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报告履约保证金退还时间林

欢迎来到延安政协网站,今天是 &&天气:
当前位置:
var AdContentHtml = ' ';
document.write (''+ClosebuttonHtml+''+AdContentHtml+'');
document.write (''+ClosebuttonHtml+''+AdContentHtml+'');
$(document).ready(function(){
//var duilian = $("#LeftDiv");
var duilian2 = $("#RightDiv");
var window_w = $(window).width();
var Borderpx = ((window_w-PageWidth)/2-AdDivW)/2;
var scrollLeft = $(window).scrollLeft();
// duilian.css("left",scrollLeft+Borderpx);
//duilian.css("top",Toppx);
duilian2.css("left",window_w-AdDivW-Borderpx);
duilian2.css("top",Toppx);
if(window_w>1000){duilian2.show();}
$(window).scroll(function(){
var scrollTop = $(window).scrollTop();
// duilian.stop().animate({top:scrollTop+Toppx});
duilian2.stop().animate({top:scrollTop+Toppx});
function hidead()
$("#RightDiv").hide();
$(window).scroll(function(){
var Borderpx = ((window_w-PageWidth)/2-AdDivW)/2;
$("#LeftDiv").css("display","block");
var scrollTop =
$(window).scrollTop();
alert(scrollTop);
var scrollLeft = $(window).scrollLeft();
$("#LeftDiv").animate({top:scrollTop});
$("#LeftDiv").stop().animate({left:scrollLeft+Borderpx});
$("#RightDiv").css("display","inline");
$("#RightDiv").stop().animate({top:scrollTop});
$("#RightDiv").stop().animate({left:scrollLeft+$(document).width()-$("#RightDiv").width()-Borderpx});挑战杯社会实践报告金奖作品:退耕还林考察报告社会,报告,作品,挑战杯,退耕还林,调..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挑战杯社会实践报告金奖作品:退耕还林考察报告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圈子 - 毛泽东“五七指示”秘闻:林彪打报告惹出大祸您当前的位置: >
竹溪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为了遏制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解决中西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扭转长江、黄河流域水患灾害,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铺开。竹溪县2000年是国家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从全县目前的生态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看,实施退耕还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已成为最大的惠农举措之一。但是,应当引起人们充分注意的是,实施退耕还林巩固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还仍然突出,退耕任务调减与农民进一步需求的矛盾存在,成果巩固仍面临着压力大、管护难等问题,都需要及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 一、竹溪县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竹溪县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十堰市西南部,鄂西北的边陲。地处东经109°29'-110 °8',北纬31° 32'-32° 22'。东与本省竹山县相连,西与陕西省旬阳、平利、镇坪县接壤,南毗邻重庆市巫溪县,是湖北入渝、通陕之门户.县境南北长104公里,东西宽51公里,总面积3296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全县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占总面积的64%。最高海拔点葱坪主峰2740米,最低海拔马家河乡烂泥湾276米,相对高差2464米。竹溪县辖7个镇、8个乡9个国营林(农)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96个村委会。
竹溪县境内山峦叠峰,河谷幽深,最高海拔二千七百四十米,最低海拔二百七十六米,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峡谷与山间盆地相间,昼夜温差大,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十四度左右,无霜期二百三十八天,日照时数一千八百小时,日照系数百分之四十,年降雨量一千毫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适度的鲜明立体气候特征,十分适宜魔芋喜温怕晒、喜湿怕渍的生长特性。据区划统计,竹溪县适宜种植面积近20万亩。
全县总人口3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7万人,男性18.49人,女性11.9万人,劳动力13.12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2人。
国土总面积32.9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7284公顷,占8.3%;林地面积224681公顷,占68.2%;草地面积24153公顷,占7.3%;水面积13743公顷,占4.2%,其他36283公顷,占12%。
竹溪县矿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金属矿有铜、铁、锰、铝、锌、沙金等;非金属矿有煤炭、板石、古生物化石、花岗石、石棉、磷、硫磺、石灰石等。县境内有竹溪河、汇湾河、万江河三大水系。全县有河流191条,年平均径流量22.5亿立方米。
主要农作物有苞谷、小麦、水稻、红薯、洋芋、油菜、芝麻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黑熊、獐、鹿、麂、野猪、果子狸,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树种资源42科84属110多种,其中珍贵树种有珙桐、冷杉、银杏、樟树、楠木等;中药材有300多种,主要有金钗、黄连、当归、三木、天麻、党参、枸杞等。
(三)社会经济概况
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37.3万人,全县部国民生产总值22.6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财政收入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4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8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1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6亿元。305省道贯穿北部经济集聚区,十巫路贯穿南部乡镇和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麻竹高速即将开工建设。
(四)林业资源及发展状况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89.9万亩,占总面积78.6%,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303.5万亩,灌木林地80.8万亩,宜林荒山4万亩。森林覆盖率61.2%。现有活立木蓄积1050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877万立方米。2000年起相继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两大工程,其实施退耕还29.39万亩,实施天然保护300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35.8万亩。
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
年,省累计下达我县退耕还林工程计划为2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5.5万亩,荒山造林13.5万亩。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9.1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5.5万亩,荒山造林13.69万亩,分别占省下达计划的100%和103.2%。共涉及全县15个乡镇, 9个国营农林场和1个自然保护区,216个村(分场),4.02万农户,近15万人从中直接受益。在历年完成的退耕还林面积中,按林种分:生态林10.08万亩,占69%;生态经济兼用林4.68万亩,占30.5%;经济林0.02万亩,占0.5%。2005、2006两个年度的退耕还林发证工作正在进行登记填卡,预计在10月份前完成。目前已发证40000份,32000户,核权发证13.5万亩,占应发证面积的81%。发展茶叶基地2.9万亩。同时,依托本地木瓜、香橼、中药材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广大退耕农户大力发展相关基础产业。到2007年底共形成后续收入的农户近10000户,比2006年增加3000户,但只占工程实施以来参加退耕的农户总数40200户的24.8%,整个后续产业的支撑力量还相当薄弱。2007年,全县累计享受原补助的60000亩退耕还林面积已到期,其中已形成后续收入的茶叶和经济林面积仅有8500亩,占原补助到期面积的14.1%。
针对本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际,迅速落实“五个结合”工程,使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移民、农村能源、封山圈养等建设得到有力推进。2008年全县共完成基本农田建设项目20个,增加耕地18930亩,完成生态移民388户,建沼气池16000座,改造兴建节柴灶、坑37500座,配备太阳能12500座,封山禁牧15个乡镇26万亩,舍圈建设564.8平方米,牲畜存栏7.86万羊单位。
三、退耕还林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通过九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工程区有15.5万亩的25度以上的陡坡地到了有效治理。截止2008年底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万亩,水土流失面积由1999年的257万亩降到2008年的232万亩,下降8%。土壤侵蚀模数由1999年的每平方千米2940吨下降到目前的每平方千米2650 吨,每平方千米减少210吨,下降6.9%。大气环境质量一级和好于国家二级天数331天,优良率95.9%,1999年同期增加22天。南水北调水源区地表水水质符合水功能区划标准,水质属Ⅱ类水质;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100%。
(二)经济效益
9年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累计争取国家投资23369.64万元,有40200农户近15万人从中直接受益,平均每户领取补助粮食现金近5800元。有5万人从日落劳作的种植业中解脱出来,走上发家致富的打工之路,2008年全县实现打工经济收入达到5亿元。监测村每年争取国家政策补助25.2万元,人均补助243元,占人均总收入的11%;监测村有302人从土地耕作中解放出来,实现打工收入323万元,占全村地方总收入的48%。2008年底贫困人口为7.6万人,比1999减少4万人。10个监测农户中就有6个农户,由于工程实施实现了脱贫致富,解放8个劳动力走上打工致富路,年实现打工收入120000多元。
(三)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 “退”出了绿色产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大力兴办营造以茶叶、中药村、林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基地。形成了以茶叶为主的绿色产业,为山区农民兴山致富找到路子,赢得了机遇;退耕还林退耕还林“退”出一个水电大县,水电开发有了重大突破。自2003年以来,已建成投产的电站34座,总装机达到4.9万千瓦,到2008年,全县水电站达到50座,总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到16亿千瓦时,实现经济收入6亿多元;退耕还林“退”出了共识,为加快林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组织和实施活动,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争取了社会各界对林业的关注、支持和参与,实现了由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转变,为加快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社会基础。
四、主要做法
竹溪县按照退耕还林严格执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遵循党政引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统筹发展,分类指导,务真求实,稳步推进的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县把退耕还林作为一把手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县政府出台的各类管理制度和办法10多个。特别是县、乡两级均制定出台了退耕还林县、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实施办法和有关单位退耕还林一把手负总责的实施办法,明确了、县、乡和有关部门党政主要领导为退耕还林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形成了主要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县上对退耕办的要求,一是搞好退耕工作的管理;二是搞清存在的问题;三是查清责任,提出相关处理意见。纪检监察部门和退耕办还联合成立了案件查处协调领导小组,对重点信访案件及时进行查办。
二、强化措施,规范管理。一是在工程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九字方针”,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严把“四关”即作业设计关、工程施工关、种苗质量关和检查验收关,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兑现,强化工程质量意识,提高工程质量。二是建立健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护体系,乡镇成立退耕办、林业站、林业管护大队三位一体的管护队伍。在退耕还林区域内的村组,根据退耕还林面积落实管护人员。同时,强化乡镇林业站和林业公安派出所的执法检查,及时纠正各类违法行为。三是严格控制退耕地征占用。基础建设和水电开发征占用退耕还林地,对确需占用的,按照《占用征用林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给予经济补偿。本着占一还一的原则,重新营造与被占地面积相等的林地,确保退耕还林面积不减少。县林业、退耕部门按照工程管理规定,及时变更和完善有关资料。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县退耕办按照《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制定了具体的损毁退耕还林的处罚办法。凡出现未批先占和不批就占等擅自改变退耕还林地用途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处以非法改变林地用途进行处罚。
二是制定措施,巩固成果。近年来竹溪县把退耕还林工作重点转移到巩固成果上,把工作做到户上,确保一户不反弹,成果巩固不出问题。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从去年9月份开始,在全县抽调了400多人,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对全县退耕还林户进行了入户调查。通过调查,全市共有退耕户4.02万户,15万人,不反弹的占96.4%,不稳固户占3.6%。有11个乡镇和8个国营(农)林场整体没有问题,不存在反弹可能。一是兴修基本农田,以地换地,确保群众吃饭问题。六年来新修基本农田& 万亩,并从今年开始到2010年,全市计划再新修基本农田80万亩,累计达到353万亩,从而实现人均2.5亩基本农田的目标。二是大力扶持退耕农户发展主导产业,全市形成了以"茶果、林果、林药为重点的产业格局。截止去年底,全县经济林和生态兼用林茶果面积达到5.6万亩,鼓励和引导农民劳务输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到了20%;三是着力解决燃料问题。在城镇周围推广使用液化气和天然气,积极实施农村能源工程,大力发展沼气。结合家村能源建设每建一口沼气池,县补助1000元;四是对深居生态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差的农户实行生态移民。国家实行"5+1"扶持政策,每搬迁1户,每户补5000元,每人再补1000元,截止去年底,全市共搬迁1.7万户、8万人。五是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对于退耕户中丧失劳动能力,收入较低的困难户,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竹溪县地处鄂西北边陲,是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按照国家“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强化工程管理和工作指导,狠抓成果巩固和后续发展工作,保障了广大退耕农户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了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
五、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虽然退耕还林工程已发挥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生态增效,经济增长,但从整体上来看,退耕还林的健康发展和成果巩固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第一个补助周期结束,许多退耕农户的补助减少,成果巩固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巩固成果的难度增加
随着第一个补助周期的结束,部分以生态林为主的退耕农户目前还没有替代的经济来源,致使出现再次复耕的可能,将给成果巩固带来巨威胁。同时由于后结产业建设又面临着当前“三缺”问题,即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是绿色产业建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已发展的板栗基地,农民没有资金嫁接、改造;新建的绿色产业基地正处于培育关键时期,特别是茶园,需要大量肥料投入。很多地方采取政府扶持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对重点基地进行了施肥和培育,但施肥次数和施肥量远远还不满足需要,要确保基地建设成效,必须加大投入。绿色产业链条尚未形成,有部分茶园可出产鲜叶,但目前因缺资金和设备,还不具备生产能力,产出收益特别低。退耕地的收益与耕地收益相比出现反差,同时由于部分面积的林权证又没有及时发放,退耕地的性质没有发生林地转化,又增加成果巩固难度。
(二)巩固退耕还林规划实施较慢
虽然2009年初已将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的文件下发到各地,但由于此方案涉及到相关几个部门,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到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全面开展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致使工程项目建设目前没有实质性进展。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中只强调了地方政府责任,没有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和责任,难以落实。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项目分散难以形成合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户吃饭、居住、能源、增收等生计问题。目前,巩固退耕还林规划的滞后也将会给巩固成果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农民一直得不到政策支持,形成了农民对政策的误解,同时各地对退耕还林成果巩固资金的使用没有形成正确的态度,认为这是一个项目资金,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金,致使出现项目实施滞后。
(三)工程管理政策亟待完善
目前,退耕还林的重点就该是巩固成果,在巩固成果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退耕农户的复垦和毁林,特别是在国家阶段验收中被调减的部分兑现面积,由于国家阶段性验收不合格停止第二补助期的政策兑现,为了生计很有可能农民就会将国家已投入8年的成果毁掉,因此,就必须尽快制定出来,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对现有林木资源管理行之有效的政策。同时,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项目的实施中由于出现多个部门的项目,如果没有一个有效工作机制就会出现各自为阵,缺乏整体合力,难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固退耕还还林成果的目的。同时,目前对各个项目建设又没有出台系统管理规定和工程建设要求,稍有不慎很有可能性让这部分资金流于其它用途,致使巩固成果计划落空。
(四)该县生态治理任务仍然艰巨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全民生态意识到的提高,农民对参与生态与此无关建设怕意识迅速高涨,退耕还林工程计划的停止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形成了许多现实矛盾,影响退耕还林整体工作的推进。截止2007年底,全县25度以上的陡坡地还有近34.4万亩,占在册耕地总面积的62.8%。其中在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区的治理面积为20.3万亩,因实施工程建设,致使出现野兽严重危害不能耕作的堵坡地有18.5万亩,已实施退耕没有政策保障的有近2万亩,分别占治理面积的59%、53.8%和5.8%。
六、对策和建议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随着第一个补助周期的结束,完善政策的陆续出台,2工程建设处于在一个关键性转型时期,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相关政策,切实解决退耕还林后续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保障退耕农户切身利益、推动退耕还林工程深入发展,充发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为此,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启动下一阶段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尽快启动下一阶段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是保障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迫切要求,因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可缓解巩固成果集中的相关矛盾,部分已实施退耕的农户可以增加部分面积提高经济收入,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要突出重点为治理范围,继续稳步推进,这也是基层群众最迫切的希望。国家应顺应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要求,尽快制定“退耕还林规划”,确保工程按照规划总体部署,平稳有序的推进。在任务安排上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平衡推进。各地要尽快组织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共同参入地方退耕还规划编制,对规划进行严格评审,将规划任务落实到水土流失严重,农民基本口粮田有保障,巩固成果压力大,工程建设质量较高的区域中。
(二)完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相关制度”
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是今后一段时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最重的建设内容,对现有退耕资源的管护和巩固资金的使用,都需要一个完善和有得政策保障体系,如果能用好每一分钱,管好每棵树将会从根本上解决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资金管理机制,很有可能使这一笔老百姓的生活保障金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保险金,发挥不了巩固成果的作用,留给我们的仍然是“毁林求生,伐木求财”。要尽快出台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项目实施和管理机制,是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迫切需要。
(三)将退耕还林纳入生态效益补偿
目前,退耕还林大部分生态林都达到幼林郁闭状态,都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作用,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切实解决生态林经济效益低,管护任务大,特别是对退耕地的病虫鼠害的防治、森林防火、抚育间伐等各项工作的投入,在国家启动公益林生态补偿项目的同时,尽快将退耕还林生态林率先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畴。同时,也可以保证生态林充分发挥生态保护效益,强化那些为得到政策补助消极被动地进行管护和造林的退耕农户的管护意识。尤其对那些近期不可能有经济收益的生态林,更有必要实行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保障建设成效。
(四)提高基础林业职能地位
一是强化林业部门在退耕还林工作中的职能。要求政府部门明确林业部门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整个项目实施的监管,以保证退耕还林生态效应,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实际效应;二是切实解决基层工作经费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和地块分散的特殊性,应将前期工作经费中央工作经费按政策监督拨付到位,并相应提高标准将工作经费由每亩1元提高到2元,并严格要求省级财政按1:1比例配套。
相关热词搜索: 合肥:多云16℃~26℃
歙县退耕还林监测情况调查报告
被阅读 2173 次
歙县农民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
歙县退耕还林监测情况调查报告
歙县地处皖南山区,是省级贫困县,全县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地貌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占土地总面积90%。现有人口50万 ,辖28个乡(镇),425个行政村。2006年末总耕地16万多公顷,歙县林地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2%,人均林地面积0.35公顷,2007年被抽中全国退耕还林监测县(全省16个县),全县共抽中7个乡镇、8个行政村和80户退耕还林监测户,分别是璜田乡:源头村和山亩村,森村乡:满田村,石门乡:岭后村,徽城镇:旺村,溪头镇:溪头村,北岸镇:北岸村,岔口镇:绍村,每个调查村抽选10个监测调查户。目前调查户记帐进入正常状态,调查工作进展顺利。
歙县退耕还林从2002年开始,截止2007年9月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6万亩,全县退耕还林户49910户。
一、造林任务完成情况:
1、按造林类别分,其中坡耕地造林6.4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15万。
2、按林种分,其中生态林93757.2亩,经济林12242.8亩。其中坡耕地造林中,生态林56411.2亩,经济林8088.8亩,生态林比率达87.5%。荒山荒地造林中,生态林37346亩,经济林4154亩。
3、按年度分,2002年完成退耕还林造林7.45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4.59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86万亩;2003年完成造林1.19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1.0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0.12万亩;2004年完成0.46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0.3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0.12万亩。2005年完成坡耕地造林0.45万亩。2007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1.05万亩。
二、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情况:
1、退耕还林补助政策规定
坡耕地造林补助标准为:(1)生态林补助期16年,每年每亩补助生活费20元;前8年每年每亩补助粮食补助费210元,后8年每年每亩补助粮食补助费105元。另外,一次性补助造林种苗费50元/亩。(2)经济林补助期10年,每年每亩补助生活费20元;前5年每年每亩补助粮食补助费210元,后5年每年每亩补助粮食补助费105元。另外,一次性补助造林种苗费50元/亩。
荒山荒地造林补助标准为:一次性补助造林种苗费50元/亩。
2、我县补助政策兑现情况
2002年以来,经验收合格的退耕还林补助已全部兑现到位,2006年尚有2000多亩因造林质量问题未兑现,经苗木补植、补造、加强抚育管理,今年秋季验收合格后,将于近期补发。2007年的退耕还林补助将于今年11月份开始发放。
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002、2003年发放的粮食折合现金计算)6600万元,发放造林种苗补助费530万元。
3、农户收支情况:80个调查户通过分月记帐,汇总数据表明:,今年1-3季度期内现金收入人均323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1122元,家庭经营收入人均1807元,分别占总收入的 34.68& %和55.86 %,而工资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达750元;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人均1646元,二、三产业人均161元;80户调查户期内现金支出人均2939元,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413元,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人均81元,生活费用支出人均2245元,转移性支出人均200元。从各调查点收支情况看,离城镇近,交通方便的旺村,收入达4553元,高于偏远山区的岭后村一倍多。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1、广泛深入宣传退耕还林条例,营造良好实施氛围。
为宣传贯彻好条例及有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工程实施氛围,全县开展了大规模、多层次、多方式的宣传活动。在工程启动之初,县林业局印刷了《退耕还林政策宣传提纲》、《致广大退耕还林者的一封信》各5万份和1万份《退耕还林有关政策》发放到退耕户手中,购买了150本《退耕还林工作手册》,发给乡镇领导组成员。县委、县政府召开由乡镇“一把手”参加的全县退耕还林工作会议有8次。县林业局退耕还林培训会议也达15次之多。各乡镇也召开了专题会议,向广大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和个体户代表进行宣传发动,安排部署退耕还林工作。县退耕办还加强了与新闻单位的沟通,提高报道频率,做到“报纸有图文,电视有画面,广播有声音”。通过对《退耕还林条例》和其它有关政策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全县基本上形成了上下联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强化领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为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退耕还林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县林业局与林业站签订了技术服务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了奖惩制度,明确了任期目标和各自应承担的责任,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为高质量完成全县退耕还林任务,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一是强化监督力度。由县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带队,组成造林质量督查组,分片进行巡回督查,看现场,听汇报,发现问题,从严要求,限期整改到位。二是强化造林质量检查力度。每年县林业局组成造林质量检查组,深入造林山场,逐个小班进行复查,确保全县造林面积实、质量好。三是强化工程管理力度,把退耕还林工程纳入县重点项目管理范围,定期向县重点项目建设领导组书面汇报,年终进行目标考核。四是强化工程动态信息管理,把退耕还林作为乡镇双月汇报会的主要内容,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工程进展情况,从而有力地推进了退耕还林建设进程。
3、严把“四道关”,抓好工程质量管理
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严把“四道关”。一是严把“设计关”,根据村组和群众意愿,基层林业站的同志不辞辛苦,上山入地,对预造林地块逐一查看,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结构调整,科学规划设计。二是严把“种苗关”。按照“种苗要先行”的原则,提前谋划,周密安排,较好地保证了优质苗木造林需要。在苗木供应中,实行“三级负责制”,即农户能自采自购的,由农户自行解决;农户不能解决,乡镇能解决的,乡镇自行解决;乡镇不能解决的,由县林业局负责组织供苗。三是严把“质量关”。县林业局与林业站签订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林业站人员实行技术包干制,将技术服务包干到人,包干到村组和山头地块,对整个造林过程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在造林过程中,采用良种壮苗、ABT生根粉等技术措施,增加营造林科技含量,提高退耕还林实施质量。四是严把“验收关”。强化质量监督检查力度,春季造林由乡镇自查,秋季造林验收由县林业局按照退耕还林程序、方法和标准组织验收,并与验收人员签订了《造林检查验收质量承包合同》,规范检查行为。验收组全部采用GPS(卫星定位仪)进行小班定位、测量面积,提高了验收效率和测量精度。县局还成立了验收质量督查组,对县级检查组进行督查,从而确保了县级自查验收质量。
4、建立公示制度,严肃政策兑现纪律
退耕还林牵涉到千百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侵害,事关退耕还林条例的全面贯彻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责任重大。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乡、村两级公示制度和举报制度。凡是实施退耕还林的乡镇,都必须建立公示制度,将退耕还林户的退耕面积、造林树种、成活率以及资金和粮食补助发放等情况和举报单位电话,公示在所在村组,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完善监管体制,确保钱粮安全无误发放。对人民来信来电举报的有关问题,纪检部门和各主管部门密切配合,从严从快查处,较好地稳定了退耕还林大局。三是严密供应秩序,确保稳妥有序。在核准兑现面积上,求实无误,林业部门对造林面积进行了多次核实,先是乡镇自查,再是对每个小班进行县级复查,最后经省级核查,再确定兑现钱粮面积,并在公示无异议的前提下,由乡镇向县退耕还林领导组申请钱粮发放报告,方可兑现钱粮。
四、退耕还林成果分析
经过几年退耕还林实施,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逐渐显现。
1、退耕还林政策性补助对农民纯收入贡献明显。80户监测数据:2006年人均得到退耕还林政策性补助136元,据县林业局项目办监测,2006年我县项目区人口人均获得退耕地纯收入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共计501.5元
2、退耕还林改善了我县生态环境。到2006年底,我县累计减少25度以上陡坡耕地面积3.5万亩,增加林地面积7.5万亩,可使我县增加森林覆盖率2.4个百分点,极大减少了我县水土流失面积,为实现“生态大县”奠定了基础。
3、退耕还林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县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县49910户退耕还林户中,有3万个劳动力从土地耕种中解放出来,改善了农户的收入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五、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退耕还林造林地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补植补造,提高苗木保存率,要禁止间种高杆作物,加强抚育管护。调查中发现:一些零星茶叶地退耕后,有农户在采摘茶叶时不能有效保护好苗木;另外存在复耕现象,有些农户在退耕地套种一些粮食作物。
二是工程初期施工仓促,部分退耕地树种选择不当,发展后劲不足,对后续产业发展不利。
三是重退耕,轻管理。退耕农户领到首次检查验收兑现补助后,就疏于管理,使退耕地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达不到退耕还林的理想效果。有些农户将退耕还林看成是一种困难补助,根本不考虑要怎样去实施好,从而无法保证工程质量。
四是普遍反映要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的规模,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是要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我们从8个调查村了解到:除已经实施退耕还林地外仍有大量陡坡地或荒山未实施退耕还林和造林。
您是本站第&9059986&位访客!
主办单位: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万户网络技术支持
电话:0,&&邮编:230001&&Email:xxyy_zd@&&&地址:合肥市芜湖路168号16F
皖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释金会退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