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了不起的盖茨比影评 2013版的种子

如何评价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想看看知友们的看法。
按投票排序
看了原著之后,一直期待电影版的人表示:太!失!望!了!导演就应该被!刑!拘!居然敢散布谣言说自己拍的是菲茨杰拉德的小说o( ̄ヘ ̄o#) !楼上说的‘美版小时代’倒是蛮合适(那种空洞的纸醉金迷,狗血的三角关系,不搭调的BGM,还有阴魂不散的旁白。。。。越说越像啊。)因为实在太期待,所以在正片出来之前就去看了制作特辑。看到那个熊导演说什么为了不要误导观众,把盖茨比说黛西‘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的镜头删掉了,为了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把盖茨比的爸爸出席葬礼那段删掉了。我心里有点隐隐的不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盖茨比明知黛西已经变了,却依旧执着于自己的幻梦的那种“无限希望”的能力,才是尼克称他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因;而爸爸的出场,牵出盖茨比自小就胸怀大志,克己自律,也是重要的点睛之笔。然后,就看到了这部与“红磨坊”一样“唱唱歌,跳跳舞,谈场恋爱,搞点意外”的爱情电影。。。盖茨比与生俱来的那种“希望的能力”,幼时的志向,都不见了。电影讲的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穷困军官盖茨比对富家千金黛西小姐一见钟情,却为战事所扰,黛西他嫁;盖茨比发财后归来,希望再续前缘;黛西不堪抉择压力,汽车肇事,阴差阳错,盖茨比为旧爱顶包遭枪击。白瞎了小李子亮晶晶的眼睛,和那个倾倒众生的转身啊!PS:我真诚地觉得,这部电影中重要的并不是女主角,而是小李子和蜘蛛侠的每一次深情对望。
一念繁华一念灰电影采用的是倒叙中有插叙的叙事手法,这点我一直比较喜欢的。巴兹·鲁曼选角真的是太赞了——盖茨比这个角色对于演技日渐精湛的小李来说没有任何挑战,卖力的皱眉+咆哮这可是小李的特长呐;而凯芮这个当初《傲慢与偏见》里不大起眼的Kitty,经过《成长教育》、《别让我走》和《羞耻》等一系列片子气质大爆发;托比·马奎尔,凭着他与小李多年的基友身份,还有谁比他戏内戏外更“尼克”么;至于饰演贝克小姐的伊丽莎白·德比齐,全片最具那个年代感的人非她莫属的,另外一米九的身高吓煞我等……巴兹·鲁曼的的确确再现了“爵士时代”的奢靡和纸醉金迷,但确实太过浮华以致流于形而内在气质不足。至于配乐,最爱的还是“打雷姐”的&young and beautiful&,配着影片有一种冷峻的浮华感,也有着一种繁华落尽终成灰的意味。而那场party里,改编后的&young and beautiful&又尽是繁华至极的欢快。影片的名字叫做《了不起的盖茨比》,然而纵观全片,我们只见“盖茨比”不见“了不起”,这亦是原著党的一大缺憾。所以,如果你是原著死忠粉,建议你不要抱太高的期望。当我少不更事,涉世未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念念不忘。他说:“看人要看其最好的一面。”在厌世者尼克的叙述中,乔伊·盖茨比的故事开始了。尼克说,盖茨比是他在纽约遇到的最有前途的人。纽约的上流社会,灯红酒绿,人们在意的只是一己私欲。汤姆对妻子与盖茨比的私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妻子与情人都不再受其控制时,他才开始向盖茨比反击;黛西贪婪地享受着盖茨比毫无保留的爱意,在盖茨比为其死后甚至不愿去参加他的葬礼,毅然离开;贝克小姐只关心自己,她的身上体现着冷漠与自私,却也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缩影,只要不影响自己其他人怎么样、做什么都没有关系,她身上的那份孤傲又何尝不是自私的另一种表现……之于汤姆,之于黛西,之于贝克小姐,他们都是传统的贵族,保留着传统的观念,也一致有着贵族的自私与冷酷。而盖茨比出生贫寒,他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双手挣回来的,姑且不论他的钱是否合法正当。正如书中盖茨比的父亲所言,盖茨比是一个实现美国梦的典范,他是每一个追梦人的楷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盖茨比的身上没有老贵族式的虚伪做作。一开始“old sport”听着绅士感十足,到后来却越来越显得故作姿态,是一个极其刻意、可以到让人反感的口头禅。盖茨比开着黄金跑车载尼克去城里吃午饭的那一段,他对自己身世经历的陈述,让人不由自主地觉得他在说谎。这里尼克的旁白也充斥着“荒诞”一类的字眼。盖茨比的的确确从老科迪身上学到了贵族的绅士做派,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老派贵族的虚伪。影片之所以被认为只见“盖茨比”不见“了不起”,一大原因就是片子的重心在盖茨比的爱情。盖茨比重遇黛西的场景,看着他局促不安的模样,不禁在想一个人得有多喜欢另一个人,才会有盖茨比见到黛西时手足无措的表现。盖茨比伸手想去抓住拿到绿光,感觉这里的盖茨比最让人心疼,那种极力想抓住却又怎么也抓不住,而他极力想抓住的也是虚无飘渺的。“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划,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被推入过去。”那道绿光,对于盖茨比而言,是黛西,是梦想,是属于他的美国梦。盖茨比离他的美国梦曾一度只有一步之遥,然而,他不懂得放手,不懂得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本来,盖茨比可以重新找一个像曾经的黛西一样美丽单纯的女孩。可是他没有,于是连他费尽心思得到的繁华也离他而去,留下的只有冷漠与孤独。盖茨比的葬礼,他的热闹只在记者的闪光灯中,除了尼克,他的爱人、朋友、伙伴没一个前来。而随着盖茨比的死去,属于盖茨比的神话也落寞收场。一如黛西所说“All the bright precious things fade so fast…and they don’t come back.”的确,一切光鲜靓丽都会消失殆尽,并且一去不返。很多人批判黛西,认为她极度自私,背叛了盖茨比。其实,盖茨比又何尝不自私呢?他希望黛西放弃一切跟他在一起,可当黛西希望他们一起远走高飞时,他却迟疑了。盖茨比让黛西放弃家庭、声誉、地位,可是他却不愿放弃自己所取得社会地位和财富。这样看来,我不禁要质疑,盖茨比是否真的爱黛西呢,又或者黛西只是他美国梦的一部分,他不愿为了一小部分放弃几乎已经全部实现的美国梦,而同时他连这一小部分也不愿放弃。所以,在盖茨比的爱情里,充斥着的也是自私。故事开始的时候,尼克站在城市的上空俯瞰楼下,街上往来路人仰望天空并思忖着。我们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而这一切都在T·J·埃克伯格医生的注视之下,他的眼睛若有所思地注视着这一切,如同上帝之眼。一念繁华一念灰,繁华落尽终成灰。
可以这样说,电影版的盖茨比像是大学文学课上名著读后感:一方面提出了些有趣的观点,一方面也达不到最深切的点子上。这是好莱坞对爵士时代的一种意淫,在一桩残酷梦碎事件前加上了柔光滤镜,也是对这部了不起的小说的折衷改编,但已经算得上不错。电影肯定很难还原菲茨杰拉德诗人一样敏感的语言,微妙的局内局外人的双重感受,对宿命论的神秘预见,对梦想的理解等等。原著中盖茨比最后明知黛西不过是白金女郎却仍然逆流而上,在电影中没有很好体现"梦醒"的概念,此外尼克的角色演绎也让我觉得和原著出入颇多,把一个家道中落,心思敏感的文学青年活活演成了进城务工人员没见过世面墙头草三面倒最后良心发现。黛西也没有我想象中的上流社会又虚伪又忧郁又拜金又明媚的感觉。此外电影关于盖茨比宴会似乎用力过猛,让人觉得像个马戏团。午夜巴塞罗那中的聚会才是菲茨杰拉德笔下的浮夸,优雅,满不在乎,流光溢彩的流动盛宴,而不是什么晒熟肉,嗑药的嘉年华派对。不过电影还是有颇多惊艳的地方,例如对白色窗帘客厅一段的神还原,汤姆布坎南和情妇让人眼前一亮。盖茨比对绿灯念念不忘,但汤姆和黛西却说"What Green Light?" 一下子点明了主题。电影原声带相当豪华。我恨碧昂斯对back to black的翻唱,饶舌说唱也常常让我出戏。Lana del Rey的young and beautiful是所有歌中最贴合盖茨比心境的一首歌吧,在漫天飞扬的衬衫下,金钱和权力堆砌起来的城堡里,昔日因为贫穷而失去的爱再一次绽放。歌词像是盖茨比的女版独白:我见识了世界,我也拥有了世界,但如果我不成功而有钱,你是否还会爱我?歌词里I know you will显得极为苍白,因为答案在一开始就已经写好。
发一个自己在豆瓣上写的影评吧。这次的「盖茨比」,有一小股爆米花味儿。   他和她分手后互相要求对方毁去所有通信,她照做了,他没有。44岁时,他死于酗酒过度引发的心脏病,19岁的独生女整理遗物,在一个标记为「绝对私密」的档案夹里找到了227页打印稿,全部是一位名叫Ginevra King的来信。Gatsby吻了Daisy,Fitzgerald却从未吻过Ginevra,正因为没有,她完美无瑕。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银幕改编从未成功过。   2013年,澳大利亚人巴兹·鲁赫曼向经典发起了第四次挑战。   结果依旧。   自己读的书并不多,却莫名的对这本代入感其实不是很强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情有独钟。   所以一直期待这「爵士时代」纸醉金迷的世界会在21世纪的荧幕上被如何构建。   伍迪·艾伦在1983年的电影《西力传》中是这样形容美国上世纪20年代的:「节奏受到了切分,道德变得更加放任,酒精饮料变得更加便宜,只要你得到它。这是个充斥着各路英豪和狂放狼人的时代,出没于地下酒吧和浮华社交聚会的爵士时代。」   影片确实做到了极尽浮华:灯红酒绿的生活、纸醉金迷的装潢、大气细致的服装、荒凉暗淡的灰烬谷、广告牌上意味深长的眼睛、过了足足半个小时才伴随着烟花登场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那辆让人流口水的黄色跑车。   同时影片的很多片段完美地迎合了我在读原著时的想象:   Gatsby在Daisy来到Nick家后,逃离房间,淋了一身雨后假装刚到。   Daisy明媚的形象。   Gatsby吹嘘自己是牛津人时的神情。   他心中的vast, vulgar, and meretricious beauty。   Nick说「He has an extraordinary gift for hope.」后,Gatsby眼中闪烁的光芒。   Gatsby独自躺在棺材里的寂凉。   爵士乐。   绿灯。   Old Sport。   最后那句经典的「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该如何被展现在荧幕上。   当然,影片还是缺失了一些。   Daisy的扮演者凯瑞·穆里根太过纯净,她的话音里根本听不出有一点「金钱味儿」,而且那段扯掉项链后的歇斯底里只能让人感到她的忠贞不渝。   影片里也没有了Gatsby重逢Daisy时失望的神情,仿佛这个女人一如他的梦想,从未改变。   电影里的Gatsby就像傻小子一样IQ降到最低,完全看不清身边这个女人的本质,而导演则借用小李「蓝到哀伤」的双眼把小说中原本破碎的泡沫给吹圆了。   影片中小李唯一一次演过了的就是Gatsby被Tom激怒时的表现,真的是演过了,可能是他真的太想染指奥斯卡了。   Gatsby到死也没有见到Daisy的女儿。   Nick没有一点机会跟Jordan搞搞暧昧,反倒让观众觉得「蜘蛛侠」的存在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和独白者。   Gatsby的父亲没有来看他最后一面。   最为不足的便是电影结局,Gatsby中枪前,误以为电话铃那头是Daisy,然后便死而瞑目般幸福地倒进游泳池里。而对于这段情节,小说的原句却是「我有一个想法,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会有电话来的,而且他也许已经无所谓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如果&The Great Gatsby&只是一部上流社会两个相爱的人最终无法走在一起的情爱片,小李和穆里根做得足够好了。   电影中两人那举手投足、那一颦一笑,清澈自然,完全符合Jordan回忆Gatsby凝视Daisy时说的「He looked at her in the way that every girl wants to be looked at.」的那样感觉。   仿佛这两个人,千万般艰难险阻后,一段凝眸,Gatsby的眼神才最明亮,十指相扣,Daisy的惊艳才最幸福。   仿佛Daisy口中的「Run away.」才是两个人本应有的结局。   但&The Great Gatsby&毕竟不是琼瑶式的言情小说。   Fitzgerald最想表达的   应该是Gatsby的葬礼,过去那些宾客都不见了,等了5年的Daisy也人间蒸发。戴猫头鹰眼镜的宾客说的那句「这家伙真他妈的可怜。」   应该是我们曾对这两个人赋予了过多的幻想,却在最后被惊醒,原来现实和Daisy一样bitch。   应该是Gatsby见到Daisy的小女儿后依旧对现实否认得彻底。   应该是「每天,盖茨比都会在大海的边缘向着这种等待发抖,不管夜色有多么温柔,不管黛茜的身影离他多么的迫近,他能做的只是伴着他身后那闪耀的城堡式的豪宅,沉重的呼吸以及永恒的孤独。」   应该是无论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都会选择站到了Daisy这边,而Gatsby则会永远地站在我们的对岸,忧伤但并不哀怨的注视着等待的哀歌无尽的包围古老的悲剧。   应该是Gatsby死的瞬间,都不再奢望地相信电话那头是Daisy,却也死得瞑目。   所以,电影很好看、够唏嘘,只是Gatsby,not so great。   Ginevra,亲眼见证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被一版再版,却从未想过站出来说「I am that Daisy, bitch.」直到她死的那一天,人们才发现了箱子里227页书信。书信上压着一本日记,日记的扉页上写着:「我只记录闪光的时刻。」
多情总被无情扰,屌丝遇到绿茶婊。为博黛西一欢笑,盖茨比就逆袭了。别墅豪车样样好,趴体天天嗨到吵。痴心五年不曾少,为把黛西搞一搞。婊子良心狗吃掉,干完不认你的屌。可怜痴情盖茨比,冤死异乡没人鸟。
有人说我没有看过小说,我只看了一遍。我没有表现出看过的素养,或者错误地解读了书里的寓意。既然如此,你们就不要谬赞。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极佳的剧本。五星底子。导演在视觉上也费尽心思。红磨坊的影子还在,豪华,冲击力。歌舞升平的长岛,纸醉金迷的纽约。所有人都信奉一切会更好。爵士时代的挽歌,20世纪20年代,欣欣向荣。BGM也很应景。只是电音略多,有点儿突兀。旁白太多了。但是考虑到故事展开必须依据卡洛维的视角,也罢。莱昂纳多 迪卡普里奥演技精湛。简明地说,他塑造了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凤凰男形象。Daisy中规中矩。Jordan Baker的饰演者Elizabeth Debicki给我印象很深,白,高,瘦,气质很好。故事本身,并不算严格依照小说展开。but场景相似度极高。我给7.5分。可以说,是一部还不错的改编电影——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而原著粉丝往往比较失望,因为小说中有很多不容易用电影语言表述的情节,或者是,这一次的影片,没有表现出来。盖茨比孜孜以求的绿灯仅仅在他心里罢了,跟现实生活已经脱节。这个故事,通过祛魅(disenchantment),使女神在青春年少时被建构,再经过一系列事件,被解构。奢华美好,尽态极妍,烟消云散。盖茨比是不是真正了解Daisy?他所喜爱的Daisy是现在的Daisy么?Daisy,割舍不了青春年少的美好,又不愿放弃现在的优裕物质生活。选谁,这个事情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对错——爱情也好,生活也罢,总得选一个。她最后作出了选择—利用爱情,为生活开路。顶罪与构陷一事,Tom和Daisy上等阶层的虚伪和懦弱淋漓尽致。「他们打坏了东西,毁掉了别人的生活,退缩到自己的金钱里去,留给别人一个烂摊子来收拾」「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巫宁坤先生历经波折,十年浩劫后离开中国,在后记中写道,有那么一天,他们在美国偶遇菲茨杰拉德的墓。他又不由得回想起小说的结尾——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作者和译者以这种方式相遇,各自人生看似大相径庭,实则殊途同归。他感慨地写道,要永远知道,自己的绿灯到底是什么。唏嘘不已。菲茨杰拉德曾在普林斯顿进修。盖一书,可以称为他自己一生的剧本。普林斯顿数学系的沈诞琦,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背景的评述。这是我见过写得最好的书评,不之一。「」为原著摘抄语句。
这根本无关于爱情,而只有人性的表达:人与人无仇,与自己的仇不共戴天。(只说对电影内容的理解)盖茨比所做的一切夸张和不可思议,表面看都是为了Daisy;而事实上,为得是"not empty", 是为了“full himself". 再阴暗一点,恐怕是为了对抗自己的内心根深蒂固的自卑。1. 电影的尾声,尼克完成了这部小说,用钢笔填上了题目《The Great Gatsby》。这个举动富含深意,Great在英文中的含义远多于“了不起”,而隐含了尼克对盖茨比深深的认同。而如果用Gatsby 作为书名,简直可以看成一本自传体小说。所以,加The great 有一种欲盖弥彰的深意。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推论,其实尼克就是盖茨比呢?而他的这种认同其实是对自己的认同呢?打酱油心理医生恐怕是个更好的证据,他的出现,除了证明尼克的存在外没有其他任何作用;再联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的生平,恐怕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论:尼克就是菲茨杰拉德,而盖茨比也是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的投射。简单点,菲茨杰拉德,尼克和盖茨比根本就是一个人。2. 作者菲茨杰拉德是一个从普通中产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创作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前经历乏善可陈;在《了不起的盖茨比》成功后来自于富裕家庭的女朋友才答应了他的求婚;他甚至请求出版商提前出版这本书来对女朋友展现他的能力。而在婚后,妻子疯狂的占有欲毁了他;在海明威的书里提到,他的妻子甚至让他相信,他有性障碍,除了她没有别的女人会接受他。所以,尼克在医院的心理障碍就有了很好的解释。3. 表面上看盖茨比是为了黛茜才做了一切的夸张和不合理。可是当黛茜在花园要求盖茨比私奔,盖茨比却非常气愤,他说:“我为了她建造了这一切,她却只想run away." 在酒店里,他反复的要求黛茜告诉TOM她从来没有爱过TOM;而不满足于黛茜说,“我曾经爱过他,可是现在爱的是你啊。”为什么呢? 4. 电影开头,盖茨比就给自己贴了很多标签:牛津,二战,勋章,贵族,甚至刺客和间谍等;而且随身带着勋章和照片。他完全不在乎别人是否真的相信,是因为他对自己过去完全否定。第一,他否定自己的出身,不承认自己是农夫的儿子。第二,他否定自己希望继承富翁的遗产而跟随他航海了5年,这5年改变了他和黛茜原本规划的生活。 第三,他也否定自己后来的成功是靠卖私酒和操纵债券。这就是为什么,他对TOM说我和你一样有钱,我和你平等。而TOM揭穿他的时候,他是那么的没有底气和愤怒,因为只有被人揭穿内心时,人才会恼羞成怒。 5. 所以,黛茜的存在,就成了他不否定以前的自己的唯一武器; 这个武器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他不能承受任何一点点的瑕疵。比如他不能接受黛茜也爱过TOM。而不私奔也就有了解释,因为他建造房子,做私酒操纵债券都是为了黛茜啊,如果黛茜不要,那么曾经的奋斗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再推一步,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呢?6. 盖茨比为了黛茜做了很多很多,他和尼克说,他再有成就也觉得“empty", 而只有黛茜和他回到原点才可以“full him". 为什么? 因为他的一切成就都有着不正当性;都可能会不被认同。而只有当年穷困潦倒时和黛茜相爱,这一件事可以支持他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或者说,是最大的,支持他不自卑的理由。 所以,“人与人无仇,与自己的仇不共戴天”。 “放下”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而盖茨比不放过自己,把自己作为自己的敌人,恐怕是他成就一切的最大原因;可惜的是,这个成就他的原因恐怕也是他痛苦的根源,也是他悲剧的主因。
吐槽,配乐太电子和舞曲了
除了非常不搭调的hip-hop、电音舞曲的配乐(不包括Craig Armstrong的纯音乐配乐),算得上是部不错的改编电影
刚刚看完就兴冲冲的来看影评,结果那么多的中差评啊。我一直觉得对于翻拍来说没有必要完全忠于原著,不是每个镜头都能让观众大呼“神还原呀!”才叫成功(当然经典的场景还是必要滴)如果一直要求最大限度的还原那为什么不每人抱着原著自己脑内想象啊?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重要的是能否传递出原著所希望的精神意义,而不是拍摄纪录片。所以为此即使加入现在的流行元素也未尝不可。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改编电影,至少在看完以后我没有觉得导演曲解原著(去看看那个越南导演拍的挪威的森林吧,说多了都是泪)。诚然电影里面少了很多场景,像诸位之前提到的盖茨比的爸爸参加他的葬礼;删掉了盖茨比说黛西‘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的镜头等等。但是专注整个盖茨比与黛西的发展线路描述整个电影其他人物出现较少让我觉得很舒服。至少在看完原著一年多以后再看电影时导演所拍的大都是让我记忆深刻的情节。特别是Daisy第一次出场时风吹白纱的那一幕真的太好了。再说男女主角,个人认为穆里根演出了那种低微而兴奋的,每句话都是只演奏一次的声音。也有那种自私的感觉。而对于那个“一生只可以见到四五次的笑容”小李子多少有些不给力呀。但是在时隔五年再次见到Daisy时,小李子演的好好呀!!最后说一下电影很多的电音配乐。很多人都说这是该电影的诟病,但是如果真的按照当时那个年代的音乐来设计我相信会有很多人说”红磨坊2“。就好像《活着》的舞台剧,我简直爱死每次他们跳舞时候的那段配乐。不过那是该那个年代有的吗?同样电影中的电音配乐能让我感受到纸醉金迷。再结合后来Daisy的自私冷漠,很好的渲染了情节气氛呀。如果换成与时代相契合的音乐,我不敢肯定我还会有这种感受。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其实挺不错的!
预告片看过 20 遍以上,于是在上映之后第一个有空的日子,义无反顾冒雨前往。整片的华丽视觉基调在预告片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极力想表现旧时代上流社会的奢华享受生活,场面的构建可以看到 Moulin Rouge! 的影子,但是不知道是因为色调中夹带太多冷色还是清晰度太高的关系,现代感莫名混入之后场面反而带上了一点“水上大马戏”的荒谬而略显 cheap 的感觉。Nick 的立场一直处于飘忽状态,和他的眼神一样。你可以告诉我小人物就是这样的,但是我的感觉却是这个人物连一个合格的摆设都没有做好。一方面他毫无立场,另一方面也没有看到小人物常有的韧性或卑微或木讷……什么都没有。全片看下来我的感觉是这个人物除了串联故事之外可有可无,除了让双方人物见面之外,连引发冲突的作用都没有起到。我在这一段开始的时候写下的名字是 Narrator,想了半天才在 imdb 找到这个人物竟然还有 Nick 这么个名字。Leonardo 的“小人物得志”戏路如此熟悉,已经刻在了他的脸上。其它的部分我没什么可说,尤其是在俱乐部和 Tom 对峙的部分,相当有味道。只是所有他面对女神面前伪装崩溃后的谦卑模样,尤其是中间在 Nick 家重见女神的段落,却略有“用力过猛”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可以装到如 Gatsby 这样,我想不出他仍然会无法控制自己的形象,在一瞬间如斯手足无措的程度。好吧,“我没红过,我不懂。”,但这种两个形象之间的对立,与其说是女神对他带来的心理压力,倒不如说是他一贯的双重人格又发作了而已。看完电影的时候,我跟旁边的朋友说:“这电影最好的部分都在预告片里了”。过了一夜,现在开始写这点感受的时候,虽然我能够清晰回想起的 Leonardo 的一些表演开始变得可圈可点,但那种“整个片子少了点什么”的无力感仍然清晰。听过梁指导的《欢乐多》之后我找
的《执迷有悟》单曲循环了半晌回魂。看过 "The Great Gatsby" 电影之后,我决定重新去看预告片回魂。---- 【日期已屏蔽】听过 OST 之后的感觉 --- 说的没错,电音成分太多。我开始怀疑是这些电音给了我上面“太现代以至于感觉不对”的感觉了。
盖茨比,为何你要放弃治疗爱情即治疗(love is therapy)盖茨比爱戴茜,究竟爱的是什么?她当然是个人,但也更是一个象征——圣杯的象征。JAY-Z在他的新单《圣杯》中阐述的观点是:圣杯即女人,爱情即虚荣,而他正是电影版盖茨比的音乐总监。我们可以先从小说同时也是电影的第一个主线情节开始:“办公室里一个年轻人提议我们俩到近郊合租一所房子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个很妙的主意。他找到了房子,那是一座风雨剥蚀的木板平房,月租八十美元,可是在最后一分钟公司把他调到华盛顿去了,我也就只好一个人搬到郊外去住”。一个穷小子突然住到了一个近乎万能的大富豪隔壁,两人当邻居,而穷小子又正好是大富豪前女友的亲戚,这难道会是个巧合?盖茨比迫切的对主角表达了好感,送请柬,晚会上接近他,请他吃饭和坐水上飞机,表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过是谎言。战争的经历也许是真的,但出身是谎言。小说中主角立刻就看穿了,而电影中的主角还(因为某种特殊的安排)愚蠢的相信了。而盖茨比说他的目的是:“不希望你认为我是个不三不四的人。”这点我倒相信是百分百的实话,因为主角与他的关系对于他接近戴茜太重要了。接着盖茨比带主角去到那个隐秘和高档,充满了达官显贵的场所并且非常刻意的强调了自己与他们的亲密关系。这是为什么?他等待了5年,买下房子,夜夜笙歌,当然是在等待机会和集聚力量,从车水马龙到门可罗雀,这固然令那些派对动物们空虚伤感,但当他一旦与戴茜睡了之后,他的宴会就取消了。因为宴会会带来荣誉和名望,这也是一种替代治疗,治标不治本。跟真正想要征服的圣杯比,那真是微不足道。所以当他在楼上的小窗户后撩开窗帘俯视着楼下的原始狂欢时,他在黑暗中体会到的是一种忐忑不安的满足,一种令人战栗的喜悦,一种被治疗之后的忧伤与平静。“因为我觉得随着沆瀣一气的欢闹的高涨,他却变得越发端庄了”。他一边想象着他的这一切财富与金黄色的冰冷会在戴茜心中引起多么大的崇拜与爱慕,一边不停地在刺耳的音乐与尖叫中自己向自己证明,我终于配得上这一切圣杯了。然后像一个婴儿般在黑暗的空无一人的大床上安全的做梦:“他起初很可能打算及时行乐,然后一走了之--但是现在他发现他已经把自己献身于追求一种理想。他知道黛西不同寻常,但是他并没认识到一位'大家闺秀'究竟有多少不同寻常。盖茨比深切地体会到财富怎样禁甸和保存青春与神秘,体会到一套套衣装怎样使人保持清析,体会到黛西像白银一样皎皎发光,安然高踞于穷苦人激烈的生存斗争上。”如果涉世未深,就带她看尽世间繁华,如果心已沧桑,就带她去坐旋转木马。盖茨比在物质的丰富与快乐上,他超越了汤姆。他一定要戴茜承认从未爱过自己的丈夫,这不是出于情夫或者前男友的怨念与嫉妒,这是更深层的,潜意识的欲望,那是要证明一个毫无血统与家世的穷鬼也可以实现对圣杯的完全占有的那种权力欲望:'不,我们见不了面。可是我们俩在那整个期间彼此相爱”。这也是他绝不愿意与戴茜私奔的原因,他的原话是:“私奔?不不这太不名誉了”这句台词是电影中增加而原著没有的。这个女人只是欲望的容器,就像获得圣杯是为了杯中的圣水。而他要获得的就是对于圣杯的令人尊敬的占有与复仇。“那支歌曲里面有什么东西仿佛在呼唤她回到里面去呢?现在在这幽暗的、难以预测的时辰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也许会光临一位令人难以置信的客人,一位世上少有的令人惊异不已的佳人,一位真正艳丽夺目的少女,只要对盖茨比看上一眼,只要一刹那魔术般的、相逢,他就可以把五年来坚贞不移的爱情一笔勾销。”这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情节,因为盖茨比要的根本不是爱情,准确的说,不是对于这个人的爱情。JAY-Z作为了盖茨比电影版的音乐总监一定也看到了这一点,《圣杯》这首单曲当然不便用在电影当中,但这凝聚的是电影的精神:爱情是贪婪与权力的面具,就像道德是欲望与野心的面具。追求圣杯就是盖茨比对自己的治疗,就像rose bud雪橇是对公民凯恩的治疗,凯恩从小被父母抛弃,被大富豪收养,成长过程受尽折磨,因此凯恩十分习惯于金钱和权力,渴望的倒是简单的纯真:那个雪橇车是他最后的快乐——他最欲求的倒不是权势与爱情,而是回到无忧无虑的乡愁中。盖茨比也是一个单纯的人,因此他博得了一代又一代女人的泪水与同情,可是他追求的根本不是爱情。在完全抛弃了童年后,电影中他指着绿光说:我的快乐在于不断向上,不断飞升“——不断接近天堂成为神的意志。性格即命运(Personality is fate)有一个不合理之处一直让我很介意:以盖茨比的地位与权势,他已经得到了戴茜,如果他只是想征服这个女人和让他的老公不爽,那他完全可以超然物外,隐藏在幕后解决整件事,让戴茜自己去跟老公吵闹,甚至连汤姆的面也不用见,更不用说一起愚蠢在广场酒店的套房中起冲突了。唯一的(弗洛伊德式的)解释是,他的力比多太强大,压抑的又太久,他不但要得到圣杯,还要正面击倒对手。在套房中的这场高潮戏大概说明了这么几点:戴茜因为汤姆对她的欺骗与忽视而投向了盖茨比,因此这是一个逃避,逃避不足以让她否定过去。汤姆知道这点之后知道自己有胜算了,于是(当然是残忍的)镇定了,盖茨比在戴茜说过去爱汤姆时恐慌了,但在汤姆讽刺他的挣钱方式时镇定了。而最重大的细节是:原著中,盖茨比这场戏从始至终完全没有发怒,而在电影中,他大发雷霆,差点大打出手。导火线是汤姆鄙视了他的出身,宣称即使再有钱,他也不可能改变他的血统。汤姆与盖茨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他们是情敌,这让无数观众把他们简单作为了情敌对立起来,并且暗暗的盼望盖茨比大获全胜。但我并不这么看,他们俩的相似之处远远多于不同点:他们有相同的剑和铠甲,都跟男主角交朋友,都信任他,都带她见自己的情妇甚至跟他一起约会,都对于社会舆论满不在乎,这是强者的共性。好像汤姆更加粗鲁强势而盖茨比温文尔雅(电影中两位演员的形象反差更是故意衬托了汤姆的面目可憎),但这并非事实。盖茨比会强烈的令人感到他说话字斟句酌,以及这种精心刻意的表演背后的巨大阴影“ 他面对--或者似乎面对--整个永恒的世界一刹那,然后就凝注在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偏爱。他了解你恰恰到你本人希望被了解的程度,相信你如同你乐于相信你自己那样,并且教你放心他对你的印象正是你最得意时希望给予别人的印象。”对了,他俩还同样的动了手:汤姆因为叫她老婆的名字而打了情妇,情妇只是一个粗俗的小市民,她叫圣杯的名字也不配。而盖茨比想打人,是因为汤姆告诉他,他即使再挣扎,也不可能配上圣杯,因为血统永远不可改变。戴茜与盖茨比的爱情大概是这样的:停战以后盖茨比急得发疯地要求回国,但是由于混乱或者误会,他却被送到了牛津,在这整个期间戴茜内心深处渴望做出一个决定。她现在就要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刻不容缓--而且这个决定必须由一股近在眼前的力量来做出--爱情啦、金钱啦、实实在在的东西。结婚前收到盖茨比的信,她大哭一场,说自己改变主意了,不过第二天立刻跟没事人一样跟汤姆结了婚。女人总会觉得,男人为了配得上自己而去拼搏去奋斗,这是一件好事,甚至大加宣传这是爱情的积极功能。但她们期待的只是自己是这个男人的起点,同时又是终点,他奋斗的一切都只是向自己奉献,自己是他世界山峰的顶端,可是生命是值得超越的东西,当这座山峰被征服了,那么就失去了魅力,他会立刻移开目光,去追寻新的高峰,毫不留情的离开这个世界。同时看过原著与电影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个有趣的区别:相比原著,盖茨比在电影中更自私,而汤姆在电影中更残忍。而原著的主角是贵族之后,也上过战场,更加桀骜不驯与游刃有余,电影中分明是个乡下来的小菜鸟。在原著中主角以一种更超然更冷静的视角旁观着盖茨比的大戏,而在电影中他已然成为了一个小粉丝,一个崇拜者,一个精神的继承人。电影中男主角一开始就在接受心理治疗,最后靠写完盖茨比的故事完成了自己的治疗,他亲眼凝视了深渊,然后把从抑郁与疯狂的阴影中爬了回来,所以他才在小说原名《盖茨比》前边加上了Great——伟大,这才是美国梦:停止即死亡,荒唐即力量,疯狂即伟大。盖茨比的经典台词是“我当然可以回到过去”,这句话是一个骗局,但他并非故意,因为他首先骗了自己并且信以为真。“要先勇于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不相信自己的人永远在说谎。”回到过去,那为什么不回到贫穷朴实的乡下去当一个农夫?不必太多的谈论心理学知识,我们只知道知道一个人要回到过去,他不会愿意回到过去的任意一个时间点,他只盼望某个特定时刻,而这个时刻,一定是给他带来了最大的喜悦与欢乐。为什么要回到追求戴茜的时刻。残忍一点说,是因为戴茜拒绝了他,而拒绝的理由就是地位和金钱。如今他有了,他要向那曾经拒绝与鄙视他的一切复仇。用罗素的话说,这是权利的欲望。就像拿破仑成为帝国皇帝的动力,就是让那些曾经因为他是个科西嘉穷小子而嘲笑奚落他的贵族同学,在他的面前俯首称臣。这就是为什么当汤姆说再有钱你却改变不了你的血统和出身时,他勃然大怒的原因,这相当于在宣称现代医学对你的绝症已经无能为力,你唯一的结局就是软弱,崩溃,放弃治疗并且哭泣。“他的父母是碌碌无为的庄稼人--他的想象力根本从来没有真正承认他们是自己的父母。实际上长岛西卵的杰伊·盖茨比来自他对自己的柏拉图式的理念。他是上帝的儿子,--这个称号,如果有什么意义的话,就是字面的意思--献身于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但是他的内心却经常处于激荡不安之中。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各种离奇怪诞的幻想纷至沓来。一个绚丽得无法形容的宇宙展现在他脑海里,这时小钟在洗脸架上滴答滴答地响着,月亮用水一般的光浸泡着他乱七八糟扔在地上的衣服。每夜他都给他那些幻想的图案添枝加叶,一直等到昏沉的睡意降落在一个生动的场面之上,使他忘记了一切。有一阵子这些幻梦为他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发泄的途径:它们令人满意地暗示现实是不真实的,它们表明世界的磐石是牢牢地建立在仙女的翅膀上的。”这是一张美国式迷梦的灵魂的最美照片,一段最美旋律,而这个幻梦的内容就是:“我是被选中的,与众不同的,最特殊的人,普通人的规则对我来说是无效的”,从心理治疗的角度说,这是妄想狂,自恋型人格与精神分裂的症状,就跟玛丽贝克(基督教科学派创始人)或者乔布斯在年轻时所想的一模一样,但有趣的是,他们都改变了世界.
在北美的评价很不好,烂番茄只有49%,小李子再次和奥斯卡绝缘,依然是巴兹鲁曼惯有的纸醉金迷的梦幻风格,也因此被很多人吐槽是美版小时代,故事本身对原著有很大的颠覆,最大的改变是抛弃了盖茨比一直以来追求的美国梦,改为对黛西本身的追求,绿灯也成了爱情的象征,变成纯粹的爱情悲剧故事,小说中对黛西的感情其实是盖茨比对美国梦的寄托,电影中的黛西也从拜金女变得不那么拜金,故事的第一叙述人尼克和乔丹贝克的感情线也被删去,导演应该是想完全以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为重心考虑的。很多人诟病电影没有原著的深度,成了又一个《红磨坊》,其实在我看来,这正是巴兹鲁曼的聪明之处,驾驭自己最拿手的,类似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的一类小说,改编电影要完全还原原著是很难的,所以唯一的做法,就是简化,导演用了小说的框架,将故事重新演绎。小李子这次的表演毫无突破,依然是竭斯底里的咆哮,甚至在角色上也是他曾经扮演过的悲情角色,导演个人风格的纸醉金迷,更是对上流社会的嘲讽,这点也在JAY-Z充满铜臭味的RAP中体现出来。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要用3D拍摄,加上新潮的配乐就更和时代脱节,沦为一个败笔。顺带说说配乐,依然是巴兹鲁喜欢用的流行乐大拼盘,不用爵士乐也是想给观众一个全新感官,出发点是好的,制作人JAY-Z也非常用心,但是除了打雷姐的一首Young And Beautiful,其他都新潮得过头让人出戏。如果站在原著的角度,电影是不成功的,但却是让人感动唏嘘的爱情悲剧故事。
这个电影的音乐着实不错,很不错,很应景,,,特别是young
beautiful,,,这部电影有一半分数在这音乐上
在幻想里沉浸太久的人,一触到现实,头破血流。最容易堕为犬儒的,往往就是理想主义者。Leonardo,我还是觉得你演Jack时更了不起。@(一-一)
这电影光特效就用了几十个人,你所看到的大多数画面都有特效加入,另外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片中的群众演员,水平很高,舞跳的也好,一天怎么也带两百块钱,一顿盒饭。
1、BGM绝对是一大败笔。以爵士时代为背景的电影,竟然以大量电音和说唱为BGM,和电影整体氛围极端不契合。好想亲手掐死Jayz。听到empire state of mind里AK的那句「new york」以及爵士版的crazy in love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BGM这点上应该向on the road学习,浓浓的爵士感好棒!po主宁愿买十张on the road的ost也不愿买一张流行歌手歌曲大集合。2、开头以及后来的部分特效做得有点儿过,拜托这又不是科幻片儿!有点喧宾夺者的感觉,把故事的精髓表达出来更好。3、更希望奈特莉来饰演Jordan。4、电影的色彩很棒!西卵小屋和盖茨比的豪宅和po主看原著时候脑补的情景如出一辙!还原度很高!小李子化了妆的脸也让人恍若置身上个世纪!
原著的精彩是毋庸置疑的。用当今的话来说就是屌丝盖茨比逆袭成高富帅之后,来到扭腰,又妄图逆袭自己当年的女神黛茜,最终不仅失败还搭上了命的故事。但说到这部电影,我想基本是失败的,在metacritic这部电影的媒体综评是55分,比今年很多在国内有上的好莱坞电影都低。几家权重媒体都只给了40分的评价。有意思的是豆瓣上这部电影居然有7.7。我说说为什么我也觉得这部电影不好。第一Luhrman把这部电影的风格都弄得特别的艳。几场party都弄得很热闹,但是给你的感觉却是很廉价。不是说不奢华,而且媚俗,有一种让你觉得小时代是不是也会成为传世经典的错觉。过于浮夸的视觉效果,让没看过原著的人可能都忽略了盖茨比悲惨的一生才是主题。第二选角问题。我想说小说里几个主要出场角色除了盖茨比都是真正的高富帅、白富美。。。。盖茨比只是一个逆袭成功的屌丝。但是电影拍出来的效果是盖茨比是高富帅,黛茜还算勉强合格,尼克是个屌丝(最受不了国内很多简介写的穷职员尼克balabala。。。小说里都说了人家家在当地也是上流人士大家族。。。无语了),汤姆是个大蛮子。尼克来了扭腰是属于自立更生型,是没什么钱,但是那种大家族的气质一点没有。最气人的就是汤姆,小说里描述的是一个三十出头一头黄发会马术打过四分卫家里很有钱的傲慢高富帅,而且到了片中成了一个只是强壮的四十岁大叔。。。。。。。至于莱昂纳多,我确实无法把他和一个凤凰男联系起来。第三单说莱昂纳多的演技,不知道是不是国内习惯性捧莱昂纳多,这些年他的片都评价很好。但是我觉得这人表情真的用力过猛,脸上永远像写着"我会演戏"。他的笑容的夸张程度已经要到金凯瑞那个水平了。他的愁容永远就只有一种----你欠我钱。小说中最能展现盖茨心态的是黛茜来尼克家和他重逢之前,盖茨比等待时的刻画。诸位只要想想你自己要见到自己的女神时候的心境和状态,你就觉得莱昂纳多在这段演得有多差。我并不是一个莱昂纳多黑,只是觉得小李要想得奥斯卡确实还有段路要走。。他本人又长得太帅,不适当收敛确实很容易出戏。手机码字真的好累。
If you have pure and uncorrupted dream,you are grea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了不起的盖茨比bt种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