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高老师可能了解了情况有什么了解

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 作业
张志刚(学员)
[提交时间:
答题内容:
说到学生对学习的感受,我可以说是深有感触。记得在去年,学校曾对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老师,评价老师的课堂教学。结果发现我们班有很多学生(五年级学生)在赞扬一个老师时,都用上了&他(她)上课时很幽默,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他(她)举的例子总是能让我们很快明白知识的重点&。在给老师的建议里,有些学生提到&希望老师能多用电脑上课&&希望老师不要老是一个人在讲&&希望老师不要说跟课程无关的话&&希望老师不要布置太多类型相同或相似的作业&&&学生的这些评价和建议是我始料不及的,深感学生对老师期望之大。但也感到有点迷茫:平时上课已没少用投影仪,如用投影仪显示重点练读的句子,显示课文插图等。但学生已不满足于这些,他们希望看到老师每节课都给他们很新鲜的感觉,最好每节课都有动画课件看&&这些跟曾老师跟我们讲的调查结果是何其相似&&学生认为有趣、有用、有效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他们根本不愿意听,甚至会认为老师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懂得了这一点,我也仿佛懂得了学生的心思。其实学生真正的想法不是要求老师天天用电脑上课,而是希望老师能把课上得有趣一点,他们听起来不会那么累,即做到寓教于乐,使他们能学有所成。
想到这,我不禁感慨:学生是一点不糊涂的,他们真实的想法是想多学点东西!这不也正是我们作为老师所希望的吗?我们作为老师何不也来一点改进?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从1998年10月开始,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10个省市10岁~18岁的中小学生及其母为对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共回收学生及其家长问卷各3737份,有效问卷各3371份,有效率达90.2%。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发现。
一、学习的动机
&&& 最新研究发现:多数学生上学是为了&学本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依次为54.0%、44.2%、41.6%。这一方面表明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越来越突破家长或学校教育的影响,个性化的成分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过分关注知识的功利价值。其次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其比例从小学的13.4%逐渐增加到初中的23.2%,高中的 33.0%。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越来越现实。再次是为了&考大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其比例依次为14.0%、8.2%、11.8%。小学生的人数比例超过了中学生。升学压力对小学生的冲击不可忽视。此外,因为&学校好玩&和&喜欢读书& 而上学的比例都很低。初中生占10.7%,高中生只占4.3%。这意味着我们的中等教育正在一步步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 在对家长进行的相关调查中发现,学生与家长对学习动机的认识具有一致性。49.2%的小学生家长、33.8%的初中生家长和38.3%的高中生家长希望孩子学些文化和生活技能。这一比例及变化趋势与学生的选择基本相同。此外,相似的是:不到3%的家长表示因孩子&喜欢读书&而送孩子上学。由此可见,两代人对教育与学习的关注并不直接源于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带有某种功利性。
&&& 二、最喜欢的学科和最不喜欢的学科
&&&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依次排名是体育(20.1%)、语文(15.4%)、外语(14.4 %)和电脑(13.5%)。令人惊讶的是小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居然是音乐(17.7%)、美术(11.2 %)和劳动(10.6%),而喜欢社会活动和自然课的学生为数也很少。这些想来非常有趣的学科却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教育功能,确实令人遗憾。小学生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学科排名依次是数学、语文和外语。小学生认为最难学的学科主要有外语、电脑和数学。
&&& 初中生喜欢数学(19.7%)、外语(17.8%)和体育(11.1%)科目的人数居多,最不喜欢的学科是思想政治(15.7%)、音乐(11.0%)和语文(10.1%)。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学科是数学和外语,各占1/5以上。有10%左右的初中生认为语文&学得最好&。他们认为最难学习的科目依次有语文、数学和外语。学科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成效似乎和学生喜欢的某门科目没有明显的联系。
&&& 三、对所学知识有用性的评价
&&& 研究发现:51.4%的初中生和72.5%的高中生认为从学校学习的有些知识没用,他们对在校学到知识的有用性提出了质疑。而54.9%的小学生则认为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对生活有比较大的用处。研究还发现,学生与家长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具有一致性,并随孩子年级的增高而发生变化。17%的初中生家长和26.6%的高中生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是很有用。这也许反映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不能不使我们对目前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情况进行反思。
&&& 四、对学以致用的看法
&&& 研究发现:学生年级越高,越不喜欢学以致用。课题组设计了这样一道相关的测试题:&我喜欢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这句话是否符合你的实际情况?&调查结果明示:51.6%的小学生、47.7%的初中生和37.7%的高中生非常肯定地回答&完全符合&。同时,有16.2%的小学生、15.4%的初中生和18.8%的高中生选择了&不太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另外,在问及家长&你是否经常看到或听到孩子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对各种事物与现象作出解释&时,只有不到30%的家长非常肯定孩子的表现,而有1/5左右的家长报告,孩子&不经常运用所学的知识&。
&&& 专家认为: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之一,是考试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只知学习而较少考虑学习是为了运用。同时,教师也没有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原因之二,是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过分学科化、城市化、精英化和理论化,脱离了生活和社会实际。
&&& 五、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
&&&& &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显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被动。&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小学生占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42.8%。可是,&知道也不举手&者中,小学生占4.5%,初中生占14.5%,高中生则高达33.8%。
&&&& &为什么年龄越高越不敢或不愿意提问题了呢?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遇到问题时,我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回答不符合自己状况的,小学生占26.8%,初中生占22.7% ,而高中生高达31.1%;家长仅为13.2%。这表明,年龄越小,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越高。或许是因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也更怕解决不好丢面子,他们因为不自信而趋于保守。令人欣慰的是,家长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信心则远远高于中小学生,这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 &专家认为,学生上课不愿主动提问发言,其实是儿童的主动性参与权实现不充分的表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会受到各种限制,既要受老师标准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达方式的苛求。例如,必须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利落等。那些不符合要求者,还可能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谨小慎微。研究人员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课堂上,老师提一个问题,你已经答错了两次。紧接着,你又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这时,你会怎样做?&选择&马上举手请求回答&的比例依次下降,小学生为27.3%,初中生为27.0%,高中生为19.2%。而选择&等老师宣布正确答案,以免又错&的比例依次上升,小学生为3.9%,初中生为7.9%,高中生为15.8%。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高,学生的反应越来越保守。
&&&& &就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还对学生的行为和家长的期望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期望孩子能马上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越来越少的家长期望孩子等待老师宣布正确的答案。坚持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是新世纪人才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学校和家长应该多给孩子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培养起自信心。
&&& 六、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在下列11种学习方式中,即&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讲、看电视、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运用电脑与朋友聊天&中,你最喜欢并认为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实验 (25.9%)、用电脑(21.2%)、读课外书(12.3%);而学生评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则是听讲(21.9%)、作业练习(18.5%)、实验(17.0%)。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应付目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为数众多的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手段来提高学习效率。
&&&&& 家长对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持什么态度呢?研究人员设计了两道相关的题目。其一是:&某中学每周用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到图书馆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阅读,你有何感想?&统计结果显示,持赞同态度的家长超过了半数。其二是:&教师让学生围绕某一学习内容去图书馆查资料,进行访问、调查,组织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过花的时间稍微长一些。你对这样的做法有什么感想?&统计结果表明,持赞同态度的家长也超过了半数。可见,家长对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对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实验、实地调查、翻阅课外书籍等,基本上认可。它表明,类似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 七、考试在心中的位置
&&&& &最新研究发现:学生普遍关心考试成绩,而且关心&全班谁成绩最好,最好的成绩是多少分&。其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有80%之多。小学生也有70.6%的孩子表示对&考试成绩特别感兴趣&。69.9%的高中生也表示自己关心考试成绩。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与学习压力过大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1/3的学生把学习看做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即使在小学阶段,也有 14%的学生把学习视为沉重负担。
&&& 和孩子们的厌学及惧怕学校的情绪比,家长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孩子们在学校的感受。有56.0%的小学生家长、59.9%的初中生家长和58.8%的高中生家长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经常抱怨学校和老师&。
&&&&& 由于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压力缺乏理解与关注,两代人因学习问题所引发的冲突难以缓解。国家总督学柳斌指出,分数已变成迫使学生挨打、受骂,甚至出走、轻生的魔鬼。为此,专家们向家长和教师提出了如下建议:①淡化自己和孩子的分数意识。应当确信,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比关注考试分数更重要。②不在公共场合公布考试成绩,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公开自己的分数,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③了解孩子的学习负担。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反思自己:&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和学会求知,我都做了些什么?&
八、选择职业的倾向
&&&&& 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选择出现明显差异。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未来选择工作时最重的和最不看重的是什么?&调查者共列出了10方面的题供选择。它们是:工资福利、环境舒适、人际关系、稳定有保障、进修机会、社会地位、压力程度、发挥特长、社会需求、自己感兴趣。统计结果发现:小学生选择职业最看着的前4位分别是:发挥特长(21.6 %);社会需求(20.7%);工资福利(19.9%);自己感兴趣(11.2%)。初中深重选择职业最看重的前4位依次是:发挥特长(30.4%);自己感兴趣(23.1%);工资福利(13.5%);社会需求(11. 5%)。高中生选择工作考虑的前4位因素是:发挥特长(36.7%);自己感兴趣(23.1%);工资福利(14.9%);稳定有保障(7.8%)。家长最看重的前4位选择是:发挥特长(31.4%);工资福利9 20.2%);稳定有保障(19.4%);自己感兴趣(12.9%)。
&&&& 专家分析指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对工作选择的共同点都是将&发挥特长&列为选择工作的第一根据。这说明,他们都是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非常关注将来的工作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其明显差异是:小学生比较看重将来的工作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对社会做出多少贡献。而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则有相当数量最不看重工作的社会价值,约占10.9 %,他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工作。相比之下,家长们比较看重工作的福利待遇和稳定有保障。
&&&& 同时,在家长问卷中还看到,不论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差异,都看重工作&压力程度&和&社会地位&两项。这一方面反映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感到工作压力重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传统的工作态度和观念,即看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舒适安闲。这种社会普遍的职业和工作态度表明,人们距离现代社会的职业态度和工作节奏还有相当的距离。
&&&& 九、对家长侵权行为的态度
&&&& 研究发现:尊重儿童权利远未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数据显示家长对儿童的侵权行为依然严重。研究人员分别设计了两道反映孩子权利状况的题目:
&&&& 其一是问学生的题目:当父母或老师翻看了你的日记或信件时,你通常会怎么做?统计结果表明:
&&&&& &①孩子们的权利意识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年级差异,只有较多的小学生把家长或老师看日记当作是有机会了解自己(占43.8%)的行为,而39.9%的初中生和51.1%的高中生对家长的这一行为表示出气愤和反感。这表明高中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强于年龄小的学生。
&&&&&& ②在维护个人权利上,初中生敢和家长正面直言的人数最多,占15.6%,而小学生和高中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7%和13.3%。
&&&&&& ③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成人看自己日记或者信件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依次为5.9%、12.4%和17.9%。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学生越来越少在日记或信件中表露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或父母老师感兴趣的&秘密&了。
&&&&& 其二是对家长调查的题目。统计结果表明,只有25.3%的家长意识到孩子有隐私权,家长不可以翻看孩子的日记或信件。这意味着有关儿童权利的宣传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教师评语:
浏览: 251 &&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了解我们的老师教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