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什么动物3条腿,能飞听力能游泳,还可以在路上跑,还从不吃东西

蜣& 螂&& 蜣螂
  蜣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屎克螂。据说,古埃及人是从蜣螂的孵育室中得到启示而找到了使法老遗体防腐的方法。
  在非洲大草原上,当雨季到来时,第一场大雨过后的第四天液里,成千上万只蜣螂就会从松软的土中钻出来,开始它们的地面生活。
  大雨过后,饥饿的大象贪婪地享用着新生的植物,可是它们那有限的消化系统难以承受这突然增大的负荷,不少吞下去的食物又几乎原封不动地奉还到地面上。巨蜣蜷是蜣螂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它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大象的粪便。
  刚出穴的蜣螂,马上就可以飞起来寻找食物。蜣螂的身长约七到八厘米,它的身体前半部分极坚硬,即使是碰上一只很大的雕鹄也很难被摧毁。为了寻找大象,蜣螂常常要飞行很远的路程。一旦它嗅到了大象粪便的味道,便会一直沿着大象行走的路线追下去。当蜣螂追到目标之后,就会将翅膀一缩,猛地摔落到地面上,然后调整身体开始奔跑。蜣螂并不是真的在吃大象粪便,因为它无法吞食这些坚硬的东西,它只是食用大象粪便中的微生物和营养物。
  圣甲虫也是蜣螂的一种,在激烈的争夺中,它的技巧是将粪便滚成一个小小球,推到安全的地方去享用。与圣甲虫不同,巨蜣螂采取另一种策略。它先是在地面上大吃,然后再着手在地面下挖一个小小的贮藏室,把象粪推到那里边紧紧地封好。
  圣甲虫那训练有素的口器,开始起来可以像一台滚轧机一样从纤维中分离出美味纯淳浆来。
  从雨季一开始蜣螂们就成堆地聚在象粪上,有时,一团象粪上竟扑着40多只蜣螂及4万多只其它的甲虫。
  每天,大象们在平原上留下数百吨象粪,后面跟随着浩浩荡荡的蜣螂大军。一部分象粪被埋入地下,蜣螂的劳动使得土地肥活起来。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巨蜣螂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在蜣螂们出洞前三个星期,它们已经交配完毕,准备生育后代了。雌蜣螂在粪堆下挖出一个坑道,然后把土推到地面上,堆成一个金字塔形的土堆。这个坑道连接一个地下室,这是它们贮存食物的地方。雨季一开始,蜣螂每天都要从事这项劳动。在此期间,它对食物十分节省,终日忙着为生儿育女做准备。
  在它的头顶上有一个大铁矿,叫唇基。用它可以刨松土壤,然后用前足把身体下面疏松的土推到身体后面去,再下一步,就是想尽办法,把土推到地面上去。
  挖掘一个贮藏室通常要用2-3个小时,而且只有雌蜣螂自己动物。它争分夺秒地挖着,因为放在地面上的食物在太阳的照射下很快会变质。挖掘一个能够贮藏全家所需食品的贮存室,需要搬运的土方量相当于蜣螂自身体重的400倍。
  搬运象粪的办法之一是雌蜣螂背过身去,用双腿一点一点地退着行走,把东西运下去。雌蜣螂把食物运到坑道中,然后再由雌蜣螂背到贮藏室里。
  尽管雌蜣螂已经安全地将食物贮存在地下,但还是不能休息,它立即还要挖掘一个坑道,这个坑道要挖在贮藏室的里面。第二个通道需要延伸得很长,它的终点将是雌蜣螂的产房,这又是一项艰苦而浩繁的工程。
  雌蜣螂把后腿支撑在通道的一边作为支点,然后用它铁铲般的头在坚硬的土中打出一个洞孔来。通道的宽窄仅能容下它的身体,并且只是单行道。所以两只蜣螂交会时,就会出现一些麻烦。一个较为有效的办法是背对背地错过。其中一只蜣螂必须抓住通道顶,通常这个角色由雌性扮演。
  它开始挖掘另外一个洞室,这间屋子将有一只鞋盒那么大,这也是它所挖掘工作的最后一部分。先要挖一个比它身体稍大的通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向不同角度拓展空间。积土运走后,蜣螂对洞壁和洞顶进行修整,清理。在过去的12小时中,它已搬运了超过自身体重1000倍的土壤。所有贮存的食物都要搬进一米深的孵育室中。雌性蜣螂沿着它的食品堆周围又挖了一个容纳它身体的空隙,然后蜣螂封住这只洞的尾端,以保证里面的温度。
  雌蜣螂一直不停地忙着。它已经滚好了两个孵化球,又开始制作第三个球了。每作完一个球体,它都排下了一个卵在球体内,球体内的卵约2毫米长,6天后,它就会孵化出来。
  雌蜣螂前足把粪球分开。将它产下的第三只卵放到小粪球中。它将新产下的那只卵封闭好,以防水坏死。它需要修正这些卵粪球。它用前足轻轻地拍打纤维性的食料,同时用它的后脚转动着小球,就这样一边拍打,一边转动,粪球越来越光滑。
  球内的幼虫把身体镶嵌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不停的转动,不停的进食。里面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这给幼虫发育提供了条件。
  雌蜣螂总是来回依次轮流滚动,抚摸和照料着它的每一个孵化球,并慢慢地用土把它们盖起来。它来回地翻滚,以便使每一个小球能与潮湿的地面接触。雌蜣螂伸出后腿,精确地比量着每一个球的大小,这对于保持每一个子女有足够的食物是至关重要的。雌蜣螂用土壤覆盖着小球,这层外衣保证里面的幼虫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里生长。
  经过几个小时的不停滚动,小球包上了一层红色的粘土,它保护着里面的生命,这个地下洞室就是小蜣螂逃避捕食者、成长发育的好地方。当又一个雪季到来的时候,从地层的深处就会再涌出一股生命之源。
  白蚁在地球上起码已存在一亿多年了。它们虽然叫白蚁或“白蚂蚁”,但根本不属于蚂蚁之类。它们最近的亲属是蟑螂。
  白蚁没有视觉,但它们却建造了非洲原野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们只不过像火柴头大小,可它们建造的土堡高达6米多,动用的土方达几十吨之多。白蚁的土堡里有很多小房间,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这些房间由四通八达的通道连接着,基本上属于拱形建筑,形式却自由多样,不像那种千篇一律的蜂窝建筑。
  土堡内部漆黑一团,这里有一个由几百万只白蚁组成的社会,土堡内的白蚁群是一个有组织有严格分工的群体,每只白蚁都按照分工发挥自己的作用。
  大约有百分之二的白蚁是兵蚁,它们的头部比较大,嘴也比较锋利。兵蚁里又分两类,大号兵蚁和小号兵蚁。它们都是失去生育能力的雌蚁。
  工蚁也分大小两种,虽然雌雄都有,但它们也没有生育能力。小号工蚁的任务是料理“家务”,大号工蚁负责建筑施工和修缮。它们都是杰出的建筑师,它们用自己的唾液拌着泥土,一点一点地建成了这种奇特的建筑。
  土堡的外形,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在多雨的地方,它们用自己的伞把雨避开,在炎热的地区它们筑起高高的烟囱散热,由于天气,土质以及白蚁的不同,土堡的外表和颜色不一样。
  如果用人体比例,7米高的土堡对白蚁来说相当于五六千米高的山。土堡中央有一个地下室,离地面半米多高。室内墙壁坚厚,下面有柱子支撑,周围是一圈很小的洞口,十分便于守卫,这就是土堡的中枢地区――白蚁王宫,深居宫内的蚁王和王后。
  王后的头部除了眼睛外,与它的臣民基本一样,但从腰部以后就完全不同了。王后身长10厘米,和人的拇指差不多粗,它的体重是侍候它的工蚁的几千倍。蚁王的个头也比工蚁大得多,但比肥胖的王后小多了。有趣的是,蚁王从王后的头走到尾至少需要15秒钟。
  王后像一部巨大的产卵机,它每天产3万个卵,相当于自身体重的三分之一。卵排出后,工蚁便及时把卵送走,由于王后每隔几秒钟就产一个卵,所以送卵工作从来没停过。
  蚁王和王后永远处于封闭状态,它们只能依靠工蚁送食,工蚁把自己吃的食物从胃里吐出来喂给蚁王。那些负责土堡安全的兵蚁,口部是专门用来打仗的,不能咀嚼食物,也得靠工蚁一口一口地喂食。
  工蚁之间常常线相交换食物,这种交换并不是贪吃,而是为了交换情报。白蚁的唾液里含有一种能传递信息的化合物。信息通过白蚁从一个传给另外一个,当王后最后一个接到这种“化学鸡尾酒”时,它便得到了“国情”的详细报告。接到情报后,王后便进行加工处理,然后从体内分泌出另一种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就象计算机输出的数据一样,里面包含着管理土堡的各种指令。假如有一群蚂蚁来进犯,许多兵蚁阵亡了,这时其它兵蚁就会发现兵蚁数量比平时少,消息很快传给宫内的王后,于是王后所产的卵几乎就会全部孵化成兵蚁,以保持兵蚁总数的平衡。
  白蚁王后虽然终生过着闭门不出的生活,它却左右着它的几百万臣民,蚁王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把蚁王弄走,王后很快便开始产没有生殖能力的卵。因此,它们必须非常频繁地交配,然而它们如何能有这样高的交配率至今还是个谜。
  在王宫的上面,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宛如迷宫一般的小房间,这是白蚁的孵化厂。工蚁把新产的卵整整齐齐地堆放在这里。三个星斯后,这些卵就可以变成小白蚁。白蚁不像其它昆虫那样必须经过幼虫阶段,而是一经孵化便已成形,不过只有针尖大小,通体透明。
  新生的白蚁约占蚁群总数的一半,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工蚁要开凿许多隧道,储存食物,有的甚至修到土堡以外五十米的地方。
  一座土堡的白蚁一年要吃掉大约半吨重的残枝落叶。它们使得非洲平原保持了清洁。在干燥地区,植物残渣的腐烂需要很长时间,而白蚁则充当了清洁工。
  白蚁要吞食掉大量的纤维素。非洲历史上有过一些大的王国,这些王国的宫殿多是用木头建成,但是,今天我们却见不到这些宫殿的一点遗迹,非洲的历史几乎全部消失在白蚁的肚子里。
  到地面采集食物的白蚁叫收获蚁,它们把野草咬成小段,然后拖进洞里。收获蚁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白蚁,除了偶尔到地面寻找食物,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洞里。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原始的白蚁,它们不储存食物,每天都爬到地面觅食。这类白蚁的兵蚁没有上下腭,只有一段较长的鼻状物,很像枪管,可以喷出一种味道像松香的粘液来防身。
  由于草类和树木含有大量的纤维素,难以消化,成群的工蚁把这些残渣咬碎,用来建造悬空式的螺旋形“菜园”。“菜园”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蘑菇,这种蘑菇无法生存,而这种蘑菇也只生长在白蚁的土堡中。
  几百万只白蚁再加上生长着的蘑菇,土堡里产生了大量的热,对白蚁的生活很不利。不过,白蚁创造出一种空调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空调系统由一些烟囱组成,热气从烟囱排出,冷空气再从土堡外部补充进来。如果外面的空气炎热干燥,工蚁就会向下移动,最深可以下到45米深的地下水面。它们一个个吸足了水,然后再上到洞内,把水喷在墙上。由于水的蒸发,土堡里就凉爽多了。白蚁始终把土堡的温度保持在摄氏二十九度,上下差不了一度。
  新生的白蚁,长着黑黑的大眼睛和粗短的翅膀,经过一次脱壳之后,它们就可以用自己的翅膀飞上天空了。新生的白蚁都是繁殖蚁,繁殖蚁不同于工蚁和兵蚁,它们都有生殖能力。新生的繁殖蚁成群结队地离开自己的家,飞向远方,去寻找自己的配偶,建造新的土堡。
  它们顺风飞行,近的飞50米,远的能飞到数公里以外。当其中的一只雌蚁落下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异性的特殊气味,此时如果有一只雄蚁从附近飞过,就会被吸引过来。雌雄白蚁会合以后,就会立即脱掉自己的翅膀,开始交配,并在地上挖一个深约几十厘米的洞,供雌蚁在其中产卵。几个月后,这里便会出现一个新的白蚁社会。
  世界上的蝴蝶一共有1万四千多种,而美洲产的“彩蝶王”是其中最有趣的一种。这种橙褐色的大蝴蝶能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长途迁徒。每年的春天,美洲彩蝶王总是成群结队地从中美洲一直飞向加拿大;而到了秋天,彩蝶王又会从加拿大沿着来路又飞回墨西哥,旅程达四千五百公里,历时几个月。
  彩蝶王的季节性迁飞,浩浩荡荡,很有组织地遵循着一定的飞行路线。在途中,雄蝶总是以护卫和导游的身份,在雌蝶周围组成一道屏障。它们黎明时分起飞,日行夜宿。在几千公里的长途迁徒中,它们平均每天要飞行四十五公里。在行进的途中,要飞越大海、高山和荒漠。有时还会遭到高空强风的袭击,把队伍驱散。千百万只彩蝶王在碧空中,如流霞一般,景象非常壮丽。彩蝶王身上有一种无形的武器――毒素,因此它们从来不畏惧鸟类的袭击。当彩蝶王产卵在植物上时候,破卵而出的幼虫,就会把植物液汗中有毒的物质吞进肚里。这些毒物在体内不断积累,由幼虫给蛹,蛹又传给蝶。如果鸟儿不慎咬住了这种彩蝶,毒素就会对鸟儿产生剧烈的刺激,阻碍它的血液循环,麻痹心脏,使之痉挛而死。
  但是彩蝶王虽然不怕天敌,却敌不过恶劣的天气。有很多蝴蝶在迁徒中遇到大风或严寒而死亡。人们曾经在高山冰川上发现无数彩蝶王的尸体。尽管如此,彩蝶王仍然不畏艰险,不改其志,仍然继续保持强大的阵容,向着既定的目的地飞去。
  彩蝶王的越冬地在墨西哥的马德里山脉高达三千米的谷地上。每年总有上百万只彩蝶王在这里繁殖生息。在这里,气温终年都在零摄氏度以上,大量的彩蝶王聚集在松树的树枝上,密密麻麻,有时竟能够把7厘米粗的树枝压断。
  彩蝶王有时整个冬季都不活动、不进食,可是一到了春天,它们就又会在温暖的阳光下重新苏醒过来,继续踏上北上的旅程。
  彩蝶王这种不畏长途艰险、敢于飞越高山大洋、锲而不舍、追求光明美好生活的特性,正是人们尤为赞赏之处。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蝴蝶是由五颜六色的小花朵变化而来的。春天是蝴蝶恋爱的季节,情投意合的恋人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真是比花朵还要美丽。
  成年蝴蝶的主要任务是繁衍后代。在交配以后雄性和雌性分道扬镳,雌性负责产卵。
  蝴蝶的另一个重要使命是传授花粉。它们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吮吸花蜜,同时传授花粉。
  雌性蝴蝶选择在幼虫喜欢吃的植物附近产卵。卵产下两三个星期以后,成群的幼虫在卵壳上咬出一个洞,从里面爬出来。这时的幼虫只有1毫米长,有16条腿。几天后,幼虫开始第一次蜕皮。幼虫一生中将蜕许多次皮,以适应它那逐渐长大的身体。
  幼虫一般以植物为食,它们从一片叶子爬上另一片叶子,昼夜不停的吃。一旦完全长成,幼虫便停止进食,两三天之后幼虫在它腹部的顶端吐出丝织成窝,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化为蛹。新生的蛹悬挂在空中,现在它已具备成年蝴蝶所需要的全部器官,虽然这些器官还没有完全长好。不同种类的蝴蝶蛹期不一样,有的几个星期即可,有的则需要长达几个月。
  毛虫化蛹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它身体内部的器官要重新调整。汉蛹就要变成蝴蝶时,可以看到翅膀的雏形。从蛹变成蝴蝶是自然界中一种激动人心的奇观。当蛹体破裂,成熟的蝴蝶小心翼翼地从蛹壳中艰难地爬出来,不断地扑打着翅膀,然后它们身体表面的液体被风吹干,它慢慢的展开了美丽的翅膀,接着,这种漂亮的精灵展开翅膀飞向阳光明媚的天地。
  翅膀上下覆盖着许多鳞片,这些鳞片交叠形成蝴蝶翅膀的颜色和图案。蝴蝶翅膀的形状和色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迷惑鸟类敏锐的视力。许多蝴蝶的翅膀带有类似眼睛的斑点,这会使袭击它的鸟类误认为是自己天敌猫头鹰和猫的眼睛,从而吓得逃之夭夭。
  成年蝴蝶的生命一般不超过几个星期。当深秋到来,天气日渐寒冷,蝴蝶再也飞不动了,在萧瑟的寒风中它们结束了那美丽而短暂的一生。
  蝴蝶谷是指有成千上万只蝴蝶聚集的山谷。在所有的蝴蝶谷中最特殊的要算是台湾的黄蝶翠谷。它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型蝴蝶谷。
  黄蝶翠谷的存在是自然界一个很奇特的事实。因为其它蝴蝶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只有黄蝶翠谷才是人类无意间造成的。早在日本侵占台湾时,为了战争的需要,在台湾南部的美浓、六宾一带大规模砍伐原始森林,并种植了大量生长快速的铁刀木,而铁刀木正好是淡黄蝶幼虫的食物,加上当地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它们栖息,所以使淡黄蝶可以尽量地繁衍成庞大的族群。
  到现在,蝴蝶繁殖期间,黄蝶翠谷中每天羽化的蝴蝶数量都在几十万只以上。
  至于越冬型蝴蝶谷在目前为止还只发现两处,其中一片便是台湾南部的紫蝶幽谷。
  台湾虽位于亚热带,但因高山多,所以冬天特别冷,属于热带系统的紫蝶和淡型斑蝶平时分布在台湾各地。然而在冬季来临之前,它们必定成群结队飞向台湾南部的一处山谷集体越冬。
  在冬临期间气温变低的时候,蝴蝶会密密麻麻地停息在树上不吃不喝也不动地休眠着,但是只要一受到干扰,它们便会成群地飞起来,景象十分壮观。蝴蝶在第一次寒流来临之前,一定会到达山谷并完成集结,以避免冻死。然而谁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正确判断气候变化,并且在寒潮来临之前集结完毕的。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五六公分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蝉的两眼中间有三个不太敏感的眼点,两翼上简单地分布着起支撑作用的细管。这些都是古老的昆虫种群的原始特征。
  蝉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种被称作“双鼓手”的蝉。它的身体两侧有大大的环形发声器官,身体的中部是可以内外开合的圆盘。圆盘开合的速度很快,抖动的蝉鸣就是由此发出的。这种声音缺少变化,不过要比丛林金丝雀的叫声大得多。
  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
  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虫从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
  蝼蛄是在地下生活的昆虫,又叫土狗子。到了夏秋之交时,在夜晚常常可以听到从地下发出的一种阴沉的颤抖叫声,它跟金钟儿和蟋蟀的呜叫声很不相同,既没有韵律,也没有节奏,只有一个调门,断断续续地鸣叫着。在众多的秋虫鸣叫声中,这种叫声最难听。在中国,有北方蝼蛄、南方蝼蛄和台湾蝼蛄三种。
  北方蝼蛄又叫华北蝼蛄,这种蝼蛄成虫身体最大,体长约40~55毫米,腹部呈圆筒形,身体的颜色是淡黄褐色,或者是黑褐色。它极喜欢在厩肥较多的土壤中栖息。初孵化的幼虫全身是乳白色,以后逐渐变成淡黄褐色或者黑褐色,它的复眼却是淡红色的,头部是淡黑色。
  南方蝼蛄又叫非洲蝼蛄。成虫的个体较小,大约只有30~32毫米长,腹部近似纺缍形,身体的颜色是灰黑色的。它分布的面积很广,遍及中国各地,尤其是黄河以南、华中、华南一带,地势低洼的地区,栖息的特别多。孵化之后的幼虫是乳白色,随着生长发育,身体和头部的颜色就逐渐变成暗褐色,腹部是淡黄色。
  台湾蝼蛄分布在台湾、广东、广西等省。这种蝼蛄身体较小,是三种蝼蛄中最小的一种。头部胸部和触角的颜色都是浅褐色,背部的颜色是浅灰色,腹部表面上是黄色。蝼蛄是农业的一大害虫。它挖土掘洞的习性造成了对农业的极大危害。
  蝼蛄的前足扁平,好象水泥工人使用的抹子一样,前端生有锐利的尖爪,能用它在地下挖土掘隧道。到了冬天,蝼蛄就钻到地下深处越冬。在北方,特别是东北、西北地区蝼蛄越冬的时间比较早。大约在十月份就钻入地下了。在南方江浙一带,蝼蛄越冬的时间约在十一月前后。到了来年春天,蝼蛄就从地下爬出来,马上开始建设它们的“家园”。它顺地面斜着向下掘洞,能掘到三、四十厘米到一百厘米多深的深处。它把这个洞作为它的“老巢”,白天在巢里藏着,夜里就出来毁坏庄稼。
  蝼蛄除了修建它的老巢外,还在地下挖掘从四面八方通到育巢的通道。因为它专门挑选松软的土地进行挖掘,遇到坚硬的地方就绕开,所以它们挖掘的通道弯弯曲曲。蝼蛄挖掘的速度较快,如果它在土质松软的农田里挖掘,一分钟就能够挖掘20厘米长。
  蝼蛄对农业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们在地下挖掘的时候,如果碰到农作物的根部阻碍进路,它们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用“牙齿”咬碎、切断,大吃大嚼饱餐一顿。如果碰到马铃薯在前面挡路、它就边挖边吃,把马铃薯拦腰打通一个圆洞,继续前进。蝼蛄的食性很杂,几乎所有的农作物它都吃。农作物幼小的时候,它不但咬断嫩茎还吃掉种子,作物长大以后,它就把根部咬成丝状。凡是大量栖息蝼蛄的农田里,因蝼蛄在地下挖掘隧道,使农作物的根和土壤分离,幼苗干枯,以至农田缺苗断垄。所以说蝼蛄是一个地道的害虫。
  蝼蛄虽是害虫,但它对自己产卵的安排,倒显得很有些“深谋远虑”。在五、六月间,蝼蛄经过长期的越冬,需要大量进食,以备交尾繁殖,这时,正是春耕播种季节,因此形成了一年中第一个为害高潮。雌蝼蛄把隧道里面的一部分通路,开凿成一个象大肚子酒瓶那样形状的空间,最宽敞的地方,约有三厘米宽,七厘米长,这个瓶状形的地方,就是雌蝼蛄在临产前为自己准备的“产房”。也就是蝼蛄的巢穴。“产房”的洞口,紧贴在地面的表层。“产房”整修完以后,还要搬运一些腐烂了的杂草到里面去,均匀地铺在四周。洞口也用烂草塞住。这一切准备完以后,它也就到了产卵的时候了。蝼蛄每窝产卵40-50粒,产完卵后雄蝼蛄就用泥土把隧道的通路都堵死,目的是保护它产的卵和孵出的幼虫的安全。
  雌蝼蛄产完卵以后,它还要在巢穴外面周围的地面上,距离巢穴二厘米远的地方,挖成圈沟,好象是一圈“护城河”一样。挖出来的泥土,都铺盖在巢穴的顶上,从地面上看,是一个直径五厘米的小土堆。这是为了使巢穴保暖,防热和避免外来危险。
  雌蝼蛄产的卵大约经过十天左右,就孵化出幼虫了,刚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为乳白色,逐渐变成褐色,形状和成虫的一模一样。三天以后,就有很强的活动力。铺在巢里的烂草,可以给小蝼蛄随时充饥用。这是事先准备的粮草,在小蝼蛄独立生活之前,足够这几十只小蝼蛄食用了。等到把巢里的“存粮”吃完以后,小蝼蛄已成长起来了。这时,它们就会破沿而出,自己挖掘隧道,从此它们就开始了新的、独立的地下生活。到了夏秋之交,它们已经长成为成年蝼蛄了,每到夜晚,又在地下“唱”起那忧郁、沉闷的“低音歌曲”。
  在昆虫世界里,一生都过着地下生活的,只有蝼蛄这一种。但是,它并不是不善于飞翔。夏季,它们喜欢潮湿润泽的地方,所以它们产卵大多聚集在水稻田埂、菜圃地里、池塘、水坑等积水洼地附近栖息。越冬的时候,却要寻找干燥的地方。越冬以后,又飞往潮湿的地方。雌蝼蛄在产完卵以后,就结束它的生命而死亡。蝼蛄一生中,只有这两次搬迁时候的飞翔。每到深秋夜晚的露天灯火下,经常看到它们飞舞着扑向灯光,这是它们在空中旅行的一次途中小憩。
  螳螂是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昆虫,以北纬五十三度为极限。英国、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德国北部和前苏联北部等地区都没有螳螂生存。在热带地区的南非生长的螳螂,身躯巨大,凶猛的异常,有时会看到它攀援到树上捕杀小鸟的幼稚。由于螳螂在捕捉小虫的时候,高高举起它那一对大镰刀,就如同穆斯林面向麦加虔诚礼拜的模样,所以在阿拉伯地区对螳螂非常尊敬并加以保护。
  螳螂的一对前脚,犹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所以有些地方也称它为“刀螂”,螳螂是肚大腰圆,行动缓慢的昆虫。比起蝗虫、蟋蟀那样灵活跳跃、展翅飞翔的昆虫来是逊色的;就是和蝈蝈相比,也显得有些笨掘。但实际上螳螂并不笨。它捕捉其他昆虫的本领,还是很高明的。螳螂能巧妙地捕食蝉、蝗虫、苍蝇、蚱蜢等害虫。所以,它是有益的昆虫。
  螳螂有一个上宽下窄的三角形的头。它的脖子和前胸,生得又细又长,可以和长颈鹿的颈媲美。脖子两旁还生有锯齿状的硬刺,这是对脖子的保护性“装甲”。它的脖子非常灵活,可以前后左右自由地摇摆转动,这样有利于观察食物的所在,监视小虫的行踪,以便准备地捕捉。
  为了便于寻找食物,螳螂的眼睛生在三角形头部的两端,并且向外突出,这样视野就格外广阔。不过它的视力并不敏锐,它看东西不论远近总是模糊不清。螳螂的眼睛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静止不动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它只看见运动着的东西,因此,不管螳螂要捕捉的小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行动是否灵活,只要它是活动的,螳螂就能看到它。如果用死苍蝇喂螳螂,它是不会理睬的:但是半死的苍蝇,只要一挣扎,螳螂立即会把它捉来吃掉。
  在螳螂细长的胸部上,生长着一对非常发达而强壮的前脚,样子很象两把镰刀。这对脚十分利害,这绵尖端,比钢针还要锐利。在前脚的内侧,还生有很多锐利无比的钢刺,螳螂把捕捉到的小虫挟在前腿弯里牢牢押住。虫子只要被它捉到,那就休想逃掉。螳螂是肉食性的昆虫,它专门吃其他种类的昆虫。如果小虫在草丛中偶然遇到了螳螂,毫无疑问是那将是大祸临头。螳螂追捕小虫的时候,就象猎人追踪野兽一样,紧追不放。有时候它又像渔翁垂钓,静静地等待猎物上钩。当螳螂藏在暗处聚精会神地监视要捕捉的猎物的时候,它就把细长的中足和后足缓慢地移动,轻手轻脚地接近小虫,甚至连它站立的叶子,也丝毫不颤动,使小虫无从察觉。当螳螂准备捕捉蜂类和蝴蝶的时候,它采取的战术是藏在花朵的背后。螳螂竖起上半身,抬起它那对象镰刀似的前足,耐心地静待上几分钟甚至十向分钟。等到蜜蜂和蝴蝶接近了,它才一跃而起。螳螂伏击的时候,姿势就像虔诚的基督教徒祈祷时的模样。因此,德语里把螳螂也叫做“祈祷的信女”。螳螂捕虫的时候,它那三角形的小脑袋总在不停的转动,目不转睛地监视猎物。当螳螂捕捉蝉和蚱蜢等身体比较大的昆虫的时候,它会使出浑身的招数,猛然挥动的那对大镰刀,竭力向对方狠狠砍去。螳螂经常会自相残,因此它们对自己的同类也时刻保持警惕,否则就有被吃掉的危险。
  螳螂的嘴,生在三角形头部的下面,从上到下,越缩越小。它的那两个大牙,既有力又坚硬。日本古时候,在民间曾广泛使用螳螂嘴咬的方法拔除脸上的小疣子。所以日本民间也把螳螂叫做“拔疣虫”。
  为了便于捕捉小虫和迷惑猎物,螳螂还有一套随机应变的本领,它的身体的颜色会随着周围草木叶子的颜色而变化。夏天,草丛和树木都是绿色的,这时候螳螂也是绿色的;而到了秋天,叶子枯萎变黄,螳螂也就变成了黄褐色。秋天也是螳螂婚配恋爱的季节。在螳螂交配以后,雌螳螂会吃掉雄螳螂。这似乎是非常残酷的,刚刚新婚燕尔,转眼就反目成仇。但这对螳螂来说,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自然环境中,雌螳螂生理上所需要的蛋白质,如果只依靠它所能捕捉到的小虫,是远远不够的。雌螳螂为了能够产出饱满的卵,培育出健壮的后代,至少要吃掉四到五只雄螳螂那么多的蛋白质,才能满足它所需要的养分。尽管雌螳螂身体非常强壮,但是产完卵以后,它也会精疲力竭而死去。可以说,雌雄螳螂都是为了下一代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雌螳螂在把雄螳螂当成营养品补足了蛋白质以后,大约在十厘米粗的卵食,叫做桑螵蛸。雌螳螂产卵的时候,和其他生物产卵的姿势不大相同。雌螳螂产卵时头部朝下,腹部朝上,从尾尖排出松柔的流体泡沫,卵就裹在里面。流体泡沫排出以后不久,就会凝固成硬块,成为一个圆筒,表面有横的皱纹,里面有薄膜构成许多小格,每个小格里大约排列着三十几个卵。卵块里遍布无数的小气泡,凝固以后就象硬质泡沫塑料一样,既防寒又防震。雌螳螂一次产卵,如果能够顺利孵化的话,可以孵出数百只小螳螂。
  到了第二年的梅雨季节,小螳螂就开始孵化出生。刚刚孵化出来的小螳螂除了没有翅膀以外,它的长像、习性和食性都和成年螳螂一模一样。经过五次脱皮,小螳螂就长大了。螳螂的幼虫时期,大多以蚜虫为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它所捕捉的食物也逐渐升级,从苍蝇和蜜蜂,发展到捕捉蝴蝶和蝉等身躯比较大的昆虫。
  蜜蜂是一种过群体生活的昆虫,每群蜜蜂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和细致的分工,每个成员各尽其职互相配合、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因此我们把它叫做“蜜蜂王国”。
  “蜜蜂王国”里有三种成员: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王是一种由受精卵发育成的雌性蜂。身体硕长、大腹便便,很显眼。通常是一群蜂只有一只蜂王。虽然名称叫“王”,实际上它并不是蜂群中发号施令的“君主”,而是整个蜂群的“母亲”,它成天埋头产卵,其他什么事都不管。在产卵盛期,一只蜂王一昼夜可以产两千多粒卵,这些卵的总重量相当于它的体重,生殖机能如此旺盛,这在动物界是很少见的。雄蜂是由末受精卵发育成的,体型粗壮。它唯一的职能是与蜂王交配,交配后即死亡。雄蜂是十足的懒虫,什么活都不干,整天吃饱了不是闲呆就是游逛,因此,除繁殖季节以外,当蜜源断绝,食物紧张的时候,工蜂就把这些“好吃懒做”的家伙赶出蜂巢,让其冻饿而死。工蜂是“劳动能手”。它也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一种雌性蜂,但生殖器官退化,不会生育,个体比蜂王小,寿命也比蜂王短得多。在蜂群中,工蜂的数量占绝对优势,一窝大的蜂群可以有几万只。人们平常在花间看到的蜜蜂就是工蜂。工蜂担负着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全部劳动,它们的劳动也是有细致的分工。一般幼年的工蜂从事“内勤”工作,如哺育幼虫,酿制蜂蜜,建筑巢房或分泌王浆饲喂“妈妈”和“弟妹”们等。年青力壮的工蜂负责“外勤”工作:到各处去采集花蜜和花粉,以及在巢门口“站岗放哨”搞“安全保卫”等等。工蜂之所以能从事这些劳动,是因为它们身上有一些特别的“工具”器官。它们的消化道的“前胃”已经变成一个富有弹性的“袋”――蜜囊,用来盛放花蜜;两只后腿上有一对运载花粉团的“花粉蓝”;尾部的产卵器则变成了自卫的武器――螯针。蜜蜂居住的蜂巢是工蜂用蜡腺分泌的蜡片筑成的,它是由多片巢脾组成的,每年巢脾的两面整齐地排列着六角形的巢房。巢房并不是蜜蜂成虫的“卧室”,而是它哺育幼虫的“摇蓝”和贮存蜂蜜、花粉的“仓库”。巢房有工蜂、雄蜂房、王台三大种。工蜂房的数量最多,雄蜂房比工蜂房稍大,它们都是六角形的;王台象一粒花生,多倒悬在巢脾下缘。蜂王在王台和工蜂房里产受精卵,在雌蜂房里产未受精卵。卵经过3天孵化出幼虫。工蜂饲喂幼虫是区别对待的,头三天,它对所有的幼虫都喂王浆,往后工蜂和雄蜂的幼虫就只能吃到有蜂蜜和花粉调制而成的粗饲料,而王台里的蜂王幼虫却一直享受营养丰富的王浆,使它能够发育成蜂王。幼虫经过哺育蜂六昼夜的精心照料,就开始化蛹。工蜂用蜡片将蛹房封上盖,在蛹房里,蜂王蛹经过七天、工蜂蛹十二天、雄蜂蛹十五天的蜕变,最后羽化成蜂破盖而出。蜂王出房后必须与雄蜂交配才能履行它?  卵的天职。蜂王的交配是在空中进行的,这叫做“婚飞”,在“婚飞”时,许多只雄蜂竞相追逐一只蜂王。最后,最强健者追上,蜂王便与它交配。在“婚飞”期间,一只蜂王可以同好几只雄蜂交配,直到它体内的储精球装满了精液,足够终生产卵使用时为止。此后它一生都不再交配。
  蜜蜂也会分家。每当蜂巢内的蜜蜂增加到一定数量以后,工蜂的劳动力过剩,出现拥挤窝工现象的时候,工蜂就会营造新的王台,培养新的蜂王。老蜂王逐步缩小腹部,停止产卵。当新蜂王即将出房的时候,老蜂王就要带领一部分喝饱了蜜的青壮工蜂飞离老巢,选择新居。在旧蜂巢内,新蜂王一出房就竭力搜寻破坏其他未出房的王台,把王位的潜在争夺者扼杀在摇蓝里;或是找同时出房的新王进行决斗,以争夺王位。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一巢多王的现象。在自然情况下,蜜蜂一年可进行两到三次分蜂。
  蜜蜂很少会飞错家门,因为蜜蜂不仅能记忆自己蜂巢的位置,而且每一群蜂都有自己的“群味”,守门蜂就是根据“群味”来识别敌我的。
  蜜蜂虽然不是恒温动物,但是它可以靠群体的活动来保持蜂巢内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以保证幼虫的健康发育和蜂群正常的生活。蜂巢中心的温度一般都保持在摄氏34度左右。在炎热的夏季,聪明的蜜蜂会用扩大蜂巢、减少密度、采水、扇风、蒸发巢内水分等办法来降低温度;而当天气转冷的时候,它们就会用缩小蜂巢、增大密度、多吃蜂蜜、增加个体活动的方法来提高温度。在寒冷的冬季,蜜蜂会停止一切巢外活动,聚集成团,用共同产生的热量来相互取暖,抵御寒冷。蜂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和葡萄糖,这就使蜂蜜的甜度大大超过了一般的糖。在成熟的蜂蜜中含有几十种物质,除了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糖分以外,还含有各种维生素、酶、有机酸、矿物质、少量蛋白质和芬香物质等。所以蜂蜜不但营养丰富,沁甜可口,而且芳香宜人,特别为人们所喜爱。
  蜂蜜也是蜜蜂的主要食物,它是采集植物的花蜜而得。花蜜并不就是蜂蜜,因为两者的组成成分有很大的差异。花蜜必须经过加工醉造以后才能转变成蜂蜜。蜂蜜的加工酿造实际上是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远远比由麦粒变成面包、由谷粒变成米饭复杂得多、艰巨得多。
  蜜蜂采花酿造蜂蜜大致可分为采集花蜜、酿造蜂蜜和储存三个阶段。
  蜜蜂的采蜜是从找寻蜜源开始的。在大群蜜蜂出动以前,总是先由少数“侦察兵”出去侦察寻找蜜源。“侦察兵”是由一些十分有经验的外勤蜂自愿充当的,它们凭借极其敏锐的视觉和嗅觉,四处侦寻,一旦发现开花的蜜源,就会降临花中,找到蜜腺,然后用它的管状口器,把花蜜吸进蜜囊。在吸饱了蜜以后,它就立刻返航。当它回到巢里,就会先把带回的花蜜一点儿一点儿地分给周围的伙伴,让它们品尝并熟悉新花蜜的甜香味,同时,还会振动翅膀、摆动身体,在巢脾上跳起“圆圈舞”和“8字形摇摆舞”。用这种特殊的舞蹈语言告诉同伴新蜜源的方向和距离。得到信息后的外勤蜂就会大群地飞向新的蜜源地,开始忙碌地采集。一只蜂的蜜囊大约可盛二十到四十毫克的花蜜,它一次必须采集几朵、几十朵甚至几百朵花才能装满蜜囊。当满载而归的采集蜂回巢时,一进门就像接力赛跑中传递接力棒似的把蜜囊中的花蜜口对口地交给内勤蜂,或者暂时吐卸在空巢房内,然后又急忙地飞出去进行第二次采集。
  担任酿蜜任务的一部分内勤蜂把自己的蜜囊和口器变成了一个加工车间。它们把花蜜不断地吸进又吐出。从外表上看,每只酿蜜蜂都是在机械地重复着一吐一吸的动作,而实际上,它们每次吸入和吐出的花蜜在质和量上都在发生变化:蜜蜂把它的唾液腺分泌的转化酶注入花蜜,在转化酶的作用下,花蜜不断地被分解成果糖和葡萄糖,消化道会吸收一部分花蜜中的水分;而另一部分内勤蜂则按一定的队形排列在巢内外的通道上,同时振翅扇,发出嗡嗡的响声,让气流迅速地通过蜂巢,带走花蜜中的大量水分,使之浓缩。就这样,采集蜂穿梭奔忙,酿蜜蜂昼夜不息地酿造,扇风大军有力地协同配合,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劳动景象。
  当花蜜中的蔗糖果和麦芽糖基本上转化成了果糖和葡萄糖、水分含量降低到百分之二十以下时,蜂蜜就酿造成熟了。外勤蜂一次采集所得的蜂蜜,要经过三至五天夜以继日的集体奋战,才能酿得二十毫克左右的蜂蜜。酿造一公斤蜂蜜需要采集蜂进行三到四万次飞行,采集上百万朵花。
  酿造好的蜂蜜,多余的部分蜜蜂就会用蜡把它封存在巢房里。这样,蜂蜜可以长期保存,经久不坏。这一个个小小的封盖巢房组成了蜜蜂王国的“备荒粮仓”,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能动用。通常一个强大的蜂群一年可生产一百到两百斤蜂蜜。作为食品,蜂蜜几乎含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一切必要物质,特别是被称为生命活动能源的糖,在蜂蜜里不仅含量多,而且因为果糖和葡萄糖都是单糖,可以直接被肠壁所吸收。蜂蜜的产热量比奶油、鱼子、大米都要高,因此它特别适宜于幼儿、老年人和消化机能不良的人食用。长期食用蜂蜜能够显著地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蜂蜜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外敷可以治疗皮肤创伤、溃疡、烫伤等炎症。除了蜂蜜外,蜜蜂还向人类提供王浆、花粉、蜂毒、蜂蜡、蜂胶等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医药和工业用途的产品。其实,蜜蜂对人类最大的贡献还不在提供这许多的蜂类产品上,而在于为各种农作物和果树授粉,提高了它们的产量。在这方面,蜜蜂为人类所创造的价值要比蜂产品本身价值高出十到十五倍。
  蜻蜓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昆虫。
  蜻蜓的复眼中一共有两万只到一万八千只左右的小眼睛,是一般昆虫复眼的十倍。蜻蜓眼睛的构造也非常特殊。复眼上半部分的小眼睛,专门看远处的物体;而下半部分的眼睛,则专门看近处。这就和在近视镜片下加了一块老光小镜片的那种“双光眼镜”的原理完全一样。昆虫的眼睛,一般说来都是近视眼,可是,蜻蜓的眼睛,却远近都能看。不过,距离太远的物体,蜻蜓还是看不太清楚的,最远它也只能看到五米到六米。蜻蜓的眼睛尽管视力比较好,远近都能看,但是对物体的形状却似乎辨别不清,它只能看到物体的运动,这样它便可以捕捉到飞翔的小昆虫。蜻蜓的眼睛,虽然比其它昆虫要敏锐地多,可是它还有一个无法摆脱的弱点。当人们要捕捉停落着的蜻蜓时,只要用手指由远而近地在它眼前不停地划圆圈,它的眼睛就会不停地随着人的手指旋转,一会儿工夫,它就头昏眼花,越发看不清眼前的动物,只好束手就擒。
  当蜻蜓在空中飞翔的时候,看到前方有猎物可捕捉,它就会立刻把六只脚向前方伸张。由于蜻蜓的每只腿上,生有无数细小而锐利的尖刺,就象是步兵准备冲锋时步枪上了刺刀一样,它的六只腿合拢起来的时候,就象一只小笼子。当蜻蜓朝着飞翔的小昆虫加速猛冲过去的时候,小昆虫就被捕捉到用六只腿合拢成的笼子里面去了。
  蜻蜓排在水草上的卵,孵化而成的幼虫,称为水虿。它的像貌很像一只大肚子蜘蛛,不太好看,不象蜻蜓那样惹人喜欢。水虿的下颚上,生长着一对很大的大钳,当它捕捉水底食物的时候,就会伸出这对大钳来个突然袭击。蚊子的幼虫――孑孓是它最好的食物。因此,蜻蜓从幼虫时代开始就是除害的能手了。水虿在水里起码要经过一年,时间长些的则要苦熬七八年才能羽化成虫。当水虿要羽化的时候,它就会攀登到水草枝上,不吃也不动,形状又短又胖,长度不到蜻蜓的三分之一。刚刚羽化出来的蜻蜓的腹部,会象气吹似的迅速膨胀起来,叠在一起的翅膀,象撑雨伞一下子全部伸展开来。蜻蜓的寿命,只有水虿的十分之一,仅仅能活一个月到八个月左右。
  蜻蜓很象飞机。在本世纪二十年代,飞机都是双翼的,后来逐步改进,才变成了目前的单翼。蝉和蜜蜂这类昆虫的出现,要比蜻蜓晚,它们的翅膀都是两对,在飞翔的时候,这前后四片翅膀,是同一步调扇动,这同单翼飞机的机翼起着相同的作用。而蜻蜓在飞翔的时候,它那两对翅膀,却是个别地扇动,和老式双翼飞机的机翼起同样的作用。虽然说蜻蜓的飞翔方式和老式的双翼飞机一样落后,可是,它的飞翔速度,在昆虫中却是数一数二的。在昆虫中,晴蜓飞翔的时候,翅膀扇动的次数最少,而飞翔的速度最快。蜂类的翅膀每秒扇动250次,飞翔的秒速是4.5米;苍蝇的翅膀每秒扇动100次,飞翔的秒速是4米;大蜻蜓的翅膀每秒扇动38次,而飞翔秒速是9米。体长不到五厘米的小晴蜓,它的飞翔速度,可以和世界女子百米短跑冠军的速度相媲美。当蜻蜓追逐小飞虫的时候,飞翔速度还要快得多。
  蜻蜓的飞翔距离和耐力,在昆虫当中更是出类拔萃。每年的夏天,蜻蜓会从英国海岸成群结队地横渡多佛海峡,飞到法国去旅游。有一种赤褐色的小蜻蜓,每年还能够从赤道地区飞到日本去。海员们也经常发现,在距离澳洲大陆五百公里的澳大利亚弯的海洋上有很多蜻蜓在飞翔,从这里往返澳洲大陆大约有一千公里。能够飞翔这么远的距离,除了蝴蝶以外,其他昆虫是望尘莫及的。
  龙虱是一种水陆两栖的昆虫,它们的远祖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甲虫。龙虱大部分时间虽然在水中活动,有时候它也会离开水面,用翅膀在空中飞翔。
  龙虱身体长约三到四厘米。身体扁平,呈椭圆形,大部分为黑色。它长有细长的触角,复眼位于头部的后方。在胸部的前缘长有坚硬而有力的口器。前脚的前三节平扁,顶端靠里长有两个短柄的大吸盘和许多长柄的小吸盘。它后脚上面长有许多富有弹性的刚毛。在划水的进候,这些刚毛时缩时松,有利于快速游泳。
  龙虱的腹部上面长有两排气管的开口,叫做气门。气管是贯通全身的组织。龙虱的鞘翅和腹部间都储存着空气。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气管供给体内的各组织需用。气门的口上生有很多刚毛,就象一个“过泸器”,让空气通过,滤去杂质。在河湖里,经常能看到龙虱游出水面,将头朝下停在水里,把腹部的尖端露出水面,过一分钟左右又潜下水去。这时候,可以看到它的鞘翅下的腹部末端拖着一个银光闪烁的气泡。龙虱在水中不停地上浮下沉,先把用过的空气从气管中排出,然后再把新鲜的空气吸入。这样逐渐更新气管中的空气。它的肚子也就一会儿缩小,一会儿胀大。空气不仅进入气管,还有一部分会留在鞘翅下面和腹部之间的空隙中,形成一个气泡。当龙虱潜到水中的深处时,就带着这部分空气,仿佛是带着一个“氧气罐”。当这个“氧气罐”里的氧气耗尽的时候,龙虱就会停在水底食物的枝叶上,微微翘起那对长长的后足,从鞘翅下面挤出一个气泡,这个气泡越变越大,拖在腹部的末端。这是龙虱用来进行呼吸的另一个“氧气罐”。在这个气泡里,氧气已经被消耗得很稀薄。不过,由于在水中溶解的氧气很多,同时由于压力较强,水中的氧气就会渗入气泡里面。龙虱的气管同气泡中的空气是相通的,渗入气泡的氧气就会不断地流向气管,供龙虱呼吸之用。当龙虱需要游泳的时候,它就会把气泡缩回去:而当它停止的时候,它就又会重新挤出一个气泡。
  龙虱主要以小虾、蝌蚪、小虫为食,有时还会攻击比它大好几倍的青蛙、小鱼。它一昼夜能够吃掉五十只蝌蚪。龙虱的成虫和幼虫都捕食小鱼和蝌蚪,对农业有很大危害。不过龙虱可以食用,味道鲜美,是广东地区的一道名菜。
蝴蝶为何要迁飞
  像鸟儿迁徒一样,蝴蝶也有由北向南,由南向北的迁飞习性。蝴蝶迁飞,也是为了越冬,比如著名的美洲彩蝶王,每年秋末冬初,就从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北部开始远征,飞越重重群山和江河湖海,来到墨西哥临太平洋的森林里避寒。到第二年春天,它们又飞过墨西哥湾,到达美国和加拿大。蝴蝶迁飞时,起飞和降落的地点是准确的,从来不会出现错误。这是因为它们飞行时有着固定不变的方向,就像飞机在空中的航线一样,什么困难也改变不了它们。它们白天飞行,夜间休息觅食;每天飞行40多公里,整个旅程往往飞越几千公里,最长的达4000公里,飞行时成群结队,像美丽绝伦的花海,遮天蔽日,使日光也暗淡了。
蚊子爱叮哪些人
  盛夏和初秋是蚊子肆虐的时候,它们发出“嗡嗡”的细声,到处飞来飞去,要是主它们叮上,会肿起一个又红又痒的包,所以不怕蚊子叮的人恐怕没有。蚊子长着一对复眼,能够区别光线的强弱。蚊子对弱光很喜欢,如果你穿上一件黑色的衣服,正好适合于蚊子的视觉习惯。所以穿黑衣服的人经常挨叮。
  蚊子的头部和腿上长着触觉和刚毛,有感觉作用,对湿度、温度、汗液都很敏感,所以它们常叮爱出汗又不洗澡的人;儿童的皮肤娇嫩,新陈代谢旺盛,皮肤上的毛孔挥发汗液快,常常挨蚊子叮。蚊子对气流也很敏感,夏天当你摇扇乘凉时,蚊子根本不敢接近你。
昆虫的祖先是什么样子
  有的昆虫与它们的祖先没有什么大区别,如蟑螂等,是昆虫的活化石。但是也有一些昆虫,在形体和习性上与它们祖先区别很大。远古时候的昆虫,是由一种形状像今天的蚯蚓那样的昆虫演变成的,那时最原始的环节动物,生活在水里。后来它进化成有爪的简单节肢动物,能活动。以后它的皮肤变硬,肢也出现节,成为原始节肢动物,三叶虫是最繁盛的一种。再发展下去,有的爬上陆地,相继变成了像蜈蚣、蜘蛛之类的动物。昆虫的祖先是与蜈蚣、蜘蛛的祖先类似的原始节肢动物,它进化成原始无翅类的昆虫,看到今天的昆虫。有翅膀的昆虫是最后出现的,一些昆虫为了增强防御敌人的能力,才长出了翅膀。
昆虫吃什么
  昆虫的食物范围很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和腐败的动植物,甚至有的昆虫还喜欢吃粪便。也有的昆虫舔食树液,吮吸动物血液和体液。广泛的食性,使得昆虫有丰富的食物来源,通史更好地生存。为了适应广泛的食性,昆虫的口器也进化成多种多样。最原始的口顺是支翅目蝗虫的咀嚼式口器,它适合于咬食植物。蜜蜂的口器是嚼吸式的,既能咬食花粉,也能吸花蜜蜂;蝇蚊的口器是舐吸和刺吸式的,能吸取汁液;变化最大的是蝶类的口器,叫做虹吸式,能从花的深处吸取蜜汁。至于肉食性昆虫,则都具有锐利的口器,有的还带处爪。另外,肉食性昆虫为了捕捉食物,动作都比较快,眼睛也较大和好用。
昆虫的嘴有些什么样子
  昆虫的嘴叫口器,由于吃东西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5种口器。蝗虫和蟋蟀的口器叫咀嚼式口器,由上唇、大颚、小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上下颚都有尖锐的齿,切下并嚼碎食物。
  蚊子和蝉的口器演变成细长的口针,这种口器叫刺吸式口器。
  蜜蜂的口器既能咬断嫩叶、建筑蜂巢,又有插入花朵中吮吸花蜜,称为嚼吸式口器。
  苍蝇的口器像块海制垫子,能把液态食物刮扫成一堆,然后吸入口内,这样的口器叫舐吸式口器。
  蝴蝶和蛾子的虹吸式口器是由下颚变成的一条长管子,平时像钟表的发条一样盘卷起来,伸开后可以吃吸花朵深处的花蜜。
昆虫有耳朵吗
  昆虫没有人和哺乳动物那样明显的耳朵,但是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听觉器官。这些听觉器官都十分简单,虽然能敏锐地感觉到声音,但是却不能分辨出声音的高低。许多昆虫没有真正的听觉器官,外界声音它们是用身体上的一些特别器官来感知的,例如雄蚊子就是用触须上的毛感知雌蚊子的声音。也有的昆虫身上带有鼓膜,或者在身体两侧,或者在腿上。鼓膜对外界声音很敏感,在被某种声音振颤的频率传给感觉细胞,昆虫就“听”到声音了。蟋蟀、蝗虫、蚱蜢、蝉等就是这类昆虫。
昆虫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
  所有的昆虫的身体都分成头、胸、腹3部分,胸上还要长出3对脚,这是昆虫最主要的特征。蜘蛛和蜈蚣不是昆虫,因为蜘蛛的身体只分成两部分,而且有4对脚;蜈蚣有那么多数也数不清的脚,当然也不是昆虫。
  大多数昆虫成虫的头部长着1对触角,这对触角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方面的功能。头上除了单眼之外,还长着1对复眼。
  除了少数几种昆虫没有翅,大多数昆虫都有两对翅。一般甲虫的前翅为成硬硬的角质,不能用于飞翔。也有的昆虫后翅退化了,只剩下前翅,像蚊子和苍蝇就是这样。蜻蜓的翅是透明的,蛾和蝶的翅上覆盖着带花纹的鳞片。这些就是昆虫共同的特点。
冬天昆虫躲到哪里去了
  夏天,自然界是昆虫们欢乐的世界,它们忙碌地寻找食物,并享受阳光的哺育。但是到了冬天它们该怎么办呢?
  昆虫在寒冷的冬天不能出来活动,它们得想办法冬眠,这是昆虫求生存的本能。昆虫用不同形态冬眠。少数昆虫,如蝼蛄的成虫于秋末冬初在地洞里冬眠;有的昆虫如螟虫、蜉蝣等等,用幼虫的形态找地方过冬;地老虎等等则是用蛹的形态过冬;蟋蟀等昆虫把卵埋起来或藏到一个地方,也能渡过寒冬。
  各类昆虫不论采取哪一种形式过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先要在体内储存下足够的营养,排掉体内的水分,还要选择保温并隐蔽的地方。
昆虫中的飞行“健将”能飞多远
  一些会飞的昆虫,可以称做飞行“健将”,比起那些能长途飞行的鸟来,并不逊色多少。蜻蜓长得真是不起眼,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是却能以每小时150公里的速度进行长途飞行,有的蜻蜓能飞行1000多公里。蝗虫在迁徒的时候,顺风飞行,能飞几千公里,阿尔及利亚的蝗虫群可以飞行3500公里到达美国。蝴蝶也擅长飞行,每小时飞行18-40公里,在迁徒时能长途跋涉几个月。
  这些昆虫之所能飞这么远,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拿手的飞行技术。蝴蝶在飞行时,会利用上升气流进行滑翔,这就节省了“力气”。蝗虫更独特,它头上的毛能根据风向变化发出信号,使神经系统调节翅膀的扇动,保持固定飞行方向。蜻蜓的翅膀前边上端,有一块角质加厚的翅膀,它可以减少翅膀颤动,利于平稳地飞行。
地球上益虫多还是害虫多
  昆虫比起别的动物来,是微小的,但是,它对于人类的影响却一点也不小。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上,生长着茂密的庄稼、树木和花草,而昆虫中的益虫和害虫就围绕着这些植物激烈地对抗着。害虫无情残害植物,益虫又无情地消灭害虫,或者直接维护植物的生长,就这样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但是,如果在自然界害虫比益虫多的话,它们对植物的伤害就会难以受到制止,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因而会遭到破坏,从远古到今天,地球的状况将不堪想象。所以实际上,世界上的益虫比害虫要多,人们从益虫获得的收益远远超过害虫所造成的损失。在这方面美国还曾经进行过调查哩!
为什么蚕吃下绿色的桑叶,却吐出白色的丝?
  问:我常常想,为什么蚕吃下很多绿色的桑叶,却吐出白色的丝,你能回答我吗?
             (台湾花莲县米栈分校六年级
  丝绸是用蚕吐出的丝织成的。
  一只蚕从出生到吐丝,要吃掉好多桑叶,而吐出来的丝,却只有所吃桑叶总量的四分之一上下。桑叶中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纤维素等。蚕吃下桑叶以后,消化道中的消化液就开始分解桑叶。蚕儿吸收了桑叶中的蛋白质、糖类和矿物质,把纤维素排出体外。
  蚕把吸收的营养,合成丝素、丝胶等蛋白质,吐出来的丝就变成白色了。
  如果把蚕丝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它是由两根纤维并排构成的,每条纤维的中心是丝素,丝素的周围是丝胶。它们主要的成分都是蛋白质,而这都是蚕儿吃下桑叶加工制造出来的。
  其实蚕不一定非得吃桑叶才能活下去。蚕能吃的食物,还有蒲公英叶、莴苣叶等,不下一二十种。吃下这些东西,蚕一样能吐出白色的丝。不过,蚕最习惯吃的当然是桑叶了。
为什么蜜蜂蜇人以后就会死去?
  问:蜜蜂蜇过人以后,为什么很快就会死掉?
             (台湾台南县仁德国小四年级
  蜜蜂虽然身体很小,却能够采集花汁酿造蜂蜜。它们的身体上长着很多的绒毛,在采花蜜时,从这一朵花飞向另一朵,也就把粘在身上的花粉粘带到花的柱头上。经过充分授粉的作物,结出的种子数量多,质量好。但蜜蜂也会蜇人,遭到蜜蜂蜇是很疼的,所蜇部位还会红肿。蜜蜂大多是在万不得已下才蜇人的。因为蜜蜂蜇人以后不久,自己也会由此丧命。
  蜜蜂不喜欢黑色的东西和葱、蒜、酒等特殊气味,所以到蜂场去,要避免穿黑色的衣服,或是吃葱、蒜、酒等,以免遭蜜蜂蜇人。我们也千万不要去惹蜜蜂,例如捣蜂巢,追打蜜蜂,干扰正在酿蜜的工蜂,以免它们发怒而对人展开攻击,因为它们也有自卫的本能。
  蜜蜂用腹部末端的蜇刺人,这根蜇针由一根背腹刺针尖端有好几个小倒钩,刺针蜇进人的皮肤以后,拔出刺针时,往往因为小倒钩紧紧地钩住人的皮肤,所以一用力,不但刺针会被拔出,而且一部分内脏也会一起被带出来,这样,蜜蜂当然会死掉。所以,蜜蜂非到万不得已,它绝不会蜇人。
蝇停下来的时候为什么把脚搓来搓去?
  问:前几天,我看见一只苍蝇脚一直搓来搓去,这是在干什么呢?
             (台湾麻豆镇总爷国小六年级
  苍蝇很贪吃,无论是干的或湿的食物,它都要尝一尝。尤其是味道比较重的,像糖、油炸的东西等。那么苍蝇是怎样分辨出食物的味道的呢?苍蝇的味觉器官在脚上,只要它飞到食物上,就先用脚上的味觉器官品一品食物的味道,再用嘴巴去吃。
  因为苍蝇很贪吃,又喜欢飞来飞去,所以每次看见食物,不管那是什么,总要在上面站一站,这样,脚上总会沾上很多食物或秽物,这不但阻碍了它的味觉,也不便于飞行。所以苍蝇一停下来,就要把脚搓来搓去,好把脚上沾的东西清除掉,以保持脚上的味觉,并且便于飞行。
  因为苍蝇有这种习性,所以会传染很多细菌。想想看,它每飞到一处,就清理脚上的东西,把脚上的脏东西甚至细菌留在各处。而且它又喜欢到处停留,往往把粪便、污水里的细菌,带到食物上。另外,苍蝇还有个更可恨的习性,就是它落在人们的食物上时,不仅吃,而且还排粪,把它肠子里的一些活着的病菌、虫卵等等都排到食物上。人们吃了苍蝇停留过的食物,是很容易感染疾病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随时消灭苍蝇。
蚂蚁会不会互通消息?
  问:我观察蚂蚁很久了,见到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食物,过不多久,一定会有一大群蚂蚁前来,它们是不是会互通消息呢?
             (台湾台南市成功国小六年级
  我们留心观察一下,只要有一块食物或虫骸被一只蚂蚁发现以后,它就会赶回家通风报信;如果在路上遇见别的同伴,它也会用触角互相触碰一下,过一阵子,就有很多蚂蚁来到食物的那个地方,同心协力地把东西搬回家。
  现在已经知道,蚂蚁触角的接触是在互递消息。但当触角接触的时候,只是把消息告诉了对方,并不能告诉对方详细的方向和地点。它只能在路上留下气味,一些嗅觉比较发达的蚂蚁,就可以追寻同伴留下的气味找到食物。蚂蚁也有自己的社会“群落”,一群蚂蚁中有蚁王,有工蚁,各有各的分工,工作时秩序井然,不会乱窝。这也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是互通消息的。
  还有一些眼睛比较好的蚂蚁,可以用视觉来认得路上的标记,然后再靠嗅觉,找到食物的所在。所以当一只蚂蚁发现了什么东西,它一定会用各种方法来通知同伴。
昆虫也是一种资源吗?
  问:昆虫是动物中种类最多的,能作为一种资源开发利用吗?
              (河南叶县一中初一
  昆虫是自然界最大的动物类群,我国就有已定名的昆虫16万余种。人类早已把昆虫作为资源开发利用了。作为药用资源,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21种昆虫类药。现在,大约有200多种昆虫可以入药。人类也早就把昆虫作为原料资源加以利用了,把它作为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和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可以撮昆虫蛋白质有作食物添加剂,用于改善食物的营养结构。可用作观赏的昆虫,如蝴蝶、蟋蟀等,也是一种资源,我国台湾每年出产的蝴蝶标本就可以创利润近1亿美元。另外,可以防治虫害的天敌昆虫和能提供大量生物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的土壤昆虫,也都可以作为资源来开发。
  开发昆虫资源既不会和农业生产竞争,也不占用农用土地,而且能利用土壤昆虫、传粉昆虫和天敌昆虫,提高土地利用率。更重要的是,昆虫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通过繁殖,会不断产生新的个体。如果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昆虫资源,形成规模产业,其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昆虫中的气步甲,俗名叫放屁虫。这种小甲虫个头很小,没有什么进攻的武器,遇到敌害,它便施放“化学炮弹”――放屁,用奇异的气味将敌害熏跑。
  放屁虫平时并不主动出击,但当它遭到其它动物袭击的时候,立即扭转身子,把屁股对准敌人,“轰”地一声放出一颗化学炮弹,将敌人轰走。假如敌人不知趣,死缠住不放,那么放屁虫决不客气,接着放第二颗、第三颗化学炮弹,一直到把敌人撵跑为止。它一次能够连续发射十二颗炮弹,既可以单发,又可以连发。炮弹用完了,一个小时后还会制造出新的炮弹。这种化学炮弹不仅气味难闻,而且喷射到皮肤上会引起红肿,疼痛难忍。
蚂蚁建筑师
  在泥地上,或者树林边,常常有成群的蚂蚁爬来爬去,它们在忙着寻觅和搬运食物,储藏起来,准备在冬天能有足够的东西吃。
  世界上有许多种类的蚂蚁,白蚁大都是破坏者,它们专门蛀蚀房屋的梁柱等,可是,非洲和澳大利亚生长的白蚁却是建设者,它们会造起高大的蚁塔来。
  白蚁建筑师有好多种,建造的蚁塔也不同,有的像圆椎形,有的像柱形,也有的像金字塔形,最大的蚁塔高有7米多,占地一百多平方米。蚁塔外壳有50厘米厚,像石头一样坚固,用斧子在上面砍,都很难留下痕迹来。蚁塔里面分布了许多隧道,弯弯曲曲,长约几百米呢。
蚂蚁为什么切碎叶子
  小小的蚂蚁中,有一种叫切叶蚁的,它们生活在北美洲南部的热带从林中,这种切叶蚁成群结队地出来活动,用它们那锋利的双颌把草木,包括各种经济作物的叶子切成指甲般大小的碎片,从植物从中开辟出一条路来。
  切叶蚁衔着碎片,排着长长的队列,忙碌地往树根下的巢穴里搬运。几百米长的队伍多整齐啊!看上去好像一条条挂着绿色风帆的“船队”,在缓慢地行进。前面如果有障碍,无法通过,它们会绕道而行,队伍也不会乱。切叶蚁把叶子切碎搬走是为了什么呢?原来,它们并不是吃这些叶子,而是细细嚼碎后,同泥土拌在一起当作肥料,用来培育菌类植物,然后吃食菌子。
有生命的杀虫剂
  瓢虫是人们熟悉的一类甲虫,它身披红色、黄色或带黑点的“外衣”,不仅色彩明亮美丽,而且是它继续生存的重要条件,因为瓢虫能喷出使食虫鸟类讨厌的有恶臭的液体,而它身上的色彩就会使鸟类记住以后不要再来惹它。
  有些瓢虫会进行远距离迁移,并且常常以惊人的数量到处出现。秋天,往往会有二、三百万只瓢虫成群成堆地挤在一个隐蔽的场所,以度过冬天。这时,如果哪一位农民有幸发现这个地方,就会像找到了无价之宝一样。因为很多种类的瓢虫是消灭蚜虫和其它害虫,让它们度过冬天,到天春再把它放到自己的农田中,让它们帮助捕杀害虫,保护农田。所以,农民称瓢虫为“有生命的杀虫剂”。
  我国的蜣螂出国了,它们远涉重洋到澳大利亚,帮助他们处理牧场的牛粪。
  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很发达,目前有奶牛4500万头。牛多是好事,但牛多排泄的牛粪也多,牛粪一多,把牧场上的牧草都给压住了,从而使草原遭到破坏,另外牛粪为蝇类的滋生场所,牛粪多蝇子就多,蝇子侵扰人畜,传播疾病。牛粪之害影响澳大利亚人民生活,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蜣螂不仅能吃掉牛粪,还能把牛粪拍打成球,然后推到适当的地方埋入地下,牛粪被运走后,牧草得以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蝇子也减少了,澳大利亚人再也不再为牛粪多而发愁了。因为澳大利亚缺乏能够清除牛粪的蜣螂种类,只好从我国引进蜣螂。
昆虫能成佳肴吗?
  昆虫能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吗?许多人一听这个题目就不加思索地回答,不可能!其实人们早在两三千年前就把昆虫作为美味佳肴了。众所周知,蚕蛹是一种高蛋白食品,汉族食用蚕蛹的历史可能与植桑养蚕的历史一样长。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也有吃昆虫的习惯。油炒白蚁,是非洲某些民族餐桌上的名菜,墨西哥人不但自己吃蚂蚁,还加工成罐头出口到美国、法国、日本和比利时等国家。其实许多昆虫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昆虫学家提出蝗虫是值得开发的食品资源,据分析,蝗虫体内含有65%的优质蛋白、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其营养价值超过肉类和鸡蛋。只要人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许多昆虫都可用来当作食品。
昆虫为什么这样多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动物有150多万种,而昆虫几乎占了一半,有62万多种,可以说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有昆虫的存在。那么昆虫为什么会这么多呢?原来昆虫有着惊人的繁殖力。以苍蝇为例,一对苍蝇从4月到8月的5个月中,它们的下一代如果都不死,可以有19000亿只。由此可见,昆虫的繁殖力是任何其他动物所不能相比的。另外,昆虫的食物来源充足,从室内到室外,从禽舍到畜棚,从菜地到果园,从平原到山川,到处都有昆虫可吃的东西,绝不会因为缺少食物挨饿。还有昆虫在长期适应环境的演变中,有多种多样的保护自己安全、不受天敌对伤害的自卫本领,自然成为动物界中的一只庞大队伍了。
蚂蚱是大害虫
  蚂蚱又叫蝗虫,专门吃农民种的庄稼,或者吃牧场上的青草,给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当一个地区蝗虫大发生时,蝗虫会集成一个大群。最大的蝗虫群到底有多少只蝗虫,数也数不清。有人曾对一个大蝗虫群做估计,那些数不清的蝗虫加在一起的重量有4000多吨重,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蝗虫群所到之处,田野里的庄稼没有人,地上的野草没有了,树上的绿叶也被它们吃光了,所有可吃的绿色植物都被它们吃得一干二净。更可怕的是一群蝗虫在一个地方为害之后,可以迁飞到另一个地方继续为农害。有的蝗虫群可以迁飞几千公里。所以,人们称蝗虫为世界性大害虫。
蚂蚁的“气味走廊”
  生活在田野、草丛中的蚂蚁,总是显得那么忙碌。它们不停地在巢穴周围进进出出,寻找、搬运和贮藏食物,还要产卵繁殖后代,躲避和抵抗外来的敌害。
  别看蚂蚁的个子小,它可是动物界里有名的“大力士”。一匹身强体壮的高头大马,只能驮起超过自己体重几倍的重物,而一只蚂蚁却能拖动相当于自己体重50倍的食物。更何况,蚂蚁总是成千上万地聚成群体,相互合作,能发挥出让人想象不到的威力。
  小朋友们大概都见过蚂蚁捕食物的情况:在路边泥地上,一长串蚂蚁排成整齐的长队,不断地在食物和蚂蚁洞之间来回奔波。有时,几粒米饭也会成为蚂蚁群的“巨大发现”,它们或是“齐心协力”地拖动饭粒,或是每只蚂蚁背上一粒米回“家”。
  如果你再耐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最先发现大块食物的蚂蚁,会匆忙回洞,召来大批同伴。而那些原来不知道食物地点的蚂蚁们,会排成长队准确地奔向目的地,从来不会走错方向。
  难道小小蚂蚁也会用语言来通风报信吗?它们爬过的路线里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蚂蚁不会开口讲话,却能用一种特殊的“化学语言”来交流信息。两只蚂蚁遇到一起,会用触角碰来碰去传递化学气味,这样就能把发现食物的消息告诉同伴。
  可是,要使众多的同伴都能准确无误地来到食物所在地点,蚂蚁还有一种好办法:发现食物的蚂蚁,在回洞招呼同伴的路上,会不停地和肚子贴在地面上,从腹部和腿部分泌出来的一种激素,就留在了它爬过的线路上。这种激素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蚂蚁的“大部队”就能沿着这条“气味走廊”,找到食物并把它们运回家。
  如果你更仔细地观察一下蚂蚁的“气味走廊”,就会发现,蚂蚁长队其实并不像粗看上去那样笔直地前进。蚂蚁们总是沿着“气味走廊”弯来弯去地爬行:当它们偏离到“气味走廊”的左边时,会发现气味变淡了,于是蚂蚁赶紧向右前方爬去;不久,它们又觉得向右爬过了头,就会再转向左侧。蚂蚁长队走过的这条“弯路”,虽然使路程稍微增长了一些,却能使它们的“嗅觉”始终敏感。
  如果想和蚂蚁开个玩笑,你可以在蚂蚁的“气味走廊”上铺一张纸,等蚂蚁爬了一会儿后,把纸转个方向,蚂蚁长队准会乱得团团转!
蜜蜂的舞蹈
  在鲜花盛开的季节,昆虫王国里最勤劳的小蜜蜂,开始忙碌地在花丛中上下飞舞,采集五颜六色鲜花中的花蜜。
  一只蜜蜂每天需外出40多次,每次要采100朵花,但采到的花蜜一共才只有0.5克重。如果要采满1千克花蜜,需要多少蜜蜂“集体行动”,要飞行多长的路啊!更何况,采来的花蜜还不是真正的蜂蜜,蜜蜂要在六角形的蜂巢里,对它进行一番特别的加工,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无数只蜜蜂还要一齐不停地扇动翅膀,把酿好的蜂蜜送到仓库里存放起来,这是它们冬天的食物。
  勤劳的蜜蜂真是非常辛苦!
  蜜蜂在集体行动前,常常会先派几个“侦察兵”去探路。蜜蜂的侦察范围,大约有直径5千米的区域,当它找到蜜蜂――花丛后,会赶紧回到蜂巢,跳起一种特殊的舞蹈。
  可别小看蜜蜂的舞蹈,它能表示蜜源的准确方向和距离,蜂巢里的蜜蜂都会记住舞蹈的“暗号”,一只只飞出去,准会带回丰盛的花蜜。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蜜蜂的“舞蹈”吧。
  蜜蜂的舞蹈里隐藏着很多秘密。
  如果“侦察蜂”回来后,先飞成一个圆圈,然后转身再飞一个圆圈,这就表示蜜源离蜂巢很近,最远不过几十米。如果“侦察蜂”跳的不是圆圈舞,而是跳起一种摇摆舞,那么蜜源的地点常常比较远。蜜蜂的腹部还会不停地摆动,摆动的次数越多,表示食物距离越远。
  蜜蜂跳起的摇摆舞,形状很像一个横过来的“8”字,而蜜源的方向,竟然是由横8字形的中轴线和太阳位置所成的角度来表示的!而且,如果跳舞的蜜蜂头朝上飞舞,就是告诉同伴,朝着太阳的方向有花蜜;如果它头朝下飞,就表示应该朝着太阳的方向去采花蜜。就算天上没有太阳,蜜蜂仍然能根据本身的“时钟”概念,来发出食物正确方位的信息。即使在长时间的舞蹈过程中,太阳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蜜蜂也还能不断调整摇摆舞的角度,依然表示出正确的蜜源方向。
  小小蜜蜂,竟然能用“舞蹈”来精确地表示距离和角度,从这种本领来看,它还真称得上是位杰出的“动物数学家”呢!
女王蜂的生活
  蜜蜂是一种群体生活的昆虫,每群蜜蜂大约有7万只之多,科是一个“超级大家庭”。
  蜜蜂的家庭成员由此雌性女王蜂、雄蜂和工蜂组成,它们的“职责”分工很明确。女王蜂专门负责产卵;雄蜂只有几百只,它们不会采花蜜,唯一的“任务”就是与女王蜂交配,为繁殖后代尽一点力;数量最多的工蜂,实际上是一种雌性蜜蜂,它们不会繁殖,却是蜂群中最忙碌、最辛苦的成员,它们既要不停地采集花蜜,酿造蜂蜜,供给女王蜂和雄蜂吃,还要修建蜂窝,当有敌人来侵犯时,又是工蜂勇敢地冲在最前面。
  女王蜂是巨大的蜜蜂王国的首领,它不采花蜜,不造蜂房,却因为拥有产卵的特殊能力,所以总是受到众多蜜蜂们的“爱戴”。在蜜源丰富的季节,女王蜂一天就可以产1000多粒峰卵。
  女王蜂因为从不劳动,所以它总是躲在蜂巢里,很少为人所知。它的“帝王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女王蜂的长相与众不同,它长着宽大的颚,结实粗壮的身体黝黑光亮。它尾巴上的刺――产卵管比较特别,可以反复使用,不像工蜂刺击敌人后,尾刺会脱落,自己也会死亡。
  女王蜂无论走到哪里,总有许多“侍从蜂”前后簇拥;它休息时,“侍从蜂”就会轮流奉上香甜的蜂蜜和珍贵无比的蜂王浆;如果女王蜂意外死去,蜂群会全体“哀悼”,然后把它的尸体抬出蜂巢,送到野外安葬。
  女王蜂享有舒适的生活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它却非常嫉妒,绝不允许有第二个蜂王出现。但它产下的卵当中,总会诞生出新一代的女王蜂,工蜂们会尽心尽力给这些未来的“主人”喂养营养丰富的蜂王浆。在小女王蜂长大前,它们常常会被老蜂王杀死;但当它长得比较强壮后,就会用毒刺把还没长大的其他“姐妹”统统杀死,甚至开始与老蜂王对抗。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年老体弱”的老女王蜂带着一群“忠心的”工蜂离开蜂巢,让位给年轻又健康的新女王蜂。
  如果恰巧两只新女王蜂同时诞生、长大,那么,蜂巢里就免不了会有一场残酷的战争了。这和古代帝王争夺王位多相似啊!
生命的代价
  公园里的鲜花开放了,蜜蜂正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采蜜。一个淘气的小朋友,用手把蹬在花上的蜜蜂赶东赶西,看着蜜蜂飞舞逃避,他觉得挺开心。不过,花丛中很快就传来了“哇哇”的哭声,原来小淘气被逃得“恼火”的蜜蜂给蜇了。
  蜜蜂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别人,因为它们唯一的武器就是尾巴上那根尖累赘的蜇针,而且这根蜇针只能用一次。蜜蜂在蜇刺敌人时,自己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攻击敌人的武器居然会送掉自己的性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蜜蜂的蜇针里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刺人的蜜蜂实际上都是雌性的工蜂,而没有蜇针的雄蜂数量很少,而且不大会离开蜂巢,就算用手碰它也不会被蜇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遇到的蜜蜂都会用针刺人。
  被蜜蜂或马蜂蜇过的人们都知道,被刺的地方又红又肿,而且奇痒无比。原来,蜜蜂的蜇针长在腹部的尾端,它与身体里的毒腺相连,蜇人时,蜇针就连同毒液一起进入人的皮肤里。蜂毒非常厉害,成群的马蜂会盯住人不放,被马蜂蜇过的脑袋会刖得像个大南瓜,甚至还会中毒死亡呢!所以,马蜂窝真的是捅不得的!
  工蜂的蜇针实际上是它的产卵管,但由于它们不再有产卵的能力,所以产卵管慢慢演变成了毒刺。蜇针的一头与蜜蜂身体里的毒腺和内脏相连,另一头有很多锯齿形的倒钩。所以,当蜇针扎进皮肤里时,针上的倒钩使工蜂难以把它拔出来。不但如此,紧紧钩住皮肤的蜇针,反而会把急于飞走的蜜蜂的内脏拉出来,工蜂就这样在攻击敌人的同时,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工蜂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候,才使用这种“一次性”蜇针。
  女王蜂的蜇针比较特别,女王蜂用它来产大量的蜂卵,也可以反复使用这件“武器”来争夺“王位”,而不会伤害身体,这也是女王蜂受到众多工蜂“尊敬”的原因之一。
会飞的“花”
  在昆虫世界中,蝴蝶是当之无愧的“美人”,这是因为它们长着一对奇特的翅膀,那上面的美丽图案和鲜艳色彩,完全可以和各色鲜花媲美。所以,蝴蝶又被称为“会飞的花”。
  在所有蝴蝶中,凤蝶被称为最漂亮的“皇后”:它们的翅膀常常特别大,形状非常奇特,色彩又亮又艳,上面的圆形斑纹看上去特别显眼。最大的凤蝶展开翅膀时,直径达到26厘米,几乎所有的凤蝶都成了蝴蝶爱好者热衷收集的目标。
  天上下着蒙蒙细雨,小鸟们都躲起来了,可是,天上还是有不少蝴蝶在飞舞,难道它们不怕弄湿了漂亮的翅膀吗?
  蝴蝶的翅膀很特别,上面有无数像粉末一样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含有各种色素,使蝴蝶翅膀在阳光下扇动时,反射出一闪一闪的光泽。小小鳞片里面还含有油性脂肪,具有防水的作用,这就像给翅膀穿上了一件“雨衣”,难怪蝴蝶能在雨中飞行。
  不过,蝴蝶翅膀上的粉状鳞片是“一次性”生长的,一旦脱落就不会再长出来。鳞片脱落的蝴蝶遇到下雨天,看来只好“老老实实”呆在家里了。
蝴蝶和蛾子
  蝴蝶是一种惹人喜爱的昆虫,这是因为长着色彩鲜艳的翅膀,在空中飞舞时非常优雅,既不像苍蝇那样讨厌地嗡嗡叫,也不像蜜蜂那样有蜇人的危险。
  蝴蝶有个“亲戚”叫蛾子,它们长得很相像,只好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它们的区别:蛾子的触角像羽毛或者细丝;而蝴蝶的触角如同一根细棒,顶端变“胖”,就像一个火柴头一样。另外,蝴蝶的身体比较细长“苗条”,而蛾子常常长得又粗又短。
  说起来容易,但如果它们停在远处的花朵上,或者在空中飞舞时,你能知道哪是蛾子哪是蝴蝶吗?
  有人以为蝴蝶总是长得很漂亮,而蛾子的颜色却只是白色或灰色的,这种说法其实不全面。
  通常,我们在白天看到的几乎都是蝴蝶,绝大多数蛾子总是到晚上才出来活动。另外,看看它们停落的姿势,就能加以判断了:蝴蝶的翅膀比较宽大,停落时总是竖起来,而且会根据天气情况竖成不同角度;蛾子的翅膀比较狭小,休息时常常收拢盖在身上。
  下次去公园,可别忘了观察一下蝴蝶和蛾子喔!
  在瑞典有一种畜奴蚁,一个有二十只畜奴蚁的蚁巢内可能有两百只奴隶蚁。这些奴隶蚁的工作是喂养巢里的幼蚁并侍候它们的主人。
  美国有另一种畜奴蚁,它们被称作蜜蚁。蜜蚁藏在5米深的地下。它是蚂蚁中最为奇特的一种。它们畜养着一种功能特化了的工蚁,被叫做“仓库”,它们就象活的贮藏库,专门储藏兵蚁采集的花蜜。在缺食少粮的冬季,整个蚂蚁群落就靠食用这些“仓库”从臌胀的腹部反刍出来的蜜为生。在它们黑色的液囊里还有蛋白质、脂肪、葡萄糖和果糖。颜色淡一些的“仓库”里贮存着含有微量蔗糖的水。对于生活在干燥地区的蚂蚁来说,水尤为重要。而这些充当“仓库”的工蚁则是从邻居的巢穴里偷来奴隶蚁。
  在亚利桑那沙漠附近的切里加华山中,整个夏日的黄昏,都可能看到亚利桑那的阿美桑蚁军团出发去洗劫其它的蚁巢,掠夺新的奴隶。
  它们先是派出侦察员通过丰富的食物垃圾发现所要进攻的蚁群目标。黑色的弗米加蚂蚁是它们最喜欢的奴隶。在蚁群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斗。蚂蚁用它们的锋利的针形喙刺穿战败者的脑髓,立即杀死它们。
  当阿美桑蚁的大军占领了对手的蚁巢,成年的战败者不被带走,阿美桑蚁要的是那几千只幼蚁卵。当回到自己的窝,这些幼蚁卵则被交给以前被摅掠来的弗米加奴隶蚁看管。先来的这些弗米加奴隶蚁大部分可能是来自同一个蚂蚁群落。
  阿美桑蚁从不完全毁来它们所劫掠的蚁群。相反,这些畜奴蚁们总是留下足够的成年和年轻蚂蚁,以保证今后仆人的供应来源。
  随着被抢来的蛹的长大,年轻的奴隶蚁带上阿美桑蚁群落的气味。它们就像在自己的群落中一样的勤劳。
  阿美桑蚁完全依赖它们的奴隶而生存,甚至不能自己进食。这些懒惰的奴隶主们只要是在作战时,才显出矫健和勇猛。畜奴蚁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暴力抢劫。它们的世界是一个永远充满战争的世界。这个古老的种群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大约一亿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遇到台风飞机能飞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