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班幼儿园大班教育随笔角色游戏社会性发展目标

徽州师范学校精品课程专题网
 │  │  │  │   │    │  
精品课程教案---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更新时间:
     浏览数:
&&&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包含的内容。掌握幼儿在人际关系、性别行为、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方面发展的特点,初步具备引导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能力。了解独生子女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懂得如何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第一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初步树立重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A新课导入:案例导入“胡益华的人生目标”&&& 日,劫杀一对情侣并枪杀两名警察的悍匪胡益华在厦门落网,令无数人惊愕的是,在被捕时,胡益华说的第一句话是:"怎么会那么快?"说这句话时他一直镇定而放松,并面带微笑,令人不寒而栗,甚至他的母亲看到儿子微笑的照片也感觉到恐怖。这种恐怖感源自两点。第一,他不在乎自己的生命,被捕意味着,他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他的生命已走到尽头,但对此他似乎毫无畏惧。第二,他不在乎别人的生命,他刚刚杀死4人,而他竟然还笑得出来,看起来,他对4名受害者毫无内疚感。胡益华有一人生的目标――成为一名杀手,闯出一番大事,他在日记中写道:没有雄心干不成大事;不敢冒险干不成大事;意志不坚干不成大事;偷奸耍滑干不成大事。如此看来,这4个生命和他自己的生命,在他所谓的大事前都不值一提,毫无分量。&&& 学生分析:胡益华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人能被社会接受吗?引导学生开放思维:类似的人还有哪些?他们都存在什么问题?引出本章内容“社会性发展”。&&& B学习新课&&& 一、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社会性是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如对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对社会关系的处理等。社会性发展是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在为一个社会人,逐步步入社会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社会性与社会性发展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社会性是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区别:社会性是静态的,是个体身上的品质特征。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它表现为从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让儿童“学会做人”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性发展与认知发展、体格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促进作用。&&& 1995年,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强调“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从而使“智商决定论”成为历史。&&& 1997年劳伦斯沙波罗的《EQ之门: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又提出“智商是天生的,情商却是靠后天培养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阶段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人际关系的建立、性别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C本课小结&&& 第二节&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教学目标:了解幼儿与父母亲子关系发展的阶段、类型、特点,把握良好亲子关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初步懂得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解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及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初步树立重视幼儿同伴关系建立的意识。&&&&教学重点:亲子关系类型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A导入:从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导入。&&& B讲授新课&&& 一、&儿童与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的发展&&& (一)&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二)依恋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三)&依恋关系类型&&& 1、&回避型&&&&&&&&&&& 2、&安全型&&&&&&&&&& 3、&矛盾型&& (四)&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探索&&& 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五)&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 1.多点时间陪孩子&&& 2.与孩子在一起时保持愉快的情绪&&& 3.对孩子的要求要给予积极的反应。&& (六)&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民主型:亲子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专制型: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情绪忧虑、行为退缩。或是变得胆大妄为,自我中心,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放任型:亲子关系淡漠,孩子或变得无拘无束,没有教养,行为任性,我行我素。或变得特别独立,自理能力强,但情感淡漠,比较冷血。C本课小结第二课时A复习“亲子关系”导入B讲授新课(六)&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1、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游戏的主要形式。游戏中幼儿有说笑、互借玩具,但交往不密切。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提高。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二)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 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心情轻松、活泼、愉快。2、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起操作玩具,交流3、同伴交往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同伴象一面镜子(三)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2、幼儿自身特征。待人友好,长相好、名字好听、活泼的受欢迎。3、玩具。幼儿交往围绕玩具发生。跳绳、玩游戏玩具少、小:争抢、攻击玩具多、大:分享、合作(四)、幼儿的同伴交往的类型1.受欢迎型(约占13.33%)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并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被大多数同伴所接纳、喜爱。2.被拒绝型(约占14.31% )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表现出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抢夺玩具、大声喊叫、喜欢推打等。3.被忽视型(约占19.41% )不喜欢交往,常常独处或一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惧。4.一般型(约占52.94% )这类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一般,既不主动、友好,也不特别不主动或不友好。&&&&& (五)、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1、引导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2、让幼儿学会互相帮助、感受合作互相的乐趣。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4、帮助幼儿学会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C本课小结
第三节&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教学目标:了解性别差异的表现,理解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含义,把握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特点,知道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的因素并懂得如何恰当地引导幼儿形成合适的性别行为。教学重点:影响性别角色的因素教学过程:A复习“幼儿人际关系”导入B讲授新课一、性别差异:1、身体、动作和感觉方面2、认知方面3、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方面4、特殊方面二、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一)分析实例,感性理解,阅读教材,弄清含义。&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性别行为: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三、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儿童对玩具的偏爱在很早的年龄就有了性别差异。思考:男孩更喜欢什么玩具?女孩更喜欢什么玩具?&儿童对同性别玩伴的偏好也出现较早。观察:自由组合的游戏中男孩女孩更喜欢跟什么性别的伙伴玩?&在个性方面幼儿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观察分析:男孩女孩在个性上的性别优势。四、影响性别行为的因素&从人类的角度讲,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早在远古时代,由于男女两性的生理特征的差异,形成了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自阶级社会形成后,男女两性的社会职能的差异被伦理道德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并绝对化了。(一)&生物因素、(二)&社会文化、(三)&教育。 讨论:有些家庭把女孩当男孩养,把男孩当女孩养,你觉得可行吗?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课后思考:如何理解男女平等?C本课小结
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教学目标: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表现,知道亲社会行为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从而树立重视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意识。了解移情的作用,知道如何培养幼儿移情的能力,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教学重点:移情的作用及培养教学过程:A复习导入B讲授新课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二)移情•&什么是移情?移情又叫感情移入。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移情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1)移情促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为其社会性发展铺平了道路。(2)移情为幼儿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3)移情促使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日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及社交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移情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如何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1)移情能力的培养可从情绪的辨识入手(2)引导孩子对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一)发生: 儿童最早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是共鸣性同情,它发生在1岁以前。(二)分享行为的发展:18~24个月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而且分享与助人、合作、安慰等迅速发展和分化。(三)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1、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2、幼儿的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数量的影响。3、当物品人手一份还有多余时,幼儿倾向于将多余的物品分给需要的儿童。4、当分享对象不同时,幼儿的分享反应也不同。5、幼儿更注重对食物的分享。C本课小结
第五节& 攻击性的发展教学目标:理解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把握幼儿攻击性的特点。学会分析幼儿攻击性产生的原因并能针对不同原因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教学重点:幼儿攻击性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教学过程:A复习导入B讲授新课一、&攻击性行为及表现: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人或事物采取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的行为。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成人有所不同,它不是因根本的利害冲突或极端的对立关系引发的,而往往是由一些日常生活小事或纠纷引起的,其主要表现为:&&& 1.无端起哄。儿童在课堂或集体活动中,因某种小事莫名其妙地高声尖叫,无理起哄,引起骚乱、影响秩序,致使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下去。&&&& 2.侵犯破坏。与同龄儿童玩耍或游戏活动中,故意侵犯别人,排挤别人,抢夺玩具或毁坏物品等。&&&& 3秽语伤人。稍不如意或不顺心,就动口骂人,恶言秽语。&&&& 4.打架斗殴。因某种琐事或口角之事,聚集小团伙,挑衅打斗。&&&& 5.挫折报复。因某人某事而受到批评或惩罚,记恨在心,暗中找茬,伺机报复。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幼儿更多依靠身体攻击,而不是言语攻击。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三、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虽然与生理因素有关,如体质强的儿童比体质弱的儿童、男性儿童比女性儿童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的倾向和性质主要是由社会原因引起的:&&&& 1.消极模仿。消极模仿主要来自三个方l面:第一,来自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冲突,打架斗殴等现象;第二,来自家庭成员的粗暴蛮横、打人骂人等不良行为的影响;第三,大众媒介的传播,特别是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中的武打、绑架、凶杀等事件,教会儿童发动攻击性行为的技巧和方法。&&&& 2.教育缺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恰当的奖励可能会强化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一切合理的、恰当的批评和惩罚则会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例如,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打架中占了便宜,或容忍、不加批评,或称赞孩子“好样的!”“有种!”;如果孩子吃了亏,则火冒三丈,激讽孩子“你没有嘴巴吗?你缺了手脚吗?你不知道揍他吗?”等等,这实际上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一种奖励,它会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和强度。&&&& 3.不良氛围。一般讲,当儿童处在一个矛盾冲突叠起、冷漠无情、失去安全感的家庭中,或处在一个被孤立、被诬辱、被欺侮的班级中时,不良的情感气氛会使儿童产生莫名其妙的苦恼和愤怒的情绪,常常会因失去控制而借人或物发泄出来,引发冲突和攻击性行为。&&&& 4.引诱和教唆。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由于儿童年幼无知,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学会骂人、打架、行窃……这是强化儿童攻击性行为甚至走向犯罪的通道。&&&& 四、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1.优化环境。即形成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创建团结向上、井然有序的园风和班风,树立文明道德的社会风尚,杜绝一切引发、强化、提供儿童攻击性样例的渠道。&&&& 2.强化教育。即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防微杜渐,并教育儿童学会处理矛盾和冲突,掌握相关的社会技能,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3.改善传媒。即对不适合儿童收看的电视、电影、录像内容严加限制,有目的地选择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节目内容,从正面引导儿童积极向上。&C本课小结
第六节& 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问题&教学目标:认识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实行的意义,客观分析当前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理性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学会针对性地教育。教学重点:独生子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教学过程:A复习导入B讲授新课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意义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据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独生子女数量都已经达到了95%以上。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提高我国人口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二、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独生子女的出现不仅使传统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教育中,出现了“独生子女问题多”、“独生子女难养”的思想倾向,独生子女们被称为“中国的小皇帝”、“小太阳”等等。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我国新时期独生子女的发展是很令人担忧的。在社会性发展上存在以下问题:i.&任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ii.&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iii.&坚持性差,没有毅力 。iv.&自私,只考虑自己感受,不顾及他人。v.&不合群,不会与小朋友友好相处。vi.&胆小,不敢独立去做该做的事。
三、独生子女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过多的爱。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对子女爱得过分,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溺爱”成了家庭的通病。(二)过多的照顾。家长们对子女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关怀。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甘心做子女的保姆,包办代替了子女所有的一切事情,不让子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使他们在动手和动脑中得不到一点应有的锻炼,结果也养成了子女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三)过多的保护。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动的,而家长却生怕自己家中这一小宝贝出去玩不安全,容易受到伤害。总是让子女呆在家中,成人加以控制。很多家长还会去干涉子女的活动,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因觉得自己的子女受了委屈而去教训别人的孩子的事情。而正是由于家长们对子女们保护得太好了,子女们什么事情都会依赖于家长,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四、针对独生子女的问题,教育应强调什么?(一)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培养独立性(二)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不能无原则地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三)给孩子充分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逐渐学会与同伴友好交往(四)幼儿园与家庭配合,促进独生子女健康发展C本课小结
黄山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黄山经纬互联制作与技术支持  皖ICP备号  联系电话:
E-Mail:     您的位置: &
大班幼儿自定角色游戏规则能力的培养
摘 要:幼儿园角色游戏是一个容纳交往、合作、协商、冲突、碰撞的“小社会”,内容富于变化,有不稳定性,因而其游戏规则属于“适应性的规则”或“临时的规则”的范畴。在角色游戏中,规则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去中心化”、理解规则的意义、学会合作与公平的竞争,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
优质期刊推荐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在各种类型的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活动,而角色游戏因其固有的特性,对幼儿的创造性、社会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其它游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角色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而且有助于巩固和加强经验、练习手脑共同活动、发展语言和认识能力,对学习认识社会、家庭、集体,体验各种社会人物和社会行为,提高社会合作性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我决定在我们贝贝班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时间里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应该说,角色游戏是幼儿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假装的角色,把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重新组合,运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扮演新形象。社会生活是幼儿得已进行角色游戏的基础,角色游戏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关系?它们究竟怎样互相促进?我们应该为幼儿准备怎样的角色游戏环境、怎样和幼儿互动从而促使幼儿的社会性得以更好的发展?这些问题是我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原因和尝试去解答之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幼儿游戏有相当多的研究。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这时期出现的游戏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主要包括:精力过剩论、娱乐论(松弛说)、复演论、生活预备说。40到6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而游戏。尔后比较著名的游戏理论是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把游戏看作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他认为游戏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游戏方式。同时,比较有价值的是维果斯基的游戏学说。他从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讨论儿童的游戏问题。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儿童看到周围成人的活动,就把它迁移到游戏中,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情感诱因。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情感,根源于他与成人的关系。
我国对于游戏较早的研究者就是陈鹤琴,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复杂的工作。近年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的研究较多,研究者如刘焱等,研究著作如《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儿童游戏》等。
尽管对于幼儿游戏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专门研究幼儿角色游戏的目前并不多,很多的研究都是把它列为幼儿游戏的一支而进行得并不深入。
三.课题的涵义、理论假设。
幼儿角色游戏是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所谓角色游戏:指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合理的环境,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满足、快乐为目的,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幼儿从中获得知识与经验,发展能力与个性。
所谓社会性,是指:人与人交往,形成集体或伙伴关系,人在参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倾向,就称社会性。社会性主要包括关于对人行为的内容和关于社会意识的内容,前者包括相互依存的关系、反抗、朋友关系和社交性关系,后者包括社会的适应和社会理解等问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了解与初步掌握社会规范,逐渐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处理人际关系,发展自主性,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它是幼儿整个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在角色游戏过程中:1.使幼儿拥有更为强烈的自主体验。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由选择游戏内容,自主决定游戏同伴,自我表现体验游戏过程。2.培养幼儿大胆的创新意识,提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幼儿的合作交往更主动积极。创设自主游戏宽松和谐的氛围,消除幼儿的胆怯和距离,幼儿间主动交往,友好合作。4.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包括遵守游戏规则、能够整理和制作玩具、语言文明、与同伴友好合作等。5.培养幼儿的经济意识。在模仿的社会圈里能用代币进行商品交易等行为,会计算和安排自己的钱物。6.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鼓励幼儿在游戏环境中与更多的人互动,以一种摹仿的“社会生活”,通过具体的感知促进语言和认知能力。&&&
四.目标、措施与内容。
1考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运用哪些社会经验,又是如何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发展社会性能力。
2通过实践探索幼儿园应该创设怎样的角色游戏环境,或者说怎样创设角色游戏环境,能够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社会性发展。
3了解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的互动行为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性意义,研究教师如何介入游戏,与幼儿互动,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社会性发展。
4尝试通过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和揭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年龄特征、发展趋势、个别差异以及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以及角色游戏对此的影响。
1理论学习。建立一个资源库,把与课题相关的文章、书刊等整理归档。
2观摩、研讨。通过观摩和考察他人的角色游戏开展情况,通过研究者与其它老师的讨论、思辨,明晰研究思路,深入分析现象,寻找教育规律。
3撰写角色游戏观察记录,观察、倾听和分析幼儿行为(重点工作)。
  观察、倾听不仅为游戏的准备工作提供基础,也是联结准备工作和介入游戏这两大部分的桥梁。教师通过对游戏的细致观察,可以发现何时需要增加游戏的时间、地点和材料,可以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从而能更好地介入幼儿的游戏。
4创设游戏环境,从物质上保障角色游戏得以顺利开展,保障研究得以顺利展开。       
内容(子课题设计):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点:
1、文献法。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关于角色游戏的研究前人已做过很多研究,我必须了解这些已有成果,运用“学习”、“借鉴”、“扬弃”的办法来使这些成果为我所用。
2、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种种表现,来分析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水平、现象、障碍等等。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首先,它以找出一个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起点为开端。之后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找到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发展出自己的行动策略。最后,将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并对其效果加以检验。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弄清其游戏特点及其社会性发展的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整个研究过程预计用一年时间,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2008年9月)。选题、查阅和收集文献资料、确定方法、设计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2008年9月——2009年6月)。实施研究过程,收集事实材料;依据目标和方法、措施,开展研究,及时评价和调整,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论文、案例)。
(3)、总结阶段(2009年7月)。整理加工资料、完成结题的各项工作,总结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管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大班教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