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赛车类网游的网络游戏可以使用一级方程式赛车?

哪个赛车类的网络游戏可以使用一级方程式赛车?_百度知道
哪个赛车类的网络游戏可以使用一级方程式赛车?
我有更好的答案
没有 FIA官方授权给Codemasters出品一级方程式赛车系列游戏 买正版可以上对应主机的网站联机 其他诸如GT系列等非常大的开发商做的RAC题材游戏也有F1 也可以联机但对于网络游戏而言 本身偏拟真的赛车游戏就不是很受欢迎
F1在国内普及度又不高 而且F1的版权太贵了 就算掏出这份钱 如果游戏做的不好 人家还是不批 所以你在国内是玩不上真正由国际汽联和赛车场授权制作的有F1的游戏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方程式赛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级方程式赛车2014下载_一级方程式赛车2014单机游戏下载
您的位置: >
热门单机游戏
最新单机游戏
本站游戏较大,强烈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否则下载速度较慢
游戏名称:一级方程式赛车2014
英文名称:F1 2014
游戏类型:赛车竞速类(RAC)游戏
游戏制作:Codemasters
游戏发行:Codemasters
游戏平台:PC
发售时间:日
& & & &一款是由Codemasters创作并发行的赛车竞速类游戏,在里收录了F1 2014赛季的车队和车手,玩家可操控最新式的赛车,并可在游戏中体会到精彩的F1大赛。安装后在开始时,玩家可以自由选择车队来进行生涯模式,可直接享受F1所带来的快感。该作的重点集中在新增新款车型,车手和赛道上,且对之前的内容进行高品质细化。
2. 载入镜像
3. 安装游戏
4. 复制PROPHET文件夹下的破解补丁到游戏目录覆盖
5. 运行游戏
一级方程式赛车2014相关文章
36人气更新
656人气更新
23人气更新
36人气更新
84人气更新
758人气更新
46人气更新
◎ 看过这篇文章的网友还浏览过↓ ↓ ↓ 上一篇:一级方程式赛车 2015 | 杉果游戏F1 2015¥199.00游戏介绍播放视频需要javascript支持像一位真正的冠军赛手一样加入《一级方程式赛车2015》吧&&以比以往更近的距离体验世界最精彩,最负盛名,最令人兴奋的竞速赛事。全新的游戏引擎让《一级方程式赛车2015》看起来更为惊艳,游戏重塑了快速而灵敏的F1赛车,并加入了全新的&播报系统&让玩家能够进一步沉浸于赛事的气氛当中。《一级方程式赛车2015》是2015国际汽联世界一级方程式大奖赛的官方游戏,同时加入了2014年大奖赛的额外内容。在全新的赛季中与你最喜爱的F1明星同场竞技,或是在职业赛季模式中挑战自己的竞速极限。在全新的线上练习模式中不断打磨自己的将是技巧,挑战好友,或是与全世界的玩家在多人模式中进行比赛。
& 令人吃惊的全新游戏引擎&&基于最新家用机与PC所打造的全新引擎让玩家体验到一级方程式赛车的每个精彩细节。
& 最权威的F1赛车游戏&&早于真实的比赛发售,并随之不断进行更新以保持最新的游戏体验,《一级方程式赛车2015》绝对是玩家能够体验到的最权威的F1游戏。
& 最全面的F1竞速体验&&以权威的自然物理操控体验为基础,游戏加入了超过20处的改善和更新,《一级方程式赛车2015》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所有玩家,无论你是系列的老玩家还是第一次接触F1系列的新玩家,都能体验到游戏的独特魅力。
& 新的游戏模式&&沉浸于全新的大奖赛赛季当中,或在职业赛季中挑战自己的极限,亦或是在线上练习模式中打磨自己的技巧,当然别忘了你还可以通过多人模式与全世界的玩家一同竞技。
& 额外内容&&回顾去年的精彩赛季,享受完整的2014年国际汽联世界一级方程式大奖赛内容。
系统配置需求:
最低配置需求:
操作系统: Windows 7 64 bit or Windows 8 64 bit
处理器: Intel Core 2 Quad @ 3.0GHz or AMD Phenom II X4 @ 3.2GHz
内存: 4 GB RAM
显卡: Intel Iris Graphics or AMD HD5870 or NVIDIA GTX460
网络: Broadband Internet connection
硬盘空间: 20 GB available space
声卡: DirectX Compatible soundcard
推荐配置:
操作系统: Windows 7 64 bit or Windows 8 64 bit
处理器: Intel Core i5 3570 or AMD FX 6300
内存: 8 GB RAM
显卡: Intel Iris Pro or AMD R9 290 /Nvidia GTX970
网络: Broadband Internet connection
硬盘空间: 20 GB available space
声卡: Direct X compatible soundcard
【Steam】本游戏运行需通过安装激活
版权信息:
& 2015 The Codemasters Software Company Limited (&Codemasters&). All rights reserved. &Codemasters&&, &Ego&& and the Codemasters logo are registered trade marks owned by Codemasters. &Codemasters Racing&& is a trade mark of Codemasters.
An official product of the FIA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The F1 FORMULA 1 logo, F1 logo, F1 FIA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 logo, FORMULA 1, FORMULA ONE, F1, FIA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GRAND PRIX and related marks are trade marks of Formula One Licensing BV, a Formula One group company. Licensed by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Key art driver images 2015, licensed by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ther copyrights or trade mark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being used under license. Unauthorised copying, adaptation, rental, lending, re-sale, arcade use, charging for use, broadcast, cable transmission, public performance, distribution or extraction of this product or any trade mark or copyright work that forms part of this product is prohibited. Developed and published by Codemasters.
相关小组猜你喜欢杉果游戏官方微信方程三解――聊聊一级方程式赛车
作者:21728话题:
声明:本文由说客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汽车之家。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导读]20多辆宛如战机造型的赛车杀红眼一般你追我赶,形容其为陆地上最为疯狂的竞速运动毫不为过,这项昂贵而充满风险的运动,其实远不止转圈那么简单。
& & 响彻云霄的引擎轰鸣,相比“空中巨无霸”空客A380起飞的声浪不分伯仲,这绝对是F1一级方程式赛车带来的震撼体验之一。与之相伴的,便是迅疾如风的速度――20多辆宛如战斗机造型的赛车在赛道上杀红眼一般你追我赶,形容其为陆地上最为疯狂的竞速运动毫不为过。今天的一级方程式赛车让无数人为之着迷,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跟着各大车队全球巡回比赛,究其原因当然也不仅仅在于极致的速度,而更在于这是一场汇聚了竞技、科技、谋略乃至政治冲突的感官盛宴。& & 第一解:起源&进化  话说追求速度是人类的天性,自从发现汽车可以跑得比马儿更快以后,一群“无聊”之士就从赛马改玩赛车去了。这还是19世纪末的事儿,尽管那时候汽车在欧洲也算是新事物,不过丝毫不妨碍一帮钱多人闲的“资产阶级代表”乐此不疲。早期汽车在工艺上的不成熟,恰恰也给这些对新式机械感兴趣的“技术控”们足够发挥空间,从新车到手就被他们拆个七零八落,然后亲自研磨汽缸活塞,重新配置进排气管路和车轮悬挂,个个恨不能打造出一辆金刚不坏、性能无敌之梦幻战车。  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来遛遛,各自的造车手艺若不切磋一下怎知分晓?于是这群不乏贵族身份的“铁马骑士”便在城市狭窄的街道之间展开规模不等的“技术性实验论证活动”,按今天的说法,就是非法飙车。你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有多激烈――引擎的狂吼、呛人的滚滚黑烟以及一路的马惊狗逃,惹得市民纷纷向警局投诉,描述这些汽车拥有“快得令人窒息”的20km/h的时速(没错,就是20km/h),常常令他们陷入难以躲避的险情。于是,为了改善社会舆论、促进汽车工业的良性发展,一些汽车厂商和媒体便尝试组织正规汽车赛事来满足竞技和研发的需求。出于公众安全,引入了封闭道路、甚至修建专门的赛车场进行比赛的概念,这也是后来的汽车场地赛雏形。  不过仅有专用场地并不足够,早期的赛车同样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基本上只要有四个轮子、燃油驱动的车都可以报名参赛。于是每逢比赛,赛场就如同一场盛大的汽车嘉年华,几十辆赛车不但形态各异,动力指标也相差悬殊,这与竞技体育提倡的“费厄泼赖”精神相去甚远。面对无序和混乱的局面,有人振臂一呼“要统一!”,当即得到众多拥趸响应,此后兴起的欧洲杯汽车大奖赛,就是在相对统一的车辆规范下的进行的。好莱坞影星杰西卡?贝尔主演的电影《水性杨花》,便是讲述1929年欧洲杯汽车大奖赛期间,一位美国女车手嫁入英国豪门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为了进一步规范场地赛车运动,欧洲各国赛车机构联合成立了“国际赛车委员会”,希望能够拟定共同遵守的“统一限制规则”(Formula,即方程式)。可惜那个时期的欧洲局势非常复杂,出于政治需要,各国在赛车上的“舞弊”行为不胜枚举,所谓规则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事儿算是彻底束之高阁了。  战后的经济要复苏,作为工业龙头的汽车制造业显然重任在肩,赛车活动作为民众深入汽车文化交流的载体,自是被各国政府看重,也无疑为“统一限制规则”实施创造了条件。各国的赛车团体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修正并落实了其中各项条款,并在1950年于英国银石赛道,举办了世界第一场基于“Formula1规则”的赛事,F1大奖赛正式出现在人们眼前。与同为场地赛事的房车类比赛(此处房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轿车,而非自带生活设施的旅居拖挂车)不同的是,F1赛车完全是为了榨取车辆的速度和机动性而生,这种纯粹性能化的取向,让F1赛车结构布局的演变也完全不同于民用车辆,反而更像是飞行器的进化历程……  刚开始,就如同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一样,F1赛车的引擎也还位于在驾驶舱前部,硕大一坨好不壮观;车身外形也还稍有矜持,保留着民用汽车的风格,只不过更低更矮些。而当飞机尤其是战斗机全面进入喷气时代,那种座舱在前、屁股喷火的帅气造型当即迷倒一拨赛车工程师,F1赛车的引擎也不由分说的移到了驾驶舱的后面。这种结构变化一方面利于减轻赛车头部重量增强操控性,另一方面可以让赛车设计得更具流线型,有效减少空气阻力。于是我们在60年代的F1赛车场上,便能看到一众雪茄造型的赛车左突右窜的局面。  随着赛车的动力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一个物理难题便摆在了人们面前:大家都知道,如果想要最大程度获得加速和转向性能,赛车的运动惯性就必须要小,也就是说整车质量就必须要轻。然而太轻的车身却无法给轮胎施加足够的压力保持与地面的接触,反而降低了赛车的操控性能,甚至引发失控的危险。1968年,有人突发奇想弄了块斜板支在赛车车身上,目的是把高速迎面而来的气流转化为向下的压力。这个怪异而简陋的设计非常有效,很快得到了各大车队的效仿,当初的简单斜板也被设计的越来越精细,造型也越来越复杂――F1赛车界从此卷入了“空气动力学”的军备竞赛。  为了让赛车获得最佳空气动力效应,财大气粗的厂商们不惜斥巨资从航空科研机构聘请专家,甚至祭出了航空领域才会用到的风洞来进行分析论证。F1赛车无论是车身、导流翼片、扩散器还是裸露在外的传动部件的设计,几乎都是照搬飞行器设计中的空气动力学理论。这样设计思想造就的最终结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F1赛车除了4个车轮,几乎就是一架没有安装机翼的飞行器:高耸细长的鼻锥、狭窄的单人座舱、车身两侧宽阔的气流通道、以及数不过来的大小形态各异的翼片。而这种设计的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不但包括惊人的速度,还有令人乍舌的下压力――最高可以超过赛车自身重量的两倍,足以让赛车稳稳地倒“吸”在天花板上飞驰。& & 第二解:车手&车队  关于如何去欣赏F1赛车这样的问题,铁杆粉丝们必会说出五花八门的答案,从比赛规则到赛车性能指标、从积分排名到车手秘事绯闻不一而足。不过既然号称是最烧钱的运动,那么我们了解些基本的开销数据还是必要的:一辆F1赛车价值近100万欧元,每个赛季的后勤维护费用,基本是六到十倍的车价。不过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车手工资,传闻法拉利车队一号车手阿隆索年薪是3000万欧元,就算挤挤水份打个对折,作为一个“专车司机”的待遇来说,依然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了,若是再会投点资理点财,滚出个大金球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F1车手。当坐在狭窄的驾驶仓中,承受着剧烈的震动、噪音和惯性高速竞驰,面对赛场上瞬息万变的状况,要想逢凶化吉,以人类“思考”的速度根本无法应对,唯有“条件反射”才能做到迅速决断。这就意味着,一个F1车手不但需要有良好的赛车天赋,而且开始培养的年龄要求越小越好,训练的时间也要越长越好,唯有这样才能对赛车建立起牢固的本能反射和必须的强健体能。  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的。从少训时期的卡丁车到青训时期F3赛车,中间的保养、维修、油料、轮胎等支出项目数不胜数,而且随着参赛级别的提高,开销的数额也会越发巨大,绝非一般的家庭可以负担。有些车手即便能够坚持到最后获得F1车手名额,但几年参赛下来表现平平,只能混迹于小车队打打酱油黯然收场,或者退而求其次参加低级赛事混口饭吃……正可谓奖台上下,有人风光有人哭。不过像维特尔、汉密尔顿这样在青训时期就表现优异的选手,自然成了各大厂商眼中的“香饽饽”,薪水也水涨船高,回江东见父老自然毫无压力。  表面上看,一场F1比赛好像就是20辆赛车在场地上团团转,简单无聊的一场游戏。但事实上受制于“统一限制规则”,赛车之间的性能差异并不会太大,这就需要车手发扬“勇猛顽强、能攻善守”的精神与众多对手展开近身厮杀,那种时速超过200km、两车间距不足10cm的短兵相接场面绝对让人大呼过瘾。而在耗时长达两个多小时比赛里,若想夺得最后的胜利,不仅考验车手的驾驶技术,更考验整个车队的综合表现。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车队的进站管理。要知道F1赛车上的每一个零部件无不承受极大的竞技负荷,出发时的4条轮胎基本上没有可能撑到终点,因此在比赛中进维修站换胎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这将是个复杂的谋略题――如果赛车在场上开得太快拼杀太狠,势必增加轮胎的磨耗,会导致进站换胎的次数增加而损失时间。但若一味强调“保胎”,虽然节省下了进站时间,但也意味着场上的己方赛车会失去速度优势,甚至会被进站次数更多的对手反超。  所以为了制定合理的进站策略,车队决策者就必须对赛场上的每一辆赛车位置了如指掌,让己方的赛车能够找准最好的时机进站,并能够在再次回场时获得足够的“暖胎窗口”和“冲刺空间”。即使是赛车进站,为了缩短换胎的时间,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换胎部队”便会默契配合,全力以赴。每一条轮胎、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独立负责,从“车辆顶升”、“松螺栓”、“卸胎”,到“装胎”、“紧螺栓”、“检查”、“释放车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前后耗时最快只需要2秒左右,这样的工作效率即便是用慢镜头回放,也足以让人目瞪口呆。& & 正所谓兵不厌诈,除了进站外,车队还会根据己方两辆赛车的前后距离进行“战术指令”,利用较慢的赛车尽可能压制后方的进攻型对手,以避免己方较快的赛车陷入缠斗。车队的监测人员还会通遥感获取赛车各部件的实时状态数据,必要时会向车手提出驾驶建议,确保赛车能够维持巅峰竞技状态。所以不难理解,有些冠军车手在领奖台上都舍不得喷完手中的香槟,而是剩下大半瓶留给自己的车队,让每一个人都分享胜利的喜悦。  当然,面对复杂的现场环境,并不是每一项策略都能达到预期,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车队往往会因此遭受观众的责骂和车手质疑,成为赛后的热点谈资。但无论如何,这都是F1的精彩之处――无论胜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第三解:极限&安全  回想一下我们乘坐游乐园的“云霄飞车”的情景,当车厢从轨道的最高处滑坠而下,紧接着进入一个又一个360度急速回旋时,急剧的重力变化会让人肾上腺素急剧飙升,甚至惊恐得大呼小叫;短短两三分钟下来,就已让不少人出现出现头晕、恶心等诸多不适了。不过相比F1赛车,这种体验不过是一道开胃小菜而已,车手们在长达两个小时的高强度角逐中,不但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精确控制好赛车,还要注意观察前后对手的动向,甚至和车队进行无线电通报车况和制定策略,无论心理和体能素质都非普通人可比。如果你有注意观察,会发现这些拥有“超级驾照”的F1车手们,个个都有着比脸还大的粗壮脖子和健硕的四肢,可以想象他们在急剧的加减速和转向的极限状态下,全身肌肉是如何在和巨大的重力加速度抗衡。& & 与极限对抗正是竞技运动的魅力之一,F1赛车当然也不例外,无论是车手还是场边的观众,都需要速度带来的激情。但在F1赛车运动的初期,人们多少还是低估了速度带来的破坏力――整个60年代到70年代初,堪称F1赛车史上的黑暗时期,那时候因赛车失控造成撞击和火灾数不胜数,而车手与观众基本都没什么防护措施可言,隔离墙毫无缓冲,再加上赛道和观众席之间也缺少足够的安全距离,任何一点闪失都足以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每当“浸血的赛车”冲过终点,本该属于胜利的荣耀在逝去的生命面前却显得苍白和沉重。为了悲剧不再重演,冠军车手斯图尔特在1973年发起F1史上的第一次“安全革命”,人们得以重新审视F1赛车运动的意义,对赛车、赛道以及车手装备都进行了安全论证和改良,力求减少事故的发生。  在那以后,赛车场边开始出现高高的铁丝网围栏、隔墙也被层层叠叠的轮胎包裹起来。对于车手来说,开放式的头盔和普通棉布缝制的服饰因为缺少足够的防护性,被全封闭头盔和防火材料制作的连体赛车服所取代。今天的F1赛车手,浑身上下都可用密不透风来形容,碳纤维头盔不但更轻,而且强度足以承受坦克的碾压;诺梅克斯材料编织而成的连体服、手套及鞋袜,可以为车手在高达800度的火焰中争取10秒以上的逃生时间……这些举措极大提高了比赛的安全性,让F1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得以缓解。  不过斯图尔特在当时并没有料到的,是越来越快的速度带来的后果。虽然大家都知道更快的速度往往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但从“破坏美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实际上是乐意看到赛场上出现一些“可以接受的事故”的,因为事故的出现会让比赛结果产生不确定性,哪怕比赛进行到最后一刻,都存在局势逆转的可能,这也是F1大奖赛精彩之处。为了提高赛车速度,诸多先进的动力和控制技术出现在F1赛车上,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碟式刹车、ABS防抱死系统、ESP稳定系统等民用技术实际上都是源自早先的F1。这些技术把赛车的速度越推越快,最终超出了人类可以控制的极限。直到1994年“车神”塞纳殒命伊莫拉赛道,人们才终于意识到放任速度的严重危害,赛车安全被再次提上议程,这便是F1史上的第二次“安全革命”。  这一次的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安全的重要性被放在了速度之上。为了限制车速,赛车上的大量的电子辅助系统被禁止,赛中添加燃油的行为被禁止,以及引擎的动力输出也被制约;除此以外,所有的F1赛道都重新进行了安全评估,那些容易导致车速过快而失控的“死亡弯角”均被撤销或整改。在被动安全性能上,赛车进一步加强了乘员舱的保护作用,车身采用一体成型的碳纤维+蜂窝铝结构,其良好溃缩性能在无数次赛道事故中验证了对车手的保护作用。针对赛场上车手所作的不安全行为,赛会也采取了更为严历的处罚措施……在种种严密的保护之下,今天的F1赛车不但是速度最快的赛车运动,事实上也是最安全的赛车运动。  一个以流血甚至付出生命为代价的运动是没有未来的,但一个绝对安全、毫无悬念的运动同样也是没有未来的。因为安全至上的原因,让很多人反映近些年的F1赛车观赏性大不如前,赛车的速度大大降低了,弯角处“轮对轮”的近战搏杀场面少了,甚至稍微下点雨,安全车就慌不迭的开出来压制全场速度。这不免让人怀念世纪之交的那段岁月,既有哈基宁左右突围、逆袭夺冠的畅快淋漓,也有舒马赫划破雨雾、贴地飞翔般的视觉震撼。F1组织者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包括迫使车手频繁进站换胎的高衰退率轮胎,以及便于高速超车的可变尾翼系统等技术。这些措施也确为比赛结果带来了一定的变数,增加了戏剧性,但似乎并没有满足人们对纯粹速度的渴望,就连车队和车手对此也颇有微词,认为过度的安全条例阻碍了他们的技术发挥,无法体现他们的应有成绩。不过这就是F1,极限与安全的博弈,就如同一个因果循环,会一直持续下去。【END】-------------------------感谢网友 JOHN1977 于37楼的错误指正,原文已修改为“不分伯仲”,谢谢!
点赞,为作者喝彩
是汽车之家用户?欢迎
编辑/撰稿人
汽车之家温馨提示您:留言中请不要恶意攻击国家、其他用户及工作人员,不要发布任何广告性质的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永久封杀违反以上规定的ID。流畅沟通、观点鲜明、善意提醒是我们推崇的良性留言氛围。
说客是汽车人的自媒体平台,我有我的主张,
每篇文章仅可“赞”两条评论,请先取消一条后再“赞”此条”
编辑/撰稿人
作者:22011作者:20588作者:3344作者:15030作者:927
一周热门作者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赛车类网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