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声乐的好处问题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539|回复: 0
&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歌唱艺术体系,是我国几代声乐工作者孜孜以求、为之奋斗的夙愿,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教学方面看,教材、教法直至教学体系,已初具规模。从演唱方面上看,在全国范围内,有相当数量代表性,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歌唱艺术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歌唱家。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理论上进行更深层的研讨,认识和探讨一些问题,交流一些看法和观点,这将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学派的完善并使之走向世界艺术之林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本文通过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历史的、客观的回顾来谈谈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文化定位问题。 一、民族声乐的历史及其发展 &&& 任何新事物的生成及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因素,文学、美术如此,音乐亦然如此。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一定的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个民族特定传统的文化审美、风俗习惯、民族语言、人文精神等。民族声乐从开始发展到今天亦是受着这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自从不同民族的形成,就有了不同民族的歌唱。“中华民族广大欣赏者的歌唱观及其再创造的实践,即是孕育它的生命生长的母体和乳汁,又是培育它的壮大成熟的取之不尽的营养源泉。”(王霭林《我的“民声观”》)。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中不断衍生了广大人民喜爱的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表演艺术中带有演唱形式的就有三百余种,而每一种形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唱法及表现手段,因而可以说“中国唱法”是绚丽而丰富多彩的。从古代传统中的有关唱论的描述可见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是很讲求方法的,如:《礼记•乐记》中描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曲如折,止如搞水,俗中距,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殊”;又如《东府杂录》中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亢坠之者,即得其术即可致遇云响谷之妙也。”再上《唱论》中对于演唱风格是这样论述的:“有唱的雄壮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拽的,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失之寒贱;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稻的,失之本调”。古人的这些论述,今天看来是十分精辟和科学的,是和当今被称为最科学的唱法之一的“贝尔康托”唱法的很多要求是相一致的,我国传统这些对于歌唱的科学总结早于“贝乐康托”二千年左右。这足以说明我国的传统歌唱艺术源远流长,并在演唱实践和理论总结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当今的民族声乐等称谓则是现代我国乐坛上的提法,这种唱法正是在这种传统的声乐艺术基础上,随着我国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不断的改变而不断的提高发展的,对其它姊妹艺术的长处进行不断的取舍和溶入而形成的。从本世纪三十年代的延安开始,当时广大新的革命音乐工作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鼓舞军民的士气,反映阶级仇恨和表现广大军民热火朝天的学文化和大生产运动,编演了象《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深受边区人民喜爱和欢迎的秧歌剧,那剧中鲜活的人物,浓厚的民族情感,熟悉而崭新的音调,朴实而火爆的语言,都要求当时的唱者去追寻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演唱方法,而她们当时的这种演唱方法,可以说就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雏型。歌剧〈白毛女〉出现对当时的演唱者在表现民族情感上,民族风格上,民族语言上,对于演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白毛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声乐的真正开始,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纪元。同时期和五十年代等陆续创作和编演了〈赤叶河》、〈血泪仇》等新歌剧,以及〈南泥湾》、《翻身道情》、《妇女自由歌》、《绣金匾》等新民歌,到六十年代又创演了歌剧〈江姐》、〈红珊瑚》、《洪湖赤卫队》、《刘胡兰》等一批优秀歌剧。这些表达人民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感情,新的精神风貌的新的音乐风格,新的演唱方法和形式使我国的音乐舞台上增添了奇异的光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音乐专家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这时的民族声乐已经是一个与西洋声乐相比较而独立存在的、受到音乐界认真关注的强大的歌唱流派。 &&& 据我所知,解放后的音乐教育界已经开始了对民族声乐的教学研究。譬如,在著名作曲家李劫夫的大力倡导下,从一九五六年开始沈阳音乐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民间演唱班,附中成立了民族歌剧班及稍后本科的民族声乐专业,之后上海音乐学院在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热情支持下,也对民族声乐开始了教学实践。从这时起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走进了高等音乐学府,在演唱方法上和演唱风格上,开始了全面而细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五十年代后期直至“文化大革命”我们的舞台上相继涌现了大批演唱方法讲究、民族风格鲜明、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到了七、八十年代,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是艺术百花园里的馨香四溢、各族人民的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绚丽花朵。全国大多数音乐学院都相继建立了“民族声乐”专业,有的是教研室,有的已发展成系级的建制,在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风格、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已趋完善。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已充实到全国各级各类艺术表演团体中。经过实践的检验,民族声乐艺术之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音乐事业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二、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 &&& 如果说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是一个“基础雄厚、力量强大、影响越来越广泛的声乐学派”的话,那么滋养这旺盛生命力的歌唱艺术的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直接作用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是民族的情感、民族的音乐风格、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审美。 1、民族声乐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 本文的前面对于“民族声乐”的历史及其发展作了一简单的回顾,从中可以不难看出民族声乐是在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并在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和同时期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紧密不可分的,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了。无论是在延安时期,还是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声乐艺术都对人的精神起着一种感发、净化、升华、激励、向上的作用。然而,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还需要专业的音乐理论家、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继续做出艰苦的和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使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不但为中华民族服务,而且能进入世界艺术之林,为世界人民服务,这是我们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 关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目前见仁见智,但大体不外乎以下二种观点:一是以传统声乐艺术为基础,吸取借鉴西洋唱法的长处,使歌唱能力得到提高;二是以西洋唱法为基础,结合处理好中国歌曲的字音特点,使其具有民族语言韵味。我认为,前者是民族声乐唱法的基本定位,而后者则是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歌唱艺术重要的是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传承关系的问题,我们的着眼点应该落在继承优秀传统声乐基础上,借鉴西方歌唱方法的长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因为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上,“贝尔康托”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之上,两者有不同的渊源关系。事实上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已经把继承和借鉴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合适了。早在延安解放区的声乐工作者中两种唱法就是并存的,并相互影响融通的,解放后更是如此,当民族声乐走进高等学府以后,在教学的方式、程序和方法上对欧洲的歌唱方法都有所吸收和借鉴,但是以“我”为主,以“借”为辅,在继承方面,将传统转为现实活动时,不断的根据现实的要求注入时代的新内容、新风貌,这种不断的注入新内容的本身,既是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也是对自身的弱点进行不断的扬弃和修正,又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丰富和创造。在借鉴方面,学习一切姊妹艺术包括欧洲唱法的长处,经过消化,为我所用。那种只有把“贝尔康托”作为唯一的科学的唱法并作为唯一的科学标准对民族声乐加以评价,甚至用简单的“对”与“不对”来下定义,是片面和偏颇的。 2音乐风格与歌唱方法的关系 &&& 民族的情感、民族的音乐风格、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审美是组成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而中国的歌唱艺术也恰恰正是受到中华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语言、民族的音乐风格、民族的文化及其审美的制约而形成的,主要的特点是以汉语语言作基础,以民族的情感为主,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字领腔(音),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唱演均重,神情兼备,真切动人。这就是我们讲的民族声乐的广义概念,换句话说,“唱情”是民族声乐的一个本质特点。我们的一些高校这些年培养出的民族声乐演唱人才不是哪一个民族的只能演唱本民族的民间歌手,而是能唱好以汉语语言为基础的各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作品,同时还能掌握一些戏曲、说唱和其他一些形式和风格的歌唱的技巧。经过实践证明这些年培养的民族声乐人才活跃在我国的音乐舞台上,深受各地区,各民族的广大人民的喜爱。他(她)们演唱所表现的情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情感,语言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技术技巧是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之上借鉴了其他唱法的优秀之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演唱路子宽,歌唱能力强。如果说一个声乐学派的重要标志是有无教学体机理论体系和典型的歌唱人才的话,那么可以说中国的歌唱艺术学派已经基本形成。这正是这一艺术学派在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手伸向民间,一手伸向西洋”,兼收并蓄,并不断注入时代风采的结晶。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关于演唱中国歌曲的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关于演唱中国歌曲的问题
【摘要】:正 去年七月,学报编辑部以“如何唱好中国现代创作歌曲”为题,向我约稿,我欣然答应了。但后来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先用现在这个题目,来扼要谈谈我对目前声乐艺术事业的一些看法,供有关领导和同行们思考和讨论。 我之所以要改题,主要是越来越觉得当前声乐界存在着一种不正常的倾向,或者说,有一个很突出、很尖锐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去年七月,学报编辑部以“如何唱好中国现代创作歌曲”为题,向我约稿,我欣然答应了。但后来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先用现在这个题目,来扼要谈谈我对目前声乐艺术事业的一些看法,供有关领导和同行们思考和讨论。 我之所以要改题,主要是越来越觉得当前声乐界存在着一种不正常的倾向,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月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明云;[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张伟;[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肖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居其宏;;[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杨仲华,尤志国;[J];中国音乐;2005年01期
杨仲华;[J];中国音乐;2005年03期
杨仲华;;[J];中国音乐;2006年01期
杜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张骥;;[J];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吴蔚;;[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张燕平;[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邹淑珍;[J];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03期
井华,李传高;[J];管子学刊;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静;[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靳晓莉;[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李敏;[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韩雪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文丽丽;[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刘雪妍;[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谢颖颖 ;[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吴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张伟;[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张建华;[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田洁;[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桂珍;[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张前;[J];音乐研究;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建华;[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王紫剑;[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吴妮妮;[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庄虹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线颖莹;[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晨枫;;[J];歌曲;2007年05期
张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周箐;;[J];广播歌选;2009年06期
;[J];音乐世界;1991年04期
施中银;;[J];师范教育;1993年11期
吕聂;[J];北方音乐;1999年05期
郭琳;[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J];云岭歌声;2004年06期
兰达;[J];词刊;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明春;;[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匡雅玲;;[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郝向明;;[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郝向明;;[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洛地;;[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赵晓岚;;[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杨瑞庆;;[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庄民权;;[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苗笛;;[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刁艳;[N];音乐周报;2010年
王大庆?通讯员
赵浩;[N];河南日报;2008年
李志华?见习记者
田畅;[N];鞍山日报 ;2008年
陈璐;[N];中国文化报;2011年
苗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本报实习生
邢晓芳;[N];文汇报;2007年
吴旭;[N];解放军报;2009年
沈仕卫 周静;[N];贵州日报;2006年
张淑珍;[N];音乐周报;2006年
紫茵;[N];音乐周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习;[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王宝龙;[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张娟;[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斯琴朝克图;[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袁昱;[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许冰;[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张应华;[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宪伟;[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吴迪;[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李晶;[D];吉林大学;2011年
刘爱珍;[D];河南大学;2012年
程芹芹;[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张弛;[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孙鹏举;[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王鑫安;[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徐婉莹;[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李丽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转)关于民族声乐发声技术的几个问题(二)
关于歌唱的咬字
很多学生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总爱把字咬得过于清楚(过死)。从而破坏了声音的统一和连贯,甚至形成“字包声”的毛病。其实歌唱咬字并非咬得越清楚越好。一位戏曲大师讲课时就讲到:“咬字要象大猫叼小猫一样,过紧过松都不行”,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把字咬得很清楚并不难做到,可是要把声音唱得很好,确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若不但把声音唱得很好、音乐很连贯、字又非常清晰那就更难了。在训练的过程中,有人总想一下子把字咬得很清楚,同时也要把声音唱得非常优美连贯,这是很难一下子做到的。因此,在训练声音的过程中,理想的声音效果还没有形成时,把字咬的过于清楚是不可取的。正确的作法是:在建立“歌唱通道”的情况下在行腔的过程中咬字,而不能咬住字以后再行腔。要在声音松驰、通畅、音乐线条连贯的基础上咬字,把松驰的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在这一阶段的训练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因咬字太松而不清楚的现象,但没关系,只要好的歌唱状态及松驰、均匀的声音形成之后,再细致讲究地完善咬字,就很容易达到“腔圆字正”的目的了。
很多人咬字总是在嘴上下功夫,结果口腔里成字者居多,口腔里咬字的结果势必影响声音的统一、通畅和音乐线条的连贯。其实恰恰相反,歌唱咬字的部位偏偏不在嘴里。从歌唱的感觉上,应该把咬字(包括换字)的部位放在胸部的“剑突"附近。我们人体胸部的肋骨像“人”字形向两边分开,“人”字的夹角处有一块三角形的小骨,这就是“剑突”。歌唱咬字和换字的部位应该始终在这里进行。就好象咬字的嘴长在这里一样,每个字都要在这里转换、形成、发出。感觉上要把气、声、字在这个点上融合在一起。至于稍靠上一点还是稍靠下一点,要依每个人的最佳感觉和效果而定。
对于“字正腔圆”这一技术词语的理解有两种:第一种是:“只有字咬正了,腔才能唱圆”,要“以字带声”有这种理解的人,总是在嘴皮子上下功夫,把字咬的很死,声、字的溶合,音乐的连贯往往受到很大的破坏。
第二种是:对声音的最终要求是“字也要正,腔也要圆”。第二种理解是对的,是科学的。因为“字正”和“腔圆”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字正腔未必圆。有很多语言能力很强的人,包括不少播音员和歌唱演员,字咬的很正,但唱出的声音(腔)确实不“圆”。
关于民族唱法的口形问题
民族唱法在声音上要求明亮甜美,感觉上要亲切自然,面部表情要微笑舒展,嘴形要“笑口常开”。
只要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优秀的民族唱法女歌手在演唱时总是笑着露出一排上牙,显得非常亲切自然、大方热情,这是民族唱法的一种特殊训练手段(在美声唱法训练中,这是禁忌的)。至于露多少上牙才算正确,这是没有固定标准的。我们练习时可照着镜子去寻找,只要做到声音通畅,面部自然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民族唱法女歌手演唱时上牙露出8-10颗是比较自然的。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发所有的音都必须露出上牙。比如发“n”、“u”、“o”元音时上牙就不可能露出来。演唱咬字时,只要有自然连贯地衔接,就不会破坏咬字及口形的连贯统一。
对民族男歌手,要求打开、激情、大方、自然即可,不要求露出多少上牙。
在口形的要求上,美声唱法是“先竖后横”;民族唱法是“先横后竖”。虽然只是先后顺序颠倒了一下,但发出的两种声音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
关于练声教学
练声是训练声音的一个重要手段,凡经过系统声乐训练的人都练过声,虽然练声的过程大家都经历过,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正确的选用练声曲进行科学的练声呢?那就不一定了。
选择练声曲首先要“对症”。每个人声音上的问题不一样,一定要针对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练声曲。比如:
这是一条最简单的闭口音、开口音转换的练声曲,第一遍是闭口音“mi”开头,再慢慢转换成开口音“ma”,然后再转回闭口音“mi”,第二遍则反之。凡发“闭口音”好于“开口音”的人就一定要选择闭口音开头的练习。把发闭口音“mi”好的状态慢慢带向开口音“ma”,然后再转向闭口音“mi”进行检查对比,使发开口音“ma”的状态慢慢和发闭口音“mi”的状态趋于一致,形成统一。
反之亦然。如果发闭口音“mi”好,而发开口音“ma”不好的人选择了开口音“ma”开头的练习,就很可能是怎么练也不见效果,甚至有可能使发闭口音较好的状态也受到破坏。
对于声音“位置”偏低的人,易多选择“哼鸣”练习和带有“an”、“en”、“ang”、“eng”等穿鼻韵的练声曲。以加强头腔共鸣,提高声音位置。
对于喉头发紧、喉位偏高的人,易选择带有“u”、“o”元音的练声曲。使喉位下移、松开,并慢慢建立歌唱通道。
对于声音“后扣”的人,易选择带有“i”、“&”,元音的练声曲,对于舌头僵硬、紧缩的人,易选用带“i”元音的练声曲,以放松舌头。因为发“i”元音时舌头是比较放松的。需要注意的是:发“i”元音时不要把字咬得太准、太死,一定要在打开的状态下发声。字暂时不准确也没有关系,先把舌头放松。
对于气息易高的人,易选择音阶下行的练声曲,多用向后“啍、吸”的办法进行练习,以便找到气息下行的感觉。
对于节奏感不好的、声音有些发“肉”的人,易选用节奏感强或带跳音的练声曲,以增强声音的弹性。
选择练声曲要从“易掌握、易分辨”的简单练声曲开始,在慢慢进步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程度和问题,再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练声曲。
练声曲种类、条目很庞杂,足够每个人进行选择。声乐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编制练声曲。
关于几个连贯
在任何的音乐表现形式中,连贯的音乐线条都是极为重要的。&
可以说连贯的音乐线条是音乐表现的精髓和灵魂。
声乐表现形式中,要求六个连贯。即:气息连贯、声音连贯、&
音色连贯、咬字连贯、音乐连贯、感情连贯。
1、气息连贯——是指歌唱中换气自然、衔接连贯、气息始终保&
持深沉而统一,不可出现气息上抬现象。
2、声音连贯——指声音要稳定而统一,乐句连贯,音波(Vibrato)&
均匀、稳定、自然,不可出现“碎抖”和“大摇”。
3、音色连贯——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美的音色,要把这个最美的&
音色,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那个“芯”把握好。用这个“芯”把所&
有声音连贯起来。
4、咬字连贯——成字、换字感觉上要在一个地方,字与字之间都要用声音、音乐连接起来,使字与字之问的转换、连接无明显痕迹。
5、音乐连贯——连贯、优美的音乐最动人,这也是高层次音乐技巧和修养的表现。
6、感情连贯——主要指内在的表现力,根据所演唱作品的内容,感情表现的启、承、转、合要自然流畅。
这六种连贯从内容和意义上并不难理解,每个连贯单独练习也并不太难,但如果把这六个连贯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就像讲话要一句一句的讲一样,歌唱要整乐句整乐句的连贯演唱,声音的粗细要非常的匀,所有的字与字之间都要细腻地用声音和音乐连接起来,不可随着咬字声音出现不需要的强弱不定、粗细不匀、前后不统一等现象。这样唱出来的声音就会展现出连贯优美的音乐线条。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
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这条重要原则。在学习之初,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声乐概念和正确的技术道路。然后要花很大精力打基础,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在选用训练曲目时,要坚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原则,教师、学生要密切配合好,慢慢地进步与发展,且不可急于求成。
但实际情况却是,学习声乐的学生一般都爱犯急于求成的毛病。总想把羡慕和追求的目标立即实现,不少人很不适宜的演唱和自己基本功与能力不相称的作品。这样作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俗话讲“不怕慢、就怕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学习声乐的朋友们一定要牢记“慢就等于快、快就等于慢”这条极富哲理的箴言。
对教师来讲,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需强调的两点是:第一,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下,对学生一定要因材施教。在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下的“冒进”和“拔苗助长”是非常有害的。学生一定会出现状态不协调、力不从心、声音不畅等“夹生”现象,会给以后学习的道路上增加很多麻烦。第二,在解决学生发声毛病的时候,使用的解决手段不可千篇一律。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准确地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行“对症下药”。有时候,学生出现的问题是一样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一定相同。采用某种修正手段对有些学生很起作用,但对另一些学生就有可能不怎么起作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凭丰富的教学经验选择另外的解决方法和手段了,以学生最适宜的办法尽快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声乐字习的方法有着不同于一般的特殊规律
第一,并不是练的越多越好。因为发声的本源一一声带,是肉长的,唱的时间长了会疲劳,疲劳过度又会红肿发炎,这样的状态时间长了会引起声带病变,这是常有的事。所以每次练习时间不要长,一但声音练到舒服状态就马上收住。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保留在这个最佳状态上,久而久之,这个最佳状态便会得到巩固,形成好的歌唱状态,这就是“见好就收”的道理。
第二,并不是用声练习越多越好。唱歌第一用的是“心”,第二用的是“脑”,第三用的才是“声带”。所以要多用心和脑,再用声音唱。只有要领搞清了,方法做对了,声音也才会有意义。
有很多刚到我这里学习的新生,上完课之后我都不让他(她)们回去自己练唱。道理很简单:在课堂上我盯着纠正,唱10句才对上1、2句或3、4句,如果我不盯着时就有可能一句不对,这时候反复的练习就是反复重复错误、巩固错误所以,只有待他(她)们有了基本稳定的声音状态和辨别能力之后,再放他(她)们去进行有节制的练习。这样才不至跑得太远。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往往把高音作为学习声乐的最大难点,所以总是花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去练习高音,这是很有害的。就像盖楼房,先要打好地基一样,严格扎实的基本功是必须的。中低声区是歌唱的基础,只要基础打好了,方法得当,唱高音并不是难事。
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企图寻找任何捷径。科学、努力、踏实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技术的进步也不会是直线的,反反复复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只要我们采用认真的科学态度,努力钻研、正确练习、踏实进步,就一定会达到我们追求的目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于音乐的问题
关于音乐的问题
这个是什么音乐的谱
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
等,有一定的关联。故高洁的音乐与低价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

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
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所谓的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
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

《词典》上的定义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音乐
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体验,最传统的一种是到现场听音乐家的表演。现场音乐也能够由无线电和电视来播放,这种方式接近于听录音带或看音乐录像。有些时候现场表演也会混合
一些事先做好的录音,如DJ用唱片做出的摩擦声。当然,也可以制作自己的音乐,通过歌唱,玩乐器或不太严密的作曲。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
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完全丧失听力后创作的。 人们想学习音乐的时候会去上音乐课。

音乐学是一个历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各文化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系统,民族音乐学是一门以该领域为讨论对
象的学科。

音乐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
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音乐的发展是没有限制与范围的,但是音乐是有时间性的,
所以若只靠口耳相传,难免会有一些差错,久而久之,便无法保持原来乐曲的原味。因此,前人便发明了各种音乐符号,利用这些符号组成了乐谱,后人就可以利用这些谱,演奏
出与作者意思相同的音乐,而记录在乐谱上的各种符号及规则,就称为乐理。

中国古代音乐属于五声音阶体系,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被称为“五声”,即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比较著名的中国古代音乐有《广
陵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首先从香港及台湾地区进入中国,尤其是台湾的校园歌曲和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大陆中国大受欢迎。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的张
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在中国一炮走红,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公开的港台歌曲演出。此后,中国的流行歌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音乐结合,产生了不少脍炙
人口的歌曲。现在,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流行音乐中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

台湾和香港的流行音乐发展非常迅速,基本和国际流行趋势同步,尤其是香港,因为政府不干扰音乐的创作,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歌手和歌曲,不仅风靡大陆中国,而且受到日本、
韩国等地歌迷的崇拜。  近年来,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全球其它地区的华人流行音乐不断交流,开始出现互相融合、汇聚的趋势。因此,开始出现“全球华语流行音乐”的总
体称谓。一个突出的表现: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港台、海外各大流行音乐榜单的发布和编制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大陆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流行音乐当中,有着一种民谣性质的音乐,它们的典型代表是校园民谣、都市民谣、军营民谣,这些民谣音乐在流行音乐当中亦占有一席之地,曾经都有过其辉
煌的岁月,民谣淳朴的曲调,通俗的歌词同样感动了很多人。

特点:娱乐性,一般不具备很深音乐理论和技巧修养甚至根本没什么音乐知识的听众都能接受;生活性,它直接宣泄人的情绪和感情;通俗性,歌词大多近似白话,而且表达的内
容很贴近生活。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音乐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声乐的学习和训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