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介绍美国航天发展史的纪录片大全,分双子座计划,,土星火箭,航天飞机,阿波罗计划几个部分,按时间

手机扫描二维码,把小组装进口袋
第三方登录: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介绍的是太空飛行機械。關於電子上市公司,请参看「」。
航天飞机(英語:Space Shuttle),是一種為穿越和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而設計的。航天飞机結合了與的性質,像。
迄今只有與前曾經製造能進入的航天飞机,並曾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而美國是唯一曾以太空梭成功進行載人任務的國家。其他國家發展的類似計畫則尚未有實際發射並進入軌道的紀錄。
航天飞机是一種有翼、可重複使用的,由輔助的發射脫離,作為往返於与間的,外形像。
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陸續進行過航天飞机的開發,但實際上只有和成功發射过。蘇聯解体后,相關的設備由接收後,但由于經費不足致使太空计划陷入停顿,之後全世界只剩美國的航天飞机可以實際使用並執行任務,但美國所有的航天飞机也已經在日正式退役,其最後一次任務是由執行。
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時跟其他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一樣,是用火箭動力垂直升入。但之所以設計成具有機翼的造型,是因為此機翼除了可在回到地球進入大氣圈的過程中提供的作用降低墜落速度外,也可在降跑道時提供,作用與類似。因為機翼的關係,航天飞机的比例較低。設計者希望以重複使用性來彌補這個缺點。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與實際操作航天飞机、並是唯一成功以太空梭進行過載人任務的國家,也是機隊陣容最龐大的國家。美國的航天飞机大多是以歷史上著名的觀測船命名,其建造過的航天飞机包括如下:
已经损毁的航天飞机
(STS Challenger STA-099/OV-099)-发射过程中
(STS Columbia OV-102)-返回地球進入大氣層时
已经退役的航天飞机
(STS Discovery OV-103)
(STS Endeavour OV-105)
(STS Atlantis OV-104)
(MPTA-098)
(STS Pathfinder)-用來與MPTA-098搭配進行測試用的太空梭造型模擬器
(STS Enterprise OV-101)
- 暴風雪(俄語:Бура?н)航天飞机計畫是時代為了與美國進行太空軍備競賽所發展的計畫,在蘇聯解体後不久此計畫也宣告正式終結,殘存的設備歸屬蘇聯時代的航天中心所在地擁有。暴風雪計畫中共有五架航天飞机實際上已開始建造,但是只有第一架暴風雪號(Бура?н 1.01)真正被完成並且順利發射升空與回收,而包括二號機小鳥號(Пти?чка,也就是Бура?н 1.02)在內的其他幾架蘇聯航天飞机全都是以未完成的姿態停止制造。
本条目需要擴充。(日)
请協助,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或中找到。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於2011年7月,任务后將將太空梭除役,新一代「」(又译)將成為美國載人的主要工具。
在日正式提议取消,因为这一计划是“超预算、进度落后而且缺乏新意”。有關法案於同年10月成為法律,包括獵戶座飛船在內的星座计划宣告終結,但相關技術很可能用於未來的太空探索計劃。NASA员工对此非常失望,爱好者也非常失望。
日的英国《》周刊以“太空时代的终结”(The end of the Space Age)作为封面文章,评价此次美国太空梭的退役是人类的终结。
「次軌道」的太空飛機,其機翼還用在升入太空時提供升力。美國實驗飛機以及民間飛機「」都屬於這種設計。這兩架飛機都無法進入軌道,而且都是先由另一架飛機載上高空後才自行飛行。
太空飛機的未來目標是像一般飛機一樣起飛、升高降低高度、降落,並且有不必拋棄裝備就進入軌道的能力。(Scramjet)的支持者認為此類引擎可能會用在這種飛機上。
執行任務的太空梭
日升空畫面
正由運輸中的
飛行中的X-15
升空73秒後爆炸失事
进行二次着陆测试的,日
1979年的太空梭測試機
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上的相关摘錄:
:「次軌道」的太空飛機
美国航天飞机时代怅然落幕中國日報 08:08:00
The Economist
:隐藏分类:本书全面介绍并总结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过程,从该计划的起源背景、登月计划的决..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阿波罗登月计划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LV.13 初中升高中
帖子2046&精华4&威望5 &金钱2002 &贡献0 &宝石0 &阅读权限30&
(100.51 KB)
失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的7位宇航员
失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的7位宇航员
  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日报道,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后不久发生爆炸,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当时,19岁的太空迷杰弗里-奥尔特用Super 8家用录像机拍摄下可怕的空难瞬间。空难录像带一直放在一个专门存放家庭录像的盒子里,近25年来一直无人问津。奥尔特找出了录像带并交给《赫芬顿邮报》,为了观看“挑战者”号发射,奥尔特专门跑到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并特意买了一台Super 8家用录像机,决定将壮观的发射景象永远记录下来。当时,他所在的拍摄地点距离发射场不到10英里(约合16公里)在《赫芬顿邮报》获得的独家录像中,观众们交头接耳,壮观的发射景象让他们陷入兴奋之中。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挑战者”号在发射后73秒发生爆炸,7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奥尔特说:“当时,我一心希望能够看到让自己永生难忘的景象。我确实看到了,但并不是我喜欢看到的景象。”录像中,人们在还没有发射前就陷入兴奋之中,互相聊天,等待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挑战者”号点火后,人们开始评论发射,言语中难掩兴奋之情。一名男子说:“太棒了,真酷。”发射后73秒,“挑战者”号发生爆炸,当时地面上的一些观众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一名妇女甚至说“太美了”。另一段使用家用录像机拍摄的“挑战者”号空难录像也浮出水面。这段录像是鲍勃-卡曼拍摄的,当时他与家人刚刚结束迪斯尼世界的旅行,正在奥兰多机场。在发现卡门的录像带前,人们一直认为使用家用录像机拍摄的“挑战者”号空难录像只有一段。这段录像长4分钟,由杰克-莫斯在位于温特-黑文的家拍摄。
LV.13 初中升高中
帖子2046&精华4&威望5 &金钱2002 &贡献0 &宝石0 &阅读权限30&
(68.76 KB)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的7位宇航员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的7位宇航员
  日,卡纳维拉尔角上空万里无云。在离发射现场6.4km的看台上,聚集了1000多名观众,其中有19名中学生代表,他们既是来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的,又是来欢送他们心爱的老师麦考利夫1984年,航天局宣布将邀请一位教师参加航天飞行,计划在太空为全国中小学生讲授两节有关太空和飞行的科普课,学生还可以通过专线向麦考利芙提问。麦考利芙就是从11000多名教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当孩子们看到航天飞机载着他们的老师升空的壮观场面时,激动得又是吹喇叭,又是敲锣打鼓。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顺利上升:7秒钟时,飞机翻转;16秒钟时,机身背向地面,机腹朝天完成转变角度;24秒时,主发动机推力降至预定功率的94%;42秒时,主发动机按计划再减低到预定功率的65%,以避免航天飞机穿过高空湍流区时由于外壳过热而使飞机解体。这时,一切正常,航速已达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50秒钟时,地面曾有人发现航天飞机右侧固体助推器侧部冒出一丝丝黑烟,这个现象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52秒时,地面指挥中心通知指令长斯克比将发动机恢复全速。59秒时,高度10000米,主发动机已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烧了近450吨固体燃料。此时,地面控制中心和航天飞机上的计算机上显示的各种数据都未见任何异常。65秒时,斯克比向地面报告“主发动机已加大”,“明白,全速前进”是地面测控中心收听到的最后一句报告词第73秒时,高度16600米,航天飞机突然闪出一团亮光,外挂燃料箱凌空爆炸,航天飞机被炸得粉碎,与地面的通讯猝然中断,监控中心屏幕上的数据陡然全部消失。挑战者号变成了一团大火,两枚失去控制的固体助推火箭脱离火球,成V字形喷着火焰向前飞去,眼看要掉入人口稠密的陆地,航天中心负责安全的军官比林格眼疾手快,在第100秒时,通过遥控装置将它们引爆了。
  挑战者号失事了!爆炸后的碎片在发射东南方30公里处散落了1小时之久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顷刻化为乌有,七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全世界为此震惊,各国领导人纷纷致电表示哀悼。然而,人们在悲痛之余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并没有停止。在“阿波罗”1号的试验飞船火灾中遇难的格里索姆,生前曾说过一段感人的话“要是我们死亡,大家要把它当作一件寻常的普通事情,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万一发生意外,不要耽搁计划的进展。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险的。”
LV.13 初中升高中
帖子2046&精华4&威望5 &金钱2002 &贡献0 &宝石0 &阅读权限30&
(72.82 KB)
前苏联“联盟1号”对宇航员判死刑
前苏联“联盟1号”对宇航员判死刑
  首次太空事故发生在前苏联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Vladimir Komarov)身上,1967年,“联盟1号”太空舱碰撞在现今俄罗斯境内,当时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表示,科马洛夫和其它宇航员知道该太空船存在着缺陷,但是苏联高层领导人忽视这一警告。
  当时认为由于降落伞故障导致太空船碰撞在地面上,但是录音带记录显示,科马洛夫与地面控制人员的最后通讯中愤怒地哭喊着,这位宇航员责怪“联盟1号”太空船存在着设计缺陷和安全隐患。
  科马洛夫于1960年入选苏联第一组宇航员,并曾作为帕维尔·波波维奇的替补队员参与了东方4号任务。他本人第一次进入太空是在上升1号任务,而在他的第二次飞行任务联盟1号中,他因飞船降落伞故障而死于飞船坠毁。坠毁前,苏联总理柯西金曾告诉科马洛夫“祖国将以他为骄傲”。尽管有许多流言称科马洛夫死前一直在诅咒飞船设计者和飞行控制员,但据美国国家安全局在伊斯坦布尔的监听站报告称:科马洛夫的回复无法听清[1]。无论事实如何,在灾难发生之后,苏联指挥计算中心得到一份来自西德监控站的录音带,这份录音带上记录了科马洛夫的一些语音片断,这些语音片断参杂于其他飞行数据中,据报道科马洛夫近乎发狂且含糊不清的语音片断中包含了“害死”这个单词。很显然,这些录音是记录于坠毁前的最后几次绕地球飞行。
  初中语文第5册《悲壮的两小时》介绍了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失事丧生前的感人事迹。日一个人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完成了任务后,胜利返航。此刻全国的电视都在直播宇宙飞船返航情况。但是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需要打开降落伞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突然发现怎么也打不开降落伞。地面指挥中心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救助措施帮助排除故障,但都无济于事。
  可惜这个感人的故事完全是凭空捏造的,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毫无科学依据。事实是:“联盟一号”的飞行是冷战期间苏联为了与美国竞争登月而进行的绝密行动,并没有电视直播“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返航的过程,而是在失事几个小时之后,才由塔斯社将这不幸的事故公之于众。而且,从科马洛夫发现飞船返回舱打不开降落伞,到坠毁丧生,只有十余分钟的时间,而不是“悲壮的两小时”。当时空军现场指挥官报告说需要急救措施,然后掐断了通讯联系,科马洛夫没有留下任何遗言。飞船的事故是因为在地面检查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导致飞船在进入轨道后出现一系列故障——右侧太阳能电池阵打不开、无线电短波发射器无法使用、无法准确控制飞船姿态,飞船失稳,姿态不稳定、中断飞行后,在第17圈时紧急自动返回失败,只好在第19圈手动强制返回、无法使用升力再入返回,只能用危险的紧急弹道再入返回、返回到7千米高度要开伞时,由于姿态不正,主伞缠绕在一起,备用伞又和主伞缠绕在一起,不能打开。一系列的故障使得飞船以每秒百米的速度坠毁,宇航员被悲剧的摔死。
LV.13 初中升高中
帖子2046&精华4&威望5 &金钱2002 &贡献0 &宝石0 &阅读权限30&
(123.8 KB)
窒息死亡的前苏联“联盟11号”宇航员
窒息死亡的前苏联“联盟11号”宇航员
  1971年,前苏联太空项目出现了宇航员执行太空任务时死亡事件,当时三位宇航员从“礼炮1号”空间站返回地球时死亡,他们乘坐的“联盟11号”太空船于1971年完美地成功着陆。但当工作人员进入太空舱时,却发现三位宇航员坐在椅子上死去,面部有深蓝色斑点,耳部和鼻孔出现血液。经过一番细致调查,研究人员证实是呼吸通风阀破裂,导致宇航员窒息。
  礼炮1号(俄语:Салют-1)是前苏联首个太空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太空站,于日发射升空。苏联曾想借由联盟10号运送太空人进入礼炮1号,不过由于泊接机件问题,联盟10号并没有成功。随后,苏联派出第二艘太空船联盟11号与太空站对接,太空人在太空站内逗留了23天。可惜,在联盟11号返回地球的时候,返回舱的均压均衡阀过早开启,3位太空人因此而身亡。后来礼炮1号在日在大气层中被烧毁。
  联盟11号于莫斯科时间日上午7时55分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该飞船执行的任务十分重要:按计划,联盟11号应与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个长期在轨的空间站礼炮1号对接,并让3名宇航员进入空间站站内。当时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遭到一系列重大挫折,政治局高层已经基本放弃与美国在登月方面的竞争,转而发展更有实际价值的空间站。就在1个多月前,联盟10号飞船第一次尝试与礼炮1号对接取得成功,但由于转移舱技术故障未能使宇航员进入空间站。
  联盟11号的3人宇航员小组包括:指令长格奥尔基·多勃罗沃利斯基,实验工程师维克托·帕查耶夫和飞行工程师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飞船于日与礼炮1号成功对接。6月7日10时45分,3名宇航员成功进入空间站。他们在空间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时22分,进行了一系列天文观测、植物在失重条件下生长的实验和一些医学实验,获得不少宝贵资料,干得相当出色。对接期间,还两次将空间站的轨道抬高。
  6月29日下午9时,3名航天员离开礼炮1号返回。但3人都未穿航天服。飞船离开空间站后飞行了4个多小时,并保持着同地面上的联系。
  6月30日1时35分,飞船按程序启动制动火箭。在再入大气层前,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但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密封性能被破坏,返回舱内的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致使航天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返回舱失压事故时间线: 0秒:当着落返回舱和轨道服务舱分离时,连接轨道舱和返回舱的换气阀门被震开。原因是本应先后引爆的爆炸螺栓同时引爆了。此时高度为168千米。开始失压;
几秒:气压即已经下降到致命的程度,且气阀位于宇航员座椅的下方,无法定位和封堵;
  40秒:飞行数据记录器中的生物传感器显示宇航员死亡;
  212秒:舱内气压降到0。
  尽管返回程序都是正常的,返回舱也在降落伞减速下,安然着陆。但当人们打开舱门时,看到的却是已经遇难的3名航天员的尸体。
  这次事故的原因是飞船设计不合理,座舱拥挤,只有脱掉臃肿的航天服才能坐下。当时联盟号返回程序就明确规定,航天员在返回前必须脱掉航天服。对此设计和程序,不少科学家当时就反对,但航天部门的领导人不接受正确意见。为此,苏联航天负责人卡马宁将军被撤职。
  这一事故是原苏联载人航天活动中最为悲惨的一次。事故发生后,又一次推迟了苏联空间站的使用计划,礼炮1号此后再无人进入。飞控中心不得已,于发射后175天,忍痛发出降轨指令,将其退回到太平洋上空烧毁。联盟号飞行又一次中断飞行达2年3个月,以改进联盟号安全性能,将乘员从3人减为2人,并增加了1套生命保障设备,规定在上升、返回段必须穿上航天服。
  1971年,三名俄罗斯宇航员悲惨地亲历了太空真空,并付出了生命代价,这段史实记载于《苏联载人太空飞行年鉴》:空气开始逃逸。在30分钟之内,轨道舱内的空气全部丢失了,当时他们在168千米的高空。几秒钟后,Patsayev 意识到了这个情况,赶紧把自己从座位上解开,并试图把真空管的进口堵上。手动关闭这个进口大约需要60秒长的时间……另外两位宇航员坐在位置上,眼睁睁看着帮不了忙,因为空间太狭小,甚至没有通道……当太空舱正常降落后,救援人员发现他们静静地躺在里面,仿佛睡着一般。
LV.13 初中升高中
帖子2046&精华4&威望5 &金钱2002 &贡献0 &宝石0 &阅读权限30&
(56.05 KB)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
  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17年之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再次上演太空悲剧,日,该航天飞机在德克萨斯州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日首次发射,是美国第一架正式服役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000吨,在滑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000公里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陆场地。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后不久燃料箱外脱落的一个泡沫碎块,一直是事故调查中的一大疑点。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该航天飞机可能曾被多达三块泡沫材料击中,而不是早先所认为的一块。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月16日发射升空,1月24日航天飞机项目承包商美国波音公司技术人员撰写了这份报告,并于1月27日提交给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报告称,在“哥伦比亚”号发射82秒后,有三个泡沫材料碎块从连接外部燃料箱和航天飞机的支架区域脱落,每个碎块长约20英寸(相当于50厘米),它们击中航天飞机后“似乎出现了瓦解”,化为大量更小碎片。
  美宇航局在公布这份报告时强调说,根据报告得出的结论,泡沫碎块撞击不会影响航天飞机飞行安全性,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也“同意这一结论”。
  尽管如此,新报告公布之后,泡沫材料撞击在“哥伦比亚”号失事中所起的作用,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哥伦比亚”号解体坠毁后不久,泡沫碎块问题就浮出水面。虽然美宇航局一直坚持认为,泡沫碎块撞击不会有严重后果,但负责对“哥伦比亚”号事故进行调查的独立委员会,仍在对泡沫碎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这一独立调查委员会目前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哥伦比亚”号机壳上可能出现孔洞,导致超高温气体进入航天飞机,最终酿成事故。而根据美宇航局21日公布的文件,宇航局一位工程师就曾在电子邮件中警告说,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受损,有可能导致轮舱或起落架舱门出现裂孔。
  美国宇航局日进一步确认,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祸首。“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当航天飞机返回时,经过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使温度高达摄氏1400度的空气在冲入左机翼后融化了内部结构,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事故发生后,由于无法迅速找回事发时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进行检验,宇航局和事故调查委员会一直没对事故原因作出最终定论。“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约50万块碎片已被找到并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负责“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师尼尔·奥特说,宇航局经多次试验确定,泡沫材料安装过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奥特说,泡沫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用喷枪在燃料箱外敷设泡沫材料的过程。试验表明,敷设工艺会在各块泡沫材料之间留下缝隙,液态氢能够渗入其间。航天飞机起飞后,氢气受热膨胀,最终导致大块泡沫材料脱落。撞击“哥伦比亚”号的泡沫材料有公文包大小,重约0.75公斤。它几乎是被整块“撕下”后,高速撞击到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并形成裂隙。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得以从裂隙处进入“哥伦比亚”号机体,造成航天飞机解体。
  奥特说,根据新标准对燃料箱进行检测是目前摆在美国宇航局面前的最大障碍。新标准要求,不允许有0.5盎司(14.17克)以上的燃料箱外泡沫材料脱落。 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解析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委员会专家提出,起飞时遭遇强风、发射前临时更换火箭助推器、以及“年龄太大”,都可能是造成这艘“功勋宇航器”解体的根本原因。在“哥伦比亚”号起飞62秒钟后,突然遭遇到异常猛烈的大风吹袭,这有可能导致其左侧机身发生“内伤”,为日后坠毁埋下了祸,此后仅仅20秒钟,从机身下部主燃料箱上脱落的泡沫绝缘材料就击中了左侧机翼前端,造成直接“外伤”。专家认为,这些损伤对一个使用10年的航天飞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哥伦比亚”号这样21岁高龄的“老机”则是致命的。
  调查委员会指出,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是否在“机体老化”问题上重视不够,以致最终酿成本次悲剧。有关“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直接原因基本确定:超高温空气从机体表面缝隙入侵隔热瓦下部四处乱窜,最终造成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坠毁,七名宇航员丧生。据介绍,飞机起飞一分钟后,遭遇的风力强度已经接近NASA允许的极限。专家因此认为,原本已开始出现老化的机翼因遭受如此强风吹袭,才在外界异物的撞击下显得弱不禁风”,从而出现破损,为返航途中的超高温空气入侵形成了“方便的后”。
  此外,原本和“哥伦比亚”号主燃料箱正常配套的火箭助推火箭被拆卸下来,并安装到另外一艘即将起飞的航天飞机上使用。直到当年11月,NASA才重新为“哥伦比亚”号安装了新的助推火箭,可能就在这“不必要”的一拆一装过程中,有关人员的操作对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伤害,结果造成绝缘材料脱落击中航天飞机左翼。此外,由于“年事已高”,哥伦比亚号的左翼前端的超强碳纤维隔热板下面可能发生“缺损现象”。过去10年中,其他航天飞机的类似部位也能遭受不同损伤,其中包括外力(小陨石)撞击、刮伤、密封不严等险情。
  调查委员会指出,必须搞清楚的是:NASA是否对包括“哥伦比亚”号在内得美国航天飞机上述容易受损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检查和更换。据介绍,“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是在1981年,为美国使用时间最长的航天飞机。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的地面风洞试验发现,“哥伦比亚”号在最后时刻发生的翻滚飞行现象,就是左翼前端保护层丢失造成的。专家估计,当时至少有5块U形隔热板脱落才会产生如此强大拉力。搜索人员已经发现了超过2.8万块“哥伦比亚”号残骸,并将其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接受分析调查。据悉,这些东西不过是“哥伦比亚”号庞大机身的19%罢了。
  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公布“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最终调查报告,细述了“哥伦比亚”号解体前舱内的最后情况。 报告还重点关注宇航员安全问题,提出多项改进意见。“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2003年返航时失事,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宇航局随后展开深入调查。
  和调查相比,这份长400页的最终报告还原了更多“哥伦比亚”号解体前舱内宇航员的活动细节。报告说,从“哥伦比亚”号舱内警报响起,到宇航员生命结束只有约1分钟时间。航天飞机翻滚着失去控制,宇航员威廉·麦库尔按下数个按键,试图控制航天飞机。其他大多数宇航员也按NASA既定程序操作。此时,他们并不知道,噩运就要降临,没有花时间给自己做准备。3名宇航员没有戴防护手套,1人没在自己坐椅上,1人没戴头盔。数秒钟后,“哥伦比亚”号乘员舱失压。报告认为,压力下降造成的缺氧让宇航员死亡或昏迷,昏迷者随后在飞机剧烈翻滚摇晃中受到致命撞击致死。报告认为,宇航员即便有时间穿上防护衣物,在飞机失压后给自己增压,也只能多活一段时间,依旧不可能生还。
LV.13 初中升高中
帖子2046&精华4&威望5 &金钱2002 &贡献0 &宝石0 &阅读权限30&
(85.32 KB)
美国“阿波罗1号”训练中失火
美国“阿波罗1号”训练中失火
  虽然阿波罗任务在太空飞行未出现宇航员死亡,但是在地面太空训练中出现了伤亡事件。日,“阿波罗1号”宇航员格斯-格里索姆(Gus Grissom)、爱德华-怀特(Edward White II)和罗杰-查菲(Roger Chaffee)在一次“低危险系数”的地面驾驶舱测试中不幸身亡,驾驶舱内起火,导致三位宇航员窒息,随后大火燃烧他们的尸体。
  阿波罗1号,是追溯给阿波罗-土星204 (AS-204) 的正式名称,在日进行的一次例行测试中,指令舱发生大火,三名宇航员:指令长维吉尔·格里森、高级驾驶员爱德华·怀特及驾驶员罗杰·查菲丧生。
  阿波罗1号指令舱为“第一批”(Block I) 设计,为太空飞行建造,但因它缺乏所须的接合设备,故此它并非用作登月任务。意外发生前,各队员均躺卧在他们的座椅上,完成他们将在太空中进行的项目清单,同时修理通讯系统问题。下午6时31分 (2331 GMT),一把声音(相信来自查菲,因为只有他有通畅的频道)透过对讲机说:“驾驶舱内发生火警。” 数秒后,通话在一痛楚的叫声中结束,从闭路电视中可看到怀特正尝试打开舱盖。不过,该两件式舱盖的设计须要队员先松开数个门栓才可打开内舱盖,因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开启舱盖。再者,内舱盖是向内开启的,这国际设计标准目的是在太空飞行时利用舱内的气压来进一步封密舱盖空隙。火警产生的热空气令舱盖紧闭,而舱内气压亦在数秒内升至足以阻止队员逃离的程度(其实,舱内气压以高至能够令太空舱破裂)。
  火势迅速漫延并于数秒内失去控制。由于充满有毒气体及面罩失灵的关系,地面人员需时5分钟才能成功打开舱盖及控制火势。各队员的宇航服及连接至舱内维生系统的输气管都被大火烧溶,格里森及怀特的宇航服更被烧至溶合一起。从他们各人的死亡位置来看,明显地他们曾尝试逃生,但从来没有这机会。负责打开舱盖的怀特,死亡前正向他的门挽伸去,明显地曾尽力逃生。开启舱盖的程序为格里森先放下怀特的头枕,然后怀特开始解除超过12个门栓。事实上,即使怀特能解除所有门栓,舱内气压已升高至根本不可能打开该向内开启的舱盖的程度。查菲的工作则为关掉太空船上的仪器及与地面控制保持联络。他的尸体被发现时仍扣着安全带于其右座位上。在首次呼叫“火警!”后17秒,三名队员均已死亡。
  根据“阿波罗204调查委员会调查报告” (Report of the Apollo 204 Review Board) 附录D 第11专门小组,格里森身体有36%皮肤达三级程度烧伤(一级、二级和三级总和达身体皮肤面积的60%),他的宇航服70%被烧毁。怀特身体有40%皮肤达三级程度烧伤(一级、二级和三级总和达身体皮肤面积的48%),他的宇航服25%被烧毁。查菲身体有23%皮肤达三级程度烧伤(一级、二级和三级总和达身体皮肤面积的29%),他的宇航服15%被烧毁。不过,后来证实他们并非被火烧死,而是吸入浓烟致死。
  指令舱的制造商北美人航空 (North American Aviation) 原本建议舱盖为向外开启设计及能在紧急情况利用“爆炸门栓”开启舱盖。制造商亦建议舱内应使用氧/氮混合的空气,像地球表面一样,而非百分百氧气。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不赞成建议,理由为舱盖或会意外开启(这情况发生在自由钟7号上——具有讽刺意味地是那次任务也是由格里森驾驶——导致“自由钟7号”在溅落后后回收时沉落海中。格里森认为舱盖应更坚固稳当及更难开启),及如果释放过多氮气,太空人会昏倒及死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亦指纯氧环境在水星计划及双子星计划中证明为安全,因此在阿波罗上使用应该是安全的。而且,此设计能节省重量。
  火警相信是太空船内长达50千米(31里)电线的某处产生的火花所引起的。因为舱内的纯氧环境(气压为15磅每平方英寸(psi) 或 100千帕斯卡(kPa)),火警迅速不受控制。其后“阿波罗204调查委员会” (The Apollo 204 Review Board)确定一条布置在指令舱驾驶员座位下,连接环境控制单元的镀银铜电线的特氟龙绝缘保护被剥离,并与其相关的掩门发生重复摩擦。此电线于一条乙二醇/水冷却剂管线的接合点附近通过,而该处亦发生泄漏。乙二醇与由银制成的阳极进行电解作用,其间的强烈放热反应点燃了乙二醇混合物,其后更在加压纯氧中燃烧。 一宗类似的事故发生在1961年3月,前苏联太空人Valentin Bondarenko在一个被隔离的模拟舱内受训,舱内为百分百纯氧并发生火警,导致该太空人死亡,多年来前苏联都刻意对公众隐瞒意外。其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调查发现铝会在百分百氧气环境中像木般燃烧,调查亦排除了太空船内使用不合规格电线及欠缺一个插座把手为起火原因。舱内亦有很多易燃物品,其中一种易燃物为“维可牢”(Velcro,一种尼龙刺黏扣),作用为在失重状态下固定舱内物品于墙上。
LV.13 初中升高中
帖子2046&精华4&威望5 &金钱2002 &贡献0 &宝石0 &阅读权限30&
美国“阿波罗13号”故障事件
美国“阿波罗13号”故障事件
  “阿波罗”太空任务之所以是成功的,与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快的宇航员有着直接联系,在阿波罗太空时代曾成功避免了多次灾难事件的发生。1966年,“双子座8号”太空船成功入坞,但却出现无法控制的太空船翻滚现象,每秒旋转一次,直接导致宇航员曾暂时失去知觉,尼尔-阿姆斯特朗通过关闭故障主推进器和制止了太空船旋转,并使用重返推进器进行了控制。
  阿波罗13号(Apollo 13)是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中的第三次载人登月任务。发射后两天,服务舱的氧气罐发生的爆炸严重损坏了航天器,使其大量损失氧气和电力;三位宇航员使用航天器的登月舱作为太空中的救生艇。指令舱系统并没有损坏,但是为了节省电力在返回地球大气层之前都被关闭。三位宇航员在太空中经历了缺少电力、正常温度以及饮用水的问题,但仍然成功返回了地球。
  日,美国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阿波罗13号飞船发射升空,进行计划中的第3次登月飞行。这次飞行的航天员是洛威尔、海斯和斯威加特。飞船飞行到46小时40分02秒时,航天员杰克·斯威格特按指令摇氧气管,由于接头处胶皮老化,起火(没被及时发现),然后发现2号贮氧箱贮量显示超差。
  55小时53分时,l号贮氧箱压力偏低,指令舱报警器报警。
  55小时54分53.3秒时,飞船遥测数据丢失1.8秒,主母线电压下降,报警系统报警。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刻,&砰&的一声,服务舱中的2号贮氧箱发生爆炸。
  飞船的报警灯亮了,报警器响了,主电压继续下降。
  斯威加特当即向休斯敦飞控中心报告:&喂!我们这里出事了。&
  海斯从登月舱的通道爬到指令舱,看到一些系统的电压已降到零,也立即做了报告。
  这些情况都用电视实况转播给了全美国、全世界,使成千上万的人目瞪口呆。无数的美国人为他们祷告。休斯敦飞控中心及时分析,认为是液氧贮箱爆炸起火,使得飞船上的氢氧燃料电池损坏。
  飞船上的电源出问题,使得登月已经不可能,而且航天员也处于极端危险之中。
  经过飞控中心科学家、工程师们艰苦细致的分析,休斯敦飞控中心果断地决定:中止登月飞行,利用完好的登月舱,立即返回地球。
  当时飞船离地球已经38万公里,已经越过地球引力界面,飞船正在月球引力下往月球飞去。如果要返航,必须有足够大的火箭推力来克服月球吸引力。登月舱显然难于胜任。
  休斯敦飞控中心科学家们经过周密计算,并让地面航天员进入登月舱模拟,最后得出了一个最省燃料的返回轨道:飞船继续飞行,绕过月球,再启动登月舱发动机,以进入返回轨道。
  由于氢氧燃料电池的贮氧箱还担负着飞船生命保障系统氧气和水的供应,因此航天员面临着电能不足、供水供氧困难、环境温度下降的处境。但3名航天员在地面飞控中心的指挥下,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强烈的求生欲望,战胜了恐惧、寒冷、黑暗、疲劳等困难,和地面飞控中心人员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地实施着地面制定的救生方案。
  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继续往月球飞去。
  当飞船距离月球27.6公里时,航天员启动登月舱下降发动机,工作了30.7秒。飞船进入了环月轨道。4月15日上午9时41分,在飞船转过月球后,再启动登月舱发动机4.5分钟。飞船进入了返回地球的轨道。登月舱的氧气、水、电越来越少,航天员由于疲劳和恐惧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飞控中心指挥员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鼓励他们,并提醒他们吞服镇静剂。
  美国将阿波罗13号未能登月的消息,及时通报给了全世界各国家,并紧急请求有关国家给予救援。包括前苏联在内的13个国家提供了救援舰船和飞机,布在美国军舰未能顾及的海域内等候。
  4月17日,飞船进入了返回地球大气层的轨道。在进入大气层前,航天员启动4个姿态控制火箭,使登月舱推着服务舱向前加速飞行。随后,点燃分离爆炸螺栓,将服务舱分离。紧接着又启动反推火箭,使登月舱离开服务舱一段距离。然后,登月舱的两名航天员回到指令舱,关闭两舱通道,点燃分离爆炸螺栓,将登月舱抛掉。
  3名航天员乘坐指令舱返回了地球,平安地降落到太平洋洋面上。
  美国总统随硫磺岛号军舰前去欢迎了3名航天员的归来。
  阿波罗13号飞船登月虽然失败了,但依靠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却奇迹般地将航天员营救回来。所以,航天界称这次飞行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事后,美国政府成立了事故调查组,查明了事故原因。安在服务舱液氧贮箱中加热系统的两个恒温器开关,由于过载产生电弧放电作用,将其连成通路,使加热管路温度高达500度,烤焦了附近的导线,最后引起氧气爆炸。
LV.13 初中升高中
帖子2046&精华4&威望5 &金钱2002 &贡献0 &宝石0 &阅读权限30&
(62.37 KB)
闪电击中太空飞船
闪电击中太空飞船
  1969年,闪电曾两次击中同一个太空飞船,在“阿波罗12号”起飞第36秒和52秒时,闪电击中了飞船,然而并不影响太空飞船的顺利起飞。
  1969年11月,“阿波罗12号”两位宇航员皮特·康拉德(Pete Conrad)和艾伦·宾(Alan Bean)双双踏上月球的表面,这时距“阿波罗11号”作为首个载人探月任务创造历史仅仅过去几个月时间。他们在月面停留了32个小时。
  美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的高清摄像机日前拍到康拉德和宾在现称“勘测员坑”(Surveyor Crater)的地方边缘活动时留下的脚印。在新图中,有注解的箭头显示了“阿波罗12号”的零部件至今撒落在一个称为“暴风海洋”(Ocean of Storms)的广阔的月球熔岩平原。
  没有注解的箭头指向康拉德和宾在“无畏”号登月舱下降段周围留下的脚印,两位宇航员离开“无畏”号登月舱,实施了两次太空行走。在第一次出舱活动中,康拉德和宾安装了“阿波罗月表实验包”(ALSEP),这个科学装置在之后的7年间不断向地球发回数据。
  次日,他们二人又走向“Head”、“Bench”、“Sharp”等三个陨石坑,采集了岩石样本,沿途还拍了照片。“阿波罗12号”任务总共带回来超过70磅(约合32公斤)的月球岩石样本,科学家利用这些月球岩石去研究月球的历史和构成。
  此外,“勘测员坑”周围的足迹是两位宇航员在回收无人驾驶“勘测员3号”(Surveyor 3)探测器的硬件时留下的。“勘测员3号”两年前在距“阿波罗12号”着陆地大约1500英尺(约合450米)的地方着陆。康拉德和宾将“勘测员3号”的部分零部件带回地球,以便美宇航局工程师可以研究科学设备长期暴露于月球环境下受到的影响。
LV.1 小学一年级
帖子37&精华0&威望0 &金钱5 &贡献0 &宝石0 &阅读权限10&
开拓精神令人敬佩
声明!本站资源仅用于历史研究而不附带任何政治倾向,网友所发内容均与本站无关,未经授权图片禁止一切商用!如有侵权将立即删除
联系QQ: E_Mail: 网站24小时值班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波罗登月纪录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