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 论文上的贡献论文

  摘 要:曹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作品丰富、作品艺术风格独特的文学巨匠,曹植的成就不仅在于他对文学形式和艺术表达方面的造诣"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曹植的文学作品与其成就探讨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曹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作品丰富、作品艺术风格独特的文学巨匠,曹植的成就不仅在于他对文学形式和艺术表达方面的造诣,还包括他自身的思想光芒。透过对曹植其作品及其成就的论述,我们能够看到建安时期文人的风骨。 中国论文网 /1/view-5414473.htm  关键词:曹植 北魏 文学作品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很多文学巨匠和无数的优秀作品。在灿若星辰的伟大诗篇中,有一篇关于爱情的咏叹调,叫做《洛神赋》;在神采飞扬的文人墨客中,有一个王侯身份的天才,叫做曹植。曹植其人和他的作品,不仅是北魏时代的代表,更影响了古今的文学爱好者,对曹植和他的作品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一、曹植其人   (一)才高八斗的文学家   曹植在文学上所展示的才华在他年仅10岁时候就已经显露,有关三国时期人物评述的作品中是这样描述曹植的:“曹操第四子,天性聪慧……尤长于文学,年十余岁,诵《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可见曹植的才华与生俱来,因为其一生留下两百六十余首作品,使得同时期的文学家和后代的文学研究者都将曹植作为建安时期的最优秀文学家进行评价和研究。   (二)郁郁不得志的王侯   曹植作为曹操的第四子,因为聪慧和正直的为人曾深受曹操喜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在曹植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立志于社稷”的雄心壮志。[1]然而曹植的政治抱负的路途似乎与他的文学道路背道而驰,不争储而受冷落,不俭敛而被迫害,41岁的曹植抑郁而终,这位生在军营、拥有超人才华和满怀抱负的王侯,最后只在他认为的“小道”上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三)背负历史使命的思想者   世人对曹植的评述多集中在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以及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曹植“多次迁封后抑郁而终”的早逝悲剧。即使后人从《洛神赋》中读出了曹植的梦想与他的思想像爱情一样纠葛着,那样凄美和华丽,也给他建安时期最伟大文学家的称号,但是,曹植其人所代表的是北魏时期的王公的生活,是士大夫阶层的贵族气质,是以文字为躯体的自由思想的表达,曹植代表着一段历史。   二、曹植的文学作品   (一)诗歌   诗歌是曹植种类复杂的文学作品中对文学史最有影响的一个类型。曹植的诗歌有着明显的人生历程的描述性,从最开始的《白马篇》描述游侠儿的形象,到中期《赠白马王彪》中流露对生活的描述,以及后期更加直白地表述自己意愿的《泰山梁甫行》。曹植以诗作描述和表达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也用诗作表达了自己真正的追求,即便在面对同胞兄弟的猜忌和迫害时,曹植仍不放弃“有功于苍生”的梦想,为百姓生活的惨状喊出了“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当时政权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凄苦生活,而在写实之上,表达的是屈原对当时政治当局的不满和自己不得志的怨愤――只能生活在草屋里,居住山林中,“狐兔”却占据了本来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赋   赋是曹植文学作品中艺术造诣最高的一个类型。曹植的赋被认为具有“划时代的力量”。在早期,曹植的辞赋作品以细腻的描述为主要特点,在于进行自己个性的抒发,如《与杨德祖书》等;曹操属意曹植为太子的时期,曹植将其伟大的抱负化为政治上的“政绩”,《陈审举表》和《与司马仲达书》等辞赋形式的作品,均以犀利的笔法进行了政治政策和政治态度上的表达;《洛神赋》是曹植辞赋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篇,那个时候曹植只剩下“文学”一条“小路”可走,他将全部才华都用在这篇作品中,以爱情的咏叹影射了内心的悲愤。《洛神赋》以宋玉和楚王神女的故事为原型,描述了曹植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在行程途中遇到洛神,并与之相爱却无结果的故事。洛神赋除了在词藻的使用上达到了古今辞赋的最高境界之外,其寓意也是目前辞赋的最高境界――与神女相遇、相恋而无结果,正如做了一场美梦,和寄志于治国,出身王侯却屡遭贬斥最后只能以文咏志一样,是人生的遗憾,而其过程却令人感慨万分。因此可以说,曹植的赋和诗一样,是他个人情怀的表达,而在表达的深度上,辞赋作品明显更高一筹。   三、曹植的文学成就评述   (一)对五言古诗的贡献   曹植的诗歌承继了汉乐府的叙事为主的诗歌特点,但在叙事的基础上,他将内心的情感加以文学艺术装饰,应用在诗作中,使五言古诗的内容从叙事转为叙事和抒情的结合。这种转化来源于曹植的人生经历以及一直以来在他心中环绕不去的抱负和志向。细数曹植诗作中以叙事转为抒情、以写实达心愿的诗作,莫过于《泰山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开篇就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而表面上,《泰山梁甫行》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是用白描手法对海滨生活的人民的自然生活环境进行刻画,而结合当时曹植的遭遇和心境,也不难理解“各异气、殊风雨”是对造成百姓生活困苦的混乱政局的感叹。“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以细节描述的方法呈现了一幅海滨居民生活困苦的图像,“寄身”一词直接表述了居民生活的无依靠状态,将妻子儿女比喻成禽兽,行动完全受到山林的阻碍,显而易见此地是何等的荒蛮落后。在令人瞠目的描写背后,曹植希望表达的实际是自己的志向受到“阻碍”,心中由于不得志产生的凄凉寂寞感觉。“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以明显的对比手法表现出人们生活的困苦,狐兔则用“翔”字做动态描述,可见野兽生活的也比人好了。结尾两句与开篇两句形成思想表达上的呼应,在混乱的政局统治下,曹植感受到的是黎民百姓的痛苦,也感受到自己抑郁不得志的痛苦。这种深度斟酌写实的用词,使写实的五言诗同时具有抒情的功能,成为北魏时期以及晋代诗歌作品的内容导向,为唐代抒情诗的出现奠定基础。正因为此,曹植才被视为建安文学集大成者,后被推为“文章之典范”。[2]   (二)对赋的艺术力的发展
  曹植代表作《洛神赋》一扫汉乐府的僵硬和沉重的感觉,使用清新、温婉的词汇进行表达,好比将冰凉的珠宝换成明丽的春花,使赋的艺术表现力从静止的可观赏性转为了灵动的可交流性。《洛神赋》之所以被称为“汉乐府中无出其右者”的辞赋,是因为曹植在撰写《洛神赋》的同时,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加入进去,从而使辞赋中主人公寓洛神的爱情更为饱满,结局也更令人魂牵梦绕。《洛神赋》的开篇描述主人公与洛神初遇的情形:“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实际上,侍从是看不见洛神的,只有主人公看见了洛神,才能发出“若此之艳也”的感叹,可见理想抱负如同爱情一样,外人是一概不知的。关于洛神的美貌,曹植使用了大量的精彩笔墨:“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3]这样温婉又热情的描述使读此赋者犹如亲见神女一般,与此同时,也不难理解曹植对自己终生信仰的忠贞、关于江山社稷的抱负,对于曹植来说,其美如同洛神。下一段描述主人公追求洛神的过程以及洛神与主人公短暂的相恋。“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不仅是对洛神行动的美好描述,也是对“实现理想”后可能得到的美好世界的向往,而最终神女离开,再也找不到踪迹,主人公却“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如此恋恋不舍,苦苦追寻,正与曹植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始终不能放弃相契合。而最终“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是曹植在明知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再实现,因此感到惋惜惆怅的情绪表达。《洛神赋》以绝佳的语言表现力,在给人们描绘一场凄美爱情的同时达到了寄托作者灵魂的目的,这是曹植赋的艺术力的绝美表现。   (三)对古今文人的影响   曹植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如果仅限于文学史和艺术表现力上的超脱,那么曹植不足以竖起一个“后人再难超越”的形象。曹植在其文学作品中阐述着一生的抱负,无论是五言诗还是辞赋,尽管二者在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使曹植领受到自我实现的快感,甚至这种赞颂能够持续千年,但实际上,曹植在作品中时时刻刻表达着自己的内心和情绪,这种意愿远远超过他所擅长的文字加工,也与展示他惊人的才华无关,这是由于坚定的信念所带来的思想力,超过所有能够用语言表述的成就,曹植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也许在超过政治抱负之外,还有对信仰的坚持和追求,这也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通过仔细比较和研读他的作品,会发现无论是前期骄傲、尊贵的贵族生活,还是后来坚定不移却又凄苦的理想表达,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来源于曹植本身“思想者”的角色,也是曹植作品影响后代文人的根本原因,即:追求自由的思想,不放弃自己的梦想,用自己所能的一切不断呐喊和歌唱。   四、结语   以孤傲和才情名噪于世的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大概是对曹植才华的最高评价,而如今看来,曹植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艺术内涵远非“八斗之才”可以评述。本文言至于此,而对曹植的讨论将因为他传奇一样的作品、思想和文化内涵而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书才.曹植《洛神赋》主题臆解[D].郑州大学文学院,2011.   [2] 徐天祥.论曹植的政治悲剧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江淮论坛,2010(3):101-104.   [3] 叶通贤.政治失落的遣怀[J].铜仁师专学报,2009(4):52-57.   [4] 申安宁.借离合之情,抒身世之悲[D].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2010.   [5]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摘要:《洛神赋》这篇作品本意是要书写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理想破灭后的满腹惆怅与悲哀,但作者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从《洛神赋》的主旨分析中看曹植的内心世界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洛神赋》这篇作品本意是要书写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理想破灭后的满腹惆怅与悲哀,但作者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通过一个曲折离奇的悲剧故事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以亲身经历来叙述的方式构建全文。我们从这篇文章的不同层面可以感受到曹植的性格特征及他的内心世界。 中国论文网 /3/view-4573179.htm  关键词:曹植;甄夫人;理想;悲剧性人物   汉末魏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尤为光辉的一个时期,其中曹氏父子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很有影响力,即使是对后代的文学发展和文学结构多层次的形成也是极具贡献性的。文学反应出的不仅是个人的内涵,同时也具有时代的印迹。   曹氏父子在当时文坛上颇负盛名,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学风格。他们的文学风格各具特点,其形成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所处的地位、环境有关,同时也受个人的内在性格影响。曹操是东汉晚期众多地主集团割据争雄中的一代英雄,个人的豪放性格加上自身的霸主地位的因素使他的文学作品多雅好慷慨;曹丕身为魏太子,在父曹操死后,嗣位为丞相魏王,后废献帝自为皇帝,因自处地位而形成猜疑性格,对待兄弟也极为刻薄,因而形成多婉丽清新的文学气息;曹植少时特别受父曹操宠爱,差一点就要被立为嗣子。但相对于曹丕的小心处世方略来说,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励,彫饮酒不节”,而曹丕却善于“矫情自饰”,综合这种差异,曹操最终确立曹丕为太子。   曹植的赋作,紧贴于他的生平遭际,就像他自己所说,作品大多“触类而作”,从个人的喜怒悲欢、亲友的欢聚离别到军国大事,都可以在赋作得以印证。而且曹植本人又是个性比较“任性”的人,因而情到之处,或慷慨悲歌,或浅近如话,或低回咏叹,或文彩缤纷,或奋发激昂。一类文学风气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曹植的文学风格的形成也同样具有此因素。曹植生活的前期,身为贵公子,所写赋作表现了作者济世的宏愿、平素的多情,然而内容比较单薄浮浅,所以有慷慨之貌,但其实质内容却不足以傅之。在他人生后期深受禁锢,满腔悲愤郁积心中,因而曹植此时的作品多触类而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成为文学史上的典范,其代表作之一《洛神赋》便是作者在当时复杂心境中创作而成,同时最大程度的反映出曹植的苦闷心态。下面就(洛神赋)为例,了解曹植赋作特点,感受作者内心世界。   (《洛神赋》成功的刻画了一个优美的妇女形象。全文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为主,文章辞藻华美而不浮躁,“触类而作”也就决定了此赋作想象丰富而贴现实。文章中的比喻、烘托巧妙,错综交织恰当,这些优势促进了《洛神赋》对汉代赋作创作的创新和发展。本赋作中所刻画的洛水女神形象,实际是作家感情的寄托产物,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爱慕与神往。文中描写的女神,从姿容到衣着,从动作到心理,都在作者笔下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读者看到文章就仿佛目睹女神,听到文字就如同听到女神的声音,仔细想想就触发其怜爱之心。历来人们公认的生动优美形象在曹植笔下虽然你如此美,如此有情义,但在现实里却是无法实现的,女神是无法接近的。人神之间的严格界限,是现实生活的人们不得不忍恨分离的阻碍。   《洛神赋》这篇作品本意是要书写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理想破灭后的满腹惆怅与悲哀,但作者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通过一个曲折离奇的悲剧故事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以亲身经历来叙述的方式构建全文。这篇作品的其经典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环境般绮丽的故事情节;二,高度的艺术成就。文章以神话色彩的故事来展开:作者在外出归国途中休憩于洛水之边,迷离恍惚之中进入了自我的幻想世界,并在这个幻境中与神秘而降临洛水女神相遇。她的翩翩风姿激起作者内心深处的荡漾微波,这样的美妙幻境与作者身处的现实有巨大的反差,同时也正是这种密切的联系使得文章更能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幻境越美好,映射出现实的越残酷。在文章的开头,便已表达了作者的无奈,限于“人神之道殊”,“无良媒以接欢兮”,因而作者不得不和洛水女神惆怅地分别。在接下的文章中,作者用一整段文字描绘了女神的形神之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她美丽纯洁与多情的爱慕与向往。重回现实后,美妙的幻境仍历历在目,内心的波澜始终不能平复,这种现实与幻想的结合的表现手法明显的带有楚辞的文风,从而给文章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艺术成就使得《洛神赋》在当时众多赋作中脱颖而出。它的另一个艺术成就是浓郁的抒情色彩。《洛神赋》的写作主题历来有不同的取向,虽然大多数分析家认为它表达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但也有人提出作品中的女神形象象征君主曹丕,它的主旨表达了作者愿与君主修好却愿望不得的思想;另一种主题便是借女神形象来象征甄夫人,流露出曹植对甄夫人的爱恋之情。后一种主题流传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从作品细腻的情感角度考虑,把具体的描写女神风姿的文字与现实中的甄夫人形象紧密相连,这也从另一方面给这篇文章增添了新意。下面就这一类别文章主旨做情感简析,加深对《洛神赋》的理解。   文章开篇写作者从京师回到封地的路上,精神恍惚之中看见洛河女神,即甄夫人魂魄。这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式的幻境呈现成功地透露出作者与甄夫人的刻骨铭心的爱恋,对于曹植这样的性情中人,时间、磨难、是非、变迁只会使感情更加浓厚,同时加剧的是个人的悲剧。马车驶出了京城,来到了茂林突现的的洛水之畔,此时作者联想起宋玉的《神女赋》中记载的与楚襄王对答的巫山神女,在这人困马乏的停歇中,精神恍惚,睹物思人,于是眼前渐渐浮现出甄夫人窈窕身姿。在文章的第四段作者极尽铺陈,刻画了甄夫人婀娜多姿的体态和娇媚的面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明眸善睐”,这些贴切细腻至极的词汇透露出作者内心情感的真挚与对恋人的浓浓爱意。曹植娴熟地刻画美人的生动句子成为后代赞美人的千古佳句。   曹植诗书满腹,才华横溢,和清丽妩媚的甄夫人有文学方面的心灵沟通,这些相通的交流与欣赏很容易使两颗心相依,可惜他们情深缘浅,终不能摆脱现实的束缚。生存在乱世之中,曹植的政治囚徒身份保护不了他的爱人和他的爱情,在无形之中少了些许温情,多了些无奈的分离。作者对自己的爱情有无限忧虑,“余情悦其淑美兮,心震荡而不怡”,“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在文章的第六七段洛神的形象已完全幻化为甄夫人自身,恍惚迷离,飘逸飞动,在水雾中若隐若现,这一情景体现出在曹植心中唯美而崇高的自由爱情的流动。甄夫人的形象已由眼中深入到心中,神人幻化一体,超越了然和带有功利性的感情寄托,作者想要超越生死界限,跨越阴阳阻隔,实现自己内心纯洁爱情的理想。《洛神赋》总体来说情感浓烈,抒情细腻,语言唯美而不失华,幻化与浪漫,这些成就使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它使人们感悟到爱情的纯美,现实的困顿和时代给与人们的情感冲击,无论是爱情颂歌亦或是人生悲歌,时代把人事左右,作品把情感整合。在《洛神赋》中,它让人们从对理想的幻灭中看到现实牵绊;从对英雄的得失中感悟人生无常;从对爱情、亲情的身不由己中体味酸楚。作者在失望中不乏希望的寄托,恍惚之中不乏对感情的坚定执着,只是无法把握飘忽的时局、飘忽的自己,才只能放任奔腾的情感。《洛神赋》不仅是真实情感的展现者,也是作者文学成就上重要的体现者,同时是见证一个时代的产物,因此对展现作者处于特定时期的内心世界而言尤为重要。(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论文_百度知道
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论文
提问者采纳
郭沫若先生在《论曹植》1一文中、张德钧和廖仲安等先生的著作中、丁晏等人对曹植的评价入手、曹丕,又处处以曹丕作反衬。对郭沫若先生的这一观点,“曹丕恰恰和他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他们对曹诗的总体评价实在是有失偏颇,当时就曾有人著文商榷对曹植的诗歌。曹植现在诗篇共八十多首,张德钧先生也著文参加了讨论,也首先必须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要说已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从批评王通,不难发现。在这次大讨论中,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曹子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说。当时。廖仲安先生在《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3一文中。他明确指出,对曹植和他的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们要忠君,表示异议2,这集中体现在郭沫若,曹植究竟在建安诗坛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人们的“封建意识凑成的”。把曹植的这些诗歌综合起来考察。郭沫若先生在对曹植大加贬斥的同时,也持有和郭沫若先生相似的观点,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中给后人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以就教于大方之家,许多学者对曹诗颇多贬斥之辞,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述,当然也有他们的合理成份。一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的高低。在他看来,解放后的六十年代:(曹植的作品)都没有出离曹植个人利益得失的情况,郭沫若等先生在对曹植的具体评论中,关心民生疾苦,因而也就集同情于失宠的曹植:我在搜集曹植的传记材料和阅读曹植诗歌的过程中,明确表示赞成郭氏观点:认真地说,但附和者亦不少。曹诗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是封建文人吹嘘所致,反映社会动乱。他说,笔者认为,曹植的诗并没有什么艺术成就可言,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讨论,但是。不可否定,对曹诗还有待于我们今天重新加以认识,集中反映了郭沫若先生对曹植诗的总的见解,他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4一文中。我们评价曹诗的艺术成就,故痛恨曹操,越来越相信郭沫若的分析,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是曹植诗歌最有价值的主题,恐怕结论下得早一点,还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实际成就确定的。这一段话
提问者评价
太感谢了,真心有用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一、慷慨任气骨气奇高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如是评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在同也。&(1)由此看来,&慷慨&&任气&乃建安文人普遍共有的风格特征。而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主要是指曹植的诗中尤其突出地表现着这股&慷慨&、&骨气&。其诗作的&慷慨&、&骨气&具体体现在: (一)感时伤乱、悲悯民生的&忧生之嗟&。建安作家生逢乱世,饱经流离,他们或半生戎马,或历经忧患,对生活感触多,体验深,因而,感时伤乱同情人民疾苦成为建安诗作&慷慨之音&的共同内容。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也曾随父...
建安七子可以写
对啊 。。。。。。。。。。诸葛啊;发问 //找我。。
哈,给做的,好的。
文学价值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
无相关信息
最新相关范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文学史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