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的高考会考体育吗游泳吗?

初中的东西跟高中的东西有关系么?我初中语文学得不好,上高中用复习初中的么?我理科几乎都能满分,尤其是数学,上高中初中的有用么?英语呢?我最担心是生物,初一到初二会考,都是61分,用复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初中的东西跟高中的东西有关系么?我初中语文学得不好,上高中用复习初中的么?我理科几乎都能满分,尤其是数学,上高中初中的有用么?英语呢?我最担心是生物,初一到初二会考,都是61分,用复
初中的东西跟高中的东西有关系么?我初中语文学得不好,上高中用复习初中的么?我理科几乎都能满分,尤其是数学,上高中初中的有用么?英语呢?我最担心是生物,初一到初二会考,都是61分,用复习初中的么?
语文这个东西吧,复习复习古文的翻译和诗词吧,这些在高中很有用的,现代文的阅读还是要多多的积累,多读正经的课外书吧,其他字词句子之类上高中都会加强学习的,不用担心,好好学就行.数学能拿满分的话,你上了高中会发现数学对你非常的简单,但是千万千万不要骄傲和浮躁,因为以后会慢慢的加深.你应该对数学很有兴趣,所以我这应该是多虑了.英语的语法会在高中继续延伸和扩展,所以还是要好好看看的,如果基础不好,高中要多多努力学习了.生物我觉着你应该是不爱记定义所以才考这么烂把,高中和初中的生物重复的挺多,挺多初中的生物在高中也不会再讲了,如果单单是为了考学而学的话就不用再复习了,高中好好学就行.不喜欢记定义应该是缺乏兴趣或者压力,那就等高考的压力自然的降临吧.如果我用这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看会有用吗?因为到初中后、将所用心思都放在主科上了.这些副科就没怎么听课、结果这个学期末要会考了.担心啊.虽然平时这两个成绩都能勉强及格、但是我怕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如果我用这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看会有用吗?因为到初中后、将所用心思都放在主科上了.这些副科就没怎么听课、结果这个学期末要会考了.担心啊.虽然平时这两个成绩都能勉强及格、但是我怕
如果我用这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看会有用吗?因为到初中后、将所用心思都放在主科上了.这些副科就没怎么听课、结果这个学期末要会考了.担心啊.虽然平时这两个成绩都能勉强及格、但是我怕这两科会考的成绩、会影响我报考高中.如果我用这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看相关的知识会有用吗?
有用,很有用,会考出的都是简单题,不要太有压力,考不过去不会影响高考.
有用啊,多做几份卷子,成绩提高很快的,抓紧时间看吧。把您的孩子当成我们的孩子! - 广州龙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办学许可 教民 911
客服热线:020- 网站备案:粤ICP备号-1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如何“挂钩”
 来源: 
  高考是一个典型的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测高中生学业成绩的水平性考试,两者性质不同,很容易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难问题,其矛盾很难解决。
  多样选择应是高考改革的原则之一。在许多省区实行新课改后,对高考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招生考试的内容、形式、录取办法等许多方面都面临着更新,走向多样化。在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中,应允许各省市、高校、学生有各种不同的选择,减少行政手段和简单划一的办法。
  高考改革重大而复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处理好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到: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又进了一步。在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高考如何改革?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关系如何?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会考到学业水平考试
  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但实际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并不是新事物,其前身就是会考。
  20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高考的喜悦和兴奋开始逐渐平静下来,高中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日益显现。高考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依据,高考落榜的高中毕业生被视为人生“失败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调研的基础上,1983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中提出:“毕业考试要和升学考试分开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按基本教材命题,试行高中、初中毕业会考。”
  1986年,原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七五”期间改革规划要点》,进一步提出高中毕业考试与高校招生考试分开的初步设想。1988年,上海市和浙江省正式作为全国高中会考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试点省、市。1990年,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明确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从此,高中会考全面铺开。到1993年,当时中国大陆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实行高中会考制度。
  会考制度的建立,被看作是考试制度的重大改革。会考是以测量和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学校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水平性考试,其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招工、招干、参军的文化成绩依据。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升学考试,理论上说不作为评价高中办学水平的依据。
  当时的会考就是高中的毕业考试,也是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分为考试科和考查科,考试科分A、B、C、D四档,C及其以上为及格,会考全部通过可以领高中毕业证书并参加高考,否则高中肄业,没有资格参加高考。
  如果命题稍难的话,会考便会增加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由于各地各校水平差距较大,为了让绝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能够拿到高中文凭,会考的试题一般都不难,通过率自然很高,重点中学几乎百分之百都能一次性通过。于是,个别省对实行高中会考出现动摇,对是否有必要实行会考制度提出意见。
  200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普通高中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将普通高中会考改革的统筹决策权下放到省。于是湖北省、西藏自治区随即取消了高中毕业会考,少数省市将会考管理权下放到市、县或学校。到后来,多数省份实际上都取消了会考。
  2004年以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行,与会考一脉相承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又被提上议事日程上来,山东、海南、宁夏进入新课改,同时宣布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随后每年进入新课程实验的省(区、市)也都宣布实行统一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2008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要在高考成绩基础上逐步增加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的考查。一些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要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在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人才方面,进一步探索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选拔办法;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要进一步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可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学校组织的考试成绩相结合作为录取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日益受到重视。
  到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出台后,高中会考正式转型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或者说会考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得以重生。
  “软挂钩”还是“硬挂钩”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由国家统一要求、由省组织实施的水平性考试,反映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业修习状况和高中教学质量。它具有促进学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评价和监测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有效认证高中学历等功能。建立和完善省级统一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其成绩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入学依据和普通本科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如何作为普通本科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其成绩在高校录取中占多大的比例?
  在会考时代,会考成绩与高考是否应该挂钩、如何挂钩的问题,便已经凸显出来。只提“参考”而不限定会考成绩具体量化比例或分数,称之为“软挂钩”,如果将会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成分数与高考分数累加作为高校录取时的依据,则是“硬挂钩”。
  采用“软挂钩”,必然出现应付会考、对付高考的现象,这是过去绝大多数高中的实际状况。现在许多省规定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3年的各科学分及参与社会实践、特长等情况,都将作为高校录取参考。但因为没有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不具有操作性,实际上绝大多数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也都没有充分参考。特别是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情况下,“录取参考”基本上流于形式。
  实行“硬挂钩”,如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只占很小的比例,则不会受到重视。只要比例稍大一些,即使只占到高考分数的5%,在高考按总分录取、一分之差或许就胜过千人的情况下,也会使多数学生重视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但随之而来的是考生的压力大大增加,每一门课都变成竞争性考试,高考一次的磨难变成高中三年的磨难。
  高考是一个典型的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测高中生学业成绩的水平性考试,两者性质不同。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关系很容易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难问题,其矛盾很难解决。在这两端之间,是不是非此即彼?如何兼顾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这需要全面深入的研究。全面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可以解决学生偏科的问题,但又可能会出现学生负担加重的问题。
  还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普遍实行之后,高考科目应该考几门?减少高考科目的话,应该减少到几门?这是十分重大的问题。科目太少的话很可能造成学生进一步的偏科。因为即使高考只考一科,对那些想考上一流大学的考生而言,学习负担仍然不可能减轻下来。在高度竞争性的选拔考试中,多数考生必然会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潜能用到极限,这就像竞技体育中准备参加百米或万米赛跑与准备参加十项全能或五项全能比赛的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的艰苦程度没有多大差别一样。
  多样选择应是高考改革的原则之一。在许多省区实行新课改后,对高考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情况下,高校招生考试的内容、形式、录取办法等许多方面都面临着更新,走向多样化。在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中,应允许各省市、高校、学生有各种不同的选择,减少行政手段和简单划一的办法。
  高考关系到千百万青年学子的前途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基础教育的改革,承载着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期望,承载着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任,承载着太多的社会舆论压力。高考改革一定要在长期规划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渐进推行,才能使高考的正向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者为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徐皓]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2014浙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考试标准_会考网_3773考试网
| | | | | | | | ||
&&-&&-&&-&&-&正文-
【】【】& &&&&&& &&&&&&& &&&&& & &&【】&&&&& &&&&&&& 【】【】【】
2014浙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考试标准
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
考试性质与对象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其主要功能是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课程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考试成绩是高中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2版)(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依据的全省统一的语文课程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的对象是在本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系统中注册获得普通高中学籍的且修完语文必修课程的所有在校学生。
考试目标与要求
(一)考试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文字、语法、修辞、标点等基本语言知识,并具有实际运用的能力。
(2)具备阅读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等不同类型的文本的能力。
(3)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词句含义,能读懂浅易的古代诗文,具备古代诗歌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句。
(4)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
(二)考试要求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分别用a、b、c、d、e来表示。其含义如下: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次。能够识别重要字词读音的正误、字形的正误;能够准确记住相关的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记住古代诗文中的名句等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次。对于古今不同类型的文本,能够领会具体语境中词语、句子的确切含义,对于词语运用的正确与否及其表达效果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与解释。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次。能够对古今不同类型阅读材料中具体的语句表达进行分析,并结合平时积累的相关知识,以及接触过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联系对比,从而有效完成当下的阅读任务,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解答。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次。能够对古今不同体式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对其中的遣词用语、内在意蕴与作者情感的抒发等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评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次。能够根据试题提供的具体情境任务,采用合适的文体、恰切得体的语言进行书面写作,做到主旨明确,表达清晰。
(三)学业水平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将考生的学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依次用A、B、C、E表示。
及格及以上各等第标准如下:
测试达到合格的学生,能掌握考核范围内大部分基本的语文知识,初步具有高中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初步掌握中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一般能够读懂必修教材中现代文教读课文和与其程度相当的课外读物;能够借助注释基本读懂古代诗文教读课文;初步学会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作。
&&& 测试达到良好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考核范围内基本的语文知识,并具有高中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掌握中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阅读现代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和文学作品;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古代诗文教读课文;具有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
&&& A―优秀
&&& 测试达到优秀的学生,能系统掌握考核范围内的基本语文知识,并具有高中语文基本素养和较强的语文学科基本能力。
牢固掌握中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熟练地阅读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和文学作品,初步具有鉴赏、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古诗文教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恰当地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以及本标准规定的阅读教学基本篇目。结合本省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具体列出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见下表:
附 学业水平考试基本篇目
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基本篇目如下: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劝学(节选)/荀子
3师说/韩愈
4想北平/老舍
5赤壁赋/苏轼
6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7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8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
9六国论/苏洵
10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2荷塘月色/朱自清
13祝福/鲁迅
14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15 品质/[英]高尔斯华绥
16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庞朴
17拿来主义/鲁迅
18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9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20鸿门宴/司马迁
2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2雷雨(节选)/曹禺
23登高/杜甫
24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25虞美人/李煜
26雨霖铃/柳永
37《物种起源》绪论/[英]达尔文
28陈情表/李密
29逍遥游(节选)/庄子
30兰亭集序/王羲之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1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二)试卷结构
1.内容分布
基础知识及运用&&& 约占40%
阅读理解及赏析&&& 约占30%
写作&&&&&&&&&&&&& 约占30%
2.题型分布
客观题&&& 占60%(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
主观题&&& 占40%(其中简答题占10%,写作题占30%。)
3.难度分布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难度在0.8以上的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5~0.8的题为稍难题,难度在0.5以下的题为较难题。
容易题&&&& 约占70%
稍难题&&&& 约占20%
较难题&&&& 约占10%
(此卷仅做参考)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共18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召唤(zhào)&& 濒临(bīn)&&& 独处(chǔ)&& 恪尽职守(è)
B.唾弃(tuò)&&& 堆砌(qiè)&&& 刹那(shà)&& 惟妙惟肖(xiào)
C.焦灼(zhuó)&& 机杼(zhù)&&& 赊账(shē)&& 殒身不恤(xù)
D.角逐(jiǎo)&& 桑梓(zǐ)&&&& 纨绔(kuà)&& 凝眸远眺(móu)
2. 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A.秋风忽至,一场早霜后,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播撒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B.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渐近的,不会一蹴而就,既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时期也如此。
C.脚下那条熟悉的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象夜空里九曲的星河,给人无尽的暇想。
D.“智慧地球”的概念风糜世界,人们希望借此确立竞争优势,抢占未来发展的致高点。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 ▲&& 着晨曦。
②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 ▲&& 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③我&& ▲& &一次跟同学讲过,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可惜同学没有能够正确领会。
A.顾盼& 折射& 不只&&&&&&& &B.企盼& 放射& 不只
C.企盼& 折射& 不止& &&&&&&&D.顾盼& 放射& 不止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学生们参与“金点子”活动的热情之高、想象之奇、创意之新真是不堪设想,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
B.不少网民认为,尽管网络无疆,然而言行应有界,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势在必行。
C.文艺创作切忌远离观众孤芳自赏,音乐剧《妈妈咪呀》就因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而获得了成功。
D.某项调查显示,82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年的公务员考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公务员热”仍在持续。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庆”期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车流量增大,平均每天超过4万多辆。
&& B.垃圾邮件、木马病毒和低俗内容等三大网络危害已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
&& C.发展核电产业具备投资大的问题,核电开发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 D.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的关键,最主要的办法是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短语,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有距离才有过程,有过程才有思念。“&& ▲&& ”是因距离而叹的爱情的绝唱;“&& ▲&& ”是因距离而诵的友情的高歌;“&& ▲&& ”是因距离而生的亲情的低吟。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③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A.①③②  &&&&& B.③①②&  &&&  C.①②③  &&&& D.②③①
7.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乡愁》)
B.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C.海笑了/给我看/会游泳的鸟/会飞的鱼/会唱歌的沙滩(顾城《规避》)
D.我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8.学校要开家长会。下列是同学们写在教室黑板上的欢迎标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A.欢迎爸爸妈妈联袂来学校采风!&&&&&& B.亲爱的爸爸妈妈,您辛苦了!
C.亲,我们以优异成绩向您汇报!&&&&&& D.热烈欢迎爸爸妈妈莅临指导!
9.下列对联的内容与传统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 A.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 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元宵)&&&&& B.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 龙舟锦标,遗风犹自说三闾(端午)
&C.九九芳辰,年老又赏登高景&& 三三令节,秋深还添延寿春(重阳)
&D.千重山远,十分相思百分念&& 三秋桂子,一轮明月两地心(清明)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异态者&&&&&&&&&&&&& D.沛公居山东时
1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齐谐》者,志怪者也
12.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所贪求的土地呢?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违背劳动规律,山谷中就有不可胜数的食物。
C.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我以无人供养自己为理由,辞谢而不接受任命。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死去的人如同这东去的江水,再也不能品味人生了。
13.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拟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B.“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C.上片抒发对英雄伟业不灭的赞叹,下片借景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虽有槁暴&&&&&&&&&&&&&&&&&&&&&&& 暴:晒干。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15.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8题。
人的潜能是多元化的。因此,所谓的创新型人才也绝非仅仅是学术意义上的创新。学校教育究竟如何能够顺合人的自然禀赋来挖掘人的潜能?在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感言或传记中,我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发现,好奇心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内在因素。对每个人而言,好奇心最初本是无功利的,它不过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满足。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在与他人或社会互动过程中,好奇心可能会逐渐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学校在不同阶段,能够持续地给予这种好奇心以呵护,以智慧性的引导,所谓人的创造性潜能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开掘。
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现实,好奇心的满足对于我们大多数学生而言几近于一种奢侈。漠视人的好奇心,甚至以各种显性或潜在的强制和规训方式逐渐抹杀之的体制化教育,在单纯的知识理解或获得上或许是不坏甚至是不错的,但是,在人的各种潜能开掘及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却可能是最为失败的。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所谓的习惯和规矩养成便开始成为学校日常生活规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随着年级的递增,在目不暇接的考试、竞赛和评优体制下,学习与学生的内在精神满足渐行渐远。学生的爱好越来越偏离其自娱性的本质而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学开始带有被动性,习带有强制性,好学一旦不再出自于满足好奇心的自我愉悦,而是为了取悦于他人,求知就逐渐黯淡了其灵性和智慧之光,求技和求艺就渐趋丧失了其创意之美。在分数至上取向下,原本各有其天赋和潜能的个体,被分等、隔离和排斥,被安排在一个跑道上竞争。分数让少数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有了业绩和政绩,引发了所谓的榜样效应,也收到了所谓激发人们急起直追的竞争(模仿)效果,但是,它挫伤的却是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中国人并不缺乏智力和知识优势,甚至也不缺乏吃苦和勤奋精神,但是,匮乏的恐怕就是被早期教育所遏制的好奇心以及由其所引发的内在激情和思维的灵活性。&&&&&&
(节选自阎光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呵护人的好奇心》,有删改)
17.下列对好奇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的阐述,恰当的一项是
A.好奇心能够使学校教育顺合人的自然禀赋,并因此来挖掘出人的潜能。
B.好奇心能最大程度开掘人的创造性潜能,是获得成功的主要内在因素。
C.好奇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满足,它会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具有目的性。
D.好奇心会发展为具有功利性的探索,成为带有个体偏向的兴趣或爱好。
18.下列对当下教育现实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注重习惯和规矩等的养成教育,有利于思维的激发。
B.漠视学生的好奇心,以各种显性或潜在的强制和规训方式逐渐抹杀好奇心。
C.学生的学习带有被动性和强制性,好学是为了取悦他人,具有功利性色彩。
D.在分数至上取向下,原本各有天赋和潜能的学生被安排在一个跑道上竞争。
非选择题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6分)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4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也。(韩愈《师说》)
(2)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4)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20. 《史记》中有一句“&&&&&&&& (填人名)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此句中的“事急”即指《&&&&&&& &&&&》(填篇目名)中写到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2分)
三、简答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3题(共10分)&&&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21.指出文中“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的具体内容。(2分)
22.结合选文,说说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3分)
23.选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母亲形象,请写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5分)
四、写作题(30分)
24.以记叙或议论为主,写一篇文章,表达“从别人那里,我认识了自己”这个意思。
【注意】①题目自定。②明确文体。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18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评分说明:答案选择正确得分,不选、多选、误选均不得分。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6分)
19.(1)师之所存(2)申之以孝悌之义(3)潦倒新停浊酒杯(4)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0. 樊哙& 《鸿门宴》 (2分)
评分说明:19-20题共10分。19题4分,每空格正确得1分。20题2分,每空格正确得1分。
三、简答题(共3题,共10分)
21.具体指只要儿子能活下去。(2分)
22.感受到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理解到母亲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歉疚之情。(3分)
23.方法: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内心独白等。“结合原文简析作用”略。(5分)
评分说明:21-23题共10分。21题2分,答“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儿子不要出事”得2分;答“母亲希望‘我’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儿子能出去散心”等均得1分。22题3分,三个要点,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23题5分,“方法”答对得1分,“结合原文”恰当得1分,“简析作用”合理得2分,文字表达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四、写作题(共30分)
24.评分等级标准:
&&& 一等(30-26分)&&& 切合题意,中心明确,感情真切,内容充实,语言通畅,结构完整、逻辑严密,不少于600字。以28分为基准分。
&&& 二等(25-21分)&&& 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感情真实,内容较充实,语言通顺,结构基本完整,不少于600字。以23分为基准分。
&&& 三等(20-16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够明确,有基本内容,语言基本通顺,结构不够完整,不少于400字。以18分为基准分。
&&& 四等(15分以下)&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与命题要求完全无关;②语病极多;③字数不足400个。
评分说明:①“我”,可指作者本人,也可指泛化的“我”。②每出现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③字体工整、卷面整洁者,酌加1-3分;字迹模糊、卷面不洁者,酌减1-3分。④不拟题目者,扣2分。
上一个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会考体育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