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准备大面积烫伤怎么办种生姜担心卖不出去怎么办

-- 南充日报 --
多方合力破姜局
●王陈  “老姜头,今年生姜零售价贵过了猪肉,几亩姜卖十几万元,看来姜还真是老的辣啊。”今年63岁的陈连富被当地人称为“老姜头”,之所以有这个绰号,是因为他率先在村里种植生姜,而且一种就是10多年,其间无论行情好坏,都坚持了下来。“往年种生姜靠猜,今年不同,政府提前向我们发布了市场供求信息。怎么种,种多少,心里有谱。”他说。  “贵三年,贱三年,起起伏伏又三年。”这句话是陈连富时常挂在嘴边的话,由于生姜价格起伏不定,姜农的喜怒哀乐也跟着忽高忽低的生姜价格坐起了过山车。价格高时跟风冒进,收获的是廉价堆砌出的苦涩;价格低时偃旗息鼓,往往是两口子在夜里的嗟叹。作为传统的生姜种植区域,蓬安县利溪镇的姜农尝尽了姜价起伏的苦头。  今年,该镇建立了以政府指导、协会运筹、农户分担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据了解,该镇拥有生姜种植大户380多户,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种植户达260户,生姜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今年,该镇仅凭生姜一项,人均便可增收1500元。
政府 做好服务 降低流通费用  窖姜、卖姜、记账……近段时间,肖万中心情不错,几千斤生姜不出门便被客商收购一空。“种了十几年的姜,今年最轻松。”  肖万中的轻松得益于畅通的市场销售信息。从生姜下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肖万中都能很快收到信息。村里的广播、手机里的农信通让肖万中足不出户,便知晓了生姜种植的市场行情,根据这些信息,肖万中合理调节种植规模,他说,“信息畅通,心里就有底了。”  利溪镇境内,干湿分明的环境适宜种植生姜,这里种姜的历史悠久。但是,当地农户种植分散、信息闭塞、市场应变能力不强……今年年初,该县农牧业局会同当地政府,与姜农广泛座谈,找到了利溪生姜产业的“病根”。面对问题,利溪镇政府于年初采取了一系列动作,“虽然无法对价格进行直接干预,政府却可以打通物流和信息的渠道,以此对市场进行调控。”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近日,有北碚的客商前来收购生姜,姜农可根据自身储藏情况适量销售老姜。”12月8日,利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昌文通过手机向姜农发布信息,他是该镇负责实时跟踪周边生姜批发市场行情的信息员。根据市场信息指导种植规模,摸清市场需求指导姜农销售,做好生姜产销服务,陈昌文成了利溪姜农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畅通的市场信息,加上合作社和“龙头”的带动,该镇今年生姜种植面积达到2400余亩,实现了生姜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生姜销售环节,为降低流通费用,该镇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批零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减少流通费用,增加姜农效益。据悉,该镇拟建的生姜交易市场已进入选址阶段,或许不久以后,利溪姜农将在家门口卖姜。
合作社 摸清市场 不能“看天吃饭”  政府之外,利溪当地的农业合作社也在想办法。  为改良品种,在县农牧业局的牵线搭桥下,合作社从外地引进优质生姜品种,解决生姜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同时,该镇聘请县农牧业局有关技术人员当顾问,在田间地头办培训班,使姜农掌握了生姜栽植、整地、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产量高,价格好,使种姜的效益大幅上升,种一亩姜的年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当地种姜大户刘建科告诉记者,“技术好,土壤好,管理好的,每亩的收益还要更高。”  合作社的成立,使得生姜种植户结束了单打独斗的局面。除通过技术指导提高社员种植生姜的产量外,今年,合作社从产、供、销入手,努力把握市场脉搏。  “如果控制好种植规模,分批上市,价格应该会有保障。”目前,肖万中所在的生姜合作社已着手建设基础设施,储藏大棚的前期规划已展开,“储藏大棚建好了,大家才能做长远的市场打算。”  与此同时,为了扩大利溪生姜的知名度,当地合作社加大了在各生姜批发市场的推介力度,让利溪生姜走出蓬安。另一方面,联系县农牧业局、蔬菜办的专家,对利溪生姜种植区生长环境等指标进行实地勘测,争取注册商标,让利溪的“姜疙瘩”走上更多市民的餐桌。
农民 多元种植 种田不再“押宝”  对利溪镇的姜农来说,2012年生姜大面积滞销,成了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阴影。“嫩姜5角钱一斤,都跌到脚后跟了,还是卖不出去。”本地市场饱和,外地商贩没了踪影,缺乏市场信息的他们,失去商贩这根“救命稻草”后,变得束手无策。  2011年,因为生姜价格不错,花灶沟村的姜农伍建国多种了两亩姜。第二年,生姜价格暴跌,罕有商贩上门。伍建国的生姜,每亩只卖了不到700元,这连姜种的本钱都不够。以致当地农户感慨:“种田越来越像赌博。”  赌博式的种植,让当地农户尝到了苦头。2012年,利溪生姜种植规模从上一年的1800余亩骤跌至700亩。  “如今种田,不会把宝押在一个品种上面。”经历了当年的滞销,利溪姜农有了经验,他们觉得,不了解市场信息,胡乱“押宝”肯定不行,今后会分散种植农产品,“每年总会有一两种农产品滞销的,分散种植就能弥补损失。”  不仅是农户,当地政府也倡导多样化种植,以缓解市场冲击。目前,利溪镇已被列入蓬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一大批业主的带动下,当地农业发展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的特点。伍建国说,“农民的增收途径多了,自然不会孤注一掷地押宝。”&
&& (不填默认为匿名)
《南充日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北方新报数字报刊平台
第26版:财经纵深
&&标题导航
&&按期查询: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生姜怎么比猪肉还贵?
  山东安丘蒜姜批发市场的一个洗姜车间内,工人们彻夜工作,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生姜运出。
  摄影/王
  宛若一场安排好的折子戏,绿豆、蒜、辣椒、生姜,这些百姓餐桌上的普通食材今年轮番上演逼宫大戏——8月中旬,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生姜批发价,短短一个月内暴涨40%,攀升至10年来的最高价。这一价格传导至终端市场,最高时达到每公斤16元,比猪肉还贵!  8月17日起,从北京餐桌上的一块姜出发,循着它生产、运输、买卖的路线,记者来到700公里外的山东安丘市的一块姜田内。穿过炒作的喧嚣,拆解这个农产品暴涨的复杂链条。  北京:姜价疯涨  安丘:两头受气  8月17日,新发地市场,送姜的卡车终于来到,程秀荣露出了笑容。程秀荣做了15年的姜蒜生意,她的生姜批发点每两天走一车姜,是新发地批发市场内当之无愧的一级生姜批发商。新发地市场创建于1988年,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包括生姜在内的各类蔬菜,在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入北京千家万户的菜篮子。  新发地市场的统计资料显示,7月15日至今,姜价从3元多一斤暴涨至5元多,短短一个月上冲了40%还多;而在2009年9月,姜价还在2元左右徘徊;2006年,姜价最低时到过0.40元。  姜价高涨,程秀荣认为生意更不好做,至少给她带来了两个麻烦,一是姜的销量锐减,姜是调味品,价钱这么高,能不吃就不吃了;二是现在太压本钱。姜价便宜时,一车货一万多元,后来几万元,现在到了十几万元。若途中有个闪失,麻烦大了。程秀荣曾遇到这类麻烦,拉货的司机出车祸后赔不起,索性拉着她的姜跑了。  以新发地市场这类大批发市场为起点,落到市民菜篮子的生姜,途中至少要经过两个环节:一是一些蔬菜公司在这里买下大袋包装的生姜后,进一步分包、处理,而后供给各大超市,最好的姜包装后,可以卖到8元左右一斤,比猪肉还贵;二是散布在北京各个角落的二级批发商,这些人从一级批发商手中拿姜后,再次批发给自己辖区内的零售小贩,由后者疏散到各家各户的小菜篮内。最终的价钱,在6.5元到8元不等。  安丘:两头受气  山东省安丘市白芬子镇的黑埠子村拥有长江以北最大的姜蒜批发市场。刘继升是程秀荣的上家,也是安丘蒜姜批发市场中较大的供应商之一。  在安丘,姜按两种规格来卖,一是鲜姜,二是黄姜。姜挖出后,可以作为鲜姜来出售,但多数姜农会把其放在自家的姜窖内储存起来。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内,姜依然在生长,无用的姜苗会先烂掉而后长好伤口。在此过程中,姜的味道也会变得更辛辣一些,从而更符合其作为调料的功能。这为刘继升这样的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姜农会在一年四季的时间内,随时出手生姜。他们也会在一年四季将这些生姜发往全国各地。  通常,在刘继升这样的生姜供应商与姜农之间,也要经过两个环节。一个是生姜经纪人,他们贴近姜农,多为各个村庄里的消息灵通人士。成交后,收取每斤几分钱不等的中介费用;另一个是小供应商,他们通过经纪人从姜农手中收货后加入自己的利润,而后整体批发给刘继升这样的大户。  在多年的卖姜历练中,这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已井然有序:刘继升负责收单、订购、清洗、分装、过秤、运输等工作;经纪人负责游说姜农接受收购者开出的价格,开窖放姜;小采购商则负责在指定时间内,把约定数量的姜送到刘继升的洗姜车间内。  此前,有媒体传言,有一些莱芜人、江苏人在安丘蒜姜市场高价收货,2.9元的货他按3元来收,将姜价炒了起来。刘继升对这个传闻的真伪笑而不答。他认为,姜与大蒜不同,按安丘当地的生产传统,大部分姜被姜农保存在自家的地窖内。即使真的有个别人高价收姜,暂时拉高了姜价,但如果姜民们大量放姜,姜价也会马上降下来。  不过,为了平抑成本,刘继升还是把姜装满了自己的冷库。因为在姜价高涨的时候,辛苦一年的姜农“价越高越舍不得卖”。正常年份内,他一般不这么干,这是一个冒险之举——他的利润“只有几分钱”。姜在冷库内可以保存一段时间,但温度掌握稍有不慎,就会腐烂。  “没办法,我们两头受气,外地的关系不能断,本地的姜价涨得太厉害,收不是,不收也不是。”刘继升说。  未来:姜价涨跌难测  沿着姜的生产链条再往前延伸,是散布在山东、河北等地的一些姜田。其中一块3亩半地的姜田属于张其禄。  张其禄今年56岁,家住安丘市白芬子镇赶牛路村,他家几代人都在这一带种姜。  安丘的生姜种植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明朝。一些传统的种植办法,今天依然在这里使用。每年4月,张其禄会把自己的铺盖卷起,把生火的炕让给姜种来住。处在休眠状态的姜种,在合适温度的激化下逐渐苏醒,生出1厘米左右的姜芽。而后,张其禄将这些娇嫩的姜芽移植到自己的姜田内。催姜芽期间,视姜种的生长情况,他要严格掌握室内的温度,以免前功尽弃。室内的温度要分别控制在28摄氏度、22摄氏度、18摄氏度3个阶段,稍高、稍低,姜芽都会烂掉。  种姜,还是一个力气活儿。每年10月,赶在霜冻前,张其禄和家人们必须连轴干15天左右——白天有亮时,在地里挖姜;晚上回家后,把姜下到5米深的姜窖内,码一层姜,撒一层沙子,“腰像断了一样”。去年10月,新姜下来时,在家庭内部,张其禄力主卖鲜姜,理由一是,鲜姜下窖时需要劳力,大儿子已分家,小儿子在京打工,家中劳力匮乏;二是鲜姜储存后有损耗,依据前几年的经验,早卖要比晚卖好。最终,以每斤1.40元的价钱,还兼做姜经纪人的他,率先将自家产出的鲜姜全部卖出。而对于大多数的安丘姜农而言,姜会留至第二年鲜姜上市时,才会彻底出手。这是当地延续多年的传统——姜窖是自家的小金库。管理得当,生姜可以在窖中放个两三年。如果不是特别必要,姜农手里的生姜,会一点点地放出。  姜价也因此而起伏不定。下大雨时,一些地势低的姜窖被淹,姜农卖姜多,姜价会下来一些;学生开学时,为了给学生凑学费,姜价也会下来一些;农忙时节,大家无暇卖姜,姜又会上去一些。以此来看,选择细水长流的方式卖姜,显然是一个避免价格风险的稳妥办法。  市场:怪圈已循环多年  事实上,对于姜生产链条上的大多数人而言,姜、蒜这类农副产品的价格,一直是一个难猜的谜。过去的日子里,他们已多次在暴涨暴跌间轮回。  在安丘,1996年,姜的收购价曾达到过10元每斤的天价;年,生姜的收购价在2元/斤左右,姜农获利稍丰;2006年,生姜价格大滑坡,收购价最低跌到了0.4元/斤。大蒜的情形与此类似,去年蒜价曾跌到几分钱一斤,到了近日,菜市场上的蒜价暴涨到了8元一斤。  事实上,左右这些农副产品价格的,除了人为炒作外,主要有三点:一是金融危机、贸易壁垒等国际政治因素,二是天灾等自然因素,三是作物的种植面积。前两者,发生概率较小;第三个因素最为关键,也最能影响价格——通常而言,某种农副产品猛涨一段时间后,会带来大面积的扩种,从而导致其价格在次年猛跌。猛跌过后,则是大面积的缩减种植面积,为新一轮的暴涨奠定了基础。  “蒜疯子,姜傻子”,这是用来形容交易市场上蒜、姜价格不稳定,且无规律可循的一句民间谚语。  在蒜姜交易环节闯荡15年的程秀荣说,她所在的新发地市场,经常有人看不准而血本无归。她的记忆里,最近离开新发地的是一个叫“老孟”的人——上一轮姜价疯涨时,他认为姜价还要涨,囤了一批姜。很快,市场内哗啦啦多了十几车姜。越拖价格越低,舍不得卖的他最终赔了一大笔。  这一轮的蒜价上涨,刘继升也动了心思。蒜价两块多时,他筹了一笔钱打算入手。按经验,当时蒜的水分还未晾干,他等了一段时间。蒜价很快冲到3元多,他不敢接手。此后,蒜价疯涨到5块多。  时至今日,刘继升并不后悔。他说,他只赚该赚的钱——在他这个圈子里,上一轮蒜价疯涨疯落的过程中,有人贷款买了一批大蒜,蒜价暴跌后,支付不起冷库费,只好自杀了账。  每年4月,张其禄都需要作出一年中最重大的一个决定,是否种姜?种多大面积的姜?  多数时候,在反复打听后,张其禄这些赶牛路村人还是和往年一样,把自己能种姜的地里都种上了姜。他们认为,姜价“好三年、坏三年,不死不活又三年”。“也许是好的那三年呢。再不济,我还有姜窖可放。比种别的菜强一些。”  姜农:姜价上涨前已卖出  张其禄的小儿子在北京中关村卖电脑。遇到和他儿子一起打工的人回北京,张其禄想给儿子捎一些姜过去。他说:“儿子赚钱不易,北京的姜价那么贵,自家有种,花钱买多心疼!”  平时非常节俭的张其禄,有时也会很大方。在附近的村庄内,他是有名的“姜医生”。为了寻找致病的姜瘟真菌,他先买了一个1000多元的电子显微镜,后又买了一个价值5000多元的。这是他房间内最贵重的一个电子设备。  姜田是他的宝贝。为了解决多年重复种植生姜给土地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懂外文的他,第一个引进了外国的有益菌,用生物的方法来抑制姜瘟。  每天早晚,张其禄都会来到自己的姜田内,除草或找虫子。再过两个月,他精心照料的新姜就会丰收。这一次卖不卖鲜姜,是他目前最头疼的一个难题。  每天早晚,刘继升也要到冷库前看看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中学毕业后,刘继升跟着父亲到北京卖姜。其间,他睡过菜市场,也开过长途大货车。而今,他成了安丘地区最大的生姜批发商之一。女儿读大学时,他为其选择了报关专业,他希望女儿将来能帮助他把姜的生意做得更远。在他的计划里,他还想做一些姜的深加工项目。“姜有时会滞销,这时候做做深加工,也许有出路。”  程秀荣是刘继升合作多年的老搭档。2009年,她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回忆起小时候在麦地里套种生姜时被扎破脸的日子,她觉得现在的生活已经很不错。  “姜价涨了一大截,我们这些中间商其实最担心。姜贵了,别人可以不吃姜;姜农可以不种姜。我们不能不干这个。”程秀荣说。  预测:蔬菜涨价是大趋势  为什么姜的价格在近期暴涨?为什么菜价一年比一年高?  针对这些问题,华北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批发市场统计部部长刘通做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姜价不存在人为炒作问题。此外,要从缩减工农剪刀差的角度来看待菜价的上涨。长期来看,菜价是一个上涨的趋势。  记者:近期新发地市场的姜价如何?  刘通:生姜价格确实出现了上涨。以新发地市场为例,8月17日的生姜批发价大约在5元/斤。7月5日,生姜价格还在3.6元/斤。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姜价上涨了40%还要多。  记者:有媒体说是游资炒作生姜,你认为呢?  刘通: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有它自身的特有规律。目前北京市场上销售的生姜99%是2009年生产的。这些生姜大部分产自山东。那里的姜农,家家都有地窖。每年霜降前收获的当年新姜,进入地窖储藏两三个月后,通过调整温度,让新姜的姜芽烂掉后再长平,并从新姜转化为老姜,才可以作为生姜上市。生姜和大蒜不一样,不是在很短时间内就集中到各个中间商的冷库里,而是分散在农户的地窖里,所以不太可能存在某些人想象的炒作问题。即使真的炒作,也很难炒作起来。  记者:那姜价暴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通:2009年生姜减产,是目前姜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2009年年初气温较低,一些刚种下的生姜被冻坏了,没冻坏的,发芽状况也不理想,导致亩产下降。二是种植面积减少。月份,正是当年种新姜的时候,生姜的市场价格只有0.9-1.6元/斤,农户出售时的价格更低。连续几年的低价位,严重打击了农户种姜的积极性,导致当年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今年,这两个因素都不存在,是生姜生产的大年。今年的鲜姜上市后,姜价将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  记者:为什么大家普遍感觉到菜价这几年上涨的幅度较大?  刘通:在近2~3年的时间里,菜价实际上是在逐年上涨的。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均价数据也体现了这一点:日的价格(2.06元/公斤)比2009年同期(1.67元/公斤)高出23.35%;比2008年同期(1.30元/公斤)高出58.46%;比2007年同期(1.25元/公斤)高出64.8%。  记者:为什么菜价会逐年上涨?  刘通:今年3月份,新发地市场举办了春季种业展销会。3天会期里,我和各地种子公司的经销商们进行了交流。他们普遍反映,今年到会购买种子的客户比去年又有所减少,前来选购种子的农户更是明显减少。这说明两点,一是,北京周边的菜地大量减少;二是,种菜是一个高投入的农活,北京的很多农民觉得种菜不划算。北京人吃的菜,现在来自全国各地。在新发地,除贵州和新疆之外,全国其他省份的蔬菜都有。一方面,我们吃到了品种更丰富的蔬菜;另外一方面,流通环节增多、运输成本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导致了菜价逐年上涨。  记者:今年以来,大蒜、绿豆等农副产品大幅度上涨,这其中有没有游资炒作的因素?  刘通:我觉得,大蒜等农副产品涨价的问题,供应不足是主要矛盾。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前几年这类商品的价格太低伤害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在新发地市场,某种农产品结构性短缺,一般伴随着另外一种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比如说,今年大蒜、生姜价格较高,但邯郸的洋白菜收购价仅为0.10元/斤,种菜的农民叫苦不迭。我们曾想建立一个农副产品生产预警系统,为农民提供种植时的参考信息。这个工作要做得非常细致才有意义。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不是我们一个机构能够完成的。  记者:菜价今后会降下来么?  刘通:菜价不能暴涨暴跌,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菜价上涨是一个必然趋势。各个发达国家,都是这种状况。此外,这实际上涉及到我们怎么看待农村和农民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压低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发展了现代工业。这是各国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的必经之路。但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提高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对农业进行“反哺”。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其实承担了调节各个阶层收入的杠杆作用。我们不能用早期印象中的菜价来评价今后的菜价。当然,菜价上涨,势必影响到一些低收入市民的正常生活。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国家需要同时提高这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  (据《京华时报》)
请您选择其他数字报纸 内蒙古日报(汉文) 内蒙古日报(蒙文) 北方新报 北方经济报 北方周末报
&版权所有 内蒙古日报社 北方新闻网 合作伙伴:
All Rights Reserved央视:生姜跌跌不休 种一亩赔上千元 _ 财经频道 _ 东方财富网()
||||||||||||||||||||||
央视:生姜跌跌不休 种一亩赔上千元
  10月2日《经济信息联播》重点推广稿件  京津城际高铁催生快乐 “高铁族”
  今天我们来说说已经开通的京津城际列车,京津城际列车不仅拉近了京津两座城市的距离,也让两地很多市民变成了 高铁一族 ,他们的生活也因为这条高铁而变得更加方便、精彩。我们马上去天津看一看。  张先生是一位在天津工作的北京人。前几年,由于往返京津两地不方便,坐火车耗时又长,张先生一个月才回家一趟,而京津城际开通后,周末回家就很方便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京津两地大巴车票价30至40元不等,但要花费约两小时;自驾车,单趟油费就是100多元,还要花上几十元的过路费。相比之下,55元的城际铁路既省钱又省时。  张先生:基本上都是工作的时候来坐,感觉很方便、快捷。  记者:没有城际之前选择什么方式?  张先生:没有城际之前只能想办法坐公司的车。但是公司的车费用上比较高一些,(城际)从成本节约上来讲我觉得更加便利。  记者:平时一周一个来回吗?  张先生:一周两次吧,基本上都选择乘坐轻轨。  另一位王先生也时常到天津来出差,由于有时任务很急,办完事情立刻就要赶回北京公司,京津城际让这一切变得容易起来。  王先生:我出差到天津来,从北京出差到天津来。  记者:你觉得这个跟普通的列车一样吗?  王先生:这个很便捷,我把车停在北京南站,然后过来,然后再回去。非常方便。  我是一个小时之前到的这儿(天津站),一个小时办完事然后又回去了。非常便捷,非常好。  小李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次回天津为了论文答辩,她告诉记者,上学的这几年她和城际已经密不可分了。 每到周五下课后六点半就能到天津站,做城际半个小时就到了北京,七点多钟就到北京的家了。  小李:我是在天津上学,然后回来。我家住北京。上学的时候两地要来回跑。  记者:那个时候觉得城际列车是不是带来一些方便?  小李:是啊,挺快的。都是坐城际列车,之前做火车的话要两个多小时。  据记者了解,目前京津城际列车客流稳步提升,日均客流量在6万人左右,平均上座率在70%以上。日最高客流量达125000人。开通两年以来,乘客数量逐年增长。  天津站客运车间副主任 刘彬:从现在来看,平时(一天)开70对列车,一到周末或者是节假体开90对。从频次上有所增加。现在基本上是10到15分钟开行一列,  北京人周末新消闲:去天津吃包子 听相声  全长12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铁,将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的通车时间缩短为半小时,这让天津在第一时刻感受到了高铁的拉动效应。很多商家都表示,一看游客手里拿着5100牌子的矿泉水瓶,就知道是京津城际高铁送来的客人。&&&  在天津狗不理酒店和平路分店,几位从北京过来的外国客人正在吃着热腾腾狗不理包子,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是在早上乘坐京津城际到天津来的,感觉城际列车非常快,非常稳,非常方便,计划在天津玩一天,晚上坐六点多的城际就赶回北京了。  外国游客:我们今天来到天津,做一日游,参观了一下五大道,去了一些古建筑还参观了瓷房子,看了一个旅馆,中午到酒店吃饭。知道天津有三绝,其中一个是狗不理,吃完以后觉得非常好吃。  原以为京津城际只是方便旅客,没想到能让餐饮业火成这样!天津狗不理酒店的店长孟先生把京津城际铁路形容为 财神爷 。京津城际高铁开通几年来,天津10家& 狗不理 的营业额都增加了20%以上,有几家店甚至蹿升了40%多。  狗不理集团顾问有限公司区域总监孟宪鹏:狗不理和平路这家店,客流量比过去增长将近20%,特别是到周六周日,在散客这方面有将近百分之六七十是北京的客人。他们从北京南站坐地铁、坐高铁,半个小时就到了天津站,从天津站打车十块钱就到了我们狗不理这家店,特别方便。  吃完了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很多人会选择去听听天津的相声。每逢周末,天津茶馆里的相声总是异常火爆。能容纳300多位观众的天津谦祥益相声茶馆不仅常常爆满,晚来的客人还得加座。这些听众里,有相当一部分北京的相声迷。  天津谦祥益相声茶馆 工作人员 张楠:北京朋友好多都是早晨坐头班车来到天津,然后在天津玩一圈,吃一些当地的小吃,下午再来我们的院子里听相声,然后晚上再回去,时间很短很方便。我们有的时候会在节假日的时候加场。上座率比平时要高至少30%以上。  京津城际列车拉动天津休闲产业  京津城际高铁开通后,对整合京津两地旅游资源、促进两地旅游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目前京津两地已有200多家旅行社调整旅游路线,把乘坐京津城际列车纳入行程。来看看会有哪些变化。  天津导游李先生告诉记者,因为方便,好多去的外地团队也特地安排到天津来逛一天。现在来从北京到天津的游客数量已经翻了两番。  天津某旅行社导游李俊贤:方便,坐城际列车比较方便,而且票价也比较便宜。  大巴贵,城际便宜,能便宜多少钱?平均下来每个人能便宜10到20块钱。因为一个车上大概得有四五十人,一下子就能便宜很多钱。这就不是说单按油算。  尽管不是周末,天津古文化街依然人头攒动。泥人张、风筝魏、崩豆张、杨柳青年画等出售天津特产的店铺里,询价购物的游客络绎不绝。据介绍,天津古文化街目前的日客流量达五六万人次,节假日能达到十五六万人次,比京津城际开通前增长了20%。  泥人张世家 销售经理  阮贞莉:京津城际的开通方便了天津和北京的交流,大家过来的话也比较方便。带动我们很多的经济发展,包括客流量,包括营业额。人流量从周一到周五大概有50%的增幅,营业额的增幅大概在20%到30%。  据介绍,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天津各大、小剧场迎来观众人数超千万,比京津城际高铁开通前增长了20%。天津免费开放的6个博物馆、纪念馆,累计接待外地观众近80万人次,由北京来津的旅游团体观众占90%,比高铁开通前增加了30%。  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教师 赵建平:我主要是参观中国金融博物馆,我打个前战,我特别想带我的学生过来。因为在北京,这个专题的博物馆比较少,而且有高铁以后特别方便,半个小时就到了。  金融博物馆 副馆长  刘满授:平时我们也就是30到50人,那么一般到了周六周日可能能达到一百来人。假期可能来的人会更多,最高峰的时候达到两三百人。我们正常开馆的时间是两点到八点,但是节假日我们上午都开,就是为了照顾这些远道游客。  生姜跌跌不休& 种一亩赔上千元  眼下正是秋天,俗话说,三春不如一秋忙,秋天是忙碌的收获季节。同时也是各种农场品价格和产量最引人关注的时候。我们财经频道将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秋收调查,对我国大宗的收获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图入)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有过几次价格大幅波动的生姜。每年的九十月份都是采收生姜的时候,不过曾经以“姜你军”而闻名一时的生姜,如今的价格却只能用一跌再跌来形容,而且就在近期又再度上演了跳水行情。那些去年因为嫌姜价太低,始终没有出售的姜农们,因为要腾出地方来储存即将采收的新姜,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了赔钱甩卖。到底是怎么回事,来看记者的调查。  在我国的生姜主产区山东省安丘市,记者遇到了到生姜交易市场来卖姜的田学武,他家去年种了两亩三分地,共收获生姜近2万5千斤,本想等到姜价上涨了以后再卖,但没想到一年都过去了,价格不但没涨,反而越来越低,因此他只能忍痛出售了。&&  山东安丘生姜种植户田学武:价格不贵,一直舍不得卖,现在卖四五毛钱(每斤)  田学武不无后悔地告诉记者,今年二月份的时候,生姜的收购价是每斤一块多钱,当时他没舍得卖,现在只能卖到4毛钱一斤了,他却不得不卖了,因为新姜马上就要收获了,如果不在半个月内把去年的生姜卖掉,新姜将无处可放。而像他一样的姜农,大有人在。  安丘生姜种植户田学武:不卖没办法,现在鲜姜等着下窖,倒窖的时候,必须得卖,要不没地方存。  安丘生姜种植户李希华:现在关键这个姜井盛不了,盛不了就逼着你卖这个姜。  农户们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亩地需要姜种800-1000斤,价格是400元,化肥2000多元,培育姜种、耕地、浇水等费用至少2000元,大棚、农药、薄膜等农资加起来也需要700元左右。因此,一亩生姜的种植成本至少在5000元左右。一亩地产姜约10000斤,按照现在每斤0.4元计算,每亩收入也就在4000元左右,不算人工,也要赔上千元左右。  安丘生姜种植户:折大了,赚什么钱,折本了,卖多少钱能挣钱啊,管怎么地得一块来钱啊。  安丘生姜种植户李玉进:2010年、2009年效益好,那会多的时候能赚多少钱?那时候一亩地能赚一万至两万吧,现在呢?现在一亩地折三千到五千。  陈姜集中上市& 经销商谨慎收购  本来赔钱卖姜,已经是一件让姜农们很无奈的事了,可是由于大量陈姜集中出售,生姜的价格出现了继续下跌的趋势,而且出于看淡后市的原因,生姜经销商们也放缓了收购的速度,导致安丘姜农手里还有近三分之一的陈姜未能卖出,这无疑让姜农们更是叫苦不迭。  孙海龙在安丘从事生姜收购已经有七八年了,他告诉记者,2010年的时候,生姜价格一度达到6元每斤,那个时候他们都是主动联系农户,抢着收姜,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反了过来。  山东安丘生姜贸易商孙海龙:老百姓来车我们都不大敢收,收多了时间长了这姜卖不出去都坏了,每年这个时候一天得收十几万斤吧,现在就是两三万斤 一万左右 少了五分之三左右。  不少经销商表示,现在四毛钱一斤收的姜,他们最多也就能卖到五毛多钱,刨去中间洗姜的加工费,一斤就赚个三五分钱,如果价格再稍微降点,他们就有可能要赔钱。  山东安丘生姜贸易商于大海:我不存货,存不起来货,打个比喻,昨天收的五毛今天四毛五了,百分之百赔钱,知道跌价你还收,那不是赔钱吗,谁也不傻。  由于2011年全国生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大幅增加,而生姜的消费需求却没有什么变化,因此目前市场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经销商收上来也并不好卖,因此后期的行情也被继续看淡。  :安丘生姜贸易商张永富:收现在好收,上的太多了,现在价格不太好说,估计是不大好贵了,可能越来越便宜了。  安丘生姜贸易商孙海龙:收上来卖也不好卖,客户需求量小点,就是没利润、没客户 销不出去。  姜价涨跌难捉摸& 农民种植很纠结  眼下生姜的行情比较低迷,贸易商谨慎收购,农民却赔钱甩卖,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这种情况就维持至今,姜价连续两年出现跳水行情,说到底还是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所致,我们接着来看报道。  李希华是安丘的生姜种植户,家里一共四亩多地,有三亩种的都是生姜,姜价这两年的暴涨暴跌,让他实在有些摸不着头脑,已经连赔两年的他对今年的收成也抱太大希望。  李希华  安丘生姜种植户:现在就看情况了,下年我这么估计也好不了反正是,这二年了,这些姜存的话,下年,不愁多了,就愁一块钱一斤,叫老百姓不挣不折,能保个本。  像李希华一样,目前大多数姜农都已经连赔两年了,但对于明年还要不要继续坚持,他们很是纠结。  安丘生姜种植户田学武:明年看一下吧,不想种了,老是赔本。  安丘生姜种植户李希华:你今年不种了,万一下一年姜再贵了呢。  业内人士分析,正是由于生姜种植周期较短,便于农民快速调整,才导致了种植面积的暴增暴减,例如2010年姜价暴涨之后,安丘地区的种植面积几乎立刻就翻了一番,产量大增,最终供过于求, 导致了这两年姜价的大幅跳水。  潍坊一皓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总经理李明强:有可能三年是价格比较低的,然后出现一到两年价格偏高,这些都是由于信息不流畅啊 ,农民的种植心理啊来决定的。  生姜作为调味品,本身市场需求的波动并不会太大,因此要想稳定价格,必须要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种植面积,而这要有赖于生产组织程度的进一步调高。另外,加大研发生姜的深加工体系,拓展市场需求,也是有效减少价格剧烈波动的一种手段。  潍坊一皓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总经理李明强:最好的办法还是扩大市场需求,由一部分企业或者科研单位来研发一些大姜的深层次产品。
& 其他网友关注的新闻:
东方财富网(&&或&&)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值班热线:021-5
东方财富产品下载专区
网友点击排行
&&&&&|&&&&|&&&&&&
预计在一些与市场准入相关重要问题解决后,将把中国A股纳入全球基准指数[]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面积烫伤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