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巴赫 第一号、第二号和第三号巴赫小步舞曲2的钢琴伴奏音频 谢谢(^ν^)

求巴赫的《第一号小步舞曲》和《第三号小步舞曲》!!_百度知道
求巴赫的《第一号小步舞曲》和《第三号小步舞曲》!!
要音频或者名师视频
提问者采纳
edu.edu第一比较好找吧~~~~这是第三:///news/uploadfiles//news/uploadfiles/44://yszx.usts。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小步舞曲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知道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悬赏20爱心点
分享到微博
请选择登录方式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二和第三组曲的资料?
我先贴一段整个组曲大体规律的介绍: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除了依照「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小步舞曲-吉格舞曲」的标准组合模式外,最前面都加上前奏曲,此外在每首组曲的第五段上它也略加变化,例如第二号采用小步舞曲,第三号则采用布雷舞曲
  第一段前奏曲(Praeludium):一般的组曲并没有前奏曲,但有时作曲家因需要会在组曲前加上前奏曲当作开头,以这阙无伴奏大提琴曲正是这样的情况。前奏曲是由带有两个带有对比性格的主题所构成的完备形式。是一种即兴的自然性格,强调分解和弦、音阶进行、自由展技,有点像是具有热身功效的曲子,用以唤起组曲中的后面几首舞曲。
  第二段阿勒曼舞曲(Allemande):是一种古老日耳曼(德)的舞曲,速度中庸多为四四拍子而且不改变节奏,两段式,前、后两段的长度几乎相等。主要特征在于兴奋感十足、充满装饰的主旋律上。在一首组曲中,它往往是约定成俗的开头曲。
  第三段库朗舞曲(Courante):是一种三拍子的法国舞曲,通常比一般的日耳曼舞曲速度快,由于每小节的强音经常会变动,因此听起来比阿勒曼舞曲更为轻巧、快速,更具有流动力。同样为两段式
我先贴一段整个组曲大体规律的介绍: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除了依照「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小步舞曲-吉格舞曲」的标准组合模式外,最前面都加上前奏曲,此外在每首组曲的第五段上它也略加变化,例如第二号采用小步舞曲,第三号则采用布雷舞曲
  第一段前奏曲(Praeludium):一般的组曲并没有前奏曲,但有时作曲家因需要会在组曲前加上前奏曲当作开头,以这阙无伴奏大提琴曲正是这样的情况。前奏曲是由带有两个带有对比性格的主题所构成的完备形式。是一种即兴的自然性格,强调分解和弦、音阶进行、自由展技,有点像是具有热身功效的曲子,用以唤起组曲中的后面几首舞曲。
  第二段阿勒曼舞曲(Allemande):是一种古老日耳曼(德)的舞曲,速度中庸多为四四拍子而且不改变节奏,两段式,前、后两段的长度几乎相等。主要特征在于兴奋感十足、充满装饰的主旋律上。在一首组曲中,它往往是约定成俗的开头曲。
  第三段库朗舞曲(Courante):是一种三拍子的法国舞曲,通常比一般的日耳曼舞曲速度快,由于每小节的强音经常会变动,因此听起来比阿勒曼舞曲更为轻巧、快速,更具有流动力。同样为两段式,前、后两段的长度相同。
  第四段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十七世纪西班牙一种三二拍或是三四拍子的舞曲,给人的感觉是缓慢庄重。与其它舞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少用流动性的声部,而着重在以稳重的和声结构缓缓推展。同样是两段式,通常后半段的时间较长,因此有时后半段还再分成两段。后来,它成为奏鸣曲慢板乐章的前身,尤其是海顿时期的奏鸣曲最为明显。
  第五段正如同我前面所说,在这套作品中是较多变化的,其中第一、二号采用的小步舞曲(Menuetto),这种舞曲后来广泛地使用在交响曲、奏鸣曲上,同时也是组曲中众多舞曲形式唯一被纳入交响曲系统的舞曲,形容一种优雅的跳舞。第三、四号采用的布雷舞曲(Bourree),布雷的原意就是「振翅」,是一种快速振动的感觉。第五、六号采用的嘉禾舞曲(Gavotte)则是当时相当流行的宫廷舞曲,放在组曲中通常是紧接着萨拉邦德舞曲,也是两段式。
  第六段吉格舞曲(Gigue):是流传于英国民间的古老舞曲,绝大多数为三拍子系统,具有活泼快速的性格。也有人说这是源自意大利西西里的节奏,众多主题间常常彼此模仿出现,两段式而且长度相当一致,第二段从主题模进开始,通常放在最后当成整首组曲的终曲。
  在当时有的组曲形式会在舞曲之外,还加上抒情曲、变奏曲,或在基格舞曲之后加上夏空舞曲,但巴赫采取的是标准的古典组曲形式,因此并未添加这写曲子到组曲中。
接着说一下2、3两首,省略了前面提到的曲式:
第二号D小调:1.较慢的中板,音阶主题的发展。2.中板,2段体。3.有力的快板。4.极慢板。5.小步舞曲两首。6.两段体。
第三号C大调,这一首规模最大,第五首布列舞曲很有名:1.庄严的快板。2.快板,2段体。3.庄严的,2段体。4.萨拉班德。5.布列舞曲两首(1.C大调适中的快板,2.C小调,2段体)
再等等,兄弟,好运!
体彩中心还在开会商量!
大家还关注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的D大调第三号管弦乐组曲】
&德国弗莱堡巴洛克管弦乐团音乐会日上海音乐厅。我作为“上海文化人品音乐”现场聆听了音乐会。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管弦乐组曲》&&&&&& J. S. 巴赫为乐队所作的4首组曲,BWV,其实应该叫做序曲。这种序曲以歌剧序曲的范例写成,这类歌剧序曲原为路易十四的宫廷制定步态而作,后来成为流行的一种独立乐队作品。因为它与凡尔赛宫有关,人们把这种序曲看成“太阳神”的权力及华贵的象征,它代表着王室的尊严与权力。巴赫的这一套组曲表达的是至高无上的神的尊严。巴赫生前其实一定不止只创作了这4首组曲,但因巴赫生前不被重视,所以作品散失极多,目前留下的只有这4首。这4首组曲的创作年代,估计前3首作于他在1723年迁居莱比锡之前不久,第4首则作于他迁居莱比锡之后不久。&&&&&& 这4首组曲,第一首,BWV1066,C 大调,估计作于1718年左右,为两支双簧管、一支大管、弦乐重奏及拨弦古钢琴而作,包括:1.法国式序曲,采用慢、快、慢的法国序曲形式。2.库朗舞曲,库朗法文为Courante,意为“奔跑”,一种速度很快的三拍子舞曲。3.加伏特舞曲,加伏特法文为Gavotte,法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舞曲,中速,朴素而明快。4.福拉纳舞曲,意大利北部的一种轻快活泼的舞曲,它令人想起威尼斯狂欢节。5.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源于法国民间,17世纪传入宫廷,变成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宫廷舞曲。6.布列舞曲,布列法文为Bourree,意思为“振翅”,法国南部一种古老的民间舞曲,快速的两拍子,代表欢乐的情绪。7.巴瑟比埃舞曲,巴瑟比埃法文为Passepied,法国布列塔尼亚地区的一种快速船夫舞曲。&&&&&& 第二首,BWV1067,B小调,这是一首独奏长笛与乐队曲,近似长笛协奏曲,这一首大约作于1721年左右,包括1.法国式序曲,还是慢、快、慢的形式。2.回旋曲,这一乐章的吸引力在它的娱乐性迭句,回旋曲以它开始,一共重返4次,一次比一次动听。3.萨拉班德舞曲,萨拉班德法文为Sarabande,17世纪在欧洲传播后,由原来的迅疾粗犷演变为缓慢庄严,是流行的舞曲节奏中最庄严的一种。4.布列舞曲,这个乐章中应用了古老的三部曲,中间部有一段形成对比的布列舞曲,随后是开始部分的再现。 5.波罗乃兹舞曲。6.小步舞曲,这个乐章是根据波罗乃兹舞曲中独奏长笛部分而成的变奏曲。7.谐谑曲,以独奏长笛的欢笑声来结束全曲。&&&&&& 第三首, D大调,BWV1068,大约作于1722年,这一首在4首中最为重要。门德尔松1830年曾在钢琴上把它弹给德国大诗人歌德听,歌德听后的感觉是“开头是这样华丽尊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这首作品包括:1.法国式序曲。2.咏叹调,用弦乐合奏的方式,这个缓慢的乐章后由德国小提琴家威廉(Wilhelmj)改编成为小提琴曲,就是著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3.加沃特舞曲。4.布列舞曲。5.吉格舞曲。这首作品的乐器配置为双簧管3、小号3、定音鼓及通常的弦乐组及数字低音。&&&&& 第四首,D大调,BWV1069,这首作品作曲时间大约不晚于1725年。乐器配置为小号3、双簧管3、大管1、弦乐组、定音鼓和拨弦古钢琴。它包括:1.法国式序曲,2.布列舞曲,3.加伏特舞曲,4.小步舞曲,5.欢快,这一乐章未采用特定舞曲体裁名称,但同样带有快速舞曲的特征。小提琴有四根琴弦。当我们看到演奏家在这四根弦上用弓运指。就仿佛看到音符象小鸟一样跃然而出。音乐家给四姐妹一样的琴弦命名为G(5)、D(2)、A(6)、E(3)。其实,这奇妙的名字就是固定不变的四个音高的名称。)&&&&&&&& 小提琴有四根琴弦。当我们看到演奏家在这四根弦上用弓运指。就仿佛看到音符象小鸟一样跃然而出。音乐家给四姐妹一样的琴弦命名为G(5)、D(2)、A(6)、E(3)。其实,这奇妙的名字就是固定不变的四个音高的名称。&&&&在浩如烟海的小提琴曲目中,几乎所有曲子都离不开这四根琴弦。但是,在小提琴家弓下有一支著名的乐曲,它那优美柔婉的旋律竟然只从一根弦上流泻而出。这就是在G弦上演奏的《G弦上的咏叹调》。这首小提琴一曲是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编写的。作品问世,立即闻名遐迩。但真正的作者,并不是威廉密,追溯渊源,其始祖原来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威廉密将特巴赫的《D大调第三首乐队组曲》的第二乐章加以改编,把第一小提琴声部作为独奏小提琴旋律,其余部份作为钢琴伴奏;又根据原作标题“咏叹调”而定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虽然这首小曲的流行程度早已超过原作,但是在巴赫诸多作品之中,这部管弦乐组曲仍是一曲质朴动人的佳作。巴赫的《D大调第三号管弦乐组曲》大约写于1722年。当时,他刚刚完成《平均律钢琴曲集》,并要求到莱比锡的圣多玛斯教堂任职。宗教题材的《约翰受难乐》的构思已开始在他脑际浮动,但作曲家却步出宗教世界,来到生气蓬勃的尘世间,在音符中倾注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巴赫的这套《管弦乐组曲》一共有四首,编号为BMV1066-BMV1069。作品创作于1717年至1723年之间,从《音乐圣经》一书上查询到前三首创作于1723年巴赫迁居莱比锡前夕,第四首创作于作曲家定居莱比锡之后不久。由此可以看出,《管弦乐组曲》和《勃兰登堡协奏曲》基本同属于巴赫科藤时期的重要作品。根据相关资料考证,巴赫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应该不止这四部,可惜其他作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散。遗留下的这四首曲目则显示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法国式庄重、典雅的舞曲乐风,其中不少乐章广为流传。&&& 《第三组曲》在四首组曲中地位最重要。其中的“咏叹调”乐章,后经19世纪德国小提琴家August Wilhelmj改编后,成就了流传后世的不朽名作《G弦上的咏叹调》。第三号组曲,BWV1068,D大调,乐团编制为三支双簧管、三支小号、定音鼓、数字低音以及弦乐组,全曲一共由五个乐章构成。全套四首组曲都是由法国式序曲作为开始的,第三号组曲自然也不例外。在巴洛克组曲这种形式中,序曲占有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从巴赫的这首作品我们就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序曲部分的结构最复杂,篇幅也最庞大。因此当时人们习惯把这种包括序曲的组曲,笼统地泛称为序曲。1830年,当时立志将巴赫音乐重新发扬光大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曾为德国大诗人歌德在钢琴上演奏了第三号组曲的这首序曲。歌德听后赞叹地说:“乐曲的开头部份实在太壮丽了,就好像有一大群富丽堂皇的人们正沿着宽大的台阶庄严地迈步而下”。歌德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概括了这首序曲所营造的辉煌景象,进行曲式的旋律和节奏也为这个乐章频添了庄严的气象。有文字这样形容这首序曲,我觉得非常贴切:在一个由乐器、旋律以及节奏构成的漫长追循过程中,灵巧的主题旋律穿上不同调性的外衣,踏着节奏不同的步伐,使人们本以为枯燥的复调形式,焕发出动人的情趣与美感。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7-13 14:0007-13 14:0107-13 14:0307-13 14:0507-13 14:0607-13 14:0607-13 14:0807-13 14:0807-13 14:0907-13 14:10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5 开心网巴赫的作品
十二、7首托卡塔 BWV 910~916
巴赫为古钢琴而作的这7首托卡塔,BWV 910~916,它们分别是:
第一号,升f小调,BWV 910,大约作于1717年。
第二号,c小调,BWV 911,大约作于1717年。
第三号,D大调,BWV 912,大约作于1710年。
第四号,d小调,BWV 913,大约作于1710年。
第五号,e小调,BWV 914,大约作于1708年。
第六号,g小调,BWV 915,大约作于1708年。
第七号,G大调,BWV 916,大约作于1719年。
十三、为四架古钢琴而作的a小调协奏曲 BWV 1065
巴赫曾经将一些作品改写为“为三架、四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为四架古钢琴而作的a小调协奏曲》BWV
1065的前身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为4把小提琴而写的一个协奏曲(RV580)。据传这部作品是巴赫到达莱比锡居住后不久创作而成的,时间大约在年间。原作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而改编之后的BWV
1065保留了整体清晰透明与细节丰富多彩之间的良好平衡。第二乐章的改编尤其出色------尽管巴赫对与原作的改动相当之少------巴赫令这个乐章增加了奕奕生机与灵动的表情,在此实现了他所谓的“完美和谐”;不过不是通过复杂的对位,而是通过几位演奏家合作下一系列的和弦。
十四、f小调第五号古钢琴协奏曲 BWV1056
巴赫定居莱比锡之后,担任两个乐迷合奏团的指导,他与他的两个儿子一起参加演出。在年间,他一共创作了13首从一架至四架古钢琴与弦乐队的合奏曲。其中,一架古钢琴的协奏曲一共7首。下面是《f小调第五号古钢琴协奏曲》BWV1056,这一首据考是改编自《g小调双簧管协奏曲》,原曲也已不存在了。三个乐章分别是是:1.快板,2.广板,3.急板。
十五、意大利协奏曲 BWV971
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BWV971,F大调,作于1734年,在巴赫键盘练习曲(Clavier-Ubung)j的第二册中与《法国组曲》合为一集,于1735年作为《古钢琴曲集》第二卷出版,此曲原标题为《按照意大利趣味的协奏曲》(Concerto
nach Italienischem
Gusto)。在巴赫的时代,意大利音乐发展之快,对整个欧洲影响极大,巴赫从青年时代起就研究意大利音乐,他采用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形态,尝试在大键琴上表达合奏与主奏的效果。这首作品是为双层键盘的大键琴而创作的,在双层键盘的曲目中,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作品。从库普兰(Couperin)到莫扎特(Mozart)这段期间的双层键盘大键琴作品中很少有标明如何运用上、下层键盘,都是任凭演奏者自己对音乐的诠释来处理。几乎可以说,只有巴赫的这首意大利协奏曲是将如何使用双层键盘标示最清楚的一首作品。这首作品不但在音乐的内涵、音乐的结构、以及音色上的运用有相当完美的表现与安排,对演奏双层键盘大键琴的技巧更是能够发挥到淋漓尽致。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使得钢琴兴起而大键琴势微,人们较少谈论这首在双层键盘大键琴中属于重量级的作品。
《意大利协奏曲》是巴赫作品中为数极少的标有原始力度记号forte和piano的乐曲(在巴赫的时代,这两个字的缩写f和p尚未使用)。forte和piano的对比力度可以在双层键盘的羽管键琴上表现。第一层键盘为一键双弦(两根弦长度不一)的装置,发出的是八度双音,音量较强;而第二层键盘为一键独弦的装置,发出的是单音,音量较弱。在某些羽管键琴上,两层键盘的装置还能连通。第二层键盘的声音可以叠加到第一层上,从而产生更大的音量。正因为此,这首独奏乐曲才有可能模仿大协奏曲的风格。上下谱表都标有forte的段落,表示乐队的全集(Tutti);而上下谱表都标有piano的段落,则指乐器的独奏(Solo)或重奏。演奏者应当凭借良好的趣味和判断力来处理这些段落,而不是机械地弹响或弹轻。这些段落内部的各种力度变化不宜表现得太过分,以免破坏作品的基本结构。钢琴演奏者遇到一只手标有forte,另一只手标有piano的段落时,应当运用合理的力度,在整个段落中都让一只手的声音比另一只手突出一些。在第二乐章,巴赫仅在一开始处标注了右手的forte和左手的piano。高声部是按独奏乐器的风格所写,而左手声部是两个声部的伴奏。这首作品的一般演奏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共包括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速度未予指定,大约是稍快的快板,活泼的主题以合奏方式表现,随后是合奏与独奏的交替表现,最后主题又以合奏方式表现。
第二乐章,行板,转为d小调,右手旋律模仿小提琴主奏的抒情调,左手始终是数字低音的音型。
第三乐章,急板,又转回F大调,回旋曲风格,交互配置合奏与主奏,形成复杂而丰富的协奏效果。
十六、F大调第一号勃兰登堡协奏曲 BWV.1046
要说J.S.巴赫最耳熟能详的普及作品应该是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虽然不能算作曲家乐曲创作事业上的巅峰,但这些协奏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却是有目共睹、无可替代的。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无疑是这些巴洛克风格合奏协奏曲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
这六首协奏曲创作于1721年,当时的巴赫正处在自己一生中生活最安稳惬意的一段时期(科藤时期)。传说1719年时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巴赫为勃兰登堡大公的儿子克利斯蒂安.路德维希演奏,这给侯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便请求巴赫为他的乐队写一些作品。两年后,巴赫送给他六首乐曲,便成就了这套传世之作。但是根据一位德国学者贝塞勒的研究,这种说法并不完整。贝塞勒认为真正要求巴赫创作这些作品的,其实是科藤的青年王子雷奥博。前文提到过,当时作曲家在科藤时正是投靠这位王子才得以获得较为安逸的物质生活,所以巴赫必须按照主人的要求创作一些音乐作品供王子欣赏,这些协奏曲便是很多作品中的一部分。而在年间,巴赫去柏林演奏获得成功后,勃兰登堡大要求巴赫送给他一些礼物,作曲家便从自己在科藤创作的作品内选择了这六首曲子赠献给侯爵。这被认为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较为完整且可信的出处。而有趣是,这些作品的谱子在到了勃兰登堡大公手中后,却由于大公手下乐团的人手不够,竟然无法演奏,珍贵的乐谱不得不被束之高阁,尘封多年。幸而没有遗失,否则我们无法听到如此美妙的旋律,实在将是一大憾事。其实巴赫当时为这部作品定下的标题是《六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直到作曲家去世后,第一个为巴赫编撰传记的德国音乐学者斯比塔才给这套作品定名为《勃兰登堡协奏曲》,便就此沿用至今。
这组作品是作曲家自由发挥其技能的最佳范例之一。巴赫遵循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作理念,而创作这些作品的简单目的只是为了取悦宫廷王公贵族,所以他在这些作品中展开了超群的艺术感悟力和音乐表现技巧。无论从乐器配置、乐章结构还是旋律节奏等方面都显得与众不同。有些学者认为,《勃兰登堡协奏曲》初步具备了早期古典交响曲的因素,更接近室内交响曲的风格。
其实从这套作品的创作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勃兰登堡协奏曲》与亨德尔为了生计而在短时间内集中创作的那些协奏曲不同,巴赫这六首协奏曲原本便不是一套,或者可以说在创作中并没有刻意的连贯性(据考证这些作品大概在3-4年内完成),所以造就了这套协奏曲中六首作品风格各有差异的特点。虽然与同时期的巴洛克协奏曲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巴赫还是显示出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意在探讨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方式,以求获得更加丰富的音响效果,更充分地揭示音乐内涵。在作品中,巴赫几乎动员了当时所有可能的乐器编制,规模最小的第六号也有7件乐器(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勃兰登堡大公的六人乐团无法演奏它的缘故)。其中某些作品中最为别出心裁的地方在于,巴赫并没有按照当时传统协奏曲的做法,将一组同类的独奏乐器作为中心,而是采用互不相同的独奏乐器。譬如其中的第二号是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和高音小号的四重协奏曲,第四号是小提琴和两支长笛的三重协奏曲,第五号是羽管键琴、小提琴和长笛的三重协奏曲。
在乐章结构上,这六首作品大多采用意大利式的快-慢-快三乐章的布局,但是第一号以及第三号是例外。第一号在快板乐章后面加上了一个小步舞曲乐章,而第三号则以两个柔板的和弦过度替代了慢板乐章。这两首作品在布局上虽有独特的变化,但依旧保留着三乐章的总体构架,可见巴赫求新求变的意识依然是建立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通常而言,三个乐章有如下的特征:第一乐章主题鲜明、发展有力;第二乐章简洁舒缓;第三乐章轻快自如、富有活力,每个乐章不同形象的对称构成了相互之间的呼应与关联,从而达到每首作品统一的风格和效果。
《F大调第一号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 No.1 in F major
BWV.1046,它除了基本的三个乐章之外,还接上一个小步舞曲乐章。值得注意的是,巴赫只要把这个小步舞曲乐章同第三乐章调换次序,就更朝交响曲前进一大步了。还有,这首协奏曲使用的乐器,除弦乐队外,还有六个管乐器(三个双簧管、两个法国号、一个大管)和一个高音小提琴,这样,这套协奏曲的头一首协奏曲就显得更加宏伟了。
第一乐章,从全奏开始,充满明快、欢乐的情调。
第二乐章,基调是深刻的沉思与伤感,附有表情的咏叹调主题,优点接近于《马太福音书耶稣受难乐》中某些悲伤的旋律,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的进程中虽然几乎毫无变化,但是由于它自由地转换调性,并有丰富的和声给予点缀,而且不断地由各种不同乐器的交替、对答,因此富于表情地抒发内在戏剧性的整个柔板乐章的发展更显得十分宽广、流畅。
第三乐章,欢腾的主题近似《b小调崇高弥撒乐》中的“荣耀颂”。
第四乐章,带有三个不同中段的小步舞曲形式。整个乐章接近于回旋曲式。第一个中段主题近似小步舞曲的音调,第二个中段是一首波兰舞曲,第三个中段是民间欢乐的舞蹈性场面。
巴赫非常喜欢这首协奏曲。后来他曾选取这首协奏曲的第一、第二乐章和小步舞曲(包括两个中段),稍许改动其中部分配器,更名为《F大调交响曲》。此外,这首协奏曲的部分素材,被用到他的一些大合唱中去达三次之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号小步舞曲小提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