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绘画的方式将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绘画作品的智力,身心发展描绘

小学生绘画分析与辅导_精神分析佛洛依德-爱微帮
&& &&& 小学生绘画分析与辅导
本章提要第一节 绘画辅导及其意义第二节 小学生绘画辅导的一般问题第三节 小学生绘画辅导的实施小结专栏理解反思探索阅读导航本章提要  绘画辅导是艺术辅导的一种形式,有自己的特点和功效  绘画是小学生的重要语言,绘画辅导是适合小学生的一种有效的辅导形式  学生绘画是他个人内心世界的呈现,通过绘画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  绘画辅导在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如果让你用一种视觉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最淋漓酣畅的可能就是绘画了。  在对人类各种原始文化遗址的考察中,发现一些岩壁上的画和彩陶上的纹,它们可能是人类最早留下的表达情感、观念及其思维方式的符号。当人类普遍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和与他人沟通时,绘画便成为一种艺术样式,表达着人类的感受和体验。和语言所不同的是,绘画不是通过人们约定俗成的、固定的符号系统,尽可能清楚地用概念来表征说话者的意识,以让所有人明白;而是借助线条、色彩、形状及其结构,呈现出绘画者带有灵性的内心世界。一幅画,也许很难读懂,因为绘画和绘画人的情感世界乃至潜意识是相通的,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但这正是绘画的魅力所在,如果我们尽可能去感受和理解一幅画,就可能更加接近绘画者的主观世界。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达成对来访者主观世界的了解和理解,绘画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就凸现出来了。辅导中的许多时候,借助绘画,可以起到说话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充分表达出来访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他们的生活状态、情绪和冲突……第一节 绘画辅导及其意义    越来越多的辅导专业人员发现,传统的面对面的会谈方式,不适合辅导者和儿童的互动;但通过游戏和绘画方式去和儿童互动,不但容易接近儿童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对儿童困扰的减轻或解决具有良好的效果。(S.T.Dennjson&c.M.Knight著.陈庆福总校阅.儿童游戏治疗活动.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Ⅻ)一、绘画辅导及其由来  (一)艺术辅导和绘画辅导  绘画辅导是艺术辅导中的一种主要形式。艺术辅导就是以来访者的艺术作品作为心理辅导的主要媒介和工具,帮助来访者在内外环境中找到和谐关系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根据艺术辅导中借助的媒介和工具的形式,可将艺术辅导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艺术辅导以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等为辅导的媒介和工具;广义的艺术辅导除此之外,还包括音乐、舞蹈、诗歌和戏剧等。  绘画辅导就是帮助来访者借助绘画这一工具,利用绘画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分析来了解来访者,并促成他们对自己内外关系的醒悟,借助绘画创作来达成来访者良好的心理调节及有意义的改变的心理辅导模式。  作为主要媒介和工具,绘画在心理辅导中主要有两大作用。  1、绘画是理解来访者和建立辅导关系的媒介  绘画可以反映出作画者的内心世界,是他们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从对绘画作品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作画者投射其中的潜在需要、情绪、冲突、生活状态、期待和希望等等,从而达成对作画者内心世界的了解和理解。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还可以借助绘画对作画者的人格结构、个人与社会问题等做出评估。  艺术本身就能传达出人的非理性一面,而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绘画,更加有利于情感和无法用语言建构的个人内心世界的呈现。辅导中,绘画更容易让我们明白来访者的自我情绪和感受、生命中个人角色的概念及与人和事的关系。所以,许多熟悉绘画分析的辅导者,会将绘画作为了解来访者的一个辅助工具。  在绘画过程中,来访者不需要面对辅导者而投入一种创作过程,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自我防卫降到最低程度。辅导过程中,辅导者鼓励来访者作画,会使他们感受到一种自由、开放和安全,对相互尊重和信赖的辅导关系的建立是大有裨益的。  2、绘画是具有辅导效能的工具(1)由于绘画有助于辅导者对来访者的了解和问题的评估,可以使辅导者采取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回应或干预。(2)绘画语言的形象性、模糊性和非理性化等特点,可以让来访者更容易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表达出来,而且不至于伤害他人,具有情绪宣泄的作用;另外,辅导中的绘画过程是自发的、自由的,也是可以自控的,即使来访者不是出于情绪宣泄,也可以使来访者的情绪上的冲突或困扰得到缓和。所以,绘画本身具有调节心身的作用。(3)绘画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具有自我反省性,使得个人的意念和情感得到统整,提高来访者对自己和现实关系的认知水平,增强其自我了解和自我成长;绘画作品和作者本身的一些联想,可以帮助来访者维持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和谐一致性;绘画中,来访者可以直接经历和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也是一种创造潜能的释放,有助于来访者自我接纳和自信的提高;另外,在团体的绘画辅导中,鼓励成员的表达、参与和合作,可以增强成员间的互动以及团体凝聚力。所以,绘画可以成为促成来访者改变和成长的工具。  (二)绘画辅导的由来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绘画的发展及作用。1887年,绘画评论家里希(C.Ricci)第一次出版了儿童绘画的书,探讨了儿童绘画的心理学意义。20世纪初,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儿童美术教育家对儿童心理成长和绘画发展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调查。随着实验心理学的盛行,一些研究者感兴趣于儿童绘画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逐渐形成了运用儿童画进行的心理测验,如1926年古迪纳夫(F.Goodenougf)首创用于儿童智力评定的“画人测验”。  1928年,弗洛伊德发现幼儿绘画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他从绘画对意像(image)和心像(mental image)的象征性来探索病人的潜意识问题。同时期的荣格(C.Jung)对儿童绘画赋予集体潜意识的意义。对于儿童画和原始人画中的那种充满一般性特征和未经改变的形状的现象,他用梵语中的“曼荼罗”来表示(见本章专栏)。他在辅导中鼓励病人通过绘画过程,将内心的情绪和感受表达出来。弗洛伊德和荣格对绘画中的潜意识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带动了20世纪20~40年代艺术治疗的心理分析取向。  绘画辅导的发展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绘画辅导的发展,一方面是将绘画作为一种投射工具,用来了解来访者的人格结构、个人问题。如麦克维尔(Machover。)等将“画人测验”扩展到人格测量。巴克(Buck)和哈默(Hammer。)介绍了他们发展的“房一树一人(H—T—P)”图所具有的发展性和投射性(Roben c.Burns著.心理投射技巧分析.梁汉华等译.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2),后来哈默将“H—T—P”图的理论应用在临床诊断上,人物的呈现可以探讨其人格特质、人际关系、同伴感以及态度,房子则象征着个人对生活环境的感受,树具有自我成长的意义(范琼方.幼儿绘画心理分析与辅导.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5)。1951年开始,赫尔思(Hulse)、雷兹尼科夫(Reznikoff)和李奥(Leo)等开始探讨家庭绘画(D—A—F)所表现的冲突现象及儿童问题。20世纪70年代,柏恩斯和考夫曼(Burns & Kaufman)又发展出动态家庭图(K—F—D)的技巧。20世纪80年代末,柏恩斯又发展出动态房~树~人图(K—H—T—P)的技巧。1974年,普劳特和菲利普斯探究了小学生的动态图,结果出现了动态学校图(K—s—D),研究结果证明动态学校图和学生的成绩相关。1985年,诺夫(Knoff)和柏恩斯又将动态家庭图和动态学校图联系成一个系统。  (2)绘画辅导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探讨绘画的治疗作用。几乎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同时,诺拉姆(Nolam)等人探讨了对患神经症的病人实施自由绘画以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20世纪30年代,农柏格(Naumburg)也强调了绘画辅导中的动力学治疗倾向,鼓励病人自发性绘画并加以自由联想与解析,用于一对一的辅导关系之中。20世纪50年代,克拉默(Kramelr)明确指出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即具有治疗作用,认为艺术治疗是心理治疗中的一种辅助工具,可以帮助来访者发泄其潜意识的问题与消除防御,使个体获得身心释放,拥有缓和的空间;在这样的治疗经验中,个体处于安全的环境气氛中,行为将会有所改变。20世纪60年代,卡尔·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辅导理念深深影响到艺术辅导,艺术辅导除了用在特殊教育和治疗上,也开始用于人们追求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辅导之中。20世纪70年代,克拉默等开始将艺术辅导用于家庭辅导。莱恩(Rhyne)在对正常人的团体辅导中应用完形辅导的技巧,借助艺术活动,鼓励个人的自我表达、自我觉察和自我肯定及与团体的互动,绘画在其中是一个重要的形式,成为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和其他经典辅导理论或模式相比,艺术辅导及绘画辅导基本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形式。但由于其特殊的作用,不仅可以应用于个别辅导,而且在小组、家庭、游戏等多种辅导形式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对少年儿童、精神及智能障碍的辅导中,有着特别的意义。  二、绘画辅导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意义  (一)绘画是小学生的重要语言  心理辅导中言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辅导者和来访者之间沟通的媒介;一是以内部言语为中介,对内在感受、自省、心像意义化,进而扩展成外部言语表达出来,或者将外部言语(含辅导者发出的)转化为内在的体验、反思活动。正常成人的语言发展达到了这个水平,所以,可以用语言作为心理辅导中的主要媒介,可是小学生不行。虽然小学生在幼儿阶段,已经能够用口语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进入小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教育的作用,语言能力会随着认知水平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获得一定的提高。但是,他们在词汇量、言语的完整性以及内部言语方面都还有很大限制。  这种限制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与辅导者的沟通与探讨。辅导过程中,为了更加具体地澄清来访者的感受、体验和看法,需要用到非常丰富的词汇,特别是表征心像、情感、态度、个性方面的词汇。有学者认为,词汇量贫弱是辅导者在和来访者探讨时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并指出由于辅导者词汇量有限,“于是难以对来访者千变万化的复杂情绪做出准确的描述,产生词不达意和感应不当甚至错误的现象。这样一来,一方面固然使共鸣同感减弱,使来访者感到不被理解;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对来访者的探讨以及来访者的行动改变”(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书馆,)。反过来,如果来访者词汇贫乏,就很难在辅导过程中与辅导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探讨和澄清。  其次,辅导中需要来访者去感受自己的、私人的经验世界,并将这些感受和体验在辅导关系中分享出来。从动力学的角度看,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个人经验世界都存在着和潜意识的连接。在辅导关系中。来访者可以对自己的经验世界有更清晰的感受、自觉和反省,对结构自己的经验世界的参考系有更明确的意识,一句话,就是对自我或自我概念有更清楚的澄清和反思。成人的自我发展水平和言语能力都可以达到这一要求,而小学生不仅言语能力受到限制,并且自我及自我概念还有待进入青春期后的主观化建构。这时,他们是不可能像成人那样用语言符号来表征和传达对自己的经验世界的感受和情绪的。  由于这些原因,一些以为心理辅导就是谈话的人士得出了小学生也没什么复杂的心理困扰,小学里不适合开展心理辅导的结论。的确,如果只用言语做媒介,我们就很难看到小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是,卢梭看到了,罗杰斯看到了,弗洛伊德、皮尔斯等也都看到了:不仅是小学生,就是幼儿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也生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之中。和成人一样,他们也有拥有自己、维持自己和提升自己的需求;他们也有自己内隐的态度、价值观及人格特质;在和环境的互动中,他们也会感受到压力、也有内在的冲突、也有自己的情绪和困扰。只不过,结构他们内在世界的参照系是和成人不一样的,所以图景也和成人不同。从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来说,我们若要了解孩子的行为,最好是从孩子本身的参照架构着眼,必须看清楚孩子和孩子的世界,就如同这个独特的个体看待自己和他的世界一样。(T.Kotlman&C.Schaefer编著,梁培勇总校阅.游戏治疗实务指南.台北:心理出版社,)  当人在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会出现许多情境,呈现出来可能就是一些图景。人可能生来就有抒发和表达自己的需要。从原始人留下的线条和画,到儿童的涂鸦,可以看出绘画是这种抒发和表达的最直接的方式。虽然小学生还不能借助言语充分呈现和袒露自己,他们的画却能够形象地展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  我们可以将小学生的绘画过程看作是他们的说话过程:他们的画就是他们的文字,他们作画的过程就是在与自己或辅导者沟通。从小学生的绘画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和怎样组织这些经验,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些经验的反应和感觉,可以发现他们的愿望和需要,可以体现他们对自己的概念。辅导者越是能够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小学生的画,就越能够接近他们自己的概念性的世界。在小学生那里,相对于言语活动,绘画是他们自我探索、自我揭露和自我实现的主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小学生的重要语言。  (二)绘画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  人很早就会出现涂鸦行为。如果不从认知和智力发展去解释,而从心理动力的角度说,则普遍认为绘画在幼儿那里就是一种游戏,不论来自什么冲动、满足什么需要,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本能。在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中,绘画和美术课上的学习是不一样的,没有规条的限制、不做技巧上的任何要求、更没有成绩的评定,就是一种自我呈现和表达。这种形式绘画的内在驱力和儿童早期的涂鸦可能是一致的。可以说是潜意识的冲动、愿望、需求的表达,以及内部或与外部冲突的显现。也可以说是自我展示、自我实现需求的激发,以及创造潜能的表现。无论如何,这种绘画是小学生所喜爱的。  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校园里,课堂上分心的学生有时会在纸上、书本上或课桌上涂涂画画,一些学生会在课间跑到黑板前涂涂画画,有些学生虽然没心思上美术课,自己却会精心地画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无论他们涂画的是什么,都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文字不一样,用绘画作为自我表达的符号或语言,是不需要专门学习的,除非是美术课或作为一种专门技能的培训。在家庭会见中,常有一些小孩子趁人不备拿出笔来涂画;在个别辅导中,当请来访学生画画时,即使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因表现不良被教师或家长要求来辅导而有一点对抗或恐惧的小学生,也很乐意地进行。  可见,绘画不仅是适合小学生自我表达的特殊语言,也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绘画辅导更有利于辅导者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借助绘画在辅导上的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到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个结论:绘画辅导是适合小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形式。  马丁内斯(K.E.Martinez)曾用一个三层金字塔模型来说明艺术治疗师的角色(见图8—1),认为艺术治疗是建立在人类敏感和艺术的理念与技巧之上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心理治疗的理念与技术。作为艺术辅导的一种形式,绘画辅导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了心理学、哲学、美学和艺术等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式和方法。绘画辅导者需要熟悉艺术和心理辅导两个领域的许多理念和方法,在专业背景上有更高的要求。第二节 小学生绘画辅导的一般问题  我们曾经说过,小学生心理辅导中一个特别的课题就是充分运用非语言技术,使得学生能够借助非语言工具来表达自己和与辅导者沟通。这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探讨绘画辅导,不去涉及绘画辅导中的全部问题。  一、小学生绘画发展  了解小学生绘画发展的特点,是对他们进行绘画辅导的一个基本前提。  20世纪初叶以来,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和儿童美术教育家对儿童成长与绘画发展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都认为儿童的绘画水平和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一致的。对于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不同学者做出了不同的划分。我国学者比较喜欢结合学校教育体制对儿童发展阶段做出划分,但这样会失去一些心理学的信息。美国心理学家洛温菲尔德(V.Lowenfeld)1952年的研究结果更有心理辅导的意义,他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孔起英.学期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从第二阶段后期开始,都和小学生有关。  1、涂鸦期(1.5~4岁)  此时期属于无目的地乱笔画。早期画出的是极不流畅的杂乱线条,逐渐出现有控制的涂鸦,然后能画出圆形涂鸦,最后能够进行命名涂鸦(图8—2)。(范琼方.幼儿绘画心理分析与辅导.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32)儿童教育家倾向于从孩子的小肌肉发展和手眼协调的角度去解释这一现象。但是,他们也发现,就是儿童在涂鸦早期画杂乱线条时,也会非常仔细地注视他们自己画了什么。这至少体现了儿童的一种探究,也可能就是儿童的内心世界,虽然其意义我们很难得知。  2、前图式期(4~7岁)  这时的儿童是直觉的、泛灵论的,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已能将内在心像的模型和外在实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而且这远比描写物体的意义更重要。他们在画中能描绘出物体大致的外部轮廓,虽然不符合实际事物,但可看做一种象征性符号,借助所画的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图8—3、图8—4)。此时儿童的画具有丰富的想像力,从画中所强调和省略的部分,似乎可以看到儿童内心看自己和世界的眼睛。最典型的就是包括下一阶段儿童在内画出的“蝌蚪人”,在大圆圈里加上一些点、线代表头部,而四肢则只是单线条。跨文化研究发现,“蝌蚪人”是不同文化中儿童画人的共同造型。  3、图式期(7~9岁)  这时儿童画出的可能是一种心理照片,他们在画中展现的可能是一种内心的知觉和经验,也可能就是他们所要的和所感觉到的但却不符合实际事物的时空关系,没有透视感,有很多特别的形态:  (1)透明画法:将无法看到但自己感到存在的东西画出来,如画中从外面可以看到房子里的人和物。  (2)展开画法: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画在同一个画面上,如将房子左右两面都画出来。  (3)基底线画法:将意识到的空间关系用线条划分开来,如在画上同时画出太空、地面和地下,用一条线分开天和地,再用一条线分开地上和地下。  (4)并列式画法:将人物并排顺着画出来,不考虑重叠。  (5)强调式画法:将认为是重要的部分画得特别突出或特别大,如画刷牙,将嘴巴画得大大的,上下牙齿全画出来。  (6)报复式画法:在画中用丑化或攻击他人的形象宣泄自己的不满或愤怒,有时将攻击的对象画得一败涂地,有时用线条将攻击路线画出来,如手枪和击中对象的子弹中间连着一条线。  4、写实萌芽期(9一11岁)  这时的儿童基本能够根据实物的特点来描绘,并有了三维空间的立体性体验。重要的是,他们呈现的更加符合实物的视觉经验里,仍强调着非现实的想像。他们不是呈现实物本身,而是表现出自己特别的经验。另一个特点是,此时出现了表现社群及其关系的画面,体现出他们开始摆脱自我中心,走向“社会性独立”的特殊意义(图8—5)。  5、拟写实期(1l~13岁)  这时的儿童已能做简单的逻辑推理,进行较为智慧的思考。绘画中对画的成品加以重视,理性色彩加重。从这时儿童的画中所体现的知觉经验可分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视觉头脑型,如图8—6,非常客观地描绘了学校的建筑,具有三维立体感,也显示出透视的效果。原画为彩色,层次显得更鲜明。这是一种视觉头脑型的表达。这种类型的儿童如同一个观察者,在画中会客观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环境,强调视觉经验,观察上偏重整体,注意物体的外表,慢慢才注意到细节,以及影响到物体的光、色和距离等;二是主观头脑型,如图8—7,同样是要求画校园,画的是自己经历的事情和感受,只用一方框表示学校建筑,如不写出标题,看不出是校园,属主观头脑型的表达。这样的儿童如同一个表现者,画中反映出实际参与的主观经验和情绪,以主观的价值判断来决定用色、造型、大小比例等方面的表现。这两种类型可能已经可以提示儿童在人格上的分化。  二、绘画中的心理赋意  一幅画,是作画者内心世界的外化或表达,通过画中的视觉符号及其结构关系,赋予了个人心理上的意义。  (一)象征作用  象征是借用具体的有形之物来暗示某一种抽象的意义。绘画中的一些视觉图形,往往成为代表某种抽象意义的符号。一般意义上的象征可能来自某种典故、传说,或者某种形象和意义之间约定俗成的关系,如用鸽子或橄榄枝象征和平、十字架象征死亡、旗帜象征某种精神的统一等。对儿童的画可以从一般意义上看其象征作用,但更要从个人的心理意义上去看。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绘画,一些视觉形象就是潜意识的表像,是个体内在许多遭禁忌的欲望和冲动的呈现,是一种自我表达的象征。  弗洛伊德对梦的研究证明,梦是人的潜意识的表现,人在现实中难以满足的欲望、冲动等会在梦中以象征的形式出现。他曾认为诸如出生、死亡、亲子关系、手足关系和性等,会以“普遍象征”的方式出现在梦中,一些形状或特性的物体会和生殖器固定地联系起来。但后来他也看到有些象征是有特殊的个人意义的,必须通过那个人的自由联想才能揭示出这些象征的隐含意义。  我们可以将儿童的绘画看作他们潜意识的表现,也可能是对所处环境的一种个人化的解释,而且要关注的是这种象征的个人化意义。儿童绘画中的线条、色彩、空间布局与结构都有着象征的意义。流畅的线条、明朗活泼的画面,可能来自一个快乐安定的儿童;相反,紧张不安的儿童,画面中也可能显示出躁动不安。年龄越小的孩子绘画越受潜意识影响。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画画的理性成分会增多,这时,潜意识的象征性表现可能更加隐晦。比如图8—7,画中一位学生要用《十万个为什么》换糖吃。现象上看这个学生很“馋”,但这里的“书”和“糖”却有着更广的象征意义:“书”可以看作学校学习的象征,而“糖”,在心理动力学看来,通常和营养有关,这里对&糖&,的需要,可以看作是对某种营养的吸纳的需求,但是具体是什么还要结合个人资料。经了解,画画的女生很怕妈妈,特别是妈妈对她的作业、学习管得很紧,一切以作业写好、学习搞好为标准,使她感受不到妈妈的爱和温暖。老师反映,她喜欢自己观察和思考,不喜欢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最烦老师要家长签字,为避免批评会“撒很圆满的谎”。这样,画中的“糖”就和母亲及老师的爱及其滋润联系起来。这个女生是借一个男生的表现表达出她对爱和关怀的渴望或情绪。  (二)投射作用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投射是一种防卫机制,指否认性投射,即个体下意识地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态度、意念和欲望,性格特征和过失行为加之于别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焦虑的过程。如不从防卫来说,投射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指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或其他主观过程潜意识地归之于他人的过程,但不是为了减轻焦虑。在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中心思考模式的儿童那里,还会有一种同化投射,就是认为其他人包括成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感觉和他们是一样的,甚至还带有泛灵论(图8—8)。另外,投射还有一层含义,指个体按照自己的期望、需要、欲望等去知觉事物。从投射的角度看绘画,是一种将心灵的图画转化为可见的、可说的和可知的视觉形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各种投射作用都可能产生。从学生的画来判断或推测他们的心理状态,需要考虑到投射作用。看画中透射出什么样的情绪、需求、脾气、看世界的方式等等。如图8—5和8—7是同一所小学的学生画的校园,很明显她们在学校里受重视的内容、感受到的心情、在学校的需求等是很不一样的。(三)升华作用  精神分析理论将升华看作一种积极的防卫机制,指将个人的本能(饥饿、性欲、攻击等)动机,借助一些有益于社会、他人的活动得以实现,并认为艺术活动中最典型地表现出升华的作用。从艺术本身看,并不完全像精神分析那样去解释升华,而是从艺术的和谐来看。克拉默认为,艺术的和谐是紧张状态的整合和平衡,绝对不是由于简单地排除不和谐。(范琼方.幼儿绘画心理分析与辅导.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67)升华本身不是能量的来源,而是一种精力的消耗,个体借助升华来达到本能中集聚的能量的耗尽而感到满足。  绘画中的升华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将对人或事物的负面情绪转移到所画的对象上,寻求某种疏通而达到一种替代性满足。  (2)在绘画中表达攻击、性以及其他欲望,获得内在的缓解。如学生画出争斗的场面,是攻击性的升华。  (3)把内心的纠葛或冲突借助绘画向外界释放,达到净化自己、恢复平静、获得力量的效果。  再看图8—7,作画的女生将要拿书换糖吃的人画成了男生,用糖换书看的人画成了女生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通过画,又将不爱学校学习、寻求情感温暖的需求用一件趣事表达出来,使这种不敢言说的冲突借助绘画释放出来。  升华从内容上看也是一种投射。只是这种形式是被社会认可的,能登大雅之堂的,且对个体心态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绘画的升华作用决定其具有辅导的“疗效”。  三、绘画辅导的实施原则及情境要求  对于学生的画,辅导者要用“心”,而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理解和欣赏。  (一)绘画辅导的原则  绘画辅导中需要遵循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良好辅导关系的建立  辅导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友善、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氛围。开始请学生画画时,一些学生会有畏难情绪。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习惯了老师要求做的事一定要做好,让老师满意;学生也会和美术课上的一些训练和作业联系起来,顾忌到教师的评价。辅导者首先要向学生说明,这不是美术课,也不是美术作业,你的画不会拿给美术老师看,和你的美术成绩没有关系,而是请你把心中想到的、看到的尽情地画出来。有的学生会说:我不会画,画得不好。辅导者要鼓励他:没关系,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别着急,你肯定能画出来的。通常,学生都能开始画下去。  在小组辅导中,许多学生在一起画。辅导者要看到群体,对个别同学特别的鼓励和称赞,会使另外的同学担心自己画得不好,或者觉得辅导者不关心自己。这时,辅导者可以来回走动,以鼓励的目光、亲切的身体语言支持学生画画。  2、尊重、同感和接纳的探询,保持心理的接触  辅导中,学生的绘画既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沟通。倾听在这时很重要,可以和同学一道谈论他的画,以好奇和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说出他画的故事;对学生所表达的情绪,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都不要加以评论,而是以尊重、接纳的态度,做出同感的回应。整个辅导过程,辅导者都要保持和学生的心理接触,而不是将学生撇在一边,只去关注和审视那张画;否则,学生会感到面前是一个美术教师在审查他的作业,不仅没有心理的沟通和了解,而且还会勾起学生在教师审查他的作业时的各种经验和心态,伤害到辅导关系。  3、避免主观性  绘画辅导者应具备绘画心理分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临床经验。看到学生的画,脑子里会产生一些联想、分析和直觉。这些只能放在脑子里,作为和学生探讨的线索,防止受主观评断的影响,阻碍了对画画的这个学生的个人心理意义的探讨和分析。更要避免主观的评说。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画面中到底象征些什么、投射了哪些,必须结合学生讲的故事和有关资料的收集才能确定。后面我们会介绍一些绘画分析的基本知识,供大家作为参考,千万不能当作百科全书式的经典,生搬硬套。  4、听学生的“话”,而不是看学生的“画”  绘画辅导中,“绘画”只是一个媒介和中介,或者说是一个沟通的管道,目的是通过绘画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引发学生的自我探讨与反思,发展对自己和外界的认同和统合,加强自我,促进行为改变和个人成长。  对于学生的绘画,辅导者不是要去看学生的“画”画得怎么样,线条和色彩、结构和布局、艺术性和美感如何。也就是说不是从艺术欣赏和美育的角度去对待学生的画,欣赏学生的画,评价学生的画。学生的画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语言,一种心理语言。要倾心地去听学生的“话”:听听学生在画中向我们倾诉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画面中的一点一线、图形色彩、结构关系,还包括绘画过程中的肢体语言、情绪变化等所蕴含的心理意义;绘画中,学生传达和宣泄了什么样的欲望和情绪、困扰和冲突、希望和期待。如果说欣赏,是指一种接纳、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欣赏一件美术作品。  (二)绘画辅导中的情境要求  随着辅导过程的进展,请学生画画的目的是不同的。如开始时主要是为了了解,后期则可能主要是为了有所改变。但是,无论如何,学生在画画时都是一个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尼克森(Nixson)认为:“创造的工程师帮助孩子释放出他们内心蛰伏着和期待着的情感,所以他们可能在他们生命画布上运用了丰富、光亮、自信且富有创造力、无畏勇敢的色彩表达他们的情感,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挑战与引导。”①绘画辅导中,需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由、安全,能够充分表达他们自己的绘画环境。鲁宾(Rubin)认为,绘画辅导在环境上要具备九个方面的条件②:各种绘画材料;舒适的空间;充裕的时间;有秩序感;安全感;尊重感;感兴趣的;充满快乐喜悦;被支持感。这些既包括了物理环境,又包括了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本教材中已有很多阐述,下面仅就物理环境加以说明。  1、绘画材料  要让学生尽兴地画画,充分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意象和情绪,还要能体现出学生的个人特点和风格,最好能准备较为齐全的绘画材料,包括画笔、颜料、画纸、画桌或画架等。条件不具备时,至少要给学生准备好纸和笔,可以只让学生画单色画。画纸最好用统一规格,不要太小,70 g以上的16K和A4复印纸较好。画纸太薄不利于用力较大的学生和学生涂擦(画中有涂擦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统一规格有利于研究和分析。画笔考虑用2B铅笔,以利于线条轻重、粗细等变化的表现。学生通常用HB铅笔,硬了点;3B以上软了点,学生不易掌握。另外要准备橡皮和铅笔刀,不要用削笔器,按照素描的要求削铅笔,不能太尖;桌子表面要平整,防止因桌面不平带来的线条改变和戳通。  2、空间与时间  空间需要舒适,不要过于拥挤。绘画材料较多的情况下,布置要有系统,方便学生选择。同时要允许学生在画画过程中将环境搞得零乱,不要制止,也不要跟在后面收拾。制止是一种否定和批评。跟在后面收拾也有这个心理效应,而且是对学生的迁就和顺从,不是尊重和关怀。其实,学生在画画过程中的任何行为表现,都是有意义的。辅导者需要学会从这些行为中看到学生的心理信息。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问来画画,以使学生保持画画的兴趣。有些学生画得很慢,过程中要给予他能够心领神会的非语言的和语言的支持,不要催逼。一定要等学生画完,实在没有时间可以在画完后加以肯定,说明下次见面再继续。第三节 小学生绘画辅导的实施  绘画辅导要求辅导者有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的基础和经验,并对投射技术、绘画心理分析等较为熟悉,对艺术辅导也有一定的了解。这里,我们结合小学生绘画辅导实际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绘画表现特征分析  绘画表现特征分析是指对画中的一些基本元素进行个别的分析,从中可看出绘画者的一些个人特质和内部心理状态。下面结合台湾儿童绘画辅导专家范琼方对儿童绘画表现特征和绘画者的关系的研究(范琼方.幼儿绘画心理分析与辅导.台北:心理出版社,).以及其他一些研究(Robert c.Burns著.心理投射技巧分析.梁汉华等译.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26),做一简要概括。  (一)线条特征  1、线条的轻重  (1)很轻:适应较差。可能意味着矛盾、优柔寡断、胆小、害怕或没有安全感的个人特点;也可能存在无精打采、沮丧状态、意志缺乏的倾向。  (2)很重:可能是以较紧张的状态使劲画,以抗衡内心的焦虑或不安;可能意味着武断的、坚强的或有野心的个人特点,故线条斩钉截铁;或者有攻击性或借助语言对外宣泄的倾向;也可能有生理疾病,可能有脑方面的问题,如脑炎、癫痫等。  2、笔触  (1)方向:水平移动为主表明可能是病弱的、害怕的、具有自我保护倾向,或较为女孩子气;垂直移动为主表明希望像男孩般有权威、有决心、好动,也可能有多动倾向;弯曲线较多表明健康、讨厌墨守成规;僵硬严格直线表明严肃、刚愎、有攻击性;较多连续改变的笔画表明较无安全感的迹象。  (2)质感:决心、扎实、不犹豫的笔画表明具有安全感、较为坚持、有野心;方向摇摆、线条暧昧不清和中断表明较无安全感、摇摆不定;很快地持续不断地画表明有决心和坚持己见;短续、持续弯曲线条表明慢吞吞、没决心,依赖性和情绪性,女孩子气或服从;锯齿状线条表明较暴戾,直接冲动借语言或动作宣泄,焦虑、情绪化、适应困扰。  (3)笔画长度:长笔画表明控制行为或抑制力表现;短而不连续表明冲动、激烈;非常短、圆圈圈表明焦虑、不确定、沮丧、胆小。  3、涂擦现象缓和的涂擦动作表明弹性与满意度的调适;过度的涂擦表明犹豫不决、不安,青少年对自己不满、焦虑且需帮助,也有可能存在长期慢性疾病的影响;没有改善性的涂擦是病症的象征。(二)空间处理  1、画的大小  内容画得很大表明攻击性借语言或行动宣泄情绪;好动、情绪化,过度兴奋、精力充沛、易怒、好说话、对人物有攻击与破坏时与平时判若两人;率直倾向;不当的补偿性、防卫性。内容画得很小表明对自己不满、自卑、无效率、不安全、过多自卑引起的防卫;退缩依赖、胆小害羞、焦虑;无安全感的抑郁沮丧倾向;自我概念弱,退化倾向。另外,一年级的孩子画得小基本属于正常,但小得看不清则可能有情绪困扰。  2、内容位置  中央为主表明正常、安全的;完全在正中央则是不安全的,尤其在人际关系上严格,而且不容易变通。  上方为主表明缺乏洞察力、不乐观,但也可能是乐观的;、、对低年级学生可能是对心理与物质的自我期望过高;有过高需求的过度补偿。  下方为主表明无安全感、不适应;抑郁沮丧、精神困扰,也可能是稳定安全的表现。  边边或底下表明不够安全和自信,依赖性、害怕独立,拒绝新经验或沉迷于幻想。  左上角表明没有安全感、矛盾、胆怯、退缩与幻想等感觉;可能有焦虑不安的个人特点,或者存在退化现象,也可能与个体不成熟、或智能不足有关。  右上角表明压抑过去不愉快的记忆。  以上任意角落为主都可能是退缩的象征。  (三)内容组织  幼儿和小学生的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相同的内容,主要有房子、树和人。研究者认为,这些内容及其画法存在一定的象征意义。  1、房子  通常认为画房子具有自我形象和家庭关系及氛围的象征意义。  (1)烟囱:强调的情形表明过分关心家庭给予的心理上的温馨,在乎男性气概,关心权利和活泼的创造力;省略的情形表明消极、退缩与被动,缺乏家庭心理温暖;由左至右冒烟的方向,显示态度较保守,如烟浓密,个体可能承受着环境压力;由右至左的方向,可能是较为悲观、消沉、觉得有压力;单一线条的烟,显示缺乏家庭温暖;大量过多的烟,可能是在家里感到内心很紧张和焦虑;左右两边冒烟的方向,病理学测验上认为有精神上的问题。  (2)屋顶:如果是很明显的交错画法,可能具有强烈的是非道德心并伴随着罪恶感,总是关心着幻想性的控制与否。  (3)门:缺少门表明冷淡、退缩、被隔离感;相对于房子的比例属于很大的门表明害羞以及人际关系较差;极其大的门表明过度依赖他人,社交中需要他人留下深刻印象;极其小的门表明害羞以及勉强个性倾向;画出旁门表明存有某种躲避心态。另外,如果是双扇门对开,可能意味着安全和进出自由;门上画把手,若适当也是家庭有安全感的象征,如果过分强调成锁状或者画上锁,则显示家庭的控制或不安全。  (4)窗:缺乏窗户表明退缩、妄想以及敌意对立倾向;许多窗表明开放并期待与环境接触;窗子非常小表明害羞、不易接近或较孤僻;有窗帘表明期待有漂亮的家或个性较沉静,有保留地与人接近。  2、树  树是有生命的,一般象征着个人的成长经历、人格结构、生命力等方面。  (1)树根:树根是树的基源,画出有根样的树或在土地上很踏实的树都属正常;画出与土地没有接触的悬空状的树,而且没有树根的样子,象征着自我不很确定、缺乏正常经历的安全感和稳定感;过分强调树根则表示注意过去的事情、有“未了事件”的困扰,年龄稍大的学生显示不成熟,在“回想过去”中削弱现在的成长;鹰爪式树根显示可能存在掌握人或地方的倾向,或者希望有靠得住的人或地方;枯死的树根显示对过去的生命持续性的低落感;树根画在纸边显示缺乏安全感,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2)树干:通常象征成长和发展方面的能量、重要感、欲望和生命力。强调涂鸦式线条的阴暗画法显示充满焦虑;模糊胆怯地画出树干显示消极倾向;漩涡式的或疤样图形显示曾有非常难过事件,或有创伤经验反应;瘦长和非常狭窄的树干显示适应能力较差、不安全或生活不稳定;风吹摆动的树干显示承受着环境的压力和紧张状况。  (3)树冠:对树冠的分析较为复杂,通常意义上象征着保护、庇荫、供养、成长和更新。树冠的大小、位置合适,是比较正常的。  树枝向上伸展,可联想到正在成长和发掘自己;向下低垂,可能是有发展的停滞、创伤和渴望“往日的好时光”;零碎的树枝可能显示着有很多想法但不知如何成事;肥大的树冠轮廓:显示庇荫、字样的需要,或者炫耀;细致描绘枝叶显示有完美倾向;片片硕大的树叶可联想到依赖。  有果实的树冠显示完美倾向,具有较好的养育环境;如果在相对贫瘠的环境中画有果实的树,显示想回到以前受抚养和细润的愿望,可能有依赖需求,依赖他人的关爱或肯定;有苹果落地显示有被拒绝的感受,也可能显示不成熟或退化;画出很大的树可能意味着不服从和对抗权威。  3、人  从象征意义来说,人的画法显然和自我联系在一起。  (1)头的大小:很大的头提示攻击性、自大、自负与充满幻想;很小的头显示生活适应困难。  (2)五官:省略五官显示适应能力差、强迫性人格特点;非常大的眼睛显示猜疑、焦虑、对他人评价过度敏感,或者过分外向;闭着眼睛显示自我专注、内向,或有情绪困扰;嘴巴被过分强调,可能显示较为依赖、不成熟,过分防卫;牙齿可见显示攻击性和侵略性,对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属于正常;没有嘴巴可能是情绪低落或不愿意与人沟通。  (3)其他:省略脖子显示适应力差;手臂和手指画得很短可能生活适应困难,少于或多于五个手指,可能因为兴趣、情绪、态度、习惯和动机等变项,影响到行为;非常长的腿显示强烈的需要自主,加长的细细的腿和细小特别是小小的脚,显示不安全、依赖、胆小害怕;大大的步宽,特别是将人画在画面中央很突出,显示现实攻击性、挑衅,也可能有严重的不安全感,但这种不安全是和攻击与挑衅连在一起的;倾斜的姿态可能显示攻击性、激动的、较差的和机体性问题。  请学生画画时,要告诉他们尽量不要画成火柴人。如果学生将画中所有的人都画成火柴人,则显示对画画的防卫、拒绝的态度;另一种情况是,可能存在智力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  以上是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绘画表现特征的象征意义。这些只能是为我们分析学生的画提供一个参考的线索。实际的绘画分析中,不要机械地按图索骥、生搬硬套,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资料进行分析。同时,绘画分析还依赖分析者的经验积累,以探索和研究的态度进行这项工作是有益的。  二、动态绘画概念分析  所谓动态绘画,是相对于画图测验中要求绘画者单独地画一个人或物体而言的。比如,画人测验就是让受测者画一个人,画树测验就只要画一棵树。这样的画中,缺少大量的关系的信息和结构的信息。动态绘画又称动力绘画,是请绘画者画出一个情境,或者将要画的几个内容在一张画面上呈现出来。无论哪种情况,动态绘画中就会呈现出某种情境,或者是某个事件,这样的画能反映出更多的关系、结构方面的信息,提供更多的有关个人及其关系的资料。和画图测验不一样,绘画辅导中采用的多为动态绘画。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主要采用动态家庭图和动态学校图。  请学生画家庭或学校动态图时,先要做言语指导。比如,动态家庭图:“现在请你想一想你家里的每一个人,(停几秒钟)现在请你把他们画在一张纸上,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呢?不一定要你画得像他们,只要把你想到的画出来就行了,你会画出来的,想好了就开始吧”;动态学校图:“现在请你想一想你的学校,你天天在里面生活,还有同学和老师,现在你想到些什么呢?(停几秒钟)现在请你把想到的学校的样子画在一张纸上,你想怎样画,想好了就画出来,你可以开始了”。指导语不是绝对的,有时还会根据需要有特别的要求,如请学生画出家庭或学校里最愉快的事、最不快的事和最常见的事等。通常一开始,是请学生画中性的家庭或学校动态图。  (一)动态绘画分析的基本要点  1、整体印象  拿到学生的画,一眼看去会产生一个整体印象,也可能给你一些感觉,这些都不要忽视,不要一下陷到对线条等个别特征的象征意义分析里。先看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是明快清楚的还是紊乱错杂的,是平静安定的还是紧张躁动的,是舒展开放的还是拥挤紧密的,是张弛和谐的还是波动不稳的,画中好像体现出什么样的情绪,在讲什么样的故事,对画中的人和事有什么样的感觉等等。同时要注意,不论自己有什么印象和感觉,都要回到画画的学生那里,好奇地想:“这个同学在向我说些什么呢?”或者“他想说些什么呢?”不要被自己的主观认识牵着走。  2、个别形象分析  对画中不同的人和物的分析。比如人物,整体上看头、躯干和四肢的搭配,有没有对某个部位特别的强调和忽略,有没有对身体或着装细节的刻画,姿态等等。结合表现特征的分析,看看学生在这个或这些人物身上投射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感觉。  3、整体个人化分析  学生的画中可能只有自己,也可能画出家庭成员、学校老师和同学,有的有自己、有的没有自己、有的甚至没有人;画中一般还会有一些其他形象。绘画分析要把握的事,无论学生画的是谁,是什么事物,画的都是他自己。如前所述,整个画面呈现的是作画学生的内在心理世界,画中的人物、物体和事情,都是学生知觉到、感受到的,或者说是学生个人的投射。  实际中,个别形象分析和整体个人化分析是不能机械分开的,而是结合在一起进行。个别分析有助于把握画中不同的人和物之间的关系;整体个人化分析是一个基本视角,也就是要把个别形象放在关系中来看。两者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对整个画面呈现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更加明晰。而这种关系实际上投射出作画学生内心感受到的关系,他就生活在这样的关系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画面中的一些形象的象征意义可能就清楚了。  (二)动态绘画分析举例  1、动态家庭图分析举例  (1)我的一家人(图8—9)  整幅画线条明快而流畅,环境是在室外且不见房屋,拟人化的太阳和小鸟,但用明显淡一些的线条和下面隔开;家庭中的四个人占据画面主要位置:“我”与妈妈并排,侧着身;哥哥在妈妈的胯下,明显小许多,状态像婴儿;妈妈竖起的大拇指像是在夸哥哥;爸爸在前方,状态看上去有点孩子气,而且脚相对看来特别的小;画草与蝴蝶围绕着爸爸,偏“我”一侧;妈妈一侧有棵似乎扎根很稳却没有上部的树,而且明显是断开了或砍掉了,树干上有短而弯曲的痕印。这幅看上去较清爽明快的画,似乎隐藏着不寻常的关系。  经了解,这位女生父亲因病去世,自己是遗腹子;母亲没有再婚,与外公外婆住一起,外公脾气很暴躁。  拟人化的天空,和这位女生年龄较相称,但仍然可以看出她美好的期望,不过好像和现实不一致(淡线条隔开);哥哥的处理和自己的侧身提示和哥哥关系不好,而且不喜欢和看不起哥哥,可能觉得妈妈过于偏向和保护哥哥。爸爸和自己都睁着眼睛,而妈妈和哥哥都眯着眼睛,似乎觉得妈妈与哥哥心思只在他们自己身上,而这位女生似乎和爸爸较贴近;但又必须和妈妈在一起,而且得不到爸爸的支持和关怀,爸爸只是个小孩(去世了);和外公外婆住一起,但没有画出他们并非偶然,可能更想有自己独立的家;没有房子的家,也提示这位女生在家庭里缺少温馨、关爱的感觉。这是一个有家庭困扰的女孩,也是一个心里明白、有心计但不表现的女孩,有期望但在现实中又感到无望的女孩,可能经常想着未见过面的爸爸;树有着某种象征意义——成长经历中有创伤性体验,对后面也不敢设想,而且和妈妈有关(没有再婚,中断了生活的追求)。  (2)我的家(图8—10)  看上去是一个学过画画的女生画的画。主人翁在自己的房间里愉快地学习,但在房间一侧,画面大部分空间被室内较好的陈设占据。这是一个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或者很受父母关照和保护的女孩。经了解该女生从小喜欢画画,父母非常支持,她6岁起学画,从线描开始到水粉,现在正在学素描。但画画技巧的高明并不影响画中投射的个人信息:父母看不见,只能从有独立的房间和较完备的陈设看到父母,她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感到很安全(左侧双开的门和把手),但可能比较自我中心,是个“小太阳”。圆圆的大眼睛并结合其家中地位,加上特别标出的队干部标志,提示注重个人形象,在乎他人评价和个人荣誉,在学校如受到批评或不好的评价,内心反应会很大,可能会回到家里发脾气宣泄。  2、动态学校图分析举例  (1)课堂E(图8一11)  一个挨老师批评、流泪的女孩。这幅图景是她对学校最深的印象,或者还处在这一事件带来的情绪和困扰之中。作业本上明显地画出很多叉叉,说明是因为自己成绩不好而受老师责罚;老师圆睁的眼睛,显示出攻击和威胁;主人翁的脚较小,提示不安全、胆小害怕;课堂前排明显调皮的男孩却没有受到批评,提示这位女生心中的委屈和对课堂及老师的不满和抱怨;黑板和所有作业本上都画出密密麻麻的线条表示学习的内容,提示感到被很大的学习压力所包围;窗户紧关,但从人物着装上看好像和季节不太相称,加上对窗户把手的强调,提示这位女生感到教室的束缚有如“坐牢”。这幅画告诉我们,绘画者可能是一个胆小害怕、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喘不过气来、在学校感到‘‘活受罪”、没有乐趣可言、非常压抑的女生。  (2)校园里(图8—12)  歪歪倒倒的教学楼、很不牢靠的楼梯,门是关的,明显地画出把手;大部分人在外面,楼梯上有许多人,窗户上也是人,楼上一扇窗中还有一个全身都在外面的人;中间两个人突出的手臂和手指不清的手伸展着,脸上五官不清,但用粗直线标出嘴巴,提示一种攻击和紧张;重重乱涂的天空里线条交错、混杂,太阳画在天空下方似乎很不协调;右侧楼突出的部分不知是什么看上去像一把大锁;原画是彩色的,至少用了七种颜色,画面较满,内容从四周沉沉地向中间包围,中间却是一群躁动的人,大部分是火柴人。整幅画给人沉闷而浮动、混乱而不稳定的很不舒服的紧张不安感。如此画面可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存在某种心理发展障碍的孩子,而且一个三年级学生显然不是敷衍作画,却画了大量火柴人,这提示作画者智力发展水平可能偏低,需要特别的心理帮助。  实际调查中老师反映:该生多动,与同学难以和睦相处;学习习惯差,成绩差,经常不能正常参与课堂学习,难以安静,注意力不集中,扰乱课堂秩序。    
点击展开全文
精神分析理论是西格蒙德o弗洛伊德创建的,其理论的核心包括死亡本能,潜意识,人格结构以及释梦等。此平台由工作人员亲自回复。 personal weixin code:mingchaoxiaochong。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青少年绘画大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