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教会的问题人对保罗所有偏见说他什么

保羅為他使徒權柄的表白(六)
第五十五篇 保羅為他使徒權柄的表白(六)
哥林多後書十二章一至十節。
林後十二章一至十節這段話非常好。這些經節給我們看見保羅是一個很深的人,他的智慧也很深邃。熱中猶太教的人誇口知道得很多,自稱比使徒保羅更有知識。保羅不與他們爭辯,反倒先誇自己的軟弱。如今在十二章一至十節,他說到異象和啟示。保羅智慧的戰略乃是要表明熱中猶太教的人事實上根本沒有異象、沒有啟示,藉此擊敗這些自大的熱中猶太教者。他們所知道的乃是空洞的。
保羅的目的
我相信保羅寫這十節經文的目的,是要哥林多信徒看見,他所知道的遠比熱中猶太教的人所知道的多。他不僅知道地上為人的生活,也通曉樂園,甚至第三層天裡的事。保羅不僅知道這些事,還見過這些事的異象。保羅題到這些事,是要使熱中猶太教者的愚昧暴露出來。
如果哥林多人把保羅所知道、所看見的,與熱中猶太教者的知識相比較,他們就會說,『熱中猶太教的人是膚淺的。他們只有一點舊約摩西律法和傳統儀文的知識。但是在這裡有一個人對新約有全備的認識。他知道人的生活,也知道樂園裡並第三層天裡的事。』
保羅的誇口
我要說,在十二章一至十節有保羅最誇口的事。除了主耶穌之外,還有人像保羅一樣,見過第三層天和樂園裡的事麼?主耶穌乃是神,原在諸天之上。後來,祂成了地上的一個人,死在十字架上,又下到陰間。因此,諸天、地和地底下祂都遊遍了。保羅是一個活在地上的人,卻去過第三層天,看見那裡的情形。他也去過樂園,看見地底下的事。沒有疑問,人類有史以來,沒有一個人能與主耶穌以及使徒保羅相比的。熱中猶太教的人對此能說甚麼?
保羅在十二章一節說,『誇口固然無益,但我是不得已的。我要來說主的異象和啟示。』我是不得已的,直譯,(對我)是必須的。使徒因著哥林多人的無知被迫誇口,這對他自己固然無益,但為著哥林多人得益處,卻是必須的。他必須誇口,好把他們帶回,得著建造,使他們對自己與使徒的關係,有清明且正確的認識。這一節裡的『來說』一辭,意思就是,保羅現在要誇他從主所得的異象和啟示。
保羅在一節說到異象和啟示。啟示是除去幔子,揭開隱藏的事物;異象是幔子揭開後所見的景象、景觀。關於神在宇宙中的經綸和行政,許多事都是隱藏的,主把這些事向使徒啟示、揭開,他就得了這些隱藏之事的異象。
一個在基督裡的人
按照二至五節,保羅把自己看作兩個人。他在二節說,『我認得一個在基督裡的人。』論到這個在基督裡的人,他在五節說,『為這樣的一位,我要誇口,但是為我自己,除了我的軟弱以外,我並不誇口。』在二節中這個在基督裡的人,指使徒自己,(7,)不是舊造,乃是新造。(五17。)使徒在這一段盼望藉著誇他在肉體(舊造)裡的軟弱,(十二5,9,)而誇他在基督裡的新造。
在二節裡那個在基督裡的人不是掃羅,而是保羅。掃羅是天然的人,保羅是在基督裡的新人。我們若都有兩個名字,一個名字指我們得救以前的人,就是我們在亞當裡的所是,另一個名字指現今在基督裡的人,那該多好。從前我們是掃羅,現今我們是保羅。
以前我聽說有一位著者說過,有兩個勞威廉(William
Law)。第一個勞威廉是注重道理、知識、神學、字句、傳統的人。第二個勞威廉是屬靈且在靈裡的人。第一個勞威廉雖然有許多神學和傳統的知識,對那靈卻一無所知。但有一天他有了新的開始,成了一個屬靈的人。就是這一位把一些奧祕派著者的教訓加以改進,使這些教訓成為可實行的。我們可以說,最終勞威廉成了一個在基督裡的人。以後,慕安得烈就因勞威廉的著作得了幫助。
保羅說到一個在基督裡的人時,他是指他第二個人說的。為這人他要誇口,但是為那老舊的己他並不誇口。五節的『我自己』是指保羅老舊的己,不是指他的新己;是指掃羅,不是指保羅。保羅的新己是完全在基督裡的。這個在基督裡的人乃是新造。
我們這些信徒若注意自己,會發現我們也是兩個人。一面,我們是一個帶著老舊的己的人;另一面,我們是一個帶著新己的人。這個人是在基督裡,也是新造。我們不該再顧到第一個人;反之,我們該跟隨第二個人。
照這幾節經文的記載來看,在保羅這個在基督裡的人身上所發生的事,非常的奧祕。甚至連他自己都不能分辨,他是在身內,還是在身外。在三節他說,『或在身內,…或在身外,我都不曉得,只有神曉得。』保羅必定不是魂遊象外。我們不該認為這裡是描述一個魂遊象外之人的經歷。發生在保羅身上的事是他用言辭表達不出來的,因為連他自己也不是完全清楚這件事。
樂園和第三層天
照二節和四節看,有兩件事發生在保羅身上。首先,他被提到第三層天裡;接著,他又被提進樂園裡。保羅在二節說,『我認得一個在基督裡的人,十四年前,這樣的一位被提,直到第三層天裡,(或在身內,我不曉得,或在身外,我也不曉得,只有神曉得。)』這裡的『被提』,原文與行傳八章三十九節、帖前四章十七節者同字。直到第三層天裡,意即遠到第三層天為止。看得見的雲層,可視為頭一層天,天空是第二層天。第三層天必是指諸天之上的天,至高的天,(申十14,詩一四八4,)就是今天主耶穌和神所在的地方。(弗四10,來四14,一3。)
請注意林後十二章二節不是說保羅被提上去;而是說他被提,直到第三層天。『被提上去』和『被提』有很重要的差別。在行傳八章三十九節,那靈把腓利提走了。他這樣被提時,知道他是在身內。然而,當保羅被提到第三層天時,他不知道自己是在身內,還是在身外。
第三層天是希伯來用語,指至高的天。我們曾指出,雲層可視為頭一層天,雲層外的天空是第二層天。所以第三層天必是指天空之上的天,照聖經的說法就是諸天之上的天。今天父和子─主耶穌基督就是在這至高的天裡。保羅乃是被提到這至高的天裡。
保羅在林後十二章三至四節繼續說,『並且我認得這樣一個人,(或在身內,或在身外,我都不曉得,只有神曉得,)他被提進樂園裡,聽見不能言傳的話語,是人不可說的。』這裡的連接詞『並且』,是很重要的辭,指明三至四節所說的,與二節所說的是兩件不同的事。二節告訴我們,使徒被提到第三層天裡。三至四節進一步告訴我們,使徒還被提進另一個地方,就是樂園。這很強的指明,樂園不是二節『第三層天』的同義辭,乃是指第三層天以外的地方。
許多解經家或註釋家認為第三層天和樂園是同一個地方。照他們的領會,保羅被提到第三層天裡,也就是被提進樂園裡。然而,樂園和第三層天不是同義辭。三節開頭的連接詞,指明保羅在這裡是描述兩種不同的經歷。首先,他被提到第三層天裡;然後,他又被提進樂園裡。
樂園是陰間裡快樂的部分,死後的亞伯拉罕和所有義人的靈都在那裡,等候復活。(路十六22~23,25~26。)主耶穌死後曾去那裡,直留到祂復活。(路二三43,徒二24,27,31,弗四9,太十二40。)這樂園與啟示錄二章七節的樂園不同,那是千年國裡的新耶路撒冷。在本段,使徒說到他所得之啟示的超越。宇宙主要的有三部分:諸天、地、和地下的陰間。(弗四9。)使徒是活在地上的人,知道地上的事。但人不曉得諸天之上的事,也不曉得陰間的事。使徒卻被帶到這兩個人所不知的地方,得了這些隱密區域的異象和啟示。為這緣故,他說到宇宙中這兩個至極的部分。主耶穌死後不是立即到第三層天裡,乃是先進到一個稱為樂園的地方。兩個強盜中,有一個對祂說,『耶穌阿,你來進入你國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路二三42。)主耶穌回答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43。)不僅如此,根據行傳二章,主耶穌死後乃是去到陰間。(31。)我們把這兩段話擺在一起,就看見樂園必定是在陰間。
路加十六章給我們看見一幅圖畫,就是陰間有兩部分─得安慰的部分和受苦的部分。拉撒路死後,去到亞伯拉罕所在、得安慰的部分。財主死後,去到受苦的部分。所以樂園是陰間裡得安慰、享安息的部分。
宇宙的全貌
保羅這個在基督裡的新人,乃是一面被提到第三層天裡,一面也被提進樂園裡,就是陰間得安慰的部分。因著保羅不僅知道地上的事,也知道天上的事和地底下的事,他看見了宇宙的全貌。一個人如果想要看見宇宙的全貌,就必須知道這三個部分:第三層天、地上、和地底下的區域。
保羅是受過教育的人,知道關於地上的事。有一天主把他帶到第三層天裡,讓他看見那裡的情形。主也把他帶進樂園,給他看見樂園裡有甚麼。論到樂園,保羅說他聽見『人不可說』的事。(林後十二4。)因此,他不能隨意把這些事告訴哥林多人。保羅這個在基督裡的新人,的確對整個宇宙有全盤的認識,也看見了整個宇宙的全貌。
熱中猶太教的人和保羅一比,就像井底之蛙一樣。熱中猶太教的人所看見的只侷限在舊約和猶太教及其儀文的範圍裡。但保羅能誇主的異象和啟示。他能說,『哥林多人哪,主已經給我看見了整個宇宙奇妙的景觀。祂帶我到第三層天裡,又帶我進到樂園。我在樂園裡聽見人不可說的話語。』難怪保羅題到他所得的啟示是超越的。(7。)只有兩個人─耶穌和保羅,看見過宇宙這樣的全貌。
苦難隨著啟示而來
保羅在林後十二章六至七節接著說,『我即使願意誇口,也不是愚妄,因為我必說真話,只是我惜口不說,恐怕有人評估我,過於他在我身上所看見的,或從我所聽見的。又恐怕我因所得啟示的超越,就過於高抬自己,所以有一根刺,就是撒但的使者,加在我的肉體上,為要攻擊我,免得我過於高抬自己。』『超越』一辭,或作,極其豐富、極大、極多。『刺』這個字,在古典希臘文中,常作木樁之意,或作『尖銳的杖』。在這裡可能指一種肉身的受苦,如保羅的眼疾。『攻擊』的原文意思是握拳擊打,與林前九章二十七節的痛擊不同,那裡的意思是擊打眼睛以下的部分。
林後十二章七節指明,苦難總是隨著啟示而來。一個人看見了像保羅所看見的景象是很危險的。甚至對保羅來說,看見這樣的景象都是冒險的。危險就在於保羅得到這種超越的啟示之後,可能會高抬自己而驕傲起來。在神主宰的權柄裡,為了擴大保羅,開闊他的視野到全宇宙的範圍,主帶他到第三層天,又到了樂園。但主也知道保羅可能有因此而遭損壞、破壞的危險。所以祂差遣一根刺─撒但的使者,來攻擊保羅,使他受痛苦。這根刺的目的,是要使保羅降卑下來,使他一直卑微。
這裡我們看見,在主的手裡並不簡單。有時,主的手會高舉我們。但主把我們高舉以後,祂會把我們降下來。因著熱中猶太教的人不在主的手裡,他們既沒有高舉,也沒有降卑,而像平原一樣。但保羅的經歷卻是滿了高山和低谷。這就是說,主把他高舉,然後又使他降卑。
經歷基督作恩典和能力
八至九節說,『為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彀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極其喜歡誇我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苦難和試煉常是主為我們命定的,叫我們經歷基督作恩典和能力。因此,主不願照使徒所求的,叫這刺離開他。
保羅可能這樣禱告過:『主阿,求你挪開這根刺。趕走這個撒但的使者。我一直在受苦,我再也受不了這根刺。』主垂聽保羅的禱告,但不是照著保羅的方式。照樣,主也會垂聽我們的禱告,但可能不是照著我們的方式。主似乎對保羅說,『不,我不叫這根刺離開你。我是用這根刺使你卑微。我知道你在受苦,但我會給你所需要的恩典。保羅,我的恩典彀你用的。不要求我拿開這根刺。如果我拿開了,我也必須把異象和啟示拿開,而我沒有辦法這麼作,除非我把你也拿走。保羅,你若沒有這根刺,你可能會太驕傲,太被高舉。我不能容讓這事發生。使你卑微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這根刺留在你身上。但我會給你恩典扶持你,使你能忍受這苦難。同時,在你的經歷中,我的恩典會成為能力,在軟弱上顯得完全。這根刺暴露你的軟弱;沒有牠,你不會曉得自己是多麼軟弱。現在你需要我作你的恩典。在你的經歷,在你的享受中,我的恩典會成為覆庇你的能力。』
保羅所經歷的恩典,事實上就是主耶穌基督自己。我信保羅從經歷中領會,主的恩典成為能力覆庇他,好像帳棚覆罩他一樣。因此,這恩典的能力成為保羅受苦之時的居所。當保羅受苦時,他能住在這覆罩他的帳幕中。這個帳幕,這個帳棚,支持他、扶持他、維繫他、並保守他。
要顯大主恩典的充足,我們的苦難是不能免的;要顯明主能力的完全,我們的軟弱是需要的。因此,使徒極其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他。恩典是供應,能力是恩典的力量、才能。這二者都是復活的基督,祂現今是賜生命的靈,住在我們裡面,(林前十五45,加二20,)給我們享受。
林後十二章九節裡的覆庇,原文是由二字所組成的複合動詞。第一字意在上面,第二字意住在帳棚裡,如約翰一章十四節和啟示錄二十一章三節所用者。這複合動詞意即把帳棚或居所固定在某物之上。這描繪基督的能力,就是基督自己,如同帳棚覆罩在我們身上,蔭庇我們的軟弱。
保羅在林後十二章十節下結論說,『因此,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貧困、逼迫、困苦為可喜悅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有能力了。』可喜悅的,或作,可滿意的,與馬太三章十七節者同。凌辱,或作虐待。貧困,或作窘逼;即逼得甚緊的急需。困苦,直譯,場所狹窄。因此指困境、難處、困苦。在這節末了,保羅說到軟弱和有能力。他在舊人裡是軟弱的,在覆庇的基督裡是有能力的。
我們在這幾節經文裡看見的,乃是主在『烹調』保羅。主『烹調』保羅,使他成為一道美味的『菜肴』,給我們眾人享受。五十多年來,我一直在享受使徒保羅。但我必須見證,我從來沒有享受保羅像最近這麼多。他真是主耶穌所烹調的美味筵席。
我們作中國菜,有時候先把食物放進炙熱的火裡,然後又放進冷水裡。這種煮法,好像使食物的味道特別好。這個例子說明主怎樣對付保羅,主怎樣烹調他。主先把保羅高舉到第三層天,然後把他帶到陰間,接著祂容許一根刺臨到他。我若是保羅,我可能會對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感到不解。我一定會告訴主,我受不了這根刺。但就如我們曾經指出的,主供應給保羅彀用的恩典,這恩典成了覆庇他的能力。
在對基督的經歷上成為富足
當保羅思想高超的異象和奇妙的啟示時,那根刺在他身上工作,使他無法驕傲,也無法被高抬。但那根刺使保羅卑微低下時,恩典就供應他、支持他,他也得著能力的覆庇。主是這樣奇妙的烹調保羅,使他經歷延展無限的基督。結果,保羅對基督就有豐富的經歷。
熱中猶太教的人當然無法和保羅相比。哥林多人受了他們的打岔,真是愚昧!熱中猶太教的人沒有啟示、沒有異象。照樣,他們也沒有刺,沒有恩典,沒有覆庇他們的能力。他們對基督一點經歷也沒有。相反的,保羅看見了異象,也領受了啟示。不僅如此,主也用刺對付過他,使他能非常實際的經歷祂作恩典和能力。因此,保羅這個人滿了異象、苦難、以及對主的經歷和享受。主成了他的恩典,也成了像帳棚覆罩在他身上的能力。
今天基督徒中間非常缺乏使徒保羅的經歷。許多信徒都是天然的、守傳統的。他們像熱中猶太教的人一樣,有老舊傳統的宗教、死字句的聖經,和許多儀文、規條。原則上,他們和熱中猶太教的人沒有兩樣,甚至他們都是一樣傳一位不全是真正的耶穌。他們沒有異象、啟示、刺和恩典。他們照天然的想法解釋聖經,並且跟從傳統、規條。他們身上沒有覆庇他們的能力。在保羅和今天熱中猶太教者的經歷之間,有何等強的對比!
假如你得著從主來的啟示之後,有一根刺臨到你,不要失望。苦難總是隨著異象和啟示來的。你不需要為這根刺有很多的禱告。這根刺不會離開你的。主反而會容許牠留下來,好帶來恩典給你享受。然後這恩典會成為你每天的力量,甚至成為你的居所,成為覆庇你的帳幕。這會使你屬靈的經歷更豐富。我們享受主的恩典,且住在祂能力的覆庇之下時,我們就會一直有一些關乎基督與召會的話可以講說。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04保罗神学的中心:保罗和哥林多人》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11:24:2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04保罗神学的中心:保罗和哥林多人》.PDF
官方公共微信返回首页 |
哥林多后书第二章
四·乐意宽容人的心怀(2:1-11)
1·爱的快乐与忧愁(2:1-4)
本段经文充分表露出使徒保罗的爱心,从字里行间,不断流露出一种父亲的爱心;他因为爱哥林多的信徒,而为他们忧愁,也因为爱他们而为他们快乐。在事奉主的工作中,如果没有爱神爱人的心,有许多“忧愁”是可以免了的,因为既不为信徒的灵性挂心,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担忧的事。照样,如果没有爱神爱人的心,许多在基督里的喜乐,也不可能尝到;因为不为信徒犯罪忧愁的,也不会为信徒悔改而喜乐。但在这里,使徒为哥林多人深深尝到事奉主的“乐中苦”与“苦中乐”。这两种滋味都是忠心爱主的工人才能体会到的。
A·立意要大家没有忧愁(2:1)
1本节的意思是,保罗已经自己立定主意,他再去哥林多的时候一定要不用带着痛苦的心情去,也不要让哥林多人因为听说保罗要来,而担心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他定了主意,要大家都愉快地见面他才去。但怎样才能叫保罗不带着痛苦的心情去,哥林多人也不用担心保罗来的时候会处罚他们呢?那就是哥林多教会中犯罪的人悔改了。所以,全节的意思就是保罗立定主意,要迟延去哥林多,等哥林多人悔改,这样就不用在痛苦尴尬的场合中相见了。
B·以信徒的悔改为快乐(2:2-3)
2-3& 第2节的意思是:如果我在前书责备的话(如林前5章;6章)叫你们忧愁,无非因你们中间有人犯罪的缘故。这样,除了那犯罪的人诚心悔改以外,谁能叫我快乐呢?
保罗的快乐是什么呢?就是看见犯罪的信徒诚心悔改。他的忧愁与快乐不在乎物质方面的得失,全在乎信徒灵性方面的长进或退后。
“我曾写信给你们”这句话是指前书(参林前4:21;5:1-2)。“恐怕我到的时候,应该叫我快乐的那些人,反倒叫我忧愁”,即那些在保罗预料中可能悔改的人反叫他失望。这句话也可能是指那些教会领袖,执行教会纪律的人(林前5:1-2),没有按照保罗的意思对付罪恶,他们对自己在神的事上失责并不在意,因而叫保罗失望。但保罗始终表现出他对哥林多人的信心,虽然有人犯罪,有人反对保罗,他却深信他们在基本上还是有基督徒当有的表现而且也会像保罗那样,为教会灵性的堕落而忧心,为教会的复兴而快乐。所以,保罗相信如果他为那犯罪的人悔改而喜乐,哥林多人也必然跟他同样喜乐。保罗既把哥林多信徒的忧愁看作是自己的忧愁,也就深信哥林多人会以保罗的快乐为他们的快乐了。
C·爱心的伤痛(2:4)
4本节说明保罗所写的哥林多前书,虽然满了责备的话,却是“心里难过痛苦,多多的流泪”而写成的。责备若不是出于爱心,就只不过是一种败坏人性的发泄而已!先爱之深后责之严,才是父亲的心,使徒保罗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这样的心情。所以他向哥林多人解释他写前书,不是发泄怒气,故意叫他们难过,而是因为“格外的疼爱你们”。
2·劝勉信徒收纳悔过的人(2:5-11)
全段的总意是叫哥林多人不要过份苛责那已经悔改的人,应当收纳他、赦免他,免得他灰心跌倒,在此分六点研究:
A·为犯罪的人“几分”忧愁(2:5)
5&&&& “若有叫人忧愁的”,这是原则性的讲法,表示这里所讲的也适用于一切犯罪的人。但按当时来说,就是指哥林多教会犯罪的人,特别是林前5章犯淫乱的罪娶自己继母的那个人。(下文第6-7节讲到犯罪的人受了责备,也用单数的“他”,暗示所讲的就是林前5章的犯罪者。)
“也是叫你们众人有几分忧愁”,保罗说这样犯罪的信徒不但叫保罗忧愁,也叫哥林多教会的众人忧愁。教会中任何信徒犯罪,不但传道人觉得难过,教会其它信徒也该同样觉得难过。保罗这样说的意思,表示他前一封信那样厉害的责备,不单是表达保罗个人的痛心,也表达了哥林多教会其它爱主信徒的痛心。这些话表示保罗并没有把所有哥林多信徒都看成灵性很软弱的,其中也有不少与使徒同心的。
“是叫你们众人有几分忧愁,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犯罪的人所犯的罪愈严重,就叫别人为他担忧得愈多。要是犯罪的人事后有几分悔改的意愿,也就叫为他忧愁的人减轻“几分”心灵的负担。保罗在这里特别解释:“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是要和缓以前那封信中的严厉语气,表示那犯罪的人所犯的罪虽严重,却不是无可挽回,或不肯悔改的;保罗对他有信心,相信他会悔改。这样哥林多的会众也不用过份苛责那犯罪的人,免得他担当不起,自以为罪恶太重而自暴自弃。
但本节的主要困难是,这里所说的“几分”,到底是程度上的“几分”,还是数量上的“几分”?按和合本与新旧库本,很自然地叫人理解为程度上的几分;然而吕振中本译作“一部份”,那就变成指数量方面──是哥林多人中有一部份人难过忧愁。英文R.S.V.译作Some measure(数量方面),N.A.S.B.却译作some degree(程度、等级方面),这是因为原文meris可以用作数量、程度,甚至时间方面的“部份”。所以,这“几分”既可指数量也可指程度。
B·劝戒信徒宽恕那犯罪的人(2:6-7)
6&&&& 所谓“受了众人的责罚”,就是指哥林多教会的人都同心指责那犯罪的人,以致他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指责其实已经是一种责罚,对于一个愿意悔改的人,已经够严厉了,所以不用再过份责备。
从第7节看来,保罗说这话的背景,大概是因为听到提多的报告,知道那犯罪的人已经愿意悔改,而且很多信徒也都为这事觉得羞耻惭愧。
7&&&& 对于不肯悔改的人,教会应该加以惩罚;但是对于已经肯悔改的人,就不要过份责备,免得使犯罪的人自以为没有盼望,不能得到赦免,因而自暴自弃,灰心跌倒。
“沉沦”katapino新约除本节外还有六处用过这字,太23:24;彼前5:8;启12:16都译作“吞”;林前15:54;林后5:4;来11:29译作“吞灭”。只有本节译作“沉沦”,它的实际意思不是指沉沦以致灭亡,而是指那犯罪的人,既知罪自责,又受人过份的指责,就可能因此灰心消极,而被这种过份的自责所吞没,无法重新起来了。按N.A.S.B.译作overwhelmed,就是“击溃”或“不胜悲伤”的意思。R.V.译作swallowed up,就是“吞没”的意思。
C·在责备之中要显出爱心(2:8)
8保罗在本书中的口气,比前书温和很多,由此可以看出保罗的爱心,好像一个慈母责打了她的孩子以后,心里觉得刚才的责打似乎用力太大──孩子坏,不得不责打;责打了,自己又觉得心痛,这正是保罗当时的心情。他深怕哥林多教会其它信徒不肯饶恕那犯罪的人,所以一再劝他们要向犯罪的人“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也就是要显明他们虽然责备那犯罪的人,但仍是爱他的,并没有放弃他。哥林多人初时包容犯罪的人,后来却苛责过甚,全是因为没有保罗那种爱心,又放弃了真理的标准。
D·解释写前书的用意(2:9)
9&&&& 这意思是他所写的前书除了责备犯罪的信徒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看看那些没有犯罪的信徒,是不是同心对付罪,顺从保罗的教训。等到他听了提多的报告(林后7:6-7,13-14),知道哥林多人实在顺从神的意思,跟他同心,就大得安慰。
为什么今天的教会不能按真理来处理犯罪的信徒?
因为大家都不站在真理的一边。保罗因此写哥林多前书,不单责备那犯罪的信徒,也责备那些包容罪恶、不同心对付犯罪者的人(林前5:1-2)。现今教会的情形比哥林多教会更不如,因为哥林多教会虽有许多坏事,但多半的信徒到底还是站在真理那一边。现今的教会却轻忽真理的准则。
E·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2:10)
10&&& 其实,保罗以他使徒的身分,大可不必等待哥林多人同意,只管按照真理的权柄,执行教会章程,处罚犯罪的人。但保罗却不肯轻率地用他的权柄,他愿意等哥林多人跟他同心而行,愿跟着他们一起赦免他们所要赦免的人。
“在基督面前”,意思是他的赦免是真实的赦免,是基督所同意的,是因为基督已赦免了,所以保罗跟教会也愿意赦免。
注意,这绝不是说保罗或教会有赦罪之权,
1. 赦免在此指不惩罚,不再苛责(参1:23,2:6)。
2. 注意本节下半节保罗的赦免是因在基督面,前基督已赦免了,所以保罗也不再惩罚了。
有时候我们对犯罪而悔改的人,似乎比基督更公义,基督已经赦免了的,我们还不赦免!这是今天教会的两种偏差──
1.对正在得势的信徒,纵然犯了罪也不敢劝责,甚至为他掩盖。
2. 对没有地位势力的信徒犯了罪,纵使他已悔改,还是苛责过甚。
F·不要让撒但有机会(2:11)
11这意思就是在我们责备犯罪信徒的事上,不要给撒但留机会。虽然责备犯罪的人是好的,教会同心不容纳罪恶是一件可喜的事,但是假如我们做得过份,对于一个愿意悔改的人责备得太厉害,以致他灰心丧志,那就中了魔鬼的诡计。对犯罪者过份严厉和过于姑息,都不合真理与爱心的原则,结果都会引起各种愤懑不平,而使教会陷于纷争之中。
如果别的肢体快乐或忧愁,长进或退后,你会像保罗那样为他们快乐,为他们担忧吗?
第5节说:“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是什么意思?
第7节所说:“倒不如赦免他”的“他”是指谁?“免得……沉伦”是什么意思?
保罗在林前5章很严厉责备哥林多教会不处罚犯罪信徒,在这里却又劝他不要过于苛责,究竟是怎么回事?
五·显扬基督的香气(2:12-17)
1·保罗到特罗亚与马其顿的行程(2:12-13)
12-13& 这里保罗说他“从前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罗亚”,是指甚么时候?徒16:8曾经提到保罗到特罗亚,那是他头一次到欧洲,在还没有到腓立比之前,曾在特罗亚看见马其顿的异象。这里所说的到特罗亚不会是那么早的事,因为这12节是和13节连起来的。13节说:“那时(就是12节保罗到了特罗亚的时候)因为没有遇见兄弟提多,我心里不安,便辞别那里的人往马其顿去了。”可见这时保罗已打发提多到哥林多去,因他既改变了行程计划,不先到哥林多,而先到马其顿才到哥林多,这样他自己是从以弗所北上,同时打发提多去看望哥林多教会。当他北上到了特罗亚时,在那里等候提多的消息。
所以这里不会是使徒行传16章所记载的事,因为那时候保罗还没有到过哥林多,还没有建立哥林多教会。那么这里所说的“到了特罗亚”,应该是使徒行传20章所说的(徒20:1-2),就是保罗在以弗所受底米丢骚乱之后,离开以弗所到马其顿去。从以弗所北上到马其顿,必然经过特罗亚,本节所指的应该就是这一次到特罗亚。按徒20:1-2曾提到保罗走遍马其顿一带的地方,然后到了希腊(徒20:2下),(可能在这时候到过哥林多,但圣经没有明说),然后再回到马其顿,又从马其顿的腓立比坐船到特罗亚(徒20:3-6),再南下米利都,回耶路撒冷去。
注意:原文没“从前”这个字,只有下句的“到了”,表示曾到过而已。N.A.S.B., K.J.V.与R.S.V.都译作when I came to Troas(当我到了特罗亚时)。
保罗在这里特别提到徒20:1-2未详细记载的行程,还是继续为他的行踪辩解:
A·他虽未先到哥林多而先到了特罗亚(往马其顿必经之地),绝不是贪图安乐或逃避苦难,因他在特罗亚还是为福音受苦。
B·他虽然延迟到哥林多,他的心却一直挂念他们,甚至急着想遇见提多,好得知哥林多教会的消息。可见他的行踪不是求自己的益处,他延迟到哥林多绝不是不爱他们,而是遵从神的引导,到处显扬基督的香气。
按下文7:5-7,后来他到了马其顿才遇见提多而得着安慰。
2·各处显扬基督的香气(2:14)
14&&& 这节经文的本意原是保罗替自己解释的。他在此表明无论他到那里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叫主的名得荣耀,更重要的是他那样改变行程,也是顺从神的帅领。他怎么能够到处显扬基督的香气呢?因他到处顺从神的帅领。如果他是为自己的面子,怕受人议论,一定会照自己的计划,来决定行程,那就不一定能在各处显扬基督的香气了。
他这样顺从基督的帅领,就在他的行程中更加认识基督,无论到甚么地方,都留下得胜的经历和美好的见证。
本节也有当时特别的背景。当时的罗马军队,如果一个将军打胜仗回来,他就走在他的士兵和俘虏的前面,凯旋进城,并且在游行时,群众要烧香欢迎。保罗可能借用当时的习惯,来描写基督的战士,顺从基督的帅领而得到胜利的情形。所以这里说“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实在就是在各处留下得胜的见证。
3·香气的两种作用(2:15-17)
15-16& “我们”包括保罗和他的同工,也可以泛指一切信徒。无论是向得救的基督徒或向不信的灭亡者,我们都应该随时随地显出基督徒应有的美好见证,并宣传十字架的福音,这样就是显扬基督的香气。这种香气有两方面的作用:对于信的人,就成了活的香气叫他活;对于不信而拒绝的人,就成了死的香气叫他死。这意思是,十字架的福音,对于接受的人就成了他们得救的盼望和喜乐,对于拒绝的人就成了他们被定罪的根据。基督徒为基督所显出美好的见证也是这样,没有成见的人会因而受感蒙恩,存心敌挡神的人,反而因信徒的好行为而生出嫉妒和毁谤。
“这事谁能当得起呢”,这是一句感叹语,意思可能是:
A·对于拒绝不信的人,他的结局是多么可怕呢?
B·对于这同样的香气,竟然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神这样奥妙的作为,谁能作得那么适当呢?
C·对于基督十架胜利之救法,接受的便得救,拒绝的便灭亡,谁能改变或阻挡神规定的这种原则呢?
17&&& 本节可作为第一段保罗行踪(1章;2章)的总结。
保罗说了这么多话,就是要叫信徒明白,他的脚踪不像那些假师傅,为利混乱神的道,或为利改变他们的行踪,而是由于要诚实地凭着神的引导决定他的脚步。他是在神面前,靠着基督传讲神所交付给他的信息。
这几节所说保罗到特罗亚,应该是行传中那一次的行程?他提到这段行程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到处显扬基督的香气是什么意思?对当时的保罗来说是指甚么事?应用在今日信徒身上是指怎么回事?
为甚么“香气”会有两种相反的作用?
17节“许多人,为利混乱神的道”是指谁?保罗为甚么要这样自辩?――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基督教中文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说话的保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