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大余县新城中学新城周屋是否是武术之乡

| &新闻:5 广告: 手机报: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打造理学文化旅游新村――访大余县新城镇周屋村党支部书记周机生
  □杨伟兴 特约记者叶兰青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干事创业的精神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迪,也提振了我们这些村干部的精气神,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扶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日前,大余县新城镇周屋村党支部书记周机生告诉记者。
  &梁家河所蕴含的精神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坚定和必胜信念的力量。作为一名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今后我将继续紧跟时代步伐,围绕镇里秀美乡村中心村建设,结合我们村实际,争当创富带富先锋模范,帮助村民发展甜玉米、芋荷、甘蔗等特色产业,为全村贫困群众早日摘掉贫困帽而不懈努力。&周机生说。
  周屋村生态秀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周屋村村民是宋代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的后人,自古崇文修德。村里积极掘理学文化内涵,传承理学文化精髓,我们村要一手抓村容村貌美化,一手抓乡风文明培育,加快打造理学文化旅游新村,带动村级经济发展,造福群众。&周机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赣州公务微博联盟业的戏曲教师对该村文艺骨干进行戏曲创作和表演培训,挖掘、整理57支传统曲牌和剧目。
&&&&两名农民武术队队员在村里的练武场上为村民表演武术。大余县青龙镇二塘村龙狮涧社区村民自古以来就有习武的传统,新农村建设开展后,村里因势利导,组建起农民武术队,并结合村容整治建成文武台、练武场、健身场、飞龙坪等,村容村貌和农民的精神面貌都有了较大变化。
&&&&近日,记者在大余农村采访,充分感受到了农村乡土文化的巨大魅力。吉村镇右源村一年一度的山歌擂台赛演出现场,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在“武术之乡”青龙镇龙狮涧,那气势恢宏、威风凛凛的龙狮舞和肖家拳,充分展现出客家儿女奋勇争先的气概;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南安罗汉舞”失传多年后又重现光彩,舞蹈场面热闹喜庆,蕴含着祈求国泰民安、生活富足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大余县着力培育发展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源于农村、扎根农村的农村内生型文化在全县呈现出燎原之势,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也成为该县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培植“文化主体”
&&&&近年来,大余县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各级文化部门采取不同形式“送文化下乡”,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旺盛,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拥有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庾岭大地,各式各样具有鲜明农村特色的乡土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实现了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
&&&&农村是文化的“富矿”。大余是牡丹亭的故乡,素有“梅花诗国”之称,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十分深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广大农民迅速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继承了先辈们沿袭下来的文化精髓,摒弃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重点挖掘深厚的文化资源,使得农村文化获得“野草”般旺盛生命力。如今,全县涌现出吉村镇农民业余剧团、新城镇周屋老年剧团、青龙镇龙狮涧舞龙舞狮队等优秀农村文化团体。他们“赤脚下田,洗脚上岸”,通过艺术创新和升华,创作了一大批在国家、省、市频频捧回大奖的艺术精品。由大余县梅关中学农家子弟表演创作的原生态演唱《走读伢子七七磋》,首次亮相赣州市首届艺术节第二届少儿艺术节调演,就将作词、作曲、编导、表演等四个一等奖收入囊中,接着,参加全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节调演荣获一等奖,并特邀参加全省民间艺术节优秀节目展演和赣州市家庭才艺大赛表演。该节目还代表赣州参加全国第四届“四进社区”展演活动并荣获铜奖。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自然也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主体。农村业余剧团根植于农村文化沃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深谙当地的文化底蕴,演出内容贴近生活,生活化的表演形式诙谐滑稽,与大部分农民的文艺欣赏水平相适应,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辐射作用强,是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主力军。目前,大余县共有各类农村业余剧团34个,其中绝大部分全年能正常演出。他们长年活跃在农村,对四邻八乡群众有哪些旧风陋习、有哪些好人好事都知根知底,并能紧跟时代,贴近生活,有针对性地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创作和表演宣传遵纪守法、计划生育、勤劳致富、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剧目,使农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青龙镇二塘村龙狮涧是有名的武术之乡,过去村民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村里修建了文武台、练武场、健身场、飞龙坪等文体娱乐设施,县文化部门派来了专业文艺工作指导员,荒废多年的武术队、舞龙舞狮队重新组建起来了,客家传统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新风新貌成为主流。2007年,龙狮涧被评为全市“十大魅力乡村”。
责编:实习生 周梅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6 mid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赣州大余行政地图_大余行政区划图
当前位置: &
& 大余行政地图
=== 大余行政地图 ===
=== 大余资讯概况 ===
风味特产:南安板鸭:以色、香、味三大特色闻名于国内外,其特点是定形美观,皮色洁白,皮薄肉嫩,尾油丰满,骨脆可嚼,味香适口。具有外形美观、皮酥、骨脆、肉嫩、咸淡适中、瘦肉甘香、肥肉不腻等特点,风味独特。1986年获部优及国家银质奖,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大余甜柚:果实橙黄色,表面光洁,具浓香味,单果重g,囊瓣数14,种籽75粒左右,果肉淡蜜黄色,细嫩多汁,化渣,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12.8%,每百毫升果汁含全糖9~10g、酸0.3g、维生素C85mg以上,糖酸比高达28以上。果实11月上旬成熟,耐贮藏,在自然状态下可贮至翌年4月。具有清肝明目、滋心润肺、止咳化痰、降低胆固醇等保健功效。素有“天然罐头”、“果中珍品”之美称。旅游资源:嘉佑寺:嘉佑寺塔位于县城东狮岭山麓的南安板鸭厂旁,因塔属原嘉佑寺院内建筑故名,是县内历史最久的一座古塔,距今2000多年历史,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专家考证,此塔有唐代风格,是不成熟的宋塔,虽历经千年,多次修缮,依然雄伟屹立。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大余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实现经济社会跨位发展为目标,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大主题,围绕经济总量扩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体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四大任务,纵深推进“对接珠三角,建设新钨都”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采取措施转方式、调结构,狠抓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强力推进重点工作,全县经济运行克服了上年“7.3”特大洪灾的后续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后危机时代”的各种不利因素,取得了经济总量增长加快,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6942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556万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97659万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186211万元,增长16.0%。人均生产总值19856元,增长11.1%。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1:52.9:32调整为15.0:525.3:32.7。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5%,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八大类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类上涨1.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6%;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10.6%;衣着类下降7.4%。全县财政总收入54500万元,比上年增长0.4%,人均财政收入1792元,比上年下降0.2%。地方财政收入37662.5万元,增长5.6%。全县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6%。全年财政支出9426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医疗卫生支出7515.4万元,减少27.9%;教育支出12760万元,增长7.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184.9万元,减少23.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二是工业用地少、项目引进难等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三是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97817亩,比上年减少395亩,基本持平。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55679亩,增长0.4%;经济作物面积103101亩,增长0.1%;其他农作物面积39037亩,减少4.0%。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早稻面积89239亩,减少185亩,减少0.02%;二季晚稻100601亩,增加1585亩,增长1.6%;玉米面积9995亩,减少2.2%;花生面积17072亩,减少0.03%;蔬菜面积81567亩,增长0.05%;果用瓜面积3987亩,增长1.4%。年末实有茶园面积1215亩,减少23亩;果园面积75270亩,减少710亩,其中脐橙面积22850亩,比上年增加671亩,增长3.0%。当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952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13333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木材4.38万立方米,竹材159.87万根,板栗8吨,油茶籽120吨,生漆35吨,油桐籽5吨,松脂220吨。全年生猪出栏236840头,比上年增加13200头;家禽出笼560.07万只,增加22.58万只。年末生猪存栏124970头,比上年增加6850头;家禽存笼202.3万只,增加7.96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28986.7吨,比上年增长5.4%;水产品产量9294吨,减少0.04%。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99707千瓦,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农用运输车690辆,增长1.5%;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776台,增长19.9%;农用水泵3113部,增长8.5%。全县有效灌溉面积900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8600公顷,机耕面积29399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3420万千瓦时,增长2.7%;化肥使用量(折纯量)7740吨,增长3.2%。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69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950039万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905858万元,增长35.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2253万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8072万元,增长44.5%。全县工业增加值26403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926万元,同比增长22.4%,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697万元,增长29.4%,工业产品销售率99.0%。全县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万元,增长41.0%;实现利税总额11033.2万元,实现税金6165.4万元,增长1.1%。在全县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中,钨、新材料、新能源、旅游工业、新医药五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万元,增长218.2%,占地方规模以上工业的75.8%。年末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4.03平方公里,入园投产企业50户;全年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5亿元,比上年减少3.1%;全年园区招商实际到位资金5.71亿元,比上年减少23.9%;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55亿元,增长23.9%。(注:统计范围为辖区内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县工业增加值26403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工业拉动全县经济增长5.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4%。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4%。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362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1200万元,比上年增长41.9%,其中50万元以上投资430160万元,增长31.1%。在50万元以上投资中,工业投资324332万元,比上年增长92.2%;房地产开发投资15630万元,减少27.3%。五、城乡建设全年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48亿元,增长11.3%。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10.29平方公里,城区拥有公厕12座、垃圾中转站5座。全年新增城镇绿地面积120000平方米,城镇人均绿地面积12.6平方米,绿地率达41%。全县乡村公路建设总投资1792.03万元,比上年增长79.4%。全县105个行政村通水泥路的行政村105个,通村率100%。100%的行政村通汽车、通电话、通电。全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0840万元,增长100.8%。六、国内贸易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万元,增长18.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0593.3万元,增长18.7%;按行业分类,批发业零售额29523.2万元,增长10.0%,零售业零售额98189.4万元,增长23.1%,住宿业零售额1632.3万元,增长15.3%,餐饮业零售额22272.2万元,增长13.4%。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096.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18公里,国道46.46公里,省道16.72公里,县道194.38公里,乡村公路797.21公里。年末拥有载客汽车87辆,比上年减少1.1%,载货汽车1082辆,增长15.5%。全年货物周转量33197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4382万人公里。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124.01万元,比上年增长5.9%,电信业务收入2736.2万元,比上年减少2.9%,移动电话业务收入6820万元,比上年增长3.2%。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39855户(含小灵通用户682部),比上年减少973户;移动电话用户120322户,新增10219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2.4部/百人(含移动电话)。全年接待旅游观光人数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6%。其中,境外旅游人数3万人次,增长24.0%;国内旅游人数59万人次,增长27.8%。旅游创汇收入4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6%,国内旅游收入4.02亿元,增长68.7%。八、对外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全年新签外资合同个数25个,增长66.7%,新签外资合同金额9193万美元,增长63.4%,实际引进外资59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新签内联合同个数19个,新签内联合同金额196500万元,增长6.0%,实际引进内联资金170025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外贸出口总值9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0%。九、金融和保险业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2774万元,比年初增加92361万元,增长24.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8253万元,比年初增加46866万元,增长17.3%。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0869万元,比年初增加41471万元,增长21.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8592万元,比年初增加25251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7347万元,比年初增加14774万元,在中长期贷款余额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40091万元,比年初增加12583万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25310万元,现金支出1049263万元,收支相抵后,净投放货币23953万元。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7987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03万元,增长26.2%;人身险保费收入5783.5万元,增长10.1%。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788.62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135万元,人身险各类给付支出1653.62万元。十、教育、文化和卫生年末全县共有普通中学15所,普通中学招生4624人,比上年增长17.2%,在校学生13518人,比上年增长1.1%,毕业生4091人,增长38.1%;中等职业学校2所,招生数473人,减少8.2%,在校学生1730人,增长14.4%,毕业生959人,减少13.7%;小学83所,招生数4335人,比上年增长10.7%,在校学生24252人,增长1.3%,毕业生数3710人,增长0.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升学率100%,初中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62.78%。幼儿园在园人数13343人,比上年增长16.7%。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241场;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62.1千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1197件;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4个,其中医院6个,卫生院9个,皮肤病防治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乡镇中心防保站5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35人;医院实有病床位823床。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全县年末总人口305688人,其中农业人口215874人,非农业人口89814人。人口出生率13.51‰,自然增长率6.9‰,分别比上年增长2.36和下降0.44个千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0元,比上年增加916元,增长9.0%;农民人均纯收入4808元,比上年增加361元,增长8.1%;全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052元,比上年增加2548元,增长12.4%。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0411元,比年初增加1454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6.7和30.7平方米。十二、就业与社会保障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5.5万人,比上年增加0.3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2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1.2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2.8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3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6.84万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人数19.52万人。年末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16人,城镇低保人数8706人,农村低保人数9219人。十三、资源和环境全县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49762亩,其中水田144354亩。当年减少耕地400亩。全县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227公顷。全年森林活立木蓄积量542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3715万根,森林覆盖率为76.5%。全县空气质量为一级,饮用水源水质为Ⅲ类,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为100%,城镇噪声达标率100%。自然地理:大余县位于江西省的西南边缘,居章江上游,大庾岭北麓。地理位置东经114-144.44′,北纬25.15′-25.37′。东北与南康市相连,东南与信丰县接壤,西北与崇义县毗邻,南与广东省南雄襟连,西界广东省仁化县。全县东西长约127.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条形状,国土面积1367平方公里。323国道横贯全境,县城南安镇距赣州市85公里,距南昌市512公里。县境地处南岭纬向构造带东段与武夷山新华夏构造带南段的复合部,受燕山旋回和海西旋回等地质运动的影响,境内北部、西部、南部地势崛起,中部与东部凹陷,形成三面环山,朝东敞开的丘陵盆地,地势西高东低,西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层山叠嶂,中低山海拔在800米以上,中部丘陵山脉海拔一般在300~500米,东部章江两岸的平原与岗地海拔在200米左右。海拔在千米以上山峰26座,最高点在内良乡的天华山,海拔1386.6米,最低点在新城镇的白田埠,海拔124米。池江盆地是县内最大的平原水稻产区。全县山地面积311.1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2.97%,多呈脉状,逶迤起伏,谷壑交迭;丘陵面积804.65平方公里,占58.86%,属山地支脉的延伸,多呈树枝状和条带相间分布,以紫红色岩系丘陵为主,地表呈波状起伏,分割零乱;平原和岗地面积251.175平方公里,占18.38%,以红壤、黄壤和冲积土为主,土地松软肥沃,富含钙、镁、钾等矿物成份。县境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春温多变,夏涝秋旱,冬寒期短,无霜期长。年最高气温42.7℃,最低气温零下7.2℃,年平均温度20.54℃,年降雨量1458毫米,日照时间1499.3小时,光照率39%,全年无霜期长301天,夏冬时长,春秋时短。大余县有闻名的丫山风景区,景色优美独特,内有瀑布20多处,是旅游的好去处。大余河流密布,纵横交错,以赣江支流-章水为主干流的章江流域,在境内有支流537条,河流总长2084.58公里,河流密度1.52公里/平方公里。章江发源于崇义县聂都乡的东占脑和鲤鱼山中,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流入南康市。按流域面积划分,有一级支流13条、二级支流27条、三级支流20条。水能资源丰沛,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2.38万千瓦,可利用水能5.26万千瓦。全县森林资源丰富,有林业用地159余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4.2%,其中有林地149.5万亩,立木蓄积量412余万立方米;灌木林地6.6万亩,散生立木蓄积量14余万立方米。在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中,有针叶林83.8万亩,针阔混交林3万亩,阔叶林43万亩。全县木竹资源按林种结构分,有防护林56.8万亩,蓄积量144万立方米;用材林65.6万亩,蓄积量254万立方米;薪炭林18万亩,蓄积量113万立方米;特种用途林1650亩,蓄积量6108立方米。大余植物资源有84科667种,分布在县境林区的国家珍贵、国家重点保护及省级重点保护的树种有36种,其中国家珍贵树种有南方红豆杉、福建柏、闽楠、花榈木、鹅掌楸、楠木、厚朴、红豆树、观光木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半枫荷、香樟、喜树、伞花木、长苞铁杉、竹柏6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榧树、沉水樟、八角莲、野茶树、金毛狗蕨、五味子、草珊瑚、七叶一枝花、木莲、天门冬、猴欢喜、黄檀、省沾油、青钩栲、大叶青冈、含笑花、巴戟、云绵杜鹃、野核桃、多穗柯等21种。野生动物资源有16目37科116种,其中有鸟类11目27科65种、兽类5目10科19种、爬行类23种。分布有云豹、豹、黄腹角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穿山甲、河麂、虎纹蛙、白鹇、鸳鸯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赤麂、黄鼬、灰胸竹鸡、鹰嘴龟等。县境西北部山脉受燕山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全世界著名的钨矿床,是享誉全球的“世界钨都”。境内矿化面积约30平方公里,大小矿脉有3000余条。矿床矿物类较多、计有48种,金属矿物以黑钨矿为主,伴有锡石、辉钼矿、辉铋矿、绿柱石、白钨矿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英、钾长石等。盛产钨、锡、钼、铅、锌、铜、铋、铍、银等有色金属,及钽、铌、石英石、石灰石、白云白、瓷土等。
大余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大余)跳转到:导航,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中心坐标°N°E/0°N 0°E 总面积 1367.63...
大余县天气预报、大余县未来七天天气趋势...首页&&天气预报 今日天气:06月04日 星期六高温29℃低温22℃ 无持续风向 3日星期五 阴 高温29℃ 低温22℃ 无持续风向 ...
大余县地图,大余县地图,大余县电子地图,大余县交通地图,大余县公交地图,大余县地图下载,大余县旅游地图...
大余县内良九年制学校 大余县内良九年制学校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大余县二手房赣州出售房源信息-上海租房房产51房产网搜索... 请输入搜索关键词:搜索结果 大余县二手房赣州出售房源信息...
大余县人才,大余县兼职,大余县求职,大余县招聘,大余县培训,大余县人力资源,大余县招聘会,大余县,大余县,,大余县人才网 人才,兼职,求职,招聘,培训,人力资源,招聘会,...
中国最好用的同学录/校友录,提供留言,照片,通讯录,联络方式。...
赣州大余县天气;天气预报频道为您提供赣州大余县未来5天、7天、10天的天气预报。如果您要到赣州大余县旅游,请关注赣州大余县最近的气象信息。...
大余县博物馆-《梅关和古驿道》向观众展示大余县的悠久历史和“世界钨都”的风采,并向观众介绍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项英、陈毅等在梅岭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
大余县 大余县 341500 大余县 梅关乡 341500 大余县 南安镇341500 大余县 县城 341500 大余县 赤石乡 341501 大余县 京洲乡341501 大余县 南丰乡 341501 大余县 ...
江西省大余县电线厂于日成立,厂长刘献琨,生产电线,电灯装置。,注册资本134万元,工厂地址设在梅关镇新珠村宝珠山,在职员工59名,欢迎广大客户前来...
友情链接:
关于网站 |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大余打造“文化名县” 客家传统艺术绽放新活力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客家山歌、采茶戏等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是赣南宝贵的艺术资源。作为客家人居住地之一的大余县,客家传统艺术底蕴深厚,但也一度面临传统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现存各大艺种普遍后继乏人的状况。为此,该县以打造“文化名县”为契机,高度重视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加大对热爱艺术的青年的培养和扶持,使一批传统艺术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客家传统艺术:薪火相传起新秀
○肖细香 蓝树林 叶兰青
大余县采茶剧团“山人行”演唱组合在广州举行的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上激情演唱。
  传统艺术风采依然
  大余县采茶剧团黎林生、罗洪波、刘铭忠等“山人行”演唱组合,将一曲客家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注入现代音乐元素,老歌新唱,在不久前广东省举办的“盛世山歌唱和谐”——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中荣获金奖,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队。
  该县对一些客家传统艺术进行再创作,挑选出一批文艺骨干组成各类艺术组合,将现代元素糅进传统客家艺术中。采茶剧团“山人行”组合把客家山歌素材发展成独奏曲、合奏曲、三声部重唱曲,并用中国的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来演奏客家山歌。10年来,“山人行”组合改编创作的《苏区干部好作风》、《映山红》、《革命人永远年轻》、《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等20多首客家山歌。“山人行”组合成员之一刘铭忠动情地对笔者说:“以后我们将创作改编更多的客家山歌为广大观众演唱,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传统艺术,让我们的山歌等客家传统艺术走得更远。”
  在大余县,像“山人行”组合成员刘铭忠一样被赣南浓厚的客家传统艺术氛围所感染和折服的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大有人在。该县新城镇周屋村周屋宗祠,村里的农民剧团专门请来了县老年体协新世纪健身站的“师傅”教授最新流行的“采茶健身舞”;青龙镇二塘村龙狮涧的练武场,在肖家拳第八代传人、国家一级武术裁判肖书亮的精心指导下,一群热衷武术的年轻小伙子们有板有眼地练习着;如今,该县各村纷纷成立剧团,以客家小戏、龙灯、舞龙舞狮等最具特色的传统艺术作为品牌。沉寂多年的乡村舞台一次又一次地被激活了……
  奖项多多好评如潮
  多年以来,大余县客家传统艺术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均获得了大量奖项。2004年,客家歌舞《落雨吾要落介大》参加全市“三个一”工程、全省“三个一”工程调演中获市优秀节目奖,获省舞蹈类三等奖及创作奖。客家童谣《人之初·月光光》被选送参加全国“群星奖”比赛,获江西赛区一等奖。该县采茶剧团“山人行”组合《苏区干部好作风》通过演唱形式的翻新、创作内容的变换和新音乐元素的加入,以其独特的客家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赞许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去年10月份参加赣粤闽湘四省“和谐创业”客家歌手大赛荣获一等奖。去年7月,大余县精心组织创作的原生态演唱《走读伢子七七磋》首次亮相赣州市首届艺术节第二届少儿艺术节调演,就将作词、作曲、编导、表演四个一等奖收入囊中,当年8月参加全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节调演荣获一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11月该节目又代表赣州参加全国第四届“四进社区”展演活动并荣获铜奖。
  此外,该县采茶剧团青年演员张强参加今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调演,在采茶戏《换亲》一剧中担任主角,荣获文化部、中国民委、北京市政府、北京电视台颁发的“新人奖”。
  艺术传承带来启示
  鲜明的资源特色和良好的区位条件,使得大余县客家传统艺术的开发利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该县立足资源优势,着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搞好资源整合,巧妙地盘活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实现了客家传统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启示一:保护、继承与挖掘相结合。大余县率先建成了以县文化馆为主、社会各方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保护网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抓手,积极挖掘现有的、独特的客家传统艺术资源。对客家传统艺术和民俗演出队伍加以扶持保护,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利用节庆日组织队伍开展客家传统艺术展演活动。该县充分整理和发掘利用周屋戏剧、右源山歌、大合舞龙、青龙赤江龙灯、南安新民罗汉舞、吉村舞狮等各种民间民俗艺术形式,加大对青龙镇龙狮涧武术协会、奇石协会等为代表的客家艺术团体的指导,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与时俱进的客家传统艺术形态。
  启示二:重视创作和演出两支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客家传统艺术要振兴,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该县注重创造各种机会对现有文艺工作者进行专业技能轮训,积极选送专业文艺工作者到专业院校进行深造学习,并依托县文化馆、采茶剧团定期开办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培养客家传统艺术骨干群体,涌现出张强、黎林生、肖书亮、屈氏姐妹等一批文艺新秀。据介绍,目前全县从事研究和编创客家传统艺术的人员40余人,而编创人员就有10余人。针对全县民间艺人年龄偏大的状况,该县有意识地吸引年轻人参与,以老带新,口传身授,使板凳龙、肖家拳、灯彩、手工编织等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也为农村培养了一支叫得响、过得硬、扎得稳的农民文艺队伍。
  启示三:加强创作和再创作,推陈出新。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大余县大力挖掘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成立了艺术委员会,在调动本县演职人员创作积极性的同时,十分重视发挥文艺界人士的作用,形成了由裴绍行、周水生、梁汝球、罗艳等本市、本县知名艺术家组成的“黄金搭档”。他们通过艺术创新和升华,打造独具大余特色的文化品牌,创作了一大批在国家、省、市频频捧回大奖的艺术精品,被誉为“绽开在赣南红土地上的艺术奇葩”。去年,该县文化馆文艺专业创作人员梁汝球受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节目组邀请,就《赣南客家音乐特点以及音乐创作》做了个人访谈节目。
  该县先后组织文艺工作者到广东韶关、南雄珠玑等地进行采风活动,并与广东南雄、始兴、翁源等县市的文艺界人士进行创作、排演、交流。县文化局还请来专业戏曲教师对“戏曲村”新城周屋的文艺骨干进行戏曲创作和表演培训。经过培训,他们创作出了《逛新城》、《新农村新气象》等一批极具周屋地方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客家小戏。
(值班编辑:王军) &&&&中国赣州网新闻热线:
我也来说两句:                  共条评论  
中国赣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中国赣州网—新农民周刊”、“中国赣州网”的所有文字、图片或音频、视频内容,版权均属赣南日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赣南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已获授权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赣州网”,违者赣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赣州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请与本网联系。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赣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赣ICP备号
赣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余新城游击中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