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的意思是以柔克刚,五行相生相克克。

以柔克刚什么意思_百度作业帮
以柔克刚什么意思
以柔克刚什么意思
以柔克刚成语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扫描下载二维码太极性论_百度百科
太极性论,即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相反的势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相互为用的一体就为太极性,也即是刚柔相济。太极拳最终是以柔克刚。
中国古代哲学家把太极分做阴阳两部分,以天与日为阳,以地与月为阴,阴阳既生,刚柔则现。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相反的势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相互为用的一体就为太极性,也即是刚柔相济。太极拳最终是以柔克刚。  阳刚与阴柔是两种对立的物质属性,它们是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在太极拳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刚劲或柔韧,均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而刚柔必相济而生劲。刚为快速迅猛有力,柔为柔和缓慢沉着,有柔无刚立足不稳,有刚无柔转动不灵。
 太极性为刚柔相济,并主张。太极性体现在太极拳术之中以阴阳而现。阳刚与阴柔同处于一个统一的共体之中,绝对不可分开。但是对于演练者来说太极性则会体现于练拳时的形体姿态之上,动作若硬即偏刚,动作若软则偏柔。究竟刚柔如何为相济,太极拳古诀中讲得十分明白: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妙手。  但是,并,阴阳无偏也并不是否定以柔克刚,反而是为了更好的达到以柔克刚。主张以柔软去克刚硬,似乎是邪说,实则为哲理,古言即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之说,它本身也就是以柔克刚的实例。  以柔克刚的太极性体现在太极拳术上主要是应用螺旋力、重力及贯性、杠杆等科学原理,讲究避实击虚,而以四两之力去化拨对方的千钧神力,并将其力作用于其身。在技击应用上具体体现为,若对方以猛拳击来,太极拳演练者即首先略闪身让过对方拳击锋头,避开来劲,并引往空旷之处,让对方失去拳击的对象,其力放而难收,即为太极拳之“引进落空”,尔后再将自己的力量作用在对方身上,加大对方失控的作用力,令对方处于无根无基无控状态。此时,无论演练者如何收拾对方,对方均无还击之力,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进攻的机会,这便是太极拳中的“得机即击”。如此迎战还击,即为太极性所主张的以柔克刚。
太极性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方法主要是沾、依、粘、随四种。沾即指演练者如同胶一般,紧紧地沾住对方;依即指演练者要依靠对方,与对方一直保持着十分紧密无间的关系;粘即指演练者要如同漆一般,当对方想收身脱离之时,紧贴上去,令其欲罢不能;随即指演练者必须随着对方来去,彼欲左已则左,彼欲右已则右。只有沾必有粘,只有依必定随。沾、依、粘、随的方法中身体正是刚柔相济地去化解对方之劲,所以,必须不顶不抗,随来随往,在对方运行之中寻求破绽,以期实现以柔克刚的最终目的,用技击的技巧轻而易举地制服对方。  太极性的灵活运用是一个相当高的层次,它的实现需要演练者进行长时间的锻炼,方能运用得当。初学太极拳时,演练者不常活动,身体上各部位都比较生硬,存在着一股僵劲。所以,要掌握太极性的运用,必须先从柔劲的锻炼入手,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克服自己身上存在的僵劲,便会越练越灵活,气血愈畅通,手脚则渐渐生力,而这些力则是由柔中而产生,进而便可自柔中生刚。由刚而柔,再由柔而刚,刚中产柔,柔中生刚,刚柔相济,随屈就伸,无过不及,豁然贯通,运转自如。演练者只有达到这个阶段,方算悟彻了太极性,具备了一定的功夫,再继续深造下去,即可达到拳术炉火纯青的境界。 [1]
[引用日期]太极、阴阳含义
太&极&含&义
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1.“太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后状态的抽象理解。现代科学认为:大约135亿年前,无极的混沌状态起波澜,不知名的物质相互碰撞,碰撞使不知名的物质产生磁性,磁性又使不知名物质相互吸引,不停地聚集在一起。&  
聚集在一起的不知名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碰撞使到不知名的物质产生了高温。体积和温度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终于,温度和体积到达了极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大部分极高温度的物质被瞬间推向外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无空间,古圣先贤在文言文中把这个空间称之为“太虚”。&  
“”就是现代人所认识的“太空”。“太空”指的是一个极度巨大的虚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已经可以区分出上下,左右,前后。&  
古圣先贤把“前后,左右,上下”称之为“六合”或者“宇宙” 
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小部分高温的物质被挤压在爆炸的中心点上,这个中心点亦即是“太虚”的中心点,古圣先贤文言文中把这个太虚的中心点称之为“太极”。&  
在“太极”中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相互吸引,产生着高温,散发着光芒。它就是万物之源,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  
宇宙由没有中心点的混沌状态变成了有中心点的太空,古圣先之为"无极生太极"。&  
2“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3.&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无所不有。”&清王夫之&》:“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4.谓天宫,仙界。&三国魏阮籍&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晋葛洪&《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和《》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朱熹理学的基础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是科学的灯塔。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先天八卦图,&坤震离兑居左,&坤为母,&离再索而得女,&兑三索而得女,&三卦皆阴,&只震一索而得男为阳.&故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乾巽坎艮居右,&乾为父,&坎再索而得男,艮三索而得男,&三卦比阳,只巽一索而得女为阴,&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为什么呢?&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太极是有限之天,&无极是无限之天;&太极是有,&无极是无;&太极是三,&无极是一.&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故万物各具一太极,&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又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人部阴阳,&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  
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变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  
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  
(1)北宋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  
(2)传自陈抟。南宋: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与朱元晦书》)&  
(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
(《》)这个“浮屠”,就是寿涯。&  
(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说可疑。&  
(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即《》。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李申《》)所据不一,尚有争议。&  
关于阴阳鱼互纠太极图渊源,也有几说:&  
(1)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三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六书本义》最早记载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之。”
(《》)清朝渭引宋濂说:“罗端良作阴阳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隐者。”(《》)&  
(2)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先天图传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一百)胡渭则从阴阳盛衰之数推之气而知其理,以证朱熹此说。(《易图明辨》)尚有另说,此略。
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
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 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 是科学的灯塔。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
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 先天八卦图, 坤震离兑居左, 坤为母, 离再索而得女, 兑三索而得女, 三卦皆阴,
只震一索而得男为阳.故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乾巽坎艮居右, 乾为父,坎再索而得男,艮三索而得男,
三卦比阳, 只巽一索而得女为阴,
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太极元气,含三为一",
为什么呢? 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 太极图这个圆圈, 就是代表的一, 代表的宇宙, 代表的无极. 太极是有限之天, 无极是无限之天;
太极是有, 无极是无; 太极是三, 无极是一. 图象的黑白二色, 代表阴阳两方, 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
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 二生三, 就是阴阳交感化合; 三生万物, 就是太极含三为一, 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 故万物各具一太极,
也就是说, 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 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 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
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 又天有阴阳, 地有阴阳, 人亦有阴阳, 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 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人部阴阳, 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 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
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宇宙有无限大, 所以称为太极, 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 即有实质的内容. 按易学的观点,
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 即宇宙在运动, 动则产生阳气, 动到一定程度, 变出现相对静止,
静则产生阴气, 如此一动一静, 阴阳之气互为其根, 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 阴阳寒暑,
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 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阴阳交合, 则化生万物,
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 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 立地之道, 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
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易经》等中国古典哲学、道家养生理论、中医经络学说、兵法和其它武学丰富的理论与经验构造成中华沃土,太极拳在这方沃土之上萌发和成长并非偶然。太极拳之所以不断发展而有今日之壮大,也端赖数百年来历代大师们的巨大贡献和无数心血的灌溉。四海之内,有史以来,尚没有哪一拳种有着如此复杂而完善的理论。数百年中,太极拳向外流传,自中原至大河以北、长江之南而渐至偏远,尤其是自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始,太极拳得以迅速传播。在传承与创新之中,便衍生出诸多流派。各式太极拳的开山大师;无一不是武术界殿堂级人物,他们都以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诠释太极拳。各种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太极拳的丰富与发展。
太极拳之理虽屡有阐发,但纵横以观之,习者芸望明师绝少。那掩关自守者有之;将那精微所在深自,学子皆不得见;功力所限;对拳理精意管窥蠡测者有之,以此类孔见为据修炼则误已,倘竟以此传授则误人;于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却说玄弄虚,言不及义,则更是贻害无穷。
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公发科、心意六合门宗师胡公耀贞两位武术大师,以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体悟和实践着太极拳之真。冯志强先生得天独厚师从两位大师,将两位大师的倾授融会贯通,以自身对太极拳的深刻理解,对传统的陈式太极拳成功地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立了深刻反映万物本象的(简称混元太极拳)。混,取万物万象意;元,为初始根本之意。冯先生将自己的真知灼见,贯彻到功法和拳法之中,以造福人类之心,毫无保留地奉献于世。我们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亿万年来,自然界中,日经月行,星环辰绕,莫不循圆以为轨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状卵,石滚水注,莫不符合圆的规律;禽兽的扬降与,也莫不留下圆弧之轨迹。人类发展了科学技术,而察今日飞机之螺桨,车辆之转轮;电动之机械,乃至物质之微观结构,同样无一脱离圆的运动。直线是无限大的圆之一段,点即是无限小的圆,螺旋则是国与其它因素的合成。圆运动乃是万物运动的本质,乃是。
人身之阴阳,往往不得其平,则血气滞而疾病生。作为内功拳,混元太极拳以功为本,为拳为母,以养为主。作为其内功修炼之道,混元功一系列功法疏通经络、平谧阴阳,培补内气,增长内功。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一:关于太极
我品太极,得三味:其一,拳理拳法合乎太极之理术数之变。其二,拳道合乎圣贤大德之道。其三,觉太阳未出点灯生明,太阳一出诸灯失照之境界。
太极拳的原理渊奥,各家都有精辟的论述,可惜没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时甚至背道面驰,至此道渐坠,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例如太极拳应以不丢不顶为根本,而今推手之士,大都以拙力相待,意牢固其根,如牛相抵,似两泼妇撕裂。纵观年会、纪念会、邀请赛的推手都变成了比力大赛,与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相悖,岂知根愈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
二:关于风水
风是气,气是水,水生气,气生风。这些均来自古大道之源、万经之首的《易经》重点阐述了象、数、理、卜这一理性,藏者承生气也,气承风则散,见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固谓之风水。
清人范宜宾为藏作著云“无水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之最”。
  辞海认为阴阳宅周围的风水能招之一家人的祸福;辞源云:风水之阴阳二宅地势、方向,据以附会人世的吉凶祸福。等引万物一理,有始有终,有规律可寻,皆有定数、定理、定论。
太极徐认为,它可定为趋利避害的生存学;助人向善的心灵学;重建天地人和的幸福学;也是为人类解疑答难的学问,为人类生存创造条件的学问。总之,就是用大自然解释人类社会的学问,但它不同于现代科学,不同于迷信,不同于宗教,不同于哲学,用现代科学不能完全量化。好比中医的脉络,理论、体系、验证效果,既合情、合理,又符合自然法则。
三:关于富贵
1、关于富贵
富是什么?论语上说,财物丰饶、贫而无谄。什么是富贵:富有小富(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大富(晋商、徽商、浙商)、最富(个人多会求财神,有国不称富)。嬴得富贵又需要哪三种必要条件呢?
得天之气禄,得地之气发,得人之气旺(有人缘)。即:一阴、二阳、三运、四名(姓名)、五学习,也就是所谓的风水。何为贵?贵是一种气质,是一种涵养,不是看他的知识,学问、口才也不是看他的拳头多大,职位高低,也不是看他写了多少本书,也不是看他的钞票有多厚。是人受阴阳二气而修成的道德。二气交融产生的“特性、气质”。
体貌为质,气为用,气无形,用之有形,由气充实而成,又依靠质来运动,因此贵为富之保障。富又能使贵安稳平和,才能把握适度的量,才无量显现(知、仁、圣、义、忠、和)六德。具备这六德,才算厚重之人,大德之富贵。
太极一词,始见于《易经》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生,不是产生,而是演变的意思。亦即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太极的变化流通,包含或阴或阳,呈现柔与刚两种不同的属性,八卦即四象,四象即二仪,两仪即太极。唐代孔颖达所著《周易正义》书中,解释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亦即是天地未分之前,混而为一的元气。它至大、至博,这一混沌不分的元气,或为阳刚,或为阴柔,千变万化,作用无穷。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以太极来命名拳术,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而且说明它的拳法、拳理包罗天地的变化,博大精深,是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高深拳术。
无极而太极!!!&
无极是道之体!!!&
太极是道之用!!!
“极”的意思大概是边限、范围、究竟的意思。“太极”大致可类比于佛教中“法界”这一概念,就是无所不包的一个全集。而“无极”大致可类比于佛教中的“法性”这一概念,即使寂然无为、无相,而无所不用其极。
在 《 周 易 》 中 , “ 太 极 ” 是 作 为 筮 法范畴出现的,
指 的 是 用 来 求 卦 的 蓍 草 数 目 的 最 高 极 限 。 赋 予 “ 太 极 ” 以 实 体 的 含义,使之成 为解 释
宇 宙 本 原 的 哲 学 范 畴 ,&并 将 《 系 辞 传 》 “ 易有 太 极 ” 章阐 发
为 宇 宙 发 生 论 的 , 首 推 汉 代 的 《 易 纬 · 乾 凿 度 》 。 为 了 给当时的 卦 气 说提供 一种 哲 学
的 根 据 《 易 纬》 探 讨 了 卦 象 起 源 和 宇 宙 形 成 的 问 题 。其认为 , 乾 坤两 卦 是八卦和 六 十 四
卦 的 基 础 , 但 乾 坤 卦 画 是 有 形 的 ,“ 有 形 生 于无形 ” , 乾 坤 又是 怎 样从无 形 产 生 的 呢
? 便 提 出 了 四 阶 段 说 , 此 即 所 谓:
有 太 易 , 有 太 初 , 有 太 始 , 有 太 素 也 。 太 易 者 , 未 见 气 也 ; 太 初 者 , 气之始也;太始
者 , 形 之 始 也 ; 太 素 者 , 质 之 始 也 。 气 形 质 具 而 未 离 , 故 曰 浑 沦 。浑沦者,言 万物 相
浑 成 而 未 相 离 。 视 之 不 见 , 听 之 不 闻,循 之 不 得 , 故 曰 易 也 。 ( 《乾 凿度》
这 是 对 《 系 辞 传 》 “ 易 有 太 极 ” 一 段 话 的 解 释 , 认 为 “ 易 ” 就 是 “ 太 易 ”
,指气未 产 生 的 阶 段 ; “ 太 极 ” 就 是 太 初 、 太 始 、 太 素 三 者 即 气 、 形 、 质 浑 而未分的
“ 浑 沦 ” 指 卦 画 和 天 地 尚 未 形 成 的 状 态 。 从 太 易 到 太 极 , 从 无 形 到 有 形,是一个演变
的 过 程 。 太 易 无 形 , 变 而 为 一 , 一 又 变 为 七 七 又 变 为 九 , 这 是 奇数和阳 气变化的 过 程
。 有 了 阳 气 之 数 一 、 七 、 九 , 则 成 为 乾 卦 象 。 太 易 既 变 出阳气之 数 ,同时也 变 出 阴 气
之 数 二 、 六 、 八 , 则 为 坤 卦 象 。 清 轻 的 阳 气 上 升 形成天, 重 浊 的阴气下 降 形 成 地 。 这
既 是 讲 卦 画 形 成 的 过 程 , 又 是 借 筮 法 讲 宇 宙的形成 过 程 , 主张世界 来 源 于 浑 沌 未 分 的
太 极 元 气 。 但 此 种 宇 宙 发 生 论 , 又 以太易为 无 ,并 没 有 摆脱道家 系 统 的 影 响 。
由 于 此 种 宇 宙 论 与 《 老 子 》 “ 有 生 于 无 ” 的 观 点 相 契 合 , 历 来 受 到 道 家和道教学者的
尊 重 。 《 列 子 》 首 篇 《 天 瑞 》 几 乎 一 字 不 易 地 照 抄 了 这 段 文 字 , 以说明生死气 化的 道
理 , 为 泯 灭 生 死 之 别 、 达 到 生 死 解 脱 , 提 供 理 论 根 据 。 《 云笈七签 》 卷二则 以此 种 世
界 观 , 说 明 太 上 老 君 开 天 经 、 教 示 下 人 的 过 程 : “ 天地之间 , 太 清之 外, 不可 称 计 ,
虚 无 之 里 , 寂 寞 无 表 , 无 天 无 地 , 无 阴 无 阳 … … ” , “ 百 亿变 化 ,浩浩 荡 荡 , 无
形 无 象 , 自 然 空 玄 ” 。 “ 八 表 之 外 , 渐 渐 始分,下 成 微 妙 ,以 为 世 界,而 有 洪 元 ” 。
“ 洪 元 既 判 , 而 有 混 元 。 混 元 一 治 万劫至于 百 成 , 百 成亦 八 十 一 万年而 有 太 初 。 太 初
之 时 , 老 君 从 虚 空 而 下 为 太 初之师, 口 吐 开 天 经 一部 四 十 八 万 卷 ” , “ 以 教 太 初 。
太 初 始 分 别 天 地 , 清 浊 剖判,溟 涬 鸿 濛 , 置 立 形象 … … ” 。 “ 太初既 没 有 而 太 始 。 太
始 之 时 , 老 君 下 为师,口 吐 太 始 经 一 部 , 教其 太 始 置 立 天 下 九十一 劫 … … ” 。 “ 太 始
既 没 有 而 太素。太 素 之 时 , 老 君 下 降 为师 , 教 示 太 素 以 法 天下八 十 一 劫 … … ” 。 “ 太
素 既没而有 混 沌 。 混 沌 之 时 , 始 有山 川 , 老 君 下 为 师 , 教示混 沌 以 治 天 下 七 十 二 劫 …
… ” 。 “ 混 沌 既 没 而 有 九 宫。 九 宫 之 时 , 老 君 下 为师, 口 吐 乾 坤 经 一 部 … … 九宫没
后 而 有 元 皇 。 元 皇 之 时 ,老 君 下 为 师 , 口 吐 元 皇经一 部 , 教 元 皇 治 于 天下,始 有 竽 化
通 流 , 后 代 以 渐 成 之 ” 。 以 后 渐 渐 而 有 伏 羲、神 农 、 黄 帝 … … 而太上老 君 作 太 微 经
、 道 戒 经 、 玄 藏 经等 等 。
作 为 一 代 道 教 大 师 , 雷 思 齐 也 颇 受 道 教 此 种 学 风 的 影 响 其 论 太 极 也 引 述和阐发《易纬
》 或 《 列 子 》 的 “ 太 极 浑 沦 ” 说 。 他 引 述 《 乾 凿 度 》 以 上 一 段话后评论说:
由 是 而 观 , 则 易 之 有 太 极 , 而 太 极 也 者 , 特 浑 沦 之 寄 称 尔 。 太 极 而 上 ,既有谓易,谓
初 , 谓 始 , 谓 素 , 凡 四 其 称 , 而 至 于 浑 沦 而 五 , 故 以 浑 沦 为 太 极 ,是之谓五太 也。 是
则 太 极 也 者 , 既 先 含 其 五 于 中 矣 。 故 天 地 之 数 五 十 有 五 , 而大衍之 数 五十者 ,既 虚 其
太 极 已 上 之 五 , 而 取 用 于 五 十 之 妙 也 。 ( 《 易 筮 通 变 · 衍数 》 ) ?
这 是 用 《 易 纬 》 的 说 法 解 释 天 地 之 数 和 大 衍 之 数 是 一 致 的 认 为 所 谓 太 极 不 过 是
“ 浑 沦 ” 的 一 种 称 谓 , 但 此 “ 浑 沦 ” 又 处 于 太 易 、 太 初 、 太 始 、 太 素 之后的第五种状
态 , 所 以 雷 氏 又 称 太 极 为 “ 五 太 ” 。 此 太 极 既 已 包 含 “ 五 ” 数 , 则天地之数五 十有 五
损 去 此 五 , 即 为 大 衍 之 数 五 十 , 此 五 十 乃 太 极 之 五 的 妙 用 ,所以说 “ 虚其太 极已 上 之
五 , 而 取 用 于 五 十 之 妙 也 ” 。 也 就 是 说 , 太 极 之 五 乃卦象和 万 事 万物 的根 源, 其 生 化
万 物 的 功 用 就 表 现 在 五 十 之 数 的 变 化 之 中。
那 么 , 卦 象 或 天 地 万 物 又 是 如 何 形 成 的 呢 ? 雷 思 齐 则 引 《 乾 凿 度 》 “ 易变而为一,一
者 形 变 之 始 ” , 加 以 解 释 。 他 认 为 , 太 极 乃 阴 阳 变 化 的 总 根 源 , 为生生之本, 所谓 :
“ 太 极 者 特 阴 阳 变 化 之 宗 会 焉 尔 ” ; “ 故 大 衍 之 五 十 , 先 尊其太极 不 用之一 ,以 为 生
生 之 本 ” 。 因 此 , 《 易 纬 》 说 : “ 易 变 而 为 一 , 一 者形变之 始 也 。 ” 此太极 之 一 即
形 变 的 开 始 , 其 成 为 形 象 , 则 为 乾 卦 阳 爻 之 一 画;此一 画 分 而 为二 , 即为坤 卦 阴 爻 之
二 画 。 有 了 乾 坤 二 种 爻 象 , 便 形 成 了 四 象与八卦 。 他 进 一 步指 出 , 此不用 之 一 作 为 阴
阳 变 易 的 开 端 , 也 是 阳 爻 的 开 始 ,其分为 二 , 则 生 阴 爻两 仪 , 此 即《系 辞 》 所 谓 “ 分
而 为 二 以 象 两 ” ; 此 一 乘 以三,则 为 三 才 之 道 , 即一 卦 三 画 , 就是《 系 辞 》 所 说 “ 挂
一 以 象 三 ” ; 此 一 复与四相 配 合 , 则 为 阴 阳 老少 四 象 。 有 此 四象, 则 东 西 南 北 四 方 之
分 , 春 夏 秋 冬四时之 序 , 水 火 木 金 四 行 之位 ( 土 虚 有 数 而 实无其 位 ) , 河 图 四 十 之 数
, 也 莫不由此 而 显 示 出 来 , 此 即 所 谓 “ 揲 之 以 四 , 以 象四时 ” 。 ( 以 上 均 见 《 衍 数
》 ) 可以 看 出 , 这 是 以 太 极 不 用之 一 为 卦 象 的 始 基 ,认为 两 仪 、 三 才 、 四 象 、 河
图八卦都 出 于 此 太 极 之 一 。 雷 氏进 而 以 此 种 观 点 解 释 《系辞 》 文 “ 易 有 太 极 , 是生两
仪, 两 仪 生 四 象 , 四 象 生 八卦 ” , 认 为 从 太 极 到 八 卦的过 程 , 即 从 不 用 之一到 用 以成
体 的 过 程 : 太 极 之 一 为画 阳 爻 之 始 , 其 分 而 为 二 则为两 仪 , 即 阴 爻之象 ; 此 阴阳 二 爻
象 , 按 一 阴 一 阳 相配 合 , 各 有 老 少 之 位 , 即 为 四象; 阴 阳 二爻再 依 三 才 之道 相 组 合 ,
则 成 八 卦 之 象 ( 以 上 见 《 易 筮 通 变 · 命 蓍 》 ) 。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要也。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要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随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唯性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斯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各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志揣摩,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斯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不动为无极“即阴阳不分,阴阳无定位”,已动为太极“即分阴阳虚实”。空气变动而生太极,遂sui生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复化矣yi。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
什么叫“太极拳”;“太极”和“拳”包含了两成含义,1;也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入到拳里面。2;是以道家的太极哲理来指导练拳,把练拳和太极哲理结合在一起作为练拳的指导。
太极;(太极拳者简单说;已动为太极)即阴与阳,太极呈一圆,圆中有黑白两部分,互相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俗称“阴阳鱼”,两鱼互抱,循环往复。(白为神,为阳;&&黑为精,为阴;&中间S线为气,两面
“阴阳”都可以进,就是说无孔不入。即称精气神。)
无极;(太极拳者简单说;不动为无极)太极源于“无极”,无极是一个无形无象的混沌状态,以其无味、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指派生万物的本体。统一体,指事物或过程和图像之圆形。
动静;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变动物体之位置或物体进行之方向为“动”,保持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为“静”动者动之动,静者动之静;动是绝对的运动,表现为显著地变动状态;静时相对的运动,表现为相对的静止状态。太极拳着着势势均合一“O”圆形。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进为阳,退为阴;手足关节之伸为阳,曲为阴,分为阳,合为阴,身躯之仰为阳,俯为阴,升为阳,降为阴。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变化,内皆含一“O”圆形,故阴阳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
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叫机,即趋势,趋向,苗头,动向,朕兆,可能等。
动静之机;动静阴阳,互相转化的趋向,趋势,动向转化到与之对立的方面去。动有机而静有势,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行,有无之间也。势者;形态,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趋也。太极拳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动静即阴阳,互为其根,已静而成势,已动而成机。“动静之机”当于两处求之,一是判断彼动静之变,二是知己之动静之变,能知己之动静,是为掌握动静之机,一旦出现,就要及时把握。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不平衡,舒展,张大。&“合”平衡,收束,缩小。心意一动就分发四肢,则分阴阳,即太极也;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动润run,稍有接触即知。
几句话联系起来说,就是统一体“无极”分成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太极。亦即太极,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者阴阳之母也)。这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或“无极而太极”。换句话说也就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因一定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太极本无极也”,这一定的条件互为存在,互生互灭,因此,对立的双方“阴阳”始终存在着互相转化的趋向“动静之机”。运动有两种状态,即相对的“静”止和显著地变“动”,由于对立双方互相斗争而产生动静之间的互相转化。在相对静止时,对立双方表现为平衡状态,事物只是发生量的变化,动之则分,由平衡“合”转化为不平衡“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完毕,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以静制动”。旧的阴阳对立关系消灭,旧的过程结束.&
太极阴阳就是“左为阳,右为阴”的“中”
太极阴阳的超凡科学与寓意&
&&&&一、太极图的历史传承
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太极阴阳图,是我们华夏祖先智慧的
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骄傲和象征,是中华儿女献给
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在今天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我们研
究、继承、应用、弘扬太极文化,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与深
远的历史意义。&
&&&&&&(一)、《太极图》和人物的关系
&&&&《太极图》,是我国上古时代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张图,也是
讨论最热烈的一张图。虽然《周易·系辞传》中已明确提出: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但汉代以后所传的《周易》书里面都
看不到《太极图》。
&&&&何谓太极?“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
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指的是宇宙演生阶段中阴阳尚未
分化的最初形式。故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阴阳鱼形环转相
抱的太极图,并不是用来表达太极形象的图,倒是更像“天地
自然之图”,表达阴阳二气自然流转比较贴切。
&&&&直到宋朝道士陈抟所作的《太极图》,并有了“先天”和
“后天”之分。后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根据陈抟所传的《太极
图》写了一篇《太极图说》,发挥了《周易》的观点,提出
“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思想。
&&&《太极图说》[宋]
周敦颐著:“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
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木火土金。五
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
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
精妙合而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
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
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
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这其间,真正对《太极图》有精辟研究的首推北宋哲学家
邵雍。据邵雍考证,先天《太极图》为伏羲所作,后天《太
极图》为周文王所作。并指出“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
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到
了南宋教育家朱熹撰写《周易本义》,才正式将《太极图》
附在《周易》前面。
&&&&但是朱熹认为《太极图》源自汉朝炼丹士魏伯阳的《周易
参同契》。那么,汉朝炼丹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中的
《太极图》是从哪里来的,它源头到底在哪里呢,是否真是
伏羲所作而后人应用的呢?
&&&&我本人的观点认可邵雍老先生的说法:先天太极八卦图由
人文祖师伏羲所作,后天太极八卦图由周朝祖师周文王姬昌
&&&&&(二)、《太极图》和天文的关系
&由于《太极图》与中国古代天文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几乎是
一脉相承,因此我们再从天文学这一角度来进行讨论。&&&&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将阴
阳五行原理对应与日、月、星、辰和年、月、日、时。认为
阳气凝积生化为火,火的精者是太阳;阴气凝积生化为水,
而水的精者是月亮。星星则是从日和月的阴阳溢出去的“炁”
的结合物,它们是由于接受宇宙阳精和宇宙阴精的数量不同
而出现大小形态的各异。&&&&&
就《太极图》本身来看,阴阳两仪记录着地球由于自转和公
转而产生的一天分昼夜,和一年分四季。此外,地球公转的
轨道平面和自转的轨道平面之间的交角(黄道和赤道的交角)
为23°26&21〃,而从《太极图》上看,阴阳两仪的S形螺
旋体夹角,也正巧在23°左右。所以有人认为:太极图的立
体模型就是地球。&&&&&
在北京白云观道教壁画中的一些修炼图谱,把《太极图》转
换成天文图,并将北斗星安放在中心,道教修炼以北斗七星
位中心.&&&&&
从这一张道教修炼的图谱中可以看到,他们把这个宇宙以北
斗星为天心。&&&&&
北斗星每年十二个月指遍四方二十八宿,历全年二十四个节
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所以,一些修炼
气功的人,在采时都必须遵照这一图示,面对北斗星所指的
方向。我们怎么去解释这种巧合现象呢?
核心的问题来了?在远古时代科技比较落后,没有现代的卫
星、飞机、无线电等交通通讯工具,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知
道这7000年前的科学模型的呢?他们怎么知道把“太极图”
画成和现代地球的模型一样的呢?而他们又为什么要千方百
计地把这个“太极阴阳图”传承下来呢?&&
(三)、《太极图》的科学解释
&&&&现代的科学研究:有质量的物质在转化为能量的质能互相
转化原理阐述过程中,证明了“太极图”阴阳理论中阴阳变
化生万物的道理,和质量与能量的转换是“能量守恒”创生
物质的原理,经过科学家们的二者比较,得出的结果是惊人
的混合和完全的一致,也充分证明了同是真理必然产生殊途
同归的结果。
&&&&在这里,将《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与质量和能量转化原
理中的高能位和低能位相比较,可以这样认为:阴仪即是低
能位,阳仪即是高能位。
&&&&在太极八卦图中,将阴仪视为基本低能位、阳仪视为基本
高能位,因此阴阳鱼描绘了能量平衡创生万事万物的总法则,
八卦则描绘了能量平衡创生物质的具体结构的总规律,所以
太极八卦图是描绘微观至宏观所有物质创生的一个大统一的
宇宙模型。
&&&&关于宇宙中存在的四种基本力:电磁力、弱作用力、强作
用力和万有引力。
&&&&&1、电磁力:这四种力在太极八卦图中的具体表现是:乾
为阳坤为阴一组,震为阳巽为阴一组,坎为阳离为阴一组,
艮为阳兑为阴一组;都是单一的基本高低能位间的平衡力结
合而成,这种基本平衡力,因平衡方向有正反,故而有极性,
所以它是一种有正反极性的电磁力。
&&&&&2、弱作用力:八卦图相邻卦之间如乾兑、兑离、离震、
乾巽、巽坎、坎艮、艮坤、坤震八对卦间都有单一的阴阳结
合力,这个力是构成同一物质相邻离子间的平衡力,因平衡
范围小,作用力度不大,应是弱作用力。弱作用力与电磁力
都是单纯的阴阳之间或者说基本高低能位之间的基本结合力,
是统一的弱作用力。
&&&&&3、强作用力:八卦象中对称卦间,如乾坤、兑艮、震巽、
坎离四对卦之间,还有四阴卦与四阳卦之间,四阴仪卦与四
阳仪卦之间,都是互有阴阳全部对应紧密结合的合力,或者
说是构成物质正反离子间互有的全部基本高低能位平衡的合
力。这个力平衡范围较大,因是全部基本力的合力,力度强
大应是强作用力。
&&&&&4、万有引力:强作用力因是离子间互有阴阳的合力,故
不显示极性。另外两仪整体物质之间,四象整体物质之间,
八卦整体物质之间,还有两仪、四象、八卦各层次物质之间
都互有阴阳的结合力,这种自成系统相互独立的所有物质间
基本高低能位平衡的合力应是万有引力。这个力的作用强度
和作用范围随着物质增多而增大,又是物质间互有阴阳结合
的合力,故而是长程的无极性的力。
阴阳理论和质能互相转化原理还可以解释更多的科学难
题以及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不明现象,例如测不准原理为什
么是自然法则;光速在物质世界中为什么不可超越;黑洞是
什么;何为时空;宇宙的有限与无限等难题。一家之言,抛
阴&阳&含&义
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
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
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
春秋时代的以及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
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
书法,建筑,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
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
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
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
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
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
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侌”字从今
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意为“发散气体”。
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
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
古人不称“阳阴”而称“阴阳”,这与古人的世界起源逻辑有关。
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
…… 。“无极”即“混沌”。“太极”即圆心,而圆心的出现
是和圆周运动的发生同时刻的。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散漫的水汽。
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转起来后,逐渐形成为一根中空的云雾气柱,
云雾气柱的进一步加速旋转,就在上下两端产生离心力,离心力
使得云雾中的轻扬物质上升而形成“天”,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
“地”。“天”和“地”就组成了“世界”(请参考百度百科词
条“昆仑”)。由此创生过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
界诞生于“云雾水汽的旋转”即“混沌的有序化运动”,而有了
天地才有阴阳之分(没有了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状态——
“混沌”)。所以“阴”在“阳”前。
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
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案:这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
度论阴阳。天地是古人类所知的最大的阴阳实体。从最大的阴阳
实体论阴阳性质,有大阴阳囊括所有小阴阳的意思,也算高明之
举。但说不清楚何以阴在阳前,固定地称“阴阳”,而非“阳阴”。
难道是先有地后有天?这说不通。只有从天地的起源角度,才能
说清楚何以阴在阳前。
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
也,对阴言也。”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这还是从天地
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
《》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角度谈到了阴阳,
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
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
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
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
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
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
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
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
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
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阴 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  
阳 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像无形的气分隔了阴阳,使
其各居其位。)。  
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
内阳外(这就是聚合生成阳居于上的正物质),反之则为反物质
(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
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
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就会生病。  
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的根本意思
所在。国学(医、天文、地理、、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
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五行和太
极参照相应词条)
阴阳的现代定义
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全集U)”下的两个种概念
“阴(集)和阳(集Y)”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
否定,一个概念“阴(变集)”肯定对象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
“阳(变集Y)”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
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Y=0),又相互互补(∪Y=U=1,1-Y=),
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
种概念阴阳外延的和或并(+Y=∪Y=U)。   
(1998年,1999年.
数理阴阳与实质,数理医药学杂志
1999年第1期)
总而言之,阴阳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广
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
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
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从每
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
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
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
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
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这些病证的名
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都是以虚证为主,应属阴证。
三、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
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
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四、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
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
五、亡阴: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面色潮红,畏热,舌
红而干,脉虚数而无力。多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
六、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
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的《》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无极而太极。太极
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
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这就是古代易学家们对阴阳概念最好、最完备的阐述。这种阐述
虽然详尽但过于抽象也过于概括,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以下
我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
一、 阴阳在数学上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二进制数,二进制的发现直接导致了电子计算器和计
算机的发明,并让计算机得到了迅速的普及,进入各行各业,成
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工具。二进制的实质是通过两个数字
“0”和“1”来描述事件。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许多领域,我
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虚拟地描述现实中存在的事件,并能通过给
定的条件和参数模拟事件变化的规律。二进制的计算机几乎是万
能的,能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完美复制,并且还能根据我们人
类给定的条件模拟在现实世界难以实现的各种实验。但是,不论
计算机能给我们如何多变、如何完美、如何复杂的画面,其本源
只是简单的“0”和“1”。“0”和“1”在计算机中通过不同的
组合与再组合,模拟出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
在易学中,我们前辈圣贤们都毫不怀疑地肯定阴阳是构成世界的
基础,他们不断地使用阴阳进行组合和再组合来描述世界万物的
变化规律---。这里我们来利用二进制对阴阳概念进行置换,
用“阴”来表示“0”,用“阳”来表示“1”,数的二进制就等
同于自然界的“阴”和“阳”,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统
一的两种能量。那么同样是二进制,同样是阴阳,既然二进制的
“0”和“1”通过计算机里能够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纷繁的世界,
自然界中的阴阳为什么不能形成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呢?当然能,
因为自然界中现实存在的阴阳两种能量就是计算机世界中虚拟的
二进制。所以说自然界中“阴阳”能量就像电脑中的“二进制”
一样,真实地构成了我们纷繁复杂的“万有”世界。区别在于自
然界的“阴阳”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两种“阴阳”能量存在着
各自的特性和规律,并不断地相互作用和影响,而计算机中的
“0”和“1”只能按照我们人类给定的条件来运行,不能体现现
实世界阴阳能量对立统一的特性,不能完全复制现实世界中“阴”
和“阳”的全部特征和规律。
在《》里,我们知道所有的“卦”都是由“”和“”
两种爻来构成的,易学里的“阴阳爻”不但继承了自然界“阴阳”
的符号,同时还复制了自然界阴阳能量对立统一的规律,并通过
阴阳、五行、等文字符号以及“卦”的图形符号模拟了阴阳
能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虽然它不能象计算机一样形象地、切实
地给人们一种感性认识,但它能抽象地通过阴阳的变化规律和朴
素的符号来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万有”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所以自然世界的“阴”“阳”作为基础切实地造就了复杂的现实
世界,计算机的“0”和“1”形象地模拟现实世界的一切现象,
易学中的“卦”和“阴阳爻”抽象地揭示了自然界存在.
战国时的阴阳学是诸子百家的重要一支,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
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
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
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
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
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
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
对立和消长是的基本规律。
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
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
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
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
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世界是在阴阳二气
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
行是其基本的变化关系。五行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
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
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
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
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
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
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
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
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
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
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
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
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
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
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
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
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消长和阴阳
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
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
消长和阴阳转化五个方面。
阴阳互藏交感,“交感”即交互感应,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
于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万物的
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
《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
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
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
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规律亦确
是如此。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
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和谁相互交感,
生命体方得以产生。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育成
长。在人类,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得以诞生,代代相传,人
类得以繁衍。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
界,就没有生命。可见,阴阳交感又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
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
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
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
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
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
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
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
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
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
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
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
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达到极致便是物极必
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
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
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
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学说的现代发展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
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的揭秘,历史悠久,偏重现象罗列,重视表面叙述,是古典
阴阳的特点。而现代探索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了革命性的
进展、新意颇多。数学物理化,即“数理阴阳”成为现代阴阳的
标志。将阴阳用世界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测度,用数学
模型表述是现代化、科学化阴阳的特点。阴阳的哲学和逻辑学现
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下的两个种概念"阴和阳"之
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
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
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
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与
阳外延的和或并。
阴阳的定量测量:用“状态函数u”指标来描述,该性态或状态可
用‘物质-能量-信息’整体描述, u=EP。
E是运动学或动力学指
标能量;P是系统混乱度(有序度)指标,与熵密切相关。
五行解释阴阳的最新解析
《》作者王英博士在对五行进行训诂之
后,对阴阳作出如下解析:
阴阳哲学研究的是天地变化之道,万物运行的法则,生命变化的
规律,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生命力的源头。这五点是对
《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阴阳五行理论内容的提炼:
阴阳理论用来阐述天地生成和变化。中国古代认为在混沌之后,
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所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又
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
气,云出天气。”如在人体上:“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 阴阳应象大论》)]。而这一过程和天地生成过程
构成了天地之间的物质循环。
阴阳理论用来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阴阳用来阐述运动的不同方
式、方向和结果[如在人体上:“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黄
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用生、长、收、藏来
说明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实现的力量就是阴
阳[“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
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用来说明生命变化形式的“生、长、收、藏”。推动了生命
过程的“生、长、化、收、藏”,形成终而复始的运动,这正是
五行理论的内容之一。这也充分表明了五行理论是用来解释和落
实阴阳理论的。
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这种关系是用五行
理论来表达的,具体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说明:“五行即阴阳之
质,阴阳即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
行阴阳之气也”(张介宾:《类经图翼》卷一《五行通论》);
“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
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同上);“盖五行之中,
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张隐庵:《》卷八
《六微旨大论》)]。
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能力的源头。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家都
是用“神明”来描述生命的生灭现象和能力[“其生物也,莫见
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为神明。”
(《淮南子泰族训》)]。阴阳正是这种生灭现象发生的原因,
因此也就是用来理解生命现象的。
上述五个方面代表了中国古代对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被《黄
帝内经》归结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论阴阳——解《老子》第四十二章
阴阳,中华民族的哲学概念,《易经》《老子》的基本理论都根植于它,《易.系辞》作者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曹雪芹也借史湘云之口论阴阳,阴阳为何物,老子是如何讲述的呢?
【原文】:(参照帛书、敦煌、河上、龙兴碑校正)
&&道生一⑴,一生二⑵,二生三⑶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⑷。天下之所恶,唯孤、寡⑸,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⑹。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⑺。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⑻。故强良者不得死⑼。我将以为学父⑽。
&&【注解】:
⑴道生一:道生于一。所有事物规律产生于宇宙的根本。一,指宇宙的根本是一团混沌之气,天地未分时的原初状态。
备考:“《淮南子.天文训》:‘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道与易异名同体。此云‘一’,即‘太极’,‘二’,即‘两仪’,谓天地也。天地气合而生和,二生三也。和气合而生物,三生万物也。”大田晴轩说:“道,理也;一,一气也;庄周所谓‘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是也。二,阴阳也;三,形气质之始也。第十四章曰:‘此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盖此三者也。意谓道生一气,一气分为阴阳,气化流行于天地之间,形气质具,而后万物生焉,故曰‘三生万物’也。”蒋锡昌说:“道始所生者一,一即道也。自其名而言之,谓之道;自其数而言之,谓之一。然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万,至是巧历不能得其穷焉。老子一二三,只是以三数字表示道生万物,愈生愈多之义。如必以一二三为天地人,或以一为太极,二为天地,三为天地合之和气,则凿矣。”
⑵二:指阴、阳二气。《易经》以阴阳代表事物的互生互存,相悖相依的两大成份。
⑶三:泛指多。在《易经》经文中,有十多处用“三”,如“田获三品”“三岁不觌”“终朝三褫之”
等,均泛指多数。《说文》:“三,天地之道也,从三数。” 也含天地之数多之意。
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易.
系辞》)的观点是一致的。其意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完整的阴阳体(负阴而抱阳),
有刚也有柔,只有二者平衡(中气),才能和谐。和,平和,和谐。
备考:蒋锡昌说:“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之‘冲’,当作‘盅’,此‘冲’当从本字。《说文》:‘盅,气虚也。’‘冲,涌摇也。’二谊不同。道之盈虚,譬之以器,故用‘盅’;阴阳精气,涌摇为和,故用‘冲’;此其例也。范作‘盅’,非是。”
⑸天下之所恶,唯孤、寡:天下所不可容纳的事物,唯有独阴或独阳。恶,厌恶,不可容忍,容纳之意。“孤、寡”,指少阴或少阳,因为任何事物或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必然不和谐,于人体,要生病;于社会,要动乱,因此“天下之所恶”。
⑹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不谷,不空虚,实在、诚实。其意为:王公表示诚实,以“孤寡”恶名自称,以示谦虚。反过来应译:王公表示谦虚,而以孤家寡人自谓。
⑺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这是《易》的“否极泰来”“泰极必否”的观点。指事物有阴损而阳增,阴增而阳损,阴阳互相转化的规律。或,有。益:增益。
⑻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古人传教下来,我也拟定按此观点教人。故,通假“古”。议,考虑,拟定。
⑼强良者不得死:直译,强行坚持真知不得丢失。强,强行,顽强。通行本作强梁,不可取。良,优良的(观点),引为真理;真知灼见。不得死:不得丢失,不得消失。死,消失,丢失。
⑽学父:阴阳学之父。本章主旨论“阴阳”,因此称阴阳学之本。父,可引为根本。通行本作“教”。“学父”,他本皆作“教父”。
备考:范应元说:“《音辨》云:‘古本作学父,河上公作教父’,《尚书》‘惟教学半’古本并作‘学’字,则‘学’字宜音‘’,亦‘教’也,义同。‘父’,始也。今从古本。”罗运贤说:“《说文》:‘父,巨也。’‘巨,规巨也。’‘教父’,即‘教巨’,犹言‘教条’也。训‘父’为‘始’,非是。”蒋锡昌说:“‘强梁者不得其死’,盖古人遗言。此语与老子思想相合,故老子取以为教条也。”张松如说:“‘教父’或省作‘学父’,义同教父。父,训‘始’,训‘本’,或训‘巨’(规巨),谊亦相通。故斟酌众说,语译作‘教学总纲’。”
【译文】:
所有事物的规律、法则,都产生于宇宙的根本,它是太空中一团混沌之气,然后一分为二成为阴阳,阴阳感应而产生多种事物,这些事物又反复地进行或繁衍或组合,于是天下就形成了数以万计的物种。因此,所有的物种,都是阴阳结合而化生的,都是背面为阴、前面为阳的阴阳体,阴阳二者平衡,这种物体才能和谐。大凡天下为人们所厌恶、所不容的,唯有少阴或少阳的事物了,一种事物阴少或阳少,都会不平衡,不和谐。少,就是孤,就是寡,于是,王公为了表示谦虚,就以“孤家”、“寡人”而自谓。
“否极泰来,泰极必否”,事物中的阴阳也是如此变化,如此相互转换。少时,它会增加,多时,它会减少,最好的是二者平衡。这些都是古人传教下来的,我也拟定以此观点传给后人。关于阴阳化生之道,是真知灼见,我必须强行推行开来,传承下去不得丢失,我将掌握更多这方面的知识,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的根本。
何为“道生一”,自古众说不一,把“一”解为根本,因宇宙根本是一团混沌之气。斟酌再三,没有更合适的称谓。“道生一”,即“道生于一”。道为事物的规律、法则,说它产生于宇宙的根本,应该说得通。因为,在物种没形成以前,在“先天地生”之前,宇宙是什么样,现代人也没有谁能说清楚,银河系外星云,说它是一团混沌之气,天文学者恐怕也不好反对。
本章讲的是阴阳,“负阴而抱阳”,很形象的说出了事物都是阴阳体。天如此,地如此,人也如此。中医治病原理为阴阳平衡,十二经略中为六阴六阳,老子也讲“中气以为和”,其道理是一样的。“天下之所恶”,是说偏重于阳,偏重于阴的事物,都不可能正常,于自然界,会有天灾,于社会,会有动乱,于人体,会有疾病,因此“之所恶”。
“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为老子对阴阳学的态度:阴阳学说是古人传下来的,他也考虑将它传给后人,强行推广,不使其失传,并立志成为“阴阳学说之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生相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