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使用张旭锻炼身体能治疗早泄法这个方法成功得治疗的吗???

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十二意》阐释
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十二意》阐释&&
颜真卿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拜在张旭门下学习。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都会写,尤其擅长。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教儿子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唐代书风,初唐以清丽秀雅,雍容和穆为贵,至中唐为之一变。张旭长史创立狂草,颠形诡异纵逸不羁,醉后落笔尤神奇莫测。颜真卿习学书法拜张旭为师,精研笔法,其正书雄伟,蚕头雁尾别具一格,行草如溶金泻地气势浩荡,笔势易相背为相向,行笔易收敛为拓放,结字器宇宽广,忠义郁勃之气凛然,以粗犷豪纵之体,力扫时尚纤丽蕴藉之风,耳目为之一新,后人誉之谓鲁公变法,而所变者实是笔势与风格也。此两家皆刻意创新,与书学有功,而又深究笔法者。非唯笔法精熟,焉能随心所欲,故欲发展唯有创新,欲创新唯有继承,此亦千古不二法门。
&&&闻张旭得笔法于老舅陆彦远,于八法五势阐述弘深,复授法&于颜真卿。颜授法与怀素,怀素自叙云“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吏,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故传世有张旭授颜氏笔&法十二意之述。
&&&&考唐颜真卿于天宝二载(七四三)罢醴泉尉,诣洛阳访张旭长史于裴儆宅,师事之。天宝五载罢长安尉,再访长史于裴儆宅,问笔法,得长史口授,遂有《述长史笔法十二意》之作。然止见于文,鲜有书迹流传。&一九六五年秋,见一古拓,精旧佳好,运笔如龙腾蛇行,与《争坐帖》极为相似。察之,乃鲁公《述长史笔法十二意》也。验诸纸墨,当是四百年前物。欣喜不可名状。即与传世之文相校,互有得失。遂视为珍异,藏之朵云轩库中。倏忽二十余载,今始得以披露,与本刊读者共赏
&&&&按此拓末昕署之年款推之,为鲁公三十八岁时所作,早《多宝塔》六年,早《祭侄稿》十二年,早《争坐帖》十八年,传世鲁公书迹未见有早于是年者。唯天宝建元,改“年”为“载”,此署“天宝五年”,行笔亦未若鲁公它书之精敛,或乃后人仿鲁公之笔。然观其行气错落奇正,如溶金泻地,虽有一二稚嫩之笔,而绝非文、董以后人所能仿佛;文亦多与传世之本不同,非按本钞录者可比。视虞(世南)之《汝南公主墓志》,褚遂良之《阴符经》同为不可多得之艺林珍品。手此一卷于探讨书沦,研习笔法,皆不无俾益。&
&&&&按《十二意》尚有刻入清人汇帖者二种。其一为旌德姚学经《唐宋八大家法书》,一为江湄《职思堂法帖》,职思堂本后有米芾、许衡、赵孟頫、倪云林诸家跋,跋言文句鄙俚,与颜书同为伪迹恶札。姚、江两刻,与此古拓相较,无论书法刻法相去何啻霄壤。
&张旭,字伯高。颜真卿,字清臣。《唐书》皆有传。世人有用他两人的官爵称之为张长史、颜鲁公的。张旭极精笔法,真草俱妙。后人论书,对於欧、虞、褚、陆都有异词,惟独於张旭没有非短过。真卿二十多岁时,曾游长安,师事张旭二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三十五岁时,又特往洛阳去访张旭,继续求教,真卿后来在写给怀素的序文中有这样一段追述:&&
「夫草稿之作,起於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用。迨乎伯英(张芝),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心授,以至於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楷模精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看了以上一段话,就可以了解张旭书法造诣何以能达到无人非短的境界,这是由於他得到正确的传授,功力又深,所以得到真卿的佩服,想要把他继承下来。张旭也以真卿是可教之材,因而接受了他的请求,诚恳地和他说:「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子,可须思妙。」&张旭乃举出十二意来和他对话,要他回答,藉作启示。&&
笔法十二意本是魏钟繇提出的。钟繇何以要这样提呢?那就先得了解一下钟繇写字的主张。记载是这样的:&&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欲想字形(想象中的字形是包括静和动、实和虚两个方面的),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大小平直是静和实的一面,偃仰振动是动和虚的一面),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就是说仅能成字的点画而已)。」&&
接著就叙述了宋翼被钟繇谴责的故事:「昔宋翼常作此书&(即方整齐平之体,&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即捺),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画&(总指一切点画而言),常隐锋&(即藏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陈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曲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右军末年书,世人曾有缓异的批评,陶弘景认为这是对代笔人书体所说的。萧衍则不知是根据何等笔迹作出这样的评论,在这裏自然无讨论的必要,然却反映出笔意对於书法的重要意义。&&
钟繇概括地提出笔法十二意,是值得学书人重视的。以前没有人作过详悉的解说,直到唐朝张、颜对话,才逐条加以讨论&&&
长史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尝闻长史示令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此岂非其谓乎?」&
长史乃笑曰:「然」。&&&&
&&&&&&每作一横画,自然意在於求其平,但一味求平,必易流於板滞,所以柳宗元的《八法颂》中有「勒常患平」之诫。八法中谓横画为勒。在《九势》中特定出「横鳞」之规,《笔阵图》中则有「如千里阵云」的比方。鱼鳞和阵云的形象,都是平而又不甚平的横列状态,这样正合横画的要求。故孙过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於锋杪。」笔锋在点画中行,必然有起有伏,起带有纵的倾向,伏则仍回到横的方面去,不断地,一纵一横地行使笔毫,形成横画,便有鱼鳞、阵云的活泼意趣,就达到了不平而平的要求。所以真卿举「纵横有象」一语来回答求平的意图,而得到了长史的首肯。&&&
又曰:「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
长史曰:「然」。&&&&&
&&&&纵是直画,也得同横画一样,对於它的要求,自然意在於求直,所以真卿简单答以「必纵之不令邪曲」(指留在纸上已成的形而言)。照《九势》「竖勒」之规说来,似乎和真卿所说有异同,一个讲「勒」,一个却讲「纵」,其实是相反相成。点画行笔时,不能单勒单纵,这是可以体会得到的。如果一味把笔毫勒住,那就不能行动了。如果要放松些,那就是纵。两说并不冲突,随举一端,皆可以理会到全面。其实,这和「不平之平」的道理一样,也要从不直中求直,笔力才能入纸,才能写出真正的可观的直,在纸上就不显得邪曲。所以李世民讲过一句话:「努不宜直,直则无力。」&&&
又曰:「均谓间,子知之乎?」&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
长史曰:「然。」&&&&
&&&&「间」是指一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各个部分之间的空隙。这些空隙,要令人看了顺眼,配合均匀,出於自然,不觉得相离过远,或者过近,这就是所谓「均」。举一个相反的例子来说,若果纵画与纵画,横画与横画,互相间的距离,排列得分毫不差,那就是前人所说的状如算子,形状上是整齐不过了,但一入眼反而觉得不匀称,因而不耐看。这要和横、纵画的平直要求一样,要在不平中求得平,不直中求得直,这裏也要向不均处求得均。法书点画之间的空隙,其远近相距要各得要宜,不容毫发增加。所以真卿用了一句极端的话「间不容光」来回答,光是无隙不入的,意思就是说,点画间所留得的空隙,连一线之光都容不下,这才算恰到好处。这非基本功到家,就不能达到如此稳准的地步。&&&
又曰:「密谓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完成,不令其疏之谓乎?」&
长史曰:「然」。&&&&
&&&&&&「际」是指字的笔画与笔画相衔接之外。两画之际,似断实连,似连实断。密的要求,就是要显得连住,同时又要显得脱开,所以真卿用「筑锋下笔,皆令完成,不令其疏」答之。筑锋所有笔力是比藏锋要重些,而比藏头则要轻得多。字画之际,就是两画出入相接之处,点画出入之迹,必由笔锋所形成,而出入皆须逆入逆收,「际」处不但露锋会失掉密的作用,即仅用藏锋,还嫌不够,故必用筑锋。藏锋之力是虚的多,而筑锋用力则较著实。求密必须如此才行。这是讲行笔的过程,而其要求则是「皆令其完成」。这一「皆」字是指两画出入而言。「完成」是说明相衔得宜,不露痕迹,故无偏疏之弊。近代书家往往喜欢称道两句话:「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通风。」疏就疏到底,密就密到底,这种要求就太绝对化了,恰恰与上面所说的均密两意相反。若果主张疏就一味疏,密便一味密,其结果不是雕疏无实,就是黑气满纸。这种用一点论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就无法触到事物的本质,也就无法掌握其规律,这样要想不碰壁,要想达到预计的要求,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又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
长史曰:「然。」&&&&&
&&&&「末」,萧衍文中作「端」,两者是一样的意思。真卿所说的「末以成画」是指每一笔画的收处,收笔必用锋,意存劲健,才能不犯拖沓之病。《九势》藏锋条指出「点画出入之迹」,就是说明这个道理。不过这裏只就笔锋出处说明其尤当劲健,才合用笔之意。&&&
又曰:「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走历)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
长史曰:「然。」&&
「力谓骨体」,萧衍文中只用一「体」字,此文多一「骨」字,意更明显。真卿用」(走历)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答之。「走历」字是表示速行的样子,又含有盗行或侧行的意思。盗行、侧行皆须举动轻快而不散漫才能做到,如此则非用意专一,聚集精力为之不可。故八法之努画,大家都主张用(走历)笔之法,为的是免掉失力的弊病。由此就很容易明白要字中有力,便须用(走历)笔的道理。把人体的力通过笔毫注入字中,字自然会有骨干,不是软弱瘫痪,而能呈现雄杰气概。真卿在雄字下加一媚字,这便表明这力是活力而不是拙力。所以前人既称羲之字雄强,又说它姿媚,是有道理的。一般人说颜筋柳骨,这也反映出颜字是用意在於刚柔结合的筋力,这与他懂得用(走历)笔是有关系的。&&&
又曰:「轻谓曲折,子知之乎?」&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
长史曰:「然。」&&&&&&
「曲折」,萧衍文中作「屈」,是一样的意义。真卿答以「钩笔转角,折锋轻过」。字的笔画转角处,笔锋必是由左向右,再折而下行,当它要到转角处时,笔锋若不回顾而仍顺行,则无力而失势,故锋必须折,就是使锋尖略顾左而向右,转而下行。《九势》转笔条的「宜左右回顾」,就是这个道理。何以要轻,不轻则节目易於孤露,便不好看。暗过就是轻过,含有笔锋隐藏的意思。&&&
又曰:「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牵掣为撇,决意挫锋,使不能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乎?」&
长史曰:「然。」&&&&
&&&&&&「决谓牵掣」,真卿以「牵掣为撇」(即掠笔),专就这个回答用决之意。主张险峻,用挫锋笔法。挫锋也可叫它作折锋,与筑锋相似,而用笔略轻而快,这样形成的掠笔,就不会怯滞,因意不犹豫,决然行之,其结果必然如此。&&&
又日:「补谓不足,子知之乎?」&日:「尝闻於长史,岂不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谓乎?」&
长史日「然」。&&&&&&
&&&&&&不足之处,自然当补,但如何施用补法,不能预想定於落笔之前,必当随机应变。所以真卿答以「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此条所提不足之处,难以意侧,与其他各条所列性质,有所不同。但旁救虽不能在作字前预计,若果临机迟疑,即便施行旁救,亦难脗合,即等於未曾救得,甚至於还可能增加些不安,就须要平日执笔得法,使用圆畅,心手一致,随意左右,无所不可,方能奏旁救之效。重要关键,还在於平时学习各种碑版法帖时,即须细心观察其分布得失,使心中有数,临时才有补救办法。&&&
又日:「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日:「尝蒙所授,岂不谓趣长笔短,常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乎?」&
长史日:「然。」&&&
&&&&&&&&&&有余必当减损,自是常理,但笔已落纸成画,即无法损其有余,自然当在预想字形时,便须注意。你看虞、欧楷字,往往以短画与长画相间组成,长画固不觉其长,而短画也不觉其短,所以真卿答「损谓有余」之问,以「趣长笔短」,「意气有余,画若不足」。这个「有余」、「不足」,是怎样判别的?它不在於有形的短和长,而在所含意趣的足、不足。所当损者必是空长的形,而合宜的损,却是意足的短画。短画怎样才能意足,这是要经过一番苦练的,行笔得法,疾涩兼用,能纵能收,才可做到,一般信手任笔成画的写法,画短了,不但不能趣长,必然要现出不足的缺点。&&&
又日:「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日:「岂不谓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乎?」&
长史日:「然」。&&&&&&
落笔结字,由点画而成,不得零星狼藉,必有合宜的布置。下笔之先,须预想形势,如何安排,不是信手任笔,便能成字。所以真卿答「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但一味求平稳不可,故又说「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既平正,又奇变,才能算得巧意。颜楷过於整齐,但仍不失於板滞,点画中时有奇趣。虽为米芾所不满,然不能厚非,与苏灵芝、翟令问诸人相比,即可了然。&&&
又曰:「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尝蒙教授,岂不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
长史曰:「然。」&&&&&&
&&&&&&关於一幅字的全部安排,字形大小,必在预想之中。如何安排才能令其大小相称,必须有一番经营才行。所以真卿答以「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这个大小是相对的说法,这个促、展是就全幅而言,故又说「兼令茂密」,这就可以明白他所要求的相称之意,绝不是大小齐匀的意思,更不是单指写小字要展大,写大字要促小,至於小字要宽展,大字要紧凑,相反相成的作用,那是必要的,然非真卿在此处所说的意思。后人非难他,以为这种主张是错误的。其实这个错误,我以为真卿是难於承认的,因为后人的说法与真卿的看法,是两回事情。&&&
&&&&&&这十二意,有的就静的实体著想,如横、纵、末、体等,有的就动的笔势往来映带著想,如间、际、曲折、牵掣等;有的就一字的欠缺或多余处著意,施以救济,如不足、有余等;有的从全字或者全幅著意,如布置,大小等。总括以上用意处,大致已无遗漏。自钟繇提出直至张旭,为一般学书人所重视,但个人体会容有不同。真卿答毕,而张旭仅以「子言颇皆近之矣」一句总括了他的答案,总可说是及格了。尚有未尽之处,犹待探讨,故继以「工若精勤,悉自当为妙笔」。我们现在对於颜说,也只能认为是他个人的心得,恐犹未能尽得前人之意。见仁见智,固难强同。其实笔法之意,何止这十二种,这不过是钟繇个人在实践中的体会,他以为是重要的,列举出这几条罢了。&&&
结语:用笔五项&问答已毕,真卿更进一步请教:&
「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工书之妙,如何得齐於古人?」&&
见贤思齐是学习过程中一种良好表现,这不但反映出一个人不甘落后於前人,而且有赶上前人,赶过前人的气概,旧话不是有青出於蓝而胜於蓝的说法吗?在前人积累的好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新的发展,是可以超越前人的。不然,在前人的脚下盘泥,那就没有出息了。真卿想要张旭再帮助他一下,指出学习书法的方法,故有此问。&&&
张旭遂以五项答之:&&&&&&
「&「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
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
其次,在於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
五者备矣,然后能齐於古人。」&
&&&&&&&&&&真卿听了,更追问一句:&&&&&&
「敢问长史神用笔之理,可得闻乎?」&
&&&&&&用笔加上一「神」字,是很有意义的,是说他这管笔动静疾徐,无不合宜,即所谓不使失度。&&
张旭告诉他:&「予传授笔法,得之於老舅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问於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於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沈著。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於古人。但思此理,以专想功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
张旭答真卿问,所举五项,至为重要。&&
第一至第三,首由执笔运用灵便说起,依次到用笔得法,勿使失度,然后说到巧於布置,这个布置是总说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要不慢不越,匀称得宜,没有过与不及。慢是不及,越是过度。&
&&&&&&第四是说纸笔佳或者不佳,有使所书之字减色增色之可能。&&
末一项是说心手一致,笔书相应。这是有关於写字人的思想通塞问题,心胸豁然,略无疑滞,才能达到入妙通灵的境界。能这样,自然人书会通,弈弈有圆融神理。古人妙迹,流传至今,耐人寻味者,也不过如此而已
颜真卿《祭侄文稿》
行草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璉。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眾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櫬。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俗话说:书如其人。以书法家而垂名千古的颜真卿,其实就是一位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的山东汉子。同时,他也是一位刚直忠烈、不畏权贵、忠心报国、慷慨赴死的爱国诗人。
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26岁得颜真卿进士及第,开始步入仕途。他先后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一个官职,虽说官阶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所以说这也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使,容易遭受打击报复。因为颜真卿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敢于揭发贪官污吏和不法之徒,所以得罪了不少的朝廷官员。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他因受到权臣杨国忠排挤,被贬出朝廷,到山东平原任太守。平原郡属于安禄山的管辖范围,当时安禄山的反心早已显露,全国人们都知道安禄山要反,唯独唐玄宗不知道。颜真卿到达平原后,每日里表面上作出与宾客饮酒赋诗、不问正事的假象,暗中却积极备战,加固城墙,深挖战壕,招募兵丁,集聚粮草,严加防范。两年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果然谋反。当时,唐王朝采取的是“外重内轻”军事政策,全国兵力56万,光是驻扎在边境各节度使的兵力就有48万之多,皇帝手中掌握的兵力不过8万之众,所以安禄山起兵谋反短短三十天,河北二十四郡除颜真卿守卫的平原郡外,其它各郡全部失守。当唐玄宗初闻安禄山谋反河北尽失时,哀叹道:“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后来当他得知颜真卿镇守的平原郡尚未失守,唐玄宗感慨地说:“朕不识真卿久矣!” 
为了抗击安禄山,颜真卿与其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约定互为犄角,共同抗敌。他还将平原郡原来的三千兵扩充到万人,坚城固守,有力地牵制了叛军。安禄山攻陷洛阳后,杀死了洛阳留守,让段子光带着李憕首级到河北招降颜真卿。颜真卿恐怕军心动摇,杀了安禄山的使者段子光,召集诸将说:“我识李憕,这并不是李憕的首级。”从而稳定了军心。后来,叛军久攻平原郡不下,河北十七郡又相继归顺朝廷,大家推举颜真卿为帅,于是颜真卿得兵二十万,横绝燕赵。朝廷为了表彰颜真卿的功劳,加封他为户部侍郎,仍然兼任平原太守。接着颜真卿与清河郡李萼共破安禄山叛军于堂邑,歼敌二万余人。公元756年,唐肃宗即位后,加封颜真卿为河北招讨使。同年十月,安禄山调集重兵急攻河北,敌强我弱,颜真卿被迫放弃州郡。公元757年,颜真卿回到了皇帝身边,因功被封为刑部尚书,不久后升为御史大夫。
在平定整个安史之乱中,颜真卿一家是满门忠烈,先后有三十多人为国捐躯。颜真卿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与颜真卿联合抗敌,兵败城陷后,颜杲卿不幸被俘,被押解至洛阳,叛军对他严刑拷,但是他英勇不屈,先被叛军砍掉一只脚,后又被叛军割掉了舌头,最后被凌迟处死。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被叛军砍掉头颅,身首异处。同时,颜氏家族共有三十多人被叛军杀害。数年后,颜真卿满怀悲愤,写下了著名的《祭侄文稿》记录了此事。颜真卿的这幅《祭侄文稿》,被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是唯一可以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比高下的书法珍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长28.2厘米,横72.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法艺术本质上是人的精神品质的反映,是人的个性的真实写照,是作者内在情绪、下意识的反应过程。它与
其它的艺术有个很大的不同,即从一开始它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种情形决定了书法作品决不该是绞尽脑汁、万般设计追求某种单纯形式的结果。
关于这一点,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在浩瀚的古人墨迹中也算得上最具说服力的范例之一。多少年来,每当我读到它,总能得到新的感受和新的启示。
《祭侄稿》是颜真卿五十岁艺术成熟时期的行书力作,与《争座位》、《告伯父文稿》并称鲁公三稿。它们象三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各自散发出美的光辉,或诡形异状,或渊阔从容,独墨本《祭侄稿》笔情墨趣,奇古豪宕,别有光采。
如果说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一枝风韵独显的百合花,清香、淡雅、洁净,那么《祭侄稿》就是一曲情真意切、雄浑悲慨的咏叹调;《兰亭序》以“动合规仪,夫姿神从”尽善尽美如“王谢子弟”爽爽绅士风度,体现了一筋一咏,畅叙幽情的闲逸之志,在书品中一展妩媚超逸之格,而《祭侄稿》却在大义凛然,不肯“摧眉折腰”的英雄气节中显露出刚正不阿的崇高品质,在书格中直呈磅礴大气,从而把雄浑质朴的审美意趣推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实可与《兰亭序》分成扛鼎,并峙为行书史上经典之作。
它书于唐玄宗老迈昏淫之年,北方藩镇军阀安禄山发动叛乱,攻占了东都洛阳,当时叛军到处,人皆望风归降。平原太守颜真卿却以民族主义的英雄气节,为了国泰民安,毅然竖起了爱国旗帜,与任常山太守的堂兄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北境内起兵伐贼,他们斩擒贼将,一度兵威大振,阻止了叛军进犯长安。但由于朝廷昏庸腐败,不能组织有效军力积极协击,加之奸臣拥兵不救,致使寡不敌众的常山被叛军攻陷,呆卿及子季明被俘,先后遭害。事后颜真卿派人到河北寻访杲卿一家流落亲人,携归的仅是季明的首骨。正是怀着对家族“巢倾卵覆”巨痛的激昂之情,以悼亡侄季明为渲泄,把全部愤怒和悲伤都融化到了这篇祭侄文稿的笔触中,用真情抒写了一曲“凝刻心魂,收摄血泪”的千古绝唱。
综观全篇结字组型,形态憨拙,宽绰内涵,虽点画狼藉,却生动自然,于顿挫郁勃之中透出“匹夫不可夺志”的精神气质。
作者以独创的行书外拓笔法,直法篆箍,以圆破方,以涩避流。圆笔为主,提笔中含,借势转折,迅疾而过,收笔时适可而止,或露锋、或圆止,通篇基调在古拙朴厚、圆劲自然中形成。
其章法,布局茂密,字形大小、字距行气皆随其自然之变。涂改、增添之处依然而然,使得凝重的气氛平添了几分烂漫之趣。
王僧虔日:“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联系着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是构成书法美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祭侄稿》就是以那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和风格、特色的一致性,通过浑朴的线条,稚拙而随意的字形,铿锵顿挫的节奏,来使自己神采飞扬的,它给人一种凝重滞涩、怒不可遏之感,点划粗重,字字独立更使人感到强压胸中怒火之情状。似乎千涩的纸窒息着笔墨的流泄,而内心的激愤却似火一团,在剧烈的笔端奋争中喷涌而出。这是人在愤怒之极时,表现出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情绪,是人的心律激烈振动的效果。绝非愉悦心境表现的那般“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的笔致。正如明代书家祝枝山所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
尤其是最后七行,可说是全篇高潮,亦是作者激情沸点,至此,满腔悲愤如火山爆发倾泻无余,一阵风驰电掣般的激越挥洒后,至“尚飨”戛然罢笔,笔短意认,余味无穷,颇有“此地无声胜有声’之妙,令人心存目想,欲罢不能。
此外,《稿》中在大量枯笔的强烈对比下,突出了旋律上的跳跃,把本来灼热的情绪烘托得更炽烈,也是“怒从心头起”的具体显现,是作者无意于书的涂抹中“心忘于手,手忘于书”的真情表记。
诚然,掌握一般的书法技巧,写一手可看的字并不难,可贵的是能将一定的笔墨技巧融化成思想意识、情感的表现形式。是能以纯粹抽象的线条,表达抽象的情感意绪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祭侄稿》使我们除了欣赏那精湛的笔情墨趣外,还进一步领悟到了作品形式中更深层的意蕴,从整体精神气格上捕捉到了那无声的艺术语言,从作品风格与作者人格之间的连接点上,将一般直观感受上升到了一个直面作者灵魂的深层次。
颜真卿在唐肃宗朝廷为官时,依然是嫉恶如仇,仗义执言,敢说敢言。唐朝收复长安后,唐肃宗又重回长安。颜真卿上书,请求皇上先祭太庙,东向哭三日然后再入宫,当时就弄得皇上很是扫兴。后来,他又因率领群臣问候太上皇唐玄宗,结果被宰相李辅贬为蓬州长史。唐代宗时,宰相元载怕百官直接向皇上揭发自己,于是下令凡是上书给皇上的,必须先经宰相把关,再行禀奏。颜真卿根本不吃他这一套,理直气壮地上书揭发宰相元载“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达,此权臣蔽主,不遵太宗之法”。结果,颜真卿又被贬为硖州别驾。后来,宰相元载被诛,颜真卿才被提升为刑部尚书,再次入朝为官。不过,颜真卿这一回却遇到大唐最为阴险的宰相——卢杞。卢杞根本无法容忍颜真卿的所作所为,对他早已怀恨在心。怎奈颜真卿是几朝老臣,德高望重,卢杞对颜真卿敢恨不敢为,一时无法下手。唐德宗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当时朝廷正准备出兵围剿,卢杞却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的注意。他对唐德宗说,颜真卿德高望重,派他去招抚李希烈,这样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定能让李希烈归降。唐德宗并不知卢杞的险恶用心,于是让颜真卿前去招抚李希烈。当时颜真卿已经是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了,大家纷纷劝他千万不可前往,颜真卿说:“君命不可违,死不足惜!”毅然前往。果然正如卢杞所料,颜真卿一到就被叛军扣押。李希烈自己想称帝,劝颜真卿留下给他做宰相。颜真卿听后破口大骂道:“什么宰相不宰相!我都快八十岁的人了,难道会受你的诱惑和威胁,要杀要剐随你便!”李希烈拿颜真卿没办法,只好把他关起来,派兵看守。士兵们在看守颜真卿的院子里挖了一个大坑,扬言要活埋颜真卿。颜真卿毫不在乎地对李希烈说:“我反正死定了,不必玩这些花样,把我一刀砍了,岂不省事!”。
颜真卿被关押了一年之后,李希烈称帝,他还不死心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士兵们在院子里堆起木柴,浇足了油,点起火堆,威胁颜真卿说:“如果再不投降,就把你扔到火里烧死!”听完这话,颜真卿纵身就往火里跳,结果被士兵拉住了。李希烈想尽一切办法,终没能使让颜真卿屈服,他感到让颜真卿投降实在是无望,只有把他杀了。公元785年8月23日,李希烈派人将颜真卿活活勒死,一代名臣、书法家、诗人就这样壮烈殉国,终年77岁。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解说: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锻炼身体能治疗早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