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意拳王安平平身价?????

关注我们:
黄唇鱼300万一条俗名黄金鱼 鱼鳔价格堪比C罗身价
  2011年元月,平潭渔民捕获一条重150斤的黄唇鱼,以150万元、180万元、300万元等多次转手,图为执法人员正在测量鱼的体长。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8月17日讯
  关注理由:近日,连江县黄岐镇海建村家境贫寒、年过半百的单身汉老庄,在近海捡到一条昏死过去的黄唇鱼,重达160斤,卖得300万元,成为当地的风云人物。
  一斤黄唇鱼从二三十年前的几十元涨至数百元,到四五年前的五六千元,再到现在的两万多元,不断演绎着&疯狂&。是谁一掷百万元去购买它、消费它?它究竟贵在哪,会吸引如此多大款对它趋之若鹜?昨日,本报记者展开调查。
  家属 &外地人抱着现金来找我们买鱼&
  海建村村干部说,老庄在14日下午三四点捡到鱼,大约在15日早上将鱼卖掉,当日中午就离开家不见了。至于此人的去向,村里人猜测,可能是怕村中的&混混&到他家去借钱,也可能是怕渔政人员来调查。毕竟,黄唇鱼是国家保护动物(注:二级),卖了300万元,&一个兜里空空的人突然塞满了钱,都怕被人惦记。&村民们笑说。
  昨日,记者通过各种途径拿到老庄的手机号码,打了过去。
  &喂,你找我爸干吗?&接电话的是名年轻女子,自称是老庄的女儿。记者佯称是福州某酒楼经理,问她是否知道她爸去哪了,那条鱼卖给了谁?对方说,她爸离开黄岐了,至于鱼卖给了谁,她和她爸都不知道。&那个人是外地人,抱着现金来找我们。钱一到,他就请人把鱼搬走了&,她说,这个人她从没见过,是哪里人、做什么的此类问题她一概不问。老庄女儿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揭秘 无数鱼贩充当海鲜老板&线人&
  老庄在当地默默无名,为何一把鱼拖上岸,很快就有外地豪商来购买?
  老庄女儿称,这名神秘的外商是黄岐镇本地鱼贩牵线找来的。由此,一个珍稀海产售卖链条浮现。
  据当地渔民介绍,在连江,虽然黄唇鱼可能一年见不到一次,但这里却遍布着无数的&线人&,他们平时只是普普通通的鱼贩,一旦听到有人捕到名贵海产,就热心地帮忙联系买家,从中收取&中介费&。这些鱼贩平时就在码头不远处搞海产批发,一见到有珍稀海产,立即蜂拥而上,围着捕到大鱼的&幸运儿&七嘴八舌地推荐:&你这条鱼一斤至少卖一万!&&何止一万,交给我,我帮你卖一万五&&&
  了解到&幸运儿&的心理价位后,鱼贩们开始充当中介,利用自己的人脉网络给各地跑海鲜生意的老板打电话,有福建、广东的,最多的是浙江温州的。几分钟之内,即可了解是否出手。这时,浙粤等地的豪商,纷纷从各地乘飞机赶来,有的带着充满现金的银行卡,有的用密码箱或大袋子装着一沓沓的百元大钞,对珍稀海产现场竞价,价高者得。
  渔民老陈说,几年前,黄岐一渔民弄到一条黄唇鱼,其中一充当中介的鱼贩,打了一个电话给一个温州老板,就拿到了5万元的&中介费&。后来,有的搞海产批发的鱼贩先把黄唇鱼买下来,再转卖给外地大客商,有的转手可赚数十万元。当然,有如此实力的鱼贩很少。
  黄唇鱼流向 鱼肉被吃,鱼膘进药铺
  据黄岐镇渔民和鱼贩介绍,十几二十年前,黄唇鱼已比较昂贵,属于高档鱼类,上世纪90年代,一斤鱼从几十元、近百元涨到数百元、一两千元。在五六年前,黄唇鱼每斤大约在五六千元左右,近几年价格飞涨,从突破万元到突破两万元,有的甚至以每斤3万元的价格成交。不过,其中价格的差异,与鱼的大小、新鲜程度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黄唇鱼为何如此昂贵?福州水产专家称,黄唇鱼各个部位价值不同,最具价值的是其鱼膘。一条黄唇鱼一般都要按鱼肉、鱼肚细分卖。通常,鱼肉都会转卖给高档酒店供食客食用,一斤大约元。鱼膘和鱼头可作药材,通过层层转手,最后流入药材商和药店。&黄唇鱼的鲜胶(注:鱼膘)就是同等重量的黄金价格也难望其项背&,该水产专家说,黄唇鱼在广东一带俗名黄金鱼,所言非虚。
  据广东媒体报道,2007年4月初,广东湛江一渔民也曾捕获一条重达49公斤的黄唇鱼,随后被一酒店以58万元收购,酒店烹食了鱼肉,留下价值200万元的鱼肚不肯卖。
  黄唇鱼之所以金贵,并不是它的味道鲜美。据黄岐当地老渔民介绍,几十年前,福建浙江沿海时常会捕到黄唇鱼,这些老渔民很多都吃过黄唇鱼。其实黄唇鱼口感一般,其肉呈瓣状,较粗糙,还不如大黄鱼鲜美。据称,黄唇鱼卖出天价,是因为鱼膘等有高昂的药用价值。
  一路飙升的价格,可能致黄唇鱼灭绝
  评论人士指出,粤浙一带,有钱人多,日渐稀少的黄唇鱼算是遇上了&知音&,它的那点药用功效和种群稀少,暗合了有钱人两大愿景:一是显摆,一是健康。因此,黄唇鱼肯定还会&疯狂&下去。如果有一天,有人发明养殖技术,一网打下去全是黄唇鱼,黄唇鱼才有可能不再疯狂。
  环保专家认为,黄唇鱼的种群锐减到现在价格飙升,其实都是人为造成的。在上世纪80年代,黄唇鱼仍然是闽东沿海一带捕捞的主要对象,这种鱼仍有相当的数量。随着沿海一带工业开发带来的污染,其浅海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加之黄唇鱼具有药用价值,使得渔民疯狂捕捞,将黄唇鱼推入濒临灭绝的处境。
  如今黄唇鱼价格疯狂与濒临灭绝之间互为因果,越来越少,越来越贵;越来越贵,越捞越凶。长此以往,在价格一路飙升的同时,黄唇鱼这一物种必将被贪婪的人们推向灭绝。
责任编辑:NS095
心情分享加载中...
相关新闻: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日 中国?平潭网站欢迎您
百年梦想一朝成真 建设海峡大桥背后的故事
时间:&&来源:平潭时报&&作者:张冬梅 王光慧
字体显示:
&&&阅读:1372 次
  “在宁静的夜晚,我做了一场‘美梦’。梦见平潭大桥像一条巨大的纽带,把小山东和娘宫连接起来。”2003年,就读于平潭实验小学的吴立舒在作文《未来的平潭大桥》中描绘道,“桥上一片繁忙,桥两边的大理石上,雕刻着青龙,一共39只,代表着平潭39万人民。”
  2004年,福建交通信息增刊登载了吴立舒的这篇作文。随后,省交通厅领导专门批示:平潭大桥是平潭陆岛交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建设平潭大桥意义重大,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从此,梦想照进现实。吴立舒的海峡大桥之梦看到了曙光。
  多次无疾而终的“招亲”
  20年前,平潭人民就已经开始着手建桥的努力。1991年,平潭县开始规划建设大桥。1992年10月,在建县80周年纪念会上,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平潭海峡大桥,随后成立了平潭海峡大桥筹建委员会。
  时任平潭县县长的林文宝为这个梦想奔走疾呼,积极招商引资,邀请相关院校及科研单位进行海底地质勘测和可行性研究等多项前期工作。
  在他的努力下,1993年2月份,香港第一亚银集敏集团董事长王帝勋一行49人专程来到平潭考察投资建设大桥事宜,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在人们看来,建设大桥似乎有了转机,然而不久后却无疾而终。
  这时,大桥建设前期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福州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厦门大学海洋系、铁道部大桥局勘测设计院等单位,分别进行了平潭海峡大桥预可行性研究和桥位海底地质勘测等各项前期工作。
  同年,林文宝因病去世,倒在到未尽的大桥事业面前,然而建设大桥的梦想却没有因此而停下。
  建桥,一个始终避不开的难题便是资金的问题,当时平潭县财政收入仅4000万元左右,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1994年8月,省计委、省外经委对平潭海峡大桥进行外资项目的省内立项工作。紧接着香港怡华公司决定投资建桥,同年12月,通过公开对外招标,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和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中标为大桥的设计单位。
  然而,由于该项目只获得了省级立项,所需资金缺乏保障,且考虑到当时平潭进出岛的车流量不大,投资短期内无法回收,风险较大,就在1995年6月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的时候,香港怡华公司单方毁约,致使合作“无疾而终”。
  1998年,省政府将平潭海峡大桥作为重点招商项目,采取内资、外资合作的办法,与法国GTM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并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等完成了“预可”报告的编制。但是,法国GTM集团经过多次考察后,对平潭海峡大桥的车流量及平潭经济发展前景没有足够信心,最后也选择了退出。
  项目多次夭折并没有挡住平潭人民建桥的决心。此后,大桥筹委会委托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进行大桥“预可”报告的进一步修订,并于2001年完成。2003年省交通厅组织会议对“预可”报告修订本进行了行业内审。
  日,省计委对平潭海峡大桥项目建议书作出正式批复。这意味着平潭海峡大桥项目正式立项,平潭人离实现大桥梦又跨进了一大步。
  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
  事情的真正转机出现在2004年以后,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来平潭视察,指出要早点修好大桥。同年3月,大桥被列为福州市项目。福州市委决定由交建公司和平潭各出资一半组建平潭大桥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资金筹措,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等事宜,并专门成立了平潭海峡大桥筹建办。
  2004年12月,项目建议书和工程预可研究报告经过重新修编,由省发改委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要求审批立项。2005年3月,交通部和发改委先后委托有关单位、召集专家对平潭海峡大桥项目进行现场调研、评估论证,基本同意“预可”。在这一年的6月7日,平潭海峡大桥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同年10月20日,大桥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正式立项。得知海峡大桥获国家立项,平潭百姓在当夜自发燃放烟花炮竹以示庆贺,当晚整个县城处于欢乐的海洋中。
  在完成各项论证的基础上,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平潭海峡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过不久,交通部也批复了大桥初步设计方案,标志着工程前期工作基本结束,具备开工条件。
  “建设平潭海峡大桥是大手笔,投资额大,风险较高。这样的工程一般需要通过项目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平潭县交通局局长丁玉仁说,全县发动了干部群众和广大岚籍在外乡亲、仁人志士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募集大桥建设资金。平潭各界纷纷慷慨解囊,因海运业致富的王安平、王炎平兄弟得知家乡建桥,立即认捐1100多万元,全县社会各界为大桥捐资达6655万元。
  长期以来,每个平潭人心中都有一个大桥梦。日,这座凝聚了平潭人的梦想和期待的海峡大桥在娘宫村举行了开工典礼。
  这一天,万人空巷,无数的平潭人涌上街头,载歌载舞,用喜悦和狂欢来表达这一历史性时刻。平潭人的“万里长征”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记者王光慧 张冬梅您所在的位置: > > >
“金东庠”的前世今生
捕鱼归来,一群人迎上前准备分拣鱼虾。
肖成林对自己和渔村的未来有点困惑。
东南网8月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徐占升 实习生 林娜 施静婷 文/图)
整个平潭东庠乡孝北村,就数林君财家离海最近,只要走到窗前,或者坐在家门口,就能把渔港内外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
这个渔港叫孝北港,原本只是个海湾,现任孝北村党支部书记的林恩平1978年刚当选村委主任时,带领村民修了一条堤坝,将它和大海隔开,才形成了现在的避风港。
65岁的林君财已经很久没看到一艘渔船停在那里了,这让他有时会怀疑记忆中那个人声鼎沸的渔港是否真的存在过。
“金东庠”风光不再
在平潭,旧时有“金东庠银塘屿”的说法,足以说明这两个地方渔业的地位。
在东庠乡8个建制村中,孝北村最小,目前有户籍人口571人,因为依山傍海的地理条件,这里曾经是周边最重要的水产品集散地。“当年全乡10对双拖渔船中,有5对是孝北村人买的,那时候大大小小的渔船停在海上,真是壮观!”林君财指着渔港外面的海面,现在那里空荡荡的。当年,那些300匹马力以上的渔船从这儿开到台湾海峡,开到钓鱼岛去捕捞马鲛鱼、鲳鱼、带鱼。
在林恩平的印象里,当时全村都是渔民。“渔船都是木壳帆船,靠人划桨,但每天不管多累,也要把渔网渔船拖回家,如果不这么做,渔船可能半夜就被风浪冲走了。”林恩平说。
因此,林恩平当选村主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避风港,这被认为是孝北村走向辉煌的开始。
1984年快入冬,林君财从一个亲戚那里得知,上海渔业公司要卖一艘旧船,便找到林恩平,说服他组织村民把船买回来。最终,全村包括林恩平、林君财在内,共有32个人入股收购这条250匹马力的双拖渔船,每人出资7000元,这在当时绝对是个不小的数字。
“为了凑钱,我把集体分的小船卖了,得了500元,其余的钱向亲戚借的,其他人也大抵如此,还有人借了高利贷。”林君财回忆说。
春节的时候,林恩平带人到上海将渔船开回村子,“当时村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船,那船停在海上,如同一座小山”。
“拖网船捕鱼就是厉害,一网下去几百担,每次返航都有上万斤鱼。”林君财说,“而且不愁卖,平潭流水镇那边很多买鱼的船就在码头等着。”几个月之后,这批人成了全乡最早的万元户。
之后,这种大马力双拖渔船在孝北村不断增多,最多时达到5对,如今的福建国航远洋集团董事长王炎平当年也入股买过1对双拖渔船,后来他将渔船改成货船跑运输,最终成为航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和弟弟王炎平一样,王安平在孝北村度过了少年时代后便涉足海上运输业,如今已是天津畅明航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旗下有3家经营水路运输的子公司。
“当时村里的小青年,很多在王炎平的船上当水手。”林恩平说。
但林君财不爱多提王氏兄弟,他认为正是他们转型去做运输,抢走了渔船所需要的船长、轮机长、船员,导致孝北村捕捞业的衰落。“那时,就是在货船上做普通船员,赚的也比在渔船上多。1996年我买了1艘船,才捕捞了2个月人就走了,害得我只能把船亏本卖掉。”林君财说。
渔船卖掉后,当时为了大干一场而花费2万多元购置的2张新渔网就搁在门前的大石头上,每次林君财出门看到那个大包裹都会心有不甘。“我一直想把渔船再开起来,但是你知道现在造船贵、人工贵,海况也不如以前好。”
停在孝北港的渔船越来越少,从海坛岛那边过来买鱼的客商也渐渐不来了。孝北村成了“空壳”,很多房子除了过年过节,平时都没人住。“现在连吵架声都听不见了。”林君财摇摇头。
几年前,村里的小学被撤并,很多人举家迁到平潭城关,打零工或是进工厂。林君财的几个儿子也搬到了城关,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守着一栋三层楼房。林恩平也不在村里住,前几年他将房子卖掉,到城区买了新房。
“户口上有571人,实际上住在村里的不到100人。”林恩平说。
渔村渔民面对转型
不仅孝北村,如今拥有全乡最多渔船的东霞村,渔船数也比数年前少了很多。
曾担任村干部多年的东霞村村民林在福说,现在全村共有39条船,其中19条属于浙江人,挂靠在村民林在芳的和冠渔业公司名下,因此也归东庠乡管理。
“浙江的渔船大多在300匹马力以上,适合远洋捕捞,船上都有冷冻设备;本村的多数是灯光围网渔船,只在近海捕鱿鱼。”东庠乡渔业执法中队队长林智国告诉记者,灯光围网渔船马力一般在150匹左右,出海时需要2个小时才能到达渔场,而且得晚出早归。建造灯光围网船也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因为鱿鱼的经济价值高,可以卖得好价钱,而且捕捞时间不长,资源还算丰富。
东庠乡东风村渔民肖成林今年45岁,皮肤黝黑、体格健壮,自称是整个东庠岛最年轻的渔民。“不管是船老大、船工,还是分拣工,都找不出比我更年轻的了。”
每天,肖成林的渔船满载而归,码头上等候多时的妇女们就围上来,承担分拣鱼虾的工作。
他的渔船是东风村13条定置网渔船之一,共有4个股东,另外又雇了2个船工。“今年船工的价格涨到1万多元,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肖成林摇头说。7月15日开海,有3个四川小伙子表示愿意到船上工作,每月工资9500元,肖成林满心欢喜,结果没想到三人只出了一趟海,就打了退堂鼓,连工钱也不要了。“一张渔网600公斤重,每天都要撒网拉网,我们是习惯了,其他人未必受得了。”
和肖成林当年一起下海捕鱼的伙伴们,如今都不再捕鱼,甚至留在岛上的也没有,“有的上了运输船,有的开店了,还有出国的”。
肖成林的儿子今年17岁,马上就要到平潭城区读高中,在他看来,无论儿子以后读书成绩好不好,应该都不会再上渔船接自己的班。“我们的捕鱼技术都是上一辈教会的,但是现在后继乏人,一想到这,心里就觉得挺遗憾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在多数人的观念中,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养家糊口才是最重要的。老渔民陈道惠的儿子从运输船上最基层的杂活做起,现在已经在一艘船上担任大管,这个相当于轮机长助手的岗位,收入不错,每月将近3万元。“唯一的不好,就是要常年在外面,直到过年才能回家。”陈道惠说。
在东庠乡乡长林勇看来,东庠岛的际遇正好反映了海洋捕捞业的转型升级,传统的生产方式正在被专业化、机械化所代替。“不论是安全,还是效率,大马力钢质渔船,显然要比小马力木质渔船更具优势。我省从2011年开始引导渔民把小型或木质渔船改造为大马力钢质或玻璃钢渔船,这样既提高了渔船安全性能,也有效保护了近海资源。”
他认为,走向深海是一种发展趋势,当然并不是每个渔民、每个渔村都能适应这种转变,“专业化、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整个行业的门槛,所以必然有剩余劳动力要离开这个行业”。
就拿65岁的陈道惠来说吧,如今,他每月靠拉载游客为生,收入约2000元。“东庠岛风景不错的,每到周末,有不少人来玩儿。”
林恩平又有了新想法——将此前渔船停泊的海域打造成一个乡村旅游项目。
流水镇小庠岛与东庠乡孝北村隔了一条海峡,是当年渔民们捕鱼的必经之路,海水流速快,可以开发一些水上游乐项目,比如快艇、漂流,还可以海钓。
“到时,在家的渔民可以开办家庭旅馆,或者小饭店,总比背井离乡打工要好。”林恩平说,只是现在没有启动资金。
[ 08-02][ 07-31][ 07-30][ 07-29][ 07-29][ 07-29][ 07-29][ 07-29]
【字号 大 中 小】
大学城酷图
福建今日重点
国际国内热点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邓志祥战胜王安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