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将流水拟愁肠,九曲连环回环未可量

耕耘者——景德镇七中余秋凤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诗 歌 鉴 赏 方 法 指 导
上传: 易红蕾 &&&&更新时间: 10:48:06
一,明确鉴赏的三个层面: 1,理解:词义,句义 2,鉴赏: ①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②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 ③把握意境(景 , 事, 情,物) 3,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鉴赏方法: (一)整体感知主旨 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1, 语言--意象--意境.—情感—思想 (意象意境模式) 语言鉴赏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动词 注意动词的”多重含义”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b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3, “虚”与”实” 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可以收到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化虚为实,化情思为物事.托物即兴,以物象征,化抽象的情思为具体的形象.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紧密.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上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人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例:杜甫的《月夜》 今夜副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析:此诗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 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 “物”与”志” 中国文学本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论语.子罕》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借松柏表现坚贞的人格.《离骚》里的美人香草,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有些作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直接说出,也常常隐去真意,而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在那些题为”咏怀”, “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中,不少是这样的.因此,鉴赏中国文学,必须注意有无寄托,如果有寄托,就要进一步弄清是什么寄托,透过表层的意象,体察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例: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千锤万凿出深山(写从山中采取石灰石要千锤万凿,暗喻〔人要经过磨炼才能出来作一番事业〕.) 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须经过煅烧才能成为石灰,暗喻〔人在完成事业过程中要经受严峻考验〕.”若等闲”是人格化写法,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气魄〕.) 粉骨碎身浑不怕(石灰石煅烧后就会粉碎,暗喻〔要做重大牺牲〕.”浑不怕”也是人格化写法,表现出〔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可用来抹墙涂壁,给人留下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保持正直纯洁人格,为民造福〕.此句道出中心题旨,”出深山””若等闲””浑不怕”都是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总评:这首诗借咏物来咏人,表面上句句写石灰,骨子里句句写为人,语意双关,发人深省.在短短四句诗里,通过对石灰的赞美,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于谦立志艰苦磨炼,准备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理想和报负. 例:戎昱《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诗,以”汉家”直指唐朝.说和亲是唐有史以来最为拙劣的政策.二三联揭露和亲是以美色乞取国家安全.尾联以责问结束,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 艺术风格: ① 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②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③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何为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④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再如辛弃疾的词, ⑤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⑥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⑦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 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欢,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 6, 古诗鉴赏分类 (1)即事抒怀诗的鉴赏 ?
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抒发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这些诗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不小,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测,不得义蕴.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高考鉴赏材料)起句"暗飞声",蕴含着诗人夜间猝然闻笛的感受.乍听之时,诗人尚来不及辨明曲调,这笛声就抓住了他的心,使他情不自禁地听下去,终于听出是一支充满离愁别绪的《折杨柳》.这"愁杀行客儿"的乐曲,拨动诗人的乡思,他进而想到:这偌大的洛城,该有多少游子!从而引起"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喟叹.有些学生不懂"折柳"代表了送别的场景,就答不出"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也就说不清"故园情"与"折柳"之间的情感联系. 有些诗先要弄清事由,否则,读起来是一头雾水.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这首诗是柳宗元到柳州上任后,登楼抒感寄赠远方同道而作.唐代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后,王叔文,王坯被贬斥而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郡的司马.这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时过十年,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纬伟,陈谏等五名幸存者被召进京,但随即又分别被贬为柳州,连州,漳州,汀州,封州刺史.我们弄清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下笔才会准确无误.比如此诗颔联"惊风乱 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看似写登楼所见,实际是写诗人自身的遭遇."惊风""密雨"暗喻仕途多坎坷,也指风刀雨剑的政治环境,而"芙蓉"和"薜荔",则暗喻诗人及难友们.古人往往将"芙蓉","薜荔"看作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屈原《离骚》中就有"集芙蓉以为裳","贯薜荔之落蕊"的句子.诗人和难友们正如这风雨中的芙蓉,薜荔一样临变不惊,不为外力所屈,不为外物所污,这两句诗暗寓着诗人坚贞的品格,也是对他自身不平的感慨和忧虑.再看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两句实中有虚.实写远处景物:岭树重重遮挡,虽穷目力之所及,也无法看到远在四州的难友;而"九回肠",则暗说那九曲回环的江水,好像自己的百结愁肠一样.此两句,作者借景抒发了谪居荒蛮之地备感压抑的情怀. 读即事抒怀诗,要着重把握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领略其感怀的艺术技巧.请看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首句写渔翁钓鱼归来,懒得系船,而让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的关键,统起以下三句.第二句说明"不系船"的原因.船停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下去了,人也疲倦了,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三,四句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上文意思翻进一层.月落夜深,风平浪静,即使偶然起风,船随水去,顶多也只能漂到满是芦苇的浅水边,有什么关系呢 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了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
(2)咏物诗的鉴赏 ?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达到一种"不即不离"的美学境界.既追求物的贴切逼真,又能写出物的特点,神韵,品格.如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写梅花,既形似,又神似."疏影"一词,勾勒出梅花枝干疏朗不繁的特点,"横斜"一词,"描绘出它优雅超脱的姿态,"浮动"写出它的缕缕幽香,诗人将梅花置于清澈的池水上,朦胧的月色中,安谧的环境里,水月花相互映衬,将梅花那种风情秀骨,高标逸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的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细加体会.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咏物诗在写作上常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除正面描写外,也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首句从人的感觉写夜雪,一个"冷"字,写雪大,写空气中的严寒.一个"讶"字,于"寒"之外写出夜雪无声无息的又一特点.次句,夜深却见窗户明,从视觉角度写雪下得很大,积得很深.后两句从听觉角度写不时传来的"折竹声",表现雪势的有增无减.全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句句写人,却处处写雪,诗境平易自然,浑成熨贴,却又韵味悠长. ?
(3)山水诗的鉴赏 ?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山水诗,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李白的《望天门山》,流露出一种新鲜喜悦的情致,焕发着一股豪迈奔放的朝气,或者说是一种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王维的《鸟鸣涧》,折射出来的是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一般的山水诗,"情"仅仅是因山水而触发的感情,诗人的自我形象并不在"情"与"山水"之中,鉴赏时切忌牵强附会,拔高主旨.而有些山水诗,却能从山水中读出诗人鲜明的形象来.请看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前两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大雪中茫茫天地的沉寂,创造辽阔空寂的大背景,为后两句"孤舟"和"独钓"的主体形象作了很好的画面陪衬.在这大雪弥漫的瑟瑟寒江之上,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不畏严寒,无视一切而孤舟独钓,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清高自傲的性格.孤翁的形象,曲折反映出作者自己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读山水诗,要注意其表现技巧,这往往是山水诗设题所在,其常见表现技巧有:寓情于景,用词精妙,拟人,比喻,联想,夸张,衬托以及动与静,声与静,明与暗的对立统一等等.如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诗中,一"断"一"开",以山衬水,极写江水锐不可当的气势;再一"回"字,写东逝的江水,因两山夹峙而受阻,至此回旋激荡的壮观场面,也烘托出天门山的险峻.再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是静与响的对照:黄昏的山林,看不到一个人影,显得这般寂寥,这般空阔.偶尔听到几句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是明与暗的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一道光线,一块青苔,是画面的一个亮点,深深的密林是画面上的一片阴影.一线光更突出了树林的一片深邃.诗中万籁俱寂的空山,转瞬即逝的夕照,孤寒清空的气氛,融入了王维这位参禅悟道的居士的一种凝神虚静的哲思. ?
(4)咏史诗的鉴赏 ?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如我们熟悉的李清照《夏日绝句》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便是如此,鉴赏后类诗时,我们不可穿凿附会.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析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两句,写的是南京城内乌衣巷的一些景色,却留下了一段空白,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当年乌衣巷,朱雀桥繁盛热闹的景象不见了,只剩下桥边的野花荒草,巷口的夕阳残照.诗人以野草,夕阳这些物象来象征人世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人们从中可领悟到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无非是历史上一瞬的现象. 下面我们来读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明妃即王昭君,了解王昭君北嫁匈奴这一史实.知道荆门是王昭君的故乡,"紫台"指汉宫,"画图"出自《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如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不与,乃恶图之.后匈奴求美人为阏氏,以昭君行.及见,貌第一.帝按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没有语言方面障碍后,我们再看首联,起笔以动写静,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雄奇生动,犹若巨龙奔驰.一个"尚"字,表明还有昭君生长的村在,而昭君却早已不在了.首联以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衬托昭君生长地的气势非凡.颔联,颈联写昭君一生的悲剧.她生前诀别汉宫,离乡背井,远赴漠北,死后只留得青冢一座在暮色中南向而望."一","独"二字及画图省识句,极写昭君身世的凄凉,心中的怨恨."连","向"二字及月夜魂归句,亦把昭君远嫁异邦的愁情和虽死不忘故土的深情,表现得真切感人.尾联用千载只能作胡语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怨恨"的主题.此怨此恨,既是"恨帝始不见遇"之怨,也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心系故土却终生不能归的绵绵之恨. ?
(5)边塞诗的鉴赏
?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这类诗歌的内容异彩纷呈: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如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有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如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有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如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尽管边塞诗内容各异,但大都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分析时要注意语言的分寸,不要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 读边塞诗,还应对诗歌创作的时代有所了解.盛唐时期,边塞诗大都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类诗歌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以陈陶《陇西行》为例:"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思想内容有显著特征:既以昂扬的爱国热忱,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又毫不讳言战争的另一面,以沉痛的心情表现了战争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诗的前两句写战事的惨烈,将士奋勇."誓扫"句从士气以见战争的性质,"五千"句从牺牲之大来表现战争的壮烈和将士义无反顾的奋斗精神.后两句宕开一笔:远方戍人已成为无定河边的尸骨,家乡的妻子却不知,梦见的仍然是音容栩栩的良人,仍然朝思暮想,守着,盼着他回来团聚的这一天,而他却永远也不能重回她的身边.这两句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将悲剧意味表现得浓烈深长. ?
(6)哲理诗的鉴赏 ?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 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三)认知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1, 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 例: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鹊惊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胜:超过 山寺月中寻桂子 寻:找 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寻","看"(清闲,幽静) 2, 领会意境创作的方法 ①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抒情方式
例如:杜甫《蜀相》,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他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第一句中的"寻"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的.三,四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全诗感情深沉.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渭城曲》,这也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景色,后两句劝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了.这两句,语言是朴素的,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抒情的方式有: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2000年春季高考.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2001年高考(9)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2001年第8题 ②表达技巧:互文,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同上) 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去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同上) 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并非象有些教参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 ⑸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为了节省文字,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⑹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西湖初晴雨后》)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⑼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⑽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⑾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⑿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凡指互文.如: ⒀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⒁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⒂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⒁句中的"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出嫁前已具备了很好的才能与品德,不必拘泥于哪年只学了什么.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有时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艺术风格中不同了,如杜甫《羌村三首》第一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战乱之中的夫妻相逢,风格是沉郁的,这两句被晏道几点化,在《鹧鸪天》中写出:"今宵剩把银钅工照,犹恐相逢在梦中."用来表现女子相思,风格是婉约的.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思想内容上不同了,如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用来形容琴声的,经张元干点化,在《贺新郎》中写出:"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说明了在离别时的惜念,不是儿女之情. (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最后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写出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也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地指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的. (4),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语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如杜甫《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图麒麟",暗用了汉宣帝(刘洵)把霍光等十一个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不知道这一故事,就颇为费解了. (5),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四)抓住诗眼体会主旨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诗眼是指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常常是诗中精练传神的词语,你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 例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情"字,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深"是诗眼.这个"深"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又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的诗眼是"高".在这首短诗中,无一不是在写一个"高"."危"本来就是高,"百尺"是描述高;"手可摘星辰"是强调高,"恐惊天上人"是夸张高.通过多侧面的描摹刻画,山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就树立在我们的脑海中了. 再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的诗眼是"孤".它既包含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又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结合诗人当时的遭遇,我们不难理解:在人鸟绝迹,一片冰天雪地的寂寥环境里,诗人于船头垂钓,就更显示出他处境的"孤独".而他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屈服,则表现了清高的品格. 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析:诗眼为"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多角度领会 1, 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2, 体察背景: 同是烽火战争-唐朝安边创立功业,南宋收复失地悲壮. 3, 注意题目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4, 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5, 注意比较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 ②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六)高考古诗鉴赏的出题方向与答题句式 1, 鉴赏语言(炼字炼句模式) 的提问方向 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
② 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 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 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 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 两者有什么区别 哪一个好,为什么
2, 鉴赏语言的答题句式 略 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3, 鉴赏形象的提问方向(意象意境模式) ① 诗中写了什么形象(意象)
② 诗中所写形象(意象)有什么特点
③ 诗中所写形象(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所写形象(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诗中为什么要写某一形象(意象)或所写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4, 鉴赏形象答题句式 写了(人,事,物,景,典故) 根据诗中形象(意象)的特征作答 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用……典故,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中所写的……形象(意象)具有……的特点,从而以……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诗中写……形象(意象),突出……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5, 鉴赏表达技巧的提问方向(表达技巧模式) 这首诗(某句或某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
简要分析作品运用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 6, 鉴赏表达技巧的答题句式 先判断,然后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7,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人论世:理解作品,要做到"知人论世",即对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风格流派:李白,杜甫,苏轼,柳永等人的风格及所属流派. 古代诗歌的分类是基础性的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都有所体现,所以要牢记要点:按诗歌的体裁分类: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七律五律、绝句:七绝五绝)。按诗歌的 1题材分类:分为咏怀诗、咏史诗、咏物诗、田园山水诗、边塞诗等。   2 作家分类   知人论事的方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要求,而对于掌握诗歌作家的生平事迹有助于考生对作者所写诗歌的理解。在历年的上海卷考试中也考到了辛弃疾、岳飞等爱国主义诗人,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对常见的作家有所了解并有所分类识记。   如:爱国主义诗人群体有:屈原、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边塞诗人群体有: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等。山水田园诗人群体: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女词人:李清照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苏轼等。婉约派词人:姜夔、柳永、晏殊等。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苦吟诗人:盂郊、贾岛。亡国之君:李煜等。如再进一步根据作者对作品表现情感分类如:爱国报国(报国之志、报国无门)、战争之思(反对战争、歌颂英雄)、思家念乡(亡国之恨、离别之痛)、感怀人生(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等。   3 意象分类   在古代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所以了解了一些固定的意象可以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从而能进一步深入了解考题,分析考题,直达答案的要点。如:表示坚贞高洁的品质意象有:松、菊、梅、竹、冰雪、蝉等。表示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意象有:月、鸿雁、云、鹧鸪鸟等。表示爱情的意象有:莲、红豆等。表示离别送别的意象有:折柳等。表示凄凉悲伤的意象有:梧桐、杜鹃鸟、猿猴等。表示生命顽强拼搏的意象有:草、鹰等。表示荒凉景象的意象有:草木繁盛、古迹等。表示希望的意象有:小雨、春风等。   4 手法分类   在诗歌中常见的现手表法有:运用典故、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表现手法都需要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中识别出来,大家可以从复习课本入手进行判别。举一些例子如运用典故的手法:课本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又如衬托的例子:“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就是以动衬静。希望大家在复习课本中有所收获。   5 修辞分类   对于修辞今年上海卷的高考中就出现了,并着重于对修辞的作用进行了考核,所以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非常重要。   常用修辞如:[夸张]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比喻]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拟人]诗句如: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好于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通感]“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设问]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等修辞手法。总体来说古诗词中作者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使诗歌中的意象更为形象生动,使表情达意更为完整,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家在考试中可以从这几点来考虑。   6 意境分类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对于意境的鉴赏是高考中的难点,是对考生的较高要求,那么我们在复习中应该对常见的意境有所了解,并对描述常见意境的词语有所识记,便于在分析时的运用。如:常见的意境有:雄浑壮丽、幽清明净、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恬静自然等。常见描写意境的词语有: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空寂、幽静、幽美、宁谧、朦胧、高亢、繁华、淳朴、暗淡、萧条、荒凉、冷寂等。   希望大家记住以上的分类要点,在你的复习中运用体现,并进一步的理解总结,更希望大家在诗歌鉴赏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简析 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因事即理 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对比衬托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对越宫遗址对比描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借助修辞 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杜甫《江村》“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使用典故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一方面使诗词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在考题中出现的典故应是大多数考生熟悉的。如1996年高考题中出现的三个典故就是如此,“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成名八阵图中”,依次是曹操、孙权、诸葛亮。 渲染烘托 这两个词本是绘画的传统技法,在诗词中也经常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曲花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