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案作者整体的思路是怎么样的

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1996 - 2010 www. , All Rights Reserved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单元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骊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俗世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张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归园田居》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作。诗歌描写了作者弃官务农后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不与污浊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作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 《游山西村》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诗作。诗歌通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反映了农家的盛情之意,表现了作者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 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揣摩语言,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赏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美丽的山川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自然,融入自然。 三、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的含义,把握它们的用法; 2、熟读成诵,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心态来把握文意,更有效地体会和感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进行写景散文的写作训练。 四、教学设想: 1、本单元所选课文大都是以抒写自然景色为内容的古代诗文,因此宜充分寻找各课的教学资源,借助图片、音像等使学生对课文有直观认识,把书面语言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此言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古诗文教学尤其重视诵读训练,因此本单元宜以训练学生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为主,以读代讲,从而达到理解、品读、鉴赏的目的。 3、落实古诗文中的词句理解依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难点,不能放松。基于学生目前普遍对古诗文的释词译句感觉枯燥无味的情况,宜着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胆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行翻译,教师无须逐字逐句讲解,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发生。 4、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
& 26& 三峡
【教学思路】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疏通文意,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的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 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②&&& 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③&&& 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④&&& 背诵并默写全文。 2.&过程和方法: ①&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②&诵读法; ③&拓展阅读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②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③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②&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③&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及有关三峡的视频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搜集有关三峡的传说、故事、诗文及三峡工程的有关介绍等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2.由学生介绍有关三峡的传说、故事、诗文及三峡工程的有关介绍等资料。 二.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请学生逐段翻译全文。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作业布置: 1.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研读课文 1.& 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指正(字音、停顿、感情等) 2.全班齐读,思考: (1)&&&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2)&&& 作者写分别写了三峡山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简单写了三峡山的群山连绵,高耸入云,重点写了三峡水的四时变化特点,夏天江流湍急;春冬之季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天则是林寒涧肃,猿鸣幽凄。 板书: 三.体味文章语言 1.在音乐中朗读文章,想象三峡美景。 2.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小组讨论,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小组讨论,组长负责摘录有用的信息,并于班中交流) 明确: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四.比较阅读 屏幕上打出古诗《早发白帝城》,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并找出和本文的某些联系。 明确: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三峡》 27 短文两篇
【教学思路】 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领悟作者以简洁、精妙的文字记事、写景和抒情的写法。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在朗读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①文章字词的梳理。 ②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③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④朗读训练。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山水的图片。 学生——预习生字词,搜集两位作者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大自然的山水美景) 仁者乐水,智者乐山,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而如果能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四、朗读课文,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根据文中的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静景&&&&&& (总领) 高峰入云(仰视)—&&&&&&&&&&&&&&&& —晓雾将歇(朝) 清流见底(俯视)—&&&&&&&&&&&&&&&& —猿鸟乱鸣(听觉) 两岸石壁&&&&&&&&&&&&&&&&&&&&&&& —夕阳欲颓(夕) 青林翠竹&&&&&&&&&&&&&&&&&&&&&&& —沉鳞竞跃(视觉)
& 第二课时 一、导入:(出示苏轼像图),大家认识吗?(有人会说认识,有人会说不认识)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视学生介绍的情况,教师小结)。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同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澄澈透明,如诗似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三、自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并与同桌或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的样子&&&& &&&&遂——于是&&&&&&& 盖——原来 &&&&&&&&相与——一起 但——只是&&&&&&&&&&&&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探究合作交流1.作者为什么想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明确:因为月色很美,他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他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明确:明净空灵,清丽淡雅。 3.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五、课堂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六、布置作业:寻找在文学作品中对月光的描写并进行赏析。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 积水空明 描绘庭中月色& &&&&&&&&&&&& 藻荇交横&&&&&
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思路】 《观潮》是一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写景记事佳作。教师要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想象钱塘潮的雄伟壮阔,欣赏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文章描写的钱塘江潮、水军演习、吴中健儿的弄潮等三方面的内容,体会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的融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钱塘江潮的录像) 我们在录像中已经感受到了钱塘江潮的宏伟壮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周密的《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圈点勾画生字、词语。自读课文,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交流生字、词语,并思考讨论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全班交流并明确。 (二)全文写了四方面内容: a.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b.水军演习奔腾分合的宏大场面。 c.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 d.观潮者之多。 (三)教师范读 三、研读探究,深入理解 (一)默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农历十六 b.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 c.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jì,马;标:树立,举。&&&
&&& d.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尔:一会儿;略:一点儿。 e.随波而逝:去,往。 f.披发文身;wén,动词。 g.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溯迎:逆流迎着。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二)朗读课文,质疑讨论: &a.全班齐读课文,深入思考问题,互相质疑解答。 b.全班交流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自读) &c.需要老师指导的问题:&&&&
◆历史文化背景简介,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 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又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和人的勇敢行为相辉映,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 “既望”:“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的意思是过了阴历十五,也就是指阴历十六。类似的说法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 如何理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原题是《浙江观潮》,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看,潮水给它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周密在直接描写了潮水之后,引用杨万里的诗句,进一步描摹了钱塘江潮的波澜壮阔的气势。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再读课文,体味文中壮阔的海潮,动人心魄的水军演习以及“夸能”的弄潮儿等场面。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且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语言十分生动形象,感染力很强,让我们在阅读中如身临其境,获得了极其美妙的感受,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延伸拓展阅读 &&& 宋人潘阆写的这首《酒泉子》,与课文的题材一致,请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 酒泉子&&&&&&&&&&&&&&& 潘阆 &&&&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六、作业 &&&& 请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记叙文。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板书: 观潮 钱塘奇观天下传&&&& 水军演习江中现 吴中健儿夸潮面&&&& 盛况空前人海线
& 29 湖心亭看雪
&【教学思路】 张岱是性情中人。本文是他小品文的传世之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有独钟和独特的生活情趣,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顾问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多媒体显示:)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三、感知文意 &&&&&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一)朗读知问 &&&&&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作者行文中前后矛盾的地方。 &&&&&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 &&&&& 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二)解意三痴 &&&&&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 (1)“痴行” &&&&&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 (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 &&&&&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 (2)“痴景”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 教师提示: &&&&&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道而已”? &&&&&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用多媒体摘要显示: &&&&&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 (3)“痴心” &&&&& 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 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 &&&&& (彼此彼此……) ②教师小结: 作者于亭中偶然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道出姓氏;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至此,孤独与知己、追求与隐逸,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又寄寓作者浪行江湖、独傲尘世之情怀。 五、练习拓展 &&&&&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 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六、朗诵留白 &&&&&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七、布置作业 &&&&& 1.背诵并默写课文。 &&&&&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板书: &&&&&&&&&&&&&&&&&& 湖心亭看雪&&&&&&&&&& 张岱
&&&&&&&&&&&&&&&&&&&&& 痴行
痴景&&&&&&&&&&& &痴人
&&&&&&&&&&&&&& &痴心
& 30& 诗四首
【教学思路】 &&& 教读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鉴赏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境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默写诗歌。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充分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2、通过联想、想象,品味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中描绘的田园山水和抒发的真挚情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方法】颂读法、联想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充分搜集诗歌背景资料,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不少诗歌,你们还能背出哪些?(学生任意背诵) 请你讲讲在你印象中,古诗有哪些特点?(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 古诗特点:精简的语言,丰富的意蕴。 学习古诗方法:精简的语言(颂读、联想)&&& 丰富的意蕴 &二、学习《归园田居》 (一)简介作者:(特别是官场经历、思想) &&& 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介绍。 (二)初读: & 1、自由朗读、分组朗读,探讨节奏划分。(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 & 2、学生代表朗读,师生共同点评。(节奏、语速、语气、语调等) & 3、全班齐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三)品读: & 1、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意。 (温馨提示:末句的“愿”应与其辞官归隐原因结合起来理解。) 2、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诗歌中哪个句子富有情趣?请展开联想、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也可鼓励会作画的学生描绘出画面) & 如:“带月荷锄归”——明月披着薄纱慢慢爬上树梢,默默地将银色的光辉撒向大地,田间的虫儿时而低声耳语,时而仰天长鸣。劳动了一天的诗人,肩头扛着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月光下的影子,似乎在嫩绿的草间跃动。 (2)请用类似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全诗。(各讨论小组间交流,推荐学生代表上台发言) (四)颂读:(能够有感情地背诵) (五)拓展: 展示陶渊明其余几首田园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学习《游山西村》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学生自学诗歌:(讨论小组) &1、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语速、语气、语调等) &2、合作探究: 针对诗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 如:诗题为《游山西村》,全诗却无一“游”字,为什么还能处处切“游”,游兴十足? (诗歌一、二句写山西村民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了农家的热情、朴实;三、四句写村庄周围的景致;五、六句写村中淳朴的民风、古老的民俗,社日将近,村民吹箫击鼓,热闹非凡;七、八句写诗人有点恋恋不舍,今后如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门的。全诗写了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虽无一“游”字,却处处切“游”,游兴十足。) &3、互动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4、背诵积累。 &四、比较两诗异同:(学生自己总结,教师适当点评) &同:都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一天的农家生活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异:《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有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 &&& 《游山西村》是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想法,并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 &五、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其余两首诗歌,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应情应景的音乐。(选做题)
& 第二课时 六、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七、学习《使至塞上》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借助音乐感受诗歌: (1)选用学生找来的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2)全班配乐朗读。(要求与音乐相配) 3、自我代入感受诗歌: (1)参考注释疏通诗句,教师提示重要词语: 如:单车:使者的代名词。原意所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名词。 &&&&&&& 属国:外交官的代名词。是秦汉官名的省略,此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名词。 &&&&&&& 居延:古地名。汉代时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诗歌中描写边塞奇丽风光的画面。 (3)展开想象,将自己当作王维,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自己出使边塞的经历。 4、背诵比赛。 &八、学习《渡荆门送别》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根据自己对李白的了解进行介绍,并背诵李白的一两首诗) &2、朗读:同桌朗读、互评;学生代表朗读,教师范读,共同点评。(节奏、韵律、情调) &3、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分组讨论)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象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诗中流露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 参考:(1)写景诗句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示、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2)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入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3)温馨提示:可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角度发表见解。 5、男女生比赛朗读、背诵。 &九、总结 &十、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2、阅读课本P212《学习续写》,尽可能用诗意的语言为《游山西村》进行续写。
& 板书: 《归园田居》 &&&&&&&&&&&&&&&&&&&&&&&& 劳动——平淡 愿&&&&&&&&&&&&&&&&&&&&&&&&&& 诀别官场、回归田园 &&&&&&&&&&&&&&&&&&&&&&& & 美好——情趣
& 《游山西村》 人物美 风物美&&&&&&&&&&&&&&& 闲适美——热爱农村 民俗美
& 《使至塞上》 首联& ——& 叙事 颔联& ——& 景中含情 颈联& ——& 诗中有画 尾联& ——& 叙事
& 《渡荆门送别》 首联——叙事 &&&&&&&&&&&&&&&&&&&&&&&&&&&&&&&&&& 渡荆门&&&
颔联 &&&&&&&&&&&&&&&&&&&&&&&&&&&&&&&&&& 写景——激动、欣喜 颈联 &&&&&&&&&&&&&&& 送别——尾联——抒情——思乡、惜别
阅读(4102)
暂时无人访问,速抢沙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路教育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