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为什么手机自带的uber司机流量问题打不开

滴滴快的与 Uber,你看好哪家?为什么?
按投票排序
10月8日更,对于滴滴获得上海第一张专车运营拍照。我认为不要动不动就激进地高呼“既得利益者的又一次胜利”,而这件事究竟是不是“撼动现有交通体制的杠杆”至少现在还不能确下定论。可以确定的主要是两点:1.滴滴在处理官方关系和政策把握方向的绝对领先地位。2.上海市在互联网交通革新方面下的决心。10月1日更,愿柳青女士早日康复。---------------------------------------------我个人更看好滴滴快的。首先从全球范围内来看,Uber无疑是移动用车领域的霸主。截止今年九月Uber总融资达到了82亿美元,总估值超过510亿美元。而滴滴估值则也超过了160亿美元,由其最近滴滴的几个大动作可以明显看到其已经准备好在全球范围内应战Uber。不得不说滴滴快的可能是中国目前对海外市场领域最敏感的互联网公司。9月28日,滴滴快的宣布投资印度打车软件Ola。目前Ola已占据印度超过 80%的市场份额,其32万辆车构成的服务网络覆盖100多个城市,提供包括英语和印度语在内的9种语言,日完成超过75万次乘车服务。9月28日,滴滴快的与Lyft签署战略合作,并与Linkedin展开合作9月16日,滴滴快的战略投资Lyft公司一亿美元,双方在产品、大数据方面将展开渐进式合作。注意:是全球范围内,而不仅仅是中国。那么在中国滴滴快的和Uber情况如何呢?滴滴快递在今年第一季度宣称每日接客600万单,六倍于Uber在中国的业务量。2015第一季度中国专车服务订单分布情况:(有没有感觉滴滴就像吃豆人一样要把其他各家吞进肚子里)亚洲的移动用车应用情况OLA目前在印度占据约80%的市场。应用下载量是Uber的近三倍。也就是说,在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Uber还是挑战者的身份。当然中国和印度也是机遇和问题并存。如:经济仍在发展中,司机/用户素质,市场目前广度和未来潜力(这个很重要),移动应用及支付普及程度等等,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等等。亚洲的其他国家中韩国禁止了UberX,日本没有有形成霸主的应用。而这两个国家的Kakao和Line则分别推出了打车应用。东南亚则由新加坡的Grab Taxi(也有滴滴投资)领头,迅速占领市场。可见,亚洲人民普遍举起了抵制美帝入侵的大旗。欧洲的移动用车应用情况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纷纷加入了反Uber的全球统一战线无论是政府的法律法规、出租车司机的反抗、本土应用的反击。Uber并没有统治欧罗巴。当然,其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还是非常高的。在Uber的大本营北美,Lyft一直扮演着打不死Uber的心头恨的角色(觉得好萌)而Uber的竞争对手不仅仅只是Lyft,这个后文我会叙述。在南美、澳洲、非洲等地区Uber的战略也不同程度上遭遇到了本土的反抗。Uber成功使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了一起纷纷加入ANTI-UBER的大阵营。当然这也正说明了Uber的成功。为什么更看好滴滴?非常同意 的观点,滴滴已经完成了迈向平台型公司平台型公司的第一步。也就是改名嗯。滴滴的野心非常大——滴滴出行。也就是说滴滴未来的目标是改变人们的出行模式,所直接挑战的是人们对交通系统的传统认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通过滴滴平台人们出行的情况将会变成“我从北京想去印度旅行”的问题被直接简化成一次下单。下单之后,系统自动生成所有行程的最优解,综合时间、天气、票价、路线和用户习惯等等要素。行程确认后,滴滴会给我详细列出各项行程的具体内容。【家】——专车——【机场】——飞机——【印度】——三哥的专车和三轮车早就等候我多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就不仅仅是交通了。滴滴可以形成自己的支付&信用体系,一次出行无需多次支付,甚至直接从信用中扣除就好,连支付的麻烦都省去。同样的,未来信用体系在高铁、飞机领域的信息认证也是值得期待的!滴滴全程可以通过我的用户习惯及LBS推送各种各样的信息:我第一次乘坐滴滴高铁到杭州,还没到站收到了滴滴给我推送的午餐备选方案,确认下单之后滴滴订座已经通知餐厅排队信息,出站专车司机直奔目的地。我第一次乘坐滴滴飞机去云南,滴滴一次性帮我将游玩安排、住宿预订全部通通安排好。如果你们非要滴滴专车去东莞玩,也说不定能根据你的爱好通通帮你安排好。滴滴在汽车行业的发展无人车滴滴应该已经有在准备发展了汽车保养、购买等等等等都是很大的市场所以滴滴快的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Uber,或者说滴滴给自己定位的对手并不是Uber。而是整个传统交通体系代表的“行”甚至还有“衣”“食”“住”等等各个领域存在的对手们甚至还有人们固有的生活习惯。滴滴是具备这个能力和平台从“出行”切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所以非常有理由相信滴滴具备成为下一个BAT的潜质。那么和Uber对比,滴滴的优势又在哪里(国内)1.发展前期优势滴滴快的在国内的布局速度和广度。Uber是城市经理模式,而滴滴快的则是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滴滴在国内许多二三线城市都是可以使用的,和Uber比起来早已抢占先机,等Uber精耕细作好滴滴早就吃成胖子了。司机和用户的上下游。滴滴更重视上游,Uber更重视下游。除非Uber有绝对市场占有率,不然对手的司机市场会越来越大,这将直接影响到下游的用户们。2.目前优势滴滴快的不仅拥有微信+支付宝两大入口和背后的AT的支持,更凭借自己的运营实力和产品线对Uber进行压制。滴滴的切入点是出租车,这本身就是拥抱人民群众——用户和出租车司机。而且滴滴的产品线非常广,且不谈未来可能发展的,就目前来讲出租车、专车、顺风车、快车(快车真是革命性产品)、代驾等等。正如 所说,在细分领域中,滴滴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达到大一统的地位,如代驾更是处在一个绝对挑战者的姿态。但是从公司整体规划上来看,滴滴的产品有进攻型也有防守型。做好防御性产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击垮对手——这是我对滴滴的直观感受。有没有感觉非常像腾讯的产品思路~可见滴滴从基因里是有机会向BAT级别发展的。你有的我也有,我有的你没有。补贴策略上,这个我没什么资格谈,因为大家的补贴额度不断改变,红包是拉新很重要的方式,然而能做到多少留存则和产品整体性有很大关系。技术上,Uber要发展智能汽车的事情大家都知道2015年2月,Uber 在匹兹堡建立起自己的前沿技术中心(Advanced Technologies Center ),继续扩张势力版图,进军机器人领域。除了研发更好的地图、安全驾驶系统,最有利可图的就是Uber的自动驾驶汽车。据报道,Uber从引领全球机器人发展方向的由卡耐基梅隆大学掌管的美国国家机器人工程中心(National Robotics Engineering Center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挖走了40多名研究人员,包括几名资深高级研究人员。虽说人来人走实属常情,但是,相关人士表示,这个数字「有点大」。(虎嗅)滴滴也成立了大数据平台和机器学习研究院。相信未来滴滴将会越来越重视基于数据的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滴滴哪里做的不好?打车不补贴!打不到车!快车接单经常是两公里外!好了,我认为滴滴虽然发家于司机用户,但可能还是不够了解司机们。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基本每次打车我都会和司机师傅聊天,不止一次司机师傅会表现出为了补贴/红包而非常有选择性的去选择是否接单。我觉得在运营策略上这并不是不好的做法,但是滴滴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去培养司机的服务意识。Uber这一点做的就很好。避免成为单纯的信息平台有一次我从厦门打车去漳州,一上车司机就问我你能不能取消订单,刚刚系统给你算多少钱我再给你便宜一点。因为快车司机存在20%的收入是要交给滴滴平台的,所以司机有时会把滴滴当做单纯的接单的工具,在接到乘客之后就选择与其单对单交易。中秋十一双节听说滴滴出了城际顺风车,其实这是情理之中的产品,何况之前就一直有专车、快车的城际业务,只是这次滴滴更将其明确化。结合本题,在中国,滴滴快的相比Uber真的更懂中国。 (36kr:滴滴跨城顺风车,这将是一个蚕食干线客运、并杀入城际轻物流的重大产品)同时,也有很多司机师傅抱怨滴滴给的任务会很繁重,如果没有接到单完成工作量还有扣除机制。客观来讲滴滴的司机用户数量过于庞大,而我的这个观点又只是个人经验,并没有相关数据支撑,但我个人认为滴滴对于司机师傅的管理和培训以及业务模式调整还是有必要的。(数据待我好好调查一番)自身产品的相互竞争专车、快车、顺风车、出租车,千万不要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滴滴的未来在哪里?出行是中国民众每天都要面对的“痛点”,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3亿,巴士2亿,地铁3000万,出租车3800万,轿车2.6亿。——柳青的PPT中国大部分产业未来的市场都在“一洋一土”。海外市场业务和四线及以下城市、农村市场业务是滴滴快的未来的重点。(留坑)滴滴的对手究竟是谁?Uber,Google,苹果,特斯拉,BAT等智能汽车领域的竞争者。我认为才是滴滴未来要认真考虑的对手。(留坑)利益相关:滴滴忠实粉丝,常年金卡会员。所有引用均来自网络,如侵立删。
前 UBER 某城市实习生,现已离职。如果说9月9日之前「UBER」和「滴滴打车」两家公司还是一时瑜亮不分伯仲,那么在9月9日之后,「UBER」和「滴滴出行」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竞争对手了。UBER 差点就赢了UBER 一直想在打车领域和滴滴展开决战,所以在运营端推出大杀器「人民优步+」。「人民优步+」这种人间凶器无论从提高运力、降低打车费用和增加司机收入三个维度都完爆滴滴。而在市场端,有别于滴滴汪洋大海的红包战略,UBER 不停地以 Uber everything 的营销形式来巩固 UBER 在人们心目中高大上的形象,并吸引新的用户。想了解「人民优步+」的可以参看 的回答。仅就打车方面来说,补贴大战的偃旗息鼓,在价格相接近的情况下,乘客更倾向于选择服务质量更高(价格敏感的快车和人民优步)、品牌形象更酷的 UBER。滴滴无论在技术还是营销层面都不是 UBER 的对上,如果在打车领域拼刺刀,UBER 差点就要赢了。绕过马其诺接上,UBER 已经修好马其诺防线,筑好了万里长城,满心期待电影里史诗般宏伟的大决战,对手的千军万马都在自己所构筑的绞肉机里灰飞烟灭。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洪水猛兽没有冲击千里之堤,反而一跃成了另一个维度的巨人。UBER 和滴滴已经不在一个维度里了。原本「滴滴打车」的竞争对手是「UBER」是「神州专车」,现在转身一变,「滴滴出行」的竞争对手变成了「传统陈腐不合潮流的出行方式」。在你擅长的领域拖垮你在快车和专车(UBER 称之为人民优步和高级轿车)领域,滴滴在技术和营销层面暂时还难以望 UBER 项背。不过采取的是田忌赛马的策略。就我所在的城市而言,滴滴快车的价格和人民优步65折后持平,但是滴滴快车的低价是因为快车的低车价、低油耗和低司机补助,而人民优步65折则是建立在给乘客打折,给司机高补贴的基础之上的。何况滴滴快车已经开始征收20%的平台费,优步则不然。所以在这个赛场上,如果 UBER 无法击败滴滴,就会被滴滴拖垮。此外,对于一场内外的竞争来说,滴滴只要拖住 UBER 的核心业务,UBER 把触角伸及其他竞争领域也是有心无力。 再者,提到专车快车就不得不考虑到政策层面。虽说私家车的共享经济是历史的潮流,但是短时间内专车如果受到政府的管控甚至被禁,对于产品线丰富的「滴滴出行」来说只是伤其一指,而对于「UBER」来说就是断臂之痛。滴滴的出行逻辑这个问题我引用一下
的回答(我这里@不到他,谁帮我在下面@一下)。想象下未来的出行方式:你只要想好什么时候去哪里,剩下的交给滴滴。滴滴 派专车接你去机场,到机场用身份证checkin登机,下飞机后滴滴的专车已经在等你了,送你到家或者酒店,你只要付费一次,无论中间转机还是转高铁长途汽车,都是滴滴去搞定。再也不需要自己去定飞机票,抢火车票,到街上去拦出租车了,在手机上按几下就好了,行程安排交给滴滴,你只需要在交通工具上专心思考人生就好了。如果说携程去哪儿还只是卖电钻的,滴滴则打算直接替你打孔了。是的,滴滴就是要重建交通运输部,实现全球联网的活人快递业。生态的优势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理论:应用型公司值十亿量级,平台型公司值百亿量级,生态型公司值千亿量级链接:当 UBER 还在打车领域精耕细作的时候(至少是在中国),滴滴已经迈出了走向生态型公司的第一步。滴滴的产品线包括出租车、快车、专车、巴士、顺风车、企业用车...在改名之后战线甚至不用在局限在「车」里面,而是扩张到「出行」和「人」两个维度。从「出行」端出发,哪一天推出「滴滴高铁」「滴滴航空」「滴滴长途大巴」我们都不会感到意外。两端的「车」和 「人」:车可以延伸出车险、车保养等车后市场,人则可以延伸出其它增值服务,比如地图、LBS营销、广告投放、对接O2O等。参考自Retric发表在36氪上面的文章像阿里巴巴,淘宝天猫(包括阿里巴巴)构筑的零售系统生态,加上支付宝在金融服务市场的地位,所以有了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像腾讯,围绕 QQ,微信构筑的社交通讯生态,现在的市值已能和阿里巴巴平起平坐。想象一下,「滴滴出行」剑指交通系统,未来是否大有可期呢。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 APP「支付宝」和「微信」上都出现了「滴滴出行」的接口(破天荒的感觉),而「UBER」只有「百度地图」。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的感觉。外国魔法师的咒语和本地和尚的少林功夫UBER 长期沿用并引以为傲的冲锋队「铁三角」模式,在我个人看来是不适合波诡云谲的中国市场的。同样是两年多的时间,UBER 在中国不到二十个城市上线,反观滴滴,已经积累了800万司机,2亿用户。能想象一下 UBER 新进入一个城市兴高采烈地宣布「XX,我们来了!」,结果发现当地市民已经用了快半年滴滴的场景吗?在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流量的互联网时代,UBER 约扩张只会越举步维艰。UBER 长期沿用并引以为傲的冲锋队「铁三角」模式,在我个人看来是不适合波诡云谲的中国市场的。同样是两年多的时间,UBER 在中国不到二十个城市上线,反观滴滴,已经积累了800万司机,2亿用户。能想象一下 UBER 新进入一个城市兴高采烈地宣布「XX,我们来了!」,结果发现当地市民已经用了快半年滴滴的场景吗?在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流量的互联网时代,UBER 约扩张只会越举步维艰。历史证明在中国,「星火燎原的农村包围城市」总是比「以大城市为中心好用」。毕竟是客场作战,打车软件鼻祖 UBER 反而沦为了一个追赶者的角色。UBER 的深耕细作最能表现在每个城市的营销当中。每个城市的 mkt team 都依据当地的文化和环境,常常能做出非常吸引人眼球的活动。上图是 UBER 上海微博上上图是 UBER 上海微博上不到一个月时间里面的部分营销活动,所以说很多时候,UBER 甚至不是一个打车软件,反而成了「实惠」「大众点评」「携程周末」「周末去哪儿」等 APP 的竞争对手(当然是假的)。这也是 UBER 的黏性所在,然而这样高频率的营销活动的实际价值,对于 UBER 推广的帮助几何又需要进一步的考虑。滴滴的营销风格一直都带有浓浓的中国土豪特色,一直持续到现在。Low 不 Low 我们另说,但是在中国市场,这样的营销方式还是非常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另一方面,滴滴这个本地和尚也是在竭力学习外来魔法师的咒语,品牌形象的升级似乎也给「滴滴 x 某某」带来无限可能 。(然而从海报和活动活跃度上来看,效果并不好...)(然而从海报和活动活跃度上来看,效果并不好...)当然,在完成了市场份额的高占有之后,滴滴似乎也不必把营销太放在心上。主观上开个玩笑,哪天滴滴有心打营销战了,抽一份补贴放在做活动上,再依靠微信微博的推广,和 UBER 至少也能关公战秦琼,不要小看了滴滴的腾讯基因。当本地和尚学会了外来魔法师的咒语, UBER 可能注定要扮演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在完成了对鼻祖的模仿之后,后来者已经把眼光放到了更远的地方。「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成了滴滴新的战略目标和定位。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难,大概只要占着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凭借中国市场的体量就能成为全球最大。这个目标的实现也非常困难,就和「20年来外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还没有一家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一样,现在也没有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能做到成功的海外扩张。在中国这个结界里 UBER 只能使用40%的功力,到了海外,滴滴面对的 UBER,可就是100%马力全开的洪水猛兽了。总结来说,UBER 和 滴滴出行,已经不是一个维度的竞争者了,只是在打车领域有业务的重叠。在这个市场里,「滴滴出行」将是领导者,而「UBER」则会使一个优秀的竞争者。 其他要说的话谢
邀。两者很多的共同点暂时还没有拿来比较,但不妨碍上述判断。
一张图概括:1. Uber希望依靠制订偏向乘客的方式来换取市场份额,从而达到在资本市场上滚雪球的目的。2. 司机会刷单,政府会监管,(类似于套利)将Uber的定位拉到滴滴出行目前的位置上,不平衡就有反抗和套利。3. Uber希望尽量拖延2的过程,它需要用户和收入来维持自己的口碑和高估值,资本市场盯用户量和收入,决定估值和投资额度,在没有取得市场份额优势之前和滴滴在同一平台上决斗,胜算太低。4. Uber未来的问题应该在司机上,司机不能挑活,又必须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有补贴的情况下OK,如果烧钱太快,融资跟不上,那么.......
从目前的模式和供应链的角度,我认为滴滴会赢这是柳甄说过的uber四不做,其中我觉得前面的三不做对Uber没有好处,不抢单--导致上游的需求关系直接有uber决定,司机被动;不预约--部分用户的需求不能满足(这倒不是一个大问题);不设置目的地--导致上游司机的“命运”是掌握在别人手里,不知道自己下一秒在哪。这是柳甄说过的uber四不做,其中我觉得前面的三不做对Uber没有好处,不抢单--导致上游的需求关系直接有uber决定,司机被动;不预约--部分用户的需求不能满足(这倒不是一个大问题);不设置目的地--导致上游司机的“命运”是掌握在别人手里,不知道自己下一秒在哪。以下我站在供应链的角度分析滴滴和uber的利弊:滴滴和uber都是在做供应链的东西,他们的上游是司机,下游是用户。最近(7-8月)国内的打车补贴少了,打车应用的乱象毕露,打开uber发现车比以前明显少了,叫个车,可能要10分钟左右;打开滴滴,发现附近明明有不少司机,但很多情况下司机不接单,因为没给小费。总体来说现在的打车体验差了很多。中间插讲个例子--美团,美团的成功除了很强的地推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商家非常友好,结算周期很灵活很短,很多商家都愿意合作。结论就是综合考虑上下游利益,是能让整个生态变得更加友好。而滴滴和uber是怎么对待上下游关系的呢?滴滴对上游:司机有很大自主权,可知道用户的在哪,将去哪,支持抢单,在上游环境中有竞争游戏规则(有些司机,会因为抢到不错的单而很高兴)uber对上游:司机基本没有自主权,所有订单都是系统自动分配,不知道下一秒自己在哪,在这种机制下有很强的雇佣的错觉,司机甚至感觉不自由滴滴对下游:需要输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相对较繁琐),而且是司机接单制,订单确认时间相对较久,有小费机制(这机制我觉得很恶心,现在不给小费司机都不接单,觉得滴滴后续可能会去掉)uber对下游:体验很好,下单流程非常短根据以上对比,结论是滴滴对司机相对友好,而uber对下游相对友好,没有哪一个是完美的模式。两个方案都不完美,那哪一个更优一些呢?我们还是继续站在供应链的角度分析。在不同行业,有非常多的案例显示在供应链关系中,上游资源可以直接影响整体体验。如果当滴滴和uber不补贴或补贴力度一样时,由于滴滴对上游更友好,这将导致供应量上游资源将往利益更大的一方跑(即滴滴)。于是,对于uber,司机数量将表少,但司机资源变少时,对下游的体验也会有很直接的影响。所以如果uber的模式如果不改变,我认为他在国内的打车大战中将会惨败。
因为滴滴和快的已经合并了,那就默认比较滴滴+快的与Uber我的结论是:不看好Uber在国内的长期发展原因是:Uber上海区总经理王晓峰作为中国区的第一位总经理,把他的“不尊重用户”“忽视建议”“运营能力差”的DNA带给了后续的几乎每个城市。自以为的经验带来的弊端。可能Uber觉得只需要每个城市3个全职的老大,一堆廉价的实习生就足够了,实习生的工作就是回复回复投诉邮件,比呼叫中心还便宜呢……但实际处理中明显发现了弊端,对于客户的反馈不及时或者不专业导致的问题堆积越来越多。Uber在国内没有研发团队,弊端就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总部的那一套,每个城市都会有不同,每个国家更甚。举个例子就是封禁账号的事情,许多无辜的用户被Uber莫名的封禁账号,明显是他们的系统上存在漏洞,但在国内所有的问题都是客户来承担,Uber是没有半点过错的,这个态度就很恶心了。Uber的模式与他的本土化,很难大面积推广。当某一天他不再面向最高端用户群的时候,这个半土半洋的客户端和他们无力的运营能力就会把他们口碑击垮了。没有办法总结问题的根源,就我在追问Uber上海区总经理王晓峰先生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发现其实Uber和用户的主要矛盾集中点很密集,也很好解决,但他们要么就是没能力总结,要么就是他们实在不在乎用户的感知,只要面子工程(例如打飞机咯)、或者业绩。国内Uber员工,除了广州区的 同学以外,我没见过一个会好好说人话的……可能他们都是高大上的背景,例如上海区总经理王晓峰先生,腾讯的某广告业务经理,之前也有无数牛逼哄哄的外企背景。但说人话对他们看起来真的非常困难……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没有能力回答出来,这里我就不贴图了,有兴趣可以看我这个答案:滴滴、快的的大本营是中国,Uber是美国,其实按照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中国的同类业务几乎没有输的,这也是判断的标准之一。外来产物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本土化不是这么简单靠不会好好说人话的人就能做成的。要足够接地气,足够灵活,足够尊重用户才能做到。Uber上海区总经理王晓峰先生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勇气和能力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给真正污蔑过的用户一个道歉。那这件事儿在国内就一定不会像Uber在全世界那样走的如此顺利。利益相关:本人专注于黑Uber总经理王晓峰
基本上,国外的产品,门户、购物、sns、团购、地图、视频、游戏、邮箱、搜索、没有一个产品干翻了本土山寨的产品的。别扯高大上,有用户才有一切。
补充,9/17,可以具体看一看Uber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全球市场的迅速增长,中国业务增长速度超过全球。2、活跃用户人均订单逐步上升,各地用户规模和消费规模仍有增长空间。3、政策环境尚未明确,月订单,用户留存率不断提高。4、Uber在新业务上的不断尝试与拓展。—————————————————————刚打开知乎,在timeline上看到这个题,以及高票的匿名答案。顺便把其他的相关回答也都看了,感觉不看好Uber的挺多。那么,让我们重新再来看看这个题目...滴滴快的与 Uber,你看好哪家?为什么?其中,并未涉及国内国外,仅就两家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提问,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直接给uber下定义——uber和滴滴不在一个层级上。先来看看滴滴和uber两个公司的市值:滴滴最新融资金额约合30亿美金,公司估值超过160亿美金,uber中国预计融资超过12亿美金,估值超过80亿美金,uber的估值已经超过了500亿美金。如果我们谈国际市场,以及公司整体布局发展,我绝不认为滴滴有资格和uber并列而谈。这不是滴滴本身的问题,而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通病,大家在创业初期都没有考虑过国际化问题,因为更多精力都需要花在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取更多的用户,提高留存率,夺取更多的流量。反观Uber,一开始就是以颠覆出租车行业,让用户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出行为目标的,所以uber的国际化发展相当迅速。再来看看两家公司的发展历史:Uber:09年uber在美国成立,13年Uber已经在全球22个国家留下足迹,目前Uber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60个国家/地区,N个城市。截止目前,UBer的估值超过500亿,是继FaceBook之后第二个估值超过500亿美金的未上市公司,也是估值达到500亿最快的互联网公司。今年8月,uber的日均国内订单数超过100万。滴滴:12年6月滴滴打车成立,同年12月获得300万美金A轮投资,懒得打了,贴个链接:谈谈国内市场竞争中Uber的优势与劣势:优势:1、强悍的算法能力,和结合实际情况所考虑的运算机制。具体的可以看看半年前雕爷的文章:2、强悍的营销能力和精简的办公团队,强悍的营销不必细说,uber基本每个月在各个开通城市都会有对应的营销活动,就拿我所在的武汉来说,就有过uber卖龙虾,uber送零食等等。另外熟悉Uber的同学应该了解Uber在每个城市的工作人员少的可怜,但是当地负责人以及团队的能力毋庸置疑,仅仅数人就能搞定当地每天数万、乃至数十万的交易订单。3、强而有力的补贴政策,其实很多人一直以为滴滴的补贴是高于Uber的,总投入方面滴滴确实高于Uber,但是滴滴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这里不细说了,因此针对于专车市场uber的投入力度是远大于滴滴的,无论是针对乘客还是司机。劣势:1、国内的相关制度。不仅仅在国内,在国外的许多城市Uber也都碰到了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是问题最终会得以解决,因为用户始终是站在uber这边的,Uber也的确在某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但是仍需要点时间,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运营策略。2、势单力薄。相对于滴滴有两位老大哥阿里和腾讯在背后扶持,大量的流量导入的背景而言,Uber作为一个外企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进入国内市场,并开展相关运营拓展实际上会遇到一些难以想象的困难。3、扩展缓慢。相较于滴滴强悍的推广能力,Uber在城市拓展这块就逊色了许多,uber刚刚融了12亿美金,也就是准备投入到城市拓展这块,而滴滴有了早些年的出租行业的积累,这个步骤无疑领先了Uber很多,Uber预计明年能够拓展到全国50个以上的500万人口城市,让我们拭目以待吧。UBer和滴滴正面PK,究竟孰强孰弱?前面分析了Uber在国内的优劣势,实际上很多地方都是和滴滴直接比较的,所以滴滴的优劣势就不细致分析了。出行方式:滴滴:顺风车+快车+专车+出租车Uber:(人民优步+)+人民优步+UBER X产品体验:Uber在体验,以及司机素质上是略高于滴滴的,我每次坐车无论是Uber或是滴滴,都会问问司机的打车软件安装情况,通常使用滴滴的实际都安装了Uber,两个同时使用,而使用Uber的实际绝大多数都并没有使用滴滴接单的习惯。于用户而言,Uber司机不挑单以及随机派单的模式还是更受欢迎的。另外,相对而言, 在Uber和滴滴同时存在的城市,Uber的车况是略好于滴滴的。但是在支付方式方面,目前Uber的付费方式需要绑定银行卡或是支付宝百度钱包等,与之相比,滴滴在付费方面就简单许多,付费时直接打开跳转到微信支付或是支付宝即可,这样的付款方式更加方便和简洁。补贴政策:我个人而言,我是更喜欢Uber的补贴方式,邀请对方直接获得30元(直接补贴过50),对方免费打次车,然后再此之后,你也能够获得免费的打车机会(30元)。滴滴每次弄些满减又或是几块钱的补贴,虽然能够多次使用,但我觉得不够好,Uber实际上提供了更好的用户初次消费体验。但是,滴滴的刷屏优惠券,刷屏活动对品牌曝光还是有点好处的,比如我妈不打车,但是她却知道滴滴这个名字。。。流量导入:自从滴滴和快的结合后,腾讯和阿里在背后的投入也被融合以来,所以从微信以及支付宝导入滴滴的流量源源不断,相比而言,Uber实在是惨不忍睹,都是自己实打实花钱做出来的用户和培养起来的消费习惯。另外之前在微信朋友圈,关于Uber的所有文章有都有被屏蔽的情况,这点不得不吐槽下腾讯公司。我的理解:滴滴是有可能成为国内下一个BAT级别的公司的,在腾讯霸占了社交,阿里霸占了支付和电商,百度霸占了搜索之后,出行确实有潜力成为下一个生态系统级别公司的诞生地,但是滴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滴滴代驾推出时峰值订单能达到50万,但是免费补贴过后,究竟还能剩下多少,在专车、代驾、甚至顺风车领域滴滴都有不同的竞争对手,而且这些竞争对手在自己的领域也算不上弱,因此如何突出重围,也是滴滴领导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另外,腾讯和阿里也会在背后适当防一手,滴滴在以后壮大的过程中,如何摆脱他们的控制也是难以避免的问题。滴滴还在不断发展中,现在评论,言之尚早。关于UBer,在国内的专车领域绝对不会掉队,但是在支付方式方面,UBer实际上可以根据国内国情,适当简化支付方式和流程,让更多人能够享受Uber的服务,另外在城市拓展方面,也希望uber能够加快步幅,尽快让更多3-4线的人享受到服务。其实关于人民优步+和滴滴顺风车我都没分析,两者的算法差距不是一点点,有时间再细写吧。总而言之:滴滴是一家发展快速的国内互联网公司,有可能成为BAT级别的互联网公司,而Uber的目标却是专注于专车领域,改变全世界存在已久却问题众多的出租车行业,让更多的私家车资源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所以,无论如何,UBer在定位上就和滴滴完全不同了,无论Uber最终成败如何,我都会是它坚实的拥簇者。感谢 给我的灵感,UBer的未来确实会是无限可能,目前只需要专注就可以了。感谢 的客观评价,帮我梳理了一些细节,一并谢之。时间有限,逻辑未梳理完整,望见谅,有问题欢迎在评论中提出。
就像百度和谷歌一样
利益相关:Uber + 滴滴快的 + 易到用车 累计用了2万块了差不多。亚洲市场因为各方面原因,包括但不限于语言、用户习惯、政策问题,一直是欧美互联网公司最难打下来的一块,基本上跟用户结合越紧密,跟政策越相关,越攻不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说,Uber 先天是被动的。如果不考虑其他亚洲国家,只看中国市场,现在这两家的情况是这样的:叫车方便程度:滴滴完胜,Uber 覆盖的城市相对少很多,甚至很多二线城市都没有 Uber 的司机,我家那里三线郊区都能叫到滴滴。只要是非高峰北上滴滴也是更容易叫到,只是高峰时段滴滴因为是司机抢单,也不算太轻松。价格:Uber 大概便宜三分之一的样子。司机素质:Uber 略胜一筹,滴滴什么乱七八糟的司机都有,Uber 平均素质确实更高,但 Uber 并不都是多好,我前不久还见到司机跟我大谈用 Uber 约炮的经验。客服:Uber 是我用过所有家最烂的,没有之一,没有任何立刻能找到的渠道,发邮件又没人鸟,刷了几封等了几天有答复了还他妈的不处理。最气人的是,我至今没有收到过 Uber 给我寄的任何一张发票。Uber 还有一些隐性的硬伤,比如司机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单,这种情况下只能靠持续补贴来稳定司机,但这个模式也是在拼烧钱,和滴滴拼的方式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如果 Uber 的资本无法支撑补贴的时候,很难说司机还能继续在 Uber 做多久,但滴滴即便停止补贴,几亿用户的基础也不至于太差。我觉得大概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Uber 在中国就是一个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而已,市场占有率来说 Uber 也就刚10%,对近80%的滴滴快的,能稳定在这个水平就是谢天谢地了。
以下是我之前一个朋友的微信对话的聊天记录……——————————————————————————————————董:Uber大杀器出现了,如此低的价格必然极大的增加了用户活跃度,以及对拼车的认知度。司机端肯定也有高额补贴。拼车是Uber现在最大的优势,也就是算法技术,滴滴肯定拼不过硅谷啊。之前滴滴快车的价格和Uber拼车价格在同一水平线,所以才没有被Uber抢市场。如果从滴滴的角度思考,应该如何应对Uber这次营销呢?我:第一,仅仅是一个营销活动,我觉得并不具有太多实际参考价值~ 第二,我觉得Uber它喜欢在一个城市深入纵向发展,但滴滴喜欢横向扩张~比如,向中国三四五线城市发展并且滴滴代驾 出租车 快车 顺风车 巴士 医生所以,我觉得uber容易错过时间窗口 第三,滴滴最新融资是uber的好几倍吧,滴滴有更大de可能性滴滴的野心是中国大出行领域的垄断 滴滴的维度比uber更高之前滴滴CEO程维和习大大一起访美我觉得知道在中国滴滴会赢~毕竟关于我国大出行领域的大数据还是得掌握在我国手里,得让政府能够控制得了而且因为uber在成都发展速度以及情况在全球都在前茅,所以容易给成都的盆友一种误解,认为uber甩滴滴n条街,滴滴没有发展前途~但实际呢,北京用滴滴远大于uber~之前打开uber溢价3.5倍,吓死宝宝了……滴滴提供给用户各种使用环境,我可以随意地乘坐我适合的方式,顺风车最便宜平时上下班可以用 快车方便 专车保证即使再晚都可以打 到车
代驾喝酒后什么
滴滴巴士简直了 简直是上班族白领的利器
包括之后在景区之间专门的巴士直达
而且我在一个五线小城市都可以用滴滴打到出租车和快车(之后应该会有新业务拓展)
uber根本就没有开通这种小城市,主要还是在几个二线城市吧,但滴滴n线城市都有,只要有出租车的地方都可以有滴滴,只是说像顺风车的业务可以之后再拓展而且顺风车真的特别便宜,比uber拼车更便宜~它顺风车的理念是相当于我作为司机比如本来就要去天府广场,然后顺便可以带一个人~这个人就和我平摊一下车费……上次我从江x到xx广场只用了坐滴滴顺风车16块钱,即使是uber拼车也起码得22块董:我知道这一个小小的营销活动不可能对滴滴整个市场有多大破坏。滴滴的顺风车价格没有比快车便宜多少,基本是在Uber不拼车的60%左右,略低于拼车价格我的意思是,拼车算法是Uber最大的优势,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整合资源。但是拼车的习惯和心智不够,所以这次活动可以很好的做到用户教育。而这活动期间如此低廉的价格,势必对滴滴成都的活跃度有巨大影响。一旦Uber拼车的心智养成了,一定也会对滴滴有影响的。Uber在中国跟滴滴拼资源 拼产品 拼运营,都没戏,但是拼技术,它能赢。所以它才要使劲推拼车------------------------------------------------------------------------------------------------------------------------------------------以上是截取自和朋友的微信对话,闲聊而已补充一下,刚刚看到CNNIC的一篇研报,未来滴滴实现盈利可能主要来自两个维度。第一,出行业务纵向深耕——借助更具优势的细分领域创造价值;第二,O2O服务横向拓展——从出行用车高度相关的生活化场景需求切入,接入本地化O2O服务。目前滴滴在一直深耕出行业务,从最开始的出租车打车到快车、专车、拼车,再到代驾、巴士业务的展开,滴滴在出行领域尝试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场景化的用车出行细分需求,逐渐完善为体量级的综合出行平台。具体分析滴滴出行目前的业务线可以发现,在纵向的出行用车领域,滴滴未来更有可能通过巴士业务获得收益。1. 打车领域:高频低价服务,几乎没有盈利空间2. 拼车领域:滴滴目前不收取费用3. 专车领域:滴滴目前拥有绝对的市场份额,中高端商务车更有盈利空间,但是政策成本高,未来局面不明朗4. 代驾领域:滴滴需要和该领域的优势品牌e代驾抢夺用户,后者不久前刚和神州专车合并,滴滴在代驾领域可能会继续尝试通过补贴的方式来抢夺市场,短期是否能盈利还有待观察。5. 巴士领域:目前看似乎是滴滴未来最可能盈利的出行业务之一。首先在于巴士领域发展环境要比出租车市场略好,政策成本更低,传统客车集团可以投资互联网巴士,而出租车领域很难与出租车公司开展合作;其次,滴滴巴士业务涵盖刚需群体和高利润领域——目前滴滴主打的巴士定位于通勤班车和定制化旅游用车,前者属于高频低客单、但用户集中在20-40岁上班群体,互联网使用习惯培育成本低,上班通勤用车属于刚需;后者的定制化旅游用车属于低频高客单价领域,利润丰厚,未来既可以作为商户流量入口,又可以向旅游预订、规划、体验分享等领域进行延伸。6. 试驾领域:短期通过与车厂的合作可以获得品牌精准营销收入,但是感觉滴滴志不在此,长期更有价值的是通过试驾业务逐渐向汽车市场不断延伸,比如试驾用户数据积累沉淀之后可以尝试新车业务及车辆保险业务。在横向拓展方面,滴滴出行逐渐从综合出行平台向O2O生活平台进行延伸,已经开始通过跨界合作在医疗、教育、地产、汽车等不同细分领域进行探索。从盈利模式看,横向维度滴滴短期可以从用车出行高度关联的O2O场景需求切入,通过提供增值用车服务获得广告分成及用车服务收入;长期来看,则可以通过在不同领域的O2O服务,积累用户数据、在衍生市场寻找盈利点。1. 短期盈利方式探索:a. 贩卖流量:传统的广告及营销收入模式,即通过打折、优惠、提供信息等多种方式收取广告费用或分成,如推出滴滴吃货专车业务,用户接收基于地理位置的推送,涉及美食、电影、酒店及休闲等消费信息。b. 从用车出行高度关联的上门O2O场景切入,通过跨界合作提供用车O2O服务。如和阿里合作推出医生上门服务收取专车及上门费、和汽车厂商合作推出上门试驾服务收取上门费等。2. 长期盈利方式探索:3.借助O2O服务渗透前景广阔的垂直市场,在衍生市场寻找机会点。如通过医生上门业务向移动医疗市场延伸,提供手机挂号、就医出行等服务;通过上门试驾业务向汽车后市场延伸,积累试驾司机用户数据提供汽车保险、二手车置换、汽车保养等服务。(未完待续)
个人其实并没有多看好滴滴但是因为习惯使用微信支付而长期使用滴滴同时,因为我个人认为出行是个人时间所以对于Uber的所谓社交新模式也着实反感我才不需要什么CEO明星达人给我来惊喜让我认识呢我只想在路程静静因此我至少不看好Uber而且我认为神州专车的那套广告真的打在Uber的软肋上了
本人在UBER实习了一段时间 有以下感受 1.市场活动不错 每次UBER推出的活动都很新颖 而且用户反响也很好 比如uber icecream, MM豆等活动2.运营太糟糕 先不说华北地区想要建立call center的某leader简直就是富士康style 导致电话小组接近崩溃 一直想要建立的400热线也没成功1)一群不懂运营的人做运营 运营的manager还是普通员工 基本都是名校海龟 如哥大等
但是基本都没有运营经验 不是从咨询公司跳槽而来就是以前是酒店管理 不够专业2)人手太少 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 每天都处理处理不完的bug 大家都提过很多建议说修复系统 因为国内没有技术团队 得不到解决 导致每天需要大量人力进行重复劳动 3)刷单太严重!!!最近uber我所在地区天天溢价 之前无数司机打电话说扎针太严重 影响成单率继而影响奖励 那个时候没有太多措施 导致司机大量流失!!新leader上台 抓的多了
虽然刷单的少了 但是前段时间流失不可逆转 天天溢价 想象一下大家uber上班竟然打滴滴?4)人员流动太大 就这样 求赞
更于15.09.16再度回答这个问题,已是近大半年之后。这段时间里,滴滴与uber逐渐成为我常用的app,不仅是因为人民优步、快车之流便宜优惠,更重要的是,往往出门前叫好车更方便一些。曾在北京的暴雨前一分钟打上不加价的快车,还坐过不要钱的uber A6。但是,我也有过叫到挂羊头卖狗肉的快车,被粗心uber司机坑过等不愉快的经历。所以,哪家公司敢于并做到了规范自己的司机群体,我便看好哪家。如今,已不是那个死命砸钱圈地的时代了,单纯依靠补贴、优惠很难做到14年初那般效果。经历过那会的消费者大多已习惯于叫车使用,对于1、2元的价格基本不再敏感。我和我的朋友们不再过分关注一次行车的价格,而关心这一次叫车是否方便、舒适。结合我的经历,我看好的已不再是神州。当然,因为司机派单的缘故,神州可能等车时间长,但相对靠谱,我把它当作一个backup而已。现在,我看好的是uber。我也不是黑uber,曾经一段时间,每次坐快车总能听到司机聊豪车uber司机yp的故事,所以对uber印象极差。直到我第一次使用uber,从五道口到双井,一次长途中,我感受到了uber与快车可能是最大的差异:uber给人感觉更干净、洋气一些,快车则更接地气一些。这在两家公司的宣传方式中或许已经显露端倪,这样的差异,始终在我使用滴滴快车车,给我带来一种忧虑。我无法形容它,一直觉得是自己太矫情了,直到我离开北京,到了二线城市,才明白过来。那是一种不规范而给人的焦虑感。我在外地,刚出火车站叫了一辆快车,上车前,司机问了我一句:要打表吗?直接懵逼。师傅说,不打表40,你那边点取消就可以。我不明所以,但我知道40是显示在我叫车时预估的价格,而这个时间很可能市里堵的一塌糊涂,所以我果断取消,告诉师傅,好!路上,师傅告诉我,每一个订单滴滴平台会收取20%多的费用,而他们一天净收入也不过总收入的20%左右,如果去机场、高铁站这样较远的地方,返程没有载客就意味着亏大了。所以,有人想到了这个主意,并在他们的司机群里传播开来。司机师傅的方式,我很理解。但我是有顾虑的,我有一种成为鱼肉的感觉。我知道这基本没有什么风险,并且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当司机师傅们主动“投机”使用滴滴这个软件时,出于对这样不规范行为的不信任,我对滴滴也有了一分不信任。uber司机声称不会使用软件而多走好长一段路,我信了,而开着一辆冀X的车牌的光头大金链子司机告诉我这是我叫的京N的车替代,我还是很不敢相信的。虽然司机对我们态度很好还给我们拉开车门,但我心里还是很打怵,也就是我那两个练健身的兄弟和司机聊得欢畅。当然,uber的缺点也很明显:扩展得太慢了。。。凭借其B格高高的宣传,以及确实优秀的算法,希望uber可以在中国经营得更好,扩展更快一些。============我是分割线===============以下是原答案:我能说我看好神州么。。近半年来,出门基本都是专车,很少打车,原因无非是专车用优惠券反而比打车更便宜。比如:还有这样:还有这样:以及这样的:以及这样的:甚至于比公交还便宜:甚至于比公交还便宜:即使在帝都,也不过地铁贵一点而已:即使在帝都,也不过地铁贵一点而已:以上这些体验,都是在年前那会,短途基本2、3人坐专车甚至比坐公共交通还要便宜。因为考虑价格的因素,基本用的都是滴滴。后来中途也开始使用专车,用过一段时间快的(一号专车)和滴滴,综合感觉两者相差不大。其中,以我每次都选择的最低端——智选型对比,现在的情况是:快的的价格是:起步价15+2.9/每公里+计时费0.50/每分钟。超过20公里,每公里加收1.45元。滴滴的价格是:起步价13+2.3/每公里+低速费(车速低于12公里)0.46~0.92/每分钟(早晚高峰最高价),超过15公里,每公里加收1.15元。有意思的是,滴滴的舒适型价格是:起步价15+2.9/每公里+3~5/每分钟。以上的价格是两家合并之后,计费规则调整后的情况。之前根据个人体验,在没有优惠券的情况下,短途、中途快的相对贵一点,滴滴便宜。远途没用过,不评论。所以,对我而言,价格的优势,就体现在谁家给的优惠券额度高。也就是谁给的优惠券好用,就用谁家。说白了,每次叫车前,同样的目的地,各个软件试一下价格,哪个便宜用哪个。后来,偶然用了一次神州,发现神州体验更好一些:首次50的优惠券,再加上充100返100,相当于每次半价。而且关键是神州车况好,多是凯美瑞、君越、GL8之类的中型车,坐起来舒适。相比之下,如今滴滴的低端车已是宝来、卡罗拉之类,车况差,体验极其糟糕。但是神州最大的问题就是车少,司机拿固定工资,这就导致晚上10点之后,难叫到神州的专车,而滴滴、快的则一叫一大堆了。至于uber,不提了。。都快成yp神器了。
谷歌和百度你看好哪一家?
看好 支付宝
UBER正在一步步作死。。。
看好滴滴。1)因为滴滴信守承诺,按时开发票。Uber不给开发票,能赖则赖,能拖则拖。作为Uber曾经的重度用户,为2000多元的实际消费开发票,一拖两个月,各种Uber官方受理渠道无有效回应,直到微博投诉到税务局才开始处理。2)因为滴滴有较为完善的客服团队,Uber没有。滴滴用户有问题时候可以拨打客服热线,Uber压根没客服电话,只有客服email,一般没人理睬,只会收到自动回复。别跟我说什么Uber水土不服,高大上。乏人应答的垃圾客服系统是哪门子的国外先进经验?定位高大上你连商务人士出行最基本的,合理且合法的,开发票的要求都无法满足?
北京uber车很少啊经常显示无车啊怎么破
从全球看,当然是Uber。这是Uber全球覆盖城市,数数,甩滴滴快的多少条大街:中国的新创公司当然可以做全球市场,滴滴快的可以进军印度、印尼、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知乎同样可以进军印度、印尼、日本、韩国。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眼界还是狭小,偏安一隅。从中国市场看,也要分领域。滴滴快滴在打车市场占据90%以上市场,专车市场占据50%以上市场,短时间内无人动摇。但在私家拼车、公交拼车、货车运输,还远远没有垄断,还存在变数。尤其代驾市场,e代驾已经占领90%以上市场。滴滴打车也很难追得上。总结来说,在中国,Uber在新领域存在后来居上的机会;但目前看,滴滴快的还是行业绝对领头者。全球范围看,毫无疑问Uber第一,以后估值也很可能超过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这些公司。
我竟然都看完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uber司机端流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