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建总上新闻记者法还会在调查他吗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分享到姚木根新闻回顾:21世纪经济报道 日,中纪委宣布姚木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至于严重违纪违法的具体内容,中纪委尚未公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个渠道采访了解到,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因涉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调查。“姚木根是在参加一个会议时被带走的,”一位当地知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称。在今年江西省“两会”期间,有关姚木根被调查的传言就已在政界流布,但在中纪委宣布前,其一直正常公开参与各项活动。官方消息显示,被带走调查前姚木根分管江西省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和国土资源厅。一位对姚木根有所了解的省政府厅级退休干部认为,姚木根担任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和副省长期间,“审批权力很大,牵涉太多的大项目和行政审批”。股票持有人之疑在今年江西两会期间,有关姚木根被调查的传言就已在江西官场流布。其分管的农业系统一位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干部财产登记时,姚木根没有将其在上海持有的一处房产(别墅)登记上报。3月22日中纪委宣布姚木根被调查后的五个小时,曾担任过江西省政府副秘书长的郑克强(曾与姚木根在同一间办公室共事过),在其认证的微博上称,春节前就开始对姚个人申报情况进行调查了,听闻有存款几千万、房产十几套,来源不明。3月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姚木根的妻子易安萍也被纪检部门带走,但尚不清楚是接受调查还是协助调查,“这几天易安萍没在上班,省纪委没有将情况通知我们”,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一位有关负责人说。易安萍为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处级干部,任该局法规处调研员。一位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姚木根妻子被带走调查,可能跟其名下持有大量股票有关。本报记者检索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内地证券市场上的确有一名叫“易安萍”的自然人曾是江西两家上市公司和云南一家上市公司前十名股东。洪城水业2009年年度报告摘要显示,“易安萍”是前十名股东,持股0.27%,378700股;2012年11月发布的联创光电关于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显示,易安萍是前十名股东,持股0.29%,1057000股;罗平锌电201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易是前十名股东,持股0.2%,371190股。公开资料显示,江西洪城水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洪城水业”或“公司”)是2001年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赣股(2001)4号文件批准,并在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主要从事自来水生产经营及污水处理的股份制企业。公司于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9年6月,是一家专业从事LED、光电线缆研发与制造的光电子企业。2001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云南罗平锌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日,是国内首家集水力发电、矿山探采选、锌冶炼及深加工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日,云南罗平锌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姚妻子易安萍在中信建投证券吉安市井冈山大道营业部开过户,在深交所和上交所账户状态均显示正常。尚无完整证据表明上述自然人与姚木根妻子是同一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上述三家上市公司董秘,求证这位“易安萍”与姚木根妻子是否同一身份信息,未得到准确的答复。联创光电的董秘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只是对本报记者称,最新的信息显示“易安萍”已不是前十名股东。此外,洪城水业2010年年报告中,前十名的股东中已无“易安萍”。罗平锌电2013年第三季度报告中,前十名股东里也无“易安萍”。“(由于无法了解卖出时间)仅按照目前个股价格,这位自然人持有的这些股票总价值超过1500万人民币,初步估算洪城水业300万左右,联创光电1000多万,罗平锌电200多万,特点是短期介入,但不确定是否有内幕交易的可能”,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分析师查询了这位自然人的公开信息后说。2008年,姚木根在省发改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曾强调,要重点治理规范党政干部证券投资行为,严禁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获取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交易。农家子弟的仕途道路姚木根,1957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樟树市中洲乡甘竹村姚家自然村。这个小村庄仅有百来号人,三十几户,距离江西新余市仅40余公里。3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探访了姚的老家,他家的宅子在这个不大的村庄特别显眼,沿着一段崭新的水泥路,路两旁载满小樟树,一入村口便能看到写着“姚家”两字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栋占地三四百平米的建筑,院墙高近4米,院墙内盖有一栋两层马头墙式的江南风格屋宇,院外栽着两棵大樟树。院子大门旁刻有“世代农耕后辈争光赖祖宗功德,晨昏雾绕前山竞彩添庭院锦绣”二十六字治家思想,大门紧闭。该村一位与姚木根同龄的村民说,这宅子是姚木根三兄弟建的,大概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姚木根没回老家过过春节,有时他父亲会从新余回来请人打扫下屋子。”在这位村民眼里,姚木根为人低调,在村里口碑不错。“村里的环村水泥路、池塘都是姚拨款修建的,姚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读初中的时候都是学习委员”。该村的另外一位村民说,上世纪70年代,由于村子小且穷,近20岁的姚木根在农村根本娶不到老婆。姚木根当兵后考上了大学后就脱离了农村去当官了。上述村民介绍,出身农家的姚木根一家三兄弟,其父亲曾是甘竹村的老支书,受此影响,三兄弟都通过努力,脱离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进入仕途。姚木根是老大,老二是新余市一县城的县委书记,老三也在新余一区任副检察长。在姚木根宅子旁边的姚氏宗祠(姚家活动中心)功德碑上的捐资名单里,姚木根的捐资并不是最多,最多的捐款金额是10288.8元,而姚木根和他二弟都只捐了3009元,他三弟则捐了1200元。姚木根从江西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毕业后就在江西省计委(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了12年,历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等职。1998年年近41岁的姚木根调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是时,郑克强担任江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刚从计委调到政府办公厅工作的姚木根由于没有办公地方,就在郑克强的办公室加了一张办公桌。郑克强的印象中,姚木根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但聪明反被聪明误。郑克强说,姚木根抽烟、喝酒,酒量很大,“一斤多没问题”,文章也写得不错。一位知情人士称,姚木根经济科班出身,写文章很厉害,他发表的文章和讲话都是自己写的,都不怎么用秘书写。之后,姚木根擢升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江西发改委主任,最后至江西省副省长。直至日,中纪委宣布其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至于严重违纪违法的具体内容,中纪委尚未公布。在姚木根被调查后,有消息称,之前一直因矿产开发被村民举报的其二弟也传被调查。不过3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其任职县的县政府办公室了解到,其二弟仍在正常上班。(原标题: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被调查:涉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责任编辑:NN124
阅读(147)|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江西副省长姚木根被曝有十余套房产数千万存款
03:00:1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有21562人参与分享到
新闻回顾:知情人:江西副省长姚木根被查前一天还在改稿
江西副省长姚木根被查或涉水利建设权钱交易
21世纪经济报道 日,中纪委宣布姚木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至于严重违纪违法的具体内容,中纪委尚未公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个渠道采访了解到,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因涉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调查。“姚木根是在参加一个',
blogAbstract:'江西副省长姚木根被曝有十余套房产数千万存款 03:00:17 来源:&'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新闻出版总署重点推荐传媒人物——国内著名维权记者谢海涛
开国元勋王定国为“中国记者调查网”亲笔题词
挫折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促使人成功的一剂良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如一首歌词里唱的一样,曾经历了人生无数的艰难坎坷、饱尝了世情冷暖,曲折和艰辛,汗水和泪水让他变得更成熟、也更执着、坚毅。这就是谢海涛——一个从普通新闻记者到民营传媒领军人物的另类新闻人。几番风雨、几番打拼,谢海涛终于循着儿时的梦径踏上了成功的坦途,他像展翅的雄鹰,像志在千里的鸿鹄,徜徉在广阔无垠的“新闻蓝天”上!
勤奋的稚鹰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正如抗日英雄吉鸿昌所言,谢海涛正是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一路走来。
谢海涛出生在河南太康县一个农村家庭里,由于区域性的经济落后,谢家和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生活过得清苦贫寒。谢海涛自幼聪明好学、志存高远,个性正直仗义,颇具侠骨豪情。那一年还在上中学的谢海涛从新闻里看到被人们称作“无冕之王”的记者因为给百姓维权出生入死、受尽磨难。记者的经历让年少的谢海涛心潮澎湃,既有钦佩又有心酸,也就是从那时起,还在学生时代的谢海涛心里就立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他立志要做一个新闻人,而且要做“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要给“无冕之王”加冕。
有了远大理想和抱负的谢海涛,学习刻苦努力,在九十年代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新旧世纪之交,初出茅庐的谢海涛如愿以偿地进入《周口日报》从事新闻采访工作。
新闻采访工作属于比较特殊的职业,谢海涛整日天南地北的跑,采访、写稿、发稿忙的不亦乐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虽然单位离家不算太远,可由于谢海涛太热衷于工作,一年也回不去几次,有时连过年过节也在外地出差,慈爱的父母思念在外奔波的儿子,却只能通过电话对儿子嘘寒问暖,而孝顺的谢海涛又何尝不想念慈祥和蔼又体弱多病的父母呢?但是为了工作也为了帮助更多的老百姓和弱势群体,他经常在放下电话后独自伤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谢海涛激情满怀地驰聘于新闻战场之时,噩运悄然降临到生活艰难的谢家,原来谢海涛尚处于盛年的父亲在一次体检中查处已经身患绝症,病魔无情的折磨着老父亲,要强的父亲为了不影响儿子,好让儿子安心的工作,居然的要求全家人隐瞒病情。
后来,谢海涛意外的知道了老父亲的状况,他从几千里之外风尘仆仆的赶了回来,望着父亲被病痛折磨的几乎变了一个人,谢海涛心如刀绞,抱住父亲羸弱的身体,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愧疚。作为长子,谢海涛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他陪着父亲四处寻医问药,满指望可以挽回父亲的生命,可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父亲最终还是撒手人寰,把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了谢海涛的肩上。谢海涛跪在父亲的遗像前望着尚未成年的弟弟们,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改变家庭的境况,要让母亲、姐弟们以及千千万万同谢家一样清贫的人家过上好日子。父亲的去世坚定了谢海涛成为“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信念,也使他更加忘我的工作。
谢家生活愈发艰难,可是谢海涛矢志不渝,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他于2004年毅然来到举目无亲的北京,开始了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
初到北京,为了找工作,谢海涛几乎每天都要跑上几十公里的路去应聘,每到一家单位都要陪着小心接受大小领导们的一系列面试和考核,晚上回来,脚底磨得全是血泡,疼痛让他时常彻夜无眠。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身上仅有的一点点钱也花的所剩无几,奔波劳累和营养不良使他变得面黄肌瘦。
为了不让家人知道他在北京过得如此艰辛,他每次和家人通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笑着说“在外面很好”,更多关心的倒是母亲和弟弟们。谢海涛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可以“背起山”的脊梁,和一个“容下海”的胸怀的男人。
转眼身上的钱已经花光了,可是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位,迫于生活的重压,酷爱新闻且做过记者的谢海涛不得不应聘于一家饭店做了一名服务生。后来他又做过环卫工人、建筑小工和飞机票业务员等多种工作。
艰难的打工生涯让谢海涛感到身心疲惫,前途渺茫,但他依然咬牙挺着。然而,就在谢海涛事业最艰难的时候,他的女友却意外的提出了分手,决绝地离开了谢海涛。事业再难,谢海涛不惧怕,扛得住;可是女友的离开,确实对年轻的他打击不小,深爱女友的谢海涛有点接受不了现实,仿佛心灵的支柱轰然倒塌一般。就在这时,王克勤(被誉为“中国第一揭黑记者”)给他发了条短信:“好兄弟,咬紧牙关坚持前行!”
作为怀揣新闻梦想的年轻人,王克勤是谢海涛的前辈,更是兄长,他的鼓励至今让谢海涛心怀感激,也正是这份鼓励让谢海涛的事业之舟重新扬帆起航。
在北京打工的大半年时间里,谢海涛饱尝了北漂生涯中的酸甜苦辣。也许是他对事业的执着和虔诚感动了上苍,幸运女神终于向他露出了微笑,他有幸获得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的珍贵机会,从而成为《市县领导》月刊的一名编辑。微薄的薪水使谢海涛恨不能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为节省开支,多攒一些钱寄回去补贴家用,北漂的日子里,他甚至没有吃过一顿早餐。尽管如此节俭,生活依然捉襟见肘,那次谢海涛的房租钱拖欠了好几个月,房东几次催讨,甚至声色俱厉。秉性高傲的他实在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个如同“母夜叉”般的房东,只得成天偷偷摸摸地出入租房。后来实在没办法,还是郑州的朋友杨再斌汇钱给他,才勉强交了房租。那时,谢海涛几乎每天都吃着白水面条,但他依然咬牙坚持,固守着成为“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宏大理想和信念,宛如练飞的雉鹰向往蓝天一样。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或许正应了孟子这句话,谢海涛在经历了大半年的艰难困苦后,工作和事业蒸蒸日上。凭借自身的新闻业务能力和锲而不舍的事业追求,谢海涛先后被聘请到《检察日报》和《中华新闻报》等国家级媒体从事记者、编辑或领导工作。在11年的新闻记者生涯中,他发表了数千篇新闻稿件,代表作主要有:《公开的偷排:湖北楚源化工集团假环保真排污调查》、《一位“军嫂”的控诉:宁安市公安局15万元摆平“优秀士兵”丈夫被警察打死案》、《河南省息县全县教师工资被教育局截留的调查》.《中国人寿异地“变脸”消费者怎能识别》、《神秘的批号疫苗一特殊腮腺炎患者的异常遭遇》、《优等生亡体“伤痕累累”淮阳一高“11.25”事件真相调查》、《河南柘城:在用暴力上演跑马圈地》、《追忆全国人大代表王维忠》和《河北省栾城县新民居建设“失信于民”责在何方?》等。
2008年1月,辽宁省西丰县县委书记张志国派人进北京抓记者朱文娜事件发生后,谢海涛于第一时间跟朋友们一道组织法学专家及主流媒体共同探讨此恶性事件及有关“诽谤罪”等法律问题,获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为后来解决有关事宜助力不少。
最近几年,谢海涛更加广泛地参与多个影响深远的新闻调查,并不时地参与各种研讨会,且尽量挤出时间从事其它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甚至积极参与家乡太康县的招商引资,由于业绩突出,所以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肯定,并为乡里乡亲交口称赞。
经济工作会议上&&
如今谢海涛已经是著名的深度调查记者,他被众多上访者誉为“中国弱势群体的守护神”。
11年来,他时刻都在为弱势群体奔走,无时不在为普通民众呐喊,也为有冤屈的官、商等群体伸张正义,赢得了全国各地无数老百姓,甚至是官员和商家等群体的普遍赞誉。
谢海涛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一心为民的正义行为,让一些社会邪恶势力恨之入骨,2006年至2007年期间,谢海涛为了揭开华中某县的一个暴力征地真相,多次冒险深入虎穴。结果引起当地某些官员和开发商的强烈不满,扬言要用50万元买他的人头,甚至打来威胁电话。对此,谢海涛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既然选择了新闻之路,那么就要为捍卫正义而斗争,做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职业操守就是实事求是、披露真相!”他坚信黑恶势力终究是抵不过正义的,即便因为揭黑被黑恶势力所害,那他也无怨无悔。
在接下来的新闻生涯中,谢海涛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敬业精神使他业绩突出,3次荣获中国新闻奖,4次荣获北京新闻三等奖,2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好新闻评比二等奖。2005年,谢海涛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同年被公安部授予“人民荣誉民警”称号。他还因特殊维权案件,受到中共中央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的亲切接见,并被给予高度评价。谢海涛著有纪实作品《记者的良知》、《风雨维权路》和《我的父亲》等书,即将正式出版。
怒放的生命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谢海涛无疑给社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在谢海涛的内心深处,他一直觉得对不起家人和妻子,认为自己亏欠他们太多太多。就在那年夏天,弟弟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谢海涛,告诉他母亲近来身体出现些不适,人也瘦了很多,想带她去医院,老人家总是说“没事”,可是孩子们都知道老人怕拖累他们。谢海涛本想抽出身来回家探望久别的母亲,可面对众多上访求助的群众,面对众多的社会弱势群体,谢海涛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
总算挨到了年底,谢海涛匆匆赶回故乡,看到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母亲病体虚弱,他来不及喝口热水也没有心情置办年货,匆匆忙忙带着母亲到医院做检查。拿检查结果那一天,医生宣布母亲是癌症晚期,已经去日无多了,这一结果如晴空霹雳,让谢海涛心痛如焚,这个刚强的汉子坐在医院走廊里的椅子上,用力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哽咽着泣不成声。
为了让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享受这短暂的幸福,谢海涛哭过以后强作笑颜把病情隐瞒下来,整天守在病房里,偎依在慈母身旁。老母亲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奢侈的享受着母子团聚的美好时光,可是谢海涛的心却在滴血。第二年的正月末,母亲走完了她最后的人生旅程,丢下了正在为事业打拼的爱子和还未成婚的小儿子。长兄如父,二十多岁的谢海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谢海涛强忍悲痛毅然回到北京,用他的博爱和激情、正义和信念,全身心的投入到那轰轰烈烈的新闻事业中。
2005年,谢海涛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帮助浙江一家民营企业讨说法,可是因为案情重大,并且背景极为复杂,对手多方施压并试图打击报复。谢海涛临危不惧,6次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杭州调查取证,多次上书“中南海”,历经千辛最终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和督办,为弱者平冤昭雪争得了权益。
多年来,谢海涛在北京的出租房俨然就是信访局办公室,每天他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反映情况的黎民百姓,有时一天收到的投诉信多达几十封。假如出差几天不回家,那么谢海涛的家门口可能会堆积上百份投诉材料。
有不少新闻行业的同仁问他,辛辛苦苦做这种报道为什么。谢海涛淡然地讲了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那是2010年7月的一天,北京的天气热得像蒸笼,谢海涛正趴在办公桌上写稿子,忽然听到一阵敲门声。谢海涛打开房门一看,只见门外站着一位70多岁风尘仆仆的老汉,老汉的身后停着一辆人力三轮车,车上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老婆婆脸上爬满了皱纹,岁月沧桑把老人刻画的像一个雕像,看起来足足有一百岁。老汉和老婆婆一看见谢海涛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浑浊的眼眸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热情地叫着“谢记者,我们看你来啦!”
望着两位老人,谢海涛依稀记得他们是山东的,原来这位山东老汉,是谢海涛曾经无私帮助过的申诉人之一,他用人力三轮车驮着年近百岁的母亲,从济南出发,历经五天一夜到达北京,只为了给谢海涛亲手送上两个自己种的特大西瓜,表示谢意,再跟他唠上几句心里话。谢海涛被这对母子的行为深深的感动了,老百姓这种质朴且深厚的情谊和信任,让他热泪盈眶,也更坚定了他保护百姓权益的决心。
为了更好地服务百姓,谢海涛在几年前依法建立了“中国记者调查网”。因此,他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和大量的精力,很多朋友劝他关闭并不盈利的“中国记者调查网”,但是谢海涛不为所动,每日及时地更新网站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弘扬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真实民意”。
付出总会有回报。如今的谢海涛,再也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了。其在中国新闻圈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他所创办的“中国记者调查网”声名日益远播。但在他看来,“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梦想才刚刚起步。
目前,谢海涛已经跟他人合资注册了紫政天下(北京)传媒有限公司。作为新闻人,注册传媒公司的不少,但大多都是单纯地为了赚钱,可是谢海涛却有他与众不同的想法。他告诉记者:“当下中国社会有为数众多的优秀人才,然而由于体制、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限,导致无用武之地,而这些人才的浪费,于个人,于社会,于民族,于人类,都是莫大的悲哀。”因此,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这些人才打造一个展示、发扬其才华的平台。
另外,谢海涛认为,尽管近些年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力度越来越大,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公平正义的要求来说,还有较大的距离。而且中国也正缺乏影响力深远的传媒集团,所以他志在成为“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决心打造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媒集团。
“梦想已经扬帆起航,成功唯有赢在路上!”谢海涛——作为一位具备优秀党性原则的新闻战士,一位为了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奔走的传媒赤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谢海涛将是“中国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并且在他的带动下,我们国家将会出现更多“谢海涛”式的新闻战士,他们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闻记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