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与游戏的关系论文怎么写?或者给个详细点儿毕业论文的提纲怎么写吧。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幼儿园教案_分类
  全国幼师交流QQ群:
最新教案专题
幼儿园课件
Copyright &
蜀ICP备号 公安备案:1经济管理类
理工/其它科类
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
,我们将及时删除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号-11]关于体育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必要性分析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关于体育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必要性分析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通过体育游戏 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提纲
省级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中小幼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实验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及价值&&&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 三、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课题中关键词的界定及研究思路&&& 四、研究的阶段及措施&&& 五、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 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行为要求。&&& 2. 营造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良好环境。&&& 3. 确立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必备经验。&&& 4. 个案研究对发现具有创造力特质儿童的启示。&&& (二)技术成果&&& 1. 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园创新教育活动模块的操作体系。&&& (1)关于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活动模块的目标构成。&&& (2)关于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活动模块的教学原则。&&& (3)关于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活动模块的操作模式。&&& (4)关于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活动模块的评价原则。&&& 2. 家庭中开展体育游戏的操作建议。&&& 3. 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体育游戏的选择标准。&&& 六、效果与分析&&& 七、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
《通过体育游戏 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
□ 省级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中小幼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实验研究”四川省直属机关玉泉幼儿园课题组(执笔:黎纯)
--------------------------------------------------------------------------------
&&& 《通过体育游戏 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实验研究》是四川省教育委员会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中小幼创新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实验研究》的一级课题。《中小幼创新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实验研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大气候下,由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学院牵头,在四川省几十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中开展研究的课题。该课题所要做的工作是在关于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一般性研究基础上,侧重于具体操作方面进行实验,试图取得操作方面的成果,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四川省直属机关玉泉幼儿园作为子课题研究成员之一,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组,根据总课题组的理论框架,结合本园的实际,制定《通过体育游戏 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实验研究》方案,并实施研究。下面是研究的情况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价值&&& (一)理论依据&&& 1.邓小平教育思想。&&&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它要求教育要适应并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的培养上,要有超前性和预见性,要根据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办好当前的教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要以研究的态度正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条件,解放思想就是要着眼于新需要、研究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大胆创新,把先进的教育科技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改革旧的实践模式,形成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使教育得到发展。而这一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认识、新方法又将成为新的教育科技发展的基石。&&& 2.素质教育理论。&&& 幼儿素质教育是一种根据儿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儿童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发扬儿童的主体精神,充分开发儿童的潜能为根本特征,以培养儿童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新型人才,成为具有丰富、高尚的主体人格的人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活动。可见素质教育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着眼于充分发挥儿童固有的潜能,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所以在对素质教育不断深入认识的今天,我们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中,都应牢牢抓住创新这一核心。&&& 3.创造学教育理论。&&& 创造学有两条最基本的原理:一是创新精神人人皆有,二是创新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开发,通过教育加以挖掘和塑造。进入幼儿期,儿童想象力丰富,能构思新事物、新形象,还能寻找一些新方法来解决问题或对待“旧事物”,如在语言活动中能根据故事的情节编出合乎逻辑的结尾;在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新构思;在自由游戏活动中创造出新的玩法―这些都说明儿童的创造潜力是十分明显的。而相对青少年和成人来说,儿童更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主要原因是:(1)因为儿童的想象、思维正处于发生、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定势少,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和能力。(2)儿童比成人对大自然更具好奇心和追求新知的强烈欲望。(3)儿童尚为进入正规的学习阶段,受传统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影响少,更易于建立创新精神能力的机制和系统。因此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为把这种潜力发展成为一种能力,在幼儿期对儿童实施创造教育十分必要,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幼儿园教育中,都应着力于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儿童要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即让儿童在积极的游戏中、训练中,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学会创造性地去克服困难,主动地、能动地发展,从而为儿童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 (二)政策依据&&&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国际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表面上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就是各国和各民族人民的素质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其中创新是所有素质中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教育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特征,即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精神;具有适应社会急剧发展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个性和特长;具有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创新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为我们教育科研提出了课题,同时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而幼儿园的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萌发阶段,幼儿创新教育由于教育对象不同,不能完全照般中小学和高校的模式,因此幼儿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 (三)实施创造教育的现实依据幼儿创新教育活动就是根据创造原理,以培养幼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使幼儿在掌握初浅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既侧重于对“创新”内涵的诠释,又兼顾创新教育对象--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育已成为热门话题。综观人们对通过幼儿体育游戏,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无论从认识上、或是在实践中,都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1.认识上的问题。&&& 第一、认为体育游戏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体育的兴趣,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运动水平,未能从体育游戏具有多维效应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认为“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育要求太高”,表现为相对忽视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许多事例证明,在儿童身闪现的瞬间的创新火花,只是因为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给无情地扑灭了。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类大脑发展的最佳时期。早期实施创新教育,开始得越早,对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展就越有利。第三、虽认为“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育十分重要”,但这种观念只停留在认识的表面,理论与实践脱钩,处于一种新旧观念交替碰撞的阶段。如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导”的成份过多,儿童自由探索机会过少;被动的环境提供较多,互动环境提供较少--长此以往,造成儿童缺乏竞争冒险精神,凡事听命于人,不敢越雷池半,其创新无从谈起。&&& 2.实践中的问题。&&& 第一、家庭对独生子女溺爱包办过多,教育多偏重于智力和单纯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第二、现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研究中对于“应然”的研究多于“实然”的研究。多侧重理论研究,研究大多是“应该怎样”,而对于创新教育“应该怎样,实际应该怎样”则较少研究。因此,进行此项实验研究,不仅具有实效性,而且还具有探索性。&&& (四)体育游戏是幼儿园中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认为,体育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身体活动,无论从《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的幼儿园工作任务“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还是从儿童一日活动内容时间安排长短比较中,都将体育放在了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位置。体育游戏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游戏的方法组织儿童进行包括大小肌肉的身体锻炼;是以儿童为主体的,给予儿童大量独立自主、交往合作机会的的实践活动;是以提高儿童的运动水平,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儿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实践活动;是使儿童在轻松、愉快、自由的环境中达到既增强体质,又愉快心智的目的的游戏活动,儿童十分喜欢这种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多形式的游戏活动。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既增强体质,又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体育游戏的开展,是进行创新知识与技能教育,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经之一,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本研究中所实施的是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典型幼儿创新教育活动模块。为什么称之为体育游戏模块而不是体育游戏活动,是因为一个模块可能是一次体育游戏中能促进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部分,也可能就是一次体育游戏。我们只是着力于通过研究,验证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可行性及操作系列,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放弃体育游戏属于体育活动本身的特点。&&& 鉴于此,为了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发展,以适应21世纪对人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有必要以“幼儿体育游戏”的实施为载体,对如何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 我们在研究中,将儿童的发展放在了首位,并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一)相对的自主实践性。儿童作为体育游戏的主体,并亲身参与体育游戏的全过程,具有较高的自主实践性,但同时也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宜地支持、指导、帮助。&&& (二)多方面的互动性。在体育游戏中,儿童的发展的基础并非教师的传授,也非自己独立的活动,而是师生、生生,以及儿童与体育游戏材料之间的互动。&&& (三)交往合作性。体育游戏灵活、宽松的组织形式,为儿童提供了丰富、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种交往中,儿童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了评价自我和同伴。&&& (四)个性的充分发展。以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为主要目标,不刻意追求体育的技能、技巧、运动素质,保护了儿童追求个性化的内在需求,保证了儿童保持自身个性、展示独特自我的可能性。&&& 三、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及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对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形成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典型创新教育活动模块系列,形成一支具有创新教育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幼儿教师队伍。&&& 根据上述目标,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为:&&& 1.探索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可行性及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操作体系。&&& 2.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典型的体育游戏模块集。&&& 3.发现具有创造力特质的儿童。&&&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四川省直属机关玉泉幼儿园大四班的全体儿童。平均年龄:5岁。&&& 本研究以自然实验法为主。对研究对象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安排前后测,并进行活动、儿童个案记录与分析等。用研究对象在研究前后自身的变化情况来说明研究的实践效果。同时参考综合运用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文献法等。&&& (三)研究课题中关键词的界定及研究的思路&&& 1.课题中提出的“体育游戏”是着眼于儿童自觉、主动的充分参与;着眼于儿童在大量的体育游戏实践活动中学习、探索、发展;着眼于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更着眼于为儿童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其组织及游戏活动过程比一般的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丰富、完善、严密;其目标更注重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养成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培养兴趣、特长和身体锻炼,是力求使幼儿体育游戏成为健体、健心、健脑的有力手段。&&& 2.创新精神和能力有一个萌发到形成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讲,由于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所从事活动的方式、内容及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和一定的局限性,在幼儿期,儿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水平。我们认为在体育游戏中,儿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主要表现为:在游戏活动积极主动,独立自主,与同伴能协商合作;有强烈的创新激情和探索欲,在游戏活动中能大胆想象,积极探索、尝试,表现自我;自信心强,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怕失败,富有冒险精神。&&& 3.本研究仅侧重于以体育游戏为载体来展开对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研究,这仅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途径之一。我们将本研究中所进行的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活动简称为创新性体育游戏活动。&&& 我们假设在儿童原有的动作基础和思维基础上,运用科学有效的指导,通过有成功体验、有丰富材料、有儿童自主活动的多渠道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能发展儿童的动作,能发展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发现具有创造特质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 研究中的自变量:在实验阶段投放既能增强体质、又具有明显的能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体育游戏模块。因变量:儿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发展,即在“创造力测验”下能够见到发生显著差异。具体研究思路见下图:
&&& 四、研究的阶段及措施&&& 课题研究从1999年6月至2001年7月,研究过程的阶段划分和主要工作措施如下。&&& (一)准备阶段(1999年6月至1999年12月)&&& 1.建立本园的课题研究小组成员。课题负责人为李桂琴园长和杨群瑛副园长,主研教师采取自愿报名、负责人考核的方式选拔。&&& 2.制定相关的研究制度,如坚持每月至少两次课题研究成员经验交流会,坚持每月一定数量的活动记录和个案记录,让课题组成员明确职责、任务及研究规划。&&& 3.积极参加总课题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还特邀有关省、市教育专家作为研究顾问,加强研究指导工作,并在幼儿园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理论认识,收集有关创造精神和能力研究的信息资料,如专题讲座记录,教师思维训练,个别指导、撰写读书笔记等。&&& 4.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互相讨论、构思、规划、切磋制定研究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计划要点。&&& 5.根据总课题组的“幼儿创造测验题”和我园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设计的幼儿园检测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统计汇总前测数据,进行调查研究。&&& (二)实施阶段(1999年12月至2001年6月)&&& 根据总课题组的研究思路,园课题组成员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通过体育游戏,进行创新知识与技能教育,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并同时随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加强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认识,在边学习、边研究、边交流、边实验过程中,不断收集信息,总结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和活动模块。&&& 实施阶段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年12月 至2000年6月)。主要任务及工作要点: 1.划分体育游戏的类别。2.创设体育物质环境,做到能给儿童自主的时间和空间、灵活多变的操作材料,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创设良好的创新精神环境,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做到尊重儿童,包括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心理需求。4.设计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造教育活动模块,要求形式多样,有集体、小组、个别、家庭亲子游戏等;要求教师在设计上大胆探索创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法,能在游戏设计时突出儿童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并确定儿童个案跟踪对象,逐渐统一体育游戏――创新教育活动模块的书写格式。对如何正确记录目标、过程、效果评价等进行教师培训。在实施体育游戏活动模块时,进行活动记录、个案记录和典型活动和儿童个案行为的评析。& 发现问题及时交流讨论,解决不足之处& 5.重视在日常生活对儿童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例观察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等。6.进行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家长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儿童观,为家长提供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资料,正确指导家长在家中开展体育游戏活动。7.及时分析研究情况,随时调整研究方案。8.每位研究教师做好阶段小结、教师随笔、读书笔记,资料员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包括文字、图画、像片、录像等)。&&& 第二阶段 (2000年9月至 2001年4月)。主要任务及工作要点:1.继续实施体育游戏活动模块,进行活动记录和个案记录,从设计的体育游戏――创新教育活动模块中进行修改、完善、筛选,从而形成典型体育游戏活动集。2.整理活动记录,从中找出规律,探索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活动的目标制定、指导原则、评价原则。3.整理模块,将模块模式化,进而探索体育游戏――创新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式。4.自制体育玩具展览,要求新颖独特,有教师制作,有教师、家长、儿童共同制作。5.加强儿童创造型个性品质的培养。6.研究教师完成阶段小结、教育随笔、读书笔记等,资料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三)总结整理阶段(2001年4月至2001年9月)&&& 主要任务及工作要点:1.后测。对实验对象进行后测,比较前后测数据是否发生明显差异。2.整理汇总研究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和阶段成果,如汇编典型体育游戏--创新教育活动集,体育环境创设集,自制体育玩具集,儿童个案集等。3.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总结课题管理经验。4.完成实验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教育随笔等。5. 结题。邀请有关领导、教育专家召开小型论证结题会。&&& 五、研究的成果&&& (一)认识成果&&& 1. 创造教育对教师的行为要求。对儿童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观和儿童观,按照“两树、一给、一尊重”的行为要求,对儿童进行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活动,有利于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1)树立“过程”重于“结果”观念的行为要求。人类的创造智慧存在于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认识过程可展示人类是如何探索和发现真理的实际过程,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去创新。儿童自身对做的“过程”比对做的“结果”更感兴趣,做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满足和剩余精力的释放远远胜于做的结果。他们许多创新行为就是表现在尝试和熟悉事物的活动过程之中。同时对过程的重视也可以减少儿童模仿“结果”。模仿不是首创,儿童的首创才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表现。为保证儿童获得创新需要的满足,教师应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并树立创新教育中的“失败”价值观,辩证地看待儿童在游戏中的失败或错误,为失败和错误营造宽松环境,儿童害怕的不是失败和错误本身,而是害怕随之而来的斥责或羞辱。例如在“过河比赛”游戏中,教师提出的难题是让儿童脚不沾地过河,提供的材料仅为报纸。结果儿童在教师“许多报纸怎么过河、两张报纸怎么过河、一张报纸又该怎么过河?”一步一步的引导下,想出了许多办法,孩子们一边又一边的用自己想出来的新办法“过河”,“孜孜不倦”,深深地沉浸在做的“过程”中。&&& (2)树立儿童为主体的儿童观的行为要求。在体育游戏中,儿童是活动的主体,个性发展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从活动的“管理者”向儿童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指导者”转换。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就是千方百计使儿童自求得之,关键性的指导与儿童的自由自主二者不可偏废。在每一次体育游戏中,我们教师是儿童游戏的示范者、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又是不断向儿童提出问题的挑战者,使儿童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游戏。教师的指导应既有鼓励儿童不断探索和发现多种动作反应的自由性探索,又有激起儿童去探索和发现规范动作要领的指导性探索。这种自由性探索和指导性探索的结合,符合幼儿期的年龄特征,既满足了自由活动、游戏的需要,又学习了规范动作;既学习又创新;既在师生之间产生互动,又在儿童之间、儿童与体育器械、设备之间产生互动,使体育游戏呈现多渠道、多层面、多向信息交流的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例如在“看谁先跳”的游戏中,教师将儿童先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立定跳远的比赛,孩子们跳得有近有远,激发起儿童探索、发现、尝试“跳”的动作要领愿望,从而达到发展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 (3)给儿童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的行为要求。研究表明,鼓励选择可以促进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展。由于儿童的创新行为是从内部诱发的,而不是外加的,因此可以自由选择的活动最容易诱发创造。我们在体育游戏中尽可能地为孩子们提供选择的机会,包括自由地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方法、时间、合作伙伴等等。例如在“花样前滚翻”游戏中,儿童在已经掌握前滚翻技巧的基础上,教师为儿童准备了大量的体育轻器械,孩子们有的拿小棍、有的腿夹皮球、有的脚夹沙包、有的与同伴一起反向翻滚……尝试像体操运动员那样在垫上做各种前滚翻动作。正由于教师给儿童提供“选择”,诱发了儿童创新精神、能力的发挥,才使游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4)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的行为。我们应该承认,儿童是有差异的个体,但他们都有渴望成功、渴望创造的愿望,我们教师就应满足不同活动状态儿童的需要。通过个别指导、通过小组合作、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帮助儿童找到最能发挥他们创新能力的道路,让每一个儿童都主动参与,积极表现,给儿童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获得成功的体验,发挥其创新精神和能力。例如“过小桥”游戏就是教师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而设计的。教师用高矮宽窄不同的凳子设计了四条不同路线,放置在场地上,供儿童自由选择,儿童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线进行平衡练习。同时,教师还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有的儿童横着走,有的儿童竖着走,是头顶布包走过去,有的儿童还尝试边拍球边走过去……。儿童在游戏锻炼了平衡能力,发挥了属于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这样的体育游戏,深受儿童喜爱。实验班中还有一名儿童因胆小,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但她绘画能力较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记录体育游戏时,让她除了画自己能做出的动作外,还可以绘画自己想到的但又做不出来的动作,并让她作讲解员给小伙伴介绍,在集体中不断地支持、鼓励她,从而激发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愿望。一段时间后她的弱点逐渐得到了克服,人也变得开朗起来,在游戏中甚至主动与同伴交往。&&& 2. 营造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产生创新的两个条件,为营造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良好环境,保证创新的心理安全和自由。首先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积极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放弃“权威”的身份,加入到儿童的游戏中,与儿童平等的探索、知心的交流。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成为儿童独特思考的支持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大胆地学、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并鼓励儿童向同伴讲述自己的玩法,这样才有利于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在组织儿童开展体育游戏时,应注意在言语和行动上处处照顾好每一个儿童,用微笑的目光鼓励儿童,帮助儿童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在评价儿童游戏时,应更多地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而不要只关心最终结果;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进步,对他进行纵向比较,而不仅仅将他与其他儿童作横向比较;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只关注某一点,特别是不要只看到他的不足。在体育游戏“站在报纸上”中,教师和儿童一起游戏,一起探索和尝试站在逐渐变小的报纸上,而又同时保持能站上最多的人的好办法。由于教师以“大朋友”身份地亲身参与,激发儿童积极参与、大胆尝试的愿望,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失败中,孩子们想出了许多让我们老师都难以相信这是6岁孩子想出来的好办法。其次是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同伴关系中,儿童处于一种平等、非权威的气氛中,他们互相模仿、学习对方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技巧。所以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个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应注意:(1)给予儿童一定的结伴自由;(2)在结伴活动中,让儿童介绍自己的活动方式方法,鼓励儿童相互合作;(3)通过互补配对活动,让能力较差但某方面占优势的儿童与另一儿童配对(这一儿童能力发展较好,在班中较有威信,但恰好缺乏前者的优势与长处),有意识安排他们游戏,特别是能发挥能力较差儿童优势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让儿童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感受互助的快乐;学会合作,尊重他人,重视创新、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再次是创设民主的游戏氛围。教师应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相信儿童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给儿童提供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活动舞台和心理空间,让儿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儿童“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用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儿童的“过失”,并把儿童犯错误的能量转化为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涌动,通过教师鼓励性的评价,让儿童觉得自己大胆想象、积极探索、勇于冒险是合理的、智慧的表现,从而更乐意创造,大胆表现。例如在“小兔”的游戏中,儿童已经练习过各种不同类型的跳的动作,在游戏时,“如果你是小兔会怎样跳”的问题引发儿童大胆、新奇的想象,孩子们有的手脚并用在地上跳、有的变成“受伤的小兔”单脚跳,有的变成“迷路的小兔”在原地转圈跳、有的变成一群小兔比赛跳……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创造性地参与到体育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3. 确定儿童在创新教育中的必备经验。&&& 儿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不仅仅表现为对知识、技能的摄取、运用以及“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提出和发明,而且也表现为追求创新、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以及一种积极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总之,创新精神和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认为儿童在创新教育中应必备的经验有以下两方面。&&& (1)智力因素。尽管有许多研究表明智力的高低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没有完全一致的关系,但个体在正常身新发展基础上的智力发展,是儿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 ①观察力。创新就意味着不断发现事物的新特性、新品质,发现的前提就是观察力,而观察力的发展并不是先天因素,很大程度决定与日常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我们教师和家长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儿童养成观察的习惯,形成观察的敏感性,在观察中发现、不断创新。&&& ② 注意力。当一个人集中主力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才能在这种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效。儿在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表现的个体差异,并不仅仅由于他们所具有的天赋不同,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所从事的活动或事物的注意不同。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儿童注意的稳定性,使数以百计逐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换。&&& ③想象力和思维力。它们对创新的作用是巨大的。创新是一种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依靠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帮助孩子积累经验,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为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基础。&&& (2)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过程起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和自信等,它是创新行为的动力系统,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和情动力。兴趣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能促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使观察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自信是一个人良好的性格特征,自信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乐观、勇敢、果断等良好品质,富有创造进取和探索精神;意志是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和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创造将无从发挥。因此,我们幼教工作者在培养儿童创造精神和能力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优化儿童非智力因素结构。&&& 4.个案研究对发现具有创造力特质儿童的启示。&&&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运用了个案研究法,即对确定跟踪个案的基础上,对个案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行为、语言、情绪等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从而发现该个案在发展过程中有个性、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研究实施阶段,我们根据对实验班儿童前测的基础上,选取综合能力分别为高中低水平的儿童各两名,研究老师分别对自己观察的个案进行跟踪研究,记录该儿童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游戏兴趣、参与情绪、行为表现及以朋友合作交往情况。再从体育游戏活动目标、过程设计、游戏评价等方面对该儿童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讨论游戏建议,帮助实验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馆和儿童观,从而不断修改、完善体育游戏活动模块,使我们的体育创新教育活动更有利于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我们的个案观察、记录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具有创造力潜质的儿童一般具有的表现为:参与活动积极主动,独立自信,能与同伴主动交往合作;有强烈的创新激情和探索欲,在游戏活动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敢于幻想,善于想象,并大胆表现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行为;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怕失败,富有冒险进取的精神。实验班有一名叫胡菁瑞的儿童,通过我们的观察记录,发现他在体育游戏中总能想出与众不同,新颖、好玩的方法,小伙伴都喜欢和他一起玩,而他在游戏一般都是主动与同伴协商,“组织”大家共同游戏,例如在“花样玩球“游戏中,小朋友都在尝试球的玩法时,他却一个人东看看西看看,在老师的寻问下,才知道原来他在观察小朋友是怎么玩的,以便能想出与同伴不同的玩法,果然在他一番观察后,想出了两人合作的玩法:一人双手合抱成“篮网”状,一人练习投篮。“不沾地的游戏”中,教师要求小朋友在念完儿歌后,能找到不沾地的地方,并尽量与朋友做得不一样。刚开始游戏时,小朋友几乎都站到了户外大型滑梯上,只有胡菁瑞小朋友一个人摇摇晃晃地“站”在地上,原来他是站在一块石头上。还有在“在站报纸上”的游戏中,报纸逐渐变小,三个小朋友根本不能同时站在一张32开的报纸上,正当其他小朋友一筹莫展时,胡菁瑞却和他的小伴想出解决的办法:靠着大型滑梯的扶手处,三个小朋友每人紧紧抓抓住滑梯扶手,只使自己的脚尖站在报纸上……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而且我们在普通班也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记录、分析儿童,也同样发现具有创造力潜质的儿童。可见,通过个案研究能够、也有利于发现具有创造力潜质的儿童。&&& (二)技术成果&&& 1.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园创新教育活动模块的操作体系。&&& (1)关于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活动模块的目标制定。根据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的要求,我们研究中为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育游戏的总目标为:通过大量的体育游戏实践活动,使儿童在掌握体育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发展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竞争、协同、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每个体育游戏的具体目标,就是把总目标进行分解,提出该项游戏可能达成的操作性强的具体要求。我们将体育游戏活动的目标制定分为三个层次结构:第一项是此次体育游戏可能达成的在体育动作、技能方面的目标;第二项是关于教给儿童学习通过怎样的创新线索,获得创新体验的方法和途径,这里强调的是儿童主动地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第三项是关于培养儿童参与创新性体育游戏的良好情绪、态度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标;第三项是关于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体育游戏目标既有操作技能领域的,又有个性领域、社会性领域的;是多层次的、立体交叉的,而不是平面。&&& (2)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活动模块的指导原则。&&& 第一,实践探索性原则。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应当有一定的环境。教师应尽可能地儿童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求和欲,提供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儿童在探索中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使之成为发现者、探究者、创新者,并从中得到快乐。例如在体育游戏中为了探索“投掷”的动作,允许儿童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步骤学习;允许儿童结伴合作;并提倡儿童想出不同的练习方法或要求教师提供更多的材料。&&& 第二,个性化原则。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个性,以一种平等、宽容、欣赏、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儿童,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儿童标新立异,为他们提供更多身心能够自由表现和发展的机会,提供能展示自我独特,实现自我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机会。&&& 第三,主体性原则。教师要把儿童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儿童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需要教师打破定势,改变囿于一格的教学计划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给予儿童独立、自由活动、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儿童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活动过程中,使儿童由被动变主动,激发其创新精神和能力。&&& 第四,激励性原则。儿童最大的特点是需要成人不断地进行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儿童对自己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自信心和大胆探索,获得成功的勇气,鼓励他们积极尝试自己想出来的新方法、新动作,促使儿童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五,人际合作原则。合作的人际交往关系,是促使创新的有力途径。游戏环境,主要是人际交往的环境,只有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个体与群体的合作、个体与环境的合作,增进交流,才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的操作模式。通过对研究中创新教育活动模块--典型体育游戏的反复提炼总结,形成五种基本操作模式。&&& 第一,发散思维模式。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突破原来的再现思维体系,用一种全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或者解决与此问题相关的另一类问题。这种模式的主要过程是:提出探索目标--儿童尝试--教师指导--集中展示--儿童再次尝试。这种体育游戏模式主要适用于巧玩小器械、一种动作的发散练习等。具体过程为教师提出探索的目标,必要时可有简单的示范,在教师提供的有层次、有步骤的创造线索下,进行主动的探索、尝试,教师将部分儿童的行为有意识地进行展示,使其他儿童受到启发,能力强的儿童就会在此基础上再想出更好的玩法或动作,能力弱的儿童则能够跟着学习,久而久之创新精神就会自然出现,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有趣的竹梯”游戏中,教师提问分别为:“用梯子可以怎样走着玩、用梯子可以怎样跳着玩、改变梯子的摆放形状又可以怎样玩?”在教师分层次,有步骤的启发下,儿童逐渐想出了利用梯子进行走、跳、钻、攀爬、抬、平衡等动作练习的游戏活动,并在整个游戏中始终保持着愉快的情绪和创新的兴趣。&&& 第二,问题导向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过程是:激发兴趣--开展游戏--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这种体育游戏模式主要适用于有情节的活动游戏。具体过程为: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儿童的可能性,创设问题情境,并激发儿童参与游戏的兴趣;在游戏中,儿童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逐个实施,最后筛选出最佳方案。例如在“实战演习”系列游戏中,儿童在观看电视“实战演习”后,提出想玩“实战演习”的游戏。教师事先并未设计游戏情境、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而是让儿童在每一次游戏逐渐发现问题:使用什么“武器”、怎样布置游戏情境、游戏分出胜负的规则等,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在游戏中尝试解决问题。该游戏共进行了三次,游戏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在这种模式下,改变了教师“说了算”,一手导演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体作用,既提高了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儿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第三,观察实践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过程是:创设情境--儿童实践--观察提炼--再次实践。这种体育游戏模式主要适用于运动技能掌握和轻器械游戏。具体过程为:教师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让儿童亲身参与实践,观察与之发生互动的对象,通过自己的总结提炼,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内化为自己所理解的,然后再次参与到活动中,进行大胆实践。例如在“有趣的易拉罐”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儿童观察自己手中的易拉罐,从中发现其硬、圆柱型、能发出响声的特性。在发现其特性的基础上,孩子们将易拉罐摆成各种图形进行走跑跳的练习,将易拉罐想象成篮球、保龄球来练习投掷、想象成足球来踢,还有的孩子将易拉罐放到滑梯上滚动,与它比赛谁“滑”得快,从中发现物体滚动与坡度的关系……一个简单的器械使孩子们想出了许多玩法,同时上下肢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第四,转换角色想象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过程是:创设情境--儿童想象--摸索尝试。这种体育游戏模式主要适用于娱乐性体育游戏。具体过程为:教师创设儿童感兴趣的游戏情境,鼓励儿童大胆想象,让儿童转换角色,置身于想象的情节中,进行各种摸索和尝试活动。例如在“有趣的垫上运动”游戏中,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动物们在垫上会做些什么动作呢?”这一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儿童游戏的兴趣,纷纷把自己想象成各种动物,如熊、兔、蛇、企鹅……在垫上摸索和尝试做走、跳、滚、爬、匍匐曲线前进等各种动作。这种模式利用儿童爱模仿的特点,鼓励其大胆想象,既发展了想象力,又练习了各种动作。&&& 第五,自主活动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过程是:儿童自主参与体育游戏的全过程,包括参与游戏计划的准备――参与游戏的准备――参与游戏场景的布置――参与游戏的组织和设计――参与游戏后的整理――参与游戏的评价。这中体育游戏模式可适当安排在大班的后期,通过一段时间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展、增强后进行。主要做法是:如在游戏前,我们可以说:“你准备玩什么?”“你已经找到皮球,这是不是你想要玩的东西”“你看来想玩球,你准备怎样玩?” 帮助儿童制定游戏计划,帮助儿童学会确定自己的选择,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明确的意向。游戏计划制定好后,大家一起准备游戏所需的材料,然后提出任务,引导儿童动脑筋设计布置游戏场景。我们可以说:“你的皮球都会滚过些什么地方?”“滚过树林,你又准备用什么材料当树林?”过后就是我们教师一改以往示范讲解,幼儿模范学习的模式,教师可以说:“你们小组准备怎样一起滚球”“谁是组长”“每人分工负责什么?”鼓励儿童大胆尝试进行游戏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在游戏中儿童或是组织者、领导者,或是追随者、探索者,均主动、创新地参与到游戏中来。最后是游戏后的整理和评价,通过整理,让儿童感到对自己游戏材料的应负的责任,通过评价,看到自己制定的计划与游戏之间的联系,能对他们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活动有更加清楚的认识。教师应鼓励儿童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观点来评价,不仅仅为大家表演和展示,还可以谈论,或是将自己的创新画下来给大家讲述。&&& (4)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活动模块的评价原则。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儿童参与体育游戏活动模块的表现及成果的评价。在体育游戏活动模块中,我们要求教师树立崭新的评价观,把评价作为体育游戏活动全部过程中重要部分,让评价能充分地调动儿童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儿童创造的愿望,促进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进行创新性体育游戏时,应注意以下评价原则。&&& 第一,及时性与延缓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体育游戏活动模块中对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意和进步应立即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创新的激情。但同时也要注意评价的时机是否适宜,如儿童正在大胆尝试时,尽量不给予评价,以免打断儿童创新的思路。&&& 第二,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不仅仅是安排在游戏活动结束,还可以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给予适机的评价。但应注意评价安排在不同的教育时段,教师采取的指导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游戏开始时的评价,多为全面性评价,意在激发儿童参与创新的愿望;游戏结束时的评价,既有教师评价,也应有儿童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意在启发儿童进行验证性探索,反思自己的行为;当然评价也应是贯穿整个体育游戏中的,这时需要教师不断支持、丰富儿童所付出的努力,鼓励儿童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当某个儿童解决了什么问题后,可把这一儿童介绍给其他儿童,教师也可尝试儿童的创新,这样可以更好的支持、鼓励儿童的活动。&&& 第三,导向性和参与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这里的导向性评价是指教师所作出的本次游戏活动的评价标准,它对儿童参与游戏活动的评价内容可以起到一定明确方向的作用,我们教师应尝试让儿童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价体育游戏活动,不仅仅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动作或玩法,还可以把所进行的活动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给朋友讲述。在记录时,儿童可以画自己的动作,画别人的动作,还可以画自己想到但又不能做出来的动作或玩法,既对游戏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又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散,进行比较,筛选。同时通过讲述自己画面内容,又可以锻炼孩子大胆、连贯讲述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自信心。教师应接受儿童所进行的评价和所说的话,不能期望每一个儿童都能用相同的方式、观点来评价。&&& 第四,差异性和基础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我们教师在对大面积儿童进行一般性的、鼓励、表扬、肯定的基础性评价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到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不能用一个尺度来衡量全部儿童,而应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发展、动态的观点,做到“因人而评”;应立足于对儿童纵向的比较,而不是将他与其他儿童进行横向的比较,特别是以该名儿童的弱点去与其他小朋友的长处进行比较,这将不利于儿童自信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家庭中开展体育游戏的操作建议。&&& 创新是一种实践形式,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所谓环境,一般是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可见家庭是影响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心理,采取多形式的方式方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经过研究,我们有以下几点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操作建议。&&& (1)加强家庭成员之间思想、情感、意志的双向交流,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可经常与孩子一起共同游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听取孩子的见解,鼓励孩子大胆探索,从而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促进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展。&&& (2)在家庭中开展创新性体育游戏,应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家长可以参照老师在幼儿园中的指导方法和原则。还有一些家长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安排,科学地分配时间;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处理,要求他自主活动,提高独立行动的能力;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求答案,要求他独立思考,自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独自面对,培养他不怕困难,勇敢,富有冒险精神;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既学习别人的长处,又发挥自己的优势,合理地取胜等。&&& 3. 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体育游戏的选择标准。&&& 儿童尽管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以及学校中渡过的,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然与社会发生一定联系。我们教师应遵循以下三点标准,选择和利用周围社区中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资源,进行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发展儿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1)就近性原则。距离学校较近,可在儿童的体力范围内,以远足活动方式行走到目的地,既锻炼儿童的下肢肌肉,又可培养儿童的耐力和意志品质。&&& (2)安全性原则。根据儿童身体各方面技能尚为发育完全,教师应考虑环境的安全,有一定的保护措施。&&& (3)挑战性原则。在考虑安全性原则的基础上,还应给孩子选择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如我们带孩子去进行“攀岩活动”、“攀爬绳网”等,通过这些有一定难度的体育游戏活动,既对孩子来说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可以探索活动所需的技能技巧,又培养了儿童大胆探索、自信勇敢等良好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 六、效果与分析&&& (一)儿童的变化&&& 通过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活动模块的实施,儿童在体能方面、运动技能的掌握方面,在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并在以识数、分类、关系、构图、组合情节、想象讲述六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幼儿创造测验题”下,发生了显著的差异。以识数、关系、想象为例:&&& 关于“识数”回答正确个数、“关系”中幼儿所述字数、“想象”中幼儿所述字数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项& 目&前测&后测&差数和&差& 数
平方和&Z值&平均数&平均数&识 数&5.1&7.4&-69&267&|Z|=6.52&2.56**&关 系&86.47&141&-1475&169237&|Z|=4.66&2.56**&想 象&6.4&6.6&-7&693&|Z|=0.26&1.96&
&&&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识数”和“关系”两方面,幼儿有着极为明显的变化。但在“想象”方面,幼儿的变化并不明显。具体地讲,其统计意义在于:&&& 1.在“识数”方面,幼儿用算具根据教师摆的能力有着极为明显的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数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等有了较明显的进步。&&& 2.在“关系”方面,幼儿对主试所给图案编故事的能力大大增加。&&& 3.在“想象”方面,幼儿想象的个数并无明显的变化。但幼儿的想象较之以前丰富,想象的种类(广度)也有了极大的发展。虽然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前后测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因为后测涉及两个图象,而且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儿童想象个数虽减少,但类型明显增加,质量提高。&&& 4.幼儿已开始能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如从多个维度分类,将多个事物进行组合,将多个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想象等。&&& 5.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合理性增加。综上所述,研究促进了幼儿的发展。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实验班儿童在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记录能力、讲述能力、自信心、独立自主性等方面均获得了发展和提高。&&& (二)教师的变化&&& 参加研究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较为系统地接受了现代教育理论、幼儿创造教育理论、幼儿主体教育理论及方法的学习和培训,自身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也得到了更新,理论水平、组织教学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有长足进步。在研究实施阶段,她们理论联系实际,带着研究中的问题研究儿童、研究体育游戏、探索以体育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的一般操作模式,寻求促进儿童创造精神和能力得以发展的最佳方法和手段。更为可喜的是,研究教师的主体意识、自信心增强,在培养孩子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 (三)家长的变化&&& 家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 观念有一定的转变,初步转变了重智力和单纯技能培养的观念,开始重视体育游戏和儿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儿童个性、意志、习惯的培养。儿童观也发生转变,认识到儿童是独立发展的社会的人,有具有创造潜能、独特个性的人,注重为儿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2. 家教指导态度的转变,由过去的应付到如今的主动配合、主动参与、主动向教师讨教。&&& 3. 方法明显转变,正面教育、树立榜样、游戏教育代替了过去哄骗、强迫为主的错误教育法,意识到教育环境的教育作用,努力利用丰富的自然环境、游戏材料,激发儿童学习兴趣,鼓励儿童大胆探索实践。&&& 七、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的结论&&& 儿童具有创造的潜能,儿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面向21世纪幼儿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本研究的实践效果证明,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活动模块的实施,是可行的,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力途径,通过研究,发现了具有创造力潜质的儿童。&&& 本研究所探索的以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创新教育活动模块,其指导原则为实践探索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主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人际合作性原则,可有发散思维、问题导向、观察实践、转换角色想象、自主活动等操作模式,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也有具有明显的效果。本研究对幼儿园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讨论&&& 1.课题的效果显示。&&& 由于实验班是大班,前测的39名儿童中,有9名儿童中途毕业,又有部分插班生,致使后测的40名儿童中仅有30名儿童与前测对应比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前后测的准确性,不能完全证实实验结果。&&&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学前期儿童的学习相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非正规的学习,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源泉,对儿童进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尤其离不开儿童的生活。由于本研究仅从体育游戏这一方面对此进行了探索,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应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捕捉契机,给他们提供创新的条件,让他们在广阔的实践生活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 3.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实施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儿童观,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敢于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创新,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模式的灵活实施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本研究中的教学操作模式仅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思路。但由于教学的多样性,教师、学生的不同特点,决定了教学操作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没有一种教学操作模式适合一切教学活动,每种教学操作模式都有自己适合的范围。因此决不能把教学操作模式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样板。在运用时,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特点、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条件,加以改革,灵活机动。教无定法,融百家之长,超越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最终目的。&&& 5.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创新教育虽然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应是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不能把创新作为孤立的品质或能力来培养。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与其智商并不一定成正比,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且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创新精神和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我们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你也许不是神童,但只要你智力正常,你就有创新的潜能,当然前提是要靠你自己的努力。&&& 课题实验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由于幼儿体育游戏是多要素、多层次的系统,我们关于体育游戏的理论和实践还不完善,如在设计的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体育游戏中,虽涉及了走、跑、跳、爬、投、攀登、平衡等各种基本动作,但比例不均衡,各动作的层次递进不明显,所建构的操作体系如何更科学,还须进一步在推广深化研究中完善、发展。
&&& (此研究报告获四川省首届幼儿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成都市幼教学会第五届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200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特等奖)
--------------------------------------------------------------------------------
&&& 参研人员:李桂琴(高级教师)& 杨群瑛(高级教师)& 汪& 萍(一级教师)&
&&&&&&&&&&&&& 黎& 纯(一级教师)& 于& 彤(一级教师)& 张& 静(一级教师)&
&&&&&&&&&&&&& 谭& 莉(一级教师)& 刘莉萍(一级教师)& 何& 佳(一级教师)
&&& 特别鸣谢:姚文忠(四川教育学院)&&&&&&&&&&&&& 万& 中(成都市成华区教研室)&&&&&&&&&&&&& 张家蓉(成都幼儿师范学校)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通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生论文提纲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