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出现安全问题,家长大发雷霆,这种情况人该怎样活着处理

父母角色错误,危害孩子一生 - 快乐的人
- 畅享博客
|收藏博客|加入友情链接|给博主留言
一个快乐的人
父母角色错误,危害孩子一生
父母角色错误,危害孩子一生
这个世界上没有对与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孩子在成长中有三个老师,一个是父母,一个是学校,一个是社会。这三个老师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父母培育孩子的是情商,学校培养孩子的是智商,社会锤炼孩子的是逆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有恨铁不成钢的父母却往往角色错位,同时扮演着三个角色,从小到大都在纠正孩子的错,最后做父母的累,做孩子的更累。孩子的教育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孩子的教育引导应该从胎儿开始,最迟也在0-4岁之间。自孩子呱呱落地始,父母就要学会去训练他(她)的听觉、视觉和触觉。让孩子去感知这个斑澜的世界,去猜想这个好奇的世界,培育孩子的情商,去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可是,有许许多多的父母因为缺少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而酿下了一杯又一杯的苦酒。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听到很多年轻的父母引以自豪地说起自己的孩子,会为才一岁半的孩子可以认多少多少字,可以背多少多少唐诗而沾沾自喜。他(她)们似毫没有意识到这是在扼杀孩子的情商,抹杀孩子的思维空间,将孩子纯净的心灵加上了一把沉重的枷锁。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没有来得及去领略这个奇妙的世界;还没有来得及去憧憬这个美好的世界;还没有来得及去用自己的方式去喜欢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就被父母像宠物一样地束缚了本能;被方方正正的汉字囚住了思想;被唐诗宋词蒙住了眼睛;被钢琴、小提琴、古铮等等震聩了双耳。在美国的一位母亲,一个早晨,意外地发现,她的三岁的女儿对她说:妈妈,我认识这个O,它念做&欧&,是26个字母之一。孩子是对着盒子上的一个单词OPEN的第一个字母说的,母亲很惊讶,于是问孩子,是跟谁学的?孩子说,是幼儿园的阿姨教的。然后母亲就去了幼儿园,确定是幼儿园阿姨教给孩子,这个O是念做&欧&。接下来,母亲决定起诉幼儿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索赔1000万美元。一开始,所有的人,包括她的丈夫、律师都不看好这场官司。在法庭上,23个陪审员也都觉得她的要求太过分了,小题大做。这位母亲在最后判决下来之前,对所有的陪审员讲了一个故事:&&&&&& 在东方的一个公园里,她曾经看到两只在天鹅,一只被关在一个大大的池塘里,但是它的一个翅膀被剪掉了,由于无法平衡,所以它永远也飞不起来,在另外一个小池塘里,另外一只天鹅,它的翅膀完好无损,但是它也飞不了,因为池塘太小,没有足够的起飞需要的滑翔距离。这位母亲在感叹东方人智慧的同时,却为两只天鹅感到悲哀。她继续说,我的孩子以前见到O,会说它是一个鸡蛋,是一个鹅卵石,是一个小孔,是个小球,是个果实,是个冰雹。但是,现在她只会说它是个字母,叫&欧&,我的孩子的想象力的翅膀被剪断了,她飞不起来。而不幸的是她还被囚禁在26个字母的小池塘里,没有滑翔的距离,加上被剪断的翅膀,她没有丝毫的可能飞到幸福自由的蓝天上了。故事讲完了,法庭上23个陪审员都裁定原告胜诉。孩子四岁之前,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会时不时地引导孩子,指着街道两边的字问孩子那些字像什么?孩子会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说出很多象形的动物或植物等等。当孩子问父母正确的答案时,父母会告诉孩子:&宝贝,这些字呀!等你上学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呢!&于是,孩子为了想认识这些字就多了期盼与好奇。孩子在盼着自己快快长大,因为长大了可以认识很多的字。同时,孩子也在这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明白了老师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培育出来的孩子,特尊重师长,特爱学习。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当孩子刚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在天天搜查孩子的书包,翻孩子的作业本。当发现孩子做作业把1+1写成等于3时,便大发雷霆,好像自己的孩子再怎么也不应该这么笨。明天,孩子把3*4写成等于15的时候,你又在帮他改错。孩子在想:&反正错了,回家爸爸、妈妈会帮我改正过来,上课听不听讲都没有关系。&父母却在想:&还好我及时发现,否则,就太丢我们脸了。&于是,父母开始每夜例行公事地检查、修正,乐此不疲。试想,当你能教会孩子小学作业、初中作业,孩子还能听你的话。如果,有一天孩子上高中了,你教不了他的时候,他还能听你的话吗?所以,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在说:&唉!孩子大了不由父母了。你对他说什么事,他能一句话把你噎死。&爸妈,你们又不懂,就不要瞎掺和了。&事实上,我们确实很多东西是不懂呀!&,还有的父母会说:&我家那小三呀!真是乖到十岁,蠢到老。没法救治了,只能随他去&。而就是这样一些父母,从来就没有想过到底为什么孩子会这样?他(她)们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好好做父母,偏偏要去做老师。忘记了父母的责任是培育孩子的情商,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有责任心、有爱心,可以用行为驾驭情绪的人。至于,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与对、错,这是老师的事情。&在临川生活的孩子可能不一定很幸福,但,一定很快乐。孩子上学了,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从来不会去刻意地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会随意指出孩子作业中的对与错。除了鼓励孩子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外,就是善于引导让孩子回到课堂学习。比如:孩子的作业出现1+1=2时,父母会好奇地说:&宝贝,1+1应该等于3吧!&。孩子说:&妈妈,老师说1+1=2呀!&妈妈说:&宝贝,是不是上课没有听讲呀!老师怎么会说1+1=2的呢?&。于是,孩子第二天会去问老师。当孩子得到1+1确实是等于2的时候,会雄赳赳、气昂昂地对妈妈说:&妈妈笨笨,老师说了1+1就是等于2呢!& 聪明的妈妈会马上承认自己的错误说:&哦,宝贝,那是妈妈错了,妈妈向你学习。&就这样,妈妈会时不时把孩子本来写对的作业说成是写错了,然后,让孩子经常向老师求证。一来朔造了孩子的成就感,二来把孩子送回了学校。而为了经常可以考考父母,孩子会去积极地读课外书,寻找可以难倒父母的知识来引以自豪。当逐渐长大的孩子有一天发现其实父母都懂,只是故意装作不懂时,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更加地敬重父母,听父母的话了。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外面追星?有那么多的偶像?那是因为孩子在家里没有了偶像,只能在外面追求偶像。各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的角色定准了没?&&& 如何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孩子会在你一不小心的情况下突然长大,他们遇到的事情比我们看到多得多!1. 当小孩面对挑战时,如果父母适时协助,会让他更有自信。2. 能够愈挫愈勇的小孩,多半视错误为学习的机会,而非失败的表征。3. 同理心并不意味家长同意小孩做的每件事,而是代表努力欣赏并接纳小孩的观点。4. 当小孩发现自己的长处时,会更愿意在其它非专长领域迎接挑战。5. 同理心跟「对小孩让步」无关,跟「习惯小孩」无关,也跟「为小孩设定适当限制」无关。6. 如果要培养小孩的受挫力,必须反思我们希望小孩如何描述我们。7.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但仍不同意小孩所做的事。我们可以接纳子女的感受和信受,却不必然赞同。8. 同理心创造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小孩知道我们听到了他的声音。9. 愈能猜出小孩的看法,就愈能了解他们,也就愈好沟通、教导,甚至会愈爱小孩。10. 家长必须试图穿上子女鞋子,透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11. 小孩不照我们所说的去做,而是照我们做的依样画葫芦。幸或不幸地,我们就是小孩的榜样。12. 愈能适时地幽他一默,沟通起来就愈顺畅。13. 在和子女的沟通中,如何聆听及响应,对培养小孩的挫折忍受力攸关重大。14. 订出每周家庭时间,亲子共同讨论家庭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15. 生气时的沟通型态,经常使问题加剧。寻求他人了解之前,必须先从了解他人开始。16. 小孩其实非常聪明,他们可以察觉出父母有事瞒着他们,或扭曲了什么真相。17. 不从小孩出生起就开始有效沟通,就无法建立自在的沟通气氛。18. 沟通是一辈子的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积极的聆听者,不会有预设立场。19. 「接纳」并不代表你得「同意」,而是要确知小孩的观点。20. 对多数人而言,控制自我就是艰难的课题,所以更不应试图控制子女。21. 父母亲的融通达变,经常鼓励小孩知所变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2. 问题行为代表小孩因应紧张和压力的方式,那实际上可能是发给父母的讯号。23. 如果想让小孩改变,父母必须先有自我改变的洞察力及勇气。24. 负面脚本的定义,是反复使用无法引导良好行为的无效言行,它常增加家庭的紧张压力。25. 改变负面脚本,并不表示我们抛弃身为家长的责任。26. 家长必须为小孩的情绪发展及人际成长铺路。我们是带着一辈子的经验成为父母。27. 家长应该以明确而非批判的方式界定问题所在,邀请小孩一起解决问题。28. 让自己更自在地拥抱子女、看电视时坐近一点,以及用亲切的言语沟通。29. 我们大声宣告子女做错了哪些事,而不是做对了哪些事;我们纠正小孩,而不教导小孩。30. 跟每个小孩都安排特别时段,将减少手足间的竞争对抗。31. 小孩在不重视他们的人面前,很难发展出自尊自重、安全感和自信。32. 送小孩上床睡觉时,会想到小孩是否因你当天所说所做的,更加奋发茁壮吗?33. 记得告诉子女,念故事给他们听,是非常特殊又重要的时间,即使电话铃响,你也不会去接。34. 你对小孩是否「称赞不足」?一天之中,你所说的负面话语是否比正面话语还多?35. 家长的天生气质、兴趣、目标、生活历程和期望等,都影响他们对子女独特风格的观感及反应。36. 当小孩不符合父母的梦想及期望时,考验就来了。37. 发展愈挫愈勇的思维,和接纳自我的态度是一辈子的事。38. 与父母通力合作的小孩,都具有为自己订出期望和目标的惊人能力,而且创意十足。39. 如果没有学会欣赏子女天生气质的差异,或许会对他们抱持过多期望,导致冲突更频繁。40. 我们必须把自己对小孩抱持的梦想,以及小孩做为独立个体的事实分开看待。41. 家长对子女的最初梦想,将会影响对待子女的方式,以及协助他们培养挫折忍受力的能力。42. 给子女贴上类型标签,不如接纳他们的天生气质。43. 如果家长的期望与小孩的行为不符合,必须先改变的是家长。44. 接纳不等于让小孩为所欲为,反而当小孩感觉被接纳时,更容易听从家长的要求与限制。45. 我们必须拿捏得当,随时准备协助子女,但切忌事事代劳。46. 事先准许小孩不同意是一种策略,它通常会降低小孩的辩解,让小孩接受新观念。47. 一开始是本能,加上锲而舍,就可导致卓越、成功。48. 如果我们认为小孩的成就一点也不重要,或不是我们重视的项目,他们会特别敏感。49. 当家长希望小孩改变的行为改不过来时,可能已经赔上小孩的特长。50. 成功还得与小孩本身的兴趣相关,他必须自认成功源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才行。51. 如果希望小孩成绩更好,我们应该协助他们满意自己的成绩。52. 我们经常把焦点放在小孩的错误和弱点,忽略长处。小孩需要父母及师长花时间协助他们培养特长。53. 小孩可能会以各种理由贬低自己的成就,部分是基于天生气质和经验。54. 家长响应子女犯错的方式最好具有教育意义,而不是羞辱意味。55. 逆境可以带来成长,困局是另一种挑战,不必逃避。56. 具备挫折忍受力的小孩较能坚持到底,也比较具有认知客观局面所需的洞察力和勇气。57. 父母应协助增强小孩对「错误不但可以得到宽容,而且也在预料之中」的信念。58. 幽默,会将错误的负面力量降到最低。59. 如果盛怒让我们产生偏见,认为小孩没有能力学习,他们就会误以为错误就是能力不足。60. 摆脱对错误和失败的恐惧,小孩的成就必定更高。61. 无条件的爱,始终是父母协助小孩学习面对错误和主观失败的基本原则。62. 家长在小孩犯错时的反应,和示范如何正确面对错误一样重要。63. 培养责任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小孩有机会帮助别人。64. 千万不要低估小孩自觉正在制造积极改变时所蕴藏的力量。65. 小孩不愿意上学,有时是为了逃避一种必定失败的局面所采取的对策。66. 如果家长不在由主观期待或「迷思」主导其行为,小孩的责任感就会提高。67. 主动关心他人的小孩,会对生命产生更高层次的幸福感与满足感。68. 小孩感受到自己有决定权,就较不会与父母陷入权力冲突。69. 让小孩拥有喘息空间,他们会乐于接受忠告。70. 为小孩提供选择和决定机会时,家长必须确定,提供的一切选择他们自己也可以接受。71. 如果父母为小孩留些转圜空间,他们一定更乐于妥协。72. 询问小孩希望如何被提醒,有助于避免让他们解读成双亲唠叨。73. 如果事先考虑到可能的阻碍,并认知解决办法不只一种时,家庭成员将怀抱希望与毅力。74. 如果父母对管教角色的理解相去千里,许多问题就会出现。父母同心协力,受益者一定是小孩。75. 家长必须区分严厉武断的处罚,与实际且公平的罚则。教导小孩自制,必须抱持实际的期待。76. 父母必须和小孩共同讨论现有的管教问题,同时让他们参与思考解决对策。77. 管教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小孩的自律和自制力。78. 处罚只是管教的一种方法,而且它的效果通常最差。它只教了小孩不应做哪些事,而不是该做的事。79. 适度的规范和罚则,是培养挫折忍受力的基础。80. 小孩在观察父母言行举止时的洞察力,出人意表。81. 正面回馈和鼓励,经常是最有力的管教方式。82. 自然及合理的罚责,是非常有效的控制工具。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小孩事先知道规则和后果。83. 许多纪律问题,来自对犯错与自觉愚蠢的恐惧感。84. 想要亲师关系良好,家长必须主动和老师互动。亲师关系疏淡,小孩最受影响。85. 如果学生认为老师关心他们、对他们另眼看待,他们就会特别受教。86. 小孩也应该是自己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家长会不是打击士气的场合,而是要解决问题。87. 为了小孩,亲师必须尽量化解歧见,积极互动、联系和合作。88. 小孩需要明确的规范、价值观、切合实际的期望,以及关怀备至的学校。家长必须为小孩提供机会、际遇和环境。89. 小孩应将大人视为生活中的支持和资源,而不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法官和批评者。&&&&&&&&&&&&&& &张氏100条&中我最喜欢的45条1. 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5. 父母最需要意识到的就是,无论自己所受的教育还是自己的品行都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要一点一滴挤掉自己身上的毒素,才能&更配&为人父母。8. 在一个温和、充满善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不会出现大问题。孩子性格与品行出问题,责任一定在父母身上。13. 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用一生的力量说出&我相信你,孩子!&17. 任何教育的进步都是极其艰难和缓慢的,与其期待国家的教育变革,不如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与其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不如从家庭教育的改进做起。孩子的未来不是掌握在学校,而是掌握在父母手中。18. 无论你到哪里谋生,无论你生活多艰辛,请一定带上你的孩子。孩子不在你身边,孩子就在更多的危险之中。19. 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人生的很多麻烦都是因为没有生活在自己家里造成的。20. 全家人一起吃晚餐,有助于小孩获得较好营养,较高学业成绩、较不会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即使父母双方只有一人能赶上晚餐也会有上述效果。孩子的未来,往往在餐桌上和客厅里就已经决定了。21. 切勿在就餐时训斥孩子,餐桌是共享食物,交流思想与见闻的佳所。融融的亲情也有助于孩子学会感恩和餐桌礼仪。22. 切勿在孩子临睡时进行教育,时常怀着恐惧、带着泪水入眠的孩子,生命会变得十分晦暗。24. 快乐的孩子,都有伙伴,孤独的孩子,性情容易变得古怪。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鼓励孩子参加户外运动,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25. 你每天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慢慢的,你便会有一张什么样的脸,是孩子塑造了我们的面貌。28. 和孩子交谈,六岁之前适宜面对面,六岁之后要逐渐改为肩并肩。因为六岁之前的孩子在意你对他的关注,而青少年则不希望你&盯着他&,而是能够以朋友的方式和他交谈,这样他更容易打开心房。33. 父母发现自己误解了孩子或教育方式不当,应该诚恳地向孩子道歉。36. 有教养的父母,不一定就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缺乏教养,孩子必倒霉。38. 要正确对待孩子对老师的评价,不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或与老师争吵。39.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老师或其他家长议论孩子的优缺点。40. 孩子在学校遭受不公正、不人道的待遇,父母应主动与学校沟通、替孩子申诉,但同时也须意识到,如果这样沟通、申诉毫无效果,你就需要设法为孩子换一所学校。41 即使孩子的学业成绩欠佳,父母也应全力鼓励孩子保持学习的热情,同时应该有勇气放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因为最终决定孩子未来的并不是他的学习成绩,而是继续学习的信念。42. 孩子成绩欠佳时,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变得沮丧、狂躁、失去信心,孩子即使输掉学业,他也不一定会输掉人生。如果父母丧失希望,孩子的人生一定也输掉了。45. 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抚养的麻烦在于,祖父母对孙子的喜爱往往超过了对自己儿子的喜爱,同时祖父母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孙子的父母更聪明更有经验,只有他们才能够使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47. 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旦为养育孩子出现分歧甚至争执,几乎没有调节与改善的可能,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脾气最坏的人手里&。48. 解决家庭中养育第三代人权力的争夺,最好的办法是分开居住,由父母独立养育自己的孩子。最糟糕的情形也莫过于,你可能暂时伤了自己父母的心,但你因此可以尽到更多对孩子的责任。49. 为贪图生活的轻松、舒适而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或保姆的家长,其实是在与未来做一场豪赌。50. 在中国有60%的父母为孩子的未来极度忧虑,但其中不到1%的父母是为孩子的睡眠不足忧虑。很多儿童的未来其实是输在睡眠严重不足上。一个孩子只要睡得好,看世界看自己的方式都不一样。51. 如果孩子情绪狂躁,先检查一下他的睡眠。如果家庭中冲突不断,先检查一下全家人的睡眠。54. 只要出自真诚,对孩子的表扬与鼓励越多越好。当孩子往前走,他回头时最渴望看得到的是鼓励的眼睛。57. 艾瑞克&佛罗姆说:在性爱中,两个分开的人结合为一体。在母爱中,曾为一体的两个人被分开了。母亲不仅需要容忍,她还必须希望和支持孩子同她分离。母亲以爱和具体的帮助,使孩子顺利与自己分离。62. 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于避短。64.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后续学习时的&学业枯竭&,也就是早期学习投入过度,后续学习必然失去成长的空间。66. 任何身体或心理的疾病,如果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往往都是最难治愈和最严重的。68. 在严酷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孩子适当的对分数的钝感力,有助于他更好的成长。69. 在以分数为评价标尺的学校生活中,成绩落后、思维迟缓的孩子很难不受到伤害,培养孩子适当的对批评与伤害的钝感力,对他的成长更有助益。73. 尊重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如果尝试失败了,继续鼓励孩子尝试别的,直到找到他喜欢的为止。76.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必要的条件,一个孩子的天份越高对成长所需要的条件也越为苛刻,所以,&莫扎特如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很可能就会成为一种灾难。&77.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必要的条件,一个孩子若有智力或健康方面的重大局限,他对成长所需要的条件也就更为苛刻,为人父母就要倾其全力给予孩子关爱与帮助,孩子任何进步都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80. 一个孩子若是性格内向、羞涩,就让他内向、羞涩好了,什么时候想改变是他自己的事情,你根本不应该勉强他。81. 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各是各&的意识,就是要分清楚每件事情原因和责任之所在,既不能&数罪并罚&,更不能让孩子承担他不能承担的责任。82. 当众责骂和惩罚孩子,几乎就是一种可怕的虐杀。84. 即使你认为非常有必要批评或惩罚孩子,也需要先克制一下,克制可以避免犯错,变得从容、理智,这都有助于你在教育孩子上做到&最不坏&。87. 越是&成功人士&越要警惕自己对孩子成长的忽视与盲目自信;越是&底层人士&越要避免自己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灰心失望。90. 天生胆小的孩子,你不能强迫他变得大胆,对儿童所有本质特性中不足之处,首先要尊重与理解,然后才是耐心和缓慢的改善。92. 对不应该畏惧的感到畏惧,不免有点可悲。对应该畏惧的毫不畏惧,则更为可怕。只有父母才能帮助孩子辨别这两者的区别。96. 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孩子,必然早熟,早熟就是生命过早失去弹性,过早定型,早熟必然早衰。早熟就是过早社会化,过早进入成人世界,儿童也因此过早失去天真与好奇,失去活力和想象力。让儿童像个儿童,一个社会就更有希望。100. 家庭生活的核心就是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父母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其他方面就听从命运的安排吧。&撰文 凯利&兰伯特(Kelly Lambert)& 翻译 石小东原文刊发于《环球科学》2009年第1期安逸带来的心理隐患 ●&&& 近几十年来,人们在享受着诸如微波炉、电子邮件、外卖食品、洗衣机和割草机所带来的省时省力又便捷舒适的生活的同时,抑郁症的患病率也上升了。●&&& 为了生存,古人要比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心理却比我们更健康。我们的祖先是在恶劣的环境下,通过艰苦的体力劳动而存活并繁衍生息的。●&&& 我们拒绝让双手参与和执行复杂任务,也就拒绝了劳动为大脑带来的奖赏,因此廉价出售了自己的精神健康。&几十年来,耗资数十亿美元的抗抑郁药产业已经表明,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 5-羟色胺(serotonin)的失衡,极有可能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根源,但研究人员尚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实这一点。尽管当前有许多药物疗法可供选择,抑郁症的发病率却高于以往任何时期。如果大型制药公司没有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我们能否寻求一种新的手段,比如尝试非药物疗法,帮助越来越多在情绪紊乱中挣扎的人减轻痛苦?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人们能否控制日益紧张的日常生活,进而将注意力集中于更有意义的心理活动,比如解决挑战性的问题以及规划未来?现今的生活方式中是否存在危害人们心理健康的东西?古代人是否不容易受到抑郁情绪的影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从古人的生活方式中学到些什么,来重建自己的快乐心境和健康情感?为了建立一个新的、更完善的抑郁症理论,我检索了相关文献,查找在进化中可能触发情绪反应的因素,重新评估了大脑在健康和非健康状态下的运行方式,并且明确了可能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关键因素。十几年前,听了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运动(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一场演讲之后,我便开始思考当代生活方式对人们心理健康有怎样的影响。塞利格曼当时是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他在演讲中介绍了完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份研究报告: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年龄组的人一生的抑郁经历,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当时,我以为结果显而易见:年长的人会诉说出更多的抑郁,毕竟他们经历了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遭受了更多的苦难和损失。怎么能把他们的精神痛苦和年轻一代短暂(到目前为止)又很少挫折的安逸生活相提并论呢?令我震惊的是,调查结果恰恰相反。塞利格曼报告说,年轻人更容易遭受抑郁的困扰。事实上,一项研究发现,20世纪中期出生的人患严重抑郁症的可能性,是20世纪早期出生的人的10倍。这一发现在另一项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过去和现在6年前,当我给3岁的小女儿斯凯勒(Skylar)读睡前故事的时候,我就意识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晚斯凯勒选择的是《草原小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它是我童年时代最喜欢的故事之一。多年来,我利用给女儿读故事的时间来思考第二天要做的事情。读着诸如《晚安,月亮》(Goodnight Moon)这类书时,思考对我而言轻而易举,因为这些书在女儿们年幼时我已经读过无数次了。&晚安,房间&&&我得修改一下星期三的演讲稿;&晚安,月亮&&&记住要把鸡胸脯从冰箱里取出来;&晚安,奶牛跳过月亮&&&明天我必须在实验室完成对大鼠大脑的分析;&晚安,灯光&&&我要为大女儿劳拉(Laura)的实地考察旅行签署许可协议。但是那天晚上,关于大草原生活的故事莫名地吸引了我。英戈尔斯(Ingalls)家的爸爸妈妈艰辛的生活非常吸引人,我完全沉浸其中。他们的女儿劳拉&英戈尔斯&怀尔德(Laura Ingalls Wilder)详细地描述了这家人一整年来种植、收割、捕猎的生活。而我只是去超市购物、阅读加热指南烹饪食物&&相比之下,我的生活是多么无趣啊!我总是抱怨洗衣服太烦,但是与英戈尔斯妈妈相比,我的劳动就不值一提了。她必须用洗衣板搓洗每一件衣服,然后挂到外面去晾干,而且所有衣服都是她亲手缝制的!我给女儿洗澡不用收集雨水,也不需要从井里打水,我做的只是把水龙头打开。英戈尔斯一家还必须自己制作大部分日常用品,包括玩具、蜡烛、肥皂、蜂蜜还有黄油,而这些东西我都是买现成的。那天晚上, 《草原小屋》 碾碎了我这位母亲的自我怜悯。我意识到,和一个世纪之前的人相比,我的生活就像是在公园里散步一样惬意、悠闲。当然,我不是建议我们应该回到过去,亲手搅拌黄油或鞣制皮革。但我认为我们必须反省:当代生活中充斥着越野车、DVD光盘、笔记本电脑、手机还有微波炉,这样舒适的数字化现代生活方式,是否就是1970年以后抑郁症患病率一路飙升的根源?当拨动按钮开始取代土地耕作的时候,我们是否失去了某些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东西?从神经解剖学的观点来看,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因乐趣而工作?当体力劳动产生切实可见的东西,特别是获得了生存所必须的资源(这一点尤其重要)时,大脑会依照&程序&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事实上,当我们的祖先还身着皮毛的时候,大脑就已经得益于这种有意义的行为了。毕竟,自然需要一种方式来防止最早的人类变成&洞穴里的马铃薯&:整天无所事事,不能为营地带去新鲜的猎物,也无利于维持一个安全的居住地。我把这种精神回报称作&由努力驱动的奖赏&(effort-driven rewards)。它不仅能带来强烈的幸福感,还有其他重要的好处:提高人们控制外界环境的能力;带来更积极乐观的情绪;也许最为关键的是,提高我们对抗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的能力。&由努力驱动的奖赏&可以被想象为一个巧妙的进化工具,它激励早期人类保持获取生存资源所必需的体力活动&&来寻找食物、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繁殖后代保持种族延续等。然而,&由努力驱动的奖赏&并不仅仅来自于体力劳动,它还涉及许多复杂运动,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思维过程。想象一下,数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穿越森林、横跨平原,去跟踪一群野猪的情景。那些动物都是极其凶残的对手,一个成功的捕杀策略必然需要几个猎人的共同努力和有效的社会联络、相互支持。追逐猎物或者把猎物引诱到挖好的陷阱,需要猎手们足够的智慧。预期的收获使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实际上,与达到实际目的相比,期待快乐的事情发生能使大脑产生更多的愉悦感。一旦捕猎成功,在享受美味之前,猎人们给猎物剥皮的时候,内心就已经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我们的双手在获取&由努力驱动的奖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不难理解为何它们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双手赋予了我们控制环境的能力。事实上,运动,尤其是实现预期结果的手部运动,在预防和对抗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这正是&由努力驱动的奖赏&理论提出的必要前提。进一步讲,我们更倾向于祖先赖以生存的养育后代、打扫卫生、做饭、喂马、建造房屋和农场所必需的手部运动。但如今,我们购物去超市,出门开跑车。我们和最早的人类大脑容量几乎相同,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也完全一样。即使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我们仍然保留了获取&由努力驱动的奖赏&的自然需求。我们已经从&由努力驱动的奖赏&中逐步取消了体力劳动&&同时也去除了体力劳动所包含的复杂活动和思维过程,但是这样做真的没问题吗?当今社会是否正在剥夺某些对于我们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的快乐?大脑如何奖赏努力?我一边寻找进化过程中可能触发抑郁症的因素,一边开始重新研究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在过去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已经明确一些脑区与某些症状相关,但是我是否可以把每一种症状 (包括丧失乐趣、感到自己无用、注意力难以集中、运动能力下降)与大脑的特定区域相匹配?这些不同的脑区,是不是通过某种更直接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呢?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自然成为我的首个研究对象。这个花生大小的结构是人们熟知的大脑快乐奖赏中心,它使我们乐于从事某些重要的生存行为,包括吃饭和性交。伏隔核在大脑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决定大脑如何应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比如说一块巧克力蛋糕,或者酒吧里的某位帅哥。伏隔核是大脑的整合中心,负责接收来自神经区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但是,基于我们的研究目的,我关注的是它和另外三个主要脑区的密切联系。伏隔核的位置靠近大脑的运动系统和边缘系统&&运动系统被称为纹状体(striatum),负责控制我们的运动;边缘系统则是与情绪、学习相关的结构集合。本质上来讲,伏隔核是连接我们情感和运动的一个关键界面。运动系统与情感系统紧密相连,并延伸到前额叶皮层,这个区域负责控制思维过程,包括解决问题、规划和制定决策。这个由伏隔核-纹状体-皮层构成的网络,也就是连接运动、情感和思维的关键系统,即被我称为&努力&驱动&奖赏&(effort-driven-rewards) 环路。这也正是人们提出的、潜藏在许多抑郁相关症状背后的神经解剖学网络。事实上,抑郁症的每一个症状都可能与这个环路上的某个脑区相关&&丧失乐趣与伏隔核有关,呆滞和运动迟缓与纹状体有关,消极情绪与边缘系统有关,注意力不集中与前额叶皮层有关。仿佛是为了给我们的行为注入新的活力,控制运动的驱动结构与奖赏中心和大脑皮层密切相连&&前者使我们获得快乐,后者则控制着更高级的思维过程。由于控制运动、情绪和思维的脑区相互连接,要完成涉及这些内容的活动就需要&努力&驱动&奖赏&环路全程参与。事实上,&努力&驱动&奖赏&环路越活跃,人们产生的心理幸福感就越强烈。当&努力&驱动&奖赏&环路处于最活跃状态&&比如安装新电灯设备必须两只手都要用上时,这些脑区的细胞就被激活并分泌出神经化学物质,比如能够促使积极情绪产生的多巴胺(dopamine)和5-羟色胺,进而加强并且巩固神经系统的连接。或许最为重要的是,&由努力驱动的奖赏&很可能刺激了神经发生(neurogenesis),也就是新脑细胞的形成。神经发生被人们认为是抑郁症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双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对应的功能脑区位于较高级皮层(即大脑的外壳),占据了运动皮层的绝大部分。事实上,手是非常重要的部位,运动双手所激活的大脑复杂皮层要比运动身体其他部位所激活的皮层更多,比如后背或者双腿。继续深入研究抑郁症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手工劳动和&由努力驱动的奖赏&理论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关注。能不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加入一些简单的任务,来帮助维持愉悦情绪呢?想要知道答案,只有一个地方可去,那就是回到实验室。&安逸鼠&大鼠的大脑和人类的大脑组成相同,只是体积较小,复杂程度较低,所以啮齿动物是心理健康研究很好的出发点。也许大鼠能告诉我抑郁症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关联。两位本科生凯利&图(Kelly Tu)和阿什利&埃弗里特(Ashley Everette)帮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我的推测。我们在测试装置里放置了4个草垛,每一个草垛里埋藏了一个果脆圈(Froot loop,一种谷类早餐),那是我实验室里的啮齿动物最喜欢的食物。我们训练大鼠在草垛里寻找食物,并且每天随机改变草垛的位置。这些动物很快了解到,每一个新的草垛里都有一个果脆圈。所以一旦它们找到一个,就前进到下一个草垛继续寻找。这个任务模仿的是采摘水果和蔬菜的&收获&过程。在这里,大鼠从&田地&里收获了果脆圈。没几天,一旦把大鼠放进测试装置,它们就会立即奔向草垛,挖掘奖励给它们的谷物片。训练持续了5周,以便大鼠有更多的机会创造体力劳动与渴望奖赏之间的联系。我们每天也把对照组大鼠放置在这个新的环境里,但是它们无须进行体力劳动,便可以在角落处获得大堆奖赏&&果脆圈。我的学生称这些大鼠为&安逸鼠&,称通过辛勤劳动挖掘到奖赏的大鼠为&工作鼠&。在下一个阶段,我们设计了一个大鼠必须学会解决的难题,想要评估一下,到底是&工作鼠&还是&安逸鼠&能够坚持解决问题。我们把一个果脆圈放进一个塑料的猫玩具球内。这是一个新奇的玩具,对动物具有轻度威胁,因为里面有一个铃铛。我们确保令大鼠垂涎的谷物片不可能通过缝隙,也就是说,无论大鼠有多么聪明或多么大胆,它们都无法在三分钟的测试时限内得到奖赏。大鼠不可能知道这一点,所以我们可以统计它们试图获得食物所用的时间,并进行评估。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勇敢和坚持不懈,我们人类也是靠这种精神迎接各种挑战的。美国里士满大学的同事克雷格&金斯利(Craig Kinsley)也参与了此项实验。他建议我们把这个测试称为&新型操作机器任务&。听起来这要比&猫玩具测试&更吸引人,也更加正式。我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呢?尽管我们确保在训练之前,两组大鼠的情绪状态(也就是焦虑水平)相同,然而我们却观察到,它们在处理挑战性任务时存在着显著差异。&工作鼠&会拾起球放进嘴里,左右摇晃脑袋,将球抛过笼子,还努力将小爪伸进缝隙去获取奖赏。尽管&安逸鼠&同样有获取果脆圈的动机(两组大鼠的饮食制度是一样的),也采取了相似策略去获取奖赏,但它们却不能坚持。实际上,&工作鼠&比对照组大鼠多花了60%的时间和30%的努力去获取果脆圈。&工作鼠&的努力告诉我们,此前的训练使它们更有信心去迎接挑战并获取奖赏。在思考这些发现时,我想起了几十年前一个被广泛报道的研究。这项研究是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心理学家史蒂文&F&梅尔(Steven F. Maier)共同完成的。在这个著名的实验里,当狗意识到自己无法从对它们实施轻微电击的笼子中逃脱时,它们便不再作出任何反应,也不去努力解决问题。研究人员把这个努力而无回报的现象当成是一种&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那么,我们的研究结果能不能称为&习得性坚持&呢?显然,我们的实验已经证实通过努力获得奖赏的益处。在草垛里挖掘谷物的简单行为给了大鼠动力和信心,使它们坚持不懈地去完成一个完全不同的挑战性任务。生活方式和抑郁症与我们的祖先相比,哪怕与那些生活在100年以前的人相比,尽管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化学组成完全相同,但我们使用大脑和双手的方式却与他们截然不同。20世纪初,劳动力市场中农民的比例为38%,而到了20世纪末,农民所占比例已不足3%。如今,大部分人都是脑力工作者而非体力劳动者。服务行业中,脑力工作者比例大幅增长,从1900年的31%上升到1999年的78%。在你想好了要做的事情后,可能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也会产生快乐,因为它激活了前额叶皮层。但是&由努力驱动的奖赏&不仅激活解决问题的前额叶皮层,还会激活控制运动的纹状体以及奖赏激励中心伏隔核,进而带来一次更完整的大脑体验,为人们迎接生命中的下一个挑战做好准备。缺乏&由努力驱动的奖赏&会造成大脑活动的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降低人们控制环境的能力,增加我们遭受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可能。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抑郁症的困扰呢?专注于织毛衣或者制作剪贴簿,可以使你从生活压力中解脱出来,让大脑以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方式运行。出去逛公园或者去体育馆做运动,尤其是进行一些我们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同样可以促进重要的情感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如5-羟色胺和内啡肽(endorphins)。相比服用任何剂量的单一药物,这些活动能使大脑以更有意义的方式运转。原因何在?因为这些活动本来就属于我们的生活。当人们面临挑战,开始思考对策,着手执行计划,构想最终结果时,大脑就会记录下这些情形,以便在将来作出类似的反应。一名体操运动员需要完成简单的肌肉重复训练,才能学会复杂的动作。同样,我们也需要不断地积极体验简单的&由努力驱动的奖赏&,进而完成复杂的精神体操,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任何事情,如果能让我们明确看到,付出即有收获,并且帮助我们感觉到自己可以掌控挑战性的环境,那么它就是精神维生素,有助于营造愉悦的心境,增强我们对抗抑郁症的能力。&<div class="votes" id="Score
下一篇:上一篇:
您还未登录,不能对文章发表评论!请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该怎样谈笑风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