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新媒体可以成为军事理论论文1500字指导吗

论突发事件中新媒体的舆论引导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页¥1.003页¥1.0042页免费3页¥2.002页¥1.00 16页2下载券3页1下载券2页免费7页2下载券75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免费2页免费2页免费4页免费2页免费
论突发事件中新媒体的舆论引导|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新媒体失范与规制论-宫承波 刘姝 李文贤-信息与传播理论-文轩网
定  价 : ¥38.00
文 轩 价 : ¥29.30 (7.7折)
配 送 至 :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
中国 四川省 成都市 请选择
作  者 :
所属分类 :
购买数量 :
件 此商品已售出0本
服  务 : 由"文轩网"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购买最佳搭配 定 价:¥38.00 文轩价:¥29.30
¥29.30 (7.7折)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开 本:16开 页 数:307 印刷时间: 字 数:315.00千字 装 帧:平装 语  种:中文 版 次:1 印 次:1 I S B N:9
重磅推荐 文艺小说 少儿童书 经管励志 居家生活 科技考试
¥42.00¥60.00
¥64.00¥80.00
¥133.20¥180.00
¥31.50¥42.00
¥22.70¥32.00
¥24.70¥38.00
¥59.50¥85.00
¥22.60¥34.80
¥17.30¥29.80
¥62.40¥78.00
¥20.20¥32.00
¥56.90¥79.00
¥29.60¥39.50
¥20.80¥32.00
¥17.90¥29.80
¥64.20¥94.40
¥23.00¥32.80
¥17.50¥25.00
¥25.50¥39.80
¥22.60¥32.80
¥27.40¥45.00
¥18.20¥25.00
¥25.20¥35.00
¥28.80¥39.50
¥544.00¥680.00
¥68.20¥96.00
¥9.00¥12.50
¥27.90¥39.80
¥7.20¥10.00
¥8.60¥12.00
¥11.20¥16.00
¥12.80¥22.00
¥61.60¥88.00
¥9.80¥15.00
¥22.00¥35.00
¥31.50¥59.40
¥57.20¥88.00
¥54.50¥79.00
¥30.20¥42.00
¥41.90¥59.80
¥19.40¥29.80
¥25.90¥36.00
¥18.20¥28.00
¥16.20¥25.00
¥19.40¥29.80
¥20.20¥32.00
¥34.30¥49.00
¥27.50¥39.80
¥34.90¥49.80
¥28.70¥39.80
¥34.90¥49.80
¥6.90¥10.00
¥11.50¥16.00
¥26.60¥38.00
¥23.20¥38.00
¥27.90¥39.80
¥35.90¥49.80
¥24.50¥35.00
¥27.90¥39.80
¥47.60¥68.00
¥18.10¥25.80
¥36.90¥49.90
¥15.20¥23.80
¥56.20¥76.00
¥4.90¥6.80
¥12.40¥18.00
¥27.10¥39.80
¥7.10¥10.00
¥14.10¥19.80
¥17.40¥24.80
¥23.70¥32.00
¥35.30¥49.00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2亿人,普及率达31.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阿民数量较2009年年底增长3600万人,而宽带网民规模则达到了3.6亿,占网民总数的98.1%,较2009年年底上升了3.8个百分点。①回顾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到成为拥有全世界最为庞大用户群的大众媒体,仅用了短短十余年的时间,虽有些跌宕,却也有惊无险。1994年3月,中国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联网工作。然而,上网还只是官方的权利。直到1995年5月,张树新创立第一间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普通民众才开始有机会进入互联网。而真正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则是在1997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因此,1997年常常被人们称为中国的“互联网元年”。2001年,全球互联网业经历了泡沫破灭的洗礼,中国也未能幸免。2005年,也就是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第四年,风险投资家们重新携巨资进入中国互联网业,这一年,中国的网民数量突破一亿大关。
隐藏全部&& 宫承波(1966-),男,山东章丘市人。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后曾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致力于传媒理论、媒体创意及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任媒体创意专业委员会主任、媒体创意研究中心主任。 刘姝(1985-),女,湖北武汉市人,先后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媒体创意专业和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有参著《新媒体概论》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李文贤(1989-),女,河南郑州市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媒体创意专业2007级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隐藏全部&&总论篇第一章 新媒体失范概说/3第一节 关于新媒体/3第二节 关于新媒体失范/6第二章 网络媒体的管理与规制/16第一节 国外对网络媒体的管理与规制/16第二节 我国对网络媒体的管理与规制/25第三章 手机媒体的管理与规制/34第一节 国外对手机媒体的管理与规制/35第二节 我国对手机媒体的管理与规制/39网络媒体篇第四章 网络信息安全/47第一节 计算机病毒与黑客/47第二节 国家网络信息安全/59第三节 个人网络信息安全/67第四节 网络信息安全的治理/71第五章 网络信息污染/74第一节 网络淫秽色情信息/74第二节 网络垃圾信息/84第三节 网络信息污染的防治/93第六章 网络信息失实/97第一节 网络信息失实概说/97第二节 网络虚假新闻/99第三节 网络谣言/104第四节 网络诈骗/105第七章 网络财产安全/110第一节 网络财产安全概说/110第二节 网络虚拟财产/114第三节 网络隐性财产/117第四节 网络财产安全的防治/118第八章 网络传播侵权(一):知识产权/122第一节 网络传播中的工业产权/123第二节 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131第九章 网络传播侵权(二):人格权/142第一节 网络传播中的名誉权/143第二节 网络传播中的隐私权/147第三节 网络传播中的姓名权、肖像权/151第四节 人肉搜索/154第五节 网络传播侵犯人格权的防治/160第十章 网络舆论失范/164第一节 网络舆论概说/164第二节 网络舆论与社会监督/169第三节 网络舆论的失范/173第四节 网络舆论的引导与规制/179第十一章 网络文化安全/182第一节 网络文化霸权/182第二节 数字鸿沟/193第十二章 网络对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198第一节 网络成瘾综合征/198第二节 信息过载与思维简化/201第三节 自由主义与自我意识/202第四节 情感的匮乏与迷失/204第五节 对人格发展消极影响的防治/205……手机媒体篇
隐藏全部&& 第五,政府监管缺位也是网络负面效应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原因。对网络媒体的负面传播屡禁不止除了网络自身的特征外,还有政府监管不力的原因。我国传统媒体采取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其管理是依据主流价值标准进行控制与引导,通过政府颁布法规与行政管理,把各种传播活动纳入预定轨道,并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和制裁。而网络媒体的多元化、个性化、扁平化,使传播活动呈现出多主体、多纬度、多层次的复杂情形,网络管理的对象越来越模糊,因此,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权力控制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三、评判新媒体失范行为的标准 根据新媒体失范的定义,评判新媒体失范行为需要一套完整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具体的道德与法律标准。因此,根据怎样的标准判定新媒体失范行为,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 有研究者指出,当前判别网络伦理道德失范主要有三种分析思想①: 第一种“推及论”,认为要判定网络行为失范,可以将社会生活中已有的社会规范及相应标准,从网下社会直接推及到网上社会,并按照现实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判定标准,来衡量某些行为活动是否属于失范行为。这一理论的前提在于,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背后的实体是一个个现实社会中的人,这些人将现实社会的交往模式、价值观体系带人到网络社会中,进而产生网络行为。“推及论”是目前人们认定网络媒体是否失范的主要标准。 ……
隐藏全部&&
好评 中评 差评 天猫评论
文轩网作为纸质出版物网络销售平台,所售图书均为全新正版,请放心购买。
文轩网图书/音像单笔订单满38元免运费(内蒙古、青海、海南、新疆、西藏、宁夏及海外地区除外)。未满38元全国运费5元/单。
与文轩网合作的物流公司有:申通/圆通/CCES/港中能达/邮政经济快递/邮政平邮等。(发货系统自动匹配,暂时无法指定快递)
没有解决您的问题?
暂无提问,您可以咨询我们,我们会在一个工作日内响应~联系我们:
代写电话:158-
代发教育论文
代写教育论文
##textarea onfocus="h_con()" onblur="s_con()" name="content2" id="content2" onkeyup="checkLen(this,200)">##/textarea>
还可输入字符200(限制字符200)
您的姓名:
您的邮箱:
您的电话: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德育创新研究
通过不断地探讨,我逐渐理清了思路并确定了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
&&&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时髦的名词之一。新媒体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的重要的传播手段,因其与传统媒体的巨大差别,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虚拟与现实共存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也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如何在伴随新媒体而来的信息化、全球化的现代境遇中,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课题。
一、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对象
&&& 本文以&新媒体视阂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为研究对象,&视闽&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能产生视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二是指视野,即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①本文中的&视阂&是指其其次种含义。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包含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子对象:&新媒体&、&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下面对核心概念加以说明和解释。
&&& 首先,对&新媒体&概念进行分析。&&新媒体&概念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在计划书中把把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这是人们首先次使用&新媒体&这个词。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 Rostow )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且这个趋势在不久以后扩展到了全世界。&②近几年新媒体一词被广泛使用。随着数字技术的运用,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人们需要用一个概念统称这些新兴的媒体。由于新媒介带来的新的传播生态环境的革命性的变化,传播学也需要一个新概念以推进传播学的发展。
&&& 但是,目前世界上对新媒体的定义却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各机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加以定义。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①中央电视台海外新闻部杨继红通过调研,在《谁是新媒体》一书中(2008 )中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可分为:&传承论、相对论、凡数字论、互联论、媒体定义回归论、规模论、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②杨继红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新媒体定义为:&基于数字基础的非线性传播的能够实现交互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传播方式和交互传播的组织机构。从而给出了新媒体的&三维定义&。&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中认为,对于新媒体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狭义新媒体仅指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主要包括被成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以电脑为终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第五媒体的移动网络(以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为终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信网络增值服务等传播媒介形式),这两种新媒体又可被统称为网络媒体。广义的新媒体则包括大量的新兴媒体,指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以及和新媒体融合而产生或发展出来的新媒体形式,例如电子书、电子纸、数字报、IPTV等。④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分析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建议对策,构建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有效模式,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运用新媒体创新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高校道德教育理论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法,有计划地建立大学生德育网站、博客、手机短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拓展德育时空,尤其拓展新媒体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最终形成如何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分析报告。
&&& 开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 首先,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是数字化时代的现实需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的紧密结合,伴随着3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的普及使博客、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手机报、手机短信等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媒体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已成为除了物理空间之外的、大学生重要的其次生活空间,大学生在这个生活空间中所面对的世界不是一个由原子所构成的物理世界,而是由没有颜色、质量和长度的比特(bit,信息的最小单位)所组成的信息世界。现时代的大学生既生存在现实社会中,也生存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社会中,这两种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而引起了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日益发达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价值观念、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使大学生增强了民主、参与意识,另一方面也对其道德自律、道德判断等提出了挑战。因此,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研究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问题,才能指导和促进高校道德教育与时俱进,掌握运用新媒体加强道德教育的规律,提高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
&&& 其次,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是应对新媒体对道德教育挑战与机遇的迫切需要。新媒体给大学生道德教育既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带来了机遇。挑战体现在以下几点:大学生道德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受到新媒体信息内容多元化的挑战,针对现实物理空间的教育工作不能解决新媒体传播中虚拟生存空间的问题,教育内容偏重思想理论不能满足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的伦理、心理需求,教育方法以单向灌输式为主,与大学生网上活动的主体交互式产生冲突,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的挑战,教育队伍的现代化素质较低不能适应高科技时代培养人才的需求,新媒体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带来挑战,新媒体对我国现有的网络建设与管理的挑战。新媒体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的机遇体现在:运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的模式与渠道多,运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强、速度快,运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的信息内容的传播更为频繁,运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的合力优势明显,运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仍然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积极影响,新媒体传播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育,为我国传统道德实现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转型创造了条件。因此,要积极迎接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机遇和挑战,促进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本论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 最后,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是丰富和深化高校道德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伴随着博客、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了双重影响,对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提出了新要求。过去关于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比较多,从新媒体维度关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研究比较少。本课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分析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将目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投放到新媒体环境中进行反思与重建,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创新的路径,构建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模式,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本论题是一种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道德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意在从理论上构建一种细致清楚的、操作性强的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因而具有可实践的理论价值。本论题运用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对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伦理变迁与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交叉研究分析,从而在理论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
二、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历史和现状
&&&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新媒体的研究、网络德育研究、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络化环境下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研究等几个方面,并取得一定成果。具体如下:
&&& 国内新媒体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期、初步发展期、兴盛发展期、突破发展期四个阶段。
&&& 萌芽发展期:1996年&1998年。我国对新媒体的研究是在前期网络研究基础上展开的。我国关于互联网的研究开始于1996年,这个时期的研究多是计算机领域的技术研究,并没有广泛扩展到其它领域。
&&& 初步发展期:1999年&2002年。1999年&2001年期间已有一部分研究者将网络研究的视线从单一的技术转移到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方面。新闻传播类的期刊相继开辟网络研究的专栏,如《新闻记者》在2000年开辟&网络新闻圈&专栏,《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在之后分别开辟&网络时代&夕、&网络传播研究&专栏。同时一些专著成果也渐渐出现,2001年《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新闻新闻传播概论》、熊澄宇的《新媒体与创新思维》(2001)等教材和著作相继问世。
&&& 兴盛发展期:2003年&2005年。2001年起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己经进入快速递增阶段,2003年我国关于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已经涉及技术、内容、受众、传播效果、媒介经营管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领域。2005年,彭兰教授出版的《中国网络媒体的首先个十年》将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归纳。
&&& 突破发展期:2006年至今。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先前的&网络媒体&已经不能涵盖新兴出现的各种传媒现象,&第五媒体&、&数字媒体&、&新型媒体&等名词出现,而&新媒体&逐渐成为最具囊括性一种说法。新媒体研究从先前单一的网络媒体研究向全面的新媒体研究突破。主要成果有蒋宏、徐剑的《新媒体导论》(2006),杨继红的《新媒体生存》(2008),杨继红的& 《谁是新媒体》(2008),石磊的《新媒体概论》(2009),陆小华的《新媒体观》(2008)等。
&&& (二)国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goldmark),首先次使用&新媒体&这个词。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 E. 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使得&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逐步扩展至全世界。
&&& 最早把媒介这个概念引入有关传播学的是麦克卢汉,1964年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在传播学讨论中使用了媒介的概念。而麦克卢汉在《媒介即信息》中,提出了媒介即信息,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
&&&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出版了《数字化生存》一书,提出计算不在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为我们描绘了建立在高科技之上的数字化时代,贯穿此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比特,作为&信息社会的DNA &,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为全世界研究网络以及后来的新媒体打开了大门。
&&& 1996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在《信息时代三部曲》之首先卷《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对&新媒体与受众的分殊化&进行了论述,引用了弗朗索瓦&萨巴(Francoise Sabbah)于1985年在最早针对媒体新趋势作出评估的佳作之一中所论:&新媒体已不再是传统定义下的大众媒体:传送有限的信息给同质的视听大众。由于信息与来源的多样性,观众本身变得更会选择。目标观众群倾向于选择信息,因而强化了多区隔化,促进了传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个人关系&。①曼纽尔&卡斯特提出,&由于媒体的多样性,以及有可能锁定特殊观众群,我们可以说在新媒体系统里,信息即媒介,亦即信息的特性会塑造媒介的特质。&②
&&& 国外没有网络德育的概念,也没有专门此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曼纽尔&卡斯特的信息三部曲之一《网络社会的崛起》、马克&波斯特的《其次媒介时代》和《信息方式》、尼葛洛庞帝的& 《数字化生存》等,国外关于现代网络的研究,从三个相互联系的角度展开。一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关注网络上的社会交往行为,二是从政治、法律的角度,关注现代网络对现有社会规范体系的影响和改造,三是从与传统媒介相参照的角度,关注现代网络对信息传播活动带来的变化及其特点。但这三个角度并不是完全割裂,如果从最终指向来说,他们关注的则都是现代网络对于现实社会过程的影响。对我们理解网络德育的意义会有一些启发作用。
三、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及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性,构建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模式,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指导高校和社会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
&&& 本研究整体上遵循从实然到应然的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借鉴西方伦理学、公民社会理论的有益因素,运用传播学有关理论,围绕新媒体的特点、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来分析问题,力求从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的指导理念、模式、内容、方法途径、队伍、环境、评价等方面提出系统优化的建议对策。
&&&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中将立足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经验,力争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确保研究成果针对性强,具可操作性,有实效。
&&& (二)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是研究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来确定,新媒体视阂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是一个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结合较紧密的课题,因此,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既注重了对德育理论的探讨,也注重了从实践工作中汲取经验,因而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 首先,运用文献法对新媒体及道德教育经典理论进行学习,从中梳理出研究脉络,确立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 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多元统计方法等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的道德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 再者,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伦理学、传播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 最后,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建立德育网站、德育博客、手机短信教育平台等方式,从中探索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 (三)创新之处
&&& 研究的创新必须奠定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在新媒体视阂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方面的思索,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
&&& 首先,围绕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来分析问题,在分析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提出有创新价值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系统优化的对策。
&&& 其次,运用传播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对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交叉研究分析,从而在理论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 再者,遵循从实然到应然的思路,围绕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建立包含问题、原因、指导理念、模式、内容、方法途径、队伍、环境、评价等内容为主体的完整体系,力求从整体上解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问题。
  最后,从传播学视角,引入传播学理论,分析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及其对公民社会转型的促进,提出塑造现代公民伦理人格的构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现代社会的德性,并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伦理实现现代转型的构想。
第一章 新媒体的产生、发展.....................................&42-69
一、新媒体的产生...........................&42-49
(一) 传统大众传媒的历.................&43-46
(二) 新媒体产生的.............................&46-47
(三) 新媒体的发......................47-49
二、当前新媒体的...................&49-57
(一) 网络媒体&.....................49-54
(二) 手机媒体&.......................54-56
(三) 数字电视媒体&.......................56-57
三、新媒体传播的特征........................&57-62
(一) 去中心化的交互....................&58-59
(二) 高度的自主性和........................&59
(三) 全球化的共享性和..................&59-60
(四) 个性化与受众的....................&60
(五) 回归并造就新........................&60-61
(六) 信息内容的海量...............&61-62
(七) 多媒体与超文本....................&62
四、新媒体的主...........................&62-69
(一) 传播大众文化,展现真....................&62-64
(二) 引起交往方式和社.....................64-65
(三) 建构公共领域,推.....................&65-67
(四) 影响社会舆论...................................&67-69
第二章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69-84
一、道德教育创新是其应对新媒体.................&69-77
(一)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69-74
(二)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74-77
二、道德教育创新是新媒体环境...........................-78
三、道德教育创新是新媒体环........................78-81
(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79
(二) 新媒体为大学生全面..........................&79-80
(三) 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创新...................80-81
四、道德教育创新是新媒.................&81-84
(一) 新媒体与道德教育现代.......................&81-82
(二)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82-84
第三章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84-93
一、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84-88
(一) 虚拟空间道德教育与现.......................&84
(二) 虚拟空间道德教育的内容.........................&84-85
(三) 运用新媒体进行道德教....................&85
(四) 运用新媒体进行道德教育的...................&85-86
(五)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的合........................&86-87
(六)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87
(七) 新媒体自身的环境..................87-88
二、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88-93
............................................................
&&& 关于新媒体视阂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问题,近几年受到德育界学者和德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围绕此问题形成了一些优秀的论文和著作。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确定以此为博士论文题目,并围绕此问题成功申报了两个课题,分别是2009年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问题研究》,2011年教育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专项课题《新媒体视域中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 通过不断地探讨,我逐渐理清了思路并确定了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及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性,构建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模式;研究整体上遵循从实然到应然的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借鉴西方伦理学、公民社会理论的有益因素,运用传播学有关理论,围绕新媒体的特点、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来分析问题,从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道德教育的指导理念、模式、内容、方法途径、队伍、环境、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系统优化的建议对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立足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的实际情况,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多元统计方法、实证研究法,借鉴国内外经验,力求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确保研究成果针对性强,具可操作性,有实效。
&&& 通过研究和探讨,认为在新媒体创设的虚拟与现实共存、多元化的环境下,应从以下几方面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创新道德教育指导理念,树立整体育人、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整体发展趋向相一致、道德教育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一致的理念;应根据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建立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与新媒体相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应注重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伦理道德和道德选择教育,提升学生整体道德能力和水平;应注重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形式的创新,运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创新自主性、参与式、选择性、主体间性、嵌入式等新的德育形式;应注重大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创新,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建构、现代伦理规范建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发挥媒体的道德教育功能;应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加强新媒体管理、新媒体舆论引导、高校德育三支队伍的建设;应着力做好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实现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在新媒体时代的现代转化,优化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健全新媒体管理监控机制,优化新媒体环境,加强校园网管理和建设,优化校内德育环境;应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建立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四级联动与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政府对道德教育的奖惩机制。
&&& 本研究成果有助于宣传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其师生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具体工作中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实际效果,并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水平所限,对一些问题的理论探讨还不够深入,如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机制、社会参与新媒体管理机制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我今后将继续在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求有新的突破,力争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 赵丽华. 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 现代情报. 2011(03)
[2] 高宏存. 比较视野下网络新媒体管理机制探索[J]. 行政管理改革. 2010(12)
[3] 赵敏,王瑞.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德性建构[J]. 当代教育科学. 2010(23)
[4] 周静.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紧迫性与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改革[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5] 刘笑菊. 浅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伦理维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26)
[6] 李蓉. 传播学视野中的网络生态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7] 尹韵公,刘瑞生. 新媒体发展的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2009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与前沿问题[J]. 中国报业. 2010(08)
[8] 吕耀怀. 从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然[J]. 道德与文明. 2010(04)
[9] 郭刚. 社会伦理化向度之探&&由&德性&而&德行&的新视角[J]. 道德与文明. 2010(04)
[10] 王力尘. 加强大学生思政博客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07)
&(责任编辑:gufeng)
------分隔线----------------------------
教育论文网联系方式
本文是德育教育论文,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的厘定...
本文是德语教育论文,节制美德的概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流变的...
本文是德育教育论文,本论文通过对韩国初中道德教育的背景、...
本文是德育教育论文,敬老美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敬老美德...
本文是德育教育论文,通过对周边的兄弟学校的典型教育现状进...
本文是德育教育论文,领导干部权力道德观教育对于领导干部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