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号神舟飞船返回舱重量的最高温度为25度,最低温度为17度,如果以25度为基准,并

按照,神舟五号飞船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系统设计指标,神舟五号返回舱的温度为20℃±4℃返回舱的最高温度_百度知道
按照,神舟五号飞船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系统设计指标,神舟五号返回舱的温度为20℃±4℃返回舱的最高温度
按照,神舟五号飞船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系统设计指标,神舟五号返回舱的温度为20℃±4℃返回舱的最高温度为多少度,怎样解答
温度那个条件指以20度为标准,最高不得高出标准4度,最低不得低出标准4度,所以最高温度为24度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温度范围是16到24所以最高24
这是什么年级的。
24,我猜是这样………这个题。
好吧不会了…另寻高就……
看不清楚,算了我不行了……反正我觉得是24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23 / 35 页
持续关注中国航天:神舟十号返回舱在航天科技五院开舱 长征五号火箭助推器试车成功
新闻点点评
《 人民日报 》( 日& &06 版)
  叶培建委员
  北部草原或成嫦娥五号返回着陆点
  据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任沁沁、顾瑞珍)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3日在京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未来执行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第三步“回”计划的嫦娥五号卫星,将带着“足够多”来自月球的样品,回到地球。回落点应该会在中国北部草原地区。
  月球采样返回需解决包括如何在月球上采样、采样完成后从月面起飞、起飞后在月球轨道上与轨道器进行交会对接、返回地球时高速再入大气层等一系列难题。叶培建表示,从工程学上,嫦娥五号从其预定的月球着陆点返回,落在西南地区是最优选择。但西南多山区,担心嫦娥五号带回的样品难以寻找,可以选择落在北部草原地区,但要为此进行更多技术攻关。
  由于嫦娥五号重量较大,目前正在研制大推力火箭,并将运送到海南文昌一处新的卫星发射场发射。
  点评:嫦娥五号将一个古老民族的“奔月梦”拉得更近,通过无人月球探测的实施,将为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设积累经验和技巧。
张柏楠:神舟十号年中发射,天宫二号正在积极研制
日 10:30:13
来源: 新华网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 & (两会权威访谈)神舟十号年中发射,天宫二号正在积极研制——访航天科技集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
& &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刘铮、王敏、王橙澄)下一艘神舟飞船的任务是什么?天宫一号将会有怎样的“继任者”?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将会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代表。
& & 神舟飞船已基本定型 将开始执行“太空班车”任务
& & 问:每次神舟飞船的发射都有新的突破,神十将肩负着什么新使命?
& & 答:神舟十号任务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是,这是神舟飞船第一次进行应用性飞行。所谓应用性飞行,有些类似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飞船,就是执行正常运输任务。就像高铁,刚开始要试运行,根据试运行的情况进行一些改进,之后就投入正常运营了。神舟飞船已经基本定型,神舟十号没有新的大的技术变化,只做了一些小调整。
& & 从神五到神九,主要任务都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的技术,到神九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目前神舟飞船的任务不再是试验自己,而是为天宫一号提供人员和物资运输保障,支持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科学试验。
& & 神十的发射时间窗口为今年6到8月份,到时将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 & 天宫一号目前状态非常好 天宫二号正在积极研制
& & 问:目前天宫一号在太空运行得怎么样?天宫二号准备得怎样?
& & 答:天宫一号2011年9月份发射,设计寿命两年。从目前看,天宫一号状态非常好,推进剂剩余量还相当多,设备状态也很好。
& & 完成与神舟十号的交会对接以及科学试验项目后,天宫一号的后续任务将进行评估研究,看怎么能最大限度发挥效益。如果做轨道调整等消耗推进剂比较多的试验,接下来的飞行时间会短一些;如果这种试验少一些,飞行时间会比较长。我们当然希望天宫一号飞得久一些,但如果有些试验任务更有意义,也不一定要飞得时间很长。
& & 天宫一号作为轨道飞行器,任务一旦结束会按国际惯例做主动离轨,返回到大气层烧掉。
& & 天宫二号的任务和我们最终要建立起来的空间站结合得更紧密,科学试验项目也更多,正在积极开展研制。按计划,2020年前后我们要发射空间站,天宫二号肯定要在这之前上天。
& & 把航天安全放在首位 对中国载人航天未来很有信心
& & 问:作为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您在飞船发射时会感到紧张么?您对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怎么看?
& & 答: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设计、研制中,一定把航天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能漏掉一个隐患,不能有一个缺陷,一定要都找出来,保证安全,功夫要下在前面。
& & 真到了发射时,说不紧张是假的,但那时候紧张也没用。怎么办,做很多预案,万一出现问题,我们怎么应对,尽可能保证航天员的安全,这是我们要做的。关键是第一预防,第二怎么应对。
& & 我对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很有信心。第一是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载人航天方面体现得比较充分。第二是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提供非常良好基础。上世纪70年代曾经搞过载人飞船没能搞成,现在神九的交会对接系统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的性能指标国际领先。第三是人才队伍优势,有的航天大国人才队伍已经老化了,而我们形成了一支年轻、高素质的队伍,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
嫦娥三号下半年发射 中国将实现对地外天体首次软着陆探测
日 08:59:50
来源: 新华网
& & 图表:嫦娥三号下半年发射 中国将实现对地外天体首次软着陆探测 新华社记者 胥晓璇 编制
& &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任沁沁、顾瑞珍)中国探月工程二期“落”月的最关键一步——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定于2013年下半年进行,中国将实现对地外天体的首次软着陆探测。
& & 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3日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了这一信息。
& & 嫦娥三号将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月球车),也是阿波罗计划结束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叶培建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探测通信与遥控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
& & 嫦娥三号着陆器上携带了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巡视器上携带了测月雷达。“这些都是世界月球探测史上的创举。”
& & 叶培建说,嫦娥三号任务将首次获得月球降落和巡视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并将首次实现月夜生存。
& & “月球的一个昼夜相当于地球的14个昼夜,白天最高温达到150摄氏度,夜晚最低则达到-170摄氏度。”叶培建说,月面生存热控制系统的关键突破,将是重要看点。
& & 嫦娥三号除了使用嫦娥二号已经验证的部分数据,还将增加测距测速雷达和激光测距仪。
& &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但将完成不同的探测任务。
杨元喜委员
2020年我卫星导航产值达4000亿
《 人民日报 》( 日& &06 版)
  本报北京3月4日电&&(记者赵展慧)“预计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产值能达4000亿元,对国内卫星导航市场的贡献率应该达到60%。”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4日披露。他说,“十一五”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年均增速超过35%。目前,14颗北斗区域导航卫星已经布设完成,具备在我国及周边地区的导航服务能力,导航芯片、天线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了产品化。北斗系统已在交通、灾害监测和应急救援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点评:使用国产导航元器件,将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人民日报 》( 日& &10 版)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从广场到大会堂短短200米距离,数百名记者拉开架势,展开了一场新闻大战。这是大家在追访新代表刘洋。
  本报记者&&李维娜摄&&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5:37 编辑
中国将加快航天、航空和武器装备发展建设
日 11:47:2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任沁沁)“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
& & 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温家宝总理专门用一个篇章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的成就。
& & 坐在台下的科技、科协界别政协委员们,倍受鼓舞,也感受到肩头沉沉的责任。
& & 多位航天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向新华社记者透露,2020年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的多个航天项目将在这一年实现跨越。
&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委员说,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突破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
& & 中国载人航天总工程师周建平委员说,2020年,中国将建设独立自主的空间站,开展科学研究和太空实验,促进中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 & 嫦娥二号、三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委员说,2020年,中国将完成月球探测“绕、落、回”任务,突破载人登月关键技术,开展火星、金星等大行星及小行星等深空探测工程。
& & 此外,2020年,中国将完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地对地观测系统等建设,建成系统健全、功能完备、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和航天装备体系。
& & 中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颗,占全球在轨航天器总数20%左右;年均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占全球发射数量30%左右。
& & “届时,中国将具备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能力,建成完善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和航天装备体系,具备引领航天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具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具备实力雄厚的航天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叶培建说。
& & 听到温总理提出的“瞄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前沿先导技术研究”时,来自武器装备和航空领域的政协委员们,感受到建立与大国地位相称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 总装备部装备学院副院长刘建委员指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需要大力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发展武器装备,单靠购买不行。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
& & 他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自主创新发展的先导和源泉。“目前,中国国防科技和武器技术已经从跟踪追随型向全面自主创新型加快转变,基础研究薄弱与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自主创新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 & 国防关键技术直接决定武器装备的性能水平。刘建说,要紧跟发展前沿,围绕有可能引发重大军事科技变革的战略前沿技术,超前部署、及早安排,加快发展。“如量子、纳米、激光、生物交叉等前沿技术”。
& & “武器装备的发展等不来,拖不起,要像举办北京奥运会一样,举全国之力。”刘建说。
& & “为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需要,建立与大国地位相称的航空产业。”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甘晓华委员提出,将航空产业明确为国家战略产业,制定国家层面的长期规划和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航空产业,以及新型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促进航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杨伟委员说,未来中国军队将更加注重联合作战的现代战争模式,并且有能力完成信息化条件下的多样化军事任务。
& & 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提出,2013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将达到2.05%。
& & “科研占比首次迈入2%门槛,科技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沈文庆委员指出,相信随着科技强国目标的明确,这个比例未来还将有更快更多的提高。
& & “中国的科学家将紧密结合科学前沿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提炼和解决具有战略意义和带动作用的科学问题,为实现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切实贡献。”
我国将再派女航天员“飞天”
日 17:20:1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 &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顾瑞珍、任沁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6日说,“神十”保持两男一女的搭配,再派遣一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此次飞行将完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 & 根据已经公布的计划,今年6月至8月,新一批航天员将乘神舟十号飞船,进行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周建平说,此次对接之后,“天宫一号”不会再与其他载人飞船对接,将会继续用于科学实验。我国将借此进一步考核航天器领域的一些技术,包括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等方面的技术。
& & 周建平表示,选拔航天员会有一系列程序,综合评价他们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考虑的指标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操作能力和科学试验能力。
& & “神九”去年发射前,王亚平曾与刘洋一起成为媒体猜测的最可能上天的女航天员。周建平说:“航天员组现在还在训练和选拔中。每一次训练都有明确的程序和时间表。现在状态很好。”
& & 周建平说,此次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将在轨飞行15天,比“神九”增加两天。
“天宫二号”
或2015年飞天
两座中国“天宫”有望并存太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1 版)
  据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记者顾瑞珍、任沁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6日说,“天宫二号”预计将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发射,由于“天宫一号”状态良好、可能延期“服役”,两座中国“天宫”或将并存太空、比翼齐飞。
  作为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设计寿命两年的“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周建平告诉记者,迄今为止,“天宫一号”状态很好,所有设备正常,尚未使用当初设计的冗余备份设备,资源也比较充足。“我们预期它应该可以持续工作超过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
  “我国今后将建设一个长寿命的空间站,会比‘天宫一号’寿命长得多。”周建平说,与“天宫一号”相比,“天宫二号”目标主要是验证空间站的部分新技术。比如,我国将给“天宫二号”进行推进剂补加。他形容,这“就像飞机空中加油一样”,通过一套自动系统,把推进剂从货运飞船输送到“天宫二号”。
神舟十号即将升空 我国将拥有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日 07:51:57
来源: 解放军报
  神舟十号预定将于今年6月左右升空
  日前,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今年6月至8月,神舟十号飞船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3名航天员将驾乘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再次进行载人交会对接。
  “这个消息令人振奋。”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军队人大代表、总装备部某基地政委王兆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初春时节的干冷天气,遮掩不住这位已在航天战线工作30多年的老航天人的热情。这种火一般的热情,也让记者近距离感受到了一名航天人眼中的“飞天梦”“强国梦”。
  话题从神舟十号开始,“每次神舟飞船的发射都会有新突破,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将肩负什么新使命?”记者开门见山。
  王兆宇代表说,此次载人飞行任务的时间会比神舟九号长,“神舟十号飞船将在轨运行15天,比神舟九号任务多2天。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驻留12天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真正的应用性飞行,将实现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试验飞行向应用性飞行的跨越。”
  王兆宇代表介绍,所谓“应用性飞行”,就是执行正常的运输任务,类似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就像高铁,刚开始要试运行,根据试运行的情况进行调整之后,再投入正常运营。这就意味着,我国将拥有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这个系统就像一辆‘太空班车’,可以为在轨运行的各类航天器输送人员和物资,支持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科学试验,是一次更高水平的集中展现、更强实力的集中体现。”王兆宇代表说。
  王兆宇代表认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归功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归功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归功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奠定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这其中,也凝结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老航天人,您在飞船发射时还会感到紧张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参加过多次发射任务的王兆宇代表坦言:“紧张,当然紧张。”
  王兆宇代表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总装备部某基地,担负着我国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组织指挥、测试操作等工作。这一次为了执行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任务,王兆宇代表和他的同事们,早在春节前就已经进入了全员准备状态。参试人员顾不上休息,始终保持着誓夺全胜的战斗激情,确保任务圆满成功。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这次任务完成以后,我国还将展开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建设。
 王兆宇代表说,载人航天技术飞速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生态、环境等问题,开辟多种新路径,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一项研究评估报告显示: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至12元的回报。例如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在运行的头10年里,就相继发现了10个稀有金属矿和117个油脉,其价值远远超过空间站的研制和维护费用……
  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在我国高科技领域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王兆宇代表介绍说:“我国千余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目前,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在卫星通讯导航、气象预报、防灾减灾、食品生产等方面均有涉及。”
  “航天事业还为我国提供了一笔巨大的、宝贵的无形资产。”王兆宇代表言辞恳切地说,载人航天事业不仅成为确立和提升我国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其培育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也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面旗帜。
  春节前,习近平主席来到王兆宇代表所在的总装备部某基地视察时表示,踏上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光荣和梦想的土地感到很高兴,祖国和人民为你们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王兆宇代表介绍,习主席勉励大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追求卓越,扎根大漠,报效祖国和人民。
  “这对于奋战在航天战线的工作人员来说,是巨大的激励和鞭策。”王兆宇代表说,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持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用“飞天梦”助推“强国梦”。
  展望未来,共话“飞天”,一位航天人的“强国梦”越来越清晰……
莆田农家女风风火火闯市场
她把蔬菜“种”到太空里
吴志 张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6 版)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从2亩菜地“开拓”到1.5万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并依靠神舟飞船搭载的种子种起“太空蔬菜”……她,就是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美妹。
  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畔的宋美妹,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87年3月,她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向家人提出把自家两亩责任田全都种上菜椒卖钱。为了卖个好价钱,她每天夜里1点多就和丈夫提着煤油灯下地割菜,然后踩着三轮车,把菜驮往15里外的菜市场。这次的种菜决定,使她仅仅用两亩地净赚1.6万元,这是她在市场经济中掘到的第一桶金。
  风里来雨里去的卖菜日子里,宋美妹萌发了更大的“野心”——与其把菜驮往城里卖给菜贩,再由菜贩卖给客商,不如直接把菜卖给客商,省去许多中间环节。于是,她在当地荔城边防大队的协调下,把客商请进莆田东郊自己的田里看菜,并向周围的群众收购蔬菜,然后直接卖给客商,她就这样一边种菜,一边干起了蔬菜经纪人的生意。
  1995年春,宋美妹跨区到莆田市涵江区承包了500多亩田地。几年后,她又远赴宁德、南平等地,承包上千亩反季节蔬菜。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和苦心经营,她成立了新美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了“新美”牌商标。“新美”食品迅速覆盖到全国16个省、自治区、市。
  在二十多年的创业历程中,宋美妹也经受过好几次“灭顶之灾”。日,百年不遇的台风和霜冻接连袭来,田里的西红柿全部叶黄枝萎,损失近百万元。伤心欲绝的宋美妹依靠莆田市科委的“霜冻剪枝新项目”才在大灾之年起死回生。这次天灾让她意识到,种菜如果不讲科技,靠天吃饭风险很大。
  为了提高栽培技术,她挤出时间报考了函授大学专科,订阅十几种科技报刊为自己“充电”。随后,她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莆田市首家净菜加工企业,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电脑系统制冷设备新型材料。
  2004年11月,宋美妹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了福建第一个航天育种种苗基地。经“神舟三号”飞船搭载,环绕地球108圈的“航遗1号黄瓜”等15类“太空种子”,先后落户基地。2005年6月,公司首批投产的黄瓜、番茄、甜玉米等系列太空蔬菜上市。随即,新美公司精心选送苦瓜、番茄等四类地方特色蔬菜种子共700克,于日搭上返回式科技试验卫星,开始太空育种试验之旅。同年的11月中旬,“意大利芹菜”、“番茄”两种随“神舟6号”载人航天飞船巡游太空的蔬菜种子在新美蔬菜基地落户。
  这些年,宋美妹带动上万名农村妇女广种蔬菜,常年安排10万人次的剩余劳力在她的基地就业,配合当地政府、妇联、边防部门帮助6000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她也先后获得了“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等100多项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全国妇女“九大”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1:48 编辑
女航天员刘洋:每个人都是“中国梦”中一颗螺丝钉
日 16:48:41
来源: 新华网
每个人都是“中国梦”中一颗螺丝钉——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女航天员刘洋
& &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刘洋(前)抵达天安门广场。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李宣良)飒爽英姿、成熟干练、亲切自然……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的女航天员刘洋代表,在会场内外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三八”节到来之际,刘洋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畅谈自己心中的航天梦、中国梦……
& & “中国梦”离我们每个人很近
& & 记者:作为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你实现了中国女性飞天的梦想。大家现在都非常关注“中国梦”,在你看来“中国梦”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中国梦”?
& & 刘洋;我认为,“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将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理想结合在一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中国梦”——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美丽和谐的中国。
& & 记者;作为个人来讲,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呢?
& & 刘洋:“中国梦”听起来很大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梦”中一颗螺丝钉。只要我们每个人做好螺丝钉的职责,“中国梦”的实现一定不会遥远。“中国梦”,浓缩到个人身上,就是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每个人的人生理想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一定会变为现实。
& & 参加全国两会倍感光荣、责任重大
& & 记者:作为首次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有什么样的心情?
& & 刘洋:参加全国两会倍感光荣、责任重大。我们是通过官兵的投票选举出来的,代表着大家的意愿和心声。我们一定会履行好自己的代表职责,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信任。我会更加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对大家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我也很关注,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 & 记者:你已经实现了飞天梦,下一个人生理想是什么?
& & 刘洋:以前也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我知道,大家肯定特希望我回答,我的下一个人生理想是登上月球、登上火星。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具体,我的下一个人生理想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脚踏实地,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做出自己的成绩。现在,我有一个特别迫切的愿望,希望即将执行的神十任务更加顺利、更加圆满、更加成功。
神十任务训练准备一切顺利
& & 记者:神十今年夏天即将发射,女航天员是否参加训练、参加选拔?
& & 刘洋:现在训练一切顺利,都在按照既定计划紧张进行。航天员心理、身理、操作技能、理论储备、科学实验等方面的训练,都在有序进行之中。在神十任务中,我们神九乘组的3名航天员没有参加任务的备选。但是,我们积极在为后续的任务做准备。
& & 记者;神九太空飞行回来之后,大家都很关心你的身体。现在身体状况怎么样?有什么个人生活方面的打算?
& & 刘洋: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经过13天的太空飞行,回到地球之后经过隔离和恢复性锻炼,我现在身体状态非常好,身体的各项指标也很正常。关于我自己的个人生活,我认为,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之分。作为一名航天员,当面临任务的时候,我一定会把执行任务这个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前面。下一步我会考虑个人问题。
& & 希望和台湾同胞分享飞天喜悦
&&&&记者;台湾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不久前访问航天城时,曾希望你能去台湾看看。有这样的计划吗?
& & 刘洋:连夫人确实发出过邀请。我也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能到台湾去访问,和台湾同胞一起分享飞天的喜悦。明天就是“三八”节了,这是我们两岸妇女共同的节日。我希望台湾的姐妹们节日快乐,越来越美丽,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 & 记者:对全国的女性同胞,你有什么样的祝福?
& & 刘洋:时代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给了我们女性越来越多的机会、越来越大的舞台。祝福我们女性顶起的半边天越来越精彩,越来越美丽!
爱国者最美丽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4:04 编辑
总设计师详解嫦娥三号计划 拍摄国旗存登月证据
日 07:09:48
来源: 京华时报
大图:日,嫦娥三号亮相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
& & 承担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关键任务的嫦娥三号探月飞行器,今年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等关键技术,实现国人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
& & 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二号、三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顾问,嫦娥一号总设计师、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在政协会议期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今年下半年即将发射的嫦娥三号,将携带望远镜、相机、雷达等设备在月球工作3个月,还会拍下国旗照片传回地面。任务结束后,嫦娥三号将停在月球,不再回到地球。
& & ■落月 百米悬停以确定着陆点
& & 叶培建介绍,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将迈出我国月球无人探测的第二步,即实现落月。嫦娥三号发射升空后,将与嫦娥二号一样直接进入月地转移轨道,预计100多个小时后抵达月球,先绕月球转几圈“热热身”,做好各项准备,等地面下达“落月”指令后,由15公里的近月点开始降落,很短时间就能着陆月球表面。
& & “嫦娥一号与二号已验证绕月技术,但从距离月球15公里到落月,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叶培建表示,因月球表面凹凸不平,为避开大石头和大坑,嫦娥三号会先在着月过程中找寻着陆点,100米处再像直升机一样悬停一会儿,以最后确定着陆点。
& & 叶培建介绍,为实现软着陆,不让卫星撞到月面,必须先点火“把它顶上去”,到很接近月面时又必须将发动机关机,以免扬起月尘,污染相机镜头或影响其他设备工作。
& & 叶培建介绍,为缓减冲击力,着陆器的每条腿都能吸收冲击力,每只脚都做了一个大“鞋垫”,让它在月面上能滑一下。
& & ■探测 着陆器和月球车可互拍
& & 嫦娥三号着陆后,月面巡视器也就是国产月球车将被释放出来,在月面边走边探测,它有六个轮子用来行走。作为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后首个重返月球的软着陆探测器,嫦娥三号带了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测月雷达等,叶培建表示,这些都是世界月球探测史上的首次。
& & 他介绍,望远镜能从月球观测宇宙,因为没有大气层屏障,“很小的望远镜就能看得很远”;相机既可拍摄月球的地形地貌,也可以在飞行过程中拍摄地球;着陆器上的雷达主要用来测月球的地质信息。
& & “我们还设计拍摄中国国旗,这也是我们上了月球的一个证据。”叶培建介绍,抵达月面后,分开工作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可以互相监视,用各自携带的相机“互拍”,到时候着陆器就会拍下月球车上的国旗标志,再传回地面。
& & 月球上一昼夜相当于地球的28天,白天150摄氏度高温、夜晚零下170摄氏度低温是严峻考验,因为很多设备的工作温度都有严格限制。叶培建介绍,“月面生存必用的热控制系统”是一大看点,将通过多途径降温和保温,例如到了晚上,原本展开的太阳翼就会折叠起来,像被子一样盖在月球车上,当然还有其他措施。“嫦娥三号是一个全新的飞行器,为确保成功,除精心设计外,还进行了大量试验来验证功能、性能和环境适应能力。”叶培建说。
& & ■规划 完成任务后将留在月球
&&&&叶培建介绍,完成工作后,嫦娥三号不会回来,将留在月球上,待供电等系统停止工作后,它就“休息了”。作为嫦娥三号的“姐妹”,嫦娥四号将于稍后发射,“如果嫦娥三号任务完成不好,那么嫦娥四号继续完成嫦三的任务,如果完成得很好,那就可以做别的事儿,比如找新的落点,做新的实验。”
& & 三年前发射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前不久刚刚突破2000万公里深空,下一步将何去何从?叶培建介绍,今后我们主要是跟踪嫦娥二号,不再赋予它新的任务,它有可能一直顺利地飞向更远的太空,超出地球能看见、听见的能力,也有可能因部件失效后失去联系。
& & 叶培建介绍,我国无人月球探测的第三步将是采样返回,探月三期目前已有序开展工作。嫦娥五号落月后,将会从月球上采集样品并返回地球,那将突破月面采样、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从月球返回等技术难题,中国的航天技术就会有更大的提升。说到这里,他对前景和年轻队伍充满信心。
& & 叶培建特意提到嫦娥任务的年轻团队,“70后是骨干,80后是主力,其中还有两位女性副总设计师。”
□其他热点
& & 担忧 北斗系统难在普及应用
& & “至于卫星方面,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北斗导航卫星的应用。”叶培建表示,北斗现在已发射16颗卫星,实现区域导航能力,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普及应用。目前老百姓用惯了GPS,而北斗导航产品如果没有一定的用量,就无法降低价格,完善性能。
& & “中国人一定要用自己的导航系统,将来万一出问题,别人是不会提供这个服务的。”叶培建指出,任何一个系统开始运行必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在使用中去完善,且没有一定数量的用户,价格下不来,没有新的研发资金投入,就会阻碍性能优化。
& & 怎么能让更多国人用北斗导航系统?“首先是提高北斗的服务性能,降低价格,此外不能强制,还得有点民族主义。”叶培建笑着说,“这就要大家一条心,要向有些国家学习,能不能少用外国人的,像印度政府官员的车几乎没有进口车,坦率地说,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差距。”
& & 遗憾 自主火星探测尚无计划
& &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2011年随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发射失败后,暂无进一步探测火星的行动。
& & “这个提案没实现,我心里很不舒服。”叶培建表示,曾在几年前提交了于2013年自主探测火星的提案,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我国至今尚无火星探测计划,而印度人今年要实现火星探测了。
& & 叶培建提到,搞“嫦娥一号”时,航天人就想去探火星,当时条件尚欠,但我国现在已具备火星探测能力,且火星探测器发射窗口的周期是26个月,今年正值窗口期,错过就要再等两年多。“至少目前无人的火星探测,实施条件肯定好于载人登月,只要下决心三五年肯定可以实现。”叶培建表示。
& & 释疑 小行星撞地球可以干预
& & 对于公众关注的“小行星撞地球”说,叶培建表示,这不能说是伪论,太阳系已命名的小行星就有四五十万个,有的运动轨道在变化,常有小行星逼近地球,因此从概率上说有这个可能,历史上也曾有小行星落在地球上,像通古斯大爆炸等。
& & “我们人类要高度重视这个现象,但不要把它当成一个马上来临的灾难。”叶培建认为,小行星探测有三种方式,一是飞越,如嫦娥二号前不久成功逼近小行星“战神”,拍下清晰的照片;二是伴飞,“你走哪儿我走哪儿”;三是附着,“我粘在你身上”。
& & “因为小行星很小,如果航天器能粘到上面,我想人类是有办法改变它的轨道的。”叶培建认为,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将有办法干预小行星的运行轨道
□任务分解
& & 中国探月工程分三期,简称绕、落、回,计划在2020年前后完成。一共布置了6颗嫦娥卫星。1号、3号、5号卫星需分别完成绕月、落月、月球取样返地三大任务,2号、4号、6号则各为前述三个单号卫星的备份。
& & 嫦娥一号
& & 发射时间:日
& & 探月任务:承担绕月任务,拍摄589幅巨照拼成我国第一幅全月图。日成功撞月。
& & 嫦娥二号
& & 发射时间:日
& & 探月任务:继续承担绕月任务,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首次实现我国对月球以远的深空探测。
& & 嫦娥三号
& & 发射时间:下半年
& & 探月任务:承担落月任务,肩负中国探测器首次实现地外天体着陆重任。
& & 嫦娥四号
& & 发射时间:待定
& & 探月任务:进一步完成探月工程二期的落月任务,对嫦娥三号技术进行完善和改进。
& & 嫦娥五号
& & 发射时间:待定
& & 探月任务:主要承担探月工程三期“回”的任务,将首次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并探测着陆区地形地貌、物质成分。(记者 商西)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2:54 编辑
携带五星红旗 挑战极端温度 探测地月空间
冲天一飞入苍穹 嫦娥红动广寒宫
本报记者 赵晓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8 版)
  国产月球车亮相珠海航展
  (资料图片)
  “中国探月工程二期‘落’月的最关键一步——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定于2013年下半年进行,中国将实现对地外天体的首次软着陆探测。”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日前向媒体透露的这一消息引发关注。
  据悉,中国探月计划“嫦娥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已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叶培建介绍说,嫦娥三号将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月球车),并且是阿波罗计划结束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将首次获得月球降落和巡视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的相关数据。”
  第一个“带腿”的飞行器
  “软着陆就是落下不能坏。”叶培建告诉记者,“在‘软着陆’月球的过程中,嫦娥三号要经受如何着陆、如何让月球车从着陆器上下到月面等考验。”他强调,因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为了避障,嫦娥三号会先找寻着陆点,100米处再悬停一会儿,以确定着陆点。
  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其中巡视器位于着陆器顶端,着陆探测器有四条腿用于着陆的缓冲,而自动巡视器有六个轮子用于月面行驶。
  “它们是彼此相通的”,叶培建说,着陆器可以对地面进行直接通讯,巡视器也可以对地面进行直接通讯,两者之间还可以互相通讯。
  “这是第一个‘带腿’的飞行器。”叶培建说,“着陆器将落在月球上,落到哪里就对哪里进行科学探测;月球车释放出来后,在月球表面行走,走到哪里探测到哪里。”
  由于嫦娥三号是一个全新的飞行器,为了确保成功,除精心设计之外,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验证其功能和环境适应能力。叶培建举例说,比如月球车除在室内月球模拟基地行走过外,还在特选的大沙漠中做过各项试验。“试验队是在前年国庆、中秋假期段完成沙漠试验的。”
  首次实现月夜生存
  由于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着陆器需要掌握着陆自主导航控制、着陆变推力推进系统、着陆缓冲系统等关键技术,自动巡视器需要攻克自主导航巡视、月面生存热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
  在这许多需要攻破的难点中,叶培建认为“首次实现月夜生存是个大挑战”。他进一步解释说:“月球的一个昼夜相当于地球的14个昼夜,白天最高温达到150摄氏度,夜晚最低则达到-170摄氏度。14天不见太阳,就不能发电,不能发电就不能供热,就要接受低温的挑战。但是你又不能给它穿得太厚,因为如果穿得太厚,到温度高的时候,又要热死。”
  到底如何实现既能防热也能防冷?“这就要想办法,办法有很多,其中核心的一个东西是中国从来没有用过的,我们解决了。”叶培建说,“但现在还不方便透露。”
  嫦娥三号将留在月球
  嫦娥三号着陆器上携带了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巡视器上携带了测月雷达。有评价认为,“这些都是世界月球探测史上的创举”。
  “说‘创举’我觉得有些高了,用‘第一次’比较好,就是别人没做过。”叶培建做了个形象的比喻说,“其实,选择做什么科学试验,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问题。”
  那嫦娥三号的探测任务究竟是什么?叶培建回应说,首先是在飞往月球的过程中,对地月空间进行探测。其次,是在月球上进行探测。比如进行“近位分析”或用雷达探测等,然后把数据发回。第三,从月球上进行探测。用望远镜从月球上观测宇宙,因为没有大气层,可以看得很清楚。
  此外,据叶培建透露,嫦娥三号将携带中国国旗。“但这面国旗不简单,需要用特殊的材质,这样才能保证高低温都不会坏掉,而且还不能做得很大。这就需要很多技术。”叶培建说,现在技术已经解决了。“到时候会把国旗拍摄下来传给全国人民看看。”
  据悉,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但将完成不同的探测任务。“嫦娥三号出去就不回来了,将会留在月球上。”
  据叶培建介绍,无人月球探测的第三步骤是采样返回。“探月三期工作目前已有序开展,嫦娥五号落月后将会从月球上采集样品并返回地球,那将会突破月面采样、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从月球返回等技术。中国的航天技术就会有更大的提升。”
北斗战略新兴产业园区将落户天津
《 人民日报 》( 日& &14 版)
  本报北京3月12日电&&(记者赵展慧)记者12日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了解到:“北斗战略新兴产业园”将在天津市武清区成立。该产业园规划占地约375亩,将重点发展卫星导航、授时、通信等北斗系统应用的相关战略新兴产业。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北斗系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促进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发展。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区域服务。
神十航天员将使用升级版国产“太空厨房”“太空空调”
日 11:28:26
来源: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记者李鹏翔、王敏)“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在太空的航天员也能像在地面一样,吃到更加可口、更多样的中式正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说,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将继续在神十任务中为航天员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保障,这些技术未来也将应用在空间站和载人登月工程中。
& & 胡胜云介绍说,航天员所食用的中式餐点一般是在地面上加工好,再拿到飞船上加热,这就需要用“太空厨房”。“太空空调”则是对舱内的空气流量、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这些都属于航天员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
& & 尽管与地面上的空调和加热炉功能相似,但“太空空调”和“太空厨房”面对的是太空极为苛刻的环境条件,首先要进飞船,体积和重量必须严格控制;其次,太空中失重状态,和地面截然不同,如果产品制造出现偏差,有可能出现想关关不上,想开开不了,不想开却开了的情况;再次,对系统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否则不仅维修难,还会威胁航天器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 & 胡胜云介绍,此前,执行神九任务时,航天员已经使用“太空厨房”和“太空空调”正常生活,系统的各方面性能得到了验证。此次针对神十任务,科研人员对“太空空调”和“太空厨房”作进一步的升级,力求可靠性更高,功能更多,舒适度更好。据了解,相关研究也正从试验型向实用型转变,下一步瞄准空间产业和空间研究去做,今后还会应用在空间站和载人登月工程中。
( 编辑: 王爽 )
今年中国航天拟完成16次发射 送20枚航天器入太空
日 10:03:37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 据央视报道,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日前表示,今年中国航天将是一个高密度的发射年,计划完成16次发射,将20枚航天器送入太空。主要代表是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的载人交会对接。还有探月工程的嫦娥三号要在月面实现软着陆。
& & 包为民院士介绍,除了神舟十号和嫦娥三号,中国还将发射通信、气象和遥感卫星等。计划于上半年发射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颗卫星,也将是今年航天发射的另一亮点。这道系统将从今年起陆续发射卫星,最终建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系统。
& & “到2020年,我们的卫星在天上可能达两百多颗,以及各种各样的对地观测设备,这样就可以有更实时的数据,及时向世界有关国家提供数据。”同时,包为民强调,中国发展航天,发展空间探测,都是本着和平利用空间,造福人类、服务人类的宗旨。(中新网3月15日电)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5:40 编辑
北斗导航系统首颗全球实验卫星明年发射
日 13:01:17
来源: 中国科技网
&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委员今天(6日)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我国已开始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发,预计明年底发射第一颗实验卫星。
& & 孙家栋说,目前北斗卫星全球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正在进行中。为慎重考虑,在正式发射卫星前,将发射4到5颗实验卫星,将关键技术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清楚。“随后将发射正式卫星。届时,30颗星的发射密度将非常大。”
& & 据了解,北斗导航卫星导航系统去年12月正式提供亚太区域服务。“从这两三个月的运转情况来看,在区域范围内,尤其在境内,北斗的信号和服务连续性完全能满足使用需求。”孙家栋说,地面用户系统也在持续调整优化,相信再经过一年,地面质量服务会更好。
& & 根据规划,北斗在2000年建成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后,第二步是在2012年正式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将服务覆盖到亚太的大部分地区;第三步,预计在2020年建立起北斗的全球网络,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操秀英)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1:13 编辑
卫星被撞仅是妄猜 媒体报道捕风捉影
太空垃圾大王缘何指摘别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5 版)
  近日,美国太空标准和创新中心专家公布研究结果称,1月下旬撞坏俄罗斯“太空球透镜”卫星的肇事者极有可能是中国2007年进行反卫星试验导致的太空碎片,这一“大胆”猜测不仅被中国外交部斥为“不专业、不负责任”,而且撞击受害者俄罗斯方面也颇不以为然,甚至高度怀疑其背后包含的用意。的确,对这个与美国政府,特别是五角大楼保持千丝万缕联系的组织及其专家的上述研究结果,人们即使认为其用意不是在试图影响中俄关系,也是为其继续推进天基监视系统建设,强化单边太空优势寻找理由和借口。
  大撒太空钉子
  谁把太空当垃圾桶
  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认为,俄罗斯卫星被撞事件祸起太空碎片,虽然美国跟踪太空卫星与太空碎片的技术精度全球领先,但把矛头指向中国,则要拿出碎片相关观测数据和轨道参数数据,经过实际验证之后,才能在技术上说明这样的猜测是否科学。而到目前为止,美国太空标准和创新中心专家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前提下,通过猜测而得出来的,用了诸如“可能”、“应该是”等词语来描述。用“不专业、不负责任”来形容它是恰如其分的。然而,就是这样经不起推敲的分析研究,经过美国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的放大和有意无意地扭曲竟然形成了“中国是肇事者不证自明”的舆论氛围。
  卫星被撞事件再一次把“太空垃圾”的严重危害性生动地摆在人们面前。据国家天文台空间碎片研究及应用中心首席研究员刘静介绍,人们俗称的太空垃圾就是指太空中存在着的大量碎片,它们就是停留在太空轨道上或重返大气层的无功能人造物体,类型种类五花八门,从卫星的保护罩到火箭发动机残骸,从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丢弃的螺母、螺栓和螺丝刀到核动力卫星产生的放射性碎片。实际上,从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空间碎片总数应该已远超4000万个,且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它们一般按一定轨道环绕地球高速飞行,形成一条危险的垃圾带。
  如果把太空碎片称作太空垃圾,美国则是名副其实的太空垃圾大王。美国不仅在迈向和保持航天强国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太空垃圾,而且还在进行太空武器试验过程中,用导弹摧毁报废卫星制造了很多太空垃圾。比如,2008年2月,美国在一次导弹摧毁一颗报废间谍卫星试验中就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太空垃圾。更有甚者,冷战期间,美国为确保战争情况下在全球范围内稳定进行无线电通讯,启动了在太空散布数亿根铜针,形成一个8公里宽,38公里长云环的“西福特计划”,这些铜针中的相当一部分最终成为了太空垃圾。
  撞击风险增大
  全人类最终都是受害者
  从人类航天史拉开序幕以来,太空垃圾引发的事件层出不穷。1983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碎片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提前返回地球。1986年,欧空局的“阿丽亚娜”火箭入轨后不久爆炸,形成了564块10厘米大小的残骸和2300块小碎片。这些如散弹枪弹般密集的“弹丸”后来直接造成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失灵。日,美国“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及时收到地面系统警报避免,躲过了与苏联火箭残骸相撞的劫难。最近的一次发生在日,美国的“铱星-33”与俄罗斯的一颗报废卫星“宇宙2251”在距地面800公里的太空中相撞,自身卫星受损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太空碎片。
  如果现在不采取有效措施,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航天器自然形成的太空碎片将不断增加。轨道物体之间的碰撞概率将大幅增加,不但完好的航天器会被撞毁,产生新的碎片;碎片之间也会发生撞击,产生更小、更多的碎片。这是一个类似于“链式反应”的恶性过程。太空碎片的数量甚至可能像雪崩一样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直到近地空间完全被碎片笼罩,再也没有航天器可以突破这个由碎片构成的牢笼,发射新的太空器几近不可能,人类将被禁锢在太空垃圾网包裹的地球上。届时,高度依赖现代通讯卫星等现代太空设施的人类将发现自己的生活难以维继,人类文明程度甚至大幅后退。这就是可怕的“凯斯勒症候群”。
  可持续利用太空
  联合施策治理是正途
  太空环境已经严重污染,太空垃圾主要产生者特别是美国当然要负主要治理责任,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行为透明度至关重要,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太空垃圾的监测清扫能力,而且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国家以此为理由,对别国航天器进行监控干扰,或者进行太空武器试验,引发新一轮太空武器竞赛。实际上,美国的行为已经引起人们的警惕,去年底,美军方宣布将在澳大利亚部署功效强大的雷达和太空望远镜,旨在提高该国监测亚太地区太空碎片的监测能力。但是,有专家指出,此举监控中国太空发射的意图非常明显。
  为促进各国联合行动,相关国际组织正积极行动起来,空间问题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介绍说,国际航天安全促进协会提议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制定太空交通规则,预防航天器间发生相撞事故,减少新的太空垃圾产生。军事评论员宋忠平认为要根治太空垃圾顽疾,有必要建立两大机制。一是“国际技术控制和共享机制”。二是“国际义务制度控制和共担机制”。主要航天大国在联合国等机构的协调下,建立反垃圾技术研发共享机制,通过公开技术和出售技术,为那些需要发射卫星的国家提供反垃圾技术模块,从而从源头从技术角度控制垃圾的来源。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空间碎片行动计划首席专家李明透露,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反太空垃圾行动,并于2000年起启动了“空间碎片行动计划”,目前已确定了以数据库为载体的“空间碎片探测预警工程”、以防护设计专家系统为载体的“空间碎片防护工程”和以空间碎片减缓设计标准为载体的“空间环境保护工程”的3大主题工程。为太空环保做出了卓越贡献
龙熊背靠背
有些人日子不好过
美国今天发射间谍卫星 监视朝鲜伊朗试射导弹
日 13:33:02
来源: 中广网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据韩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美国预定于20日发射可以精确探知朝鲜或伊朗试射导弹的&GEO-2&间谍卫星。
  这款卫星是倍受美军推崇的天机红外系统,也是首颗地球的同步轨道卫星,堪称可以精确探知朝鲜或者伊朗试射导弹的情况。与此同时美国在19号还派遣了可以携带核箭头的B52轰炸机,参加在朝鲜半岛举行的韩美联合军演,进行模拟的投放炸弹等等演练。
  美国国防部的发言人利特尔表示,这是B52的轰炸机本月后的第二次参加军演。
  朝鲜方面,政府的外宣网站上发布了一段&袭击华盛顿&的视频,是模拟了朝鲜导弹击中美国白宫和国会大厦的情形,现在这段视频已经引发了美国媒体的热切关注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1:09 编辑
我国气象监测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未来6年将发射10颗气象卫星
并再建50多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覆盖90%的国土面积
《 人民日报 》( 日& &04 版)
  本报北京3月24日电&&(记者刘毅)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未来6年,我国将发射10颗气象卫星,再建50多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再建4万个左右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到2020年,气象监测的空间分辨率达到10公里左右,时间分辨率将达到分钟量级。监测密度的提高将大大提升气象预报预警的精细化水平和精准度,气象预报分辨率在城市将达到2—3公里,全国范围内达到5—10公里。
  今年3月23日是第五十三个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将其主题定为“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庆祝世界天气监视网50周年”。
  郑国光表示,气象预报的基础是气象观测。这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国气象观测的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我国气象监测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有7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有178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密切地监视着天气,还有5.2万个分布全国各地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其中,气象卫星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实现每6分钟观测一次,自动站每分钟观测一次,大大提高了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
  气象部门虽然在监测网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是距精细化的天气预报所需要的监测能力还有差距。郑国光说,气象监测就像渔民捕鱼一样,如果监测网稀疏,对一些局地性的天气很难把握住,要预报好这种突发性的、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必须做好监测工作,首先要提高天气监测的时间、空间密度。
  郑国光介绍,未来我国将强化地基、空基、天基相结合的立体的气象监测。在未来6年,将发射10颗气象卫星;再建50多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天气雷达覆盖率由目前国土面积的70%左右提升到90%;再建4万个左右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加快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网等建设。
23 / 35 页
本站声明:本网站所有转载之内容只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本网站纯粹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转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联系方式:(只收手机短信) 周一至周六 8:30-17:30 或者电子邮箱)。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舟飞船返回舱重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