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标志运动?

面对反战“飓风”
美国会改变对伊拉克政策吗?
又一场反越战运动?
&&&&在9月24日的游行中,反战的人们打出了"伊拉克是阿拉伯人的越南"的牌子,让人不禁想起当年反越战的情景。
&&&&"目前,美国的反伊战游行要比当年反越战的那一次发展快得多。"美国圣母大学国际和平研究协会研究员戴维?克椎特在接受采访时说,"反越战运动直到1967年才演化成大规模的游行抗议,那时已经是战争开始后好几年,美军大举进入越南两年之后了。相反,反伊战运动从2003年2月战争爆发之前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如今它在美国的规模已经极大,这是越战时从未发生过的。"
&&&&显然,反伊战运动与反越战运动有很多差异,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也不一样。比如,越战是两大阵营"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反越战运动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伊拉克战争是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美国打着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招牌发动的,主战和反战双方没有意识形态的对抗。但从战争本质上看,两次反战运动又有相似性:目标都是要求美国撤军,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内问题上;发生的背景都是由于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和战果的不确定性使公众无法接受。
&&&&现在看来,两者对战局的影响,从可预计的前景来看是不一样的。美国国内的反越战运动是导致越战结束的重要而直接的原因之一,而目前的反伊战运动,其政治影响力还不够强大到能促使美国政府和国会改变对伊政策。
&&&&民主党人在哪里?
&&&&在这次反伊战运动中,尽管民间呼声很高,人们却难以见到平时非常活跃的政客。当反战游行举行时,民主党领袖除了杰西?杰克逊和两名众议员外,全都销声匿迹。这其中包括以反战著称的迪恩和去年大选时与布什唇枪舌剑的克里,还有志在2008年大选的希拉里参议员。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去年的大选中,相当一部分民主党人是积极反对布什的伊拉克战争的,至少是热衷于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去华盛顿的途中,"反战母亲"希恩站在希拉里办公室门外说的一席话颇耐人寻味:"她知道这场战争是一个谎言,但她正在等合适的机会说出来"。虽然民意测验表明,大多数美国民众认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错误并赞成完全或部分从伊拉克撤军,但在民主党人的心里,却有着一层去年大选留下的阴影。去年大选前,反战话题同样炒得很热,但最后关头拉丹的讲话增加了美国选民对恐怖袭击的担心,把手中的选票投给了布什。
&&&&民主党从上次大选吸取的教训是,太接近反战的队伍也许会得到喝彩,却未必会得到白宫。更何况,现在的形势还不能充分说明布什及共和党已经在伊拉克问题上落于下风。对民主党来说,2006年中期选举才是更为现实的考虑。
&&&&虽然目前反战的民意很强,但也必须注意到主战的民意也是很强的。对伊拉克战争的争论已经使美国国内民意分裂,反战阵营与挺战阵营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在这种复杂的情形下,民主党更需谨慎小心。于是这次反战运动出现一个诡谲的现象:民意调查中,反对战争的人不断增加,但在政界,反对撤军的人却占多数。民主党没有出头领导反战,或许是在等候有利于大选的机会。
&&&&对伊政策何处去?
&&&&庞大的反战运动和国内舆论已对布什政府形成压力,但还不能改变目前美国在伊拉克的政策。美国媒体分析认为,布什政府之所以至今在撤军问题上仍不肯松口,说到底还是因为它对伊战的"政治投资"过大,即使战争损失惨重,前景黯淡,政府也欲罢不能。
&&&&面对反战浪潮,布什多次声明自己十分同情在伊拉克阵亡美军士兵的家属,但同时也指出,现在就从伊拉克撤走将对美国以及伊拉克构成更大危险。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10月6日警告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提早撤出伊拉克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极力反对确定撤军时间表。据报道,为了给10月15日就宪法问题举行的伊拉克公民投票提供额外的安全保证,美国军方将驻伊部队增加到15.2万人,比通常多1.4万人。由此可知,考虑到美国的战略目标和伊拉克目前的局势,美国对伊政策暂时不会改变。
来源:半月谈&&&&责编:段君
【中国移动用户请拨打
进入都市炫彩乐园,让我们带着你的耳朵去旅行!】↑ 您的位置:&&&&&&
【创新方案】学年高中历史每课一练:6.2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人教版选修3)
单元测试试题&
提供方式免费
下载扣点0 ()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
使用年级高二
更新时间 0:26:07
评论() ()
6.2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3)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逐步高涨的原因是(  )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 ②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 ③美苏冷战的威胁 ④局部战争的存在
a.①②③④
特邀主编老师
【创新方案】学年高中历史每课一练:6.2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人教版选修3)
本学科其它资料
资源难易程度:★★★★★★★★★★★★★★★
下载过本资料的用户还下载过反战运动:“60年代”渐行渐远
http://www.jiaodong.net
  20世纪60年代,一场持久的反越战运动将精神冒险的火光映红了半个地球。现在,又一场注定要持久的战争正在发生。这场“新帝国主义战争”可能将引发一场类似于20世纪6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相比40年前,现在这场运动更关注国际格局、全球化体制。
“60年代”永远与这些名词联系在一起:切?格瓦拉、列侬、旧金山、巴黎、嬉皮士、摇滚聚会、反战、大麻、性解放……而越战和反战,是那个时代最突出的背景。“加农炮弹还得飞行多少次,才会被永远禁止……还需要有多少人死亡,他才能明白已有太多人死去?”鲍伯?迪伦在歌声中向“60年代”发问,向战争发问。年轻人认为父辈们在50年代做了麦卡锡主义的帮凶。权威崩溃了,需要大量东西来填补。到最后,最初的反战已经远离了反对战争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在“60年代”,反战是啸聚山林式的;现在的反战则是温文尔雅和研讨会式的。某场上千人的反战集会过后,草坪上只留下一张纸。这在嬉皮士年代是无法想像的,在1969年伍德斯托克的烂泥地里更是无法想像。现在的反战,静悄悄地搞网络签名,募捐到了钱就交给报纸和电视台,做付费的反战宣传广告,这些都很乖、很文明。“60年代”的反战是一场寻找精神新领域的运动,一场年轻人从事的感官狂欢。
20世纪80年代,罗大佑曾经唱过:“别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我听到无言的抗议在他们悄悄的睡梦中。”不过,他也很世故地预言:“有一天孩子们会告诉他们的后代―――你们要守规矩”,反抗最终将跌落为无奈的“飘来飘去”。“60年代”被定格在历史中,只能在记忆中朝圣式地接近。70年代芭芭拉有一首哀歌:当回忆照亮了诉说者内心的角落,他(她)的问题是―――我们还能像从前一样那么单纯吗?
反战电影:把美毁灭给人们看
什么是战争?卡通电影《机动战士高达0080》用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阿如的眼光说出来了。阿如向往那些好玩的子弹壳和漂亮的军服。孩子们的梦想总是天真而浪漫,当他梦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的时候,他不明白战争并不是所想的那样是“好人”和“坏人”的战斗。可惜战争是真实而残酷的,爆炸,尸体,鲜血,坠落的吉姆,砸死的母子,化成废墟的家园,烧毁的街道,还有在断壁残垣中挖出来的小孩尸体……阿如崩溃了,他稚嫩的心灵被无情的战争现实狠狠地割了一刀。当他面对伙伴们的安慰时,阿如世故地强作欢笑不让泪水滑落,又有谁能知道,如此年幼的孩子,一下子沧桑了许多……
可惜大多数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包括一些动画,所描绘的战争多少有些浪漫化了。那些电影过多地渲染正义英雄形象或描写缠绵悱恻的战地爱情故事,已经使影片远离了战争这个主题。所谓的反战片,就是剥离战争的真实、战场的恐怖。从上面的这部卡通电影《机动战士高达0080》,到《西线无战事》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从《岸》到《猎鹿人》、《现代启示录》等,都是特色鲜明的反战片。欧洲的反战电影自成一格,在宣扬和平主义、反思战争后果、呼唤人类理性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美国一向以人性正义自我标榜。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之所以在美国及至整个世界上广受大众的欢迎,正是因为他扛着维护和平、反战的招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长达24分钟的诺曼底登陆战展现了人间最惨烈的战争场面。这是对战争残暴的控拆。他曾说过,最伟大的战争电影就是反战电影,它包含着对生命本身的肯定。
在今年的国际影坛上,一部名为《无人区》的波斯尼亚影片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这部以波黑战争为背景的反战影片引起了许多人的深思。正如该片导演达尼斯?塔诺维奇所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战争片,一种是描写一个英雄如何打败所有的敌人,而另一种则是反战电影,关注的不是冲突而是人性。看完这部电影,如果你觉得战争是可恶的,我想我就达到了目的。”影片虽然只是借用了波黑战争的背景,实际上,它对战争所表现出的反感和厌恶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内涵。说白了,其实反战影片就是把美毁灭给人们看。
反战音乐:以正义的名义
  自美英等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一些国际乐坛人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战:一对歌唱家夫妇取消了原定在美国纽约的演出;有世界“第四大男高音”之誉的歌唱家阿兰尼亚和他的女高音歌唱家妻子盖儿?基尔取消了原定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歌剧《波希米亚人》的5场演出,并拒绝参加一场为“9?11”事件募款的慈善音乐会。
  早在“9?11”的时候,迈克尔?杰克逊曾写了一首歌,叫《我还能给你什么》,主题也无外乎反战、反恐怖、和平和爱。在战争面前,艺术家能做到的也不过是这些罢了。还记得美国人上一次认真反省自己是在越战之后,也许美国人没有记住布雷德利那句名言:“我们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越战让美国人真的反省了自己,至少我们可以从那些当时的反战歌曲中听得出来,战争给美国人带来的创痛。然而现在的对伊战争呢?就像鲍勃?迪伦唱的一样:“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会被称做是人……炮弹要飞行多少次,他们才会忘记战争?”
布鲁斯?斯普林斯廷的《生在美国》是一首典型的反战歌曲:“在小镇上拥挤的人群中,有人发给我一支来福枪,把我发到外国,去枪杀黄种人。”但是他回来时等待他的却是失业。类似这样的题材并不少见。20世纪60年代的动荡,使美国人从“美国梦”中惊醒,那时候的美国人喜欢反思,喜欢问为什么,这种反思使美国人更能清楚政府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去反对。因此,听那个时期的反战歌曲,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向往和平与爱,更明白战争屠戮的错误―――不管是不是为了美国利益。
鲍勃?迪伦在当时创作过不少反战歌曲,如《第三次世界大战布鲁斯》、《大雨将至》和《答案在风中飘荡》等。虽然他们无法以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那样的思维去看待战争这个问题,但至少能以良知去面对。
反战文学:心灵深处的沉重叹息
英国“桂冠诗人”安德鲁?莫顿,日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朗诵了他新写的反战诗歌,公开谴责正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莫顿在诗中写道,从伊甸园到巴比伦,从幼发拉底河到底格里斯河,死神紧紧攫住了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摇篮。他说,这首题为《政权改变》的诗带有激烈的反战情绪。与此同时,一个名为“反战诗人”的网站 (www.poetsagainstthewar.org)很快得以建立,啸聚全球各地数千名诗人,以诗歌做武器,抗议针对伊拉克的任何战争计划。
反战文学由来已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反战文学流派叫做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士兵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像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厌恶、逃避与诅咒。
战后派代表作家、日本的大冈升平在《野火》(1948年)中,描绘日军在菲律宾侵略战场溃不成军的散兵游勇,弹尽粮绝、自相残杀、吃死去同伴尸体的惨烈,表现极端状态下人的生存欲望降低到动物本能的残忍,把战争的残酷推向了极致。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过:艺术“所要争取的真正喝彩,不是一句漂亮诗句以后陡然发出的掌声,而是长时间静默压抑后发自心灵的一声深沉叹息……是使全国严肃思考问题而坐立不安”。这类题材的不同体裁作品,有力地批判了战争有悖于生命价值的扭曲,但多从战争“受害者”的角度而未从“加害者”的角度审视战争。在这方面,森村诚一的长篇报告文学《恶魔的饮食》(1981年)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在我国东北以及朝鲜、俄罗斯南部,用活人做生化实验的惨无人道罪行,有力地否定和反驳了多年来某些右翼政客不承认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错误历史观,具有强烈的思考和批判力量。
网络反战:新式武器
战争一触即发,新一代的通讯媒体也已经再次显示出了其巨大的魅力。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夜,反战的人群都已经站到了最前列,他们的计划就是只要第一颗炸弹落到巴格达,他们的游行示威就随即开始。通过因特网的群发邮件和网上目录,游行和其他反战团体活动的组织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在越南战争时期,一次声势浩大的游行要花费整整一年的时间来进行准备和传播。而现在通过因特网,消息可以在几天内传遍全国,而各个小团体也可以马上成为一个大规模的队伍。网络这种全新的通信技术让大规模协同示威变得比以往都更加简单。不需要自上而下的松散的合作。只要有发起人,他们的声音就很可能被全世界的人们通过网站、电子邮件,甚至短消息迅速知晓。与此同时,当战斧式导弹呼啸着划破巴格达的黎明时,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同情伊拉克的黑客高手们则纷纷伸出援手,向美国的互联网络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早在开战之前,就有同情伊拉克的黑客公开表示一旦美国开战,他将释放精心设计的蠕虫病毒。3月20日战争一爆发,说一不二的黑客们果然放出了名为“Say No War”“Ganda”的反战蠕虫病毒。除了病毒之外,网络攻击也是黑客们的拿手好戏,就在美国对伊进行空袭之后不久,一个名为“Unix保安卫队”的亲伊斯兰黑客组织立即对将近400家美国网站进行了攻击,在这些网站的主页上留下了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写的反战标语。
黑客们大多将自己看成侠客,在现实社会中面对美国这样强大的力量,无法“锄强扶弱”的他们自然只有在网络的世界里一显身手了,而且,21世纪也是人类最依赖于网络的世纪,黑客们通过网络攻击可以吸引社会关注的目光,获得极大的满足,此外也是他们表达诉求与不满的一个途径。因此,只要现实世界一开战,网络世界必然有一番龙虎斗,每当美国挑起事端之后,就会爆发网络战……
反战不是作秀场
麦当娜一身戎装,从热闹十足的“时装秀”舞台上一跃而起,勇敢地斗争,最后居然将一枚“手榴弹”砸向了“美国总统”布什,这是麦当娜新专辑《美国生活》的MV,其中的战争意象和反叛精神不言而喻,一向反战的麦当娜也似乎想用歌声将心声表达出来。这是一张“革命意义十足”的专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麦当娜不但为“伊拉克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还有“奔赴战场的美国士兵们”牵肠挂肚,而且,也正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深深懊恼。
近日网站推出了一个名叫《流行前线:美女?反战?时尚秀》的专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少女身穿和服泳装反战,巴西模特身着婚纱反战,泰国一个服装设计师甚至当即设计出一款反战时装,许多人穿着这种时装“秀”在街上。无一例外的是,所有身着时装的模特都是笑眯眯的,似乎这场战争她们才是主角。国内一家媒体点评道,全球时下最热的潮流是什么?不是迷你裙、不是诺基亚的新款手机也不是贝克汉姆头,是反战!当反战成了一种时尚,成了某些人手中的玩物,某些人表现欲的发泄场,我真不知道此刻炮火中的“人体盾牌”将做何感想。
与传统的静坐、绝食、游行等反战形式相比,如今的“反战秀”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反战也渐渐披上“高科技”和“艺术”的外衣。美国105名年龄从22岁到83岁的妇女用裸露的身体来拼写反战的和平口号,其目的是反对布什对伊拉克进行“赤裸裸的侵略”。澳大利亚的750名妇女也裸体摆出了同样的标语:“不要战争”。其中一名中年妇女的背上还写着“为澳大利亚的小伙子们全部脱光”字样。许多政府首脑同样把战争变成了自己的作秀场。
战争还没有开始,布什和萨达姆的卡通玩具已经上市。布什穿着皮夹克,脖子上挂着绿色望远镜,帽子上佩有长着翅膀的骷髅饰物,十足的海盗形象。布什和萨达姆的身上都有开关,按一下,他们就会“载歌载舞”起来。据报道称,商家说他们是想以此来表达民众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声音。笔者从他们牵强附会的托词中看到的更多是商人的精明。在大学校园,甲壳虫乐队当年的名曲《给和平一个机会》又回荡在空中,简单朴素的T恤衫成了为上世纪60年代理想主义者招魂的旗帜。我不知道,此刻的大学生,反战在他们的心中到底有多大分量。
战争必然带来人类的灾难,可是,悲哀的是许多人在事不关己的时候却把战争当做了自己手中的玩物。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中,有一些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或许正在硝烟弥漫的巴格达充当“人体盾牌”,或许正在竭力呼吁停战,甚至为了阻止一场战争而付出了生命。但是,同样也有一些伪反战分子,借反战之名,行作秀之实,甚至趁机来达到为自己盈利的目的。
责任编辑:
[] [] [
&[要闻导读]
&[频道精选]
&[胶东社区]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电话:  责编:贺小倩 杨琳光反战运动,anti-war movement,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 ->
-> 反战运动
1)&&anti-war movement
An analysis of young students’Anti-war Movement in 1960s;
试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
From the mid and late 1960s to the early days of 1970s,the United States launched the Vietnam War,during which a powerful and dynamic peace anti-war movement occurred.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美越战争所引发的声势浩大的和平反战运动影响了公众舆论的导向,唤起了民众的良知,并导致了美国对越政策的转变,昭示了和平的强大力量,增强了人们实现世界和平的信念。
2)&&Anti-war Movement for Peace
反战和平运动
3)&&led the antiwar movement.
领导反战运动
4)&&L led the antiwar movement.
主持讨论;领导反战运动
5)&&mobile war
6)&&v. to serve a course of planned activities
补充资料:南美洲运动会和南十字运动会
&&&&  1922年在巴西举行过1届南美洲运动会,参加者限于南美洲国家。1978年在玻利维亚举行过 1届南十字运动会,参加国有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厄瓜多尔、巴拉圭、秘鲁和乌拉圭8国。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战运动 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