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网瘾怎么办网上打篮球是否成网瘾

曹彩芳的BLOG
&我的日志分类
My Article Sort
NEW article
&&学生网络成瘾怎么办?
10:03:33 &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给“网瘾”孩子家长的一封信_为您服务教育网
                
推荐:    阅读:
热点推荐:    
专题:        
  您当前位置:>&>
>&给“网瘾”孩子家长的一封信
给“网瘾”孩子家长的一封信
摘自《中国杨永信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作者:婷姐&
尊敬的家长们:
  您们好!
  这几天我的心情总是那么沉重,很多家长都谈论一个共同的话题――孩子迷恋网络咋办?在与家长的交谈中,我发现我们的父母总是在指责孩子的种种行为,却很难静下心来思考:是什么让孩子如此迷恋网络的呢?不错,孩子迷恋网络是个问题,但是问题的后面是什么?如果我们不去深挖这个根源,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孩子对我说“上网怎么了?起码网上没有人吵我,qq聊天自由自在,网友还能问长问短,问寒问暖,相互之间也很关心......”  一个孩子还这样说:“平时想玩一会儿都不行,原来还打打篮球、踢踢足球,后来老师和家长都不准了,不玩游戏玩什么?”也有孩子这样说:爸爸妈妈只注重成绩,从来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平时对我的学习不管不问,每次都是考试成绩出来了才关心,考好了给奖励,考不好就会冲我大吼大叫,说我给他们丢脸。我烦透了这种生活,待在网吧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倒觉得很安全......”另有孩子还说:“爸爸妈妈为了不让我去网吧,就给我买了电脑让我在家里用,可是不管我在网上做什么,妈妈就开始骂我,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在网上找资料,多呆了一会,妈妈当时就发火,抬手给了我一巴掌,从此我就不在家上网,躲在网吧没人骂......”
  请我们的父母想想孩子们说的情况自己有吗?为什么我们的父母总是在想如何改变孩子,却没有想怎么引导孩子自己内心强大从而改变自己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曾经失落孩子的一篇日记吧:
  “我从13岁开始接触网络,为了排解家庭变故带来的不幸、忧郁与烦恼,像很多吸毒者起初抱着挑战自我或者浅尝辄止的心态一样,以一种利用、娱乐和尝试的态度进入了这个世界,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它蚕食着我的精神,意志和健康。在一次次告诫自己要克制、约束,却发现投入网络的时间比上次更长之后,我放弃了与它搏斗的信念,而且更彻底的投入到其中。看着网络中越来越强大的自己,一次次将对手击倒,轻蔑地幻想着坐在另一端人那捶胸顿足或佩服的五体投地的样子;一次次看着自己被更强大的对手击倒而不甘心认输,必定花更多的时间使自己更强大,最终让他倒在血泊中,倒在我脚下,从中获得的快感。我日以继夜投身其中,白天要上学,却在课堂上想着如何进行晚上的战斗,晚上要睡觉,却在兴奋中等待母亲睡着后好开始我的游戏。在网络世界日益强大的我,现实生活却是日益颓败,面对一天天下降的成绩;面对一天天流失的健康;面对与亲人、朋友关系的疏远与破裂,非但不能给我当头棒喝,却令我更加投入,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取得更多不实际的弥补。在网络中无情、嗜血的我,逐渐取代了现实中原本孝顺、温和的我,与母亲的争吵不断升级,与同学大打出手,离家出走等等,日益的沉迷堕落甚至让我意识不到,在网络中残忍的打倒对手是胜利和强者的证明,而在现实却是懦弱和失败的体现。那时我还天真的认为自己考重点大学不成问题,却忘记了自己早已失去了进名牌大学的资本,因为以我当时的成绩我根本连高中都考不上。现在虽然我在母亲的帮助下已成功摆脱了网络的魔爪,可当回首那段黑暗的日子,我依然毛骨悚然......
  看了这则日记,父母们不能不感受到来自心灵的震撼吧!究竟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这个孩子呢?那便是他的母亲在改变了自己之后,无条件的接纳了孩子,让孩子自己改变了自己。
  我要告诉大家什么是无条件接纳?无条件接纳就是对孩子的博爱,它不分智愚,不分勤惰,无论孩子的行为如何,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多么的失败,父母都不弃不舍,用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孩子,并向孩子表达您的爱,让孩子深信:父母的爱是永远不离开他的。
  接下来,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母亲的做法,我觉得大家不妨认真学学,少一些责骂,伸出您们的双手去真心接纳孩子吧!
  蹲下来,与孩子同行是这位母亲全新接纳孩子的第一步。
  绝望的母亲曾试图把电脑拆掉,可孩子却说“你要是拆了,我就上网吧。”母亲深知孩子一旦进入网吧,后果更将不堪设想。于是,这位母亲不得不找到心理教育学专家为孩子作心理辅导,可是老师讲时他什么都明白,等老师一走,他照玩不误。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母子之间完全无法沟通,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呢,而且一说就暴跳如雷,甚至以死相威胁。虽然母亲知道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是逆反心理最强烈的时候,可她怎么也无法接受眼前这个现实,就这样僵持了半年多,心急如焚,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母亲犹豫、彷徨,想放弃,但又不甘心。
  就在试图将孩子从网络的泥潭中挽救出来而不能时,一位朋友给这位母亲讲诉了6A教育中的第一部分 “接纳”,即无条件主义。并推荐了三本书,一本是《刘墉文集》,一本是《新东方精神》,还有一本是《涛头弄潮-第一班》。听了“无条件主义”的理论,读罢三本书,这位母亲深受启发,决心无条件接纳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不管他有多么的失败也绝不轻易放弃,必须向“网游”宣战,将儿子从泥沼中拉起。
  从此,这位母亲借鉴那些优秀学生家长的教育方法再也不简单粗暴的向孩子发火了,更不说要砸电脑的话了。而是蹲下来与孩子同行,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做到和他有话可说,在生活上、思想上都给与关心和鼓励,竭尽全力要成为孩子的朋友。看看她的具体做法吧:
  第一步走进去。
  这位母亲虚心向孩子学习电脑知识,甚至和他一起打游戏,帮他“外挂”,在适当的时候稍加提醒要注意身体,当孩子看到母亲是从他的身体角度出发善意提醒时,才逐渐接受了,不再通宵达旦地玩了。
  第二步寻机会。
  母亲总是寻找机会和孩子接触,杜绝和孩子零距离接触,利用吃饭或休息时间,把读过的《刘墉文集》、《新东方精神》里的精彩片段讲给孩子听,让孩子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不可能永远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不断在失败中寻找与把握机会的过程,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只有能够坦然面对失败,且在挫折面前不断激发自己斗志的人,才能在失败的背后看到机会,抓住机会,最后成就自己。
  第三步拉出来。
  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真诚地对儿子说:“妈妈是能理解你目前处境的,知道不是你不想学习,而是实在学不进去,因为你拉下的功课太多了,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所以上课老走神儿,想游戏里的东西。”听母亲这么一说,孩子点了点头,没有顶撞或置之不理了。
  第四步扎实帮。
  孩子迷上网络,成绩一落千丈,为孩子真正帮助孩子,母亲和孩子一起探讨,倾听孩子对学习的看法,了解孩子对那些知识不懂,下决心针对知识的漏洞进行查漏补缺,为孩子请来了两个大学生,这两个大学生都是从贫困山区以高分考进北京的,他们不仅文化基础扎实,更有一种拼搏向上、不怕吃苦的学习精神,在他们的辅导下,儿子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最终以449分的成绩完成了中考。
  第五步密配合。
  上高中后,学校要对新生进行为期九天的军训,可这孩子死活不肯去,非让母亲给他请假,母亲深知他虽然考上了高中,但是网瘾却一直没有彻底戒掉,“网游”的诱惑使他离不开电脑,所以坚决不同意,并耐心给他讲述自己从15岁当兵所经历的一切,告诉他妈妈正是在部队的教育培养下才取得今天的成绩的。这位母亲深知军训对儿子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儿子万分不情愿的情况下,母亲毅然驮着行李将他送上了去军训的汽车。让母亲没有想到的是,短短的九天,当她去学校接儿子回家时,他那古铜色的脸上流露出兴奋的笑容,腰板挺得笔直,浑身上下透出一股豪气,一路上他滔滔不绝给我讲他的班集体、他的老师、他的同学、他的教官、他的室友,特别是讲到在军训即将结束的篝火晚会上他担任节目主持人,成功地主持了这场晚会,圆满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任务,得到校领导、教官、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时,他的脸上洋溢出了久违的自信,同时还表现出对老师由衷的爱戴和尊敬。接下来,他又代表高一新生在学校开学典礼上发言,老师让他担任班长职务并鼓励他去竞选学生会主席,看到他认真准备演讲稿,一遍遍练习演讲的样子,母亲由衷的感到,他变了,变得成熟起来。伴随着竞选成功,当上了学生会主席的他自信也在不断增长,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诱人的“网游”在渐渐失去它的魅力,难戒的网瘾终于消除了。在母亲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共同帮助下,一只雏鹰终于又展开了他稚嫩的翅膀飞向明天
  第六步多鼓励。
  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总是曲折的,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一波三折,由于成绩的不巩固,时好时差,这孩子又有些灰心了,面对孩子的反复,这位母亲从容对待,不是着急,而是向儿子表明:你是努力的,妈妈看到你在不断进步,不管您的成绩怎样,妈妈永远爱您,支持您,相信您!同时还和老师交换意见,获取方法,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老师也及时找他谈心。
  曾经他的老师给着孩子写了一封信,心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用你的搜索引擎在海量的信息中搜索一下,世界上最有眼光的人是谁?世界上最自负的人是谁?你会和老师的答案一样吗?前者是盖茨,他在三十年前就预见个人电脑将进入家庭,并成功抓住了这一商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家喻户晓的首富;后者同样是美国人麦克阿瑟,他孤高自傲,一意孤行,结果在朝鲜半岛上输掉了一生的荣誉和前程,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在大家眼里,你聪明,很有文采,有发达的CPU,在老师眼中,你更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在你身上有卓而不群的潜质,不知道你在玩游戏的时候,是否也像盖茨一样胸怀大志,还是在打发时间,消磨意志,老师当然希望你是前者。在21世纪,要想成功,不仅要有聪明的头脑,还要有超人的毅力和勤奋,希望你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前进的步伐越来越稳健,追求的目标越来越高远!相信两年后的你一定会放飞自己的梦想。高一(1)班的同学为你喝彩!”
  读了老师这封信,不喜欢流泪的孩子哭了,他发誓要在努力做好学生会及班里工作的同时还要把学习搞上去,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不辜负同学的信任。尽管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这位孩子也时常出现反复,可是母亲始终没有放弃,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的孩子内心强大了,逐渐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由于心智的成熟,心中有了目标,最终改变了自己。两年后,这个孩子考进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讲诉这个真实的故事,不仅仅是想告诫大家“网游”的魅力有多大,而是想告诉大家,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所带来的福音。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青少年带来巨大危害,只有当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时,才能积极与学校、社会配合共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
  这位母亲在教育孩子失败后,通过自身的学习、反思,重新审视了自己,不管孩子怎样,最终选择了无条件的接纳,从而改变了爱的态度,注重了和孩子沟通的技巧,使孩子走出了泥沼,找回了自我。
  尊敬的家长们,接纳可以给人温暖,也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因此,我想真诚地对父母说:让我们都敞开心扉,无条件的接纳自己的孩子吧!不要抱怨,不要指责,不要放弃,要积极行动起来,反思自省,积极帮助孩子找到阻碍孩子发展的真正原因,包容孩子,理解孩子,为孩子付出时间,帮助孩子确立自我界限,恪尽职守,牵着孩子的手,与孩子一路前行吧!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对孩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早已深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它带给孩子们的最直接的体验就是交互的及时,这也正是许多孩子沉迷于网络中游戏和聊天的根源所在。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一味的堵,我们应当明白:孩子喜欢上网也不是一件坏事,但父母必须正确引导才行,凡事过尤不及,对孩子网络行为的监管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强力施禁。我们无法将孩子拒之于网络之外,网络不能成为父母和孩子冲突的根源,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唯有悉心监督和热情引导才行。为此,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要用心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虚心向孩子学习,尽快掌握网络知识,这样才便于您对孩子了解,与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孩子一生都能走正道。
  期盼这封信对您们有所帮助,祝大家健康、快乐、教子有方!
 分享到:      
       
       
 为您服务教育网今日推荐
 ->  最新推荐
 ->  最新推荐
 ->  最新推荐
一天进步    今日    今日   动手   今日
一点点     今日  今日  今日    今日
         
为您服务教育网――全心全意为中国教育免费服务(Copyright&  河北?衡水)  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戒网瘾学校实录:孩子的地狱
来源:作者:肖源责编:刀马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网瘾,是指上网者长时间、习惯性地沉迷于网络,依赖、痴迷于互联网,进而难以自我解脱的状态。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未成年人不当使用互联网,而被认为患有网瘾。据教育部官网上的消息,这一群体在2011年的数字是1300万。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以戒断网瘾为名的培训学校。两天前,中国之声记者实地探访了郑州市的一家戒网瘾学校,因为就在一个月前,这里曾有两名学生在接受训练时,一死一伤。这家学校有没有取得相应的资质?两名学生死伤的原因是什么?戒网瘾学校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戒断所谓的“网瘾”?记者实地考察戒网瘾学校:高强度体罚两少年一死一伤河南新乡籍19岁的玲玲,死了;周口籍14岁的欣欣,受了重伤。时间是上月19号晚上,地点,就在当初父母亲自送她们接受教育训练的郑州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郑州南四环外200米,记者一时间找不到这所搏强学校。向附近的群众打听,他们说,学校就在路口,只是当初悬挂的校牌摘掉了,因为前不久出事了。而学校一位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说,摘掉牌子,是因为学校在整修操场。工作人员:没做好呢,做的不锈钢的,以前是木质的,没挂。挂上去太短,这门又升了升。从学校大门进去,左手边,是两块沙地,其中一块沙地上面,四周扎着40公分左右的小木桩,木桩上系着密密麻麻的塑料绳,招生负责人说,这是用来练习匍匐前进的。而右手边的一个标准篮球场,则是用来接受军事训练。工作人员:齐步走、队列、立正稍息、想前转向后转之类的。中午休息,六点半开饭,六点半开饭就看新闻联播,让孩子点评,练练字。穿过训练场,是学校的二道门,里面是学生宿舍、教室、食堂。宿舍门口的一片空地,因频繁踩踏而泛着白色。5月19号晚,玲玲和欣欣就在这里接受了两个小时的训练。欣欣的父亲:据女儿讲,在她摔的过程中,死亡的女孩对老师,包括过往的老师求救,趴到那,别罚我了,我受不了了,以后我不会犯错了,那时候,据闺女说,已经出血了,已经捂这肚子,那谁能受得了啊。据欣欣父亲转述女儿的说法,当晚的训练,从晚上九点开始,两个孩子做了两个小时的前倒和后倒动作。欣欣父亲:寝室的前面,水泥地上,那个小女孩,包括咱闺女,那摔的声音,都超出正常音了,在学校的每个老师都听见了,闺女都说,一开始还喊了,喊着喊着不喊了,摔着摔着没音了,没音了在地上趟着,这个老师过去看,出血了,另外一个老师过去,马老师又过去,起来起来别装死了。我听闺女说,又往她嘴里灌水了。不过,欣欣父亲口中的事发经过,在学校负责人口中,却是轻描淡写:做了个训练而已。搏强学校副校长段江波:事发前,学生白天训练没做好,晚上老师又找她们出来,在教室的门口做了个训练。两名女孩究竟犯了什么错,晚上还得接受训练。欣欣父亲:根据女儿回忆,受罚的时候她也问老师了,问马老师了,我犯什么错了,马老师给他说的,想知道答案不,想知道了先做500个前倒。次日凌晨4点,郑州市十八里河派出所接警。警方称,他们所初步掌握的事发经过,与欣欣父亲所转述的基本吻合。警方:按他们学校的说法是一种加强训练,就是让她前倒后倒,在女孩不做的情况下,强制性地让她前倒后倒。记者:整个过程有多长时间?警方:根据咱调查来讲,有两个多小时吧。从叫出来开始训练,到被抬回宿舍。晚上加训,学生一死一伤。就目前警方的说法来看,二者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那么,搏强学校对此事是什么看法?这所自称以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为目的的学校,在日常培训中,又是如何运行的?本周四,记者以咨询的名义,来到搏强学校。招生负责人说,送孩子来学校的前两个月,家长不能和孩子当面交流,也不能打电话。招生负责人:一般前两个月的时候都有一个帮带的老师,就是家长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可以跟老师打电话,老师吃喝拉撒都跟孩子在一块。可以用书信的方式沟通,孩子得先给你写信,你才能给孩子写信。穿过两道大门,右手边就是学生宿舍,两层楼的宿舍,有防盗门,楼梯之间,还有一张用棉线穿成的“防护网”。搏强学校的招生负责人说,这是为了防止学生“意外受伤”。招生负责人:这个网是防护网,安全网,咱安全措施得防护好,肯定安全。宿舍楼旁边的一栋平房,就是教室。五十多名孩子,正在接受法制教育。黑板上,老师正在书写两行字:“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教师门外,一位“校医”在给“称病”的孩子诊断。校医:真感冒假感冒,你多喝点水算了你。这位招生负责人说,在这里,孩子没有单独行动的机会,哪怕是上厕所,也得打报告,在教官的陪同下才能前往。招生负责人:现在就是50多个学生,跑不给他机会,翻墙都不给他机会,老师都在教室。晚上保安都值班,一道门二道门三道门,你上卫生间都要打报告啊,你两分钟不出来保安就过去看,不给他单独行动的机会。为了证明学校的教学效果,招生负责人还找来一名学生,向记者谈自己的培训感受。学生:跑跑步训练训练队列,星期六星期天组织打打篮球,拔河之类的,到晚上就按时休息了。跟帮派老师打电话,家长想来看的话也可以看。说这些话的时候,招生负责人就站在旁边,问起问起上个月的事情,这位学生说,那是过去的事情了。而学校副校长段江波则坚称,那晚的加训,只是老师的个人做法,不是学校行为,即便导致玲玲死亡的“加训”中,主管训练的副校长也在场。段江波:晚上学校是不组织训练的,那不是学校行为。不过,对于学校在日常培训中存在体罚,段江波和另一位招生负责人都不否认。段江波:因为咱们学校是个特殊学校,经常做体育锻炼和训练,这都很正常。因为咱们学校就是这样的性质,所以说体罚没法避免,招生负责人:刚才给你说的,走个鸭子步,做个俯卧撑,跑个步,站个军姿,站个通宵,都有。之前还有前倒,现在取消了。搏强学校的招生办公室里,管城区教育局颁发的办学许可证上,办学内容一栏写着“文化知识培训”,一些锦旗感谢信,与郑州市教育局颁发的“合法办学单位”的牌匾一起,被挂在办公室的墙壁上。事发二十多天后,搏强学校一如既往地接待“走投无路”的家长,训练被认为“需要治疗”的学生。段江波:咱们学校现在教学啥的都还正常着呢,应该说影响不太大。离开搏强学校时,50多个孩子,照常上课受训。曾经,他们与玲玲和欣欣都是同学,都在搏强学校同窗受训。如今,玲玲死了,欣欣伤了。而在所谓的“同学”眼里,这些事儿,已经过去,学生:都过去了,没事了。这条新闻,似曾相识。没错,日,广西南宁一名少年,被家长送到一所自称能帮助孩子“戒断网瘾”的训练营,次日凌晨,孩子被殴打致死。事发后,孩子的父亲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希望我儿子以生命为代价,能唤醒社会的重视。事实上,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中,曾明确否定了“网络成瘾”这一说法,并明确表示,对于网络使用不当行为的干预,绝不是中断或终止其上网行为,且严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法,严禁体罚。但问题是,目前全国300多家以“帮助戒断网瘾”为主业的培训机构,究竟该由卫生部门还是教育部门来管理?或者两家甚至多家行政部门共同管理?网瘾的界定尚且不明确,戒网瘾学校又为何能大行其道?微信搜索“IT之家”关注抢6s大礼!下载IT之家客户端()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帮孩子戒除网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