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女性主义 维基百科运动的三次浪潮及其主要内容,并联系中国现状谈谈你对中国女性主义 维基百科当代发展的理解

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中文例句,英文例句-词都网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 ->
-> 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
American Third Wave Feminism in Post-backlash Era
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
Gender,Sport and Third Wave Feminism in the 21st C
社会性别、体育和21世纪第三浪潮女性主义
The Third Tide:A Movement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
第三次浪潮:美国品德教育运动述评
West Feminism Thoughts and American Women Study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与美国妇女史研究
Cultural influence on national problems
during the third
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中文化对民族问题的影响力
My low-density residential to a" third wave"?
我国低密度住宅要掀起“第三次浪潮”?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Third Wave?
知道“第三次浪潮”吗?
Study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First M&A Wave in U.S.A;
美国第一次兼并浪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Toni Morrison is a famous American black women novelist. She is the winner of the 1993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坛第三次黑色浪潮的弄潮儿,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Research on the Third Wave of Sports Consumption in C
对我国第三次体育消费浪潮的理论研究
Typically racist, conservative, and anti-semitic, they emerged in a time when the United Kingdom was experiencing the second wave of Punk.
典型的种族主义、守主义和反犹太者,他们出现的时间正好在英国经历第二次朋克浪潮之时。
The establishment of aesthetic Modernity in China--Guo Moruo's drama and Western Romanticism
审美现代性的中国式生成——郭沫若戏剧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
Feminism","the Third World Women" and "the Post-C
“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与“后殖民主义”
may I take your beverage order?
茶饮料将在中国掀起第三次饮料浪潮,与碳酸饮料争夺饮料市场的霸主宝座。
American women study 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west feminism thoughts and various social movements.
美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种社会运动息息相关。
3D Age:the 4th Upsurge of Stereo Movie
三维时代:立体电影的“第四次浪潮”
COUNTERMOVES AGAINST STRATEGIC REORGANIZE OF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FIFTH WORLD PURCHASE AND MERGE DRIVE;
从世界第五次购并浪潮看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对策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is at the Eve of the Fourth High T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第四次高潮的前夜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我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研究——基于对女性主义文学的分析.pdf4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研究――基于对女性主义文学的
姓名:王东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社会学
指导教师:张钟汝
座机电话号码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对我国二十世纪以来女性主义文学的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探讨我
国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背后的结构性动因。建立在语言不仅是反
映现实社会的工具,更是构建社会现实的实践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本研究主要
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两
性关系、妇女地位等来揭示中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与逻辑。
本研究发现,中国女性主义运动走过了一条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轨迹相类
似又具自身特色的发展过程。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受到启蒙意识的影响,中
国女性主义运动者高扬男女平等的旗帜,对封建父权家长制对女性的压迫进行
了深刻的揭露、反思与反抗,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了男女平权的思想。
从193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前期,由于中国社会纷繁不断的社会革命的发生,
女性主义运动被完全淹没在国家革命的宏大主题之中。人们将女性解放的希望
寄托在社会运动社会革命的成功的基础上。女人和男人一样被动员去参与这个
革命的历程之中。由此,女性的性别意识完全被忽视,中国女性主义运动进入
到一个去性别化的阶段。1980年代之后,受到西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女权主义的发展
我们通常提到妇女地位,总是容易联想到‘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源自西方,女权主义是一个定义,旨在建立和维护妇女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的收集运动。此外,女权主义,指建立妇女在教育和就业的平等机会。一个女权主义者,是“妇女的权利和平等的倡导者或支持者。女性主义理论,目的是了解的女权产的性质,性别不平等的研究妇女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经验;具有发达的理论在不同的学科来回应的问题,如性别和性别的社会建构。早期的一些形式主义已被批评为考虑到只有中产阶级教育观点。这导致建立了族裔特定或多元文化形式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英国是女权运动的发祥地。女权主义活动家倡导的女权运动&如合同法,财产,和投票&同时也促进身体的完整性,自主性和生育权利归于妇女。女权运动,改变了社会,特别是在西方,实现妇女的选举权,性别中立,妇女同工同酬,妇女的生生育权利(包括避孕和堕胎),并有权签订合同和财产。女性主义者致力于保护妇女和女孩免受家庭暴力,性骚扰和性侵犯。他们也主张,由于工作的权利,包括产假,和对形式的对妇女的歧视。女性主义主要集中在妇女的问题,但由于女权主义寻求性别平等,一些女权主义者认为,人的解放是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女性,而男性也是受到性别歧视和性别的角色。这取决于历史,文化和国家,女权主义者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原因和目的。大多数西方女权主义历史学家认为所有的运动,工作取得了妇女的权利应被视为女性主义运动,即使他们没有(或不)适用于长期。其他历史学家认为这个词应限于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及其后裔。这些历史学家使用标签”原女权主义者”来形容早期运动。
&历史的现代西方女权运动分为三个“浪潮”各自处理不同方面的相同的女性问题。第一次浪潮由妇女选举权运动的第十九和第二十世纪初,促进妇女的选举权。第一次浪潮是相关的想法和行动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浪潮争取妇女平等的法律和社会。第三次浪潮是一个延续,和反应,感知失败的第二次浪潮女权主义,开始在90年代。
第一次浪潮女权主义是一个时期的活动在第十九和第二十世纪初世纪。在英国和美国,它的重点是促进平等的合同,婚姻,父母,和财产权利的妇女。第十九个世纪末,活动主要集中在获得政治权力,特别是对妇女的选举权,虽然一些女权主义者积极争取妇女的性,生育,以及经济权利。妇女选举权是英国在澳大利亚殖民地在将近十九个世纪的殖民地自治,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给予妇女选举权分别是在。其次是澳大利亚允许妇女站在议会的办公室和给予妇女选举权。
在英国,女权主义者和妇女参政者争取妇女的选票,并在1918的人民代表法案通过授予投票权的妇女超过30岁拥有房子。这是在1928个扩展到所有21岁以上的女人。在美国,著名的这个运动的领导人包括莫特,伊丽莎白·斯坦顿,和苏珊.安东尼,曾为废除奴隶制之前,倡导妇女选举权。这些妇女受到精神平等,他们认为男女平等。在美国,第一浪潮女性主义被认为已经结束且通过的美国宪法第十九修正案(1919),在所有州给予妇女选举权。这个词第一次浪潮是追溯分类这些西方运动后的第二次浪潮女性主义一词开始被用来描述一个新的女权运动,多集中在战斗的社会和文化不平等等政治上的不平等。
晚清时期和改革运动如百日维新,中国女权主义呼吁妇女解放从传统角色和新儒家性别隔离。后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项目旨在将妇女纳入劳动力,并声称,革命已经成功地实现妇女解放。
&1899,及阿明,被认为是“父亲”阿拉伯女性主义,描述妇女解放,认为为妇女在法律和社会上得到改革。保田.沙拉维在1923创立的埃及女性主义联盟,并成为其主席,象征着阿拉伯妇女权利运动。阿拉伯女性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阿拉伯民族主义。
&伊朗宪法革命1905引发伊朗妇女运动,旨在实现妇女的平等教育,婚姻,职业,和法律权利。然而,在伊朗革命的1979,妇女许多权利获得了从妇女运动进行系统的废除,如家庭保护法。
在法国,妇女获得选举权只与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日。阿尔及尔的议会提出1944年授予女性以下的修改资格,弗尔南多·霍夫,给他们充分的公民,包括选举权。在年11月后的次选举中,社会学家罗伯特维迪尔最小的“性别差距“,说明妇女没有投票以一致的方式,根据社会阶层将自己作为男性。在浪潮初期,女性主义减弱的重要性。战争(两次大战)看到了临时的妇女个人一些解放,但战后时期标志着恢复保守的角色。
法国哲学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的许多问题。1949年,女性出版物《deuxi&》(第二性),该书针对女性的不公平感。
第二次浪潮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持续到现在;因此,它必须与第三浪潮女性主义相联系。第一次浪潮女性主义主要是有关平等问题比其他选举权,诸如歧视。
第二代女权主义者看到妇女的文化和政治不平等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鼓励妇女了解私人生活方面的深刻的政治化和反映性别权力的结构。女权主义活动家和作家卡洛尔.汉尼奇发明了一个口号“个人的政治”,这总结成了第一次浪潮。
第三次浪潮女性主义在中国的特点是重新审视妇女的角色在共产革命和其他改革运动的低位,并且新的讨论是否妇女的平等实际上已经完全实现。
1956,总统阿卜杜勒埃及的纳塞尔发起了“国家主义”,并禁止基于性别的歧视和给予妇女选举权,但也阻碍了政治激进的女权主义领导者。在萨达特的任期内,他的妻子,耶萨达特,公开主张进一步妇女的权利,虽然埃及的政策和社会开始从男女平等的新的伊斯兰运动越来越保守,然而,一些激进分子提出了一个新的女性主义运动,在一个伊斯兰框架下的伊斯兰女性主义。
&在美洲,革命带来的变化,妇女的地位在尼加拉瓜等国家,在女权主义思想在桑地诺的革命中辅助妇女的生活质量,但未能实现社会和思想的变化。
在90年代初在美国,第三次浪潮女性主义开始作为一个回应认为失败的第一浪潮和对抗的倡议和运动所产生的次浪潮。第三次浪潮女性主义试图挑战或避免它认为第一次浪潮的本质主义的女性的定义,其中,他们认为,过分强调了经验的上层中产阶级的白人妇女。第三次浪潮女权主义者往往侧重于“政治”和挑战二次浪潮的模式是什么,或是不好的原因,倾向于使用后结构主义来解释性别与性。女权主义领导者植根于第二次浪潮,如,颂安萨杜,钟钩,螯桑多瓦尔,彻莫拉,奥黛丽·洛德,汤亭亭,和其他许多黑人女性主义,寻求谈判一个空间内的女权主义思想,考虑种族有关的主体性。
自上世纪80年代立场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权运动应该解决全球问题(如强奸,乱伦,和卖淫)和文化的具体问题(如在非洲切割女性生殖器官,中东的玻璃天花板的做法,在发达国家阻碍妇女的进步)在了解性别不平等互动与种族主义,同性恋,阶级和殖民在“矩阵的统治”。第三次浪潮的女性主义也包含内部女性主义者的之间的辩论,相信有一些重要的性别差异,和那些谁相信没有内在男女之间的差异,以及认为性别角色是由于社会条件造成的。
自上世纪80年代,长期后女性主义是用来描述一系列的观点反应女权主义。后女权主义者相信妇女已取得二浪潮目标而被批评的第三次浪潮女性主义的目标,而不是“浪漫”,这个词最初是用来描述一个对抗第三次浪潮女性主义,但它现在是一个广泛的标签理论,以前女性主义言论的包括批判方法和挑战第一次浪潮的想法。其他后女权主义者们说,女性不再是只对今天的社会。琼斯写的后女性主义文本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描绘了第二次浪潮女权主义作为一个整体。
女权运动的发展紧紧跟随着人类工业革命的进步,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带来女权运动的飞跃式发展。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女权运动牢牢建立在相应的社会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同时它也带动了社会文化,特别是人权运动的发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推荐)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推荐)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推荐)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推荐)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力。这种总被审视的客体地位,不利于女性对自我主体价值的认识和开发;另一方面,女性被传媒不断推出的美是女人资本的故事所诱惑,认为美是女性生存的最大价值和追求,从而在自我价值认定上崇尚唯美主义,影响女性对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参与的投入,无形中强化了女性在审美活动中的被观赏性和从属地位、女性在追求美丽中的易操纵性,美丽即可获得幸福等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就业、婚姻、社会生活领域中,对女性年龄和形体的歧视。&&&& 由此可见,渗透于文化各领域的各种意识形态帮助了各种机构塑造了社会个体的性别意识,并再生产了传统的性别分工,利用隐性或显性的性别成见重塑了女性的“主体性”,从而使她们自愿接受了妻子、母亲的性别角色,甘愿处于社会中的从属地位,从而接受那些看来与她们的社会利益不相一致的观念。正是在这种“被看”的女性形象的表现过程中,媒介复制了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父权制权力结构。&&&& &&&& &&&& &&&& 第二节 游离在颠覆与重构之间&&&&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困境&&&& &&&& 女性研究在学术界发展的道路上仍然有许多困难,而一些女性学者工作的重点正是研究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或是迂回于这些障碍,同时它还要顶住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压力,这需要女性主义学者们的努力与协作,还需要时间、耐力、良好的道德观与才干。&&&& ――刘霓 《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 &&&& 目前,伴随着妇女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妇女研究也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主流学科。而在我国,妇女研究进入主流学术殿堂的路还相当遥远,这一方面与整个社会尚未摆脱“男性本位”的文化传统有关,另一方面也不能不使人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的反思并加以纠正。&&&& 中国大陆关于女性与传媒的研究始于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刊物《新闻与传播研究》在1994年第二期上发表了《香港居民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评价》的研究报告,这是第一份出现在中国大陆传播学学术刊物上的具有女性主义研究视角的关于媒介与妇女的研究报告。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前,《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孙五先女士组织了9篇关于媒介与妇女的、研究报告,发表于当年刊物的第二期,形成了传播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同年《新闻与传播研究》第四期又推出6篇关于研究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新闻报道的文章。&&&& 1997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一项重要课题“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由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伯红女士任课题组长。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电视广告、《女友》杂志、主流报纸、京剧、电视剧、中小学课本、非主流小报、杂志封面、电影等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997年《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上发表了由全国妇联刘伯红、新闻研究所卜卫共同完成的《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这是关于中国媒介与妇女研究的第一篇力作,同时也开始将这一研究课题带入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视域范围。&&&& 1998年《妇女研究论丛》第1期开展了由胡传荣发起的有关我国妇女研究现状与前景的讨论中,某些学者提出了妇女研究“调门越来越高,圈子越来越小”的看法。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并不完全赞同,但时至今日,女性主义仍以“后现代”身份出现的边缘课题,即使是在热点频仍的新闻传播研究领域,传媒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距离显学地位也还处于“穿过黑夜的漫长旅程”。&&&& &&&& 一、全球与本土的矛盾――从现实文化语境来看&&&& 任何西方的理论一经介绍到中国,就开始了其中国化和本土化的历程,任何异己的话语最终要么变为我们自己的话语,要么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消弭。往往,“在接触某种新话语之初,人们是被动的、受话语操纵的,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操纵和篡改话语,先是教条主义,而后是修正主义” [54]。&&&& 如本文第一章第一节所述,中国的女性主义研究者也必须解决一个外来理论本土化的问题。这既是赛义德所说的“理论旅行”的结果,也是我们自身语言与生存处境的变迁,因而不能也不必局限于西方学者的分析与阐释,而应将“女性主义”置于“中国本土的语言生存中加以探索” [55]。&&&& 在受传统文化影响极为深刻的中国社会之中,性别压迫呈现出一种隐性性状,简单地用单一的“压迫-解放”的理论模式来解释中国妇女的处境与反应是不全面的。而在视家庭成员为家长私有财产的西方文化中,男女两性对峙的不合作的状态,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抗是显性的。加之五四运动至今的“妇女解放”运动,许多人认为,中国已经出现所谓的“阴阳大裂变”,“女权”已经凌驾于“男权”之上,再提倡妇女权利已经过时。&&&& 人文社会领域的研究活动都是显示社会生活的反映。面临同样的时代语境,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也无法躲避这样的尴尬:&&&& 一方面,中国具有与西方女权运动不同的文化语境与媒介现实,但却移植了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并用于分析中国新闻传播中的女性问题,这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嫁接的痕迹。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常常以西方主流社会女权为参照点,不仅使其在解释与之在社会文化方面具有很大差异的中国的现实时勉为其难,而且令研究呈现出脱离社会宏观环境、缺乏深层次开掘的不良特征。&&&& 另一方面,全球化浪潮中文化话语的多元与一元矛盾给中国的大众文化增添了斑驳的色彩,女性传媒研究者既希望走多学科相结合的本土化研究道路,以赢得更为广阔的研究视域,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阵营,又需要集合世界上其他国家研究者的力量,形成统一的“她者声音”,与传统的男性话语媒介相抗衡。&&&& 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调和历史与现实、借鉴与创新,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正苦于两重困境之中腾挪跌宕,尚未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目前大多数研究者不约而同的回避了广阔的社会语境,而从对传媒文本中的女性形象的内容分析中窥豹一斑。但是,同社会宏观环境的脱节使得女性主义研究的许多问题只能停留在表面化的描述而无法给出深层次的解释, 仅仅停留在就妇女论妇女的研究阶段,而对妇女发展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包括对我国诸多妇女问题产生的历史与现实的背景没有进行理论上的深入研讨,也令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难以达到新的理论高度并有效地面对现实的挑战。&&&& &&&& 二、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传媒中女性研究的影响来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一些女性作家开始自觉运用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创作,其文本的共同特征是:描写躯体,以身体的方式反抗男性中心主义,用镜像世界进行自我观照和自我体认,在“同性恋”的高潮体验中虚化男人。2002年8月由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社会性别与文学文化研究”研讨会,经过调研和征集,给定了一系列议题,其中比较醒目的是“为什么女性主义在中国学术界不被广泛接受”;有意思的是,这一议题同样适用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 首先,文学对新闻传播学有着天然的影响力,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现有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脱胎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性别差异的强调以及由此产生的“性别依赖”,使其在理论上容易陷入自我矛盾与冲突:女性要成为“抗拒的读者”,在自我暴露后同样被置于“被看”的境地,在自恋狂欢后不可避免的由“天使”变成了“疯妇”;在很多时候,女性主义者矫枉过正,不是要求成为与男性平等的另一半,而是取代男性甚至超越男性成为对另一半的统治者,从而偏离了对人性的关照。理论上的激进实旨在贯彻中要求以一种女性一元论取代另一种男性一元论,而不是女性主义所倡导的两性之间平等与合作,这一自身矛盾经常成为女性主义被攻击的致命弱点。&&&& 其次,当今中国文坛上一些所谓的“女性”在相当程度上悖离了女性主义的初衷,堕化为吸引看客的情色,甚至有些标榜“以性别为抗争”的作品实际上沦为了“用性别作卖点”的纯“身体”。日起,广州某杂志的一位女编辑以“木子美”的笔名在“博客中文站”开辟了一个网上空间,发表名为《遗情书》的私人日记,记述其与不同男性之间的性爱经历。如此偏激的“抗拒的读者”不免引起读者的抗拒,更加剧了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对女性主义的误解与排斥。上述“创作思路”蔓延到媒介作品中,无形中对媒介产品制作者产生影响,助长了媒介对于女性的歧视。&&&& 此外,女性形象分析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随机翻阅了12篇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论述文章,有10篇都是以女性形象分析为基础而展开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同样影响了女性传媒研究:本文第二章量化分析的116篇样本文章中,大多数都涉及到了媒介(特别是广告)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这一事实说明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并未脱离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过于倚重文本分析的藩篱。研究方法的单一使得目前的女性主义研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缺乏振奋人心的创新点和宽广的视域,这也是研究难以深入与扩展的硬伤之一。&&&& 三、从方法论角度来看&&&& 一门学科要想形成体系,方法论的研究必不可少。目前西方女性学者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七种:深度访谈、田野工作(又称人种志或参与性观察)、调查研究、试验研究、跨文化研究、内容分析以及个案研究等。女性学者舒拉米特?雷恩哈茨(Shulamit Reinharz)认为“女性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视角”,“常常将作为人的研究者包含在研究过程当中”,“努力再现人类的多样性” [56]。&&&& 以此为坐标我们不难推导出以下观点:女性主义研究方法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它强调从女性的自我经验出发,强调研究者作为主体的介入以及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虽然着眼于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但它是一种为了包括女性在内的人类社会而不仅仅是关于女性的研究。&&&& 人类学家阿德纳对男女之间的关系作了形象说明:“男性范围和女性范围恰似相交的两个圆,它们有各自独立的部分(男女各自拥有的),同时,又有重叠的部分(男女共同)。” [57]男女不可能完全对立,但差异总是存在。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传播各个层面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揭示女性所处的困境,昭示提高女性地位、赋予女性自主权的途径和方法。&&&& 但是在方法论上,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还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原因就在于研究视角的单一:大多数研究者偏重于吸收西方女权主义对妇女作为一个群体与男权社会整体二者间利益相左这一观点,将“社会性别”(gender)理论引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之中,强调二者各自拥有的独立的部分,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共性,即阿德纳所说的“重叠的部分”。其实,男性自身也是男权制度和文化的受害者,我们没有理由把文化和制度的性别后果都归咎于男性,这些文化和制度的影响常年不散也跟许多女性持守着传统角色或者从传统的性别规范要求男性有一定的关系。&&&& 虽然研究者都承认男女两性的和谐是多元化的基础,但在研究实践中又习惯性的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对立起来,这样背离初衷的“性别二元对立”思想直接导致了“重解构、轻建构”的单一批判视角,因而其论述常常是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反而破坏了女性主义最根本的多元化原则;同时,由西方女性主义引入的论争式的、尖锐的批判话语,与中国知识界传统的中庸、阴柔的学术话语习惯也发生了冲突,这也是女性主义尚未在中国学术界得到广泛接受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 &&&& 结 语&&&&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大众传媒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仍是维护既有性别统治秩序、掩盖两性世界的不平等关系、麻痹和弱化女性的性别文化批判力,以使现存男性中心的文化和社会统治更为坚固和合理的角色。因此女性主义认识到要想保持大众传媒中女性的独立和自强,并不能寄托于社会“女士第一”的绅士精神,而应来自传媒中深层意识的彻底觉醒和成熟,来自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熟。&&&& 媒介只有具有了女性意识,塑造自信的、快乐的、主动的、独立的女性形象,珍视女性独特的经验和想法,倾听和记录女性声音,最后将女性文化的含义固定下来,才能创造没有“歧视”与“偏见”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媒介中,如何找到被男权媒介所遮蔽的女性的表达方式,从抒写无性别体验到展示五彩缤纷的极具女性意识的体验,不仅是女性主义研究者面临的学术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生态平衡的一道大题。要想彻底的解放女性自身,必须以女性视角直面大众传媒,用女性敏锐力来解读媒介文本,而不是简单地用传统观念简单的理解“妇女问题”。&&&& 在新闻传播中展现两性平等的概念,是女性主义者追求两性平等运动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本文的主旨。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所要做的就是要在传播之林中为女性开辟出一片语言的空间,争取大众传媒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之中真正的两性平等。&&&& &&&& &&&& &&&& &&&& &&&& 参考文献:&&&& 1. 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三联书店,1997年第一版。&&&& 2.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3. 刘霓:《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及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4.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5. [英] 尼克?史蒂文森著,王文彬译:《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一版。&&&& 6. 凯特?米利特著,宋文伟译:《性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7. 约翰?麦克因斯著,黄菡、周丽华译:《男性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8. [德] E?M?温德尔著,刁承俊译:《女性主义神学景观――那片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一版。&&&& 9. [美] 约瑟芬?多诺万著,赵育春译:《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10. 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一版。&&&& 11. 樊凡、单波主编:《中西新闻比较》,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12. [法] 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毅:《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3. 沙莲香主编:《中国女性角色发展与角色冲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14.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一版。&&&& 15. [美] 波利?扬-艾森卓著,杨广学译:《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16. 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17.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晖译:《男性统治》,海天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18. 潘知常,林玮主编:《传媒批判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19. 阿兰?斯威伍德著,冯建三译:《大众文化的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一版。&&&& 20.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1. 黄育馥、刘霓:《e时代的女性――中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2. [美] 约翰?菲斯克著,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3. 皇甫河旺等:《传播研究新视角》,风云论坛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24. 郑福林:《大众文化批判》,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出版,1992年第一版。&&&& 25. 戴光元、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26. [美] 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7. [美] 埃弗雷特?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8. 顾潜:《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9. 刘九洲:《新闻学范畴引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 &&&& 注释:&&&& [1]圣经《Holly Bible》,中国基督教协会,1995年版,第2-3页。&&&& [2]在一次美国方言学会举行的“世纪之字”评选活动中,“她”以绝对优势战胜“科学”等候选字,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3]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2页。&&&& [4]Cagatay, Nilufer, Caren Grown, and Aida Santiago, Nairobi Women’s Conference: Toward A Global Feminism? Feminist Studies 12, NO. 2 (Summer, 1986) P. 401-402.&&&& [5]《北京妇女报刊考()》,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6]秋瑾主编的《中国女报》,仅出版了两期即被封闭。在上述北京地区的110种妇女报刊中,52%的出版时间在六个月以下,连续出版一年以上的只有31家,连续出版六年以上的仅有2家,持续出版300期以上的仅有4家。&&&& [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年5月第一版,第262页。&&&& [8]《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日。&&&& [9]黎信译,载马戎、周星主编:《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246页。&&&& [10]单波、周灏:《新闻“女性化”的真相――解读&时代&的女性封面》,《武汉声屏》,2003年03 期,第27页。&&nb&&&&&&[5]&&
《(推荐)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性主义批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