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县龙头山森林公园昨天打人事件

云南鲁甸地震:龙头山镇龙泉村已16小时未救出生还者
来源:中国网作者:刘子熙
  昨天6时,北京晨报记者赶到中心区&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村。至22时发稿时,记者守在村里16个小时,其间不断有人被挖出,但未见有生还者。由于当地房屋多为砖土结构,房屋倒塌后,很少有空间存在,基本都是&平拍&下来。有救援人员向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凌晨还挖出不少人,都活着,天亮以后(挖出的)就没有(活的)了。真得争分夺秒呀,否则埋在下面的人真没希望了。&
  失去孩子的父亲
  救援人员用了足足3个小时挖出小思远。当孩子被抱出来的时候,也许是救援人员太累了,也许是小思远身上的热乎气还在,有人大喊一句&还活着!&人们用毯子裹紧他,放在担架上,抬起孩子狂奔,孩子的父亲、亲戚、邻居、记者们也跟着一起跑,3分钟跑到卫生所。孩子被医生接进帐篷,人们谁都不走,张望着,没人说话,周围死一般的沉静。
  北京晨报记者通过帐篷缝隙看到,几乎一见到孩子,医生们就断定小思远已经死亡了。四五个医生护士围着小思远,默默地看着他。一位女医生用棉球轻轻擦拭孩子的脸、脖子和露在外面的四肢。随着泥土和血水的褪去,孩子的小脸、小手、小胳膊、小腿儿露出本来的颜色,是那种稚嫩的、鲜活的样子,是那种乖得就像睡着了的样子。女医生&呜呜&地哭起来。2分钟后,孩子被擦干净了,医生们将他重新抬出来。父亲直愣愣地面对这一幕,号啕起来。
  一个多小时后,北京晨报记者再见到思远的父亲,他靠在房屋的墙脚处,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一阵余震袭来,房檐下的人纷纷逃开,他靠在那儿,一动不动。
  失去妻子的丈夫
  在挖出儿子前,思远的妈妈和两个姨妈被挖出来,姐仨死在一处。3岁半的小思远一直是父亲的希望,他虽然活泼淘气,但是个头儿小,好歹有个桌子、椅子挡着,有个空隙,孩子兴许就能活下来。面对着一片废墟,面对着妻子和妻妹的遗体,父亲还念叨着,&保佑我儿子没事呀。&在找到思远的一双鞋后,他如获至宝,送到救援犬嘴边:&这是我儿子的,这是我儿子的。&
  龙头山镇是千年古镇,思远家位于龙泉村老街上,屋子后面有座山。地震时,山滑下来,拍倒了小思远的家。搜救犬闻了闻孩子的鞋,很快找到了位置。挖土机迅速被调来,孩子父亲原本面无表情的脸上忽然有了光,他跟着机器一起挖起来。3个小时后,孩子的小手露出来,人们扑上去,一点点却又迅速地挖起来&&
  思远的遗体经过简单处理后,被直接送往村里临时搭建的停尸房。他的妈妈和两个姨妈都&等&在那里。思远的父亲哭着求人员:&一起火化呀,一定要一起火化,孩子太小,不能没有妈呀。他很乖,很听话的&&&
  在思远家一里多长的老街上,不断有人被挖出来。但是,救援人员和志愿者都面无表情、默不作声,强烈的挫败感,让他们欲哭无泪。这16个小时中,北京晨报记者陆续见到搜救人员挖出10余具遗体,没有见到生还者。
  人们在龙泉中学建起指挥部,挖土机、帐篷、水、方便面都有。救援队来自广西、、四川&&24小时轮流用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寻找生命迹象,防疫人员在废墟上喷洒药水,猫、狗在街上跑着。这里什么都有,独缺生命的迹象,独缺奇迹的莅临。(晨报特派鲁甸记者王颖/口述并摄影 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整理)Sina Visitor System&&&新闻热线:021-
鲁甸龙头山镇骡马口安置点临时党支部成员余朝辉:党员,关键时刻就该站出来
原标题:鲁甸龙头山镇骡马口安置点临时党支部成员余朝辉:党员,关键时刻就该站出来
  在鲁甸地震灾区,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地震发生后,为抓紧时间救人,他将遇难父亲的遗体停放在村广场上,却带领群众救出了10多人;当父亲遗体火化后,他又把父亲的骨灰存放在火化厂,匆忙赶回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坚守岗位;地震发生以来,他负责的骡马口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各项工作井井有条。他就是鲁甸县龙头山镇骡马口安置点临时党支部成员余朝辉。
  当鲁甸6.5级地震发生时,正在山上采花椒的余朝辉从树上摔下,头部受伤,看到全村房屋大面积倒塌,他立即想到了自己年迈的父亲。当他赶到家时,父亲的遗体已被儿子刨出,停放在广场边。看了父亲一眼后,想到地震中还有很多群众急需救援,余朝辉把悲伤埋在心底,立即投入到抢险救援工作中。
  “惨烈的地震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哭的哭,喊的喊,乱成一团,有的人跑出来了还想着回屋拿东西,我立即劝阻大家,避免造成第二次伤害。并喊上村里几个青壮年组成了自救突击队,抢救那些受伤的人,当天晚上就救出受灾群众10余人。”地震虽已过去100多天,但余朝辉谈起地震发生时的情况,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当天晚上下起了大暴雨,是余朝辉带着我们冒着大雨和余震,带领社区里的10多个青壮年抢险救人、搭建救灾帐篷,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一直跟随余朝辉参与抢险救援的余开军说:“从3日下午到5日早上,余朝辉两天三夜没有休息过一分钟。直到5日早上,骡马口自然村2000多受灾群众全都安顿好了,他才将父亲的遗体送去火化,当日下午又返回骡马口,投入到管理工作中。
  余朝辉的举动,引起了亲戚朋友的不满。面对埋怨,他总是说:“我是党员,关键时刻就该站出来。”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灾难面前,余朝辉表现出的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无畏精神,受到了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在灾后成立的龙头山镇骡马口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临时党支部,已有10年党龄的余朝辉被上级党组织任命为党小组成员,负责安置点后勤保障、卫生、治安等工作。
  “这几天气温低,睡觉时帐篷要拉好。”“白天累了一天,晚上睡早点,帐篷里不能生火。”“帐篷外的卫生要搞好,帐篷内的卫生同样要整洁。”……11月的龙头山已经寒气逼人,虽然年逾50,但身体硬朗的余朝辉白天晚上都坚持带领巡查人员挨家挨户地检查,确保受灾群众睡得好、住得暖,严防火灾隐患和治安案件的发生。
  “我家经济收入来源少,建房子能省一文算一文,达到抗震标准就行了。” 11月15日,在骡马口社区,余朝辉正和10多名受灾群众讨论重建房子的相关事宜。
  “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已经开始,因为各种建材成本不一样,所以大家在材料选择上讨论得最热烈。”余朝辉说,在春节前让一部分受灾群众搬进新居过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也是社区两委的工作目标。
  记者 蔡侯友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鲁甸龙头山镇骡马口安置点临时党支部成员余朝辉:党员,关键时刻就该站出来
日 08:20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鲁甸龙头山镇骡马口安置点临时党支部成员余朝辉:党员,关键时刻就该站出来
  在鲁甸地震灾区,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地震发生后,为抓紧时间救人,他将遇难父亲的遗体停放在村广场上,却带领群众救出了10多人;当父亲遗体火化后,他又把父亲的骨灰存放在火化厂,匆忙赶回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坚守岗位;地震发生以来,他负责的骡马口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各项工作井井有条。他就是鲁甸县龙头山镇骡马口安置点临时党支部成员余朝辉。
  当鲁甸6.5级地震发生时,正在山上采花椒的余朝辉从树上摔下,头部受伤,看到全村房屋大面积倒塌,他立即想到了自己年迈的父亲。当他赶到家时,父亲的遗体已被儿子刨出,停放在广场边。看了父亲一眼后,想到地震中还有很多群众急需救援,余朝辉把悲伤埋在心底,立即投入到抢险救援工作中。
  “惨烈的地震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哭的哭,喊的喊,乱成一团,有的人跑出来了还想着回屋拿东西,我立即劝阻大家,避免造成第二次伤害。并喊上村里几个青壮年组成了自救突击队,抢救那些受伤的人,当天晚上就救出受灾群众10余人。”地震虽已过去100多天,但余朝辉谈起地震发生时的情况,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当天晚上下起了大暴雨,是余朝辉带着我们冒着大雨和余震,带领社区里的10多个青壮年抢险救人、搭建救灾帐篷,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一直跟随余朝辉参与抢险救援的余开军说:“从3日下午到5日早上,余朝辉两天三夜没有休息过一分钟。直到5日早上,骡马口自然村2000多受灾群众全都安顿好了,他才将父亲的遗体送去火化,当日下午又返回骡马口,投入到管理工作中。
  余朝辉的举动,引起了亲戚朋友的不满。面对埋怨,他总是说:“我是党员,关键时刻就该站出来。”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灾难面前,余朝辉表现出的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无畏精神,受到了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在灾后成立的龙头山镇骡马口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临时党支部,已有10年党龄的余朝辉被上级党组织任命为党小组成员,负责安置点后勤保障、卫生、治安等工作。
  “这几天气温低,睡觉时帐篷要拉好。”“白天累了一天,晚上睡早点,帐篷里不能生火。”“帐篷外的卫生要搞好,帐篷内的卫生同样要整洁。”……11月的龙头山已经寒气逼人,虽然年逾50,但身体硬朗的余朝辉白天晚上都坚持带领巡查人员挨家挨户地检查,确保受灾群众睡得好、住得暖,严防火灾隐患和治安案件的发生。
  “我家经济收入来源少,建房子能省一文算一文,达到抗震标准就行了。” 11月15日,在骡马口社区,余朝辉正和10多名受灾群众讨论重建房子的相关事宜。
  “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已经开始,因为各种建材成本不一样,所以大家在材料选择上讨论得最热烈。”余朝辉说,在春节前让一部分受灾群众搬进新居过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也是社区两委的工作目标。
  记者 蔡侯友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鲁甸地震:一家5口死了3个 女儿劝慰爸爸不哭[图]-女儿 龙头山乡 孩子 老街 火德 地震发生 民警 派出所 协警 鲁甸县-中国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鲁甸地震:一家5口死了3个 女儿劝慰爸爸不哭[图]
原标题: 鲁甸地震:一家5口死了3个 女儿劝慰爸爸不哭
一位村民在震后废墟上捡拾物品
面对震区的惨状,村民很伤心
军用直升机在转运伤员
  东方网8月5日消息:8月4日凌晨2点,鲁甸地震后的第10个小时。从鲁甸县城驶往火德红镇途中――县城某家烧烤店内,200余名人在此避难,他们说,火德红镇也是地震重灾区,山下的牛栏江已经形成堰塞湖。大雨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马路尽头忽而闪过一道闪电,映照出远山如巨兽般的轮廓,巨大的雷鸣声紧接着闪电轰隆隆而来。
  沿途的村落,稀稀疏疏地亮着灯,白色的、黄色的灯光从玻璃窗里透出。在几栋门前一片狼藉的新建房屋前,立着几顶白色帐篷。一栋泥土砌成的房屋的二楼,昏黄的灯光打到成堆的玉米粒上。沿途,还能看到一家小卖部,亮着灯,敞开着大铁门。
  灾民暴雨雷鸣的第一夜
  火德红白天热闹的街道,在凌晨2点依然有很多人,他们站在房屋门口,望着天,看着街道上的车辆,一言不发。每月逢农历的二、五、八日,就是火德红赶街的日子。8月3日,正是农历的七月初八。
  这天上午10点,戈时国骑着摩托车载着孩子从银厂村水槽社出发,半小时后,他们到达火德红镇。11点半,他的老婆带着另外3个孩子与他在姐夫胡顺本家会合。胡顺本在镇上开了个小卖部,有栋三层的楼房。
  下午4点的太阳有点烈,赶街人感觉背上辣辣的。戈时国的大儿子戈应苍坐在小卖部门口,他感觉整个人要被人从椅子上推下来,与此同时,他看见门口一个骑摩托车的人从摩托车上摔下来,接着他听到了“好像是从对面的山上传来声音”。
  “我猜房子会倒,摇得太厉害了。”地震10分钟后,戈时国安定好心情,骑着摩托车往家赶。“家里两栋房子,一栋建了20多年,一栋是五六年前才盖的,都没了。”戈时国和爱人带着孩子们住在姐夫家。当晚12点,房子摇了一次,坐在椅子上打瞌睡的戈时国睡意全无。
  他们的孩子正坐在姐夫家的车子里,离小卖部不到20米。猛地打开车门,还在嬉闹的孩子瞬间安静下来。车子里坐着5个孩子,还有2个后车在厢里睡得正香。这辆车,是孩子们的临时乐园。戈时国不知道新房子什么时候才能建成,他收入的主要来源――4头猪还在废墟下嗷嗷叫唤。
  4小时20公里夜路见家人
  凌晨4点,雨势不减,前往火德红的路渐趋艰难。而从鲁甸县城前往龙头山镇的路上,救护车的呼叫声时不时刺破寂静的雨夜,军用车辆闪烁的灯光照亮前行的夜行人。
  因为地震、暴雨的缘故,前往龙头山镇的路已经面目全非,除了救护、救灾车辆,其它车辆一律不得入内。特地从昆明、曲靖等地赶回老家的龙山头人被阻挡在昭巧二级公路的入口,而原本用来运送灾民的中巴,被陷在途中。
  杨应红在入口处犹豫了许久。8月3日当天,在昆明上班的她在西安出差。下午5点,她到达长水机场,赶回家,开着她的丰田越野车马不停蹄地赶往鲁甸,却在与家乡相隔20公里的地方被阻。平时,这条路她开车还不要一个小时。
  35岁的杨应红在昆明已生活多年,女儿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双亲已亡,还有姐姐。她想回家看看姐姐的房子,自从3日下午5点通话过后,她就再也没跟姐姐联系。“我在昭通还有一套房子,要是姐姐的房子倒了,就让她住我那儿。”
  她看到有人走进那条艰险未知的路,她小跑几步跟上去:“你们要去龙头山么?我跟你们一起,我一个人有点怕。”一路上,她时不时回头张望,看看后方灯光的来源。来了许多军车,也经过许多民政救灾车辆,她挥了挥手,车子没有停下,她看到还有空位的车厢,不耐烦地叹了口气。
  如此停停走走,在走过约五公里路后,一辆车停在她面前。她爬上车,一路坐到小寨乡。此时已是6点,山顶上已泛微光,前方堵着大量准备前往灾区救灾的车辆。她下了车,又继续往龙头山方向走。
  从天生桥往龙山头的道路,已经不是杨应红印象中的样子,接连两侧悬崖峭壁的原本是一条宽为6米的车道。而此时,大部分路段被泥土覆盖。时不时,道路旁传来“走快点,走快点,小心头上”的提醒。她眼看在某个拐角处,一大堆泥土从山坡上滑落下来,把才清理出来的路面又覆盖住了。
  上午8点20分,与杨应红在路上会合的龙头山人,经过4小时的徒步转过山,看到了龙头山――这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她心里最牵挂的地方。此时的龙头山旭日初升,阳光打在皮肤上暖暖的,许多救护车和作业车停放在山路上,她轻轻地松了一口气。
  “爸爸不哭,我也不哭”
  上午8点20分,王明发躺在龙头山乡的山路上。他的身下有一个简易的担架,铺着一条发黄的被子,脚部位置已经血迹斑斑。他的脚踝上裹着一块白色纱布,血已经渗透出来结成痂。他的脸上也有伤痕,下巴上带着发黄的血迹。
  他的担架旁坐着一位身材瘦小的老婆婆,一边握着他的右手,一边抹着眼泪。老婆婆是王贵菊,王明发的妈妈。在这次地震中,王贵菊失去了她的孙子,也是王明发的儿子。4日早上,她看到废墟里的小孙子,脖子被水泥横梁压着,“我不知道他们(救援人员)要把我孙子怎么弄”,正如在这个早上,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她那躺在担架上的儿子会被抬走救治。
  王贵菊失去了孙子,刘家礼失去了他的老婆和两个孩子。上午10点,龙山头重灾区龙泉村的废墟里,刘家礼坐在一张被泥巴糊满的皮质沙发上,头靠着沙发靠背,眼睛望着前方。
  在刘家礼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时,他的亲朋好友们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刘家礼的母亲郑颖芝坐在一个土块上,用手轻轻拍打旁边哭成泪人的老伴,而刘家礼的兄弟妯娌们则用塑料盆将泥土一盆盆往外倒,那是厨房。
  地震时,刘家礼的爱人夏伟年正抱着七个月大的孩子在厨房准备煮饭。这是她的娘家,3日当天,她和妹妹被父亲喊回来摘花椒。回娘家时,她还带着七个月大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结果3人被埋遇难。结婚11年的夏伟年和刘家礼还有一个大女儿,10岁的刘候蕊。
  刘家礼默默流着眼泪时,刘候蕊跑过来蹲在父亲面前,用双手将父亲脸上的眼泪抹去:“爸爸不哭,我也不哭。我们都要好好呢!”自己脸上的眼泪却忍不住流下。她拉着父亲:“我们回去吧,家里还有事情要弄呢!”她将刘家礼从废墟上扶下。
  而夏伟年的婆婆郑颖芝还坐在废墟上,她已经在废墟上待了19个小时。她说,她要等到夏伟年和孩子们被挖出来的时候。“我有6个孩子,她最好,比我的姑娘还好。”
  房屋夷为平地 一家四口逃过一劫
  地震发生后,各路救援队伍一路奔驰向昭通鲁甸地震重灾区挺进。在地震中,鲁甸龙头山镇政府办公大院及周边村庄房屋倒塌情况较严重,人员伤亡较多。由于山体滑坡导致道路损坏、被掩埋,营救灾区群众的生命通道多次中断,经过机械抢修,又一次次被成功打通。本报记者徒步进入震区。
  救援队伍驰援灾区
  从鲁甸县城奔赴灾区的路上,由于救援队伍太多,各种车辆排起长龙,救护车呼啸着从灾区往外疾驰。在泥泞的道路上,有人扛着食物加紧脚步往灾区赶,也有不少群众提着简单衣物从灾区撤离。由于进入灾区的车辆实在太多,为了不让生命通道受阻,指挥部不得不禁止一切社会车辆进入灾区,救援力量不得不徒步前行。路的一边不时有滚石、泥土坠落,另一边是几十米深的河谷,非常危险。
  越靠近重灾区,塌方情况越明显,路边村子的房屋倒塌、损坏情况也越严重。在距离龙头山镇政府两公里左右的地方,数十户人家的房屋几乎全部损坏,土墙倒塌、屋顶被掀,甚至整栋房屋全部垮塌,路边混凝土浇灌的房屋也损坏严重。在昨天上午天亮后,大批救援队伍陆续到达龙头山,在一片片废墟上展开救援。
  3名民警1名协警遇难
  “没了,什么都没有了,老街全震塌了,房屋全毁了。”刚进入龙头山镇政府所在的街道,就看见几个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面前是盖着被子的遗体,有人边哭泣边不断重复这句话。到昨天上午8点,伤员仍是靠担架运到河对岸再由救护车拉走。为了保证救援车辆顺利进入灾区,大型机械仍在不停地在河边抢通桥梁。
  龙头山镇分为新街和老街,新街沿河而建,房屋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老街沿山而建,大多为10多年前的建筑以及部分土坯房。在此次地震中,新街的房屋仅有局部损坏和地面开裂,老街却有成片的房屋倒塌。村民回忆说,地震时,房屋倒塌声、村民惨叫声响成一片,整个街道都是灰尘。
  镇政府位于老街的最高处,
震后大门口仅剩下挂牌的一小块墙体,正对大门的政府办公楼已经歪斜;左侧的一排土坯房原是政府职工宿舍,已全部倒塌,导致多人被埋。派出所办公楼也全部坍塌,包括派出所所长夏大猛在内的3名民警和2名协警被埋,以及前来办事的2名群众。
  经过紧急施救,至8月4日中午12点,搜救出两名群众及1名协勤,3人被送往医院抢救。至下午3点,3名民警和1名协警的遗体被找到。出警的女民警吴朝芬从外面赶回来看到办公楼被夷为平地时,号啕大哭。
  在镇政府工作的小李回忆,地震发生前,她前往县城办事,见到路边大量山石、泥土滚落,她急忙赶回单位。“才进入老街,眼前一片废墟。”镇政府除办公大楼还立着外,其他房屋已经损毁,大楼内的同事都跑了出来,只有派出所和职工宿舍楼内有人被困。
  小李迅速加入救人行列,从瓦砾中寻找生命,大家合力将埋压较浅的人救出,并送去治疗。“一个男同事被挖出来的时候还活着,在往外送的途中停止了呼吸,而他的女友在被刨出时已经遇难。”小李眼睛湿润了。为了尽快挖出其他被埋压人员,小李和其他人一夜未眠,坚守在现场。
  女儿带着孩子回娘家遇难
  何从华的家在集镇对面河边的山坡上,是一栋两层的小楼,在地震中已被夷为平地。昨天凌晨至上午,他骑着卖菜时用的三轮车来回搬运物资帮助其他群众。地震发生时,何从华和妻子正在集市上卖菜,而这一天是夫妻俩第一次在下午卖菜时将两个孩子带出来。
  “两个孩子一个仅有1岁半,另外一个只有3岁,以前我们出去卖菜,就把孩子放在家里睡觉还好这次带着娃娃出去。虽然家没了,但只要人还在就好。”何从华感叹,一家四口就只穿着一点单衣,家里所有东西全部被埋。发现其他家有人被埋,安顿好妻儿后,何从华加入了救援队伍。
  在龙泉中学附近的广场上停放着多具遗体,56岁的杨长才有气无力地瘫坐在地上,旁边棚子里是他26岁的女儿和仅8个月大的外孙。
  “女儿是想着我们老两口在家忙着摘花椒没时间做饭,特意来帮忙照顾我们的,可没想到会出这样的事儿。”杨长才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地震发生时,他正骑着摩托车返家,突然摩托车倒地,开始以为是车子坏了,可就在他抬头时,发现山体在往下掉石块,意识到大势不妙,他爬起来就往前跑,刚跑过去,山体滑坡,摩托车被掩埋了。
  担心家里的女儿和外孙安危,杨长才拦了一辆摩托车赶回家中,可眼前的状况让他惊呆了,土木结构的房屋全部倒塌。在大声呼喊后,年龄稍大的外孙应话了,但另外两人却没回应。他急忙顺着声音去刨,把大外孙挖了出来并转移到医院救治,而女儿和小外孙直到昨天上午才被救援人员挖出。
  “女儿带着外孙来10多天了,两天前大外孙吵着想回昭通去,可女儿想多帮我们几天。”杨长才说,女儿懂事孝顺,时常惦记着老两口。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鲁甸地震:一家5口死了3个 女儿劝慰爸爸不哭[图]
日 09:34 来源:云南网
原标题: 鲁甸地震:一家5口死了3个 女儿劝慰爸爸不哭
一位村民在震后废墟上捡拾物品
面对震区的惨状,村民很伤心
军用直升机在转运伤员
  东方网8月5日消息:8月4日凌晨2点,鲁甸地震后的第10个小时。从鲁甸县城驶往火德红镇途中――县城某家烧烤店内,200余名人在此避难,他们说,火德红镇也是地震重灾区,山下的牛栏江已经形成堰塞湖。大雨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马路尽头忽而闪过一道闪电,映照出远山如巨兽般的轮廓,巨大的雷鸣声紧接着闪电轰隆隆而来。
  沿途的村落,稀稀疏疏地亮着灯,白色的、黄色的灯光从玻璃窗里透出。在几栋门前一片狼藉的新建房屋前,立着几顶白色帐篷。一栋泥土砌成的房屋的二楼,昏黄的灯光打到成堆的玉米粒上。沿途,还能看到一家小卖部,亮着灯,敞开着大铁门。
  灾民暴雨雷鸣的第一夜
  火德红白天热闹的街道,在凌晨2点依然有很多人,他们站在房屋门口,望着天,看着街道上的车辆,一言不发。每月逢农历的二、五、八日,就是火德红赶街的日子。8月3日,正是农历的七月初八。
  这天上午10点,戈时国骑着摩托车载着孩子从银厂村水槽社出发,半小时后,他们到达火德红镇。11点半,他的老婆带着另外3个孩子与他在姐夫胡顺本家会合。胡顺本在镇上开了个小卖部,有栋三层的楼房。
  下午4点的太阳有点烈,赶街人感觉背上辣辣的。戈时国的大儿子戈应苍坐在小卖部门口,他感觉整个人要被人从椅子上推下来,与此同时,他看见门口一个骑摩托车的人从摩托车上摔下来,接着他听到了“好像是从对面的山上传来声音”。
  “我猜房子会倒,摇得太厉害了。”地震10分钟后,戈时国安定好心情,骑着摩托车往家赶。“家里两栋房子,一栋建了20多年,一栋是五六年前才盖的,都没了。”戈时国和爱人带着孩子们住在姐夫家。当晚12点,房子摇了一次,坐在椅子上打瞌睡的戈时国睡意全无。
  他们的孩子正坐在姐夫家的车子里,离小卖部不到20米。猛地打开车门,还在嬉闹的孩子瞬间安静下来。车子里坐着5个孩子,还有2个后车在厢里睡得正香。这辆车,是孩子们的临时乐园。戈时国不知道新房子什么时候才能建成,他收入的主要来源――4头猪还在废墟下嗷嗷叫唤。
  4小时20公里夜路见家人
  凌晨4点,雨势不减,前往火德红的路渐趋艰难。而从鲁甸县城前往龙头山镇的路上,救护车的呼叫声时不时刺破寂静的雨夜,军用车辆闪烁的灯光照亮前行的夜行人。
  因为地震、暴雨的缘故,前往龙头山镇的路已经面目全非,除了救护、救灾车辆,其它车辆一律不得入内。特地从昆明、曲靖等地赶回老家的龙山头人被阻挡在昭巧二级公路的入口,而原本用来运送灾民的中巴,被陷在途中。
  杨应红在入口处犹豫了许久。8月3日当天,在昆明上班的她在西安出差。下午5点,她到达长水机场,赶回家,开着她的丰田越野车马不停蹄地赶往鲁甸,却在与家乡相隔20公里的地方被阻。平时,这条路她开车还不要一个小时。
  35岁的杨应红在昆明已生活多年,女儿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双亲已亡,还有姐姐。她想回家看看姐姐的房子,自从3日下午5点通话过后,她就再也没跟姐姐联系。“我在昭通还有一套房子,要是姐姐的房子倒了,就让她住我那儿。”
  她看到有人走进那条艰险未知的路,她小跑几步跟上去:“你们要去龙头山么?我跟你们一起,我一个人有点怕。”一路上,她时不时回头张望,看看后方灯光的来源。来了许多军车,也经过许多民政救灾车辆,她挥了挥手,车子没有停下,她看到还有空位的车厢,不耐烦地叹了口气。
  如此停停走走,在走过约五公里路后,一辆车停在她面前。她爬上车,一路坐到小寨乡。此时已是6点,山顶上已泛微光,前方堵着大量准备前往灾区救灾的车辆。她下了车,又继续往龙头山方向走。
  从天生桥往龙山头的道路,已经不是杨应红印象中的样子,接连两侧悬崖峭壁的原本是一条宽为6米的车道。而此时,大部分路段被泥土覆盖。时不时,道路旁传来“走快点,走快点,小心头上”的提醒。她眼看在某个拐角处,一大堆泥土从山坡上滑落下来,把才清理出来的路面又覆盖住了。
  上午8点20分,与杨应红在路上会合的龙头山人,经过4小时的徒步转过山,看到了龙头山――这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她心里最牵挂的地方。此时的龙头山旭日初升,阳光打在皮肤上暖暖的,许多救护车和作业车停放在山路上,她轻轻地松了一口气。
  “爸爸不哭,我也不哭”
  上午8点20分,王明发躺在龙头山乡的山路上。他的身下有一个简易的担架,铺着一条发黄的被子,脚部位置已经血迹斑斑。他的脚踝上裹着一块白色纱布,血已经渗透出来结成痂。他的脸上也有伤痕,下巴上带着发黄的血迹。
  他的担架旁坐着一位身材瘦小的老婆婆,一边握着他的右手,一边抹着眼泪。老婆婆是王贵菊,王明发的妈妈。在这次地震中,王贵菊失去了她的孙子,也是王明发的儿子。4日早上,她看到废墟里的小孙子,脖子被水泥横梁压着,“我不知道他们(救援人员)要把我孙子怎么弄”,正如在这个早上,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她那躺在担架上的儿子会被抬走救治。
  王贵菊失去了孙子,刘家礼失去了他的老婆和两个孩子。上午10点,龙山头重灾区龙泉村的废墟里,刘家礼坐在一张被泥巴糊满的皮质沙发上,头靠着沙发靠背,眼睛望着前方。
  在刘家礼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时,他的亲朋好友们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刘家礼的母亲郑颖芝坐在一个土块上,用手轻轻拍打旁边哭成泪人的老伴,而刘家礼的兄弟妯娌们则用塑料盆将泥土一盆盆往外倒,那是厨房。
  地震时,刘家礼的爱人夏伟年正抱着七个月大的孩子在厨房准备煮饭。这是她的娘家,3日当天,她和妹妹被父亲喊回来摘花椒。回娘家时,她还带着七个月大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结果3人被埋遇难。结婚11年的夏伟年和刘家礼还有一个大女儿,10岁的刘候蕊。
  刘家礼默默流着眼泪时,刘候蕊跑过来蹲在父亲面前,用双手将父亲脸上的眼泪抹去:“爸爸不哭,我也不哭。我们都要好好呢!”自己脸上的眼泪却忍不住流下。她拉着父亲:“我们回去吧,家里还有事情要弄呢!”她将刘家礼从废墟上扶下。
  而夏伟年的婆婆郑颖芝还坐在废墟上,她已经在废墟上待了19个小时。她说,她要等到夏伟年和孩子们被挖出来的时候。“我有6个孩子,她最好,比我的姑娘还好。”
  房屋夷为平地 一家四口逃过一劫
  地震发生后,各路救援队伍一路奔驰向昭通鲁甸地震重灾区挺进。在地震中,鲁甸龙头山镇政府办公大院及周边村庄房屋倒塌情况较严重,人员伤亡较多。由于山体滑坡导致道路损坏、被掩埋,营救灾区群众的生命通道多次中断,经过机械抢修,又一次次被成功打通。本报记者徒步进入震区。
  救援队伍驰援灾区
  从鲁甸县城奔赴灾区的路上,由于救援队伍太多,各种车辆排起长龙,救护车呼啸着从灾区往外疾驰。在泥泞的道路上,有人扛着食物加紧脚步往灾区赶,也有不少群众提着简单衣物从灾区撤离。由于进入灾区的车辆实在太多,为了不让生命通道受阻,指挥部不得不禁止一切社会车辆进入灾区,救援力量不得不徒步前行。路的一边不时有滚石、泥土坠落,另一边是几十米深的河谷,非常危险。
  越靠近重灾区,塌方情况越明显,路边村子的房屋倒塌、损坏情况也越严重。在距离龙头山镇政府两公里左右的地方,数十户人家的房屋几乎全部损坏,土墙倒塌、屋顶被掀,甚至整栋房屋全部垮塌,路边混凝土浇灌的房屋也损坏严重。在昨天上午天亮后,大批救援队伍陆续到达龙头山,在一片片废墟上展开救援。
  3名民警1名协警遇难
  “没了,什么都没有了,老街全震塌了,房屋全毁了。”刚进入龙头山镇政府所在的街道,就看见几个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面前是盖着被子的遗体,有人边哭泣边不断重复这句话。到昨天上午8点,伤员仍是靠担架运到河对岸再由救护车拉走。为了保证救援车辆顺利进入灾区,大型机械仍在不停地在河边抢通桥梁。
  龙头山镇分为新街和老街,新街沿河而建,房屋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老街沿山而建,大多为10多年前的建筑以及部分土坯房。在此次地震中,新街的房屋仅有局部损坏和地面开裂,老街却有成片的房屋倒塌。村民回忆说,地震时,房屋倒塌声、村民惨叫声响成一片,整个街道都是灰尘。
  镇政府位于老街的最高处,
震后大门口仅剩下挂牌的一小块墙体,正对大门的政府办公楼已经歪斜;左侧的一排土坯房原是政府职工宿舍,已全部倒塌,导致多人被埋。派出所办公楼也全部坍塌,包括派出所所长夏大猛在内的3名民警和2名协警被埋,以及前来办事的2名群众。
  经过紧急施救,至8月4日中午12点,搜救出两名群众及1名协勤,3人被送往医院抢救。至下午3点,3名民警和1名协警的遗体被找到。出警的女民警吴朝芬从外面赶回来看到办公楼被夷为平地时,号啕大哭。
  在镇政府工作的小李回忆,地震发生前,她前往县城办事,见到路边大量山石、泥土滚落,她急忙赶回单位。“才进入老街,眼前一片废墟。”镇政府除办公大楼还立着外,其他房屋已经损毁,大楼内的同事都跑了出来,只有派出所和职工宿舍楼内有人被困。
  小李迅速加入救人行列,从瓦砾中寻找生命,大家合力将埋压较浅的人救出,并送去治疗。“一个男同事被挖出来的时候还活着,在往外送的途中停止了呼吸,而他的女友在被刨出时已经遇难。”小李眼睛湿润了。为了尽快挖出其他被埋压人员,小李和其他人一夜未眠,坚守在现场。
  女儿带着孩子回娘家遇难
  何从华的家在集镇对面河边的山坡上,是一栋两层的小楼,在地震中已被夷为平地。昨天凌晨至上午,他骑着卖菜时用的三轮车来回搬运物资帮助其他群众。地震发生时,何从华和妻子正在集市上卖菜,而这一天是夫妻俩第一次在下午卖菜时将两个孩子带出来。
  “两个孩子一个仅有1岁半,另外一个只有3岁,以前我们出去卖菜,就把孩子放在家里睡觉还好这次带着娃娃出去。虽然家没了,但只要人还在就好。”何从华感叹,一家四口就只穿着一点单衣,家里所有东西全部被埋。发现其他家有人被埋,安顿好妻儿后,何从华加入了救援队伍。
  在龙泉中学附近的广场上停放着多具遗体,56岁的杨长才有气无力地瘫坐在地上,旁边棚子里是他26岁的女儿和仅8个月大的外孙。
  “女儿是想着我们老两口在家忙着摘花椒没时间做饭,特意来帮忙照顾我们的,可没想到会出这样的事儿。”杨长才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地震发生时,他正骑着摩托车返家,突然摩托车倒地,开始以为是车子坏了,可就在他抬头时,发现山体在往下掉石块,意识到大势不妙,他爬起来就往前跑,刚跑过去,山体滑坡,摩托车被掩埋了。
  担心家里的女儿和外孙安危,杨长才拦了一辆摩托车赶回家中,可眼前的状况让他惊呆了,土木结构的房屋全部倒塌。在大声呼喊后,年龄稍大的外孙应话了,但另外两人却没回应。他急忙顺着声音去刨,把大外孙挖了出来并转移到医院救治,而女儿和小外孙直到昨天上午才被救援人员挖出。
  “女儿带着外孙来10多天了,两天前大外孙吵着想回昭通去,可女儿想多帮我们几天。”杨长才说,女儿懂事孝顺,时常惦记着老两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头山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