栟茶高级中学有没有婴儿洗澡的地方

我爱栟茶论坛 -
我爱栟茶论坛介绍
我爱栟茶论坛是如东县栟茶镇唯一的一个地方性论坛,也是栟茶镇唯一的bbs交流论坛,目前在栟茶镇地区已经得到市民的认可,为如东栟茶市民的业余活动更添几分色彩。、
我爱栟茶论坛 -
我爱栟茶论坛隶属于栟茶网旗下,由栟茶网友自主创建的市民交流平台。
我爱栟茶论坛 -
站名:我爱栟茶论坛&栟茶网
栟茶网LOGO 我爱栟茶论坛LOGO
我爱栟茶论坛 -
栟茶论坛由22个独立版块组成,共同构建成栟茶论坛,其中包括民生、新闻、汽车、健康、母婴、信息发布、房产、影视、情感、论坛管理等版块,收到了栟茶居民的一致好评。&栟茶论坛的人气不断攀升,论坛活跃指数49%
我爱栟茶论坛 -
信任度高栟茶论坛会员对论坛版主及管理员非常的尊重和信任,论坛推出的品牌在会员心中属于版主及管理员推荐,较容易接受。从论坛多次成功组织活动和会员积极申请版主的渴望度便可体现。传播力强栟茶论坛网友聚会是安徽地区人数最多、人员档次最高的聚会群体。百人以上的大型聚会每年5、6次。40人以下的中型聚会,几乎周周都有。论坛推广的一系列品牌,是论坛网友聚会交流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栟茶论坛的传播力可见一斑。凝聚力强栟茶论坛是如东地区凝聚力最强的媒体。栟茶论坛拥有志愿者服务队、公益助学协会、论坛四大球队、10大帮派、管理团队、美食家族、洗浴桑拿队、泡吧队、棋牌协会、缘分会所、宠物救助爱心协会、业主沙龙俱乐部、消费者协会、反扒大队、公务员协会、广告人协会、律师协会等各种组织集体。各个队伍都是自己系统化的组织机构,完全服从论坛的管理。这是任何一个媒体都不能做到的,强大的凝聚力是栟茶论坛宣传品牌的优势之一。地域优势显著栟茶论坛的网友绝大部分来自南通,对宣传本地信息有良好的目的性推广优势。另外,基于论坛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组织某一主题的线下活动总能召集到数目可观的网友参与,这为商家的品牌宣传和产品推广打下良好的人气基础。人数多职业广泛年轻受教育程度高栟茶论坛自由宽松的氛围吸引着各个领域的人群,其中不乏党政机关领导、商界精英、白领人士、时尚青年等,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话题为合肥论坛带来了包罗万象的信息,同时也为商家品牌的覆盖与提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媒体平台。栟茶论坛聚集了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并以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体,年龄集中在20-45岁,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开放的一族,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极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欲望。论坛用户普便受过良好的教育,本科及专科以上的网民达到58%,学历较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素质群体在网站中具有强大的话语影响力。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品牌意识强,是商家优先占据的市场。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39:0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当前位置:
一、栟茶渊源
信息来源:admin
发布时间:
& & & & & & & &一、栟茶渊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聚沙成陆栟茶,江苏如东西北部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位于黄海之滨,与海安、东台毗连。但在几千年前,这里还是潮涨潮落的大海。斗转星移,沧海终成桑田,人们建设着美好家园。古时候,长江携带大量泥沙,日夜不停地滚滚东流,一泻千里,注入浩瀚的大海,至入海口,海水顶托,流速减缓,一部分泥沙沉积于浅海底,历经万千年,海底渐淤渐高,冲击绿洲开始出现。由于母亲河不知疲倦的围土造田,长江下游冲击平原终于生成,不断向东扩展。与此同时,古黄河带着大量泥沙流入黄海经太平洋潮流撞击朝鲜半岛和山东半岛回波南下,黄河泥沙沉淀也起了重要作用。大约距今六千年左右,长江入海口抵达镇江、扬州一带。随着长江口逐步向东推移,到了商周时期,扬(州)泰(州)渐成扬泰砂嘴(又称廖角咀),称之为扬泰岗地。据《日出南海记述》,大约从二千年左右的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771)时期起,长江入海口处大大小小的沙洲群陆续浮出水面并逐渐涨成一片卵形沙洲,这就是古扶海州。据传,这卵形沙洲原名浮海州,意为从海中浮出的沙洲,后雅称为扶海州。其位置恰在今如东县境内,大体南至如泰运河附近一线,西至丁堰、栟茶一线,东、北在范公堤内。根据《 扬州府志》记载:“秦汉时,州(泰州)东百里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州”。《后汉书·郡国志》载有:“扶海州上有草名筛,其食之如大麦,从七月稔熟。”此时,扶海州西侧与扬泰古砂咀之间有南北走向宽约10公里左右的浅海。随着扶海州的发育扩大和扬泰砂咀向大海延伸,扶海州与大陆之间的水面逐渐缩狭为古长江一条支泓。西晋时支泓缩狭成一条夹江。东晋(317—420)年间,扶海州与扬泰砂咀逐步涨接,夹江缩狭为一条西南至东北的小芹河,其位置大约在如皋东陈至海安沿口一带。此时,原浒澪、靖海地区正从小芹河口外的海中逐步涨出。东晋太元七年(382),小芹河淤塞,扶海州历经数千年不断淤涨终与大陆连为一体。由此可见,扶海州的成陆并与大陆涨接,是长江主体和黄河泥沙不断淤积共同作用的结果。据考证,栟茶、浒澪、靖海主体部分为海积平原,并有少量江积成分,多为平缓地形,少低洼沟塘,至此,栟茶地区基本成陆。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一块可以开发利用的宝地。栟茶虽然涨出了海面,但无法抵御大海潮水的侵袭,人们为了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开始筑堤拦海。从此堤内海水倒灌之苦大为减少,人们生产、生活相对稳定。
沈义明 &整理
移民聚居栟茶的成陆,为人类活动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岁月悠悠、往事如烟,先祖何时在这块土地留下足迹,先辈留下的资料微乎其微,有的仅为世代相传的口头传说而已。据传,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来栟茶的是渔民,那时扬泰岗地居民驾着独木舟,东渡宽阔浅海,来到栟茶,先采捕作业,后定居下来,生息繁衍,成为这里最早的先民。秦朝统一后,大量煮盐。西汉初年,领广陵郡(今扬州)的吴王刘濞,“招致天下亡命,东煮海水为盐”。栟茶地区迎来了第一批移民盐丁。这些烧盐人是栟茶二千多年前栟茶烧盐的先驱。随着栟茶地区发育扩展,与大陆之间的海面逐渐变狭、淤浅。各个历史时期到扬泰地区的移民,有的被官府所交逼,有的为生活所迫,星星点点来到这里定居。这时,除了渔民、盐民之外,有可能出现牧垦者---农民。他们都是栟茶的先民。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海水阻隔,交通极为不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到了东晋时,沙洲与大陆相接,栟茶被列入如皋东部版图,与临近地区的人员来往,及居民变迁越来越频繁,鲁人、扬泰地区客家人成为先民的重要来源。隋唐时期,盐业生产日益兴旺,四方民众又陆续有人来此定居。中唐发生“安史之乱”,晚唐和五代以后,北方外族入侵,中原人为逃避这些战祸,陆续迁来。到了宋代,随着范公堤的修筑,栟茶运盐河的开凿,盐业技术有所进步,农业生产力有所提高,经济有所发展,“居民以渔盐自给,不为盗贼”,也吸引了一些移民迁进。唐初贞观年间,栟茶属广陵(扬州)郡煮盐场亭,后建佑圣观(祖师观)供奉神灵,宋建法慧庵、准提庵、龙树庵、东岳庙,朝拜人数甚多。可见当时聚居移民已有一定数量。从栟茶地区口耳相传的姓氏排序中,可见到当年的迁徙的履痕踪迹。栟茶地区有十大姓,即一缪二徐三蔡四于五周六唐七沈八扬九葛十王。关于这一排列顺序,流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依照外地迁居至栟茶时代先后为序。二说是按姓氏宗族人口数量多少为序。据民国间所编《栟茶史料》载:“栟之著姓,大抵由远方迁来,最早为南宋,徐氏、缪氏是也;次为元末,蔡氏于氏是也”。一些人口较多的姓氏先民编(修)有家谱,其族内辈份排列有序,后代取名须循规蹈矩。栟茶镇徐氏有60字,转令为“邦镇省四六、千进君子重、肃廷以国夫、思甫继惟崇、永定全必正、长希守相功、道德承先祖、文章启大宗、克冒裕本茂、昭庆学元同、保世恒修广、其士自可隆。”沈氏转令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顾姓40字转令为“厚颖光川冲、上大德其甫、锦仕文艺本、谛世启夏贞、怀才用理国、登忠治寿成、维永生仁司、云良美再根。”据现存蔡氏家谱考证,蔡姓为元末明初从河南至泰州再移居栟茶。蔡氏转令为“继绍增美,秉正守法,宝大永昌。”元以后,也有因政事、兵事留居移民。如栟茶伊姓蒙古人后裔。据考证,此前栟茶之先民,以北方、中原人为主。首先,栟茶地区的居民方言,属北方语系;其次,此期间,北方、中原战事频发,难民逃跑到这块相对安定的地方,是一个好的选择;再次,栟茶地区以庄命名的地方较多,如蔡家庄、康家庄、沈家庄、吴家庄、李家庄、太平庄、单家庄、唐家庄、周家庄、万家庄、新庄、谢家庄、仁家庄、杨家庄、马庄。明初以后,有一批江南人迁居至此。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朱元璋强制实行“洪武赶散”或“阊门赶散”,先后驱使苏州阊门一带及周边百姓来东台栟茶南黄海之滨服盐役,当盐丁。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栟茶居民流传“祖先是明朝时从苏州阊门迁来”的说法。栟茶地区流传“吃酒归吃酒,不谈顾(故)长州(苏州古地名),正是 & & & &惧于朝廷的威慑力。明永乐年间(),因“燕王”造反,据传也有成批苏锡常镇宁等地居民纷纷移居此地,以躲避战乱。清至民国,由于盐业大兴,农耕发展,物产丰饶,促进了市场繁荣,商业得到发展,除从江宁、句容、扬泰、晥、鲁移民从事农、盐、渔劳动者外,又增加了商贾 成分。如来自扬州的钟姓经营盐业,如皋的周姓经营典当,来自安徽池州的姚姓经营香号,来自歙县的戴姓、当涂的包姓经营布店。还有太平天国期间章姓从江宁迁居栟茶开中药店、行医。随着土地开垦,农商繁荣,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人们逐渐转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存方式,加之自身不断繁衍,移民人口进入较快增长期。据《栟茶史料》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八月,东台县第四区在栟茶成立,合并角斜乡为四十八乡镇。其属于栟茶市原有范围者计三十八乡镇。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将四十八乡镇划并为二十四乡镇,人口约十二万余。区内每个乡镇最多者为二十保,最少者为十二保,均各立疆界,分绘地图。可见人丁兴旺,已达相当规模。2001至2002年,因长江三峡工程建设需要分别从重庆市云阳故陵镇和黄石市龙角镇迎来了20户97名移民安家落户。他们在党和政府及乡邻帮助下,克服了语言、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农业生产技术差异较大等一系列困难,艰苦创业,再建新家,较快地融入栟茶这个大家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员往来更为频繁。栟茶的客籍人主要来自外地婚嫁过来的女青年。他们中绝大数为少数民族。1982年,栟茶镇仅有蒙古族1人,2008年有蒙古、回、侗、仡佬、苗、彝、瑶、满、布依、土家、傣族142人,仅侗族就有85人。同时,一些浙、皖、鲁人氏来此或经商、或投资兴业,有的已安家落户。还有来栟从事行政、文教、卫生工作的外地定居人士。栟茶的成陆史,发展史与迁徙史紧密相连。栟茶的祖先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来自中原,有的来自浙皖鲁地区,有的来自苏南、扬泰地区。历经二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开发建设,他们互相融合,已成为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家庭,栟茶不愧是一块极具吸引力,前景无限光明的土地。 沈义明 &整理
广辟草莱古时候,人们东渡登洲迁徙聚居,无疑给扶海州栟茶地区带来了活力。栟茶的子民们辛勤耕耘,则给这片沃土注入了生机。二三千年前,栟茶的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一群群光着膀子的海夫在海滩上采捕,一个个赤身裸体的盐丁在盐灶旁烧盐。这时的沙洲,已经有了一些绿地,偶尔也有三三两两衣衫褴褛的农民垦荒耕牧。捕鱼,是栟茶人最早的生产活动。栟茶因海而生,居民当然靠海吃海。最早的时候,就有一支支由男人组成的队伍,踏着退去的潮水赶着渐远的浪头,徒步在近海沙滩上小取,踩捕海滩上文蛤,蛤子等贝类,并以小汛期为主。捕捞浅海港中鱼虾,且以大汛期为主。(农历每月2汛,每汛为大小汛期15天)。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他们制钉木船,逐步发展了渔船捕捞作业。汛复一汛,年复一年,栟茶人练就了海上寻宝敛财的好本领,传承至今。开始时,渔民捕获的海货,仅够养家糊口,待踩捞捕获技术日臻熟练,数量越来越多时,便西渡登陆,到市面上换取其他物资,以备家用。由于作业工具落后,设施简陋,加之对潮汛规律掌握不够,海滩死人事件经常发生。但为了生存,渔民们不屈不挠地与海抗争,向海索取。烧盐,是早期移民的最主要的生产活动。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盐业更是朝廷的税源。官府看中栟茶绿洲北部有潮涨潮落这一得天独厚条件,解押犯人甚至强掳民众充当盐丁,前来烧盐。初时,栟茶之地高程较低,每天都有潮汐至此。盐丁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割草聚柴,灶旁烧盐,滔滔海水被熬成晶莹的白盐。其时条件极其艰苦恶劣,盐丁们饱受劳役之苦,肌肤若古铜,在死亡线上挣扎。然而他们不愧为栟茶过去盐业的开山鼻祖。历经数千年,至今栟茶还流传着盐亭、盐场、盐灶、盐墩的说法。以五灶、六灶为地名的地方,记录着先民烧盐的印迹。耕牧,是栟茶绿洲崛起的生产活动,但它后来成为最主要经济生活来源。沙洲越涨越大,越涨越高,同时无数次雨水浇灌套洗,盐碱逐渐退去。土壤的改良,草木的生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吸引了许多农耕者开荒种地。这些农耕者或由渔民盐民转变而来,或由内地迁徙而来。他们为了生存,栖息在简陋的草棚里,带来了种子,操作着原始的农具而耕作着,只能获取很少的收成。继而发展了牛羊猪鸡等牧禽饲养。他们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然而今天的万顷良田都始于这些先民“广辟草莱”的拓荒。早期,栟茶的先民们的生产非常简陋和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随着人们劳动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农业经济缓慢地向前发展着。由于盐业是朝廷的重要税源,官府历来十分重视盐业首先获得发展,甚至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始终保持主体地位。唐初,栟茶为煎盐场亭。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栟茶亭改为栟茶场。随着时间的流逝,盐业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农业经济则上升为主体经济。为抵御海潮时对农业发展的侵袭,北宋天圣5年(1027年),范仲淹带领乡民筑范公堤,从而为农田村庄提供了屏障,增强了抗击潮灾能力,并增加了可开垦广袤土地。各地移民带来犁耕技术和镰锄钉耙等先进生产工具,还带来了优良品种,加之大片荒地开垦耕种,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宋咸淳年间(1265年至1275年),栟茶开凿了运盐河(北串场河),向西直达泰州扬州。此河开凿主观上方便了盐运,客观上更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了运盐河,再配以小型河沟渠,可以加快排咸降渍速度,排灌两便利。勤奋的先民挥镐开荒,大片盐碱荒地变成了良田。因此,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生产力水平上了新台阶。运盐河的开通,栟茶的交通运输更加方便,促进了商贸业的发展。栟茶唐初盐业已兴,随着盐渔业的发展,商品交易逐渐频繁,商业始兴。到了宋代日趋活跃,明清时代工商业则繁荣兴旺起来。尤其到了清代至民国年间,街面上前店后坊比比皆是,粮食行、木行、竹行、酒行、、花行、鸡鸭行、八鲜行、鱼行、船行、理发店、钱庄、典当、客栈、杂货店、药店、布店、衣店、染坊、茶食店、肉店、豆腐店、烧饼店、纸马店,香店等等,布满街巷。与此同时,从镇区到农村碾坊、槽坊、油坊、酱坊、粉坊、豆腐坊、手工织布业先后兴起。除此而外,小街深巷小摊小贩无处不在,农村乡间小商小贩开始活跃。清光绪、民国年间,如皋城人周子荻在东大街设福祥典当栟茶分典,后由安徽歙县人戴寿康接办永祥典当。包震录办棉布绸缎嫁妆店,缪仁昌办杂货店,掘港人开设於太记杂货店,如皋久大五祥商店开设久大五洋分号等等。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统计,栟茶镇开设店铺有154家。现代,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围垦造田、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广优良品种,科学施肥,防病治虫,机械作业。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解放前镇区北部许多地方系盐碱沙土,旧称“不毛之地”,“太阳一晒冒盐霜,大雨一到水汪汪,庄稼只长四边框,收的粮食不满缸”,现全部已改造成优质高产吨粮田。更为可喜的是,全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也有数十家。农产品交易市场更为活跃,栟茶已成为重要商品粮、商品棉、商品畜禽生产基地。
沈义明 &整理
得名探源古镇栟茶位于如东西北部,地处黄海之滨,东邻洋口镇,洋口渔港和洋口港,南依河口镇,西连海安县角斜镇,北接海安县老坝港乡,并与东台市毗邻。距县城掘港直线距离36公里,海洋铁路、栟茶运河、221省道横贯东西,225省道纵贯南北,水陆交通方便,。全镇总面积9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06.2公顷,总户数21387户,总人口60287人。栟茶之名,远不可考,且众说纷纭。各类字词典上的解释是地名,在江苏。其得名独树一帜,自唐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悠悠岁月,大浪淘沙。据传由于古代长江、海水冲击,聚沙成陆。最初人们来此捕鱼,煮盐。东晋、唐时有栟树(棕榈)、茶树各一,干高逾丈,冠大如盖,分外显目。渔人下海捕捞,海天一色,时常迷路,故皆以栟茶二树为标来去经过。继而往来者借其树荫歇脚,设摊易货,搭棚设居,凿井为市,名之栟茶。也许渔人为“赶潮水”,来回奔跑,故将看标识棕榈说成栟(奔)树。又传:海安以东有以卉姓居民为主居住的“卉家汊”,因读音相似,后雅致化为栟茶。《栟茶史料》中有此记载,唐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又云,栟茶产茶,有“茗海”之雅称,又名茶江。栟茶之地,生之颇早。绵延三千年,惜埋没于篙莱丛莽之间,在唐大历前(公元766年)北部尚系海滩,海潮日日侵袭。淮南黜陟使李承始建捍海堰,以拦海潮之袭。因海中有北沙,栟茶位于北沙之南,故名南沙。今考,古人有绝对“南沙西北东岳庙”,明代有“南沙书院”,缪氏宗祠有对联“脉传东鲁,支甲南沙”。相传,栟茶二树长大以后,渔民便开始使用栟茶之地名,可以推断,隋唐之前,先民就使用栟茶之名了。至今约1400多年历史。据《嘉庆两淮盐法志》、《中十场志》、《东台县志》等资料记载,唐时栟茶设煎盐场亭。宋元明清设栟茶场,民国初曾一度设栟茶市,后相继设栟茶行政局,栟茶区,栟茶镇,都冠以栟茶二字。栟茶地处古扶海州西北角,这块土地成陆于西周,初建于唐,发展于宋,繁荣于明清,延绵至今。自古以来,物产丰富,农桑渔盐并举,商业兴旺。古迹遍布,文教称盛,著述百卷,国之栋梁,人才辈出。明清两朝有考中状元榜眼的,考中进士、举人多名,其中进士19人,举人22人,有惊动朝野“一柱楼”诗案。今有全国政协副主席、省长、将军、著名画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博士、教授等。栟茶的水土养育了栟茶人,栟茶以其独特名字传承千余年。如今的栟茶,已建设成江海平原上的商贸旺镇,教育名镇,工业强镇,文化古镇,交通重镇,并以日益丰富的内涵,日新月异的容貌,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沈义明 &整理
建制沿革栟茶成陆后,从渔人捕鱼,盐民煮盐到农耕商工发展,历朝历代,统治者触角不断延伸,依次更迭。据《嘉庆两淮盐法志》、《中十场志》、《东台县志》、《如皋县文史资料选辑》、《如东县志》、《栟茶史料》记述如下。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全国分十道,栟茶居淮南道广陵(扬州),为煎盐场亭。据孙家玉、《明朝期振翮》记述,“初唐四杰”骆宾王因反武则天兵败曾循迹于此。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栟茶仍为淮南道广陵郡所属。宋(公元960年至公元279年),栟茶属淮南东路,为泰州栟茶场。元(公元1279年至公元1368年),栟茶属扬州路泰州栟茶场。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栟茶场直隶中书省扬州府泰州县宁海乡二十九都。栟茶场治所在地,划分为居仁坊、牙香坊、河北坊、永安坊、通济坊五坊。每坊设保正一人。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栟茶场设盐课司,建盐课司衙门(今栟茶粮库内),属泰州分司,由大使张士良、副使练叔开创建。清雍正2年(公元1724年)栟茶场属江苏布政使扬州府泰州县。六年(公元1728年)场大使改定正八品,另设撰典一人,是年海潮淹没盐课司署。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栟茶场改隶两淮通州分司。三年(公元1738年),大使李庆生在场市中重建盐课司署。十一年(1746年)大使姚德璘扩建司署。33年(1768年)泰州分县,析置扬州府东台县,栟茶场属之,其时课盐司兼理民事。据《嘉庆两淮盐法志》载,栟茶在角斜东南十八里,为东台县境,旧隶泰州分司。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改隶通州,东至丰利,西至富安,南至如皋洪零沟,北至大海。《栟茶市乡土志》载,栟茶在东台境之东南,距县 一百六十余里,系沿海中十场最大的场。东西约广六十里,南北最广处四十五里。东界丰利市,南界岔河市,西南界丁堰乡,西界李堡市,西北界富安市,北临大海。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东台县公署委任董事一人,设董事办事处,办理县委托事件,处理地方事务。十一月宣布光复,栟茶实行地方自治。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栟茶仍属东台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栟茶市公所,改代议制,选举议董两会。议事会立法,董事会执行。议事会设议长一人,副议长一人,议员29人,董事会由总董主持,另设名誉董事四人,实际权利集于总董。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袁世凯窃国,擅改国体,栟茶市废除代议制,地方事务由市公所市董包办。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春,议董两会复活,仅昙花一现。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一月一日,栟茶市行政局成立,设局长一人,下设总务、财政、建设、公安四股,各股股员一人。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八月,栟茶与角斜乡行政局合并,改称为东台县第四区区公所,辖48乡镇。同时设立镇公所,设镇长一人,事务员一人,镇丁2人。乡镇以下划分闾邻。二十五家为一闾,五家为一邻。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将四十八乡镇合并为二十四乡镇。实行保甲制,每百家为一保,每十家为一甲。1940年10月27日,新四军东进到栟茶,建立民主抗日政权。栟茶区属泰县,管十四乡镇。栟茶镇公所设镇长一人,事务员一人。沿用保甲制。1941年4月,栟茶区属泰东行署。1941年8月15日至日,日伪盘踞栟茶镇,建立伪政权。设区公所,隶属东台县第四区,乡镇设乡镇公所,继续实行保甲制。栟茶镇下辖14个保。“清乡”时期,栟茶区属伪如安特别区。日伪侵占时期抗日民主政权转入农村坚持斗争。1941年,栟茶区划为栟南区与栟北区,属东台县。1943年9月至1945年8月,栟茶区划分为栟北区和栟丰区,分属东台县和如皋县。1945年9月,栟茶北区和栟丰区合并为栟茶区属如东县。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区镇政府迁回本镇。年底废除保甲制。全镇划为翻身、民主、和平、怀诚、祝庭、鸿生、凌曹、烈士、胜利九个街。1946年11月17日,国民党军队占领栟茶镇,建立区、镇政权。属东台县第四区,恢复保甲制直至日,本镇解放,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时占时退。解放后,区、镇政府迁回栟茶镇。1950年,栟茶镇政府更名为如东县栟茶区栟茶镇人民政府。1954年,建立如东县栟茶镇人民委员会。1955年,栟茶镇由区属镇改县属镇。1956年春,镇郊农民组成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大同一社、二社、三社。1958年1月,栟茶镇九个街并为怀诚、鸿祝、凌曹三个居民委员会。1958年10月18日建立栟茶镇人民公社。下辖三个居委会和三个农业生产大队,即大同大队(大同一二三社合并),棉元大队(由于港划入),汤进大队(由德贵划入)。同年12月31日,栟茶与德贵公社合并,仍称如东县栟茶人民公社。辖棉园、大同、唐尖、汤进、姚埭、解放、新坝、五尖、南港、姜埭、新洋、太平、安舵港、洋口、范园、靖海、德贵17个生产大队及盐业、渔业大队各一个,工区一个(栟茶镇)。1959年5月,栟茶与德贵仍按原体制分别建立栟茶镇人民公社和德贵人民公社。1963年3月,棉元和汤进大队分别划归于港、德贵公社。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1月,建立栟茶镇人民武装部革命生产领导组,主持全面工作。1968年5月19日,建立栟茶镇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9月1日,复建如东县栟茶镇人民政府设镇长、副镇长各1人,同时撤消栟茶镇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95年2月,原靖海乡及原于港乡符堑、棉元两村并入栟茶镇。栟茶镇辖三元、符堑、棉元、弯河,新元、洋港、解堡、港头、向荣、姚埭、栟北、南港、港西、姜埭、姜河、十字路、五灶港、安舵港、蔡杨、太平、杨弯、灶东、六灶、姜北24个村,并辖怀诚、鸿祝、凌曹三个居委会。2000年4月,原浒澪镇及河口镇河垦村并入栟茶镇,增辖三里渡、竹园、来福桥、杨堡、浒北、陈湾、五灶、子洋、大窑、临河、马场、双新庄、单庄、河垦14个村和浒澪居委会。其间经公元1998年、1999年、2001年进行三次村(居)域区划调整设置。公元2004年怀诚、鸿祝、凌曹居委会合并为栟茶镇茗海社区。公元2008年,栟茶辖大窑、陈弯、新庄、杨堡、竹园、浒澪、兴凌、兴镇、双港、江安、兴灶、栟南、三园、三星、洋堡、港头共16个村,并辖栟茶茗海社区和浒澪、港头2个居委会。 沈义明 &整理 捍海古堤栟茶镇向北五公里处,有一道东西蜿蜒的捍海大堤-----范公堤。栟茶一段,东至黄沙洋(今小洋口),西至四十总磨担头,长15公里。行走在范公堤上,只见那树木参天,郁郁葱葱,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捍海堤古时称“皇岸”。捍海堤建筑的历史见证着栟茶镇发展的历史。唐大历年间,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为抵海潮入侵,修筑了一条海堤,时称“捍海堰”。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68年---976年),知泰州事王文佑曾增修。其后因堤身较小不固,海潮长期冲刷时常溃决,逐渐失去抵御潮水作用。每逢海潮泛滥,田户淹没,亭灶被毁。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范仲淹在东台监西溪盐仓时,看到旧堰久废不治,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便具摺给时任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早年同窗张纶,奏筑海堤,以挡海潮之侵袭。张纶一面向朝廷呈报,一面举荐范仲淹为治海领导人。天圣二年(1024年)宋仁宗按擢升范为兴化县令,并委派其主持筑堰。由于旧堤大部坍塌,加之海安线变迁,堤址需重新勘定。但在宋代勘测技术尚不发达,海岸定线十分困难。范仲淹深入实际,亲临海滩观察思考,在当地渔民的指点下,组织沿海百姓于大汛期将砻糠(稻壳粗糠)遍撒海滩。大潮涨来时,装满砻糠的渔船随潮而至,奋力播撒。砻糠随海潮涌进。潮水退去,沙滩上留下一线疏疏密密的糠线,逶迤伸向远方。这时沿线滩涂上来了许多人,在为首的指挥下,有的忙着栽脚把,有的忙着做记号,有的忙着测量,新堤址就此确定。由于修筑捍海工程浩大,风潮灾害频繁,天气寒冷(一般在冬天进行),一些民工畏难动摇,导致“兵夫惊散”。范仲淹在《宋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铭》中记述,“风雪大至,潮汹惊人,而兵夫散走,旋泞而死者百余人”。范仲淹则顶风冒雨,临阵督察。有史料称,范仲淹与同科进士滕子京“同护海堰堤之役”,与民众同甘苦,共患难。范还捐出自己的官俸补贴筑堤费用。在他的感召下,民夫复出,情绪高涨,工程进展迅速。在海滩工地上,人们冒着严寒,挖土、挑泥、打夯,人山人海,号声震天,场面热烈。天圣五年(1027年)从东台富安至栟茶场捍海堤筑成。当时堤高二丈四尺,顶宽一丈二尺,底宽五丈。长三十余里,设40总,每总有官口,为堤内外运输孔道。后人皆感范仲淹之力,故称范公堤,俗称北捍堰。清乾隆三年(1738年),栟茶场大使李庆生为了纪念范仲淹筑堤之功,在镇之南郊,旧场公署东侧建范文正公祠,俗称范公祠。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左宗棠登临范公堤勘察。堤成后,“滨海泻卤皆成良田”。据《江苏两千年洪涝旱潮灾害年表》载,在堤成百年之内,近海沿范公堤内,很少受海潮倒灌之害。范公堤的筑成是本地区大规模围海造田的开始,也可以说是栟茶成为鱼米之乡的肇始。由于范公堤“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农事、盐课两得利,不仅福泽当代,而且惠及后世。稽公堤位于范公堤南三里,俗称南捍堰,为清雍正年间所筑,形如半壁屏障。栟茶北境去海很近,如逢大汛,加之狂风暴雨,常有漫堤或决口,造成多处龙潭。每次决口,潮水如马跑,一路狂泻,所到之处一片汪洋,最远处能流到堤南40多里的岔河,危害田地,危及生命。仅有范公堤,势难捍御,故筑夹堤为防。东起小洋口,至西北部角斜界止,计筑栟茶场新堤共36里。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堤内遭暴雨大潮袭击,溺死男女大小49558口,河道总督稽成筠勘潮灾至栟,里人周尧天(从华)率众涕泣,为民请命“九尺皇岸三尺蒿,蒿子头上浪滔滔”。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稽据以奏闻,历经数载,筑成是堤。乾隆五年(1740)场大使李庆生筑堤横锁两堤之中,谓之格堤,以防范堤破堤后,海水四处漫溢。近代因范公堤不断修理加高,挡潮作用增强,加之海朝后退,稽公堤作用减弱,到解放初期已残缺不全,后因平整土地、公路建设,已荡然无存。其址现为221省道。公元1969年,如东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围海造田。在范公堤北3—4公里处,又筑一道新堤。洋北港合拢时,为抢时机,阻风潮。由当地党员、干部带头跳进海水中筑起“人墙”拦住狂风恶浪,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至此,栟茶镇一度成为县内外少有的堤内有堤、堤外有堤的海堤之乡。人们在这片肥沃富庶的土地上,安稳地劳动着、生活着。
沈义明 &整理 盐场史话 从春秋战国起,扶海洲崛起,今栟茶位于扶海洲西北部,是滨海煮盐之地。盐为人类生活必需品之一,又是官府税收的主要来源,栟茶成陆后的发展,在大多数时间内都因盐而设场。 & & & & & & & 史载,唐初(627年)盐业巳兴,这里即为煎盐场亭,盐亭(场)巳初具规模,后历经宋(960年至1279年)、元(1279年至1368年)、明洪武初年(1368年至1392年),官府在栟茶设场管理盐务兼地方事务。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栟茶场始设盐课司署(明清时称盐税为盐课),属泰州分司,设场大使管理盐务,兼理地方行政事宜,每年征收税银数千两,并建有盐课司衙门(今栟茶粮站内 )。清雍正六年(1782年)海潮漂没盐课司署,清乾隆元年(1736年)栟茶场改隶两淮通州分司,场大使李庆生重建栟茶盐课司署,乾隆三十三年(1746年),大使姚德璘 扩建盐课司署。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清王朝将盐课收入抵算庚子赔款,至此,盐税为外国人操纵,淮南盐务局驻有外国顾问,督办盐之产、运、销事宜,并到各地(栟茶)巡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缉私营两棚(相当于两个班),由殷帮带率领,驻栟茶北街准提庵,负责缉查私盐。明初至清,盐场官称为大使,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栟茶场第一任大使张士良,至清宣统年间()大使方聘三止,经查考《栟茶镇誌》500余年中,先后有70任大使。民国期间,驻有税警,专事缉查私盐,保卫盐场。1940年,新四军东进后,栟茶盐务被苏北行署二分区财经处接管。1950年建立如东县盐务管理局,属淮南盐务管理局,栟茶镇设盐务管理所于北街。解放后,县政府实行“废灶兴垦”政策,范公堤北海滩烧盐活动逐步停止。1963年,栟茶盐务管理所撤消,并入掘东农场。栟茶产盐历史久远,清代最盛,据《栟茶史科》记载,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一年内煎盐120日 。清道光、同治年间(),栟茶场每年产盐量达10万余桶。当时灰亭设555面,卤池585面,灶房240间,锅撇248口。清光绪二十四、五年间(),有灶六处,亭场166户及草荡等。清道光初年至民国年间(),扬州盐商在栟茶北街开设钟复盛盐号,并建收盐、堆盐与转运之盐包场。灶民将白盐用牛车从范公堤边沿牛车路运送到盐包场,盐商收之付款,另雇盐工拨盐上堆,通过盐包场南边运盐河,将盐运销外地。古时候,朝廷将产盐质量好、数量多、运输方便的盐场列为上场,栟茶划上场之列,据《淮扬志·盐法》所叙,淮南各场产盐方法以煎为主,淮北各场以晒为主。栟茶为淮南各场之一,海滩草源丰盛,具备煎盐条件。煎盐能克服天气影响,产量自然多,质量也好,色白味鲜,古人美其名曰“玉砂”。民国年间灶民逐渐转向农耕,出盐量大大减少,每年产盐量仅一万桶而巳,每桶定额200市斤。直至解放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煎盐即告停止。然而遗痕仍在,在栟茶桥北街东侧,三元村八组人们仍称该组为盐包场,桥北街南侧沿栟茶运河边为包场路。 沈义明整理
古今俊杰 栟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人文荟萃。明代设“南沙书院”,私塾遍布乡村,清末民国初年,重视教育,开启民智,兴办学堂,先后办起栟茶小学(初名栟茶启秀两等小学堂)、浒澪小学,栟茶初级中学,及至今日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享誉全国,古往今来,培育出一批批俊杰之才。古代闻人自隋唐开科取士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其间1400余年,栟茶究竟出了多少进士、举人,无从全面详考,现根据有关资料,按其登科年代先后辑录如下:进士金榜题名得中进士者19人,其中一甲头名状元一人,一甲二名即榜眼一人,文进士14人,武进士5人。文科进士徐邦大,字国琦,南宗绍兴辛亥年(1131年)进士,兵部尚书徐正夫之长子,因元兵南下,由苏州避战乱迁徙至栟茶。后又出任兵部尚书,于临安(杭州)去世后归葬栟茶场。 & &张孙绳,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栟茶场人,官应天府尹。张孙振,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栟茶场人,任御史。因为官不正,附炎趋势,后被谪降戍边。缪国维,字四备,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曾任国子监博士,工部主事,任温州知府时,因脾气耿直得罪巡抚,被削职归里,栟茶场人。缪昌期,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栟茶场人。因不满魏忠贤一伙阉党的倒行逆施,惨遭迫害致死。缪慧远,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栟茶人,曾任寿阳知县,为缪国维之子,状元缪彤伯父。缪彤,字歌期,号念斋,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清康熙六年(1667)考中状元。时年41岁。因其祖坟在栟茶,人称状元坟,实为缪彤中状元后,自苏州回来祭祖坟,其后人出了状元,而讹传至今。以上记述于《东台县志》,栟《缪氏家谱》。缪彤曾任翰林院修编,会试同考官,侍讲学士,辞官后创办苏州三畏书院,去世后葬于吴县。缪锦宣,字钧闻,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栟茶场人。缪继让,字虞良,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缪慧远长子,栟茶场人。缪曰藻,字子文,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殿试一甲第二名得中榜眼。栟茶场人。为缪彤长子,因父子俱中高科,被康熙皇帝视为大清盛世之象征,特作御制诗嘉奖其父子。缪曰藻曾任官洗马一职。缪昌芑,字武子,为缪彤次子。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修编。缪遵义,清乾隆二年(1737)进士,栟茶场人。缪敦仁,清乾隆四年(1739)恩科进士,栟茶场人。徐琪,号花农。祖籍浙江仁和县,幼时避兵居栟茶,清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显达后曾捐银千两作为栟茶南沙书院经费。徐琪为清末大学者俞樾门人,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为其所作。武科进士缪祚,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栟茶场人,曾任河西务守备。程安详,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祖籍安徽,栟茶场人。缪珏,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贵州守备。缪伟臣,字亮士,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栟茶场人。徐天凤,字文征,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栟茶场人,官夔州营游击。著有《入蜀志》、《八阵演义》等。举人籍贯栟茶已知中举者共22人,其中文科举人11名,武科举人11名。文科举人张襄,栟茶场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举。缪龙,栟茶场人,明隆庆年间曾任山东成山卫经历。张孙继,栟茶场人,明万历元年(1573)中举。张简,栟茶场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中举。缪垓,栟茶场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缪锦宣,栟茶场人,清康熙五年(1666)中举。徐述夔,栟茶场人,清乾隆三年(1738)中举。死后因“一柱楼”诗狱震惊全国。名入《辞海》条目。缪毓才,栟茶场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举。缪玉成,字德崇、字子嘉,栟茶场人,清道光元年(1821)中举,历任贵定,镇远,遵义知县,贵州府麻哈州知州。徐干,栟茶场人,清咸丰元年(1851)中举。徐泽,字合轩,栟茶场人。清同治三年(1864)中举,曾任江苏金山县教谕。武科举人缪士旦,栟茶场人,明天启三年(1623)中举。徐周,栟茶场人,清顺治十四年(1663)中举。冯泽,栟茶场人,清康熙五年(1666)中举。蔡苞,栟茶场人,清康熙八年(1669)中举。徐尔材,栟茶场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中举。缪涛、缪虞宾,栟茶场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中举。徐玉树,栟茶场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中举。缪鹤,栟茶场人,清嘉庆年间中举。符金鳌,栟茶场人,清道光元年(1821)中举。缪卓哉,栟茶场人,清光绪年间中举。另有于光,科考功名不详,明初曾任兰州指挥使。近代名士蔡映辰(),字少岚,号涴雪。清附贡生,初为通州儒学训守。戊戌变法(1895年)后创办栟茶启秀文社,光绪三十一年(1905)独资创办栟茶启秀两等小学堂,开启新学先河。后又在镇区和农村创办多所小学,并办师范,蚕桑传习所,热心公益事业,采购条石铺设街道,设置常盈义仓救济灾民,创设老人院,施药局,存婴局等。蔡少岚曾任栟茶市议会议长。他诗词绘画颇有造诣,著有《缘云庵诗》、《词》、国画《梅》等。徐一朋(1892---1972),原居姚家埭,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毕业于国立里尔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后赴美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26年底回国后,赴广东投身革命,东江之役失败后回栟茶,1928年2月创办新园初级小学任校长,同年9月创办栟茶初级中学任校长,后曾任东台县立中学校长,,东台县教育局长,栟茶中学校长,《滨海报》社社长,东台县县长。1940年新四军东进后,任苏北参政会参政员泰东县参议会议长,解放后任上海曙光中学校长等职。缪文功(1871---1944),字敏之,青年时代曾游学日本,1905年与蔡映辰一起宣讲兴学,曾任启秀小学校长,如皋师范教员、学鉴,江苏省立第七中学(今南通中学前身)学鉴、校长等职。1928年与徐一朋创办栟茶初级中学。任校董。缪文功善书能文,著有《小学训练法》、《小学管理法》、《二部教授法》、《徐述夔诗狱考》等。蔡观明,名达,字处晦,号尔文,也称“孤桐先生”,栟茶南乡蔡家楼人,祖父、父亲皆是秀才。22岁时任如皋《皋鸣报》主编。1917年任国立第七中学(南通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至192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任教,后去如皋创办扶轮学院,任教务主任。1929年任栟茶行政局长,1938年后日寇侵占通如,从南通回栟协助在栟茶初中增设高中部,任高中国文。同时创办国故专修学社,任社长。1941年日寇侵占栟茶,一度在乡下教书、行医。1947年,又至南通中学任教。解放后,任南通市文管会主任,江苏省文史馆馆长,南通市政协委员。蔡观明善书画、行医。著作《中国文学史》、《艺文膏馥》、《经学指律》、《音韵偶得》、《国医蠡测》等20多种。1936年主编《栟茶史料》。蔡美江()出身于栟北蔡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学习织布。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栟茶区农抗会主任,1942年任东台县总队副,东台县农抗党团书记。,1945年任东台县委副书记,1946年12月至1947年12月任泰东县委书记,滨江区委书记。在与日伪和国民党反动军队作战中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且负过伤。1948年1月任泰州专署副专员,1955年任扬州专署副专员,中共扬州地委副书记专员,1956年任江苏省治淮指挥部副总指挥,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1963年9月病逝于栟茶。康平(1922----2006)出身于栟茶镇杨堡村一户殷实的农民家庭,原名贻俊,字汉杰,资深著名国画家。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委员,美协江苏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美协名誉理事,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顾问。1942年参加革命,曾任东台县人民教育馆副馆长,扬州市人民教育馆馆长,江苏美术陈列馆首任馆长,如东县文化馆馆长,南通书画研究院院长。当今杰才李金华1943年3月出身于栟茶镇卫生巷(仁寿巷)一个市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先后就读于栟茶小学、栟茶中学、南通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研究生学历,高级审计师。自1968年,先后在西北财经学院任教,担任航空部572厂会计员、财务组长,车间专职党支部副书记,厂政治部副主任,厂党委副书记,厂长,中共陕西省委委员,陕西省经济贸易厅厅长,党组书记。1985---2008年,先后担任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审计长,中共十四届中央纪委委员,中共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国“审计风暴”的发起者,有“李铁面”“铁腕审计长“之称。徐守盛1953年1月出身于栟茶镇港头村10组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就读于新元小学,栟茶中学,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1973年4月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生产队长、大队团支部书记做起,先后在如东县委工作队,靖海公社二大队,靖海乡党委,栟茶区委,新林乡党委担任领导职务。1981年起先后在如东县担任县委常委,农委主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1991年起先后担任连云港市委副书记,市长,宿迁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2000年起,先后担任江苏省委常委、甘肃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常务副省长,2006年10月担任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中共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马鸿,解放军南京军区空军原副政委,少将军衔。周宝富,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党委常委,少将军衔。钱桂山,解放军某基地,军职研究员,大校军衔。蔡美峰栟茶镇蔡家庄人,1943年5月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任职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兼采矿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蔡美峰1962年栟茶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68年毕业后分配到国防科工委七0一研究所工作,是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火箭深弹发射装置的主要研制人。1978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澳大利亚留学,并于新南威尔市兼攻博士学位,获发明专利12项,1990年获博士学位回国。此间,曾任悉尼地区中国留学生及学者联谊总会主席。蔡美峰回国后主要从事采矿工程,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199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获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担任博导,共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24名,硕士27名。先后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是学术界公认的在采矿与岩土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享有很高的威望。曾入选英美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亚太名人录》。被英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被美传记研究所评为1994年杰出人物。并同时入选《中国科技名人库》、《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科技精英大典》、《中国发明家大辞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和《中国人物志》等人物典籍。1995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中杰,中国政法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冒荣,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丛志远,美国新泽西洲威廉帕特森大学版画系主任,博士,终身教授,旅美中国画家,版画家。缪飞,上海市瑞金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卫生人才高级职称评委。缪毅嵘,解放日报社党群政法采访部主任,高级记者,获得范长江新闻奖。沈义明 &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栟茶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