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德里克 费舍尔·贾曼的电影《天使的对话》《爱德华二世》《塞巴斯蒂安》

纪念“优雅地被才华击中”的德里克-贾曼(组图)(2)_影音娱乐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纪念“优雅地被才华击中”的德里克-贾曼(组图)(2)
  记忆中的贾曼:这个“海盗”比玻璃更易碎
  在《德里克》中,斯温顿的叙述把看似混乱的电影片段、访问和照片结合在一起。她在1980年代第一次遇到贾曼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能和我讨论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的人,在我们初次相遇时他还带着一个相机。对于我们这些从大学或者家乡来到伦敦的年轻人而言,德里克的存在意义非凡。他是社会身份认同的反叛者,建立起全新的价值观,就像是一个海盗,带着自己的轻蔑和骄傲。他总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每一次制片会议、每一个拍摄日、每一场下午茶都让我难以忘怀。”
  此次展览展出的贾曼的绘画都十分悲伤,但它们都蕴含着破碎的价值,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整的。朱利安承认:“贾曼的绘画中有种正反感情的同存,的确很难理解。”幸好,纪录片《德里克》给出了解释,贾曼因为难以募集到拍片所需的资金,只好转向绘画去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他的电影和绘画是相辅相成的。然而,看着他用尽全力敲碎一块玻璃时的画面,他脸上哀伤的表情,让他显得比那块玻璃更脆弱不堪。
  在《德里克》的开头,斯温顿回忆贾曼曾希望和他的作品一起突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现在这不幸成了事实。“年轻一代中很少有人曾听到过德里克?贾曼的名字,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可能喜欢上贾曼的片子。最近才渐渐有人因为DVD的发行,听到一些关于贾曼作品的讨论。独立电影的发行人都上哪儿去了?不发行这样的作品,他们怎么会觉得问心无愧?”
   ◇相关链接
   关于德里克?贾曼
  德里克?贾曼1942年生于英国的一个军人家庭,他自幼热爱绘画,曾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历史和英文,又进入伦敦Slade艺术学院学习绘画。随即他不甘被传统价值体系束缚,投入到1960年代西方文化变革的浪潮中,在亚文化中寻求慰藉。1968年,他在利森画廊举行首次个人画展,同时,开始写诗。在英国著名导演肯?拉塞尔的相邀下,贾曼开始为电影做布景设计,由此点燃了他对电影的热情。贾曼很早就公开了自己同性恋者的身份。直到他1994年因艾滋病英年早逝,贾曼一直为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而斗争,也往往选择他们作为电影的主人公。
  德里克?贾曼电影作品
  1975年《塞巴斯蒂安》1977年《庆典》1979年《暴风雨》1986年《卡拉瓦乔》1987年《英伦末日》1988年《战地挽歌》1990年《花园》1991年《爱德华二世》1992年《维特根斯坦》1993年《蓝》早报记者 张悦 见习记者 程晓筠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网上超市1号店,省力省钱省时间
0门槛开店赚钱
关注我们:
返回:这个可以有
1号店官方微信
万千优惠资讯抢先收到,互动、查物流一步搞定!
Copyright(C) 1号店网上超市 ,All Rights Reserved14年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考研招生简章-考研招生计划-复习指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14年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考研招生简章-考研招生计划-复习指南
育​明​教​育​,​始​于06​,​中​国​考​研​专​业​课​第​一​品​牌​!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德里克·贾曼 Derek Jarman
······
  英国电影的天才,他生于1942年,卒于1994年。他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诗人、画家、植物学家和同性恋权利活动家。  德里克·贾曼不仅敢于面对自己的性向,同时为同性恋者寻求正义和公理,成为先锋艺术家们和年轻同性恋者们的偶像。他认为他是英国人和同性恋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事实,这两个母题也是始终纠缠他的艺术中的两个主题。贾曼曾经在英国伦敦大学的皇家学院研习艺术史,60年代中期开始以画家的身份从事艺术活动。由绘画进入电影,使得贾曼有别于传统的导演,他对情...
  英国电影的天才,他生于1942年,卒于1994年。他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诗人、画家、植物学家和同性恋权利活动家。  德里克·贾曼不仅敢于面对自己的性向,同时为同性恋者寻求正义和公理,成为先锋艺术家们和年轻同性恋者们的偶像。他认为他是英国人和同性恋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事实,这两个母题也是始终纠缠他的艺术中的两个主题。贾曼曾经在英国伦敦大学的皇家学院研习艺术史,60年代中期开始以画家的身份从事艺术活动。由绘画进入电影,使得贾曼有别于传统的导演,他对情节、故事都表现出极大的厌倦,他对电影的形式和传达的抽象思想更感兴趣。贾曼的影片始终执著于先锋实验倾向,在艺术上吸收了来自于绘画与舞台艺术的精髓,同时又将故事发生的实际场景(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与当前的现实作了许多糅合,这在《卡拉瓦乔》这部影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另外,他的一些影片如《花园》则使用MTV风格。[注:李二仕著《英国80年代四频道的电视电影》原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3期 P34]  1975年,他拍摄了第一部长片《塞巴斯蒂安》,这部电影结构松散,其中有许多男子的裸体以及男子同性恋的性爱场面。三年后,他拍摄了《庆典》,把历史引入现实,表现了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她的魔术师陪同下共游70年代朋克(Punk)的伦敦城,真实地纪录了那个时代颓废疯狂的亚文化。伦敦呈毁坏、衰败的景象,戴着墨镜的女王也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形象。贾曼还酷爱画家卡拉瓦乔,他在电影当中的光影与构图,大量地挪用了卡拉瓦乔的明暗法,还拍摄了同名电影《卡拉瓦乔》。这部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很大成功。 贾曼于1994年因病去世,他的辞世之作《蓝》是以“反电影”的极端形式出现的,片长76分钟,1993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举行了世界首映,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避开电影节而选择艺术节,本身就是对电影这个媒体的反思:我们是否能在银幕上看到你想看到的一切?贾曼否定了这种乌托邦的幻想。《蓝》没有活动的影像,或者说影像归零,银幕上只有一片蓝色。没有剪辑,没有场面调度,没有任何记号,企图让电影回到电影发明以前的状态,非常接近“观念艺术”,放弃了传统的技法和媒材,引发观众进入冥想的状态。已经双目失明的贾曼放弃了在画面上的诉说。他不想发展任何故事,也不用再去承担任何一个叙事结构,他更不想去为自己即将消失的生命寻找一个自欺的、妥协的出路,或者去营造一个虚妄的形而上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挑战了观众的窥视欲望和猎奇心态。贾曼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美学上的暴君,他不希望控制任何观众,他只对自己和自己的合作者负责。实际上是在考验我们对影像的态度,我们是否已经成为影像的奴隶。你在电影中所看到的都是影像,那么只有一片蓝色的银幕不正是对电影的真实写照吗?
······
······
第40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最近的5部作品(已上映)
······
最受好评的5部作品
······
合作2次以上的影人
······
德里克·贾曼的影迷(2274)
······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里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