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加快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日 08:00:10
来源:《求是》2015/06  作者:陈锡文
核心要点:
■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常态反映在农业领域,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归根结底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面向经济发展新常态,正确应对当前农业所面临的内外压力和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 在社会转型阶段要切实保障农民生计和社会稳定,就要坚持农民的地由农民种和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取向。还要看到,家庭经营在相当时期内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而通过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则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所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 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政策决不是单纯的产业政策,它关系到数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农村能否不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关系到现代化进程中整个社会能否保持稳定。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常态反映在农业领域,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归根结底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增加到2014年的12142亿斤,增长了99.2%,年均增长1.93%,是同期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2倍。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速为7.6%,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快0.2个百分点。然而,在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导致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成本也在持续攀升。化肥等投入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土地租金、劳动工资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用于购买各种生产性服务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从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的小麦和稻谷看,2007年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市斤0.69—0.72元、0.70元、0.72元和0.75元,而2014年则分别为每市斤1.18元、1.35元、1.38元和1.55元,7年内的提价幅度分别为64%—71%、92.9%、91.7%和106.7%。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不随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相应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补偿不了成本就难以维持生产;而持续提高国内农产品收购价格,达到某一临界点后,国内农产品价格就会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将使我国农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尤其是能源供求格局的变化,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行,制约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在不断下压。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对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国内农业生产成本这个“地板”持续上升。不断下压的“天花板”和持续抬升的“地板”,正在压缩我国农业的发展空间。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快速增长的进口农产品中,有些确实是为了弥补国内的供求缺口,有些则是由于国内产品价格高,被同类国际产品挤出了市场,于是才出现了国内产量、国际进口和国内库存“三增加”的局面。我国人多地少,城镇化水平不高且进程不完整,农业生产总体上尚未走出经营分散、规模细小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基础竞争力先天不足。因此,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必须认真应对的一大战略性挑战。
另一方面,长期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增长方式,导致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民以食为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而言,为保证日益增长的人口能吃饱饭,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长期无节制地毁林、毁草开荒,围湖、填河造地,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以及乱烧乱扔农业废弃物,使农业农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目前,全国农业每年使用农用塑料薄膜约250万吨,而回收不足150万吨,这意味着每年有约100万吨废弃的农膜碎片残留在土壤中。在每年使用的180多万吨农药中,真正能够作用于农作物的不足1/3,更多的是造成了对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长此以往,农业的资源环境必然难以承受,有些地方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减少化肥投入,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就下降;而增加投入,则造成更严重的土壤板结和退化。对我国的农业而言,资源和环境这两盏“红灯”已经频频亮起,再不接受这严厉的警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实践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面向经济发展新常态,正确应对当前农业所面临的内外压力和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要大力推行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必须是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对山水林田湖加以保护,严禁违反规划对自然资源随意开发,对生态脆弱地区更要严禁开发。对由于过度开发而造成的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必须下决心采取根治性措施,使其逐步得到恢复。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必须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农业。要按农业标准化实行清洁生产,制定科学而严格的用水、用肥、用药标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既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再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必须是物质、能量可循环利用的农业。我国农业生生不息,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农民坚持将投入农业的物质、能量加以循环利用。但进入现代以来,出现了片面以石油农业替代有机农业的倾向,急功近利地只注重矿物肥料的利用,忽视了有机物质对农田的返还,致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因此,要加快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使用有机肥的激励机制,使秸秆和畜禽排泄物变废为宝,成为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有机肥的重要来源,从而使宝贵的农田能永续利用,产出的农产品有质量安全保障。
要按照市场需求和健全产业链的方向调整农业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要以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农业资源、两个农产品市场的视野,科学审视国内农业资源的潜力,合理安排国内农产品生产的优先序,确保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农产品的自给水平。在此基础上,要尽快建立需求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机制,使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短板”尽快得到提升,使各地农业资源的不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当前,尤其要注重健全农业全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就是要摆脱把农业单纯看作第一产业的观点,去发掘农业所能体现的适应自然和气候变化以及动植物生命活动生生不息的过程,去展现农村社会的人文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承与变迁等复合功能,而这些正是农业农村的魅力和现代城镇居民的向往之处。乡村旅游业即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多种功能的集大成者。据有关部门统计,2014年,我国农村已有“农家乐”约200万处,各类特色乡镇、村庄约10万处,全年接待游客12亿人次,年旅游收入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就业和增收。可见,创新了观念和思路,农业结构调整就有着广阔的空间。
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动力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改革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的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2015年的中央1号文件,又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到改革集体经济产权制度,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到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诸多方面,对农村改革作出了具体安排。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诸多任务中,如何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解决好谁来种地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无疑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当然离不开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我国目前还有6亿农村常住人口,短时期内要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转移到城镇居住显然并不现实。农业人口的减少,只能是一个伴随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的自然进程,农村在相当时期内还难以彻底改变人多地少的格局,这就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起点。因此,在社会转型阶段要切实保障农民生计和社会稳定,就要坚持农民的地由农民种和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取向。还要看到,家庭经营在相当时期内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而通过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则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所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国家通过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定了农户对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同时,在明确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基础上,进一步放活了农地的经营权,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多种形式的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各地得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有的地方以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入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明显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品质和农民收入。有的地方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和种养业专业大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务农收入。有的地方围绕鲜活和特色农产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引入优良品种、掌握先进技术以及实现品牌营销等问题。有的地方引入社会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实现了某些农产品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上的飞跃。而更普遍的,则是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经营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以及对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粮食收获后的烘干、储藏等全程或“菜单式”服务,基本形成了“耕、种、收等主要作业环节靠社会化服务,日常田间看护和管理靠承包农户家庭成员”的经营形式。这种农户加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经营形式,看似一家一户的耕地经营规模变化不大,但它却明显扩大了农业生产各主要作业环节的服务规模,为农户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实现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的大规模应用开了先河,表现出了相当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实现了坚持、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也是符合我国社会转型阶段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要求的一种有效形式。
当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否则就会因失去根基而付出沉重代价。在使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应当看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政策决不是单纯的产业政策,它关系到数亿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农村能否不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关系到现代化进程中整个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因此,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仍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才能补上我国现代化的“短板”,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王兆斌 吴晓迪
( 网站编辑:乔雪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握的四个关键
日16:29&&&来源:
E-mail推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举办的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国民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央文件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必须担负历史使命,抓住历史机遇,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扎扎实实地抓牢抓好。  把政府推动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市场力量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无容置疑和不可动摇的。但是,虽然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的局限性为政府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特别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政府推动作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制度保障。  政府要成为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它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政府必须成为高质量的政府。从现实生活中看,高质量的政府是经济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因而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政府运行体系,是促使政府发挥有效功能和作用的重要保障。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质量的好坏或高低,主要取决于政府是否有较高的理性、效率和自律性。所谓政府理性,是指政府在正确判断国情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权衡利弊,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并确保其得以贯彻实施。而要做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学者以及“思想库”、咨询研究机构等的作用,确立一套较为规范、科学的决策程序。同时,政府还必须善于坚定、连续地执行自己制定的各种政策。从国际经验看,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有些国家政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里实行不连贯的局部的经济政策,成为导致这些国家1980年代以来经济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相比之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与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连贯性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政府质量的好坏或高低,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效率的高低。一般说来,一个政府要做到高效率,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要精干与高效。在这方面,堪称典范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加坡政府机构的精干与高效。新加坡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如财政部、贸工部等),其管理范围非常宽泛,如交通部不仅管理交通,而且管理通讯以及新闻等。但是,他们只是从原则上、宏观上、政策上进行管理,因而机构非常精干,没有人浮于事和机构臃肿的现象。二是高素质和专业化的文官系统。在这方面,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曾给予了很好证明。比如在新加坡,政府信奉“能人主义”和“精英主义”的专家治国原则,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择政府管理人员。同时,文官的业绩受到高度重视,并成为其升迁和工资待遇的基本依据。另外,政府在防腐方面更是建立了一整套严格而有效的约束措施,使得官场腐败问题几近绝迹。因此我们可以说,政府机构的精干、高效和拥有专业化的文官系统,是东亚各国、各地区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和管理效率的重要原因。国外这些实践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是:我国政府不仅要注重人力资源开发,而且也要将高素质的、具有专长的人才选任为政府管理人员,为提高政府效率提供人才保证。  把低碳经济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多个方面不断取得进步,比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等等。这些具体对策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就是在现在社会中愈益受到重视和强调的低碳经济。因而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低碳经济”中的低碳,是指低水平的二氧化碳等碳排放标准。现在人们把低碳经济看做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与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愈来愈严重的发展态势密不可分的。当今世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地球上83万年以来的最大值,20世纪则是过去2000年来的最温暖世纪,这是所有居住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世界大家庭成员,都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低碳经济的提出,便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不利趋势。它针对现有的、以主要依靠化石燃料为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而提出,因而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其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人们说它是一种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应该说,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们目前虽已基本形成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但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然为煤炭,在电力结构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高达77%。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早在2006年初,为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所有对小排量汽车的限制,要在2006年3月以前彻底清除。随后,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小排量汽车行驶线路方面的限制基本被解除。在日发表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中,不再提以煤炭为主,而是强调能源要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承诺今后中国还将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这些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各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低碳经济是低碳化和经济化的有机融合,因而这一过程应是渐进的、不破坏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过程。  把精细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我国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由于经济发展主要靠微观层面的动力来支撑,因而没有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这其中,企业的作用尤为关键。而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来说,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强调说,管理和技术是最重要的两大轮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十分强调企业运行要实行精细管理。所谓精细管理,就是要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来取代过去经济生活中那些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把抽象的战略、决策转化为具体的、明确的发展举措。在这里,精是指精湛、精益求精,细是指细节、最小的工作单元,“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细”是精细化的必经途径,因而在管理学科和实践中,精细管理是以精细操作和管理为基本特征,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克服惰性,控制企业跑冒滴漏现象,强化价值链管理、协作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管理方法。企业运行中为了做到精细管理,就要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必须工作到位、尽职,要日清日结,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因而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从而使之成为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说,西方企业中所大力倡导的精细管理,是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是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因此,这一管理方式在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也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既是我国企业能够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国相关政府机构能够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笔者认为一是需要狠抓全员精细化管理,这是因为“精细”表现在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并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来组织、实施企业的活动,其中涉及到岗位职能的定量、复合、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工作效果的最佳化等等;二是需要狠抓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这是因为“精细”表现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疏忽,应该做到环环紧扣、道道把关,实现有效的细节管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扎扎实实的管理工作,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要求落实到实处。  把高效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  增强企业以及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并且进展良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年的科技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得到加强,取得了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对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我们更要看到,放在当今世界的总格局中看,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和应该取得的成果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曾明确强调:“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并为此强调,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应该说,对于增强企业以及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一点,人们已经形成了共识,不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对于如何实现有效率的特别是高效率的企业和社会的自主创新,却往往不太为人们所关注。实际上,这一点却是更为重要的。有这样一个例子: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日本曾推出了高清晰度电视,并向世界转播。这是日本的独家技术,他们为此制定好了自己的标准,梦想这样可以一举占领世界新一代电视的市场。然而好景不长,1991年美国人突然宣布了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的标准,这对日本产品便形成了毁灭性打击。因为日本产品是模拟式的高清晰度电视,是在现有普通电视技术基础上的渐进创新,而美国的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却是在原理上的重大创新,更符合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使得日本的多年投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了。这一教训不可谓不深刻,需要在我们的自主创新过程中时刻加以警示。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的自主创新及其能力建设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必须符合当今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大发展阶段,投资率高,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快,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很容易形成资源浪费大、单位产值中污染物排放量高的情况。2007年我国消耗的各类资源约合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的4%。与此同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1/3的大中城市空气质量低于三级;酸雨区约占全国面积的40%;全国7大江河水系40.9%的断面完全丧失了水环境功能;近岸海域超四类海水水质占26.5%等等。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目前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压力,这是世界发展史上所前所未有的。这样的国情,当然会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挑战,但另一方面,又意味着我国的自主创新工作在这些方面又是可以大有可为的,有着无限的转危为机的机遇。因此,在我国大力进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自主创新,大力削减废物的产生量,大力研究和推广各种环境保护技术,便必然构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及其能力建设的一个极重要方面。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杨媚)
推荐此新闻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密码:&&
我要发表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0
1500字左右。
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方式转变难如人意。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如果不在增长方式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短缺,很多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比如,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5%上升到这两年的5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从资源投入与产出看,2004年,我国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31%的煤炭、30%的钢材。特别是能源消耗高,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一直是在1以下,而年达1.29,其中2004年为1.6。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GDP总量比2000再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十一五”期间,单位产值能耗要求降低20%,去年要降低4%,而前三季度却提高0.8%。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需要。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了一种速度型效益,即只有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较高水平,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型效益的增长主要依靠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工人加班加点,特别是产品价格上涨,而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组合方式没有得到改善,实际生产率和增长质量并没有上升。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地方和企业都形成了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同时,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还导致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如2004年我国电和煤的增长速度均大幅度高于GDP增长速度,电力增长弹性系数高达1.6,但供求紧张的局面并没有扭转。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对增长速度的过度依赖和基础产业比重过高的状况,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进出口贸易质量,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我国外贸已经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期,正处在从数量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一是速度与效益不够协调。三年来我国外贸平均30%以上的高增长,但是质量和效益并没有同步增长。以纺织品为例,2003年与2001年相比,我国取消配额类产品出口数量猛增,对美国、欧盟的出口价格都下降了60%左右。2003年我国出口鞋类占世界市场60%,平均单价分别只有西班牙的15、意大利的112。与此同时,我国还有不少出口商品“三高一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我国出口数量扩张、增量不增效的特征明显。二是贸易摩擦增多。虽然我国贸易额占世界的比重不到6%,但对我们的反倾销案件却高达15%,到2003年,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发起反倾销2416起,其中针对我国的就有356起, 2004年又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及金额12.6亿美元。 我国部分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已经很大,比如,我国纺织品出口占日本市场的73%、美国的17%,欧盟的16%,市场份额都居第一,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如果继续搞数量扩张和低价竞销,将会招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从进口看也是如此,2003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占全球贸易量的61%,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近2倍,国际运费也因此上涨1.9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担忧。因此,贸易摩擦既会给我国造成损失,也不利于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是不可持续的。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多次出现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导致投资需求膨胀。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大量增加资本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往往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加上在这种增长方式下,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把注意力放在上项目、增投资、扩大经济规模上,容易出现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更加剧了投资需求膨胀的态势。二是引起价格水平上涨。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是高消耗、低效率。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升的过程中,消耗的物质资料以更高的速度增长,使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过度扩张,价格水平随之上涨。 如果生产资料价格上扬的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势必向消费品价格传导,引起价格总水平上涨。 三是造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工业部门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比重高。当经济加快增长的时候,具有短期迅速扩张能力的主要是加工工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急剧增加,并对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形成了较大的需求压力,而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部门的短期扩张能力较弱,难以适应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很快就出现了产业瓶颈制约。  经济大起大落,问题的根源仍然在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大起大落,防止这种顽症的反复发作,使国民经济进入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个主要着力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注重能源资源节约,保护好生态环境,深化体制改革。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往往通过向跨国公司转让国内的市场份额,以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即通常所说的以市场换技术。这能够缩小技术差距、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但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代际差异,发展中国家换来的技术总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技术。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时,必然要“留一手”,发展中国家难以获得核心技术。从实践上看,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优化升级。第一,加快开发对经济集约化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既包括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突破性带动意义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也包括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重点技术和配套技术。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2、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不协调,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但仍在盲目扩张;能源、原料供给不足与消耗高的矛盾并存;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不经济,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1)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基础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是我国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4%、 47.3%和40.3%。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是个必然趋势,问题是在我国农业比重下降的过程中,并没有伴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同步转移。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然有3.6亿人,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万亿元左右,人均产出为5550元。包括农民工在内,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有5亿人,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6.23万亿元,人均产出3.25万元,后者是前者的5.85倍。这种结构性差别导致农业缺乏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能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构性原因。  (2)有区别、有重点地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专项规划指导下,切实抓好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工业发展,继续加强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发布和实施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等行业产业政策和规划,合理调控重要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抓紧制定加快我国服务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服务业各领域的产业分工,引导服务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法律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消费升级服务业,鼓励和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既要加快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又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社会就业扩大。  (4)重视解决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从产品生产能力看,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钢铁、电解铝、焦炭、水泥、汽车、化纤等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前几年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使供给能力超过有效需求;二是市场准入规则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新上了一批技术经济水平落后的项目;三是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不合理,进入重化工业的门槛过低,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主要表现是:通过协议低价供应土地的途径,导致大量不具备资金能力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自然资源开采权和污染排放权无偿或低价取得,既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又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企业因此而获得超额利润但却没有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5)积极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社会化程度很不充分。自成体系、“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首先,要根据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加快资源密集型工业的生产能力向大企业集中。如煤炭开采、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石油化工、火力发电、建筑材料、造纸等行业。这种集中有利于采用技术先进的大型设备,有利于上下游一体化,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治理,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其次,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推进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我国大多数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企业从原材料采购、铸造、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到产品组装和包装,大部分生产过程都在企业内部完成。加工组装型的制造业,如果没有小而专的小企业,就没有大而强的大规模生产。在专业化分工的条件下,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是实现大批量、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应大力推进核心企业外部的专业化分工。  3、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近两年粗放方式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求关系紧张。作为一个资源需求量很大的发展中大国,依靠大量进口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因此,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二是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行业节能降耗目标和政策措施。要对照国内外先进水平,深入分析节约潜力,确定各方面节约管理的标准和目标,如以电动机、空调、照明用电为重点,推行科学用电和节约用电;建立节水指标体系,完善设备用水标准和限额;强化节地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四是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总回收率只有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5%左右,煤系共伴生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一些超大型复杂金属矿床的尾矿利用率仅有10%。五是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4、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世界银行估算,1995年我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尽快扭转高排放、高污染的状况,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5、必须深化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经济活动主角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二是要深化财税改革。目前的财税体制促使各地热衷于粗放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因为这样GDP增速快,财税收入高。今后要建立与事权相适应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体制;财政资金不再投资于一般竞争性产业,而要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规范土地收入管理办法,将土地收入和专项基金等预算外收入统统纳入预算管理;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增值税,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等等。三是要深化价格改革,重点是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四是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体制。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和绿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秩序、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国民经济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