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飞车李斯特属性人物李特斯

抽个小车……_天天飞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90,312贴子:
抽个小车……
2000钻犹豫买李特斯还是抽点金币买……最后一下抽到一直想要的……嘿嘿……但手里有雷电满级……纠结啊……是升天际还是买小橘子升级……各位给个建议……
微信 ce-123456 求50个好友!没s车的加
天际升满22w 金币左右。小桔子48w+30w左右能满。天际三围比雷电好。跑分是肯定跑不过雷电。看个人所需了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欢迎您来到:
菩提树&&栏目
上帝的玩笑
他一直记得,14岁那年喜欢《笑傲江湖》。
他喜欢任我行。他的大智——什么也不做,让对方自取灭亡;他的坚忍——湖底地牢一困十八年。那漫长日子一定是锉,一点一点磨他的锋,他却不断不折也不黯然;他的对手是武功盖世的东方不败或者正义化身的方证大师,但他仍一股豪横,因为他叫“任我行”,而不是“任你行”……常常躲在功课与晚饭之间的空隙里,一遍遍重温,窗边一轮饱满金黄的圆月冉冉升起,他想男儿当如是,为理想倾尽所有。
二十五岁,他海归之后正式杀入职场,这是现代人的江湖,与古人的名字有异,却一样血腥惨烈。三年换了五家公司,他的口头禅是:不足以让我崩溃的职位,对我没有诱惑。
习惯彻夜坐在电脑前,屏幕上光点烁烁,如一天的星,天亮时,肩背有极锐利的痛。
二十八岁,他开了自己的广告公司。更是忙得昏天黑地,连生病的时间都没有,可不是,时间表排得水泼不入。他偶尔伤风感冒,顶多吃几片白加黑,多少年足迹不进医院,是他的骄傲。
一次遇见挑剔的大客户,几稿都通不过。
几昼夜,在电脑前不眠不睡,终于完成大家都满意的又一稿。他站起身,却只觉天旋地转,仿佛站在海上的三尺浪尖,他一阵恶心,急忙掩嘴,已经“哇”一声喷了自己一身。同事们不由分说,直接拖了他上医院,他心道小题大作,却眩晕不止,吐得无力抗拒。
医生只问,“是喷射性呕吐吗?”……“去照一个脑CT。看一下会不会是脑瘤。”
脑瘤?整个诊室的喧嚣霎时间远了,大地裂开口子,他直接坠入地心。
CT室还要排队,同事双手空空回来,说明天早上才能拍。
他终于缓缓问,“如果是,我还有多少时间?”他还有那么多事要做,那么多事,没来得及做。医生轻描淡写道,“等片子出来再说。”
死亡触手可及。即使他能经历手术而苟延残喘,他还能剩下什么,半个大脑?一些记忆、功能就此随风逝去,永不回顾。
而他往后的日子,还能像这前三十年,是打马御街前的少年才俊吗?他会成为社会的废人吗?嗟来之食是他的命运。
回家的路那么长,刚刚够他将表情调适到正常:疲惫而仍然意兴高昂,如这城里每一个才俊。
父母正在吃隔夜剩菜。双方都一惊,二老没想到他会准时回家,他没想到父母的伙食如此简单。以后还能陪父母吃多少次饭?母亲忙下厨炒青菜,他沉默地夹了一筷又一筷,那温暖与清鲜味道,在他身体里停留很久。
除了膝下承欢,他还错失了些什么?友谊、爱情、四月樱飞如雪、谁说过新开的一家鱼头火锅……只有工作的世界多么狭小可怕,他不懂得爱家人,也不知该如何爱自己。他也不过是人,他的身体,与所有人的一样,软弱如蚕。那一刻,他迫切地想要活下去,把一生的日子浓缩起来,尽情挥洒。
……辗转了大半城的医院,最后确诊是颈椎病引发了眩晕。那一刻他忽然知道,幸福就是健康生活。
多年来,他回避《笑傲江湖》的结局。任我行得到江山没有,得到了。却刹那间心脏猝死。
任我行得到江山没有?得到了,一秒钟之内又失去了它。没有一个死者,不是双手空空,带不走一握沙。
没有健康或者生命,也就等于一无所有。
这一遭,他想,是上帝促狭的提醒,自天国垂下一根橄榄枝。而聪明如他,一定会握住这枝条,攀爬不一样的人生。
忙碌与悠闲
我和儿子坐在仁爱路安全岛的大树下喂鸽子,凉风从树梢间穿人,树影婆婆,虽然是夏日的午后,也感到十分凉爽。
我对儿子说:“如果能像树那么悠闲,整天让凉风吹拂,也是很好的事呀!”
儿子说:“爸爸,你错了,树其实是非常忙碌的。”
“怎么说?”
儿子说:“树的根要深入地里,吸收水分;树的叶子要和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整棵树都要不断地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树是很忙的呀!”
我看到地上的鸽子悠闲地踱步,想到鸽子其实是在觅食,也是很忙的。
当我把玉米撒在地上的时候,悠闲的鸽子就忙碌起来了。
我想到,如果我们有悠闲的心,那么所有忙碌的事情都可以用悠闲的态度来完成。
如果我们要使生命悠闲,要学习树木一样,深人生活,与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不断吐出氧气来净化人间。
无法享受休闲的人
一、我被忙碌绑架了
回顾我20多年的人生,如果用两个字总结,那就是:“忙碌”。念中学的时候我常常心甘情愿地念书和做功课到深夜。大学的时候,除了打工、旅行、恋爱、努力学习拿奖学金外,我还自考了一个学位。我也从没有真正过过一个悠闲的假期。小学和中学的暑假我是每天认真做暑假作业(我会规定自己每天完成两页暑假作业)加帮忙父母做农活度过的,大学的暑假则是打工、四处旅行以及努力读书度过的。尽管这样,每当暑假结束时我还会陷入自责,觉得自己还不够珍惜时间,还有许多计划没有完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的工作情况常常是有兼职的状态:白天在广告公司上班,晚上在家写一些约稿,偶尔接一些广告公司的私活,周末还去给幼教中心的孩子上思维数学课。跟大学同学合租的时候,她们说即便到了晚上我还精神抖擞,对着电脑两眼发光,双手噼里啪啦地敲打着键盘,努力工作着。就算换工作,我也是上一份工作还没辞去下一份工作就已经找好的状态,一离职就到新单位报到,似乎无法容许自己一天不工作,我几乎没有假期,唯有一年出去长途旅行一次获得一种放松和休息。
身边的女朋友常常说我是工作狂,我总是不承认,只是觉得自己喜欢充实的生活,忙碌的状态。因为我从小就认定无所事事是一种犯罪,是不道德的,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如果没有在工作,或是没有在做有利于工作的事情时,我就会着急,心生负罪感和空虚感,晚上还因焦虑和自责而陷入失眠。忙碌于我来说代表着一种存在感,是应对空虚的利器,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同,好像我不忙碌我就成了没有价值的废物一样,内心难安。很长一段时间,休闲只会令我痛苦,简直跟要了我的命似的。无所事事会让我焦躁,发慌,坐立不安,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按我们乡下话说,一闲我就皮痒。因为我不知道如何休闲,不知道如何面对空出来的时间,我是个不会休闲的人。
环顾四周,像我这样的人其实比比皆是。问他们最近在干嘛?还好吗?他们通常这样回答你:很忙啊,忙得焦头烂额,忙得鸡飞狗跳,鸡飞蛋打,忙疯了,忙死了……
不仅仅是大人忙碌,就连小孩也是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当过大半年的幼儿教师,我对小朋友们现在的生活学习还算比较了解。有一回,上完课,和小朋友闲聊,那个7岁的小姑娘和我抱怨:coco老师,我好忙,好辛苦啊。今天这节数学课上完,我还有两节英文课,然后晚上我要上钢琴课,明天我有讲故事的活动。在说这话的时候,那个稚嫩的脸庞流露出来的疲惫与无奈令我惊讶与痛心。这么小的孩子,居然也生活在一个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中,怎能不令人感到心痛。中国就像一锅沸腾不止的热汤,在里面的大人和小孩随着沸腾的热汤疯狂 的上下浮动,我们都被忙碌绑架了,而这一切的根源来自内心没有安全感,觉得唯有忙碌才能心安。
二、忙碌让我错过了什么
既然大家都这么忙,那就各忙各的,不要打扰了,于是大家彼此疏离,不再亲近。也因为大家都很忙,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社交的不成文的规定:见面之前一定要提前预约。我在不知不觉中和朋友们定下了一个隐秘又清晰的规定:约我至少要提前三天,最好提前一周,不然你根本就约不到我,因为“我很忙”!
我爱忙碌,忙碌是我逃避空虚与不必面对休闲的借口。同时“忙碌”也是我隔离他人,避免与人过度亲近的好工具。在过去几年里,我用“我很忙啊”推掉了不少饭局、酒局、牌局、歌局、床局;以“没有时间啊,改天吧”来推延某些已经确定却临时不想参加的应酬和聚会。“我很忙”是拒绝社交的最好理由,没有人敢无视它的威力,在大部分人的字典里,它代表了一个人的重要性也代表了一个人正在创造价值。有谁敢去阻止一个重要的人去创造价值呢?谁阻止,谁就成了罪人,所以“我很忙”很好用。我甚至因为“我很忙”毁掉了一段感情。对方约我吃饭、闲聊,我说,不行啊,我很忙,要开会啊。对方约我过周末,跟他在街心的椅子上晒了半天太阳后,我就再也坐不住了,觉得自己荒废了光阴,想着回去加班。渐渐的对方就不再约我了,断了联系,偶尔在网络上相遇,他幽幽地来一句:“你还是那么忙吗?”
这时我才隐约意识到因为忙碌自己错过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但是这种意识肤浅并不深刻。直到今年七夕节,我才真正意识到忙碌让我错失了什么?那天我不需要加班,我觉得自己一个人过七夕挺寂寞,考虑着是意兴阑珊的回家,还是找朋友们聚聚。最后我选择了后者,发信息问由旧同事和朋友组合成的闺蜜圈今天是否有活动。她们说有,先去打台球,再去吃饭、喝酒。我心里正想着怎么她们之前都没有联系我呢。闺蜜之一赶紧发来信息说,知道你太忙,就没有叫你。这时我才记起前几次她们约我都被我以“我很忙”为由拒绝了,没有人愿意不停邀请一个不断会拒绝他们的朋友,我也想起那些因为我很忙和我渐渐疏远的一些朋友。那天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要再因为“我很忙”拒绝参加社交活动,疏远朋友了。七夕的夜晚我们几个女朋友们玩得非常开心,打球、吃饭、聊天,最后在地铁站依依不舍的道别。我暗自庆幸,这次我没有因为我很忙错过和朋友欢聚的美好。
上周,高中时代的“四人帮”闺蜜们有两人来上海,我也因为离职,可以闲下来。于是我们三个人在小酒馆的露天上喝着啤酒,看着外滩的风景,聊各种趣事。我们谈起一起旅行的事情。其中一个闺蜜说,前年约我去西安,我却没有去,真遗憾,她谈起她们一起去过的印象深刻的地方,谈起吃了好多好吃的小吃,玩得非常开心。我问,当年我为什么没去啊?她说,你说你工作很忙去不了。那一刻,我想破脑袋都记不起她们旅行的时候自己在忙些什么;那一刻,我多么希望自己曾经和她们一起长途旅行;那一刻,我再一次深刻意识到因为忙碌我错过了对我而言非常美好的回忆。
三、其实我的忙碌并非必要
有的时候,我会问自己,这几年,你这么忙,得到了什么?其实得到的无非就是更好的生活条件,升了一点职,加了一点薪,但也没有得到更多,跟付出相比,不忍直视。最近刚升职为经理的一个女朋友和我说:在这个公司我干了三年,忙得时候没日没夜地加班,现在升职了,我却没太多的快乐,我会问自己,我放弃了那么休闲的时间,被高压高竞争的环境改变成另一个人,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是啊,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因为忙碌,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因为忙碌,你失去了一段浪漫的恋情;因为忙碌,你错过许多和朋友们欢聚的时刻;因为忙碌,你被环境改变,失去了原来那个简单、纯真、容易快乐的自己……一切的得到都有代价,而忙碌得到的似乎太少,代价太大?
其实我也没有真的那么忙,也不是非得那么忙。我只是习惯于忙碌,沉浸于忙碌中,想在忙碌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从小,我们的教育就教我们去努力,去奋斗,去竞争,却从来不教我们去玩,去放松,去休闲。于是我在这样的教育下长成了忙碌的大人,过一种不懂休闲,只会努力竞争的人生。
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是非忙不可是在广告公司上班那会。那段时间我的工作总是加班,一周有四次加班到9点以后,有的时候甚至是深夜12点。后来堂姐结婚要我回乡庆贺,我利用加班累积时间调休回老家近一周,回来我发现没有我,所有工作还是那么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才明白,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公司也并不是非我不可,而我自己也并非是如此热衷工作。
想起一个小故事来了。从前,皇帝告诉他的御马侍卫:“如果你骑上你的马并奔跑在我广阔的国土之上,随你喜欢,只要你可以跑多远, 那么我就把你跑的区域划下来分给你。”毋庸质疑,御马侍卫迅速跳上他的坐骑,同时尽他最大的可能驱使马匹奔跑在土地上,去规划他所想要从皇帝手上得到的土地。他不停地驱赶不停地奔跑,尽可能地保持最快速度,鞭打着马匹。马跑累了就又换一匹马继续奔跑。跑着跑着,不经意间已经跑了老远老远的距离。此时,御马侍卫非常饥饿、疲乏,因为他想尽量多地去占领可以属于他的土地,所以他并没有停下手中的马鞭。跑了很长一段路后,他已经是筋疲力尽,因为没有进餐没有喝水差一点就要死掉了。临死前他问自己:“为什么我那么辛苦去划出那么大一块土地作为自己的区域?现在我就快要死了,而需要的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地方埋葬自己。”
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无法停下的御马侍卫,被自己无限扩充的欲望所控制和牵引,在自己马不停蹄的忙碌中死去的。
一位欧洲的探险者到南美去探险。为了穿越一片雨林,他雇佣两个印第安人作向导,一路上非常顺利,没有遇到太多的麻烦。然而走到第四天的时候,眼看着就到森林的边缘了,两个印第安人说什么也不走了。探险者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
一个印第安人回答说:“在我们印第安部落有一个规矩,旅行三天之后必须要休息一天,这样才能让灵魂跟得上我们的脚步!”
当你的身体拼命向前冲时,你那落在后面不停追赶的灵魂会疲惫不堪。我们要学会停下来,享受休闲的美丽,让自己的灵魂一点一点跟上来。
因为离职,我最近几天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间变多了,真正体会到那种休闲的快乐。昨天一整天,我都和朋友们在一起。我们三个好友,早上先去打保龄球,然后去K歌,一边唱,一边各种蹦,在朋友面前没有拘束,想怎么跳舞就这么跳舞,尽情尽兴,接着去一个朋友家,泡上一壶普洱茶,你爱聊天,我爱笑,坐在沙发上个个都笑得东倒西歪,再一起吃朋友做得晚饭,最后拥抱道别,依依不舍。因为是工作日,打球、唱歌的人不仅少而且费用都超级便宜的,这是长久以来我第一次如此安心地享受休闲,如此惬意而自在的远离忙碌,没有自责,没有空虚,没有负罪感。因为我忽然明白,人生中许多的失去和得到都难以言明,许多所谓的价值和创造都实难判断,这种不忙碌的生活确是另一种创造,创造了愉悦,得到了健康和平衡,留下美好的记忆。这些也许不能带来物质财富却显然对人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王安忆在201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有一段发言:
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竞争难免会将你们放置在对比之中,影响自我评定。竞争还会将你们纳入所谓主流价值体系,这也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而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倒不是说要傲视社会,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类史只是一个阶段,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阶段里的阶段,所以,在我们可视的范围之外,实在有着更大的价值,而竞争会限制我们的参照物,在一时一地以内选择标准,决出胜负。而胜负的概念也是我们要警觉的,因为这里面已经潜在着不公平,只是用措辞平衡了合法性。
我引用这段话并非表明我认为要避免竞争,在这个社会生存,竞争非常重要,但我要提醒自己和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在参与忙碌竞争的同时,问问自己,在我的生命中,我更看重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去平衡外界与内心?如何平衡忙碌和休闲?如何追逐与克制自己的欲望?如何面对即使努力竞争也收获无多的失落与不公?
自由因稀罕而珍贵
“如果有希望的话,”温斯顿在日记本上写道,“它就一定在群众身上。”
温斯顿是大洋国真理部的职员,他的工作就是篡改(官方称为修改)报纸上的报道,使过去的“事实”符合现在的需要。在这个国家,最高领袖老大哥的话就是真理,他也是党的化身。老大哥的形象出现在无处不在的电子屏幕上。这种电子屏幕除了发布经官方审核、由官方发布的信息,也用来监视国民的一言一行。温斯顿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感到窒息。他需要自由,需要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而官方已经规定,二加二等于五。
秘密地、有组织地反抗在严密监控下的社会是毫无可能的,温斯顿于是把反抗的希望寄托在群众身上,不仅因为群众占了大洋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而且他们不需要经过长时间和秘密组织就能行动起来,温斯顿想,他们只要起来挣扎一下,就像一匹马颤动一下身子就足以把苍蝇赶跑。
然而,群众让他很失望。一次,他正走在街上听到愤怒的人群的咆哮声。他的心开始碰碰直跳!群众革命终于爆发了!伟大的历史性时刻来临了!他迅速赶往出事地点,发现原来是一群家庭妇女围着卖铁锅的摊贩正在争抢铁锅。他认识到,这就是群众,他们就像阿根廷平原上牛群一样自由生活,管理他们只需要简单的几条规定和一种初级的爱国主义就够了。甚至不需要向他们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
彩票是群众唯一真正关心的事,是他们的人生乐趣。彩票每星期开一次奖。群众虽然只能中一些末奖,因为所谓奖金基本上都是虚构的,中大奖的人是不存在的,但仍然让他们兴趣盎然,有许多人专门靠卖中奖秘笈、预测中奖号码、兜售吉利信物为生。在充斥着思想警察的大洋国,他们,群众,被允许享有思想自由。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思想。群众有什么意见和没有什么意见,对大洋国都是无关紧要的。
英国小说家奥威尔1948年发表的《一九八四》所创造的大洋国是苏联的翻版。苏联创造了一种新人类,这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无产阶级”被包括在“人民群众”之中。无产阶级的概念虽然是马克思创造出来的,但作为实体则是俄国的革命者创造出来的,当工人阶级被灌输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思想后他们就成了一个崭新的、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人群众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具有在大工业生产中形成的组织性,最重要的是他们很容易接受革命者的无产阶级思想,成为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现成的理想工具。显然,思想灌输只能对受教育程度低、以文盲居多的俄国工人阶级才会产生效力,而对知识分子——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观——则没有大多作用。对他们需要进行思想改造。
1922年,俄国新政权在取得了内战胜利、稳定了国内局势后,把一个由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构成的群体驱逐出境,他们被认为是没有希望转向共产主义信仰的人。这些人中就有哲学家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他出身贵族,青年时期就放弃了贵族社会的偏见和利益,并被共产主义学说所吸引,参加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后来他转向了唯心主义。他把自己与共产主义的对立归结为两个原则上的对立,精神自由原则和个性原则,俄国革命中所暴露出来的消灭自由、否定个性与他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格格不入,他永远不能成为某种“正统思想”的拥护者,在他看来,人的精神不依赖于社会和国家,不依赖于外在环境。他在1918年组织了“自由的精神文化科学院”,试图继承俄罗斯文化中的自由因素。他随后在1920年、1922年两次被捕,他没有像大部分被捕者那样自我毁谤,而是坚持原来的立场。在被逐出苏联之前他受到警告,如果再在苏联境内出现将被枪决。
这位俄国哲学家理解和捍卫的自由是自由的最高境界。自由是一个含义复杂的词语,经常在不同意义上被人们使用。自由可分为不同层次的自由。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自由是相对于监狱而言的自由,一个被关进监狱的人就叫做失去了自由,这一自由被称之为人身自由,也是最基本的自由,也是群众所拥抱的自由。在另外一个通常的意义上,自由与奴役相对立,把自由作为反抗暴政的思想武器,美国革命者亨利在议会演讲时发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呐喊就是向暴政的宣战,暴政对人们的奴役就是把国家变成一所巨大的监狱,在这里,不但人们的行为受到监控,人们的言论和思想也受到监控。在第三个意义上,自由是探索真知和真理的自由,我认为这也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即别尔嘉耶夫所秉承的苏格拉底、经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以来的西方自由传统,称之为灵魂的自由或心灵的自由更为恰当。它是只有少数人才会去拥抱的自由。苏格拉底坦然面对死亡,是因为他把死亡当作灵魂最终逃脱肉体的枷锁、获得完全独立和自由的绝佳机会,他认为,只有彻底获得了自由的灵魂才能更好地发现真理。
与人身自由相比,后两类自由属于心灵自由,而第三类自由是高级心灵的产物,它不仅与物质利益没有联系,而且与我们的现实世界没有联系,也就是说,这种自由不仅不能当饭吃,甚至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毫无关系。这类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自由。一般的心灵难以理解这种纯粹自由对一些人的极端重要性,其重要的程度乃至可以付出生命和需要付出生命。大洋国的群众对心灵的自由是无法理解的,它的官员也难以理解。比如,某位深陷囵圄的官员在走出监狱时会由衷感叹:“终于重获自由了!”他根本不知道他其实从未获得过自由。当他权力在握之时,他拥有凌驾绝大多数人的自由,但他是权力和欲望的奴隶。奴隶在这里不是使用比喻的意义,而是他们真实的奴隶身份。他们受他们的上司奴役,也同时受权力集体的奴役。他们不敢流露自己的真实思想,更不要说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了。他们都知道,他们每个人的权力都属于组织和权力集体,一旦被组织和权力集体所抛弃,他们就什么也不是,所以他们必须用“我们”发言。对他们而言,具有自由而独立的人格需要付出很大代价。
奴役人民的人不是把人数上占多数的群众作为重点奴役对象,而是把真正追求自由的少数作为奴役和重点监控的人群,正如柏拉图所言,在僭主统治下的独裁国家,最优秀的部分处于屈辱和不幸的奴隶地位。同苏维埃俄国为了巩固政权驱逐作家和学者一样,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向天下知识分子发出了警告,以刹住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蓬勃发展的自由讨论和辩论风气。自比秦始皇的毛泽东在夺取天下后把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和羞辱性改造当成稳固权力基础的根本性措施。
中国王朝的文武百官跪拜制度可谓是独具匠心的仪式。太阳升起时,皇帝高高在上地接受被认为是全国最优秀的人的跪拜。对于皇帝,它既是为了经常提醒臣子忠心事主的义务,更是为了从心智上使他们时时处于屈从地位。对于跪拜者和其他人,它则使人感到沐浴皇恩、令人称羡的无上荣耀。奴役即幸福,皇帝即神明,权力即真理。皇朝专制精心地把中国人引导到对权力的醉心追求上,引导到对权力的极度崇敬上。当满朝官员匍匐在地上觐见皇帝时,他们的灵魂也是匍匐在地上的。千百年来,直到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引进以前,国人只知道有权力,不知道有自由,只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真理,只知道感官的享乐,不知道有精神的快乐。追求真理的自由对他们来说太空洞了,太没有意义了,太不可思议了。人们皓首穷经不是为了探求,而仅仅只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服务朝廷,加入到百官早朝跪拜的行列。控制社会最关键的措施就是要控制社会中最优秀的部分,而控制人最关键的措施的就是要控制人的心灵。
控制社会中最优秀的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俘获和矮化他们的心灵,可以给他们巨大的权力,但不能让他们拥有高级和自由的心灵,控制权力的僵尸没有什么困难,但要控制一个高级和自由的心灵将面临极大挑战。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使一颗自由的心灵臣服。清王朝的丧钟不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时敲响的,而是在1905年取消科举制时敲响的,它意味着朝廷失去了控制读书人最成熟和最好的办法,但短期内又找不到新的和有效的控制方法,结果必定导致大批优秀的人才脱离了体制,进入自由选择的天地。从此,中国多了一个叫知识分子的阶层,他们以生产知识为业。黄兴、宋教仁、蔡锷、章太炎这些知识分子本来应该正在为科举考试而废寝忘食地奋斗,却干起了革命。在20世纪初的革命风潮影响下,原本是体制内成员、担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也组织起了光复会,成为革命元勋。状元张骞主动脱离仕途,到家乡南通去创办实业,最后做了立宪派的领袖,走到了反对朝廷的最前列。
以生产知识为业者最容易成为自由的热爱着,他们的工作性质本质上就是精神探索,而精神探索是不受任何权威和权力约束的,对任何权力和权威都持怀疑和反抗的姿态。以知识为业,就是以探索为业。探索的精神不承认权威,它时刻处于对权威的质疑状态。自由不只是精神探索的条件,自由本身就具有最重要的精神价值。精神与权力相对立,权力要服从上司,要听从命令,但精神不承认任何上司的存在,不服从任何外来的命令。精神从来就是与自由结盟。没有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不能算是真实意义上的以知识为业的探索者,而只是权力的掮客,打着知识的幌子替权势卖命。
精神天然地反对任何权力的约束。探索真理是它的天职。离开了探索,精神就不成其为精神,人也就没有精神可言。自由之精神构成了对权力的极大威胁,是一种将权力瓦解于无形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发轫于苏联的极权主义为了驯服人们的精神不择手段,软硬兼施,实际上它把驯服国民的思想当作最重大的政治工程。金正恩以残忍和十分夸张的方式对高层要员的杀戮,目的是在国内制造恐怖的气氛。他已经深陷恐惧之中。他的恐惧不是源于被他杀戮和清洗的权臣,而是源于他能够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挣脱金王朝控制的思想幽灵。这个思想幽灵的危险性比某个或几个企图反叛的高级官员要大得多,他要用用出其不意的杀戮来消除出其不意的危险。
在一个必须赞同“二加二等于五”的社会,一个人的精神自由或叫心灵自由不仅可能会被外部的权力所摧毁,也随时会被自己内在的力量所摧毁,被自己的欲望所摧毁,也被自己的奴性所摧毁。坚持精神探索不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对自由具有最强烈要求的人也不会是大多数。但力量并不取决于人数。想想哥白尼和布鲁诺吧,在茫茫人潮中他们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当哥白尼宣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是宇宙中心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他开启了现代科学的新时代。宗教裁判所可以消灭布鲁诺,但它不能消灭哥白尼的科学真理和阻止其科学真理的传播。哥白尼、牛顿、爱迪生改造世界的力量,超过了所有帝王将相的力量的总和。
科学家的力量不是其人的力量,而是他们所揭示的真理的力量。科学家的力量说到底是科学的力量,真理的力量。
人数不是决定性力量。人数的多寡在某个特定时段和特定环境中可能具有决定意义,但在历史中从来不具有决定意义。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事实远远不能衡量其在现代世界中的地位,无论在政治上,在科技上,在军事上,它都无法与一些比它在人口上少得多的国家相提并论。它与它们的最大不同是,它的人民没有自由,它们的人民有自由。自由制造繁荣,没有自由的繁荣不是真实的繁荣,不真实的繁荣只是昙花一现。
推动社会前进的精英不是掌权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具有高级心灵、矢志不移地坚持自由探索的人。自由的力量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自由探索所获得的科学真理能最大程度地改变世界,它能穿透重重制度藩篱和思想迷雾,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使再不可一世的权力都不值一提。其二,自由作为价值观念能最大程度地契合普通大众的心理需求,一个自由的心灵能点燃和照亮千百万人的心灵,帮助它们挣脱奴役的枷锁。一些人赞叹新加坡的家长式领导人李光耀的非凡智慧和功绩,但他很少能影响人的心灵,相比之下,曼德拉对世界的影响是许多个李光耀都不能望其项背的。其三,自由价值观与平等价值观能够在更高的程度上合二为一。对于知识精英和高级的心灵,看重自由的价值,对于大众和普通的心灵,偏重平等的价值。自由的价值越来越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并加以珍视,因为没有自由的平等不会有真正的平等。即使在最没有自由的艰难时代,只要有人,哪怕是一个人还在坚持探索真理,它就会是一个有希望的时代。
孤独是我们一生中无可避免的命题
孤独,是我一直想谈论的主题。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翻开报纸,在所有事件的背后,隐约感觉到有一个孤独的声音。不明白为何会在这些热闹滚滚的新闻背后,感觉到孤独的心事,我无法解释,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这个匆忙的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
我开始尝试以另一种角度解读新闻,不论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而是去找寻那一个隐约的声音。
于是我听到了各种年龄、各种角色、各个阶层处于孤独的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当社会上流传着一片暴露个人隐私的光碟时,我感觉到被观看者内心的孤独感,在那样的时刻,她会跟谁对话?她有可能跟谁对话?她现在在哪里?她心里的孤独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心里旋绕了许久。
我相信,这里面有属于法律的判断,有属于道德的判断,而属于法律的归法律,属于道德的归道德;有一个部分,却是身在文学、美学领域的人所关注的,即重新检视、聆听这些角色的心事。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的喧哗、对事件中的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心事,只是习惯不断地发言。
愈来愈孤独的社会
我的成长,经历了社会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小时候家教严格,不太有机会发言,父母总觉得小孩子一开口就会讲错话。记得过年时,家里有许多禁忌,许多字眼不能讲,例如“死”或是死的同音字。每到腊月,母亲就会对我耳提面命。奇怪的是,平常也不太说这些字的,可是一到这个时节就会脱口而出,受到处罚。后来,母亲也没办法,只好拿张红纸条贴在墙上,上面写着“童言无忌”,不管说什么都没有关系了。
那个时候,要说出心事或表达出某些语言,会受到很多约束。于是我与文学结了很深的缘。有时候会去读一本文学作品,与作品中的角色对话或者独白,那种感觉是孤独的,但那种孤独感,深为此刻的我所怀念,原因是,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
现在信息愈来愈发达了,而且流通得非常快。除了电话以外,还有答录机、简讯、传真机、e-mail等联络方式――每次旅行回来打开电子信箱,往往得先杀掉大多数的垃圾信件后,才能开始“读信”。
然而,整个社会却愈来愈孤独了。
感觉到社会的孤独感约莫是在这几年。不论是打开电视或收听广播,到处都是call in节目。那个沉默的年代已不存在,每个人都在表达意见,但在一片call in声中,我却感觉到现代人加倍的孤独感。尤其在call in的过程中,因为时间限制,往往只有几十秒钟,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了。
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
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
我忽然很想问问那个被打断的听众的电话,我想打给他,听他把话说完。其实,在那样的情况下,主持人也会很慌。于是到最后,连call in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直接以选择的方式:赞成或不赞成,然后在屏幕上,看到两边的数字一直跳动一直跳动……
我想谈的就是这样子的孤独感。因为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对谈。
我要说的是,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不同年龄层所面对的孤独也不一样。
我这个年纪的朋友,都有在中学时代,暗恋一个人好多好多年,而对方完全不知情的经验,只是用写诗、写日记表达心情,难以想象那时日记里的文字会纤细到那么美丽,因为时间很长,我们可以一笔一笔地刻画暗恋的心事。这是一个不快乐、不能被满足的情欲吗?我现在回想起来,恐怕不一定是,事实上,我们在学着跟自己恋爱。
对许多人而言,第一个恋爱的对象就是自己。在暗恋的过程中,开始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发展出来了。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地站在绿荫繁花下,呆呆地看着,开始想要知道生命是什么,开始会把衣服穿得更讲究一点,走过暗恋的人面前,希望被注意到。我的意思是说,当你在暗恋一个人时,你的生命正在转换,从中发展出完美的自我。
前几年我在大学当系主任时,系上有一个女学生,每天带着睡眠不足的双眼来上课,她告诉我,她同时用四种身份交友,每一个角色有一个名字(代号)及迥异的性格,交往的人也不同。我很好奇,开始上网了解这种年轻人的交友方式,我会接触电脑和网络也要归功于她。
情欲的孤独,在本质上并无好与坏的分别,情欲是一种永远不会变的东西,你渴望在身体发育之后,可以和另外一个身体有更多的了解、拥抱,或爱,你用任何名称都可以。因为人本来就是孤独的,犹如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有时候你以为找到了,有时候你以为永远找不到。柏拉图在《飨宴》里用了这个了不起的寓言,正说明了孤独是人类的本质。
在传统社会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都以为找到了另外一半,那是因为一生只有一次机会,找对找不对,都只能认了。但现在不一样了,如我的学生,她用四种身份在寻找,她认为自己有很大的权力去寻找最适合的那一半,可是我在想的是:是不是因此她的机会比我的多?
我是说,如果我只有一种身份,一生只能找一次,和现在她有四种身份,找错了随时可以丢掉再找相比,是不是表示她有更多的机会?我数学不好,无法做比较。可是我相信,如柏拉图的寓言,每个人都是被劈开的一半,尽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但孤独绝对是我们一生中无可避免的命题。
关于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你是否和我一样,有时候会想,如果过去的人生的某个环节发生一点点变化,是否现在的自己是另外一个模样。我常常会在想象中回到那时那刻,让那个变化发生,然后想象其后的人生,和现在会有多么不同。
如果当初无意间学了法语而不是德语,那么我现在是否还会在德国?如果当初不是有直升的机会,那么我必然直奔向往已久的新闻系而去。那么我现在是不是在某个电视台或者某个报社做记者?如果当初遇到的男孩子不是他,那么现在亲吻我的是谁?
于你,是否常常想,如果中考的时候,那一道题看清楚答对了,可以过分数线进重点高中,现在是否快乐许多?如果那天没有去篮球场看到他打球的样子,现在是否还是无忧无虑地心中没有牵挂?如果那句伤人的话没有说出口,那么现在最亲密的她是不是不会生气?
关于过去的如果那么神秘,那里是关闭的可能性。就像坐船一样,我在这个码头上了岸,那条叫做过去的小船就继续向前开去,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远去,它还能看见什么风景,还能经历什么奇遇,都和已经上岸的我,毫无关联了。
可是我总觉得,那条小船上,有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她还在那里,经历着或许我本该经历的一切。或许她比我先看到我一直在寻觅的胜景,或许她比我先遇到王子,或许她寻到了传说中的宝藏。可是我在我的码头,必须徒步走下去,因为决定那时那刻上岸的是我自己。
我的闺蜜芳,是我大学时代死党。那时的她,文艺,浪漫,热爱旅游,一副闲云野鹤的模样。我和她在一起,她总是那个不稳定因子,带着我脱离常规。曾经在她的怂恿下,曾经一起翘课去福州玩。我在大学时代,就开始给各种杂志写稿,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我觉得我将来会是事业狂人,我有勃勃的企图心。
可是看看命运给了我们什么。如今的我在德国,整天旅游,烧饭写字,一副闲云野鹤的模样。而芳成为了出色的财经记者,每天见不完的财经界大佬,每个都赞她思维敏捷,企图挖她为自己效力。芳每日工作从6点到24点,外地出差回来不进家门直奔会议室,开完会后继续写稿写通宵。
我有一阵简直嫉妒她,那是我要的生活啊,整天采访,陷入狂热的富有成就感的生活,每天有成长和进步,生机勃勃。每次她在网上问我,最近做了什么,我说去了阿姆斯特丹,柏林,维也纳,她却说:好羡慕你,到处玩,那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我们是否成了对方的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我们都在各自选择的码头上岸,却发现对方去了自己曾经最向往的地方。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你曾经最想要的东西,却被别人轻易得了去,而她或他还说,那其实不是他们本来要的。那是真的。可是,不要嫉妒他们,因为你有你的人生,你为你自己写史,每一天都可以是美丽篇章。
上了岸的你,不要在码头徘徊不前,否则你只能看着千帆驶过,白白叹息。就像我刚来德国的时候,无比思念上海的夜夜笙歌花花世界,觉得德国语言奇怪食物奇异。
不管你是自己决定在这个码头上岸,还是不当心被命运扔在了这个码头,你只能向前走,看看是不是有意外的惊喜等着你,或者意外的荆棘。否则你一无所得。
你说想换专业,你觉得学社会学的前途不大,想换成管理学。
你说不想在卫校读书了,护士的工作太辛苦将来工资太低,但是已经学了三年无法放弃,如何从头开始。
你说高考失利很想出国读书,但是外国学费太贵但是留在国内的这所差劲的大学心情郁闷。
真是太好了,亲爱的你,有选择权是我们这一代最大的幸福。只是每个选择都有代价,就是放弃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
这也是我们必须面临的痛苦。常常因为艰难,所以迷茫。人总是犹疑和担心:失去自己已经习惯的,所以不敢去追求自己能够拥有的。
你在众多的可能性中被动或者主动地选择了这个,那么你就要完成它。这块荒芜的地是你的,你可以探险,可以开拓,也可以放弃。但是放弃之前,请一定要细细地踏遍每一寸土地。否则你离开的时候还是一无所获。
后来的我,甘心了。不去想念从前在上海的生活后,我就有了在德国的生活。从前写文字,现在还可以给旅游杂志发表图片,可以写国际的内容,可以采访有趣的德国人。其实我什么都没有失去,只是多费一些力气,在这片荒地上建起自己的小木屋。如果我念念不忘从前,那么现在的我不会快乐。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就让她去吧。
听到不止一个人说:我想去流浪,但是那样的话,父母会伤心。于是规矩做事做人,23岁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律师,拼打事业。他或许放弃了那个可能流浪的自己,他可能在32岁又突然放下一切开始流浪。此间得失难料,从来冷暖自知。
你在你不适应的那个码头,虽然一切不顺利,但是还是要继续走。哪怕只是穿越过一片荒地,又搭上了另外一艘小船,至少你为自己披荆斩棘锻炼了臂力。
你不喜欢你所在的那个学校,那么你或许可以试试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创造自己的小环境,让这个小环境影响周围的人。你可以试验自己的定力,你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你可以看看自己的耐力,这些都会是这个意外的码头所带给你的财富。除非你站着不动,整天想象世界上的另外一个自己,那么才会一无所获。你要有选择的勇气,也要有承担的勇气。
说人生没有如果那是假的,关于过去的如果始终在诱惑着我们,不过首先要活在当下。
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关于未来的如果。你说如果将来可以周游世界,那该多么开心美丽。你说如果现在可以在英国读书,那么你要去看球要一个贝克汉姆的签名。
关于未来的如果多么美丽,总让人心存希望。
没错,世界上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永远存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永远都在呼唤着这个我。在我奔向那个可能性之前,我必须把这个我做好。我的每一个当下都要对得起自己。你也是,要想明白,听从内心,然后选择,走到底。即使你未必获得掌声,至少每一步都有收获,每一步你走得愉快且心满意足,当下完满。
嘿,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如果我和你告别,请不要思念我。我在这里,一切都好。
爱,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婚姻让很多人痛苦,可却并不知道什么原因让人痛苦,总觉得自己的“爱”是正确的,错的是对方,是因为对方的原因带给自己痛苦——这是真的吗?其实,爱,不是你以为的这样!要想将自己的生活经营的幸福,就需要熟悉并遵循幸福的法则。
  原则一:不是去要求,而是向内求
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见自己本身的问题。虽然这种盲目现象很容易理解——正因为我们看不见,问题才会是问题。然而问题也出在这里,当问题发生时,我们总习惯把手指向别人,却忘了看向自己。
他为什么这样对你说话,那是他的问题,为什么他用那种态度,那是他的事,谁知道他在想什么。但为什么你会那么在意?为什么你会觉得受伤?为什么你会那么生气?这问题出在你,那才是你要关心的。
闭起眼睛,向自己内心探寻。把那个指责你的人忘掉,不要去想,不论别人做了什么都将它忘掉,只要深入你自己。你将发现在你内在的伤口。
每当你觉得受到伤害,要记住,那是因为你有一个伤口。就因为你有一个,甚至很多个伤口,所以只要别人不经意地触碰,你就敏感地又叫又跳。
你痛苦,不是因为别人的错误,他们或许做了某些事,但那是他们的事,除非你身上有伤口,否则不论他们撒盐、洒水,甚至随便地触碰,你都不会受任何影响。
经营关系永远应该在自己的身上着力,要别人为你负责,等于是在“求人”,你成了奴隶,这样迟早会被牵着鼻子走。
要想成为主人,一个人必须了解到:“不论什么事发生在我身上,我都必须无条件地完全负责。”在刚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沮丧,因为你无法再在别人身上找答案,让自己负责非常困难,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下去,继续“向内求”,把指向别人的手转过来指向自己,把对别人的要求转成对自己的要求,很快的,你就能活出了自己。
原则二:不是去改变,而是去接受
爱情的目的,就是让彼此学习成为“更理想”和“更完整”的人。然而问题也出在这里,当人进入了爱情,往往就迷糊了,他们不是让自己成为理想的人,而是努力让对方合于自己的理想;不是让自己成为更完整的人,而是期待对方填补自己的缺憾。
你去观察一下人们的感情,是不是彼此都在挑对方的毛病,都在试图改变对方?当你爱一个女人,你就会立刻开始改善她,你就会认为她应该怎样怎样。当然,她也会反过来改善你,要你做这个做那个,要你这样或那样:“说话要像这样”“举止要像那样”。然后当对方不是“这样或那样”,问题就来了。
你没注意到吗?夫妻间吵来吵去都是为了同样的事、相同的问题、相同的冲突。太太有一个概念,认为先生应该这样,而先生则认为太太不应该那样,双方都在试着改变对方,使对方符合自己的“理想版本”,结果把原本美好的关系搞得很糟。
到了最后,他们甚至都不再说话,要怎么说呢?因为一开口谈话,表示争执又开始了,而那是老掉牙的问题,没有改变的余地,反正已经争论过无数回,每次的结局都是一样,他们已经对彼此失望透顶。
如果你了解人性,你就会发现,想要改变一个人是很困难的事。你怎么能够改变别人?你听过有任何人改变过别人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依照自己的想法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你没有办法改变任何人。即使有人真的改变,那也是“他自己”想改变。没错,除非他自己想改变,否则没有人能改变的,你的努力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为什么你曾经爱上这个人,然后又一直尝试要改变他?这就是你所谓的“爱”吗?我必须告诉你,如果他必须变得更好,你才能够爱;或是他不改变,你就不爱,那不是爱,而是你为爱开出的条件。
爱一个人,不能只爱半个,不能只爱你爱的部分,要爱就爱他的全部。爱他美的部分也爱他丑的部分,爱现在也爱过去,爱优点也爱缺点,因为那缺点也是他的一部分。要是你努力想改变对方,就表示你不是真正爱他,你爱的是你自己。
要别人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终于放弃改变他人,就叫“成熟”; 懂得改变自己,就叫“成长”。如果你真的懂得爱,你会让自己成为那个理想的人,而不是改变他人来符合你的理想。
  原则三:不是变完美,而是变完整
有个非常理性的男人和一个非常感性的女人在一起。对男的来说,如此可以发展他的情感面,变得更完整。而对女的来说,培养超然理性态度,让她更平衡。如果这两个人不整合自己的对立能量,而是企图改变彼此,则他们会失衡而且分裂。这男人会变得更理性,喜欢说理;而这女人则会变得更感性,更容易“情绪化”。在这种情形下,他们会越来越痛恨彼此。
如果从对方身上有所学习,你会发现,两个人的关系很快就会有改观。你爱的是一个真实地人,而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你爱的是一个对象,而不是一个偶像。
  原则四:不是去求人爱,而是去爱人
大多数人都因“错误”的理由进入爱——为了终止寂寞,为了填满空虚,为了满足安全、性、爱、感情、财务……等等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需要,你需要这个,我需要那个。爱人们在彼此身上看到了一个需要满足的机会。于是两人开始交易,如果你给我你有的东西,我便给你我有的东西。人们把这种交易称为“爱”,而当对方无法给你对等价值的东西,你很难再交易,也就“不爱”了。
如果你深入去看人们的恋爱关系,它们就像是商业关系。很多怨偶,常觉得心有不甘,都觉得自己牺牲太多;很多失恋或失婚的人,会苦苦纠缠,也是不甘心。因为我对你一再付出,你就是不应该辜负我,你就应该给我回报,这样的爱,跟“做生意”有什么不同?
因为两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欲望,都为了满足自己而要求别人,这种关系怎么会有爱?只要你需要别人爱你,你就是欠缺爱的人,而如果你心中欠缺爱,你又如何给人爱呢?那就好像两个乞丐在互相乞讨它们没有的东西。爱不是名词,而是动词。爱的感觉,是行动所带来的结果。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去做你希望对方为你做的事。
  原则五:不要被激怒,而是去感激。
藉由别人你才能认识自己。是的,如果没有别人给你打击,你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脆弱;如果没有别人让你忿恨,你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包容力;如果没有人让你气愤,你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气度。
可惜的是,很少人善用关系这面镜子。当人们从别人身上发现镜中的自己,要不是转身视而不见,就是否认或破坏它。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镜子使我变丑,所以我就摧毁镜子,那样我就不丑;因为这个人让我变丑,因此我就丑化他……但是这样做有用吗?当然没用,不管你打破再多的镜子也无法改变你的容貌。
如果我们这一生从来没有遇过那些伤害你、批评你、指责你的人,你恐怕永远都长不大,不是吗?你会对那个诊断出你疾病的医生生气吗?即使医生开刀伤害你,但当你得到救治,你是不是也应该感激他呢?当别人以他的“恶”来成就你的“善”,你不觉得应该感谢吗?
伴侣是最可贵的镜子——你可以籍此找出你反应背后隐藏着什么,你或许会发现长久以来一直携带着的某些创伤和内心深处的阴影,那也许是你童年和年轻时的一段伤痛,也许是已经好几世以来的东西,谁知道?在婚姻中你可以去面对那个经验,那正是自我认识和自我觉察的最佳机会。
遗憾的是,多数人都不喜欢这样的“被显露”出来,因而一再否认和排斥那面照出自己本然的镜子,那就是婚姻失合的原因。
还好,既然结了婚,不能像换工作或与人拆伙那样潇洒地一走了之,彼此只能努力“重修旧好”。然而就在这一次又一次“重修好合”的过程中,两个不合的人慢慢得到整合,这就是婚姻的真意。
你站在金字塔的第几层?
充满了创造性的劳动,是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段名言:“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轻,去做比你尽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么我警告你,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将是很不幸的。因为你总是要逃避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联系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每逢读到,我总是心怀颤栗的感动。
一个人就像是一粒种子,天生就有发芽的欲望。只要是一颗健康的种子,哪怕是在地下埋藏千年,哪怕是到太空遨游过一圈,哪怕被冰雪封盖,哪怕经过了鸟禽消化液的浸泡,哪怕被风剑霜刀连续宰杀,只要那宝贵的胚芽还在,一到时机成熟,它就会在阳光下探出头来,绽开勃勃的生机。
现代心理学有很多精彩的论证,这些论证不能像实证的物理化学,拿出若干铁一般的证据,心理学的很多假说,建立在对人的行为的推断和研究之上,被千千万万的人所证实。
马斯洛先生所创建的人的基本需要的“金字塔”理论,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学说。他研究了很多人的行为和动机,特别是那些自我实现程度很高的人,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简言之,就是在我们人类的精神内核中,存在着一个内在需要的金字塔,分成了五个台阶。
在第一个台阶上,是我们的温饱需要——最基本的生存之道。饥肠辘辘,你今晚吃什么饭?是人的第一考虑。寒冬腊月的,你今夜睡在哪里?是火车站的长凳还是马路上的水泥管?这都是头等大事。
当这个需要满足之后,紧接着就是安全的需要了。你有了吃有了住,你今天的生命是有了保障了,可是如果你被其他的人或是动物或是自然界的恶劣条件所侵犯,你远期的生命就陷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因此,一旦温饱不成问题之后,人马上就考虑安全系数。这一点,如果你不相信,尽可以放眼看去。马上能看到富人区森严的保安和世上风行的形形色色的自卫器械。当你从一个熟识的环境换到一个新环境,那不安和紧张,与陌生人交谈时的畏葸和不自在……都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安全对人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金字塔的第三阶梯。在这个阶梯上大大地写着“爱”。这不仅是男女之爱,亲子之爱,手足之爱……这些源于血缘和繁衍的爱意,还有同伴之爱、集体之爱、祖国之爱、民族之爱、文化之爱……总之,这里所提到的“爱”,有着宽泛的含义,但它是那样不可或缺,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需要。我们常常说,一个不懂得爱的人,是灰暗和孤独的。就是说人的精神需要如果不能完成这种超越和提升,就是饱含瑕疵的半成品。
爱之高处,就是尊严感了。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人是有尊严感的。一条虫子可以没有尊严,一株树木可以没有尊严,但是一个人,不是这样。如果丧失了尊严感,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中国的古话里有“不吃嗟来之食”,有“士可杀不可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等,讲的都是尊严的问题。
在金字塔的最高点,屹立着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追求。什么是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那就是充满了创造性的劳动。我以为劳动是有高下之分的,不是指在价值层面上,而是指在带给人的由衷喜悦程度上。
你可以想象并同意一个科学家,在得不到任何报酬的情形下,不倦地研究某一个与现实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学术问题,比如“歌德巴赫猜想”,为自己换不到一块窝头,但毫无疑问陈景润乐在其中。
你基本上不能同意一位老农在得知三年没人收购麦子的情况下,除了自己够吃之外还会不辞劳苦地广撒麦种。在前者,创造性的劳动里面蕴含着强大的挑战和快乐,在后者,则充斥着重复性劳动的艰辛和疲惫。
人类精神需要的金字塔,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铁律,几乎是不可逃避。
当然,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人在自己的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能够像斯蒂芬·霍金那样去研究宇宙大爆炸这样的问题。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年轻人,一是要生存,二是要发展。有一个顺序,有孰先孰后的问题。在解决了温饱和安全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你必定要不满足,你必定要有新的追求。
人类精神发育的法则你是绕不过去的。你吃的饱了,你睡的暖了,你有大房子了,你安居乐业了,你很有安全的保障了。可是,我敢说,你在心底最深邃的地方,你有火焰一样的躁动,你如果无法满足它,你就没有恒久的快乐。
让我们回到本文开端所引用的马斯洛的那段话。你以为你逃避了风险,你以为你躲避了责任,你以为你成功地掩饰了自己的才华,你以为你心甘情愿地收敛包裹自己,你就可以在人们的艳羡之中,安安稳稳地过此一生了吗?
我相信你可以用奢华的装备和风流倜傥的举止,成功地欺骗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和你至亲至爱之人,但是,每每月朗星稀之时,你永远欺骗不了的一个人,就会在你独处的时候,顽强地站在你的面前,拷问你,鞭挞你,谴责你,纠正你……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由于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与众不同,由于你所具有的内在生命力一直在熊熊燃烧,所以,当你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台阶之后,你就要向上攀登。你只有在这种不倦的探索中,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才能得到生命的欢愉,才感到自己内在的充实和价值。
人是追求创造性快乐的动物,如同飞越大洋的候鸟的脑内罗盘,掌控着我们的一系列选择和决定。你一生将成为怎样的人?在你的价值体系里,是怎样的顺序?这些看起来很浩大很空茫的标准,实际上很细致地决定着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
记得我在北大讲演的时候,递上来一个纸条,上面写着:“我智商很高,从小到大一直是班干部,考上北大更证明了我的实力。只要我愿意,继续读硕士和博士都不成问题。你说我选择金钱作为我一生奋斗的大目标,你看怎样?”
我把这个纸条念了。我说我很感谢这位同学对我的信任,我说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以金钱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也大有人在。但我以为,金钱只是手段,在它之后,还有更为深在的目标在导引着你。
如果你唯钱是图,那么,你的周围将没有真正的朋友。因为古往今来,已经无数次地证明了,在金钱的旗帜下,会聚拢来很多无耻小人。
同时,你很可能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因为爱情可以被金钱所出卖,却不可被金钱所购买。那个爱上你的人,有可能不是爱你本人,而是爱上了你的信用卡。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证明你的自我价值的工具,我要说,除了单一和狭隘,还有一种盲从。你用世俗的标准代替了内在的准星。
我翻阅了几期《华融之声》,看到华融人的志气和理想。谈到从工商行调到华融来的理由,最主要的是期望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理由,是内心和外在的统一,是朝着自我实现路上的迈进。
当然了,自我实现的路,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常常会遭遇到挫折和失败。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永远是胜利和成功,而在于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得到了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体验。
在生存之道解决之后,在工作中得到乐趣,就是一个极好的选择。要知道,我们每个人,一生用于工作之中的时间,大于七万个小时。可不要小瞧了这七万个小时,如果你是在快乐和创造中,你是在自我寻找价值的挑战中,你的人生就会过得很充实。如果你只是为了更多的钱,更宽敞的房子,更多的应酬和名声上的虚荣,你将在七万个甚至更多的时间里,委屈着自己,扼杀着自己,毁灭着自己的自由。
无事此静坐
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
无事此静坐
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
一日当两日
事实上,外祖父也很少到这里来。倒是我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点儿隐逸之气了。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毛主席年轻时曾采用了几种锻炼自己的方法,一种是“闹市读书”。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
这是一种习惯,也是环境造成的。我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同住一屋。他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我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我有两篇小说,就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这种功夫,多年不用,已经退步了,我现在写东西总还是希望有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但也不必一定要到海边或山边的别墅中才能构想。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端然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曾见齐白石一小幅画,画的是淡蓝色的野藤花,有很多小蜜蜂,有颇长的题记,说的是他家乡的野藤,花时游蜂无数,他有个孙子曾被蜂螫shì,现在这个孙子也能画这种藤花了,最后两句我一直记得很清楚:“静思往事,如在心底。这段题记是用金冬心体写的,字画皆极娟好。”“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时一挥。”
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儿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
若你和曾经的我一样自卑
这个世界上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觉得胖就减肥,身体弱就锻炼,写不好文章就多写。也许经过一万种尝试之后,你和我一样仍然有些微的自卑。但至少,我们终于能够坦诚又宽容地爱这个不完美、有些胆小却总在进步的自己。
作为一个鲜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照片的人,我曾经深刻地反省,根本原因是不是因为我如今仍然自卑。这也正常,长相差强人意,身材马马虎虎,总有一些自卑的理由。有时候看偶像剧,看别人的高中生活都风生水起、热烈恣意,我的心底常常愤恨难平。因为纵观我的青春期,简直可以用“灾难”二字来形容。
那时候我是个小胖子,经常因此而受到朋友们的调侃。比如我站在窗前忧郁地说:“学习太累,真想跳下去一死了之。”朋友立马接一句:“别,别把地球砸穿。”
胖意味着我很难买到合适的衣服,你永远不能指望一个常年穿深色运动服的女生能好看到哪里去。胖不说,我还经常生病,一个月里总有好几天的时间要吃药甚至打针。生病带来的不适给了我一种很消极的暗示,即使窗外的阳光再好也觉得心头昏暗。所以我不仅羡慕那些花枝招展、袅袅婷婷的艺术班的女孩,我甚至羡慕一个从不生病、走路矫健的女同学,她看起来永远那么活力满满。除此之外,我还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任何乐器,几乎没有任何特长。所有属于青春少女的光芒,一到我这里就变成了一派黯淡。这样那样的原因让我无比自卑。每次语文老师让同学们上台朗读时,就是我最恐慌的时间。即使不脱稿,我也能感觉到自己在不停地打哆嗦。台下几十双眼睛,每一道目光都像探测灯,让我的紧张和心虚一览无余。
上了大学之后,我参加各种活动,慢慢地克服了自卑,但这却是被逼的。那时候我们班有个认真负责、积极踊跃的团支书,一心为班级的荣誉着想,但凡有什么比赛、竞赛,她总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给我们报上名,以此来逼迫行为散漫的我们去参加比赛。所以我“被加入”了长跑队,“被报名”了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甚至被迫参加了我最害怕的数学竞赛。每次我要打退堂鼓的时候,她都严肃地批评加温柔地鼓励,硬生生地将我推上战场。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站在台上时不再紧张害怕,即使即兴演讲也能游刃有余。当然,我也不是一天就变成这样的。
每逢比赛,我先是一遍一遍地背诵演讲稿,这样,就算再紧张我也能凭借记忆里的惯性连贯地顺下来。后来我到越来越多的人面前演讲,听她们给我提意见,然后一点一点地对着镜子练习、改正,终于我也变成了一个有台风的人。
从那之后,我终于知道,许多人并非天生能侃侃而谈的,他们和你我一样,在人后练习了无数遍,才终于得以侃侃而谈。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哪一刻战胜自卑的,但一路走来,我觉得真正的成长是一个让自己越来越有底气的过程。这种底气,有时候不仅仅在于考多高的分数、拿多好的offer,而在于积淀了多少足以让自己不忧不惧的东西。
在克服自卑的路上,我不过是用了最笨拙的三个方法——学习、读书、思考。即使现在告别学校开始工作,学习仍然是最能带给我底气的方法。掌握一项新的技能,考过一门含金量高的资格证书,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行业经验,这种学习当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
学习或许不能立竿见影地为你带来一份高薪的工作,但至少给了你找到高薪工作的可能性,也顺带着给了你用高薪工作来证明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有人觉得读名著没有用,读心灵鸡汤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我总觉得,也许一篇心灵鸡汤能让你在一瞬间燃烧起了斗志,可很难指望它去拯救一颗卑微的心。
反倒是那些流传了数百年的名著,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挚、善良与美好,足以让你在暗自哭泣时,因为一个遥远的、未曾谋面的、惺惺相惜的人也曾走过相似的痛苦而心存余温。我想起自己在情绪波动、忧郁绝望时度过的日子,是那些书拯救了我。那些伟大的、踽踽独行的灵魂,甚至那些充满力量的只言片语,成了我最好的止痛药。读书也总是能够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一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在五六百页的书中便可尽述,而你以造物主的姿态俯瞰万物时,眼下的痛苦不过是漫长人生河流中一朵最微不足道的浪花。
忘了是哪个哲人说过:“思考是人与人之间最后的区别尺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微博上的搞笑动态图和段子,沉迷于一遍遍地刷新朋友圈查看他人的最新动态,却鲜少有人愿意在人潮拥挤的嘈杂生活里像古人一样“吾日三省吾身”。
可思考如此重要,它几乎是最深刻的成长方式。他人走过的路只是参照,从自己的跌倒中思考为何会跌倒才能让自己走得更加顺遂。
曾有人发邮件问我:“你是如何变得这么内心强大的?”我回复了简单的一段话:“受伤,但不让每一场伤痛白挨,反复思索,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和教训,并努力将他们变成要义。看书,读史,相信时间的魔力,由此确信此刻自己的微弱痛苦之于一整个曼妙人生不过是瞬间。聊天,体会他人的生活,借鉴他人的经验,思索自己的人生,由此让自己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厚。”
我当然不是天生就内心强大,不过是在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总结了这些所谓的要义。这年头,大家都依赖“鸡汤”甚至“鸡血”,殊不知,真正给人带来自信的绝非仅仅“鸡血”。
工作之后,经常要向领导汇报工作、发表感言。最开始,一看到台下一群西装革履、严肃无比的领导也会紧张,后来的解决方法倒不是上台前给自己拼命打“鸡血”,而是在台下认真地查阅资料,一遍遍地修改工作总结,再往前推——也不过是将工作做得更好而已。
如此才有了些底气,去坦然面对台下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从容应对他们的各种问题和质疑。所以,克服自卑、懦弱和紧张的方法,不过是通过自己对自己的磨炼,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变成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自己。
这个世界上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觉得胖就减肥,身体弱就锻炼,写不好文章就多写。也许经过一万种尝试之后,你和我一样仍然有些微的自卑。但至少,我们终于能够坦诚又宽容地爱这个不完美、有些胆小却总在进步的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天飞车李斯特属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