黎百富勤的报告则指出,中国已进入奢侈品消费初期。该机构测算,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家庭6年后将达到1亿个,户均拥有资产达到62万元。分析师认为,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的消费率还会不断上升,预计将从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2020年的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在国际咨询行业享有声誉的毕马威咨询公司,日前公布了一份针对中国消费品市场所作的调查报告,报告称中国是蓬勃发展的消费品市场,报告还显示受访的绝大部分在中国经营消费品的外国公司都乐观地预计,今后5年内将达到盈利阶段。  此前有关报道说我国极有可能在今年底开征奢侈品消费税的新闻,也引起了读者的很大兴趣。虽然最终没有了结果,但是至少反映了民众对这个事情的高度敏感。
&&& 到中国去!”这已成为全球奢侈品品牌的流行语。伴随着中国消费实力的快速增长,奢侈品品牌进军中国的节奏正在加快。北京日报报道,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将达500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奢侈品市场。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旗舰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代表了品位和财富的高级钟表、珠宝制造商卡地亚,自1992年开始在中国经营,目前在中国已有3家精品店,30余个销售点。卡地亚今年计划在中国再开7家专卖店。高档女装品牌普拉达(Prada)计划在明年底之前新开15家旗舰店;男装品牌Zegna计划在其已有的42家零售店的基础上,在十多个城市再开两家旗舰店和16家规模较小的专卖店;而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的子公司路易?威登则计划今年在中国再开4家旗舰店。古奇刚刚在国贸商城和上海商城新开了两家分店,这样,它在中国的总店达到了7家。  不久前《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经济腾飞让中国诞生了不少买得起游艇的富豪。但中国富人还不流行这个,中国现在对私人游艇限制还比较严。文章认为,10年内33米长的游艇在中国将有市场,甚至不远的将来75米长的游艇在中国也能找到买主。
  国内奢侈品的消费特点
&& 在中国,花在奢侈品上的钱大约有90%是出自男性之手。但是,世界最大的精品公司LVMH(莫特?轩尼诗?路易斯?弗伊顿公司)在亚洲的投资公司却认为,更多的中国妇女开始购买著名品牌的产品来显示她们的独立地位和良好感觉。中国品牌战略协会认为,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  普华永道的分析师岳峥指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至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  在中国,人们对奢侈品的态度与几年前相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年前,人们还反对任何夸耀性质的奢侈品。但当今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则喜欢以此炫耀他们的社会地位。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克莱尔?肯特说,在西方,人们购买名牌十分谨慎,也只有那些“圈内的人”才能认出这是名牌,而在中国,人们对名牌趋之若鹜,到处炫耀,好像在说:“看,我是多么富有!”  中国高档消费品消费者的年轻化,缘于中国对节俭的传统习俗,这使得高收入阶层的老年人不会加入高档消费大潮。相反,高收入或者中等收入的年轻人更愿意尝试高档消费品给自己带来的物质和心理需求。
&&& 几千元的衣服、几万元的手饰,谁能想到购买这些商品的都是一些年纪在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年轻人,最近几年,中国的年轻人已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
  “月光族”、“新贫族”、“百万负翁”不断涌现
  记者在国贸、燕莎、王府饭店等奢侈品牌专卖店采访时得知,几乎每家奢侈品牌店的销售人员都表示有“很年轻”的女孩和男孩来店中购物,以女性居多,其中一些人甚至已经成为了店中的固定客户。而如果你穿着廉价的地摊货来这些地方购物,你会随时被抬眼可见的奢侈品牌所压迫。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奢侈品就是几十毫升就要上千元的护肤品,几千元一双的LV高跟鞋,或是看起来普通但卖价近万元的手包。从这个概念来看,消费得起上百万元的奢华族尚属少数,绝大多数应为商人、演艺圈人士。但不断加入其中的普通人却让奢侈品的消费一族有了新定义―――“月光族”(每月都把薪水花光)、“新贫族”(收入不错,却总是处于贫困状态)、“百万负翁”(总处于负债状态)。“在我们公司,用CD的香水、LANCEL的包并不新鲜,穿几千块一件的衣服也很常见,如果你穿得普通,自己会感觉怪怪的。”在外企工作的周小姐说,“大家都很重视自己服饰的品牌,对品牌也都很在行,如果被人发现用假名牌,是非常丢人的。”
图表?漫画:“包法利”先生
  中国飞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已催生了一个庞大的高消费人群,他们总体购买力惊人。与国外奢侈品消费群体迥然不同的是: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不具消费实力,却绝对有消费欲望并形成习惯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的消费群体时下被称为“包法利”一族。
  新华社发?
  上海一家媒体5月末对江浙沪三地1289名网民进行了一项关于奢侈品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68.8%的受访者愿意自掏腰包购买奢侈品,56.7%的受访者为此曾有过特意积蓄一段时间的经历,受访者在奢侈品上的年消费达到了人均22062.8元。显然,不少年轻人为了购买奢侈品而不惜透支消费。更有调查称,内地奢侈品消费者已占总人口的13%,大部分消费者为年龄低于40岁的年轻人。而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价值约为2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总额的3%。
  中国奢侈族比欧美小5岁
  曾经,奢侈对北京人来说多少有些贬义,如今却越来越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目标。登喜路亚太区行政总裁德奕宁说:“以登喜路为例,中国的消费最低年龄要比欧美及其他国家低5岁左右,大概可以划到25岁。分析其中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市场,有年轻人成功的例子;二是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普华永道的分析师指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阖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统计显示,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体负债率高于欧美家庭。据悉,上海、北京两地居民的家庭整体债务比例已经分别达到155%和122%,
  青岛、杭州和深圳等中等城市的居民家庭债务比例也平均达到了90%左右,而在美国这样的高收入国家,2003年的个人平均负债比例则只在115%。
  中国已进入奢侈品消费初期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继纽约、巴黎、香港、伦敦和悉尼这五大奢侈品朝圣地之后,正在打造时装之都的北京也正在向奢侈靠拢。
  有数字表明:瑞士手表行业联合会的调查,中国有高级名表消费客户群300万至500万人左右,是瑞士的第十大出口国,相信不久将排行第五、第三甚至第一。法国巴黎百富勤的报告则指出,中国已进入奢侈品消费初期。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约占全球销售额的12%,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新财富》通过对9家奢侈品品牌及品牌代理商的采访与调研发现,这些奢侈品品牌近两三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率都保持在80%以上,远远高于他们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10%左右的增长率。因此预计,中国将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最大买家。
2004福布斯美国奢侈品牌排行榜(附表)
 《福布斯》(Forbes)的奢侈品牌的排名(Top Luxury Brands)是基于四种不同标准的评分来确定的:一是控制销售渠道的能力,二是品牌对购物选择的影响力,三是市场营销效率,四是媒体曝光率。
《福布斯》顶级奢侈品牌排行榜
绝对伏特加
HarleyCDavidson
哈雷戴维森
Ritz-carlton
轿车、摩托
时装、香水
时装、香水
梅塞德斯(奔驰)
American Express
旅行信用卡
Louis Vuitton
皮具、箱包
Johnnie Walker
Estée Lauder
Four Seasons
Moet & Chandon
Calvin Klein
卡尔文?克莱恩
内衣、香水
Polo/Ralph Lauren
皮具、手袋
奢侈品奢侈病 都是虚荣惹的祸
&&&& 1000万元一辆的劳斯莱斯跑车、50万元一块的播威手表、10多万元一套的迪奥套装,豪华私人游艇、私人飞机……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仿佛奢侈品已经是适应我们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东西。于是有人喊道:“中国的奢侈品时代来临了!”  然而,我们真的已经能够用自己的收入去承载昂贵的“世界顶级品牌”的光环了吗?奢侈就代表着时尚吗?“勤俭节约”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就应当淡化吗?  奢侈美梦带来的幻觉  尽管奢侈品制造商们和诸多时尚界人士认为“奢侈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品牌文化传承”,但依照目前的情况看,奢侈品之所以一下子抓住了许多人的心,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它们光鲜亮丽、雍容华贵的外表以及每个品牌“顶级”、“稀有”的闪闪光环。  6月初,携带着数十个“顶级奢侈品牌”的“品味生活展”亮相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各大媒体趋之若鹜;7月―8月,上海奢侈品牌聚集的一大中心――“外滩18号”迎来了英国顶级服装设计师Vivienne Westwood的设计作品展览;10月,英国布莱汉姆集团将把他们在摩纳哥举办的“世界顶级奢侈品”展览原样挪到上海。展览将邀请数千名“本地精英人士”,已有许多媒体竞相争取采访席位。  事实上,诸多奢侈品制造商看中上海作为开发内地市场,并非偶然。在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多款豪华车都十分抢手。1辆价值近1000万元的“全球特别纪念版”劳斯莱斯,在亮相4小时后就被一家房地产老板购得;梅塞德斯―奔驰一辆价值超过600万元的迈巴赫57特别版轿车,也被一位北方企业家订走。国际上最盛名的天价豪华车品牌,似乎在中国找到了最佳销售点。位于上海的奢侈品牌集中地“恒隆广场”的路易?威登旗舰店开业以来营业额增长了20%;上海唯一的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佘山风景区附近建造的“亿元别墅区”已经基本售罄……许许多多世界知名的高端消费品品牌在上海落户之后,都仿佛找到了一片“新天地”。他们由市场调研、举办展览到开出专卖店的发展过程,无不表达着对上海所代表的中国市场“强大的信心”。主办10月即将举行的“世界顶级奢侈品”展览的布莱汉姆集团驻华首席代表盛磊介绍说:“2004年8月,我们在奢侈品制造商中间作了一项调查,问他们哪里是他们眼中最有潜力的亚洲市场落脚点?在香港、迪拜、莫斯科、上海这几个城市中间,上海赢得了最高票。”  在许多个世界品牌旗舰店的开幕式和奢侈品展览中间,在无数昂贵到令人咂舌的商品、炫目的灯光和衣着光鲜的明星、“时尚人士”映衬之下,人们做着一场关于“奢侈”的童话般的美梦。而上海,正是这个梦上演的地方。  真正的现实是什么  当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出现在上海的零售市场上,中国的富豪们慷慨解囊,“奢侈品”仿佛成了“时尚”、“前卫”的代名词,堂而皇之地通过媒体宣传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不断地用“世界顶级奢侈品牌”之类的标题夺人眼球。富人一掷千金,而所谓的“中产阶级”也跃跃欲试,纷纷加入“小型奢侈品”消费的行列。  记者了解到,尽管富豪阶层日益壮大,但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增长点主要还是在“中产阶级”身上。现在,上海的“中产阶级”白领们正越来越愿意购买那些他们“买得起”的奢侈品。一个白领小姐,月薪元,会花上她月工资的全部去购置一个她“能够承受”的路易?威登手提袋。假如在某个品牌店里看中了一双昂贵的鞋子,有不少白领们甘愿勒紧裤带,攒钱买下它,为的是穿上它的那一刻,让自己有一种“奢侈”的体验,获得某种形式上的满足。尽管盛磊先生笑逐颜开地认为这是“认同奢侈品文化”的表现,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观念进步”,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消费观念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超前消费”必然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但现实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用这种“超前”的方式对待奢侈品消费,并不能推动自己的经济发展,反而会造成极大程度的浪费。  上海是小资的,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国内消费主义的风向标。正是这种地标性的地位,使得绝大多数高档消费品品牌进军国内市场都要将上海作为不可绕过的桥头堡。但是,地标从来就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这并不等于说上海本身已经具有了一个足够庞大的消费群体。因为那些昂贵的店铺在上海琳琅满目地开了张,小资的上海人就仿佛觉得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真的达到了奢侈消费的水准,节衣缩食也要换取哪怕一件高档消费品作为某种身份的象征,这种虚荣心理就值得商榷了。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有了经济实力,再谈“消费品味”、“品牌文化”也不迟。上海,乃至中国目前的“中产阶级”无论从收入水平、消费能力还是消费结构上看,都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相比。而奢侈品的主力消费者在其他国家正是中产阶层。换言之,奢侈品在世界其他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军们要比目前中国大陆的“狂热支持者”们有钱得多。现实就是再多的顶级名牌和高档商场都只是“他山之石”,中国自己的“奢侈品时代”还远没有到来,中国自身的奢侈品产业还远远没有形成。如果我们非要“打肿脸充胖子”,追求高消费,摒弃节约的观念,后果只能是无谓的浪费。  我们还需要勤俭节约吗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一些富豪,体会到有那么一些一夜暴富的人,所抱有的消费观念是“暴发户”式的。他们不论购买多么昂贵的跑车、别墅都是一次把钱付清;他们并不了解所谓奢侈品的“文化内涵”,只把它当作财富和地位的某种象征。换句话说,他们根本不懂得自己为什么掏这么多钱,掏钱本身让他们获得了一种满足。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心态。  我国的经济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应该如此大张旗鼓地提倡“奢侈品”的程度。今天提倡节约,并不是要合理利用多余的资源,而是要精打细算配置有限的资源。对于我国目前的消费市场而言,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摒弃奢侈,提倡节约,倡导合理的消费观念。富人们有权利一掷千金,可这永远只是少数人的极端享受,而不应是大众的消费态度。停止营造“奢侈品文化”,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再追求与经济收入不匹配的消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的“奢侈品之梦”应该醒来了。
换思路变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德顺  -我们有权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但这质量和幸福只在于物质的样式吗?能否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精神充实与安宁也包括在内,并且看得更重些呢?  它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一大困境,也代表了很多人内心的一大矛盾。的确,我们遇到了不少“两难选择”:彼此对立的说法各有道理,而我们的行动却不能首鼠两端,只能循一而行。  在这种情况下,哲学通常给人们的提示是:反思前提,自我超越。就是要去找到那个使自己走进死胡同的路径起点,再从这里进行“批判”,找到能够统一“两难”的层次和角度,作为新的起点。比如,在“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有没有高于二者并包容它们的方式?我想是有的,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观”。  再如,我们划分和评判消费的“高与低”、“适度与过度”、“节俭与奢侈”、“超前与滞后”等界限的标准中,原始的价值观念是什么?我们确定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时候,所依据的是哪个时代、什么水平上的经验和理念?如果反思一下,我想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消费的“高与低”要以什么为界?“适度与过度”的“度”在哪里?可以离开现实去抽象地议论吗?  我们有权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但这质量和幸福只在于物质的样式吗?能否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精神充实与安宁也包括在内,并且看得更重些呢?  政府在一个时期内,为了发展生产而倡导消费,但这“生产”本身却并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它最终还是要找到生产、消费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经济、文化与社会全面发展相互协调的形式,难道这不是政府的完整目标和职责吗?  “节俭与奢侈”有一个凝固不变的样式吗?它在过去和未来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光“艰苦”不“奋斗”显然是不对的,但是,我们的奋斗仅仅是为了满足眼前而牺牲长远吗?  消费及其观念的“超前与滞后”,应该以谁为准?难道应该不以我们自己的实际需要与能力为准,难道应该盲目地追随和模仿别人吗?  由商家营造的阿曼尼、路易威登、夏奈尔等品牌,为什么一定就是好的?与金发碧眼及其钱包相映成趣的品牌,换了人种和气质不同的人,是否就一定为美?“时尚”应该是盲目的吗?为什么我们的创造力和追求,不可以主要放在打造自己的风格和样式上呢?  总之,我觉得问题也许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观念来解决。这个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观念,是要以“人”,特别是以我们自己而不是简单的“他人”为本,把不能排除的(两难)各方纳入统一的视野,扩展我们的权利和责任,学会更全面的动态思考,而不要再在“二者必居其一”的对立中跳来跳去了。  从根本上说,人类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探索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消费方式和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利用(消耗)方式,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继续已往的方式及其观念,才能继续对幸福的追求。单纯的经济学原理不能解释消费困惑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文军  当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消费社会,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决不是用单纯的经济学原理就能够加以解释和说明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博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一书中就曾深刻地指出,当代消费社会有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生产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在生产社会中,消费行为是依据人的真实需求而作出的行为选择,但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的关系会背离得越来越远,商品及其形象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地刺激人的欲望并驱动人的行为选择,从而有可能使消费成为一种非理性的狂欢,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我们所消费的不仅是一个物质的产品,而且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这种符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们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  所以,一旦消费背离了人们的真实需求,它就很可能会演化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上的符号,如果这样,所谓奢侈品消费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在奢侈品消费中,人们追求的核心价值已不在商品的本身之上了,而是依附在商品使用价值之中的“符号象征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确还很难用传统的经济学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为博得红颜一笑可以一掷千金,但社会学知识可以告诉我们这种消费的背后体现的更是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和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因此,消费不仅仅是一种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行为,它所起的也不仅仅是一种享受功能。正如博德里亚所看到的,消费是一个系统、一种道德、一种沟通体系和交换结构,它所起的是一种社会组织的功能。  那么,就中国当下的社会而言,我们果真到了奢侈品消费的时代了吗?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持否定态度的。既然消费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之中,出现形形色色的消费现象自然不足为奇。但消费也是一个系统、一种道德和沟通体系,在我们这个多元而复杂的社会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天都有大量的奢侈品被消费一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人还在为争取最基本的食品消费而奋斗。即使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消费也会在一种道德的张力之中变得有所节制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无限制地鼓励人们的高消费。  最后,我想说的是,消费的确是一个最能体现时代性的动态概念。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可能有自己所提倡的基本消费观,但不管社会整合的力度多么强大,只要社会分层永恒地存在,消费行为就不可能是铁板一块。当所有人的消费都不是主要为了真实的需求时,消费行为的分化可能更为复杂。提倡节俭与鼓励消费之间其实并不矛盾,购买奢侈品也并不一定就是为了体现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有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合法地选择消费行为的权利,既然社会都已经变得多元而复杂了,何必又去强求人们在消费行为与观念上的统一呢?经济增长不能靠少数人的奢侈消费  -中央党校陈文通  奢侈消费是人的全部消费的必要组成部分。根据恩格斯的划分,消费资料包括三个层次: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这些都属于必要生活资料的范畴。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它们的内容、水平、构成等是有巨大差别的。生存资料是维持种的繁衍和简单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必需品;享受资料是用于提高、丰富和变革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较高级的消费资料,包括高消费或奢侈品消费;发展资料是用于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除人本身体力和脑力的发展以外,还用于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消费资料。  奢侈品是和生活必需品相对而言的,是高级的消费,有些奢侈品同时就是发展资料。在这个意义上,奢侈消费并不是“摆阔气”和“浪费”的同义语。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之间并没有严格的或一成不变的界限。有些消费品昨天还是奢侈品,而今天则成了生活必需品。在词典中,“奢侈”是指“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既然是“过分”,就或多或少包含着贬义。但是否属于过度消费,只能由社会来评价。  怎么看待提高消费水平和“勤俭节约”的关系呢?笔者以为,无论何种生产方式,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消费的对象和消费的方式都是历史的概念,都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在资源和生产力许可的范围内,片面抑制消费,让人们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是完全不正确的。但是,不应当因此而否定“勤俭节约”的积极意义。当然“节约”的内涵和形式是变化的。一般地说,无论是私人消费还是政府消费,在不断提高消费层次、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始终应当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靡之风。如果消费超过了资源供给能力,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那么,这不仅仅是“地球的沉重负担”,也使我们人类陷入困境。  怎么看待扩大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呢?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问题,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上的创新、经济的不断增长,都离不开水平和档次越来越高的消费。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中,基础性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消费需求,包括合理的提高消费水平。  现在的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主要不是奢侈消费需求不足,而是广大普通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工资、劳动者报酬、全部收入在增加值或GDP中的比例偏低,城乡差别过大,缺乏消费能力。之所以有堆积如山的商品卖不出去,不是因为抑制了高消费,而是广大普通居民缺乏消费能力。不错,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超过了10万亿元,但是只有其中的20%到30%属于普通居民。他们不是“有钱不愿意即期消费”,而是囊中羞涩。因此,“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重点,是增加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为此,就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若把经济增长主要寄托于高投资和少数人的奢侈消费,从发展战略上看,是片面的。  奢侈品消费的趋势与对策  -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辛向阳  -对奢侈品的消费要有辩证的认识。  -对奢侈品消费的行为不应该过分渲染。  -要澄清一个认识误区,这就是认为,既然奢侈品消费时代已经到来,就不需要再“省吃俭用”了。  中国改革开放27年的发展催生了一个庞大的财富群体,他们具有奢侈品消费的能力。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估计,中国大陆的奢侈品消费人群目前已达到总人口的13%,约1.6亿人。有的学者估计,中国私人财产超过千万元的人数有30万;中国目前银行的个人储蓄余额约12万亿元,这12万亿元的80%为20%家庭所拥有,这些家庭都具有享受奢侈品的能力。  奢侈品消费,作为一个时代的来临,不是在一年两年中完成的,而是一个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段。从这样一个时间段来看,中国市场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存在着一个巨量的空间。到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时人均GDP为3000美元,而上海、北京、广东的深圳和广州以及江苏的苏州、浙江的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均GDP会超过15000美元。这些地区包括的人口在3亿人以上。这一庞大的消费人口群正在成为潜在的奢侈品消费的基础。难怪万宝龙亚太地区总裁詹兆安讲:“虽然目前奢侈品最大的消费国家是美国、日本,但5至10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中国之所以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是因为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的市场成为新兴的、充满活力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人们拥有财富的方式和速度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拥有财富的方式和速度又决定着人们消费的方式与速度。一百年前,要成为一个亿万富翁,没有几十年的努力和积累是不行的。这一过程异常艰辛,常人难以想像。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创始人老洛克菲勒在20世纪初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成为亿万富翁时讲过一句话:“你不知道我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担心结果如何。我们获得的全部财富难以抵偿这时期的忧虑。白天工作,夜间担心。一周周,一日日,长此以往。”这种获取财富的方式使他们在消费财富时非常节制。老洛克菲勒给他儿子的零花钱每周从不超过10美元。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拥有财富的手段越来越多,拥有财富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有的人靠资本运作、企业购并,在短短的一年内就会变成千万、亿万富翁;有的人靠区区几十元钱买了彩票,一夜之间就获取了2400万元;有的人靠炒外汇、炒期货、炒债券在几年内成为千万身价的富人;有的作为职业经理人年薪高达上千万元。对于这些人来讲,财富的获得是如此的简单和迅速,以至于像是一场梦。财富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涌来的。正因为获得财富的迅捷性,他们在进行消费时往往会追求超前的享受,而不会过多地考虑消费的价格。  面对这样一个“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奢侈品消费时代,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对策:  其一,对奢侈品的消费要有辩证的认识。奢侈品的概念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认识:20年前,拥有一台25英寸的彩电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10年前,拥有一部私人轿车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5年前,拥有一套私人别墅就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奢侈享受。但20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5年过去了,彩电梦大家都已经实现了,轿车梦很多人也已经实现了,别墅梦也有不少人已经实现了。现代人会奢望什么呢?或许是拥有一部宝马轿车,或许是拥有顶级豪宅,或许是拥有70万元一台的最新液晶彩电。这些看似奢华的梦也许用不了多久,在很多人那里就会变成现实。  其二,对奢侈品消费的行为不应该过分渲染。对一个经济处于长期发展、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国家来讲,对奢侈品消费行为过多的渲染会带来民众负面的情绪,巨大的消费反差容易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特别是征收消费税的政策来调整消费的巨大反差,从而平衡社会心理。另外,政府应当鼓励奢侈品的消费者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鼓励他们通过公益性基金会和其他社会公益机构参与社会的救助和捐助。  其三,要澄清一个认识误区,这就是认为,既然奢侈品消费时代已经到来,就不需要再“省吃俭用”了。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奢侈品消费是一种个人消费行为,而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是一种社会消费理念,两者可以并行不悖。而且我们看到,在任何一个时代和国家,对于奢侈品的消费都会是少数人的行为,它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占主流的观念始终是节俭的消费观和量力而行的理念。主流和非主流的消费观念会同时并存,不会相互替代。再者我们还应该看到,有一些富人在消费奢侈品时并非完全是为了个人享受,有的人还是一种投资行为,也就是说通过奢侈品的消费获得巨额的利益。而有的人省吃俭用也是为了获得最初的原始积累,通过积累获得创业的资本。在获利的目的上,两者又存在着一致的地方。高消费中的是与非  -首都经贸大学兰纪平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高消费景象,还要不要提倡节俭?如果在今日还要倡导“省吃俭用”的消费观,是不是背离了政府一直在采取的“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呢?这类提问的确具有现实的意义,值得我们思考与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里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高档消费品。无论是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还是教育、医疗、休闲领域;从普通的人际交往到单位之间的各种活动,我们都能看到由高档物品(特别是国际知名品牌)的方式在引领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群消费的潮流。  高档消费品的普及与节俭精神并不相悖  在社会的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循环:消费者从企业购买消费物品与劳务,企业用销售收入支付员工的工资,贷款的利息及政府的税收,并用取得的利润维持和扩大生产,然后再向社会提供新消费品。即企业的生产决定着人们的消费,消费又对生产发生引导和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新的、相对于以往更加高档的物品不断被创造开发出来,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生产者的收入,又造就新的需求和生产能力。于是就有了电灯、汽车、席梦思取代油灯、马车、土炕的高消费;时装、洗衣机、手机取代马褂、搓板、鸡毛信的高消费;进餐馆、旅游休闲、健身美容取代昔日只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高消费。各式各样的更高档次的消费品不断出现和逐步普及,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这也正是从事生产、发展经济的目的所在。而这一切又是可以同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相容的。  所谓节俭意指人们花钱时的节制和俭省行为。与昔日短缺年代出于无奈的节衣缩食不同。今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节俭已更多地表现为不同偏好下的消费者选择。在经济学的观点看来:当人们的收入一定时,就确定了他们的预算约束。人们不可能超出预算约束去消费,因为他们将无法支付。人们的消费选择表现出各种交替关系:在预算约束条件下,当一个人花钱追求高档时装的消费时,他必将减少对其他物品的购买;另一个人没有去买高档时装,而把节俭下来的钱买了书籍和电脑,也是在用另一种消费满足自己。实际上两人都有某种节俭,只是节俭的内容不同,这是由于两人的偏好有所不同。但并不意味着谁的行为和道德更高尚。生活中有些人把他们收入的更多部分用于储蓄,就会减少现实的消费而增加未来的消费;另一些人贷更多的款用于即期的置房购车时,将令他在未来的远期需要把收入的更多部分用于还款,亦表明了同样道理。  至于政府部门有时提倡(而非强迫)把更多的钱用于储蓄,有时提倡“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则是针对不同的宏观经济情况,希望引导民间消费活动。这又使得人们可在不同方向上的节俭和消费中作出选择。  畸形高消费来自不受制约的公款花费  在现实的消费结构中,真正属于畸形的高消费主要源于由公款付费的消费行为。当前我们的社会中,有着庞大的各级政府机关,有着大量的由不同层级的机构主管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这些机关和单位掌控有大批的资源,除了正常的公务、投资活动开支外,还有大量的消费活动花费。  与私人追逐高消费时,权利和责任完全对等不同,在公款消费行为中则无人对消费后果真正负责。此等自然属性,早年的匈牙利学者亚诺什?科尔内称之为“预算软约束”。凡在预算软约束存在且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管的地方,不但容易产生“投资饥渴症”―――表现为政府部门偏好于多上项目,不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过热;而且更容易出现“高消费饥渴症”―――产生忽视代价、不计成本的追逐高消费的行为。例如,有些经济落后地区,官员的轿车、出行的排场却不“落后”;有些地方的经济结构中,减灾赈灾、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很低,而歌舞厅、洗浴中心的豪华程度、营业额度却很高;在不断提高档次的请客送礼风气中,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物品的消费量、现金甚至外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类高消费需求的驱动机制是公款私用,是掌勺者私吞大锅饭,形成畸形的高消费行为和结构,这是靠损害社会利益为代价的高消费。如此追逐高消费,对整个社会的危害当然很大。因此,面对大量公家单位也是消费者的客观存在,需要社会各方面实施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包括制订消费的标准,限制追逐高消费的行为与范围,查处违纪、违法的消费行为。在一切公共部门中,不但不应该去搞“扩大内需,鼓励消费”,而且永远需要倡导节俭,使节俭出的资源能用于真正的公共事业。
来源:人民网  责编:肖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三省有什么好玩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