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衣厂新机器启用仪式圣诞祝福语语大全

节日致辞范文_节日祝福语大全_礼仪常识 - 天天范文网
返回移动版:
您的浏览器禁止了JAVASCRIPT脚本运行,将无法正常使用本站功能!给公司的开业祝福语大全
【网络综合-给公司的开业祝福语大全】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给公司的开业祝福语大全》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迎来了**制衣有限公司开业6周年庆典。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向**先生所取得的成就致以崇高的敬意。  1981年,**先生创办了**织造厂,专职从事服装生产、贸易业务,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阮先生在东莞投资兴办了日升制衣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拥有员工XX多人的大型企业,独创的名牌童装以其活泼的风格、鲜明的形象成为儿童服装王国中的佼佼者。1996年底,尽管当时**的投资环境还不够优越,但*先生独具慧眼,对投资**充满信心,毅然作出投资**的决策。现在,**制衣有限公司在*先生的正确领导下,在**厂长的精心管理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业务蒸蒸日上,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县外资龙头企业。XX年,**制衣有限公司被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评为全国“双优”企业;XX年5月,被**市国税局评为纳税超百万元的模范纳税户;XX年4月29日,厂长**先生因管理有方、关爱职工被评为我市“贡献突出,关爱职工的优经营者”,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并在**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上作了专题经验介绍。  众所周知,**制衣有限公司有今日的辉煌,离不开**先生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厂长的精心管理,我们坚信:**制衣有限公司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制衣有限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各位来宾、朋友们,“以诚招商,优惠引商,服务稳商,以商带商”是**县委、县政府的一贯工作方针,我们将努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进一步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廉洁的全方位服务,使“三个一”服务上新档次、新水平,令投资者称心、放心、充满信心,达到“外商发财,我们发展”的目的。同时,我们期盼更多象**先生这样的外商到**投资办厂,在**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促进**社会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我知道,**制衣有限公司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山东、江西、湖南、四川等外省的员工,也有一半来自**县的本地员工,借此机会,我祝福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春节愉快、合家团圆、美满幸福!  最后,祝庆典联欢会圆满、成功!郁达夫的妻子和孩子
郁达夫妻儿近况 (1989)
郁达夫结过三次婚,三位夫人分别是:孙荃、王映霞、何丽有;此外,在新加坡时,还有一位同居情人李筱英。
郁达夫共有子女11人,健在者8人,其中孙氏生育4人:龙儿(早夭)、黎民、天民、正民;王氏生育5人:飞、静子(早夭)、云、亮(早夭)、荀;何氏生育2人:大雅(亚)、美兰。
孙荃女士和子女
郁达夫的原配在当时是乡间少有的才女,读过一些诗词,在郁达夫指导下,曾写了不少好的古体诗。
郁达夫自从大革命时期去广州以后就和孙荃分居,并于1928年2月到上海和王映霞结婚。孙荃与郁达夫分居后就吃长素,念佛诵经,没有再嫁,日逝世,享年82岁。
长女郁黎民,1925年生,现在湖南省桂阳一中当老师,她还是湖南省政协委员。丈夫名邹陵笙,已退休(已去世)。
郁天民,生于1926年,幼名阿熊。他本住在杭州,后来携妻儿回富阳县乡下与母亲同住。他本人在县文化馆工作。天民和他父亲一样,爱喝酒,最喜边喝酒边谈天。他曾是富阳县政协主席,1987年底病逝。妻子陆黄贞(陆费澄),现是富阳教师进修学院会计。
小女儿正民,1927年生,幼名胖妞。她现在是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丈夫周先生也在同校同系任教。
(郁正民2004年去世,其夫2001年去世)
王映霞女士和子女
郁达夫是1928年与王映霞结婚的,因为动乱,产生了种种误解。1938年郁达夫任新加坡《星洲日报》副刊主编,王映霞和儿子郁飞与他一起到新加坡,但维持了12年的婚姻还是破裂了。痛苦之余,当时32岁的王映霞于1940年8月独自乘轮船返国,在国民党外交部工作。
由于驻美大使王正廷的介绍,王映霞认识了钟贤道。钟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是王正廷的得意门生,在重庆的华中航业局任经理。翌年4月4日,两人结为秦晋之好。1948年,钟贤道率家人回上海定居。解放后他参加中国航运公司办的学习班,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工作。1980年病逝,享年72岁。
王映霞今年83岁。解放后,她的生活旅程不平坦。1956年,王映霞从收音机里听到周恩来总理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使她想起1938年,她和郁达夫在武昌请周恩来夫妇吃饭,有一面之缘,因而她写了一封长信给周恩来,要求参加工作。过了半个月,国务院招聘工作委员会举办的“中等学校师资训练班”请她去学习,学了一年,她被分配到上海六合路的一所小学当教师。1966年“文革”期间,红卫兵对王映霞进行连续3次抄家,把家中的藏书、字画、相册都作为“四旧”抄走。在里弄批判会上,王映霞被抓到台上,当着那些连“作家”为何物都不懂的大妈、大姐面前去批判“郁达夫的罪行”。接着又被命令一日两次到里弄去扫地、洗晒棉被、当油漆工。
王映霞如今年登耄耋,腰板硬朗,精神矍铄,就容貌论,显然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眉宇之间,依稀可见当年风韵。
1986年11月,上海市长江泽民聘王映霞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并发了聘书。她参加了馆内的春潮诗社。近两年来,她一直忙于撰写回忆录,整理郁达夫书信。她平生有一大愿望,就是要把和郁达夫在一起的第一手资料留下来供文学史家研究参考。已出版的有《半生自述》和《郁达夫书简》。
王映霞和郁达夫所生的儿子,现还健在的有郁飞、郁云、郁荀三人。
郁飞1938年随郁达夫和王映霞去新加坡,时年11岁。尔后郁王离婚,王映霞一人返国,郁飞跟郁达夫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因战乱,郁达夫决定把郁飞送回国。本来是想托付当时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的沈从文教授,但那时后方公教人员极清贫,怕以后接济中断,给沈从文造成困雄,最后请返回重庆原籍的尤夫人卢蕴伯(四川航运界卢德敷之妹)带郁飞回去,交给已在重庆任行政院秘书长的陈仪。陈仪不负故友的托孤,在音讯始终不通的情况下,将郁飞抚养成人。
1949年,郁飞在浙江大学外文系毕业,最初分配去新疆,因“不说谎话而开罪于人”。1957年“反右”,郁飞被划为“右派”,下放改造,被关押长达20年之久。由于政治原因,他原在广播电台任播音员的妻子也跟他离婚。生二子,皆成家立业。郁飞最近经王映霞介绍,续娶浙江杭州第四医院医生王永庆为妻,两人十分恩爱,对王映霞也很尊重,常有来往。郁飞现任浙江文艺出版社外文室副编审。
郁云,1931年出生。王映霞和郁飞去新加坡时,郁云和郁荀使寄居在福建的外婆金氏家中。嗣后又寄居在父亲的朋友家中,再三转居。郁云先在东吴大学读法律,后又读企业管理。较长时间在上海红星轴承厂工作,现已退休。他的夫人娇憨可爱,在盘尼西林厂当技本人员。生二子,大子郁伟,次子郁刚。
郁荀,1936年生,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目前在昆明大学任教。妻子余绮华在昆明大学工会工作。
郁达夫的情人李筱英
郁达夫于1940年和王映霞离婚后,与在新加坡与广播电台工作的李小瑛(筱瑛、晓瑛、晓音)相识,暨南大学文科毕业。中英文造诣均佳,具有非凡的语言天才,国色天香,银铃般的声音令人着迷。李筱英突然出现,使他本来已一潭死水的心池,又再掀起波澜。李筱英是福建人,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能说流利的英语、上海话。
1941年,李筱英刚满26岁,因和丈夫意见不合而离婚。当时她是新加坡情报部的华籍职员,后来又担任新加坡电台的华语播音员。
李筱英十分崇拜郁达夫的文学才华,并主动向他示爱。46岁的郁达夫在政治失意和家庭破裂之余,遇上这位花容月貌的佳人,一拍即合,两人感情迅速发展,不久,李小瑛就以郁达夫“契女”的名义搬到郁达夫家中居住,郁达夫也不避嫌疑,把自己的书房让给李小瑛,暗中则已实行同居之好。为了表示亲昵,郁达夫甚至用罗马史家Livius的英文名字Livy作为对李小瑛的昵称,还常用德语IchLiebe
dich(我爱你)来表示爱意。。
但是,郁达夫和李筱英的结合遭到当时仅13岁的郁飞反对。虽然李筱英极力想搞好和郁飞的关系,时常带他去看电影,散场后还带他去高级餐厅饮冷品,并买很多玩具给他,可是郁飞始终不领情。郁达夫碍于儿子不接受李筱英,也不便正式结婚。1941年12月,李筱英痛苦地搬出郁家。
李筱英后随军撤到印度,并跟一位青年广播员结婚,其后丈夫在一次车祸中丧生。她悲痛之余,返回新加坡,在“丽的呼声电台”任华文部主任。后来再嫁,并定居香港,生儿育女。现女儿都去了澳洲,她最近也移民澳洲。算起来,李筱英已是74岁的人了。
何丽有女士和子女
何丽有与长子郁大雅
郁达夫的第三任妻子何丽有是印尼华侨,广东籍。日本侵略军侵占东南亚后,1943年郁达夫在印尼化名赵廉,在巴爷公务(Pajakoem
Bceh)和朋友合开赵豫记酒厂。9月经朋友介绍,和华侨姑娘何丽有结婚。
何丽有本名陈莲有,因其貌平庸,郁达夫跟她开玩笑,改名何丽有,即何丽之有。因她没有受过教育,不懂华文,欣然接受这个名字。她一直以为郁达夫是普通酒厂老板,直至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人家才告诉她郁达夫是中国文化名人。
何丽有和郁达夫生了二子一女。儿子取名郁大雅(亚),郁达夫的用意是含有讽刺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的“大东亚共荣圈”之意;次女美兰在郁达夫被日本人杀害翌日诞生。
1949年,何丽有在印尼再婚,嫁给一个商人,并生了两个女儿,生活还不错。1960年印尼排华,何丽有全家因没有加入印尼籍,只好坐船回国,被中国政府安排去海南岛华侨农场做工。不久丈夫逝世,何丽有靠30多元人民币来维持一家5人的生活费用,生活艰苦。后来大儿子参加工作,大女儿到北京上大学,生活才得到改善。
1976年,何丽有带一个小女儿到香港定居,不久郁大雅和另一个女儿也先后到香港。初到香港,何丽有一家都到工厂做工,她在制衣厂做剪线头工作,收入仅够餬口,住在九龙湾木屋区。不幸木屋区发生火灾,他们被安置在新界大埔安置区居住。
郁大雅,1944年生,已婚,现住九龙牛头角东华南村。他初到香港是在烧腊店做工,现在当司机。
郁美兰,1945年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以后分配去南京市南开中学教书,现专职在南京搞侨联工作。丈夫胡序建是胡愈之的侄儿,现是南京市委书记。
==================
  郁达夫(--)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通三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
周作人先生名其书斋曰“苦雨”,恰正与东坡的喜雨亭名相反。其实,北方的雨,却都可喜,因其难得之故。象今年那么大的水灾,也并不是雨多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责备治河的人,不事先预防,只晓得糊涂搪塞,虚糜国帑,一旦有事,就互相推诿,但救目前。人生万事,总得有个变换,方觉有趣;生之于死,喜之于悲,都是如此,推及天时,又何尝不然?无雨哪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出昼之光明。&&&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位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记得曾宾谷曾以《诗品》中语名诗,叫作《赏雨茅屋斋诗集》。他的诗境如何,我不晓得,但“赏雨茅屋”这四个字,真是多么的有趣!尤其是到了冬初秋晚,正当“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的时节。
--原载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七日《立报·言林》
  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关于其死亡的推测最早出于胡愈之的文章,胡文中推测郁达夫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在1985年郁达夫的纪念会上,日本学者玲木正夫提出郁达夫系由日本宪兵掐死在森林里的观点,但是其对“凶手”却用英文字母表示,似嫌证据不足。此外还流传着其他的看法,如郁达夫系由印尼游击队杀害(郁达夫曾当过日本宪兵队的翻译)。故现在在学术界郁达夫只能谨慎地称为是失踪,而不能武断地认为其为日本宪兵杀害。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日,在苏门答腊失踪,终年四十九岁。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著作书目:
  《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年,泰东
  《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1923年,泰东
  《小说论》(理论)1926年,光华
  《文艺论集》(理论)1929年,光华
  《戏剧论》(理论)1926年,商务
  《寒灰集》(《达夫全集》第1卷)1927年,创造社
  《文学概说》(理论)1927年,商务
  《日记九种》1927年,北新
  《鸡肋集》(《达夫全集》第2卷)1927年,创造社
  《过去集》(《达夫全集》第3卷)1927年,开明
  《孤独者的愁哀》(戏剧集)1927年,创造社
  《迷羊》(中篇小说)1928年,北新
  《奇零集》(《达夫全集》第4卷)1928年,开明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年,上海春野书店;1930年,现代
  《敝帚集》(达夫全集》第5卷)1928年,现代
  《在寒风里》(小说、散文合集)1929年,厦门世界文艺书社
  《薇蕨集》(《达夫全集》第6卷)1930年,北新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篇小说)1932年,湖风
  《仟余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年,天马
  《达夫自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天马
  《断残集》(《达夫全集》第7卷)1933年,北新
  《浙东景物纪略》(散文集)1933年,浙江铁路局
  《屐痕处处》(散文集)1934年,现代
  《达夫日记集》1935年,北新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年,北新
  《达夫游记》(散文集)1939年,创造社
  《达夫散文集》1936年,北新
  《闲书》(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上海文化书局
  《郁达夫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春明
  《达夫诗词集》1948,广州宇宙风社
  《郁达夫游记》(散文集)1948,上杂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51,开明;1954,人文
  《郁达夫南游记》(散文集)1956,香港世界书局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政论合集) 1959,人文
  《郁达夫诗词钞》 1962,香港上海书局
  《达夫文艺论文集》(1—3卷)1978,香港港青出版社
  《郁达夫诗词抄》1981,浙江人民
  《郁达夫文集》(1一12册)1982,花城
  《达夫书简》1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游记集》(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郁达夫抗战诗文抄》 1982,福建人民
  《郁达夫致王映霞书简》 l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小说集(上下册)1983,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1984,陕西人民
  《郁达夫散文选集》1985,上海文艺
  《郁达夫散文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文选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 1986,浙江文艺
  《沉沦》(短篇小说集)1986,百花
  《郁达夫书信集》 1987,浙江文艺
  《沉沦.迷羊》(短篇小说集)1988,人文
  著名作品: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
郁达夫恋情:
  文学与恋爱,在郁达夫是互为表里的。恋爱的激情,本来就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观其一生,无时不在飞扬着由恋爱所激发的才情,然后表现到文学的创作之上,写就了一章章不朽的名篇。同样,他的恋爱经历也如同他的文学名篇一样,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怅惘也罢,迷离也罢,悲歌也罢,总之都成了传世的名作。
  (1909 十三岁)
富阳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与比邻的“赵家少女”,有过一段“水样的春愁”的初恋之情,大约在同一时期,他还与倩儿等两位姑娘有过类似的恋情。
  ( 十八岁~二十四岁)
与后藤隆子、田梅野、玉儿等产生过恋情。后藤隆子被郁达夫昵称为“隆儿”,是郁达夫下宿处附近的“小家女”。田梅野是名古屋旅馆的侍者,玉儿也是侍女。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期间多次嫖妓,并写下成名作《沉沦》(1917
二十一岁)当郁达夫从日本回国省亲时,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结合下,奉母命与同乡富阳宵井女子孙荃订婚。
  ( 二十五岁~三十一岁)在安庆时与妓女海棠的荒唐恋情,在北京与妓女银娣的交往。
  (1927
三十一岁)邂逅了王映霞,郁达夫一见倾心,遂求再见、三见,于是上演了现代文坛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传奇。1928年4月,郁达夫、王映霞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1938 四十二岁)
王映霞离开星洲之后,郁达夫的心境极其孤寂和颓唐,这时,一位国色天香的女播音员李小瑛(筱瑛、晓瑛、晓音)出现在他的面前,使他已是一潭秋水的心池,又波动起一片涟漪。
  (1941
四十五岁)当时郁达夫为躲避日本人迫害,化名赵廉,在印尼与朋友经营一家酒厂,碰到年仅20岁的何丽有。这位新夫人原籍广东,年仅20岁,生父姓何,幼时为一陈姓人家收养,所以原名叫陈莲有。她相貌平常,没有什么文化,而且不懂中国话。郁达夫取“何丽之有”之意给她取名为何丽有。
  (1945 四十九岁)郁达夫在苏门答腊失踪,推测郁达夫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
郁达夫感伤情调的积极意味
  这种积极的意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郁达夫的颓废以及这种颓废的具体表现——性苦闷,不仅是一己的感受,而且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的。这种颓废和性苦闷,是当时青年的普遍心态,郁达夫则以自己的感受,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时代病”,从而将一个尖锐的问题提到了历史与社会面前,所以,具有积极性。第二,郁达夫的感伤、颓废包含着对封建旧道德的自觉的挑战。正如郭沫若在《郁达夫》中所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要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成就、特点和影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这篇自传体小说一出版,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受“五四”运动洗礼后的青年一代,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相撞的东西,那些不敢与封建道德决裂的文人,也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郁达夫。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3、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郁达夫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物,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在写小说时,他是凭着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
郁达夫散文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散文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郁达夫的散文创作阶段特色
  早期:(1920年—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一共写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年—1938年)
。这个时期,是他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
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他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郁达夫早期散文创作的风格
  首先,强烈地表现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散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郁达夫散文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散文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手中有几个钱就大嚼一番,喝个乱醉;情感与性欲无法得到正常满足,就偷看女人,寻妓女,听土娼与客人调情,想上妓院(见《还乡记》、《感伤的行旅》、《归航》)。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散文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与之相比,郁达夫由感伤所发生的憎恨情绪其积极意义就更为鲜明了。他恨什么呢?首先是恨社会,在《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郁达夫以愤世嫉俗的笔调,在几分玩世不恭,几分无奈,几分感慨中将社会的黑暗,下层人的不幸,来了个痛快的揭露,将自己对社会的憎恨作了十二分的强烈的表现。
  由这种对社会的恨,郁达夫又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表示了不满。在郁达夫的笔下,他所处的这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是最黑暗、最糟糕、最不人道、最无趣味,最无价值的时代,也当然就是最可憎恶的时代。在这里,这位被伤感折磨得无处解脱的人,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时代意义
  郁达夫虽然在散文中伤感得无以复加,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无论是伤感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还是几乎坠入颓唐境地的时光,他的心中总有一个诱惑着他的理想。这个理想谈不上崇高,也不具备多么深刻的内涵,但对郁达夫来说,却具有巨大的人生魅力,是推动他奋斗,创造的动力,这就是女人的爱。1927年郁达夫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若能得到王女士(即王映霞—引者注)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郁达夫研究资料》下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551页。)在这之前,郁达夫在日记中还多次写道:“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是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女人,在郁达夫的笔下被圣化了,爱,在郁达夫的意识与情感中被神化了,于是,他在自己的散文中只要写到女人,特别是美丽的少女,他的笔下就充满了浪漫的诗意。在轮船上他见到一个“年约十八九的中西杂种的少女”,她的美,使郁达夫用近三百字来细细地刻划她的外貌、衣着、姿态,还有她那肉体蒸发出来的“香味”。最后禁不住在心中暗暗地想:“我头上那一块板,就是她曾经立过的地方。啊啊,要是她能爱我,就叫我用无论什么方法去使她快乐,我也愿意的。啊啊,所罗门当日的荣华,比起纯洁的少女的爱情,只值得什么?”郁达夫对女性的这神圣、痴
想的情感,一方面当然是“自我”理想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分明映射着五四人的发现的光芒。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曾说过,女人和儿童的发现,是欧洲近代文明的产物。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来说,对女性的赞美和痴爱,那就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表现,也是对封建礼教最直接的批判,因为,女性在封建规范中,不是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就是被当作玩物,从来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所以,郁达夫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
浙江富阳人,近代著名文学家,小说散文,旧体诗皆造诣精深。参与主编的民国文学刊物有《创造月刊》、《洪水》、《奔流》、《大众文艺》,影响极广。并与宋庆龄、鲁迅发起组织中国自由大同盟,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又善治印,书法亦是文人格调。(详《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568页)
郁达夫故居
  位于杭州大学路场官弄63号,是1933年4月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
  郁达夫在杭州并未过“隐居”生活,他担任《东南揽胜》编委,任杭州作家协会理事,还经常在《东南日报》副刊发表杂文,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
  故居由当时学人马君武题为“风雨茅庐”,由郁达夫自己设计,分正屋与后院两部分,进大门,两侧有五、六间平房,过天井,有三间正屋坐北朝南,正中间为客厅,有后轩。厅东西为卧室,三面回廊。正院与后院以砖墙相隔,后院建平屋三间,为书房与客房。内有假山点缀,林木参差,环境幽雅。现在此宅犹存,结构原状,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郁达夫灵与肉的婚恋传奇
郁达夫,中国现代文坛的大家,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的一生给文学爱好者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包括小说、散文、诗词。同时,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传奇经历,也往往为后人所注目。
一、少年情种
郁达夫,中国现代文坛的大家,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的一生给文学爱好者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包括小说、散文、诗词。同时,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传奇经历,也往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郁达夫的成名小说集《沉沦》,曾经因暴露青年性的苦闷,展示灵与肉的冲突而风行一时。文中饱受性压抑苦闷的青年其真实生活中的影子正是作者——郁达夫自己。据郁达夫的《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和《自述诗》,当他十三岁还在富阳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性意识就开始萌动,与比邻的“赵家少女”,有过一段“水样的春愁”的初恋之情,这种同水一样的淡淡的春愁,竟扰乱了他两年的童心。及至后来赵家少女订婚,他还深深懊丧自己失去了良机。大约在同一时期,他还与倩儿等两位姑娘有过类似的恋情。后来郁达夫去日本,在日本留学期间,又曾经与后藤隆子、田梅野、玉儿等产生过恋情。后藤隆子被郁达夫昵称为“隆儿”,是郁达夫下宿处附近的“小家女”。郁达夫每次从学校到市上去,都要从她的家旁经过,遂产生情愫,并为她写下了四首诗。田梅野是名古屋旅馆的侍者,郁达夫与她交往数月,同样也为她写有诗词。玉儿也是侍女,郁达夫为她所写的情诗“玉儿看病胭脂淡,瘦损东风一夜花,钟定月沉人不语,两行清泪落琵琶”至今为人称道。
郁达夫风流倜傥,浪漫多情。1921年他赴安庆的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执教时,又结识了一位妓女海棠姑娘,两人过从甚密。他每日任教结束,必到位于城外的海棠姑娘处,而由于有早课,他又必须凌晨时分早早赶到城门洞里,耐心地等城门打开。同期,郁达夫创作小说《茫茫夜》,可以认为是真实地记录下他的这一段感情生活。其中女主人公海棠,正是郁达夫过从甚密的海棠姑娘,而男主人公“于质夫”,当是郁达夫“夫子自道”了。
二、邂逅王映霞
郁达夫的第一次婚姻是典型的旧式婚姻,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结合。1917年,当郁达夫从日本回国省亲时,奉母命与同乡富阳宵井女子孙荃订婚。从郁达夫当时的诗词来看,他虽然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订的婚姻并不满意,但对孙荃这位“裙布衣钗,貌颇不扬,然吐属风流,亦有可取处”的女子还是很有些依恋的。1920年两人正式结婚,由于郁达夫的坚持,没有举行什么仪式,也没有证婚人和媒人到场,更没有点上一对蜡烛,放几声鞭炮,孙荃只是在夜色降临的时候乘上一顶小轿到了郁家,简单的晚饭后即独自摸到楼上上床就寝。1921年以后,孙荃随郁达夫到他所供职的安庆、上海、北平等地居住,度过了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本书中郁达夫初遇王映霞时,正是身穿了孙荃从北平寄来的羊皮袍子,而孙荃,此时也正在北平呻吟于产褥之上。日,郁达夫与王映霞订婚,孙荃遂告与郁达夫分居。此后,孙荃携子女回富阳郁家与郁母同居,与儿女们相依为命,守斋吃素,诵佛念经,直到1978年去世。
郁达夫的第二任夫人,即是广为世人熟知的王映霞。日,由于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现混乱,郁达夫自广州上船,赶往上海。孰料不到一个月,日,便在留日同学孙百刚家邂逅了王映霞,一见倾心,立刻坠入情网,不能自拔。王映霞长身玉立,肌肤白皙,从小就有“荸荠白”的雅号。她面如银盘,眼似秋水,鼻梁是希腊式的,挺而直,娇躯略现丰满,曲线窈窕,骨肉停匀,在杭州女中和浙江省立杭州女子师范就读时,一向都有“校花”之誉,及笄而后,更居当时杭州四大美人之首。郁达夫一见倾心,遂求再见、三见,于是上演了现代文坛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传奇。
郁达夫追求王映霞时的喜悦和热恋,忧郁和彷徨,其放浪和坦白,都已尽收在本书之中,读者自可以用心去体会。日,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聚丰园餐厅正式宴客订婚,次年2月在上海结婚,3月迁入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嘉禾里居住,算是正式组建了小家庭。婚后郁达夫和王映霞过着虽然清贫但却平静充实的生活,据郁达夫1936年日记,“晚上独坐无聊,更作霞信,对她的思慕,如在初恋时期,真也不知什么原因。”说明即便结婚十年之久,他们之间的感情生活依然浓烈。
三、夫妻反目
然而因为战乱,郁达夫到福建任职,王映霞偕其母与三个儿子避难富阳、丽水、汉口时,两人之间却爆发了严重的冲突,并且一而再、再而三,以至于不可收拾。日,郁达夫在汉口《大公报》第四版刊登《启事》,全文如下:
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与某君之关系,及搬去之细软衣饰、现银、款项、契据等,都不成问题,惟汝母及小孩等想念甚殷,乞告一地址。
郁达夫谨启
原来此处“某君”即指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许此时刚刚丧偶,也正携三个女儿在丽水,与王映霞朝夕相处。郁达夫闻听有关两人的传言,本就将信将疑,又在自己家中发现了许绍棣的信件,终于忍不住大怒,夫妻争吵,王映霞离家出走,郁达夫愤而刊登《启事》。后经友人调解,郁王又一番忏悔,一场风波才告平息。然而感情的裂痕却自此愈来愈深,终至最后在南洋恶脸相向,郁达夫推出《毁家诗纪》详细叙说王映霞与许绍棣的“热恋情事,”而王映霞也以《一封长信的开始》和《请看事实》相对应。在报纸的推波助澜之下,一对“富春江上神仙侣”终于覆水难收,以“协议离婚”分道扬镳。王映霞从星洲孤身回国,郁达夫则携带儿子郁飞继续在南洋飘泊,直到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王映霞后嫁于华中航业局经理钟贤道,据传当时婚礼极尽铺张奢华。2000年12月,王映霞去世。
而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说有一位马来西亚槟榔屿歌女玉娇小姐最后促成了郁王婚变。1939年元旦,郁达夫担任《星洲日报》编辑的同时,又前往马来西亚槟榔屿参加该报的姊妹报《星槟日报》的创办典礼,就是在那里,他结识了歌女玉娇。据说那玉娇仿佛是王映霞年轻时的化身,而此时的王映霞,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颠沛流离,忧患余生,兼之婚姻触礁,哪里比得上玉娇的绮形玉貌,艳丽多姿。郁达夫在玉娇身上,找到了王映霞年轻时的影子,燃起了他即将熄灭的爱情火焰。王映霞知情后,对他们本已触礁的婚姻,无异于绝望至跌落冰底……
四、文学与恋情
王映霞离开星洲之后,郁达夫的心境极其孤寂和颓唐,这时,一位国色天香的女播音员李小瑛(筱瑛、晓瑛、晓音)出现在他的面前,使他已是一潭秋水的心池,又波动起一片涟漪。李小瑛此时正26岁,她十分崇拜郁达夫的文学才华,并主动向郁达夫示爱。郁达夫此时焉有不回应的道理,两人居然一拍即合,不久,李小瑛就以郁达夫“契女”的名义搬到郁达夫家中居住,郁达夫也不避嫌疑,把自己的书房让给李小瑛,暗中则已实行同居之好。为了表示亲昵,郁达夫甚至用罗马史家Livius的英文名字Livy作为对李小瑛的昵称,还常用德语IchLiebe
dich(我爱你)来表示爱意。可是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却强烈反对父亲和李小瑛的结合,而郁达夫也不便和李小瑛正式结婚。1941年12月,李小瑛痛苦地搬出了郁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小瑛退到爪哇岛,郁达夫逃亡到苏门答腊。他在这时创作了著名的《乱离杂诗》,其中前7首就是为思念李小瑛而作。
郁达夫的第三任夫人是何丽有。这位新夫人原籍广东,年仅20岁,生父姓何,幼时为一陈姓人家收养,所以原名叫陈莲有。她相貌平常,没有什么文化,而且不懂中国话。郁达夫取“何丽之有”之意给她取名为何丽有。当时郁达夫为躲避日本人迫害,化名赵廉,在印尼与朋友经营一家酒厂。一直到郁达夫遇难,何丽有才知道郁达夫是中国文化界的名人,而不只是一名寻常的酒厂老板。
文学与恋爱,在郁达夫是互为表里的。恋爱的激情,本来就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观其一生,无时不在飞扬着由恋爱所激发的才情,然后表现到文学的创作之上,写就了一章章不朽的名篇。同样,他的恋爱经历也如同他的文学名篇一样,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怅惘也罢,迷离也罢,悲歌也罢,总之都成了传世的名作。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羊年祝福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