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对农业股有哪些产生哪些影响

分享到:&&& 一、问题的提出 &&& 精耕细作一般是指作物在栽培过程中,从整地到收获所做的一系列的细致周到的技术措施。育种、改良土壤和改革工具等,属于基本建设性质,不在上述过程的范围内,但也很难截然划分,一般需要这些基本建设来帮助做好精耕细作,有时甚至基本建设直接成为精耕细作的组成部分。 &&& 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上可贵的优良传统,给我们今天农业生产的跃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珍视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有必要摸清楚这一传统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 &&& 我们近年编写《中国农学史》,也涉及这个问题。这里牵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历史分期问题。6月16日,我曾在南京学会就这一课题作了报告,会后征求了意见,现将原报告提纲修改压缩,写成此稿发表。因为篇幅关系,只能提出一个粗浅的轮廓,以后有需要时再补充说明。 &&& 二、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 &&& 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以上,可能多至1万年。精耕细作传统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孕育于春秋,而奠定于战国时代。 &&& 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都很幼稚,谈不上精耕细作。到了能够创造剩余产品,逐渐形成奴隶社会时,农业技术比以前有了进步,但是还很粗放,而且奴隶在奴隶主的鞭挞下从事农业生产,不会有生产积极性,也不可能产生精耕细作。 &&& 现在史学界对于西周和春秋是不是奴隶社会有争论,但是对于战国时代转入地主制的封建社会则意见比较一致。在这一转变中,铁农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 石制和木制农具的工作效率很低。商和西周虽有青铜农具,但使用不广。铁农具出现于春秋,至战国而广泛使用。近年已陆续有战国时代的铁农具出土,还在魏墓中发现使用畜力的铁犁,而且孟子曾说“以铁耕乎”,明白地指出铁农具已经成为当时农业生产上不可缺少的工具。 &&&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工作效率显着提高,小家庭有独立经营农业生产的可能,而且只有小农经营才能发挥生产潜力。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经营。 &&&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生产者通过阶级斗争,逐渐获得农业经营上的自由,生产多寡至少部分地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因而发挥了生产积极性,想办法来增加生产。在小经营的范围内,要在小块土地上增加生产,那就势必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道路,也就是走精耕细作的道路。 &&& 再看当时文献上所反映的农业技术: &&& 《诗经》及其他春秋以前的书中,说到耕的地方不少,但没有一处说深耕的。在战国时代的作品中,深耕熟耰就变为通行语汇。施肥也是到战国时代才受到重视。灌溉的起源较早,大发展则在战国时代。适当密植作为获得丰收的要诀,是战国时代出来的一个突出的宝贵经验。除草很早受到重视,但到战国时代因农具改良而效率提高,并且把中耕除草的勤做多次和做得细致周到,提到很重要的地位,此外,还强调不违农时和因地制宜,也注意到选用良种和防治虫害。这些就是精耕细作技术措施的具体表现。 &&& 所有这些围绕着一个目的,就是增加生产,主要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魏文侯时(公元前5世纪)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已经明白提出提高产量的要求,《荀子·富国篇》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善治”就是上述所列争取丰收的技术措施。再探索一下战国时代单位面积产量,每亩可以收到谷子百斤以上,已有较高的水平,这是精耕细作的结果。 &&& 我国在战国时代开始有农学专书。这些农书虽已失传,《吕氏春秋》中还保存了先秦农学的片段,其中有系统性的成套理论,已经称得起粗具规模的农业。我国农学产生于此时,也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农业生产实践中精耕细作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 &&& 所有这一切,明显而一致地表示: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基于战国时代。 &&& 再放大范围来看: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变革剧烈的时代,也是有名的诸子争鸣时代。这些上层建筑的剧烈变化,不能不是经济基础的划时代变革所引起的。在经济基础变革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变化是动力,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通过阶级斗争,冲破原有的生产关系,因而引起多方面的剧烈变化。此时社会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农业上,在农业生产工具和农民所掌握的生产技术以及农田基本建设上。因此,这一时期的多方面剧烈变化的,也帮助说明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孕育于春秋,而奠定于战国。 &&& 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 &&& (一)总说 &&& 从战国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23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精耕细作传统有时发展很快,有时发展很慢,甚至有暂时的局部的停顿,但是总的趋势是一浪推一浪,不断在前进。 &&& 我国封建社会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期:战国至南北朝为前朝,隋至元末为中期,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为后期。这里是根据生产关系划分的。 &&& (二)封建前期 &&& 封建前期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营方式的逐渐奠定为起点。奴隶制残余的影响还很大。徭役繁重。秦国有爵者有役使无爵的庶人的权利,有使一般农民向农奴转化的趋势。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发展到建立堡垒,有自己的武装部队(部曲)和人身依附的农民(徒附),又有走向农奴化的趋势。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有荫客权利,也等于承认依附关系的合法。不断的农民起义和统一政权的再建立,一再阻挡和打断了这一趋势。另一方面,曹魏屯田使许多农民成为国家佃户。西晋在曹魏屯田和户调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损益而成占田课田制度,后魏又加以损益而成均田制度。主要精神在使耕者耕种相当土地(面积有伸缩,但在某种限度内)而负担一致的租税。这里实质是统一政权(王朝政府)向割据势力(豪强)争夺剥削对象(农民)。统治阶级内部的两种势力互为消长。但是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反抗斗争与历次大起义,使兼并与压迫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保障或进一步使农民自己获得经营农业生产的活动余地。这样就保存了生产积极性,因而保证了精耕细作传统的继续发展。 &&& 这一时期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农田水利建设偏重在这一地带。耕作的精细化主要表现在北方旱田,特别注重抗旱保墒。战国时代已有种在低畦地的,西汉赵过发展为代田法,泛胜之又进一步发展为区田法。区田法综合运用并发挥了深耕、施肥、适当密植、保墒、灌水、中耕除草等一系列的丰产措施,辛勤细致地集中使用于较小面积而创造高额丰收,可以说是我国精耕细作传统一个非常突出的集中表现。轮栽、复种、施肥、选种等,都表现出显着的进步。到了南北朝时,北方旱田使用的农具已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耕作技术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 这种现象,是和我国当时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中下游互为因果的。经济文化中心原在北方,推动了这一地带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而精耕细作的发展,反过来促进这一地带经济的更加繁荣。战国时代兴起的大都会,绝大多数在黄河流域。秦汉的强盛,依靠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支柱。西汉人口十分之六以上集中在今山东全省、河南(东)部、河北南部、苏皖北部及陕西中部。 &&& 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许多区别。北方的先进技术,不能死板地搬用于南方。所以尽管春秋战国到秦汉长时期内,北方那么繁荣,南方还是地广人稀,远远比不上中原,要经过劳动人民的艰巨奋斗,改良土地,发展精耕细作,逐渐改变南方农田面貌,到南朝时才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 &&& (三)封建中期 &&& 隋唐的均田制度虽沿自后魏,但奴婢和牛不再授田,明白地消除奴隶制在土地所有关系上的残余,而扩大对一般农民的授田。隋的输籍法,又从豪强手中挖出大量人身依附的农民。唐朝手工业开始有行会,也反映豪强所掌握的奴隶经济的削弱。隋唐的科举制度,虽则还有一些门第限制,已是对士族垄断仕途的积习作了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封建中期生产关系的特征,可以认为是,以消除奴隶制残余和开始否定门阀特权为起点。后来均田制度因兼并盛行而破坏,土地进一步私有化,庄园经济跟着大发展,但这种庄园是地主性质的,和领主的采地不同。北宋科举不论门第,中央集权有进一步的发展。辽的头下军州类似领主采地,元的驱户类似农奴,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地主佃农制。佃农生活很苦,但总比徒附、荫户自由一些。农民通过斗争,特别如隋末农民大起义和中唐黄巢大起义等,又争得较前稍多的活动余地。 &&& 这一时期北方耕作技术虽然也有进步,但是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南方水田。水利的兴修,唐初南北并举,中唐以后偏重在南方。苏南出现河网化。梯田和圩田始于封建前期,大发展则在中期,出现在南方。南方水稻栽培表现出多方面的讲究与进步;因而到北宋时,水稻已上升到高居全国粮食作物的第一位。小麦向南推广,形成稻麦两熟制。棉花自粤闽推广到长江流域。肥源的开辟,如沟塘泥、熏土、沤肥、人粪尿、石灰等,也多数是南方的事情。生产工具出现三种新现象:一是水稻所用耕作工具的新创造,二是灌溉用具的较多利用机械作用和动力,三是畜拉高效率农具的发展。这些现象除反映手工业特别是机械技巧的进步外,就其使用范围说,主要也是在南方。 &&& 南方农业生产既然有了这样大的发展,遂使全国经济重心向南推移。天宝元年(742)人口统计,北方5道共有3042万多人,南方5道共有2036万多人,北方人口仍然多于南方。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已有向南推移的迹象。到北宋时,把全国分为18路,北方5路,南方13路,就明显地反映南方的繁荣已超过北方。元丰三年(1080)人口统计,北方956万多人,南方2368万多人,北方人口还不及南方的一半。南方的发展,扩大祖国的经济基础,而且重心的南移,反映南方农业生产超过北方,对扩大祖国经济基础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 (四)封建后期 &&& 明初号召并迁徙人民垦种大量抛荒田地,建立不少小自耕农。同时广开屯田,主要为军屯,面积约占全国耕地十分之一。军户没有改业退耕的自由,但每军交纳定额屯粮,类似交租,仍和农奴不同。不久兼并日盛。&& 中叶以后,庄田大发展,尤其迫害农民。清初圈地,类似金元的任意强占;对垦荒建立自耕农的措施,也不如明初的积极。但所有这些,只是大形势中间的小波动。封建后期生产关系的总形势,仍是地主佃农制占着主导地位;如果要说不同于封建中期的新因素,那就是较大手工业工场的出现,在若干地区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整个社会仍是小农经营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社会。 &&& 这一时期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不象前、中两期的集中表现在一个主要方面,而是比较分散复杂的。大型的水利工程虽然相对地不及汉唐多,但是由于中小型工程较普遍的发展,包括边疆地区的新发展,工程总量超过前代。工程质量也有进步。北方凿井灌溉在清代大有发展。甘肃改良盐碱地的砂田法始于清中叶。生产工具出现两种新现象,一是铁农具的质量因铁产量和炼钢技术的进步而提高,二是较复杂的机械相继出现。商品肥料和矿物质肥料增加了。明白提出为积肥而养猪。强调看苗施追肥,还开始采用根外施肥法。药物治虫有显着的发展。水稻栽培继续进步。棉花向北推广,北方棉产超过南方。玉米、甘薯、花生、烟草于16世纪传入,推广很快,到清代前期已经很普遍。新作物的引种和推广,当然也伴随着栽培技术的变化与改进。 &&& 从上述情况来看:农具、肥料和治虫方面的新发展,和作物种类的变化,反映了手工业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国际交流范围的扩大。玉米和甘薯的迅速推广,还反映农民受土地兼并的压迫,而寻求高产粮食作物来维持生活的情况。就地区说,南北都有发展,此外,明代新发展了云贵地区,清代新发展了东北、内蒙和大西北等地区。 &&& 这些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有一点非常突出。汉唐人口没有达到1亿;而清代鸦片战争前增加到4亿左右。封建后期人口显然有较快较大的增加,特别在乾隆以后。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反映社会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这一时期耕地面积虽有增加,但比例不大,粮食增产主要出自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水稻、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大量推广和精耕细作措施的进步,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玉米和甘薯栽培的大发展,正好发生在乾隆以后,在不少地区成为主粮,尤其显示出这种关系。&&& 四、精耕细作传统发生发展规律的补充说明 &&& 精耕细作传统发展的规律,前面已经说了一些,还需要补充说明一下,已说的也值得再择要点明一下。 &&& 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必须依靠劳动生产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挥生产积极性。 &&& 我国精耕细作传统的所以奠定于战国时代,基本原因就在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使耕者有独立经营的可能,于是通过阶级斗争,取得农业经营上的活动余地,因而发挥生产积极性。 &&& 精耕细作传统的保持和继续发展,也是首先依靠农民向统治阶级的反复斗争,保持并进一步争得稍多的农业经营上的活动余地,保存了生产积极性。 &&& 为什么欧洲封建社会的农业技术远远落后于我国?那是因为欧洲农奴在生产实践中极少活动余地,严重地束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我国佃农除纳租外,可以自己安排耕作,多少给农民以发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机会。 &&& 为什么欧洲农奴不能象我国农民争得稍多的活动余地?原因比较复杂,最重要的是,欧洲国家不象我国很早就形成那样统一的大国,农民起义的迅速发展,会很快地动摇了或者倾覆了各个封建王朝,因而一再有力地迫使了统治阶级让步。 &&& 在物质基础上,精耕细作传统所以发生于战国时代,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是一个必要条件。其后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铁业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帮助和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 精耕细作传统在各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封建前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封建中期主要在南方,封建后期除南北继续有发展外,并在东北、西北、西南有较显着的发展。每一地区的经营和达到繁荣,大都经历了很长时期。这种发展过程,充分反映各地区环境不同及其利用改良所包含问题的复杂性。因此我国积累起来的农业生产经验,亦即精耕细作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 &&& 我国处在季候风区域,年雨量变率很大,分布时期又有波动,容易发生水旱失调。因此,水在我国,关系特别重大。而我国是大国,便于统筹规划。所以,对水作斗争成为我国精耕细作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 &&& 我国疆域虽大,地形利于统一,水利工程也要求大区域的统筹,尽管上有时割据,在人民意识中很早就倾向于统一。这样就便于交流各地区的物产和经验,互相推动,又可以加速农业传统的发展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国外的交往,善于引种外来作物和吸收耕作经验,这对我国精耕细作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原是建立在小农经营的基础上的,这就不免产生一些副作用。分散的小农经营制度中没有保留牧地,而且精耕细作的目标主要在于增加粮食生产,因此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当农具进步,役畜变为重要动力时,小农经济力量薄弱,往往无力使用畜力,或者使用很少,绝大部分的工作依靠人力。 &&& 畜牧既然少,畜粪也就跟着少了。所以欧美农家肥料以畜粪或厩肥为主,而我国则向开辟多种多样肥源的方向发展。多方面的利用肥源是我国的长处,但畜粪少,实是一个缺点。到明末出养猪积肥的宝贵经验,但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养猪积肥事业的发展仍旧受到限制。 &&& 精耕细作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由于小农经济畜力少、农具小,因而耗费人力太多;加上肥料来源少,必要的投资受到严重限制,这样就使精耕细作受到很大的阻碍。常用农具的种类,到宋元已基本上发展到封建社会时期的最高峰,有些高效率的畜拉农具,在当时就只有少数地主富农使用,其后也很少推广。明清虽曾发明一些较复杂的机械,都没有广泛应用。 &&& 总的说来,阶级斗争是反复曲折的,统治阶段有时被迫让步,不久对农民的压迫与剥削又加重,而农民斗争所取得的活动余地,也还是有限的,所以精耕细作传统虽然奠基于封建化过程中,并在封建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并不快。有的地区很早就发展到相当成熟程度,其后长时期内很少进步。这一传统的继续发展,只有在现在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才有广阔的范围。</p&&&&此文章由亲亲影视()收集整理.随机推荐信息资源分类,视频教程网,51自学网视频教程,我要自学网,亲亲网,百度影音视频教程网,51自学网视频教程,我要自学网,亲亲网,我爱百度影音电影电视剧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计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下,所激励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同,从而农业总产出有较大不同;在投入相同的生产要素和政策要素下,农业的产出也有不同。综合比较后认为:“所有权农民私有、合作或适度统一经营”是相对较好的制度。因为在这种制度下,能较大程度地激励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土地和劳动等要素的利用率也较高,从而使农业总产值高速而稳定增长。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F321【正文快照】:
一、引言自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农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路。据统计,年的29年间,农业总产值年增长在10%以上的有5年,负增长的也有5年,增长速度低于2%,基本上处于停滞的有3年。①这种起伏,可能与劳动力、土地、化肥、役畜和农业机械等生产性投入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坚;尹国俊;;[J];学术交流;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艳茹;;[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杨友才;韦倩;黄少安;;[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刘文革;刘婷婷;;[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军民;[D];重庆大学;2007年
刘艳;[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孙圣民;[D];山东大学;2007年
杨万利;[D];清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薇;[D];石河子大学;2007年
吴建强;[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崔庆仙;[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陈璐璇;[D];厦门大学;2007年
卢学锋;[D];江苏大学;2007年
于淼淼;[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刘广明;[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张欣;[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于秀霞;[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吕晓燕;[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天勇;[J];管理世界;2003年10期
胡书东;[J];经济研究;1996年05期
杨晓达;[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刘芳;郭忠兴;;[J];农村经济;2006年06期
洪名勇;[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黄祖辉,傅夏仙;[J];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少安;孙圣民;;[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红宇;[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刁怀宏;[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傅夏仙;[D];浙江大学;2003年
刘永湘;[D];四川大学;2003年
刘明宇;[D];西北大学;2004年
熊吉峰;[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孙圣民;[D];山东大学;2007年
汪军民;[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学明;[D];浙江大学;2005年
刘芳;[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孔玲;[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陈军勇;[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印堃华,邓伟,孟珺峰,周维颖;[J];财经研究;2001年02期
吴承明;[J];历史研究;1994年02期
武力;[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04期
张贵先;胡宝娣;;[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1期
徐力行;[J];财经研究;2002年11期
李先德;[J];财贸研究;2005年05期
张庆亮;;[J];财贸研究;2006年02期
贾小玫;[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3期
蔡继明;;[J];东南学术;2007年03期
李国英;刘旺洪;;[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重阳;;[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张红宇;;[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明秋;[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李建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俞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程治中;[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吴亚卓;[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马祖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侯石安;[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李成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钱雪亚;[D];浙江大学;2005年
王川兰;[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华;[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郭坚翔;[D];浙江大学;2004年
沈琼;[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彭亮;[D];四川大学;2003年
满新程;[D];重庆大学;2003年
朱进;[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韩鹏;[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曾德珩;[D];重庆大学;2004年
陈月红;[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李江;[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秀霞;[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翟晓宾;[D];同济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林庄;[J];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04期
郑林庄;;[J];经济研究;1980年06期
陈义初;[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1年03期
黄煥中;;[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梅德银;[J];经济问题探索;1982年02期
任定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И·莱格;王道南;;[J];国际观察;1982年03期
,李慧中;[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3年04期
许经勇;;[J];企业经济;198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焦刚;;[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黄少安;孙圣民;;[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刘震;姚顺波;;[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张婷婷;于金娜;;[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景彦元;[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张忠伟;[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本报驻汉城记者
顾金俊;[N];经济日报;2001年
赵天冬;[N];农民日报;2001年
楚益祥;[N];市场报;2001年
王东京;[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王东京;[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陈剑波;[N];经济日报;2002年
于亚男;[N];河南日报;2003年
王奋宇;[N];中国社会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庆媛;[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翟建松;[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蓝虹;[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刘永湘;[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宇;[D];新疆农业大学;2000年
柯常松;[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胡雪梅;[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麻战洪;[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刘霞;[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袁弘;[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欧小鸥;[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樊红泽;[D];山西大学;2004年
来东亚;[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李凤;[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农业产生什么影响 _打印版_中国行业研究网_
  近年来,我国农业面临成本上涨、农产品进口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严峻等挑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新常态”将对农业产生什么影响?怎样推动可持续发展?粮食高库存怎么办?三农领域将有哪些新改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日就《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解读等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农办有关负责人回应了上述热点问题。
  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
  在回答农业如何转方式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当前农业发展既有很大成绩,也有不少忧患,包括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产品进口增加、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带来生态环境损害。
  据介绍,我国将增加农业投入,推动科技进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加强农民培训。同时,将着力调整农业结构,用有限的农业资源生产国内必需、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农产品,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这几年农村旅游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去年到乡村旅游的游客达12亿人次,占全部游客的30%,给农民带来了3200亿元收入,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陈锡文说。
  陈锡文强调,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不能出大问题。所以今年一号文件的第一条仍是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优化,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探索目标价格制度化解高库存矛盾
  对于如何解决粮食高库存问题,陈锡文说,去年春播开始,有的地方就反映原有库存已满的问题。由于农产品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加工企业更愿意使用进口粮食,导致国内库存不断攀升。
  对此,我国一方面实行了目标价格制度;另一方面,对一些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制度,关税配额之内进口是低关税,超过配额的实行高关税。过去一些地方执行得不严,走私情况不少。今后将更加严格管理,也减少对国内供给的冲击。
  陈锡文表示,将在去年对新疆棉花和东北、内蒙古大豆实行目标价格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让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让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逐步化解这几年形成的矛盾。
  农村改革:确保改有所成改有所进
  在回答关于农村改革问题时,中农办副主任韩俊表示,去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农村改革是重头戏。一系列农村改革举措、试点相继出台,如关于引导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关于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试点,特别是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供销社改革、国有林区和林场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今年要把已部署的改革抓紧落实,确保改有所成、改有所进。
  韩俊强调,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三块地”的改革试点方案有关部门已经牵头落实。必须明确的是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还有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还是试点,试点任务到2017年完成。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央确立了“三条底线”,就是公有制性质不能改变、耕地红线不能破、农民权益不能受损。
  新常态:挑战与机遇并存
  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农业的影响,陈锡文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率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对需求和财政收入都会有影响,对农业是一种挑战。一方面,如何生产出产品,让市场有更多需求,让农民有更多收入;另一方面,在财政收入增长减缓情况下,如何保持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但是反过来,新常态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家更多地去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太关注产量多少,有利于推进农业转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生产结构、促进三产融合。”陈锡文认为,新常态下,青年农民带着资金、技术、管理能力返乡创业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进入新常态对农业是挑战和机遇并存,要抓住机遇,促进农业稳步发展。
中研普华公司是中国领先的产业研究专业机构,拥有十余年的投资银行、企业IPO上市咨询一体化服务、行业调研、细分市场研究及募投项目运作经验。公司致力于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事业发展研究部门人员、风险投资机构、投行及咨询行业人士、投资专家等提供各行业丰富翔实的市场研究资料和商业竞争情报;为国内外的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提供专业的行业市场研究、商业分析、投资咨询、市场战略咨询等服务。目前,中研普华已经为上万家客户()包括政府机构、银行业、世界500强企业、研究所、行业协会、咨询公司、集团公司和各类投资公司在内的单位提供了专业的产业研究报告、项目投资咨询及竞争情报研究服务,并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为大量企业进行了上市导向战略规划,同时也为境内外上百家上市企业进行财务辅导、行业细分领域研究和募投方案的设计,并协助其顺利上市;协助多家证券公司开展IPO咨询业务。我们坚信中国的企业应该得到货真价实的、一流的资讯服务,在此中研普华研究中心郑重承诺,为您提供超值的服务!中研普华的管理咨询服务集合了行业内专家团队的智慧,磨合了多年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大碰撞的智慧结晶。我们的研究报告已经帮助了众多企业找到了真正的商业发展机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坚信您也将从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中获得有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商业智慧!
了解中研普华实力:
中研普华咨询业务:
当前页面网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项目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