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罗面强卫的去向向

当前位置:
傅勋瑞:右玉道情
  傅勋瑞是右卫城人,1929年出生,满族。傅姓源于满族姓氏富察氏,该姓氏最初起源于富尔哈河(在吉林省珲春一带),后演变为氏族姓,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富察氏支系繁多,汉化后有富、傅、礼、石、谭、马、沙、付、庆、宁、李等姓,是满族中仅次于关姓的大姓。傅勋瑞的爷爷沙哈春,曾是衙门里的“笔帖式”。清入关前称有学问的人为“巴克什”,天聪五年(1631年)改为“笔帖式”主要掌管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文书等事宜。笔帖式为国家正式官员,早年有五、六品者,雍正以后除极少数主事衔笔帖式为六品外,一般为七、八、九品。笔帖式升迁较为容易,速度较快,被称为“八旗出身之路”。
  到他父亲傅锡林的时候,随着清政府的灭亡,傅家彻底衰败了,父亲像许多满族子弟一样,出去当兵吃粮,跑回来后当过骑警(阎锡山统治时期),参加过牺盟会,在南山跌断腰,回家后种着一片十来亩大的园子维持生计。
  年轻时候的傅勋瑞
  日寇占领期间,他在西街实验小学读完高小,跑到呼市傅作义部当了三年兵,1949年回右玉,在仓街小学担任小学教员。这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县政府秘书于存德(人称“于秃手”,当年曾被鬼子抓住,捆绑,冻掉了一只手)找到他,让他画一幅毛主席像,他画得很好,于是被“于秃手”举荐到刚刚成立的县文化馆。
 &#年冬季,山西省首次文代会召开,他和民间艺人孟占明(右玉刘虎狮村人),米甫(应县臧寨村人),商议成立右玉县道情剧团。原来,右玉只有南山地区时兴道情,其他地方都是秧歌。秧者,小也。树苗、菜苗都叫秧。秧歌属于曲体,是从元曲传下来的。清代兴起了“梆子”,表现力优于曲子。后来又兴起一种唱法叫“板腔体”,通过板式,达到富于变化,转换自如。秧歌和耍孩儿都是曲体,曲体表现喜怒哀乐一般是八句,耍孩儿是五句,而且,曲体三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板腔体则分上下句,戏曲的表现力和那就大了。
  傅勋瑞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他的满族家庭出身,濡染了文化,加上个人的爱好和学习。文化馆只有他一个人,他除了看书,就是组织腰鼓队,安排演戏。所以,对于一个地方应该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剧种,他能谈出些道道。而其他从旧时代过来的演员,则有些不甚了然。比如,有一回,辛致极(老飞罗面)就问他:“老傅,你说拿耍孩儿戏咋就唱不成梆子戏?”
  老傅三人说服了领导,成立了右玉县道情剧团,因为道情这个剧种是板腔体和词曲体混用,这个武器是先进的,当然唱好唱不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文化馆有一个乐队,组织了一个业余剧团,以前没什么剧目,就移植了江南的采茶舞,在风沙弥漫的右玉,不怎么搭配。他们以这些人为基础,又吸收了一些人,比如杨白(右玉白家甘庄村人)、曹丕富等。杨白是唱旦的,嗓子非常好。他的脑子里装着三四十个道情剧本,并且对于生旦净丑末,怎么表演记得清清楚楚,真了不得。
  道情的传统剧目有《北游记》《李达开店》《雷横磕枷》《湘子出家》《李逵搬母》《杭州卖药》等。这些戏唱了多少年了,总得加点新东西吧。于是老傅就把襄垣秧歌《玉凤配》移植过来,通过这个戏,培养出一个优秀的道情演员刘桂英。
  从1956年到1965年,老傅担任右玉道情剧团团长。这个团长不是凑凑数,而是显示了见识和才能,比如,他根据“山药蛋”派知名作家西戎的小说改编的道情剧《灯芯绒》,于1964年参加了山西省现代戏观摩汇演,获得好评,《山西日报》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在这个戏中,有个老支书的角色,傅团长选择了高中毕业才三年的梁泰,他对梁泰说:“你有文化,理解力强,这个戏又不需要古装戏的程式,这个角色非你莫属。”此后,梁泰先后在《青松岭》《红嫂》《三月三》《掩护》《借牛》《三世仇》中成功地扮演了各种角色,都离不开傅团长的提携和栽培。
 &#年,山西音乐出版社出版了《道情音乐》一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武艺民、傅勋瑞和杨建华。2010年当我在怀仁盐丰营一位过世老艺人的剧本箱里见到了这本书——尽管在岁月的流逝中它已经发黄变黑,但透过这种珍重的收藏,我强烈地感受到它在民间戏曲史上所显示的真正价值。
 &#年,傅勋瑞调到雁北地区文化局戏研室,整理、修改地方戏剧。比如,耍孩儿《搧坟》是传统戏,原来只有一个人物。1958年,省文化厅主持修改《搧坟》,参加人员有刘震宇(地区戏研室主任)、傅勋瑞、关一舟,解久诚(应县)、刘建山(大同市)。通过改编,人物由一个变成四个,增强了戏剧性。1960年,四川省川剧院在太原演出,省文化厅副厅长寒声亲自带领耍孩儿演员去向川剧演员学习变脸。这样,《搧坟》就搧出了名堂,成为耍孩儿的主要剧目,通过这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红了一个剧种。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有一天,右玉县造反派头目崔永元带着本县剧团多人来大同抓他,戏研室的王占峰、孟庆林听见喊叫跑进他家,阻止带人,然后一人跳窗出去,领来雁北艺校造反派,将他救出,藏起。此前他因写过《张三刺县》,虽然仅仅是个提纲,却被一个别有用心的人贴出一张“反革命分子傅勋瑞想刺杀右玉县县长解润”的大字报。“张三刺县”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发生在右玉县的一桩命案,民人张裕志刺杀了知县德荣。查《清宫珍藏杀虎口右卫右玉县御批奏折汇编》一书:张裕志弟兄三人,其行二。其父张士英,原系崞县人,寄居右玉县20余年,贩卖杂货营生。张裕志因与邻人口角并殴伤邻人,父子三人(一子在村务农)被差役拘审。士英不服,被差役当街推扭,致其倒地擦伤。士英气极,跑到差役刘德家门首自尽。张裕志赴省控告,臬司批审回县,屡次呈催,德荣未作处理。这年三月初八,德荣骑马到宝宁寺,张裕志再次递上呈催,被德荣一把撕碎,张裕志出言顶撞,德荣命差役掌嘴。张裕志遂于街上铺面买刀一把,在东门外将前往杀虎口的德荣连扎两刀,致其殒命。本案最后的判决结果是,张裕志被斩立决,其弟张富志与其妹夫余其仁因未能阻拦、制止,亦被斩立决。
 &#年,傅勋瑞在被地区文化局的造反派批斗了三个月后,背上自己创作、整理的戏曲手稿,被发配到平鲁学习班,接受劳动改造和批判。他非常害怕,估计活不成了,便给在省委党校工作的三弟傅锦瑞写信,三弟通过活动,以省委党校的名义给平鲁发函,希望予以保护。平鲁方面派了两个人,背着枪昼夜跟随。在这里一年多,他拉水、锄田,一人拉一大油桶水上坡,一天拉几十趟,有一次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山药地。
  “学习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山阴县文化馆,名义在文化馆,实际上还是到农村接受改造。他和关一舟主动挑选了山阴一个最偏僻的村子——上沙河。他们住一间窑洞,吃水要到10里外的泉眼去挑,队里用驴驮水,驮回的水饮牲口,人舍不得吃,他们多年来是从旱井吃水的。每当队里的驴驮回水,村干部们就喊他:“老傅,来闹上一桶水!”
  这年,村里在后沟种了些葫芦,让他们一人担一担回去,他力气大,一口气把葫芦担回了家。关一舟放下担子歇息,葫芦都滚到了沟底。
  傅勋瑞2011年照
  他的一生无意中与戏剧结缘,担任右玉道情剧团团长10年,在雁北戏研室三年,戏曲文化科一年,北路梆子剧团团长三年,北路梆子青年剧团团长一年,然后担任雁北艺校教导处副主任多年。
  从2010年起,80多岁的老傅动手整理和修改了10个道情传统剧目,并且重新充实和修订了道情音乐。他坐在家里边,时时为右玉道情的将来操心。他说,一个剧种首先得有名演员,如省晋剧院来大同,观众不叫它晋剧院,而是说“王爱爱剧团”,谈北路梆子一说就是“小电 灯”。一个剧团有了名角儿,才能在群众中扎下根。一个剧种要叫得响,必须拿出一个过硬的剧目,通过优秀剧目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演员。
  目前,右玉道情剧团的演员素质都比过去要好得多,改革开放以后,雁北艺校曾为右玉培养了两批学员,这是老傅和武艺民以个人名义向地委打报告得到批准的。而现在,两批演员大多数都转了行,而留存的和现有的演员又没有自己的本子,自己的戏,道情如果没有适合它本身的戏,翻身是很困难的。
  据说傅姓源于满族最古老的姓氏富察氏,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富尔合河,在明代属建州右卫。傅姓从建州右卫来到大同右卫,也许是天意吧。据武艺民先生考证,道情发源于神池县的三山村,它沿着朔县南山来到应县,最后扎根在右玉的土地上,花开两朵,形成了神池道情和右玉道情。
  我想说的是,中华文明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每一种艺术,都凝聚着天南地北的艺人们毕生的心血!
  (摘自《典藏朔州》)
(编辑:康晓玲)
暂无推荐的资讯...
| 晋ICP备号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资料图 右玉道情剧团深入基层演出傅勋瑞是右卫城人,1929年出生,满族。傅姓源于满族姓氏富察氏,该姓氏最初起源于富尔哈河(在吉林省珲春一带),后演变为氏族姓,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富察氏支系繁多,汉化后有富、傅、礼、石、谭、马、沙、付、庆、宁、李等姓,是满族中仅次于关姓的大姓。傅勋瑞的爷爷沙哈春,曾是衙门里的“笔帖式”。清入关前称有学问的人为“巴克什”,天聪五年(1631年)改为“笔帖式”主要掌管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文书等事宜。笔帖式为国家正式官员,早年有五、六品者,雍正以后除极少数主事衔笔帖式为六品外,一般为七、八、九品。笔帖式升迁较为容易,速度较快,被称为“八旗出身之路”。到他父亲傅锡林的时候,随着清政府的灭亡,傅家彻底衰败了,父亲像许多满族子弟一样,出去当兵吃粮,跑回来后当过骑警(阎锡山统治时期),参加过牺盟会,在南山跌断腰,回家后种着一片十来亩大的园子维持生计。日寇占领期间,他在西街实验小学读完高小,跑到呼市傅作义部当了三年兵,1949年回右玉,在仓街小学担任小学教员。这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县政府秘书于存德(人称“于秃手”,当年曾被鬼子抓住,捆绑,冻掉了一只手)找到他,让他画一幅毛主席像,他画得很好,于是被“于秃手”举荐到刚刚成立的县文化馆。1956年冬季,山西省首次文代会召开,他和民间艺人孟占明(右玉刘虎狮村人),米甫(应县臧寨村人),商议成立右玉县道情剧团。原来,右玉只有南山地区时兴道情,其他地方都是秧歌。秧者,小也。树苗、菜苗都叫秧。秧歌属于曲体,是从元曲传下来的。清代兴起了“梆子”,表现力优于曲子。后来又兴起一种唱法叫“板腔体”,通过板式,达到富于变化,转换自如。秧歌和耍孩儿都是曲体,曲体表现喜怒哀乐一般是八句,耍孩儿是五句,而且,曲体三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板腔体则分上下句,戏曲的表现力和那就大了。傅勋瑞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他的满族家庭出身,濡染了文化,加上个人的爱好和学习。文化馆只有他一个人,他除了看书,就是组织腰鼓队,安排演戏。所以,对于一个地方应该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剧种,他能谈出些道道。而其他从旧时代过来的演员,则有些不甚了然。比如,有一回,辛致极(老飞罗面)就问他:“老傅,你说拿耍孩儿戏咋就唱不成梆子戏?”老傅三人说服了领导,成立了右玉县道情剧团,因为道情这个剧种是板腔体和词曲体混用,这个武器是先进的,当然唱好唱不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文化馆有一个乐队,组织了一个业余剧团,以前没什么剧目,就移植了江南的采茶舞,在风沙弥漫的右玉,不怎么搭配。他们以这些人为基础,又吸收了一些人,比如杨白(右玉白家甘庄村人)、曹丕富等。杨白是唱旦的,嗓子非常好。他的脑子里装着三四十个道情剧本,并且对于生旦净丑末,怎么表演记得清清楚楚,真了不得。道情的传统剧目有《北游记》《李达开店》《雷横磕枷》《湘子出家》《李逵搬母》《杭州卖药》等。这些戏唱了多少年了,总得加点新东西吧。于是老傅就把襄垣秧歌《玉凤配》移植过来,通过这个戏,培养出一个优秀的道情演员刘桂英。从1956年到1965年,老傅担任右玉道情剧团团长。这个团长不是凑凑数,而是显示了见识和才能,比如,他根据“山药蛋”派知名作家西戎的小说改编的道情剧《灯芯绒》,于1964年参加了山西省现代戏观摩汇演,获得好评,《山西日报》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在这个戏中,有个老支书的角色,傅团长选择了高中毕业才三年的梁泰,他对梁泰说:“你有文化,理解力强,这个戏又不需要古装戏的程式,这个角色非你莫属。”此后,梁泰先后在《青松岭》《红嫂》《三月三》《掩护》《借牛》《三世仇》中成功地扮演了各种角色,都离不开傅团长的提携和栽培。1961年,山西音乐出版社出版了《道情音乐》一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武艺民、傅勋瑞和杨建华。2010年当我在怀仁盐丰营一位过世老艺人的剧本箱里见到了这本书——尽管在岁月的流逝中它已经发黄变黑,但透过这种珍重的收藏,我强烈地感受到它在民间戏曲史上所显示的真正价值。1966年,傅勋瑞调到雁北地区文化局戏研室,整理、修改地方戏剧。比如,耍孩儿《搧坟》是传统戏,原来只有一个人物。1958年,省文化厅主持修改《搧坟》,参加人员有刘震宇(地区戏研室主任)、傅勋瑞、关一舟,解久诚(应县)、刘建山(大同市)。通过改编,人物由一个变成四个,增强了戏剧性。1960年,四川省川剧院在太原演出,省文化厅副厅长寒声亲自带领耍孩儿演员去向川剧演员学习变脸。这样,《搧坟》就搧出了名堂,成为耍孩儿的主要剧目,通过这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红了一个剧种。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有一天,右玉县造反派头目崔永元带着本县剧团多人来大同抓他,戏研室的王占峰、孟庆林听见喊叫跑进他家,阻止带人,然后一人跳窗出去,领来雁北艺校造反派,将他救出,藏起。此前他因写过《张三刺县》,虽然仅仅是个提纲,却被一个别有用心的人贴出一张“反革命分子傅勋瑞想刺杀右玉县县长解润”的大字报。“张三刺县”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发生在右玉县的一桩命案,民人张裕志刺杀了知县德荣。查《清宫珍藏杀虎口右卫右玉县御批奏折汇编》一书:张裕志弟兄三人,其行二。其父张士英,原系崞县人,寄居右玉县20余年,贩卖杂货营生。张裕志因与邻人口角并殴伤邻人,父子三人(一子在村务农)被差役拘审。士英不服,被差役当街推扭,致其倒地擦伤。士英气极,跑到差役刘德家门首自尽。张裕志赴省控告,臬司批审回县,屡次呈催,德荣未作处理。这年三月初八,德荣骑马到宝宁寺,张裕志再次递上呈催,被德荣一把撕碎,张裕志出言顶撞,德荣命差役掌嘴。张裕志遂于街上铺面买刀一把,在东门外将前往杀虎口的德荣连扎两刀,致其殒命。本案最后的判决结果是,张裕志被斩立决,其弟张富志与其妹夫余其仁因未能阻拦、制止,亦被斩立决。1967年,傅勋瑞在被地区文化局的造反派批斗了三个月后,背上自己创作、整理的戏曲手稿,被发配到平鲁学习班,接受劳动改造和批判。他非常害怕,估计活不成了,便给在省委党校工作的三弟傅锦瑞写信,三弟通过活动,以省委党校的名义给平鲁发函,希望予以保护。平鲁方面派了两个人,背着枪昼夜跟随。在这里一年多,他拉水、锄田,一人拉一大油桶水上坡,一天拉几十趟,有一次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山药地。“学习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山阴县文化馆,名义在文化馆,实际上还是到农村接受改造。他和关一舟主动挑选了山阴一个最偏僻的村子——上沙河。他们住一间窑洞,吃水要到10里外的泉眼去挑,队里用驴驮水,驮回的水饮牲口,人舍不得吃,他们多年来是从旱井吃水的。每当队里的驴驮回水,村干部们就喊他:“老傅,来闹上一桶水!”这年,村里在后沟种了些葫芦,让他们一人担一担回去,他力气大,一口气把葫芦担回了家。关一舟放下担子歇息,葫芦都滚到了沟底。他的一生无意中与戏剧结缘,担任右玉道情剧团团长10年,在雁北戏研室三年,戏曲文化科一年,北路梆子剧团团长三年,北路梆子青年剧团团长一年,然后担任雁北艺校教导处副主任多年。从2010年起,80多岁的老傅动手整理和修改了10个道情传统剧目,并且重新充实和修订了道情音乐。他坐在家里边,时时为右玉道情的将来操心。他说,一个剧种首先得有名演员,如省晋剧院来大同,观众不叫它晋剧院,而是说“王爱爱剧团”,谈北路梆子一说就是“小电 灯”。一个剧团有了名角儿,才能在群众中扎下根。一个剧种要叫得响,必须拿出一个过硬的剧目,通过优秀剧目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演员。目前,右玉道情剧团的演员素质都比过去要好得多,改革开放以后,雁北艺校曾为右玉培养了两批学员,这是老傅和武艺民以个人名义向地委打报告得到批准的。而现在,两批演员大多数都转了行,而留存的和现有的演员又没有自己的本子,自己的戏,道情如果没有适合它本身的戏,翻身是很困难的。据说傅姓源于满族最古老的姓氏富察氏,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富尔合河,在明代属建州右卫。傅姓从建州右卫来到大同右卫,也许是天意吧。据武艺民先生考证,道情发源于神池县的三山村,它沿着朔县南山来到应县,最后扎根在右玉的土地上,花开两朵,形成了神池道情和右玉道情。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新世纪以来,各种令人眼花缭乱又应接不暇的社会现象纷纷出现,代表这些现象的名词术语也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如炒作李兆明摄皮腔纸窗影戏是流传在山西孝义一带的一种特有的皮影戏,这种发源于黄土高原的乡土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福建京剧院创编的京剧《北风紧》,讲述了南宋时科举落第的施宜生在穷困潦倒、生命垂危之际为金国大将军之女完颜标艳图为《姑嫂英雄》“水上漂”王玉山(右)饰薛金莲 尚小云饰樊梨花在京剧传统剧目中不仅有昆腔戏、吹腔戏、四平调、资料图3月的晋城,春光明媚,由晋城市文广新局主办、市群艺馆承办、文体宫管理中心协办的《周末大剧场》更是好戏连资料图“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家喻户晓,被多个剧种搬上舞台,其中既有豫剧名家马金凤的代表剧目,也有京剧大师梅兰芳苏东坡有句话说得好:书中百货皆有。说的是爱书之人可以通过对于书籍的阅读获得自己想要的无尽知识和丰富的精神享受日晚,晋剧现代戏《托起太阳的人》经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进行重大修改提升后再次上演,该剧由安兰编北京人艺《白鹿原》一个文艺高峰的来临有两个重要凭借,一是艺术家要呕心沥血拿出真正高质量的作品来,一是文艺批评右二丁果仙 左一武忠我14岁学戏,在太原市人民剧团训练班学习,三个月后要汇报演出,是留是去,就看演出结束后领配图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在文化形态多元化的今天,也同其他“慢”的传统文化一样,渐呈萎演出剧目:京剧《铁弓缘》演出院团:山西省京剧院演出地点:周二剧场·太原市工人文化宫演出时间:中国晋剧艺术网,带你一起涨姿势!
晋剧是板腔体声腔体系中的较大剧种之一,是典型的梆子腔音乐,在其传承和衍变过程中,晋剧音乐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自身的主体--板式结构,并没有改变。分析其板式的构成与特征是对晋剧音乐的进一步认识和继承。演出地点 周二剧场·太原市工人文化宫购票热线 /9994月12日情景音乐剧《大道无垠周美慧《汉明妃》剧照3月9日,北京长安大戏院,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周美慧以一出荀派《汉明妃》,拉开了北京京剧院内容提要:戏曲表演中的“绝活”是最吸引观众的一个看点,它们可分为传统杂技类、戏曲艺人自创类与魔术类。在剧目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有一支山西梆子剧团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工作生活了近三年时间,演出剧目:京剧《铁弓缘》演出院团:山西省京剧院演出地点:周二剧场·太原市工人文化宫演出时间:资料图在相对浮躁的电视生态环境下,《走进大戏台》用15年默默的坚守,证明着一个地方卫视对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和《莲花庵》剧照晋北道情的一大流派。流行在山西省境内的晋西北和雁北地区一带,还传播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盟、图为闫飞瑜自山西省文化厅晋文职[2016]1号文件,按《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批准梁剑锋等107人教自中国晋剧艺术网三周年以来整理山西戏曲剧种资料,尽管艰难但亦然成果显著,这得益于诸多前辈和专家的资料留存和贡献,由于戏曲剧种与戏曲现状,数量及其他方面均有不可控性与多变性,我们会抱以对戏曲艺术崇高的敬意将此编汇工作予以及时的完善和更新……演出剧目:右玉道情戏《陈三两》演出院团:右玉县晋北道情传习所演出时间:日晚19:30分演出地配图文学形态的产生有先后、成熟早晚之分。如诗与词的产生,诗先词后;又如诗歌与戏曲,尽管产生时间相差不大,但戏“有角就有戏,有戏就能活。”在3月4日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文艺界别小组会上,叶少兰委员如此强调人才对于戏传承地方小戏 尽显唐风晋韵大涧道情流传于山西省北部的灵丘县,是大同市较为独特的一个地方戏曲种类。作为一个颇具二零一六年二月二十四日,经友人邀请前去观看由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的一批青年演员领衔主演的《吴汉杀妻》,我是带着资料图一、戏曲舞蹈与当代中国古典舞蹈在舞蹈动作运行规律上的联系做手向前指的动作臂要先掏手成圆;伸指时要求腕圆◎真正的文艺批评者由于其对文艺创作规律的准确把握,犹如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师,手握解剖刀或手术刀,对自己的解剖对zgjjysw中国晋剧艺术网由王嘉戏剧工作室主办,集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京剧、二人台等艺术门类,从资讯至理论评论研究,立足山西、展望全国,权威专业全面提升山西戏剧人艺术素养,引导观众审美情操,向全国展现一个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魅力独特的新山西。热门文章最新文章zgjjysw中国晋剧艺术网由王嘉戏剧工作室主办,集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京剧、二人台等艺术门类,从资讯至理论评论研究,立足山西、展望全国,权威专业全面提升山西戏剧人艺术素养,引导观众审美情操,向全国展现一个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魅力独特的新山西。傅勋瑞:右玉道情
23:03:36&&&
责任编辑:&&&
& &&傅勋瑞是右卫城人,1929年出生,满族。傅姓源于满族姓氏富察氏,该姓氏最初起源于富尔哈河(在吉林省珲春一带),后演变为氏族姓,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富察氏支系繁多,汉化后有富、傅、礼、石、谭、马、沙、付、庆、宁、李等姓,是满族中仅次于关姓的大姓。傅勋瑞的爷爷沙哈春,曾是衙门里的&笔帖式&。清入关前称有学问的人为&巴克什&,天聪五年(1631年)改为&笔帖式&主要掌管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文书等事宜。笔帖式为国家正式官员,早年有五、六品者,雍正以后除极少数主事衔笔帖式为六品外,一般为七、八、九品。笔帖式升迁较为容易,速度较快,被称为&八旗出身之路&。
  到他父亲傅锡林的时候,随着清政府的灭亡,傅家彻底衰败了,父亲像许多满族子弟一样,出去当兵吃粮,跑回来后当过骑警(阎锡山统治时期),参加过牺盟会,在南山跌断腰,回家后种着一片十来亩大的园子维持生计。
  年轻时候的傅勋瑞
  日寇占领期间,他在西街实验小学读完高小,跑到呼市傅作义部当了三年兵,1949年回右玉,在仓街小学担任小学教员。这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县政府秘书于存德(人称&于秃手&,当年曾被鬼子抓住,捆绑,冻掉了一只手)找到他,让他画一幅毛主席像,他画得很好,于是被&于秃手&举荐到刚刚成立的县文化馆。
  1956年冬季,山西省首次文代会召开,他和民间艺人孟占明(右玉刘虎狮村人),米甫(应县臧寨村人),商议成立右玉县道情剧团。原来,右玉只有南山地区时兴道情,其他地方都是秧歌。秧者,小也。树苗、菜苗都叫秧。秧歌属于曲体,是从元曲传下来的。清代兴起了&梆子&,表现力优于曲子。后来又兴起一种唱法叫&板腔体&,通过板式,达到富于变化,转换自如。秧歌和耍孩儿都是曲体,曲体表现喜怒哀乐一般是八句,耍孩儿是五句,而且,曲体三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板腔体则分上下句,戏曲的表现力和那就大了。
  傅勋瑞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他的满族家庭出身,濡染了文化,加上个人的爱好和学习。文化馆只有他一个人,他除了看书,就是组织腰鼓队,安排演戏。所以,对于一个地方应该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剧种,他能谈出些道道。而其他从旧时代过来的演员,则有些不甚了然。比如,有一回,辛致极(老飞罗面)就问他:&老傅,你说拿耍孩儿戏咋就唱不成梆子戏?&
  老傅三人说服了领导,成立了右玉县道情剧团,因为道情这个剧种是板腔体和词曲体混用,这个武器是先进的,当然唱好唱不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文化馆有一个乐队,组织了一个业余剧团,以前没什么剧目,就移植了江南的采茶舞,在风沙弥漫的右玉,不怎么搭配。他们以这些人为基础,又吸收了一些人,比如杨白(右玉白家甘庄村人)、曹丕富等。杨白是唱旦的,嗓子非常好。他的脑子里装着三四十个道情剧本,并且对于生旦净丑末,怎么表演记得清清楚楚,真了不得。
  道情的传统剧目有《北游记》《李达开店》《雷横磕枷》《湘子出家》《李逵搬母》《杭州卖药》等。这些戏唱了多少年了,总得加点新东西吧。于是老傅就把襄垣秧歌《玉凤配》移植过来,通过这个戏,培养出一个优秀的道情演员刘桂英。
  从1956年到1965年,老傅担任右玉道情剧团团长。这个团长不是凑凑数,而是显示了见识和才能,比如,他根据&山药蛋&派知名作家西戎的小说改编的道情剧《灯芯绒》,于1964年参加了山西省现代戏观摩汇演,获得好评,《山西日报》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在这个戏中,有个老支书的角色,傅团长选择了高中毕业才三年的梁泰,他对梁泰说:&你有文化,理解力强,这个戏又不需要古装戏的程式,这个角色非你莫属。&此后,梁泰先后在《青松岭》《红嫂》《三月三》《掩护》《借牛》《三世仇》中成功地扮演了各种角色,都离不开傅团长的提携和栽培。
  1961年,山西音乐出版社出版了《道情音乐》一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武艺民、傅勋瑞和杨建华。2010年当我在怀仁盐丰营一位过世老艺人的剧本箱里见到了这本书&&尽管在岁月的流逝中它已经发黄变黑,但透过这种珍重的收藏,我强烈地感受到它在民间戏曲史上所显示的真正价值。
  1966年,傅勋瑞调到雁北地区文化局戏研室,整理、修改地方戏剧。比如,耍孩儿《坟》是传统戏,原来只有一个人物。1958年,省文化厅主持修改《坟》,参加人员有刘震宇(地区戏研室主任)、傅勋瑞、关一舟,解久诚(应县)、刘建山(大同市)。通过改编,人物由一个变成四个,增强了戏剧性。1960年,四川省川剧院在太原演出,省文化厅副厅长寒声亲自带领耍孩儿演员去向川剧演员学习变脸。这样,《坟》就出了名堂,成为耍孩儿的主要剧目,通过这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红了一个剧种。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有一天,右玉县造反派头目崔永元带着本县剧团多人来大同抓他,戏研室的王占峰、孟庆林听见喊叫跑进他家,阻止带人,然后一人跳窗出去,领来雁北艺校造反派,将他救出,藏起。此前他因写过《张三刺县》,虽然仅仅是个提纲,却被一个别有用心的人贴出一张&反革命分子傅勋瑞想刺杀右玉县县长解润&的大字报。&张三刺县&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发生在右玉县的一桩命案,民人张裕志刺杀了知县德荣。查《清宫珍藏杀虎口右卫右玉县御批奏折汇编》一书:张裕志弟兄三人,其行二。其父张士英,原系崞县人,寄居右玉县20余年,贩卖杂货营生。张裕志因与邻人口角并殴伤邻人,父子三人(一子在村务农)被差役拘审。士英不服,被差役当街推扭,致其倒地擦伤。士英气极,跑到差役刘德家门首自尽。张裕志赴省控告,臬司批审回县,屡次呈催,德荣未作处理。这年三月初八,德荣骑马到宝宁寺,张裕志再次递上呈催,被德荣一把撕碎,张裕志出言顶撞,德荣命差役掌嘴。张裕志遂于街上铺面买刀一把,在东门外将前往杀虎口的德荣连扎两刀,致其殒命。本案最后的判决结果是,张裕志被斩立决,其弟张富志与其妹夫余其仁因未能阻拦、制止,亦被斩立决。
  1967年,傅勋瑞在被地区文化局的造反派批斗了三个月后,背上自己创作、整理的戏曲手稿,被发配到平鲁学习班,接受劳动改造和批判。他非常害怕,估计活不成了,便给在省委党校工作的三弟傅锦瑞写信,三弟通过活动,以省委党校的名义给平鲁发函,希望予以保护。平鲁方面派了两个人,背着枪昼夜跟随。在这里一年多,他拉水、锄田,一人拉一大油桶水上坡,一天拉几十趟,有一次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山药地。
  &学习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山阴县文化馆,名义在文化馆,实际上还是到农村接受改造。他和关一舟主动挑选了山阴一个最偏僻的村子&&上沙河。他们住一间窑洞,吃水要到10里外的泉眼去挑,队里用驴驮水,驮回的水饮牲口,人舍不得吃,他们多年来是从旱井吃水的。每当队里的驴驮回水,村干部们就喊他:&老傅,来闹上一桶水!&
  这年,村里在后沟种了些葫芦,让他们一人担一担回去,他力气大,一口气把葫芦担回了家。关一舟放下担子歇息,葫芦都滚到了沟底。
  傅勋瑞2011年照
  他的一生无意中与戏剧结缘,担任右玉道情剧团团长10年,在雁北戏研室三年,戏曲文化科一年,北路梆子剧团团长三年,北路梆子青年剧团团长一年,然后担任雁北艺校教导处副主任多年。
  从2010年起,80多岁的老傅动手整理和修改了10个道情传统剧目,并且重新充实和修订了道情音乐。他坐在家里边,时时为右玉道情的将来操心。他说,一个剧种首先得有名演员,如省晋剧院来大同,观众不叫它晋剧院,而是说&王爱爱剧团&,谈北路梆子一说就是&小电 灯&。一个剧团有了名角儿,才能在群众中扎下根。一个剧种要叫得响,必须拿出一个过硬的剧目,通过优秀剧目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演员。
  目前,右玉道情剧团的演员素质都比过去要好得多,改革开放以后,雁北艺校曾为右玉培养了两批学员,这是老傅和武艺民以个人名义向地委打报告得到批准的。而现在,两批演员大多数都转了行,而留存的和现有的演员又没有自己的本子,自己的戏,道情如果没有适合它本身的戏,翻身是很困难的。
  据说傅姓源于满族最古老的姓氏富察氏,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富尔合河,在明代属建州右卫。傅姓从建州右卫来到大同右卫,也许是天意吧。据武艺民先生考证,道情发源于神池县的三山村,它沿着朔县南山来到应县,最后扎根在右玉的土地上,花开两朵,形成了神池道情和右玉道情。
来源:朔州市新闻中心
编辑:王会芳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左云县东山森林公园位于县城东北风景秀丽的东...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水果只能生吃。但在冬天,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