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给一篇关于剩余控制权的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献!?

求一篇关于超声波,零价铁,苯酚有关的外文文献可以是 超声波联合零价铁处理(某种物质)的外文文献也可以是 超声波处理苯酚废水的外文文献零价铁处理苯酚废水的外文文献也可以
总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求一篇关于超声波,零价铁,苯酚有关的外文文献可以是 超声波联合零价铁处理(某种物质)的外文文献也可以是 超声波处理苯酚废水的外文文献零价铁处理苯酚废水的外文文献也可以
求一篇关于超声波,零价铁,苯酚有关的外文文献可以是 超声波联合零价铁处理(某种物质)的外文文献也可以是 超声波处理苯酚废水的外文文献零价铁处理苯酚废水的外文文献也可以
总之我做的题目是《超声波协同零价铁处理苯酚废水的研究》需要翻译一篇相关的外文文献。百度谷歌了半天也找不到,好心人帮帮忙吧。英文原文的就可以,如果有翻译之后的那更好~
谢谢~ 大拜一个
推荐到OA图书馆查询。输入相关关键词即可。谁能提供一篇关于电子商务物流方面的外文文献
谁能提供一篇关于电子商务物流方面的外文文献
注明作者,题目和中、英文翻译。有的话帮忙发到qq邮箱:
[to] e-commerce pick as no logistics participation, its business will be incomplete, and logistics as the background, no e-commerce will also expand the difficult, is a kind of alternation, each corresponding to depend on, interdependence, mutual development.[key] e-commerce, Logistics,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Electronic business affairs will flow, cash flow, information flow, electronic business, advertising, order, purchasing, payment, authentication and so on physical and transaction, and dealing with virtualization instead of the material flow. The logistics is the entity, e-commerce can shift position also could not put it virtualization. So, e-commerce and logistics exists a kind of relationship,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f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as "virtual", logistics, for "reality" nakedness is "each other", depend on, accordingly,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A, no logistics, e-commerce is not complete
E-commerce collected information flow, the flow, and can be completed by electronic platform of electronic business, electronic trade negotiation, the electronic contract signing. But these are only part of the trade activities, only to buy something in the hands of customers have arrived safely, the whole trade activity is ended. In the process of e-commerce transactions, logistics is actually electronic trade and the subsequent servers, if not logistics, e-commerce will also be difficult to continue.A complete e-commerce should be using the network in all business activities, namely will online information flow and logistics flow, and complete together, from the beginning, always looking for customers to negotiate, order, online pay (), and to open electronic invoice electronic declaration and electronic tax, etc, and through the Internet can accurately distribute to the distribution center, the orders goods within the stipulated time customer service. The level is higher, the service is perfect, function complete e-commerce mu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four factors:1 the e-commerce trade activity is electronic. The object is the electronic transactions, including not only the process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the flow, should also include logistics. Despite the material as a kind of solid state almost tangible form, but cannot be electronic logistics process monitoring, logistics process management, logistics solutions of choice is completely can also be electronically.2 a group of e-commerce in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oftware business activities. Using this software can make any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for example, can be integrated Sybase Informix etc, and Oracle integrated into the WEB page dynamic WEB achie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3 e-commerce shopping is electronic market. Enterprises, banking, shops,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in e-commerce entity, through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devices connected network into a unified whole, is engaged in the exchange of goods and services.4 e-commerce is on the network. E-commerce is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the realization of consumer shopping online, entered into between the online trading and on-line electronic payment of a new business model.Visible, e-commerce in any one transaction, contain information, logistics Co., ltd.,. Logistics and the nakedness of e-commerce trade activities, make corresponding to finish.
Seco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business logistics
Admittedly, logistics, e-commerce has no independent existence, but in the past, but the logistics is one of the way with logistics flow,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information feedback information (that) are gradually by manual operation and information feedback, and slow speed, the efficiency is low, the efficiency is low, the development. And when the logistics and e-commerce combined, can realize the flow separation and logistics, to reduce inventory, reduce logistics cost, improve efficiency,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of e-commerce, can make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business besides, still can exploit value-added service function, greatly improving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pac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provides intensive information for trade and trade with the lowest in the production of various resources, transfer to bring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and endless business opportunities.The impact of e-commerce on logistics is phenomenal. In e-commerce, logistics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ncept,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operation mode, the great changes that will take o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of the features:1 height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As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logistic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the database code and logistic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logistics standardization and real-time information, logistics information storage of digital etc.2 the height of logistics automation. Automation is the basis of informatization, automation are the core of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Logistics automation facilities (such as barcodes/speech/rf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utomatic sorting system, automatic access system, automatic orientation of automatic tracking system, goods, etc.) in e-commer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3 the height of logistics network. This network has two meanings: one is th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system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namely th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center and supply chain betwee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through the Internet electronic order system (EOS) and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technology of compu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achieve such contact. 2 the organization, all kinds of transportation enterprise network operators, warehousing, petrochemi-cal palant, information operators to contract form an alliance, cooperation, shar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network system.4 highly intelligent logistics. The logistic informationalization of high-level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for intelligent. Logistics process of strategy and decisions, such as inventory levels, transport path selection, automatic orientation of car and control, automatic FenJianJi operation, th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center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all need to resort to solve intelligent.5 the height of logistics flexibility. Modern logistics will integrate production, circulation, make the enterprise can completely according to the consumer demand changes to organize the production adjustment and flexible, arrange logistics activity. Also mak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center according to consumer demand "many varieties, small batch, batches, short cycle" characteristic, flexible and organize and implement logistics operation.6 height of logistics agility. Logistics enterprise to market-oriented, establish the reasonable logistics forecasts and logistics solutions, better coordinat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to optimize logistics system and process, improve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operation field control system can fast, flexible and promptly respond to demands, realize the exter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internal balance between cost control.这是前两部分的,第三部分在后面
朋友,中文翻译呢?还有文章作者啊
  []商务接不参与,其物流业务将是不完整的,和物流为背景,没有电子商务还会扩展困难,是一种交替,每一个相应的依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例子)电子商务、物流、人际关系、发展    电子商务将流量、现金流量、信息流、电子商务、广告、秩序、采购、付款、认证等物理和交易和处理物料流量的虚拟化。物流是一个实体,电子商务可以转变立场也不能把它虚拟化。所以,电子商务与物流存在一种关系,作者认为,如果这个电子商务作为“虚拟”、物流、“实”是“体”,彼此依赖,因此,共同发展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物流、电子商务是不完整的    电子商务收集信息流程、流程,并可以通过电子平台的电子商务、电子贸易谈判、电子合同的签订。但这只是部分的贸易活动,只买东西的客户已经安全到达,整个贸易活动的结束。电子商务交易中,物流实际上是电子贸易及随后的服务器,如果不是物流、电子商务还将很难继续下去。  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应使用网络在所有经营活动,也就是将网上信息的流动和物流流程,并共同完成,从一开始,一直在寻找客户前来洽谈、秩序、在线支付(),并对开放式电子发票电子报关及电子税等,并通过互联网能够准确地散布到配送中心、订单规定的期限内交货给客户服务。水平越高,服务体系完善、功能完整的电子商务必须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这个电子商务贸易活动是电子的。这个对象是电子交易中,不仅包括了工艺流程及信息流动、流程,还应包括物流。尽管材料作为一种固态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但不能电子化物流过程监控、物流流程管理、物流解决方案的选择是完全可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  一群电子商务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软件的商业活动。使用本软件可以让任何数据库管理系统,例如,可以整合Sybase英孚美等,神谕集成到网页的动态网络实现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  电子商务市场购物3。企业、银行、商店、政府机构和个人在电子商务的实体,通过使用通讯装置连接网络为一体,是从事货物与服务进行交换。  电子商务是4网络上。电子商务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消费者网上购物,订立了网上交易、网上电子支付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可见,电子商务在任何一个交易,包含信息、物流有限公司。电子商务的物流和不可贸易活动,制定相应的完成。    第二,促进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诚然,物流,电子商务已无法独立存在,但在过去,但物流是一种方式与物流、供需信息反馈信息,通过手动)慢慢和信息反馈、速度慢、效率低、效率低、发展。当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才能实现流动分离和物流,减少库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率。此外,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使物流企业在传统的物流业务之外,还可以利用增值服务功能,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发展空间。一般而言,电子商务提供深入的信息以最低的贸易及贸易生产的各种资源,传递给机会发展物流和无限的商机。  电子商务对物流是惊人的。在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经营理念、物流与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在以下6个方面的特征。  1高度的物流信息。作为商品化的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的收集和数据库代码和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和计算机、物流标准化和实时信息、物流信息存储数字等。  2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的物流自动化。自动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物流自动化设备(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类系统、自动接收系统、自动定位系统、自动跟踪货物等等)在电子商务扮演重要的角色。  3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的物流网络。这个网络有两层意思:一是物流配送体系,即计算机通信网络的物流配送中心和供应链上下游之间通过互联网电子订购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实现这种接触。2、组织各种运输企业网络运营商、仓储、集装箱场站、信息经营者合同结盟、合作、共享信息和通讯,形成了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  4聪明绝顶的物流。物流信息化高级应用表现为智能。物流过程中策略和决策,如库存水平、运输路径选择,自动定位和汽车的控制,自动FenJianJi操作、物流配送中心管理决策支持所有需要诉诸解决智能。  5这个高度的物流的灵活性。现代物流将集成生产、流通,使企业能完全根据消费需求变化调整和灵活的组织安排生产,物流活动。也使物流配送中心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组织、实施物流运作。  6高度的物流敏捷。物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合理的物流预测和物流解决方案,更好地协调内部及外部的资源,优化物流系统和流程,完善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操作现场控制系统能够快速、灵活、及时回应的要求,实现了外部客户满意度和内部平衡
的感言:朋友,发自肺腑的感谢! 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电子商务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 
□ 马 葵 刘明丽
  【摘 要】 文章首先论述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是一种可行地协调会计规则与会计域秩序之间冲突的工具,然后从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角度重新定义盈余管理,并认为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用来消除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指出治理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不但需要制定反映会计域秩序的会计规则,而且需要设计恰当的机制以保证在执行会计规则时能使会计域秩序得以再现。
  【关键词】 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 盈余管理; 规则性失真; 会计域秩序再现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内,近年来出现了研究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重要趋势。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是指依据会计规则生成的会计信息与依据作为会计规则基础的会计域秩序可能生成的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是会计规则本身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吴联生,2002)。专家学者从会计规则的制定角度出发,已有了丰富的成果,但限于篇幅,本文并不打算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而是拟在吴联生(2005)的基础上,从会计规则的执行角度探求治理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途径。
  吴联生(2005)的研究表明,只有当会计规则是他们自己所选择的会计规则即成为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会计域秩序)时,依据会计规则披露的会计信息才具备高质量的特征。因此,要想治理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不但必须实现制定的会计规则与会计域秩序保持一致,而且需实现执行的会计规则与会计域秩序保持一致,即消除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需要在会计信息制定和执行环节均建立适当的机制,使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会计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以实现随时了解、把握会计域秩序的变化。已有的研究多关注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规则制定的问题,而忽略了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规则执行的重要性。本文拟在此方面作些有益的探讨。
  二、动态会计域秩序与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
  一般认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契约当事人或契约的仲裁者无法证实或观察一切(Grossman and Hart,1986)等因素的影响,会计规则不可避免地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联结,这就使得在会计规则之外的剩余控制权出现。笔者认为,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的出现,不仅是由会计规则不完全性所致,更是为了在规则制定后再现会计域秩序而生。也就是说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的出现不仅是会计规则不完全性的产物,更是利益相关者为了便于契约后的继续协调,保证经济可行地获得按照动态会计域秩序生成的会计信息而特意做出的预先安排。会计域秩序是利益相关者以其投入的资源为依据进行互动的结果,是他们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由于制度环境、资源的供求关系、资源的投入量、资源的信号显示机制、资源的可抵押性、资产专用性、风险选择及组织化程度等,直接影响着利益相关者在决定会计域秩序方面的权力,而这八大因素始终处于变化过程之中,从而决定会计域秩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吴联生,2002)。这就是说会计域秩序是动态过程中的结果,是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从而,制定的会计规则最多是截止于一定时点即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规则制定那个时点的会计域秩序的反映。因此,假如没有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的出现,并且制定的会计规则在一段时期内被执行的话,那么,执行的会计规则与实际存在的会计域秩序之间必然存在冲突,依据会计规则生成的会计信息也必然存在规则性失真。为了反映会计域秩序在规则制定后的动态变化,消除规则性失真,得到自己所需的与会计域秩序相一致的高质量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有可能希望在会计规则中留有有待商量的余地,以根据执行会计规则时的会计域秩序对会计规则中未作规定的会计事项以及会计规则中具有较大选择空间的会计事项的处理方式作出恰当的选择,这些只是说个大概,有待具体化的空间便是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存在的原因。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是指对于会计规则中未作出恰当处理规定或未规定到具体操作层面的会计事项,由谁执行会计处理、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权利,本文所称恰当处理指的是该处理方法是全部利益相关者共同选择的处理方法。
  会计域秩序是利益相关者以其所投资的资源为依据而进行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而会计规则是以会计域秩序为基础而人为制造的秩序。因此,按照会计规则所产生出来的会计信息,其是否具有真实性的特征,就应该以它是否与会计域秩序一致为标准(吴联生,2002),然而,会计域是时刻处于变动之中的,生成会计信息时利益相关者自发选择的结果即现时的秩序,肯定会不同于原来的会计域秩序。它的动态性决定了会计信息真实性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依据以原来会计域秩序为基础而人为制造的秩序而生产会计信息,则必然发生规则性失真。因此,若制定没有剩余控制权的会计规则,则最多可获得片刻的没有规则性失真的会计信息,即在理想条件下,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会计规则制定后便即刻生成会计规则并颁布施行,会计人员也瞬间便完全理解会计规则的全部真正含义,立即按照会计规则生成会计信息,不存在任何时间迟滞和理解偏差,那么此时生成的会计信息是没有规则性失真的。另外,在会计规则存在剩余控制权的条件下,若从全部利益相关者利益而不仅仅是自身利益出发的话,充分恰当地运用手中的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根据生成会计信息时的会计域秩序恰当地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则也可以按照会计域秩序生成无规则性失真的会计信息。
摘自:  
更多关于“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5求一篇高中英语课前演讲(关于电影的)?
求一篇高中英语课前演讲(关于电影的)?
09-08-26 & 发布
开头可以说:Thanks the teacher giving me the chance to introuduce the movies about my love .中间为独立一段:Pirates of the C  ha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the second is &Dead Man's Chest& and the third is &At World's End&.I love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because this is an excellent story :(下面会一句一句的写)结尾一定要说 thank you for listening.C表示加勒比我的英文通不过审查,(老是出现“您的答案包含政治、敏感词汇,请修改!”)所以一句一句的来了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地方政府代理行为偏差的分析 [摘 要] 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内分析了地方政府的代理行为,指出地方政府官员对控制权回报的追求以及地方官员工作绩效的选择性显示,会导致地方政府过分关注辖区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偏离建设和谐社会所要求的综合发展目标。为了减轻地方政府代理行为的偏差,本文提出了加强地方人大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和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和谐社会;地方政府代理行为;个人控制权回报;工作绩效选择性显示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建设要靠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其中各级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假定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中央政府的目标,但这一目标要通过有效的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活动才能实现。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在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可能会偏好地方性目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对自身绩效进行选择性显示,作出不利于中央政府目标实现的行为。这种委托─代理链条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差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必将妨碍我国建设全面和谐社会目标的达成。为此,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内分析了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地方政府可能的行为偏差,以及如何减轻这种地方政府行为偏差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     二、政府行为的委托─代理分析     经典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清晰的私有产权边界和行为主体的自由选择,这是市场中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的产权基础; ②行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委托事项的具体处理者,代理人因拥有关于自己工作的隐蔽信息而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相比之下,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并因此而不能有效地监督代理人的行为; ③行为主体间的效用目标冲突,代理人会利用合约的不完整性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妨碍了委托人目标的实现; ④代理人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委托─代理分析框架的落脚点在于委托人如何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来获得代理人的适当行动,即促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尽可能地增进委托人的利益,从而达到双方的利益均衡。虽然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最初运用于对企业所有者和经理行为的分析,具有较浓的“公司化”气息,但自从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运用到政府行为研究中以来,委托─代理理论在对公共决策的分析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地方政府与企业等社会生产组织进行类比,把地方政府官员看做与企业经理人一样的管理阶层。它们是在工业社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是公众、企业、国家、社区等各利益集团通过非市场合约建立的公共管理阶层。它们具有特殊的信息优势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并作为中央治国者的代理人提供公共服务。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我国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显然处于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从信息结构看,在我国行政金字塔中地方政府处于较低层级,比中央政府更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场,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比较了解,能更好地掌握信息(钱颖一等, 1995) 。特别是最低层级的乡镇政府,处于国家和社会的交界面上,和其它更高层次的政治单位相比,与当地微观社会组织的联系更加紧密和直接(杨雪东, 2001) 。可见,就涉及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委托事项而言,中央政府在信息获取上显然不如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处于信息优势地位。     其次,从行为目标的冲突来看,国家统治者在理性的驱动下,追求社会总产出和垄断租金的双重最大化,通过发展经济,保持持久的政权稳定,来降低交易费用和竞争约束(诺思, 1991;张宇燕等, 1998) 。可见,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层,中央政府面对整个社会群体,其行为目标更倾向于社会公共福利最大化,这不仅是一种理论假设,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所证明。而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和经济上的放权使得地方政府的独立利益越来越明显(Qian &Weingast, 1996) ,对自身独立利益的追求构成了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创新的动力(杨瑞龙, 1998) ,地方政府有较强的动机通过对本地资源的开发来扩大并增强自身的运作能力,从而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中央政府的委托目标。     第三,就契约安排而言,作为委托人的中央政府为了使保证全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的政策措施得以推行,会提出一系列激励约束措施,加强对代理人的监督,并激励代理人尽职尽力。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据此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向和努力水平,尽管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但通过建立一种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可能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三、地方政府官员对控制权回报的追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内容。但是,物质丰富并不必然带来社会和谐,我们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正确处理和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关系,坚持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取向以及机会平等原则。具体来说,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生活。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法制健全、秩序良好的社会。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社会稳定、秩序良好。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中央政府必须追求多元化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社会公平、生态良好和资源节约等。但由于现实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地方政府的行为可能偏离上述目标,从而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对推动全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要素所有者直接占有、支配和使用各类生产要素来实现完全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但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扩展,两权分离的公司制组织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所有者直接占有、支配和使用生产要要素的情况越来越少,职业经理实际上掌握了公司的运作,发生了所谓的“经理革命”。威尔森(1969) 、罗斯(1973) 、莫里斯(1974, ) 、詹森和麦克林(1976) 、霍姆斯特姆(1979, 1982)等把这种“两权分离”情况下的股东与经理的关系描绘成委托─代理关系。他们发现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企业所有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管理者追求个人控制收益最大化。现代股份公司的发展使得公司的股权极端分散,大量小股东没有激励去监督经营者,管理者取得了较大的企业实际控制权,所有者的产权遭到削弱。因此,企业的成败既关乎所有者的利益,更关乎到管理者人力资本的回报水平。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在不完全合约概念的基础上用“剩余控制权”来定义所有权和产权。由于签订一项就交易的每个细节都有明确条款的合约所涉及的交易成本十分巨大,导致市场上有很多合约是不完全的,企业就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进入企业的合约是不完备的,未来也是不确定的,因此当实际事态发生时,必须有人来填补不完备合约中的漏洞,这就是“剩余控制权”( 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的由来。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控制权是指他们实际上已取得部分的企业剩余控制权,拥有剩余控制权实际上已被看成是所有权的定义。自伯利和米恩斯(1932)的研究以来,管理者主导企业的模型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鲍莫尔, 1959;马瑞斯, 1964;威廉姆森, 1964) ,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多数大型企业中,管理者实际控制了企业,他们通常追求个人控制权的最大化(肖伯纳, 1941) 。企业理论的研究表明,控制权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货币激励不足的缺陷,对激发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周其仁,1997) 。但是,在以控制权为主导的激励结构下,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过度偏离,管理者为获得更大的控制权,热衷于盲目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并抵制来自外部的兼并收购行动(张维迎, 1998) 。     地方政府官员追求的个人控制权,与以上企业经营者追求剩余控制权的逻辑基本一致。帕金森(1961)在研究工作量、时间和工作人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工作人员数量与完成工作量之间毫无关系,不管工作量增加或减少,工作人员数量几乎都不受影响,官员一直有增加下属的动力。这就是著名的帕金森定律。增加下属和制造出工作岗位,相当于提高了官员地位,增加了官员的个人控制权,这就是现实中很多因人设事、机构膨胀的逻辑。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官员同企业经营者一样,都是经济人,都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政府官员的个人效用函数主要包括货币化收益和非货币化收益两部分。货币化收益有岗位工资收入和在职消费,非货币化收益主要包括个人声誉、个人成就感、对权力的自由支配程度和政治支持等。对于官员来说,非货币化收益与货币化收益同样重要,其中个人对权力的自由支配程度就是官员的“控制权回报”。地方官员都希望领导更多的人、控制更大规模的资源,从而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力的含金量,这样的控制权回报对地方政府官员来说是最大的激励。按照经济学的解释,这种控制权回报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不完备代理合约中的剩余权利,是不同层级政府间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是激励监督者的交易成本最低的契约安排。     政府官员因其岗位职能而拥有的个人控制权既是一种效用来源,也是一种体制资本(撒列尼,1994) 。个人的岗位控制权能为拥有者带来实在的利益,并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经济资本,它与物质资本一样具有保值增值的内在动力。因此,地方政府官员扩大自己的控制权回报的激励是内在的,这种扩张的实现机制也与企业管理者致力于扩大企业投资规模的机制相类似。很多研究表明,代理人在用其委托人的钱进行投资时,具有更大的风险承担倾向和扩大投资规模的冲动。这是因为如果投资失败,则大部分投资损失由委托人承担,而一旦投资成功,代理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缪勒(1971)指出企业代理人对规模的追求要远远超过对利润的追求。与企业经营者通过扩大企业投资规模来扩展个人控制权边界的逻辑一致,地方资源开发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也成为地方官员个人控制权回报的主要实现途径。地方投资规模的扩张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利于增强地方官员的个人控制权:第一、地方经济规模越大,官员的各种在职物质利益也越大,官员的支配能力、成就感等非物质性效用也越高;第二、地方投资规模越大,经济社会结构越复杂,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中央政府的控制和约束不可避免地遭到削弱,这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地方政府官员的个人控制权;第三、地方经济规模扩大还会增加地方政府官员的谈判力量( bargaining power) ,地方政府在与上级政府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处于更加有力的地位,有利于争取到更大的行政独立性和更多的政策支持。 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地方政府代理行为偏差的分析
  目前,我国各地方官员通过扩大辖区投资规模扩张个人控制权的动机十分强烈,有时甚至达到了不计成本的程度,预算软约束( soft budget constraint)状态使得有些地方政府盲目地铺摊子、上项目,大搞所谓的政绩工程,积累了巨额债务。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特殊的经济、社会条件有关,具体有四:第一、在现有的政治体制框架内,目前我国的地方官员的产生并非地方公众直接选择的结果,地方官员还不是地方公众的代理人,其效用目标的选择受地方公众的影响较小,有可能与地方公共利益偏差较大。第二、基于我国政府层级结构的现状,很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官员,特别是基层政府官员很难获得政治上较大的提升,他们个人效用的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控制权回报。第三、地方政府官员的个人控制权回报与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放权和财政分税制等措施的推行,导致地方独立的财政利益日见突出,而地方财政的支出规模有赖于地方经济规模的扩大。第四、我国的市场经济转轨是一个渐进的增量改革过程,其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地方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发展过程,发挥了较大的市场增进功能。较强的政府干预使得地方官员面对着大量体制性垄断租金,他们的个人控制权回报更加清晰,利益扩张的动机也就更加强烈。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经济转轨时期,正是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对个人任期控制权回报的强烈追求使得地方政府热衷于经济发展目标,盲目追求投资和GDP增长,从而忽视了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其他社会发展目标,如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维护社会平等和制度文化建设等。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根本转变,势必在长期内影响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地方政府绩效指标的选择性显示     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有多种情况,有时委托人仅就单项事务委托他人代理,有时委托人也会就多项工作委托他人代理。由于监督是有成本的,而这种成本会因为不同的工作性质而有所不同,因此,在涉及多项工作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对同一代理人所从事的不同工作进行监督时所需要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委托人对不同工作的监督效果是不同的,有些工作可能比另一些工作更难评价。在对不同工作进行监督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情况下,由于“隐藏信息”的存在,代理人很容易将其从事的工作进行监督难易程度上的分类,在此基础上,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绩效评价,代理人会对易于监督的工作投入过度的努力,而忽视其他事项,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例如,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很多弊端都是由过分注重升学率的考核制度带来的,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对学生升学率的考核远比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道德品质等的考核容易。基于以上逻辑,我国地方政府会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对自身的绩效进行选择性显示,在完成上级政府考核指标的过程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过度关注那些易于监督的工作指标的达成,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目标,在实践中偏离建设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必须与各级地方政府达成一项多任务的委托─代理合同,内容包括地区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稳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其中GDP增长率、税收增长率和就业率等经济增长事项比较容易评价,只要通过对相关指标的统计结果进行评价就可以完成了,涉及的监督成本最低。     相比之下,对生态环境保护等其他社会发展目标的监督则要困难得多,因为这些发展目标大多是隐性的,无法通过直接的统计数据进行评价,对它们的考核势必要涉及到大规模的实地调研和复杂的评估程序,从而导致较高的监督成本。因此,从中央政府作为理性的委托人的角度来看,把地方GDP增长率、税收增长率和就业率等指标作为考核和奖惩地方官员的主要指标,无疑是监督成本最小的方式,有的学者把这种情况称为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绩合法性”(陈剩勇、马斌, 2004) 。周黎安(2004)在委托─代理框架内,对我国28个省1980 - 1993 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各省的经济绩效与地方官员的晋升之间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下,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主要来自上级政府,辖区公众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上级政府自然十分偏爱以上成本最小化的绩效考核方式。此外,从地方政府作为代理人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理性地认识到上级政府的选择,会利用上级政府的信息劣势采取机会主义对策,地方政府会把大部分力量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去,特别是努力扩大地方经济规模,以经济增长的高指标来争取上级对自己的有利评价,这必然导致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其他发展目标重视不够。     在对自身绩效进行选择性显示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还可能因为以下三方面因素而得到强化:     第一、在具体实施监督的过程中,上级政府为了减少监督成本,一般主要依赖地方政府自报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数据。地方政府有动力利用我国政府层级过多、代理链条过长的不足,传递虚假信息,虚报经济增长数据,以获得较好的绩效评价。地方政府层层上报的统计数据大量失真的情况在我国并不少见,特别是在那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第二、由于上级监督不力和辖区公众监督还不能完全到位,地方政府有可能为了达到上级政府易于观察的“政绩显示”目标,忽视群众利益,盲目进行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设,制造了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例如,很多地方盲目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很多被拆迁户的利益得不到及时补偿,近年来城市拆迁户上访事件频发揭示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政绩显示”的巨大危害性。     第三、由于隐藏信息的存在,地方政府官员很可能透支辖区未来的长期增长潜力,导致严重的届别机会主义行为。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普遍在3 - 5年左右,很容易引发政策上的短期行为。2002 年以来,有些地方政府新领导班子上任后,急于创造政绩,纷纷选择产值高、税收多的大项目,企业的利润扩张与地方政府政绩冲动互相推动导致了一些行业的投资过热。但短期的利税增长并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地方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构和可持续性,在很多情况下削弱了长期增长的潜力。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     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府官员具有一种偏离选民利益,在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内努力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然倾向。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官员个人效用的满足主要体现在个人控制权回报上。为了尽量扩大自己的个人控制权回报,地方政府往往会专注于地方经济规模的横向扩张,忽视其他社会发展目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中央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此外,在多任务委托─代理框架内,由于不同任务监督成本的差异,把地方经济增长指标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是作为委托人的中央政府和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共同的理性选择。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上两方面入手来分析如何减轻地方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代理行为偏差。     第一,地方政府的代理行为偏差主要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因此,有效的解决办法在于缩短信息传递链条,提高监督者信息的有效性。从逻辑上看,我国地方政府实际上处于两个委托─代理链条中:一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纵向委托─代理关系;二是辖区公众与地方政府的横向委托代理关系。前一个委托─代理关系是通过垂直的政府层级实现的,中央政府远离监督的现场,信息传递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行政链条,监督者的信息劣势十分明显。相比之下,辖区公众位于监督现场,能直接感受到地方政府施政的成效,理应能更有效地监督地方政府行为。但由于一般民众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和较高的监督成本,要使公众监督能够有效地实行就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社会需要一个能代表地方公众利益的组织来实施监督,地方人大就是这样一种组织。由地方人大来代表社会公众实施监督不仅具有信息优势,也具有成本优势。因此,在上述两个委托代理关系中,我们要着重理顺横向委托代理关系,加强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的同级监督,在制度上构筑地方人大与同级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为此,我们必须强化地方人大在地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导功能,引导地方各类利益集团的形成,以搭建有效的地方公共选择权力的制衡机制。今后特别要注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增加地方人大的代表性,普通居民代表可以按照法定程序进入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使得地方辖区内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的意志能得到更多的体现,在地方政策供给过程中保持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导性。第二,为了进一步减轻委托人信息劣势的影响,必须加强政府公开力度,进一步扩大监督主体的知情权,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从我国政务公开的现状来看,目前最迫切的是要尽快进行我国有关政务公开的立法工作,使得政府行政信息披露法治化,消除政府和外界在信息交流上的困难,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首先,要完善群众监督网络,保持渠道畅通,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辟政府公开的新途径;不断创新和完善群众监督的实施方式,如信访举报制度、特邀监察员制度和行风评议制度等。其次,在政府决策环节实行监督听证制度,加强政府重大决策的事中监督。所谓听证制度就是由公民推选的代表或公民监督组织,就特定的决策事项向政府部门提出质疑询问的一项制度。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有利于增加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防止政府决策对公共利益的损害。第三、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的力量,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舆论监督被视为第四种权力,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这足以说明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公共媒体报道能以其传播的迅捷和广泛性,对被监督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针对目前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特别需要加快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不断提高舆论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及社会责任感,使舆论监督能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社会公众的心声,成为制衡政府可能的行政不当的有效力量。第三,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精神对待现有的GDP核算制度,牢固树立全面的发展观,通过确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来正确地规范地方官员们的行为取向,引导地方官员注重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地方官员绩效的选择性显示。为此,应设计一套科学、规范、可量化的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其中不仅要有经济增长速度指标,更要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环保指标,在现有GDP考核体系中增加绿色GDP和人文GDP指标。     1993年联合国提出绿色GDP概念,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人文GDP则是为保障人的全面发展而投入的财富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笔者认为,今后新增的绿色和人文GDP至少应包括以下8方面指标: ①资源利用指标; ②生态指标; ③环境污染指标; ④历史文化保护指标; ⑤公众素质指标; ⑥社会风气指标; ⑦公共设施建设指标; ⑧政府投入之指标。   [参考文献] [1] 胡书东. 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M ]. 上海三联书店, 2001. [2] 金太军. 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现状及对策[ J ]. 中国行政管理, 1999 (7) [3] 李军杰,钟君.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 J ]. 中国工业经济, 2004 (4). [4] 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编). 企业的经济性质[C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5] 潘小娟.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若干思考[ J ]1政治学研究, 1997 (3) [6] R. 科斯,A. 阿尔钦,D. 诺斯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7] [美]缪勒. 公共选择理论[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8] [美]麦克尔·麦金尼斯. 多中心制道与发展[M ].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9] 杨善华,苏红. 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 J ]. 社会学研究, 2002 (1).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整个人类生存与延续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曾将&天,地,君,亲,师&供奉一堂,使为师者成为&无所不知&的人之楷模,备受尊崇。很少有人怀疑教师有人格及心理适应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由于信息源急剧增多,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教师如果以有限的知识或权威的地位很难驾驭课堂。难怪不少教师都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的感觉。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只有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加强教师角色责任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过去,教师在工作中以追求物质利益为耻,以&园丁&或&蜡烛&似的无私奉献精神为职业理想。然而,随着商品意识不断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教师固有的道德价值观开始动摇、解体。教师行业出现不安心工作、人员流动、跳槽等现象就不足为怪了。我们很难肯定目前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都是热爱本职工作,能够担负起教师角色责任的人;已经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未必都适合做教师或者能够安心地从教。因此,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先决条件。 (一) 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实教师的头脑。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师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有的教师工作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认可,上课学生不爱听,问题就在于他们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当前,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假如还不能把握住教学角色,无法适应教育技术革命的形势,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终为学校教育所淘汰。在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接受信息方面,许多中小学生已经露出&后生可畏&的势头。如,学校要求教师学做教学课件、网页,不少学生却已经学在老师的前头了。坐在电脑台前,做老师的有时也不得不向学生请教弄不清楚的地方。所以,教师有现代教育理念,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才能轻松自如地挥洒教坛,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二)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 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者。俗语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确立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明确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即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因此,教师要弄清楚下列问题:(1)在教学层面上,学生是&人&,不是&容器&。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学生有不可剥夺的受教育权。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更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尊重、理解学生。学生的个性不同,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个别引导。如,性格外向者,喜欢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能大胆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但是课后作业较马虎,不爱认真复习;而性格内向者,课堂反应缓慢,但是课后肯花时间认真做作业;还有一些性情顽劣,不爱学习的学生并非因为智力低下,更多的是由于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反之,采用简单说教,粗暴干涉的&高压政策&,或者迁就学生,放任不管,都不可能受到教育效果;(2)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重。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势必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学习成绩优秀并不能预示或取代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社会暴力事件以及品德行为问题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心理学专家己向学校和家长们发出&好孩子是问题孩子&的呼声。成绩好的学生或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就因为他们平时学习努力、自律能力强,在学校一向得到老师的重视和爱护,家长对这些孩子也很放心,忽视了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挫折。&好学生&为了达到老师和父母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在言行上过于苛刻要求自己,压抑了心理需要和个性发展。一旦遭遇到挫折或接触社会便会产生内心冲突,引发意想不到的行为后果;而成绩差或表现不好的学生更容易被老师所嫌弃,家长也多以批评、指责的语言相待。学生一旦接受这种教育态度和期望将导致更为恶化的表现行为。因此有人经过调查发现,成绩中等的学生由于他们在校接受心理负面压力少,以后步入社会更容易出人头地,更能充分发挥其个性及才干(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三)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如果仅仅从经济报酬上看是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但他心里自然明白自己在怎样教育学生,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报酬。那种将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职业想法,不喜欢教学,随意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不专心教学,热衷于有偿家教等,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陶行之先生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仍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 二、解决教师工作压力 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我们知道,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如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 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 (一)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二)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我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如担心公开课上得不成功;害怕学生在竞赛中发挥不出成绩;拿不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因此,教师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三)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果以教学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那么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呢?若以考试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学生在学习技能及学习成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教师往往忽略或不愿意接受这种差异。凡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各科老师最大的精力似乎都放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不管这个学生是否有能力学好,不管他对教学有什么样的感受,也不管他还有什么优点和特长,反正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挂钩。令人欣慰的是近期来许多学校,特别是小学,根据教育部减轻课业学生负担的指示,强调教育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减轻了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教师评价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方式简单划一;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而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教学、教育过程,如教师怎样工作,学生原有的素质水平是否有提高的机会,教师工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等。教师评价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最后,形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还有:学生不良的行为、人际关系、工作负荷、专业发展前景等。当教师工作压力太大造成认知、行为障碍时,应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一)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如,教师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教师的年龄随着教龄一年一年在不断增大,但所教学生的年龄却逐年呈下降趋势。&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二)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俗语说,&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时代的进步所摈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英文&I am sorry!&(很抱歉!)成为外国人相互沟通时的常用语。国外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三)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 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 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 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 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 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 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合等,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 不如意时,就大动肝火。所以,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 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 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 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 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闲时 间纾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社会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 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为 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必须接受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 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 教育。参考资料: l 王以仁、陈芳玲、林本乔(1999):《教师心理卫生》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瞿葆奎等(1991):《教育学文集--教师》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4 李伟等(1996):《心理学百科全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5 李淑琦等(1999):《心理学与心理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6 申荷永、高岚(1997):《心理教育》 暨南大学出版社7 王斌华(1998):《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华东师大出版社8 皮连生(1997):《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文文献翻译哪里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