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中国真功夫夫的合法的机会根据国家科技工业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第13版:信息时空
格力电器:尽展科技真功夫
本报记者 黄 鑫 实习生 汪 洋
图为位于珠海格力电器的全球首条R290冷媒空调生产线。 杨 艳摄 7月14日,全球首条丙烷即碳氢制冷剂R290分体式空调示范生产线在珠海格力电器正式竣工,并顺利通过中德两国联合专家组的现场验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中国企业在新冷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首次走在国际前列,也标志着备受制冷业界关注的R290冷媒空调将正式量产。 从R290冷媒空调到1赫兹变频空调,从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到新型超高效定速压缩机,多年来,格力的多项核心技术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格力的企业文化就是技术创新。格力信奉‘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如此表示。 质量铺路 打开国际市场 据悉,目前格力R290冷媒空调主要出口欧盟市场,首批产品已经于今年5月销往马尔代夫。而这只是格力电器在海外销售的一个产品。据统计,去年格力电器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608亿元,3000多万台套的空调销售量里,有20%至25%是出口海外市场的。 6月18日,格力电器在美国成立分公司,标志着格力电器在全球扩展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前,格力已经在巴西、巴基斯坦和越南拥有生产基地。格力空调产品已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格力空调全球用户超过1.5亿。据介绍,格力空调出口量从1996年起连续多年行业领先,出口增幅亦居全国同行前列。 “格力能成功打开国际市场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坚持有市场再有工厂,第二个则是坚持走品质和技术路线,而不是简单的价格路线。”董明珠介绍说。在产品方面,格力空调规格种类齐全,从窗机到分体机、移动空调、柜机、吊顶机,产品规格覆盖了巴西目前正在销售的任何一家厂家的产品类别。在产品的质量、外观设计方面,格力空调在经过多年的国际市场的考验后,已经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当前,我国家电品牌的国际化影响力仍十分欠缺。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今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行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未来5年内形成3至5个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自主品牌”。 对于格力的国际化前景,董明珠充满信心,她认为格力的国际化不是简单的数字,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销售额有多少,而是自己品牌的走出去。“而一个品牌走出去的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只有技术才能改变品牌形象。” 技术升级 走专业化之路 在格力的展示大厅有一个压缩机的模型,这就是格力引以为豪的1赫兹变频空调的压缩机。据介绍,此前日本的变频技术也只能达到10赫兹以上的低频运转,而格力后来逐步研发出达到了6赫兹甚至1赫兹的压缩机。赫兹指的是压缩机工作电源的频率,频率越低,压缩机转速越慢,空调进行温度控制的精度就越高。格力的这一项目已经被国家权威部门鉴定为国际领先技术,并获得“2011年度中国轻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十二五”期间,加快技术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是家电业的重点任务,节能减排、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在技术创新方面,节能环保是关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强调,当前要重点研究和开发空调新制冷剂替代技术、变频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热泵技术等。 格力在技术研发上一直可谓是“不惜重金”。2010年,格力电器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就超过30亿元。早在1995年,格力电器就投入上亿元购买世界先进设备,成立零部件筛选厂,配置工程技术人员及员工500人之多。 研发投入让格力电器在自主创新上结出累累硕果。截至目前,格力电器拥有技术专利35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560多项。技术创新则让格力电器在国内市场上收获颇丰。据介绍,格力连续16年保持中国空调行业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双第一,至今连续6年家用空调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央空调也远超美资四大品牌步入第一梯队。2010年格力电器营业收入超过608亿元。 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运营,格力电器中央空调产品也随之投入使用。2010年,格力电器还成功中标包括京沪高铁项目、沈阳铁路局、广深铁路局、武汉铁路局在内的30多个火车站的空调招标项目,获得高达4000万元的订单。 除了家用空调之外,格力目前已经在商用领域拥有了全线的自主研发产品,包括中央空调、大型空调、冷冻冷藏、高铁空调、医疗温控等。“未来5年,格力的目标就是继续做空调领域的专业化,其中不仅要做家用空调的专业化,也要做商用空调、中央空调等各方面领域的专业化。”董明珠表示。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ASIC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 李广军 - 概况展示 - 课程中心 -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 Curriculum Center
ASIC设计李广军电子科技大学2009 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南昆士兰大学
名古屋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密歇根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李乐民: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技术专家。
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上海)电机系电讯方向,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 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任教。1985年至1994年任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1990年至1994年任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 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0年8月至1982年8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作访问学者。 社会学术兼职:四川省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成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 获奖情况 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接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 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关于《ASIC设计》精品课程申报的推荐评价意见
电子科技大学十分重视ASIC设计人才的培养,从90年代初开始,“ASIC设计”课程已成为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微电子等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ASIC设计”课程组十分重视课程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ASIC设计”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课程组李广军教授编写的“可编程ASIC设计及应用”(第一、二版)被教育部评为推荐教材,也曾被国内其它多所高校选定为EDA系列课程教材;还翻译了两本国外著名高校正在使用的ASIC教科书,受到了学生和同行的好评;
2.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课程组高级职称与博士所占比例达66%;课程组目前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目标导向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等多项EDA/ASIC课题;教师教学与学术水平高,队伍结构合理。
3.重视实践平台建设、实践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国际国内多家企业或研究所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建设了国内一流的实验教学平台;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电子科技大学的“ASIC设计”课程建设成绩显著,教学和实践效果好,对ASIC设计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彭启琮: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
1968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本科毕业,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技术系(现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美国密苏里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通信与信息系统中的信号处理实验室“主任、”电子科大-德州仪器DSP技术中心与培训中心“主任,教育部电工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委员 会理事会理事,中国电子测量与仪器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企业信息化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通信学会副理事长。
对《ASIC设计》的课程评价
电子科技大学“ASIC设计”课程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该课程已成为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微电子等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长期以来,学校和任课教师对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精力,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全面建设,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 为将国际一流的EDA/ASIC技术和理念引入教学环节,课程组强调“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 等多项ASIC设计研究项目的基础上,与华为、中兴、海思、登颠等国内著名ASIC设计公司长期密切合作,与MENTOR、ALTERA、 FREESCALE等国际著名EDA/ASIC公司成立了EDA/ASIC设计联合实验室或设计中心,从而建立了具有一流软硬件设计环境和教学实力的、具 有高水平技术和学术起点的EDA/ASIC实验教学基地。
2.课程组编写的“可编程ASIC设计及应用”一书已被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邮电科学研究院作为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教材,受到有关师生的好评。该书被教育部学位办评为全国研究生推荐教材。
3. 主办或承办了六届校级“校友杯EDA大赛”,并组队参加全国EDA竞赛。通过EDA大赛,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实践,学生的EDA设计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检验,IC设计的才华也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从而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ASIC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深得师生的好评。
张怀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
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曾留学韩国科学院和日本东北大学。生于1959年,博士学位,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长期以来在磁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磁性纳米材料芯片和微磁LTCC集成器件方向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研发工作。承担和完成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目前主要从事磁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集成磁性器件,LTCC材料及技术,自旋电子学太芯片方向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关于《ASIC设计》精品课程申报的推荐评价意见
自1996年以来,电子科技大学李广军教授开设了《可编程ASIC设计及应用》课程,并编写了配套的讲义。 经过多年的积累、探索和改革,“ASIC设计”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课程组编写和翻译了多本ASIC/EDA教材,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中《可编 程ASIC设计及应用》教材不仅受到本校同学的欢迎和好评,而且曾被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选为教学用书,学生受益面很广。
该课程的工程性较强,课程组教师授课不进力求讲透理论知识,而且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了工程应用实例的讲述和解析。课程组教师结合了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自行设计和开发了三代学生实验设备近百余套,并编写了成套的实验指导书和有关辅导材料。
该课程组教师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查阅了大量资料,认真撰写了教案和制作课件,注重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与传统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方法新颖,有效地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讲课效果好。
该课程组有一个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经过近十年的认真工作和艰苦努力,已把“ASIC设计”课程建设成为一个内容充实、特色鲜明、技术先进、效果突出的精品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深受师生欢迎,且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
孟宪元教授: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DSP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数字系统集成化开发、科研和教学工作。
对《ASIC设计》课程的评价:
课程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场所和进行创新的机会。课程组积极与EDA行业领域的多家国际著名公司合作,建立了国内一流的ASIC设计实验教学基地,如:电子科技大学Mentor Graphics EDA/SOC 设计中心、电子科技大学Altera EDA/SoPC设计联合实验室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合作,承接科研项目,组织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多方面丰硕的成果。
课程组结合ASIC设计课程教学和培养计划,学习、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和设计理念,设计开发除了具 有自主版权的“可编程ASIC设计实验系统”,并编写了“可编程ASIC设计及应用实验指导书”。该实验系统不仅用于本校研究生及本科高年级学生的EDA 教学,还为兄弟院校的ASIC设计教学实验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把学生培养为具有现代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和ASIC设计能力的合格的工程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环 境,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曾孝平: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党总支委员。中国电子与信息学科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理事,重庆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电子技术教育教育研究会常 务理事,重庆市气象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大学电子信息学科学术分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大学科协委员,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版)编委。211学科“运载器测控及遥 感信息传输”建设行政负责人,电路与系统博士点方向现代电路理论及其应用的学术带头人。
关于《ASIC设计》精品课程申报的评价推荐意见
ASIC/ EDA设计技术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已成为现代电子电路、电子系统、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基本技术,并得到了日新月异 的发展。电子科技大学“ASIC设计”课程组老师们经过多年的努力,2007年该课程建设成为四川省精品课程,以后该课程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目前该课程具有如下的特色:
1.重视教材建设与国外著名高校优秀教材的选用,本科教材选用美国东北大学2007年出版的ASIC教科书,研究生教材选用苏黎世理工大学2008年编写的ASIC设计教材(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美国Colorado大学的ASIC教材。
2.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组充分利用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课程实验教学建设。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Altera全国EDA教师会议、信产部等组织的各种ASIC相关培训和一年一度的EDA设计大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技能。
3.课程组教师所在团队科研能力强,承担、完成了多个国家ASIC设计项目,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大大地促进了教学,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4.课程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个性化教案与生动的讲课方案,发挥教师的教学特点,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为此,我愿意推荐“ASIC设计”课程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陈向东: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关于《ASIC设计》精品课程申报的评价推荐意见
ASI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集微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测试等多项技术综合于一体,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 电子科技大学“ASIC设计”课程组全体老师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在教学、实验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我感到该课程有如下特色:
1.教学团队水平高。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并有海外或校外学习、工作的经历。课程组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等多项ASIC设计研究项目,教师队伍学术起点高、师资力量强。
2.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国际国内合作,与ALTERA、MENTOR GRAPHICS、FREESCALE等EDA/ASIC领域国际著名企业建 立了联合实验室或培训中心,拥有大量先进的EDA/ASIC设计软件和高档的EDA/SOPC评估开发实验系统、仿真测试仪器,不仅为本校的数千名学生和 教师提供了世界一流的EDA/SOPC学习和研究环境,也为西部地区的其它大专院校乃至EDA/ASIC设计开发公司提供了一个ASIC设计领域的交流、 培训平台。
3. 重视教材建设与国外著名高校优秀教材的选用,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同步启动,起点高、内容新、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本专业建设的要求。本科教材选用美国东北大学2007年出版的ASIC教科书,研究生教材选用苏黎世理工大学2008年编写的ASIC设计教材(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美国Colorado大学的ASIC设计教材;课程组李广军教授编写的教材“可编程ASIC设计及应用”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研究生推荐教材,全国电子与通信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规划教材,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核心教材建设立项,并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图书。该教材曾被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国家通信科学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选定为EDA系列课程教材。
校督导组评价:
电子科技大学ASIC设计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课程建设持续发展”、“具有先进性、示范性”,“其建设成果对我校电子类专业的教学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经验及促进作用”。
铁肩担责任 赤心栽桃李
微雕智慧之“芯”—记我校通信学院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科研团队
他们在国内高校中率先与国际著名大公司合作,纵横项目结合提升科研实力;他们潜心于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可重构数字系统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等前沿领域,成果丰硕,年科研经费达数百万元;他们在科研项目中带队伍,培养出一大批抢手的IT人才,成长为业界翘楚。我校通信学院李广军教授三十多年来孜孜不倦躬耕于成电园中,他带领的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科研团队以心血微雕智慧之“芯”。
责任心铸精品
“这个实验,怎么一小时就要出错几次,出错率太高了”。李广军教授有一次接到了国家研究项目,做实时高 速数据采集硬件。经过经一年的努力,但实验结果还不理想,李广军教授着急了,眉心凝成一团。春节没过完,初二就开始干活了。数据采集系统有八块数据采集电 路卡,硬件部分对可靠性的要求非常严格。
“十万次,一次出错都不行”李广军教授暗暗对自己说。他不断调试着,改进着,白天黑夜连轴转。寒冷的冬季,汗水打湿了衣衫。最后,采集硬件运转一个星期,一次也没有出错,圆满完成了国防科研任务。
精细再精细”,李广军教授经常这样告诫团队成员和研究生们,“实验也许只有几秒钟,一旦出错,可能会浪费上百万美元。”做IC就是这样,有时候是“一锤子买卖”,公司、国家都不能让你拿着巨额资金“练手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科研的需求,带头人的严格,使团队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细致踏实已经成为他们的风格和特色。目前团队汇聚了林水生、阎波、郭志勇、周亮、李强等一大批朝气蓬勃、基础扎实、技术精湛的年轻人,并不断吸引着海外学有所成,在科研上颇有建树的精英。
团队的成员都承担着饱满的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时还负责了繁重的多项科研工作,如:阎波副教授在担 任学校《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首席教师的同时,负责了“数字下变频芯片”、“SATA2.0加密芯片”、“OTG USB芯片”等国家科研项目;郭志勇博士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Freescale的基金项目;周亮博士负责了国家发改委项目和863基金项目;杨海芬 博士负责了freescale的TD-SCDMA基带信号处理和TD-LTE的研究项目,…。
从国外归来的李强博士,历任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日本OKI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曾在国外负责多项数模混合集成电路、ADC/DAC项目的研制,已在IEEE固态电路学报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JSSC)] 发表研究论文。该文已获选为IEEE Xplore最受关注的百篇文章之一。JSSC是IC领域公认的第一期刊,发表文章的难度绝不亚于《Science》或《Nature》。
团队年轻老师也通过走出国门,与业界同行交流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林水生教授2007年就到欧盟集 成电路设计中心培训了三个月,2008年又赴美国做访问学者。李广军教授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关心年轻人的发展,尽力给他们提供帮助。申报项目、教学成果 奖,李老师都尽量让年轻人去,他的排名总是尽可能靠后。
“到五十多岁的年龄,不想要这个那个光环和头衔,只想给学生和年轻老师们多创造些机会。”李广军教授说。那为什么还要这样辛苦呢?李教授将动力归结于责任心。
“李老师工作时间长、精力好在我们教研室是出了名的,他的事情好像总是忙不完,经常晚上都要到十点多才 会离开办公室。”2000年开始就和李广军共事一个教研室的林水生教授对李广军的敬业非常佩服,“经常是他下午工作到六点多,晚饭就到食堂随便打点饭菜, 吃完立刻回教研室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责任心,李广军教授把团队紧紧凝聚起来,在攻坚克难中成功完成了多项具有国内及世界领先水 平的研究课题。他们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863及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军事预研等国家级研究项目,发表SCI/EI、ISTP及 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团队成果应用设计包括TD-SCDMA基带系统、VOIP通信系统、3G基带控制器、无线传输前向纠 错电路、数字相关器电路、数字下变频电路、FTTX接口电路、USB2.0/SATA2.0接口电路芯片等通信电路和系统。
合作拓宽视野
“跟那么多高校合作过,这次是最好的”在团队与某国际著名公司的一次成功合作后,对方负责人感慨地说。团队严谨踏实的工作风格,坦诚团结的氛围给合作过的公司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借鉴了公司研发运作的成功经验,”阎波老师介绍说,“项目管理中,落实项目负责人,抓科研进度,严密项目规格书。”
由于起步早,工作严谨高效,团队不断与国内国际大公司合作,拓宽视野,提升科研实力。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Mentor Graphics EDA/SoC研发中心、电子科技大学-ALTERA EDA/SOPC联合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飞思卡尔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等实验室。
其中,飞思卡尔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由美国MOTOROLA公司投资近百万成立,公司为中心 每年提供最新的研究开发工具及研究基金。电子科大-Menter Graphics EDA/SoC 设计与培训中心由公司捐赠价值2400万美元的EDA/SoC设计工具。电子科大-Altera EDA/SoPC 联合实验室由公司捐赠价值50万美元的高档SOPC评估板和设计工具,建成了该公司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联合实验室。
团队还与国内著名研究院所、公司联合建立了教育部Freescale嵌入式系统示范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中电集团24所数据转换器IC设计联合实验室主任、长虹-电子科技大学IC设计联合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北天星电子系统技术联合实验室等。
团队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科研项目中带队伍,在合作中壮大研究力量。无论是研发环境、实验 条件还是测试设备都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目前,团队课题组已具备了数字/模拟/射频芯片前后端设计开发软件及演示系统软硬件开发环境。课题组现有美国 Synopsys、Mentor Graphics等公司的全套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工具,满足模拟/数字电路的前后端设计及仿真验证等开发的需求。课题组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3台高档数 据分析仪、12台高档数字示波器等测试仪器,SUN工作站3台、高档微机100多台,满足课题开发、调试和测试需求。
同时,学校的科研发展也为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团队依托学校“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通信集成电路设计工程中心”,形成了一支技术积累深厚,研发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
最骄傲的是育才
去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似乎对团队里的研究生们没有影响。许多毕业生早早的找到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有些拿着几个offer正在挑选,有的毕业生还拿到了第一年不少于12万的年薪。
“是因为在团队中的锻炼,工作才好找,容易上手”一位毕业半年,就职于华赛的学生说出了他们如此抢手的秘诀所在。他现在的工作得心应手、成果突出,很得公司赏识。
在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科研团队中,研究生们培养了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做项目的时候,他们从谈合同、编写设计项目规格书、设计与实现,直到最后的项目验收,都参与每一个环节。
团队长期与国内国际顶尖公司合作,开拓了视野,明了业界发展前沿,不断学习借鉴公司的成功运作的经验。这些都促进了学生在项目中磨砺成长。研究生们做项目 时,也有项目负责人,在科研中锻炼组织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进度表,每周都要讲讲自己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总之,工程项目中,任何一个地方都做到规 范。
研究生们在项目中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这么多模块,光关心自己的那部分不行,接口很重要,系统中的所有模块必须协调一致”,李广军教授说。正因为项目对团队配合的高要求,研究生们锻炼了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能顺利融入新的团队,在工作中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目前,团队有研究生、博士百余人,历年来培养的高端人才活跃于IT业界、学科前沿。老师们培养的许多学生已经成长为业界高层、IT精英,为国家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有一次,一位毕业十余年,在IT界颇有建树的校友回来看望恩师李广军教授。在感谢李老师悉心培育之后,他颇为感慨地说:“老师怎么批评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学到真功夫。”
要让学生学到真功夫需要老师高度的责任心和大量的投入。“李老师对学生很有耐心,常常给学生讲问题一讲 就是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阎波老师说。做IC的特殊性使某些实验设备的使用变成敏感的问题。“练手艺”就有可能失败,造成损失,但任何人都有第一次。 这一步跨不出去,就上不了路。“要给学生多一些机会”李广军教授说。实验室里很多给本科生上课的实验设备就是由他拍板决定交给研究生去做。“那些实验板相 对简单,加上老师从旁指导,研究生完全可以做出来,一次不行就两次,不怕失败,但一定要能给学生再做一次的机会。”
虽然科研项目相对偏重工程设计,但是团队老师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要求理论与工程设计两者不可偏废,尽量 支持研究生们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在08年12月答辩的一位博士生在ICCI上发表了三篇文章,这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实属难得。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经 验,使团队培养的学生实力非凡,走俏业界。
依靠深厚的科研实力,团队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上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我校 “3+6”重要课程《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由团队老师承担,由李广军教授、阎波副教授担任学校的课程首席教师。“目前这门课程正以ARM为平台进行课 程改革,”周亮老师介绍说,“这在国内高校中是领先的。” 《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ASIC设计》已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微电子数字集成电路》这门课将通信与微电子结合起来,深受学生喜爱和追捧。
团队历年来编写了多部本科、研究生教材,包括《可编程ASIC设计及应用》、《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通信网接口技术》、《实用接口技术》和《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等。
面向崭新的2009年,面对飞速发展的通信领域,团队将继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铸造精品,培养国家需要的既掌握通信系统理论、又精通IC设计技术的优秀人才。
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及内涵
师德高尚,教学严谨,能严格要求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备课充分,讲课熟练,上课精神饱满;严格执行本科教学规范相关规定。
基本概念讲述清楚、准确,论证严谨;重点突出,深浅适度,详略得当;联系实际,反映新成果,拓宽视野。
因材施教,重启发思维和能力培养;思路清晰,表达清楚;能采用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手段。
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表达生动。
按规定布置足量的作业;亲自或督促辅导教师认真批改、讲评作业,作业批改量不低于1/2。
《ASIC设计》课程学生评教统计表
参评学生人数
参评教师人数
李忠琦: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师从胡剑浩教授,研究方向为VLSI系统设计与片上网络通信。曾参与国家863重大专项科研项目,863专项科研课题,各类横向科研项目近10项,发表各类科研论文10余篇。曾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级团体银奖和国家级个人二等奖。2007年代表电子科技大学参加全国研究生EDA大赛获银奖,个人二等奖。
后排左三:李忠琦
个人获奖证书
《ASIC设计》课程学习体会
“ASIC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我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了当今先进的电子系统集成设计(芯片 设计)技术和系统设计思想。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强调理论基础学习的同时,安排了较多的课程设计和实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 力。以下是该门课程学习的体会:
1、教材选用美国东北大学2007年出版的ASIC教科书:“Verilog Digital System Design: RT Level Synthesis,Testbench and Verification”;除教材上面的教学内容外,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和网络上的大量设计经验心得,比如用了约将近6课时的安排讲解Verilog HDL设计当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和设计经验总结,包括同步电路设计中路径优化方案、无关态合理使用、时钟skew及如何保证、测试平台问题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上没有,但是作为硬件工程师,应该了解和掌握。另外,教师不断将前沿动态补充到教学当中,将参加培训、会议、讲座后新的技术、概念和体会带入到了课堂。
“ASIC设计”实验室在国际上多家著名的FPGA技术公司支持下,拥有一流的ASIC/SoC 设计综合软件、仿真软件,完整的IC设 计软、硬件实验和研究环境,为学生的课外实践提供了保证。所以我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软件工具;另外,实验室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以及研究生、高年级本课程的 传、帮、带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三就有机会参与到课题组,协助老师完成一些开放性及创新性实验的设计开发,开发了基于USB的下载线,这对我动手能 力有很大的帮助。
“ASIC设计”课程学习时老师对我们培养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对我帮助很大,如参加EDA大赛会涉及到其它领域的知识,我们从互联网上搜集了不少当今的通信、微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热门常识性知识,并加以汇总整理。
另外,“ASIC设计”课程组老师胡剑浩、李广军等教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以及每年都举办校内EDA大赛经验对我们帮助很大,也是我们取得全国EDA大赛的保证。
岳平: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期间师从电子科技大学李广军教授(即《ASIC设计》课程首席教师),曾获第三届校EDA大赛一等奖,“Altera杯”中国第五届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团体优胜奖和个人优胜奖。现就职于华为海思。
后排左一:领队林水生老师
前排左二起:岳平、陈传宁、李林
左起第一个为岳平
关于《ASIC设计》课程学习及实践体会
记得我在大三上“ASIC设计”第一节课时,老师就提出目前国家IC设计人才短缺的现状,让我下决心学好这门课。另外也提到了ASIC/EDA技术发展很快,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紧跟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特别强调了课外实践和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老师上课特别注意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改变课程教学中过分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的方式,倡导我们积极参与EDA论坛、动手编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我们成立兴趣小组,相互交流与协作,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水平布置了一些课程设计,比如结合我们当时正在选修的“ 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布置了8086 CPU最 小工作模式下的总线接口单元电路设计,以及自动烧烤机控制电路的状态机设计,启发我们理解系统架构、模块划分、模块设计、软硬件协同工作等概念。在讲解课 程设计时,举一反三,强化学生的设计技巧和硬件设计思想,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对设计代码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实验也是有任课老师亲自来代,实验 内容注意层次递进关系,包括有验证内容和创新内容。为了提高实验效果,验证性实验内容部分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实验时再对功能进行完善或更改,在一定基础上 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我们参与各种可能的学术交流或竞赛活动,拓展知识,开阔眼界。
本科 阶段我们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友杯”EDA大赛,也系统地参加了有李广军、林水生、胡剑浩等老师开设的讲座,受益很大。通过EDA大赛,巩固了所学的知 识,也对工程设计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研究生期间和另外两名本科一起上过“ASIC设计”课程的同学陈传宁、李林组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EDA大赛,领队 老师是“ASIC设计”课程组林水生老师,教练有“ASIC设计”课程组李广军教授、胡剑浩教授等。
赛前,指导老师专门安排时间,针对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了指导,同时安排了实验室老师为学生进行了前端、后端设计培训;还请公司资深的设计工程师来校对参赛队员进行辅导。
李广军老师结合学生的情况安排培训计划,专题讲座、历届试题分析总结、实用工具的上机训练几种方式进行。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与识别,设计理念、系统设计思想与方 法、典型电路和算法设计等方面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通过历届试题的分析、讨论、讲评,面对面的点拨,不间断的指导让队员们收获很大。
总体来讲,我们取得较好的成绩,与本科阶段“ASIC设计”课程学习基础和兴趣有着很大关系,得益于课程组教师团队的学术和教学水平,得益于课程组提供的各种培训、讲座和交流,得益于一流的实验基地设备及平台。
您尚未登陆,请您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请先注册。确认要删除吗?确认要删除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真功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