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生态自然观的时代意义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问题

往期回顾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石金波&&&&【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科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有效途径,对于克服旧的发展观念,改变旧的发展模式,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继续深化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键词】生态自然观 生态文明建设 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17&&&    & 【文献标识码】A&&&&长期以来,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发展模式,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破坏,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不断衰竭,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为消除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趋势下,对解决当前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哲学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这一思想为人类发展方式变革提供了哲学依据。&&&&它有利于消除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伴随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盛行蔓延,使得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世界观长期占统治地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就认为“人是目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人类主宰自然界,自然应当为人类提供满足其利益所需要的一切”,这些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观念一再被强化。&&&&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在历史进程中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推动人类努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在指导人的活动中日益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仅看成是利用被利用、征服被征服的关系,而看不到两者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体的关系。结果是人类一味地掠夺自然,不顾及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导致日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资源能源问题。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和破坏,空气质量急剧下降,酸雨和雾霾严重侵扰着人类的生活,威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物种逐渐减少,珍稀生物濒临灭绝,生态灾难愈演愈烈。而人类要想摆脱现实的能源环境危机,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就必须抛弃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摒弃狭隘“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树立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思想。&&&&生态中心主义则与人类中心主义恰好相反,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为基石,反对人的主体性和人道主义。①生态中心主义反对人的主体性和人道主义,为保护自然不惜牺牲人的生存权利,走向反人道主义误区,是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又一变种。&&&&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彻底消除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时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指导人类科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并严格做到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超过它的再生能力,对废弃物的排放也不超过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依据适度原则,强调要正确维系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持续性与整体性的掌控,从而使人与自然实现能量互补,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态危机还不像现在这样严峻,但他们较早洞察了这一发展趋势,提醒人类要提高环境保护重视程度。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与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因此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够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有助于人们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危机为使命、力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它是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它以整体的思维看待人与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体统一,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协调。在当代,人类要摆脱生存危机,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必须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正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大自然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到发展系统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和逻辑起点,也是人们深入反思以往发展道路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只有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使每个人明白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实践中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社会精神风貌、社会经济发展、公民行为方式等,本质上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是维系人类生存繁衍的根本保障。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强调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更新人与自然对立的旧观念,变革不合理的社会体制和生产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危机重重的当代,人类需要普遍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取向,要从思想认识上真正的把握好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构建生态文明文化,以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导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发展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旧的发展模式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已十分严峻。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们解决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必须摒弃唯GDP的旧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主要局限于经济增长。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往往无视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的承载能力,盲目的开发,滥采滥伐,依靠资源能源的消耗和资金投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一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教训沉痛。因此必须要克服旧的发展观念,明确社会发展决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发展是硬道理”决不能片面理解为追求GDP的增长是硬道理,还必须要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反思旧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摒弃唯GDP的旧观念,树立绿色GDP的新观念。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杜绝“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肆意开发开采自然资源的短期行为,在经济活动中要确立起资源有价、环境有价的绿色意识,确立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同样的高度,这清晰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它启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旧的发展方式。工业革命以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天、地、水、空气都遭到严重破坏。据资料显示,近年来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每年上升0.14℃。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废水、废渣、有毒有害物质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局部地区水源污染与破坏严重。我国雾霾连城,20多个省市无一幸免。长期沿袭的“投入推动、结构失衡、数量扩张、效益低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占较大比重,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严重后果。&&&&要从根本上转变旧发展模式,必须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很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很大,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较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了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引发了严重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要彻底转变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清洁能源代替利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将社会发展调整为一个污染少、消耗少、效益高、人民得实惠多的新结构中来,努力挖掘新能源,探求和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途径,在以改善人与自然关系为目标的前提下,坚持走中国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启示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起节约资源的新观念。传统工业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大量投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循环往复。“大量生产”带来了经济增长,“大量投入和大量消费”是支持“大量生产”不可或缺的手段。企业要不断追求利润,必然要把现有的消费量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过度的高消费又刺激了企业盲目开采、掠夺资源,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工业化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无节制的开发及过度耗费,已使其出现储量的危机。乱砍滥伐导致了全球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逐步消失,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全球每年有660万公顷土地变为沙漠。地球上过半的资源已经被透支和消耗。&&&&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经济总量已排全球第二,但是能源消费量也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做到:&&&&首先,必须树立节约也是一种发展方式的新观念,制定兼顾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长远规划,完善节约资源的环保法规,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制。把构建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要使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切实参与其中。②&&&&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进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以生产劳动为中介的,资本主义的生存使人与自然正常的物质交换受到阻碍,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马克思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思想。他认为通过消耗最少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生存、生产需要的物质能量,在“最合适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人与自然合理交换物质的过程,人们要理性开发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与良性循环。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根本决策。合理利用废弃物,使之形成资源的合理利用。回收可以循环利用的垃圾及废弃物,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后,大力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生活方式。在物质生活领域,倡导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倡导厉行节约。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过度消费与消费不足两种现象。要引导相对富裕的人适度合理消费,杜绝资源浪费;扶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成为时尚。充分激发消费者绿色消费的热情,共同追求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杜绝生活日用品的豪华包装,如烟酒、食品等。倡导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度电、一张纸的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来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的转变,为绿色消费提供保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的新风尚。&&&&它启示我们当前推进城镇化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城镇化过程必然会带来人口聚集、产业聚集,从而引发新的生态环境、资源、能源问题,因此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③只有二者协调双赢,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城镇化建设应该注意结合地域特点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规划布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能源,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而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提高城镇综合实力,促进城镇化向低碳、环保、绿色、宜居方向健康发展。要解决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城镇化建设中必然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必然会对资源、能源带来巨大的消耗,使原有生态系统平衡遭到一定破坏,会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社会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在城镇化建设中,应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环保、景色宜人的宜居城镇,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发展。&&&&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和保障。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只有构建好生态文明,才能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人们也才能安居乐业,幸福指数也随之升高,从而激发创新活力,为共建幸福城乡提供了内在动力。&&&&最后,城镇化建设必须要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伴随城镇化建设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资源、能源。生态系统内部平衡会被打破,进而会导致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明确的是,城镇的发展繁荣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总之,新型城镇化应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应是低碳、环保、绿色宜居的城镇化。只有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最终实现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续发展的中国梦。&&&&(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注释】&&&&①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页。&&&&②闫志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34页。&&&&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已演变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各国都在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在当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下,国内外学者们尤其是一些生态学学者尝试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思想中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支点。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路开始论文的写作。
论文的主体结构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文献综述,介绍笔者所了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第二章中,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概念、内容,及其体现的伦理观思想。并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中国化理论成果,即科学发展观进行分析。最后还就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所体现的生态伦理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第三章中,重点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论述,并对原因进行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的问题,可以总结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以及资源短缺三个方面。笔者尝试从历史,经济,制度,思想四个层面进行原因分析。在第四章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体现的生态伦理观的运用,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思考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的途径。笔者认为一方面要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思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提倡生态消费,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并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三个具体的生态制度。另一方面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A811;X2【目录】:
摘要4-6Abstract6-8目录8-10第1章 引言10-15 1.1 选题依据10-11 1.2 研究现状11-13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12
1.2.2 国外研究现状12-13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13-14
1.3.1 研究目的13
1.3.2 研究意义13-14 1.4 论文的创新点14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14-15
1.5.1 基本思路14
1.5.2 研究方法14-15第2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理论概述15-29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概念和内容15-20
2.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概念15-16
2.1.2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容16-20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张的生态伦理观20-24
2.2.1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21-22
2.2.2 人与自然的和谐22-24 2.3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中国化成果——科学发展观24-26 2.4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26-29
2.4.1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26-27
2.4.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27-29第3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原因分析29-40 3.1 面临的问题29-34
3.1.1 环境污染29-31
3.1.2 生态恶化31-33
3.1.3 资源短缺33-34 3.2 原因分析34-40
3.2.1 历史层面34-36
3.2.2 经济层面36-37
3.2.3 制度层面37-38
3.2.4 思想层面38-40第4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野下,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思考40-53 4.1 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思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0-48
4.1.1 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40-41
4.1.2 提倡生态消费,构建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41-43
4.1.3 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和法律体系43-44
4.1.4 完善具体生态制度,实践“尊重自然,善待自然”44-48 4.2 以“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48-53
4.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48-50
4.2.2 发展循环经济,合理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50-51
4.2.3 提倡清洁生产,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满足人的需要51-53结论53-54致谢54-55参考文献55-58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8-59授予硕士学位人员登记表59-6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志清;[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胜良;;[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张大庆,张智洪;[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何小勇;张艳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徐晓宗;;[J];党史文苑;2006年04期
黄建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陈泉;;[J];法制与社会;2008年31期
陈润羊;花明;;[J];广州环境科学;2006年03期
郭廷辅;;[J];福建水土保持;1991年02期
张睿;;[J];河北法学;2009年03期
王淼;段志霞;;[J];河北渔业;2007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飞亮;[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宋强玲;[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张丽丽;[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于秀玲;[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郭昭君;[D];兰州大学;2009年
覃元理;[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张旋;[D];江苏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浩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王海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邵艳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袁家群;[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汤文曙;陈明秀;;[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丁恒文;;[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汤文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周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芮必峰;[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陶富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玉锁;;[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孙斌;张艳芬;;[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陆心宇;;[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陶达;;[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熙恩;;[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诗贵;肖凤仪;;[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杨佳倩;;[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梁爱民;;[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陶伯华;;[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丁润生;;[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伟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余正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赵一强;[D];苏州大学;2010年
任雪萍;[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杨玲;[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朱新春;[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孙峰;[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白雪峰;[D];辽宁大学;2010年
田庆军;[D];辽宁大学;2010年
吴建平;[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占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周珊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胡警月;[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于海霞;[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张超;[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赵文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周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姜佳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丁小飞;[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宋庆红;[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东松;李京文;;[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方世南;;[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陈永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徐民华;[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03期
韩孝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明红;[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谷体健;[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邢焱;[D];吉林大学;2008年
姜惠允;[D];安徽大学;2012年
王雪梅;[D];河南大学;2012年
宋利娟;[D];渤海大学;2012年
谭晓栋;[D];南昌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爱珍;韦华红;;[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马丽雅;王斌;杨俊国;;[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4期
张群;郁晶;喻义勇;;[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2期
徐鹤,朱坦,戴树桂,许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2期
许书军,魏世强,谢德体;[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向斌;左秀丽;李星;;[J];材料保护;2010年01期
邢丽;[J];财政研究;2005年01期
朱春艳;陈凡;;[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杨晓慧;;[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6期
刘仁胜;;[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N];光明日报;2005年
记者  夏斐
通讯员  蒋明 袁文魁;[N];光明日报;2007年
胡其峰;[N];光明日报;2009年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4年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5年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7年
贺善侃;[N];文汇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康琼;[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秦廷国;[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杨卫军;[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嫦英;[D];浙江大学;2005年
吴萍;[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唐国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王荣振;[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周利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叶春涛;[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张丽丽;[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邹瑄;[D];苏州大学;2007年
林玉春;[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宋斌;[D];河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士文;曹晨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赵绍敏;;[J];红河探索;2010年02期
高兴;;[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洪嘉;;[J];知识经济;2010年24期
刘世强;;[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2期
王治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1期
孙明媚;;[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05期
陈文斌;刘伟杰;;[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佟维;;[J];兰州学刊;2008年S1期
赵绍敏;;[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有祥;;[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陈海勇;;[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舒心心;;[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赵美珍;张爱娥;;[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陈学明;;[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尹伟伦;;[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牛国元;司继涛;;[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本刊编辑部;;[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佚名;;[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赵智奎;[N];中国民族报;2009年
殷珂;[N];黄石日报;2008年
郑亚伟;[N];丽水日报;2008年
;[N];中国信息报;2008年
马永坤;[N];毕节日报;2008年
赵美珍 章进
张爱娥;[N];常州日报;2008年
杨跃光 余咏梅 龙明玉;[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刘萍;[N];国际商报;2008年
蔡超然 赖虔平;[N];江西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畅;[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魏晓双;[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刘静;[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王丹;[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张富文;[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陈爱萍;[D];南开大学;2010年
童贤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李兴平;[D];兰州大学;2010年
李庆喜;[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魏连;[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耀丹;[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刘真真;[D];新乡医学院;2013年
周新兴;[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陈增贤;[D];兰州商学院;2010年
谭晓栋;[D];南昌大学;2012年
何青;[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丛横;[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唐晓晖;[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刘雪艳;[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周敏;[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自然观的实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